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高技术领域内具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的相互协作、配套的有机组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篇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研究

摘 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区别于以往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主要强调了集群与核心企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从核心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进行实际评价,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的得分与排名,并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群财政科技拨款、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3方面。

关键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关中-天水经济区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高科技优势向经济竞争优势的转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群是推动其集群竞争力发展的关键。从结构观点(纵向结构)角度出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企业层面、集群层面、环境层面竞争力的综合,其中,企业层面竞争力是形成高新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1]。此外,在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中,不可忽视集群层面上的竞争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集群聚集能力、集群聚集程度、集群受当地政府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因此,在评价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的研究中,强调集群与核心企业竞争力能更好的抓住影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的关键,更准确的观察区域经济运行规律,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提高本区域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1990)[2]的定性分析,他提出“钻石模型”,指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以及政府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 和Hervey Gibson(1998)[3]构建的GEM 模型,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和改进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资源、设施、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等六类,并将这六个影响因素分为基础、企业和市场3组因素对,通过评分计量得出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Mitra(2003)[4]则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宽度、密度、深度、跨度以及企业的活动、创新能力、范围等11 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

在国内,张晓芬等学者(2014)[5]用GEM模型的六大要素构建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 GEM值,得出辽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已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250分的结论;吴思静等(2010)[6]用GEM构建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中强调知识吸收能力和创造力是构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刘秋生等学者(2010)[7]从集群竞争力、集群发展环境、集群升级能力等方面构建出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孙卫东等学者(2011)[8]从集群发展能力、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市场开拓能力、集群资源整合能力、集群环境因素5个方面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北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国内部分省份进行比较研究。

综上所述,波特(1990)、张晓芬(2014)、吴思静(2010)等是从要素观点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Mitra(2003)、孙卫东(2011)、刘秋生(2010)是从集群能力视角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文中尝试将要素与集群能力结合来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潜力。强调产业集群要素中的核心企业竞争力与集群能力视角中的集群竞争力。

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主要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基于这个角度,文中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和辅助竞争力影响因素2部分。其中,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竞争力与核心企业竞争力;辅助竞争力影响因素是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集群竞争力、基础资源竞争力。上述影响因素共同起着促进或阻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核心企业竞争力:指区域集群内微观核心企业竞争力,反映该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企业价值的综合性指标,体现企业目前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情况。文中选择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单位数、出口创汇、R&D经费内部支出等指标作为核心企业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反映核心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人力资本竞争力:反映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研发人员数量等,体现该地区人力资源的竞争实力和优势。文中主要选取的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

集群竞争力: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态组织形式,主要反映出一个区域的集群环境、集群聚集程度、集群企业竞争力等。文中从集群财政总支出、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集群财政科技拨款等方面考虑,衡量产业集群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中占据的作用。

基础资源竞争力:是一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供给源头。各种基础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在发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作用的同时,给其他要素发挥作用提供前提和保障。文中选择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等。

2.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指标的多样性与全面性、可得性与客观性、代表性与准确性、科学性与可比性等设计原则,并根据上述涉及的影响因素,文中选取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1个一级指标,主要竞争力、次要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本竞争力、核心企业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基础资源竞争力4个三级指标,企业单位数、出口创汇、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人员、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工业总产值等13个四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3 数据获取

文中主要采用2014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14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陕西区域统计年鉴(2015)、科技统计报告(2014年)、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4)等。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市实际可得数据,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市、宝鸡市、杨凌、渭南市、咸阳市、天水市作为研究对象。

3 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潜力评价模型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文中在对各数据进行分析前,借助于SPSS 20.0做检验。因子分析的检验结果KMO值为0.623>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伴随概率值为0.000<0.05,两者检验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对主因子进行筛选,以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为原则,得到的前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96.111%>85%,通过因子分析得出解释的总方差表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选取的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6.111%,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原始指标解释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初始成份矩阵见表3.

通过表3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各个指标没有在其主成分上有明显集中的载荷。为解决各因子所反映的因素指标不明显的问题,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旋转,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方法得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其结果见表4.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 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 6次迭代后收敛。

表4为旋转后的公因子成份表,表中各变量根据对原因素数据负荷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在主成分1中,前9个指标都具有较高负荷量,取大于0.8的前2个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2)、工业总产值(X41)作为代表归入第一公因子。根据其共同特征,将第一公因子命名为地区发展水平因子;在第二主成分中,地方财政收入(X43)、集群财政科技拨款(X33)负荷量相对较高且在第二主成分中排名靠前,可作为第二公因子,将其命名为财政支持因子;在第三主成分中,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X32)、人均生产总值(X14)相对具有较高负荷量,可以归纳为集群规模因子。

通过SPSS20统计软件计算出每个主成分变量的组合系数矩阵(表5)。

在上述模型也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2)、工业总产值(X41)在因子F1上有较大荷载;对因子F2影响较为显著的因子为地方财政收入(X43)、集群财政科技拨款(X33);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X32)、人均生产总值(X14)在因子F3上有较大荷载。因此可以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潜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群财政科技拨款、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3方面。对关中-天水重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潜在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具体见表6.

在表6中可以看到得分为正的是西安市、杨凌示范区,说明这2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潜在竞争力水平较高,已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正处于平稳发展的上升阶段。从文中的评价结果看,西安市在地区发展水平因子、财力支持因子、集群规模因子上都为正,说明其高新区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一直处于地区的龙头地位,具有鲜明的优势,这也反映出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关天经济区的其他地区,可以看到竞争潜力在各因子之间存在差异。在地区发展水平上,咸阳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地区对集群发展的财力支持上得分较低,集群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也有限,因此总体高技术集群的竞争潜力较弱;天水地区地方财政对集群的支持力度最高,但是由于地区总体发展水平较弱,因此集群对地区的贡献有限,然而由于对集群的财力支持较强,提升了集群竞争力的排名;杨凌示范区尽管其发展水平及地区对集群的财力支持较弱,但是因为集群在地区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了集中富有特色的集群经济,也使得其具有较好的集群竞争潜力。

4 结 论

与以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的评价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文中强调集群和核心企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区域的综合得分与排名,并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潜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群财政科技拨款、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3方面。

对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潜力的建议:首先,进一步发挥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带头作用;其次,扩大关中-天水各地区产业集群占GDP的比重范围,发挥集群发展的作用,优化集群资源配置,加强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介集群力量;最后,加大对天水、渭南、咸阳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水平较弱区域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投入,缩短与西安市的差距,进而促进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碧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8-33.

[2]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Basie Books,1990.

[3] Tim Padmore,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Research Policy,1998.

[4] Mitra J.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clusters[R].Final Dissemination Workshop,University of Luton,United Kingdom,2003.

[5] 张晓芬,露 娇.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4-19.

[6] 孙卫东,邢延铭,董莉等.河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9):41-46.

[7] 吴思静,赵顺龙.基于GEM模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154-156.

[8] 刘秋生,朱 静.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67-71.

作者:周勇 李苗苗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篇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从创新主体关联、创新资源关联、创新科技关联等方面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其次,分析总结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最后以青岛市为例,利用SWOT分析,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在企业的基础上,以支柱产业作为主体、依靠网络结构为支撑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我国城镇化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将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需做出新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强的互动性,目前已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又促进城市创新型建设的动态发展局面,有利于两者的整体优化。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模式,对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关联性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作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仍未摆脱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方式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城市建设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具有很强的互利共勉的关联性。

(一)创新主体关联

创新主体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企业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是整个创新活动和创新链条的中坚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样相对较小范围的空间内,集聚了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竞争对手,竞争是残酷的但却是把“双刃剑”,在其强大的压力下既能够淘汰跟不上竞争节奏的落后竞争者,也能锻造有强烈求生欲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胜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这种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活动会激励其所在城市的其他企业等创新主体也加入创新行列,通过集群内外“双重激励”推动城市的创新型建设。

(二)创新资源关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地域面积不大,区内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通信资源等)联系密切——人际关系融洽、信任度较高,资本流通速度快、融资流畅,通信系统发达、畅通。这种密切关系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分工协作、合作共事、竞争双赢的稳定创新局面。

(三)创新科技关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由于空间位置接近而频繁联系,具有较强的“科技溢出效应”,有利于集群整体对当下市场的把握、未来市场的预测。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仅取决于科技的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既可以来自集群内部企业也可以通过溢出效应移入到城市企业中,以尽快地将先进的科技用于现实生产当中,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四)创新文化关联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肥沃的土壤,任何事物的植根、成长、壮大的演化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特征决定了集群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根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离开了当地的地域背景就无法持续发展。创新文化因素是集群间创新发展能力差异的重要根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主体——企业之间呈现一种既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的良性局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

若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使两者互促共进,其过程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我们将大量相关知识与两者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机制。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直接与集群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相关理论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实际,建立互动模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一)建立环境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及城市创新发展的环境机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制度及管理体制,其中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有效支撑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对两者协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政府层面,创建创新的官方文化,需要政府认同创新(而非投资)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因此创新环境制度及管理体制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发展壮大。

(二)建立活力机制

体制机制不顺畅是各类活动顺利开展的阻力。活力机制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发动机。这种推动作用的根本在于经济子系统的活力及实力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子系统包括城市的知识中心、技术中心和企业,这些子系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强知识中心、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活力机制最为关键的要素。

四、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研究

(一)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地分析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为实现青岛市两者的互动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1. 优势分析

自2004年青岛市提出实施六大产业集群战略决策以来,对集群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扶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升级,逐步实现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青岛市通过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和优化升级,培养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 劣势分析

在优越的区位、资源、基础条件的支持下,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内同级别城市相比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速度、水平、质量仍有待提高,主要集中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高端产业还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型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人员、科技水平等科技力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尚存在配置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以及科技人才不足等方面。

3. 机遇分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蓝色经济将成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仅2012年青岛市就实现蓝色经济增加值1210.54亿元,增长17.2%(现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3.30亿元、582.72亿元、544.51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114.4亿元,增长19.9%(现价),占GDP比重为15.3%。蓝色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趋势必将引领青岛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4. 威胁分析

随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快自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步伐,这一方面可以为青岛市两者的互动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将对青岛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发展早、国家支持力度大的城市,它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创新型建设成果显著,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

(二)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对策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主体具有同一性,高新技术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决定城市创新水平、创新主体。企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支柱又是城市的创新主体之一,企业创新系统是集群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基础,为此,企业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

2. 建立健全人才战略体系

创新人才与创新城市建设相互作用,即创新人才的发展促进创新城市的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创新型建设发展需求,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激励工作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人才战略体系。科技创新是城市社会生产进步的最直接动力,也越来越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发展模式。围绕高端产业发展需求,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团队引进等方式,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3. 加快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青岛市应该根据自身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形成青岛市特色经济。青岛市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契机利用自身临海型区位优势,彰显青岛市海洋资源优势,打造青岛蓝色经济新亮点,大力发展海洋蓝色特色经济,让蓝色经济成为青岛经济新的增长极,打造青岛全新品牌形象,对于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竞争优势。

4. 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要素、产业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更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既要规范行为主体的行为又要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将依法治国贯彻到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周京.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2]刘本玲,马有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8).

[3]陈文玲.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J].全球化,2013(04).

[4]郭永辉.集群创新文化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J].商业研究,2013(06).

[5]乔彬,吉琳,胡子龙.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路径与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2014(05).

[6]柴浩放,张庆文.建设创新城市—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3(01).

[7]熊新文等.推动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城市——孝感市建设创新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1).

[8]王海杰,孙晓会.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型城市关联度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2(09).

[9]秦丽娜,任大庆.基于创新城市建设的创新人才体系构建:要素及要点[J].科学管理研究,2012(08).

[10]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J].经济地理,2011(10).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宋贤浩 任一然 刘晓伟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篇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

[摘 要]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发展速度和信息交流,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的合作;从契约角度来看,可以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契约缺口问题;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阶段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产业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更加迅速;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人才创新;等等。

[关键词] 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集群 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F062.3[文献标识码]A[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科学技术与产业相互作用促成大量关联密切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从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健全且具灵活性的、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集聚于特定地理区域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关联机构通过机构长期的交易关系、互利合作及共同发展的交易规则、技术语言等积累了较高的社会资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为成功的模式,通过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企业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设施的共享等为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及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为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社会资本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发展速度和信息交流,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即平等的市场地位,相当程度上保证了交易双方互惠互利经济目的的实现。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前后的签约、监督和再谈判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可能带来的交易成本。这些社会资本因素减少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中的协调与摩擦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失败的风险,从而推动了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和企业间的合作,使交易成本减少,中间产品的价格降低,经济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当然,社会资本影响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还应包括:一是社会资本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高新技术产业所处的社会背景决定该区域的社会资本的初始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业倾向于集聚在该产业具有高的社会资本存量的区域中,区域产业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影响着产业集群。虽然目前的研究对集群范围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认为集群与集群的地理界限存在于当一个交易穿越集群的两个交易时产生的负边际社会资本。在集群化的初始阶段,随着交易、交流的日趋增加,社会资本成级数增长,边际社会资本为正;当集群化到一定程度,随着交流的增加,社会资本不再增加,边际社会资本为零,我们称此为社会资本达到饱和。新组织的继续加入,将会产生负的边际社会资本,所以说,集群的边界或大或小受社会资本的边际增量影响。二是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影响和决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一方面,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社会资本存量越大,起点越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越快;另一方面,空间内同一产业的社会资本增加越快,意味着交流越频繁,联系越紧密,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创新能力,产业对外部更具有吸引力,社会资本的增值速度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社会资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信息交流。我们通常认为,企业内部激励相容的治理结构是防止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但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通过兼并收购实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合同通常是用来防止企业间交易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危害,但实践证明,合同本身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签订的,具有不完全性,而基于信任,合作基础上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减少合同的不完全性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

信任是交易与合作的基础与纽带。同时,社会资本促进信息传递畅通,能够使合作双方从一次博弈转化为多次重复博弈①,即社会资本加强了经济主体的联系,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加对合作次数的预期,从而倾向履行合作契约,降低了制裁费用。社会资本促使集群内企业之间构成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信息传递畅通,使得失信行为迅速被其他主体察觉,由于规则被集群内企业所认可,使得合作双方都有足够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2.从契约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契约缺口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创新网络,在网络交易的契约中,技术创新特有的复杂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的存在更易使交易产生意外。交易成本经济学解决方法是建立完全契约②。但由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契约总是有缺口的,并且这种契约无法通过契约法来弥补。要在明示契约中明确意外需要付出更多的搜寻成本及控制成本、任务复杂性的存在,也将增大法庭的调查成本及对诉讼造成的网络运行效率损失的成本等。正因为如此,默认契约在网络交易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默认契约不是依靠第三方来强制执行,而是依赖于自我履行。在没有任何第三方行为人的情况下,其“信誉”与商标价值将可以成为激励确保契约绩效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事实上,处在一个网络内的成员进行反复而密切的交易,相互之间非常了解,考虑到未来的利益,他们在交易时就会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而进行充分的合作以获取最高的收益。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着信号机制的作用,拥有社会资本的高新技术企业意味着声誉是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可置信承诺。交易的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损害其在市场上享有充分价值的信誉,并预期在未来长期的交易中实现个自财富的最大化。在交易执行过程中,如果交易的一方发生了违约行为,可能招致网络组织中其余各方终止与其进行交易关系的集体威胁,以及公开其导致契约失败的信息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使其最终丧失所有的合作关系,高新技术企业社会资本将遭到贬值。

3.社会资本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阶段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产业集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声誉机制、信任观念等非正式制度和对守信失信进行激励与惩罚的正式制度是构成社会资本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社会资本赋予萌芽状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群内普遍存在诚实守信的非正式制度(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对守信与失信进行有效的奖励与惩罚(即能确保欺诈行为期望成本大于期望收益)的实施机制(实现正式制度的相关条件、程度与措施之和);对守信与失信进行具体规定的正式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对人力资本实行激励的制度、合同法等)。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兴起与社会网络是不可分离的。除北京的中关村以外,武汉的“光谷”、上海的“绿谷”、长沙的“麓谷”、南京的“药谷”等都是集群式创业组织的成功典范。事实上社会资本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状态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是同时起作用的。

4.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1)知识转移。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和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如某种工艺或专长。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野中郁次郎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过程,并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a、社会化(Socialization)。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b、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缄默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观点和意象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像。c、融合化(Combination)。是一种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知识转换模型包括组合不同显性知识躯体。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交谈等媒体,或计算机通信网络来实现学校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d、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内在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缄默知识。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模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形成的是一个创新网络,行为主体成为了这个网络的一个个节点。网络中各节点间的关系链条,既是知识、信息传递的通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知识增值的价值链。网络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又有显性关系和隐性关系之分。显性关系是指能够观察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节点之间的流动,通过这种显性关系,实现创新资源配置。隐性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中知识、信息等的流动。这里所谓的知识转移模式是指参与者中的结构性关系,但从集群中成员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出发主要有下面五种形式:第一,成对模式。基本的联系方式是两两相关,知识的转移通常情况下是两个参与者之间由于某种共同的需要实现的,这种联系往往要借助正式的契约关系。第二,中介模式。当两个参与者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彼此又互相需要的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个由外部专家或经纪人团体组成的中介。第三,群集模式。多个(两个以上)参与者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联盟,实体的或虚拟的参与者共同努力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第四,动态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参与者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是由外部组织在多个参与者中推介某一共同的知识,或者在参与者中存在人力资源的流动,具体表现为以来自外部的技术服务或员工流动等形式实现知识转移。第五,虚拟模式。通过网络的虚拟环境,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得到技术服务或者实现参与者间的信息共享。这5种模式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在一个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可能同时具有这5种不同的模式,其中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知识转移的通道或者媒介不同。

(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转移、共享和使用过程。知识流动的目的是通过知识在相关行为主体之间有效转移、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并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因此,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系统的创新效率和经济绩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可分为三个层次和多种形式。第一层是核心构成要素之间即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包括供应商——生产商、生产商——客商之间的垂直流动和竞争企业之间的水平流动,垂直知识流动网络和水平知识流动网络合称为核心知识流动网络。第二层是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研究部门和支撑服务机构与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动。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研究部门主要从事知识创造、人才培养、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包括风险投资机构。第三层是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质量监督委员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主要负责集群整体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需的支撑服务和协调活动。在这里,我们称第二层知识流动为中间知识流动网络。从本质上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存在减少了高新技术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而通过知识流动促进了创新。这些成本包括搜索与信息成本、讨价还价与决策成本、政策制定与执行成本。

(4)社会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知识转移、流动。Persaud, Kumar and Kumar(2001)指出知识创造与扩散的成效与获取知识的媒介有关联性,其最佳获取知识的媒介分别是,缄默知识是透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显性知识则使用科技辅助的媒介,并且达到知识的外化与内化的最佳方式是透过非正式的沟通。因此,社会资本亦可扮演知识流动的媒介③。而集群内发展的社会资本,则可有效推动缄默知识的转移:其一,集群内部基于社会网络的人员间直接沟通。可增进对复杂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促进不可编码的,隐含于行动与过程中的缄默知识的转移;其二,知识价值的不确定性实现的滞后性及相关资源的专用性投资带来了知识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三,集群内部的共同信念,可提高“粘滞知识 (sticky knowledge) ”④转移效率。现代技术创新理论和集群创新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集群内相关行为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过程,是知识在行为主体之间的流动、转化、扩散与应用的过程。因此,从知识流动视角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快速流动、扩散与应用的优势,即基于持续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这巳被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所佐证。有效的社会资本可透过知识与信息交流来解决组织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与集群成员若是具有长期且丰富的合作关系,以及高度的共识与价值观,则对于从外部的知识来源与通道容易掌握,并能够快速获取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产业信息与技术,进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流入程度。

(5)社会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创造。《辞海》对创造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对创造的解释是,创造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活动必须具有新颖性。新颖性常以“第一”或“非重复”的形式表现出来,故新颖性即含“前所未有”的意义。因此。与知识密不可分的创造——知识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指知识“前所未有”的新颖性。知识的创造往往是通过提出新概念和与其它知识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个体和组织干中学、经验中学和研究中学的产物。根据知识创造的主体不同,知识创造分为个人、团队、组织、组织间知识创造四个层次。

5.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1)集体学习的内涵。集体学习是指在组成生产系统的企业中,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共同的知识基础(Knowledge base),这使企业在解决面临的技术和组织问题时能协调他们的行动⑤。作为知识空间转移工具的集体学习,是经济主体之间累积性知识自由转移的动态过程⑥(Lawson, Lorenz, 1999)。与传统的学习理论侧重个人作为学习主体不同,集体学习是集群背景群内企业与机构等组织间的互动所带来的知识传递、积累及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是“知识积累的社会过程,依靠共同的规则与程序,使得个体可以协调行动,解决问题”。从理论上讲,集体学习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可以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机制,并能产生、储存和搜索知识,以达到组织行动的理想效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前后向集体学习;二是同一价值环节中互相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集体学习。一般来说,前后向企业的集体学习是推动集群中纵向创新集成的有效机制,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的:首先,前后向企业的沟通有助于它们认识到存在于彼此间的创新缝隙,从而提出创新集成的方向。其次,前后向的协调与合作为创新集成准备了必要的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再次,由于创新建立在前后向企业的良好沟通上,其需求是相对明确的,从而可以保证其商业前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风险,因此可以从利益上保障创新的集成。(2)社会资本促进集体学习。由于社会资本可以克服由于组织根植性所带来的知识在企业内和企业间获取和传播的障碍,社会资本可以减少制度的距离和克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障碍。为了便于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战略联盟,获取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也要加强互动学习,而集群空间的接近性对促进这种自学习效应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客观上诱发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与之具有联系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的资源以及经济要素出现区位性聚集,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网络性组织机构,同时通过集群内企业的自学习和互动学习发挥集群的内在功能效应。

6.社会资本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地的建立。从国际经验看,风险投资具有典型的区域聚集性:在有限地域内聚集大量的初创型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形成风险投资活动的热点地区。例如,硅谷地区每年诞生万余家企业,集中了美国1/3以上的风险投资业务,申请专利超过美国专利总数的10%,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风险投资基地。英国的剑桥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印度的班加罗尔也都集中了本国主要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业务,成为国际知名的风险投资基地。风险投资的聚集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区域聚集性,另一方面也是风险投资业务的需要。而社会关系网络在风险投资基地里起了信息库和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风险投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创业家、银行家、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才共同配合。多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又是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它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提高了违约的社会成本。在硅谷寻找一位合适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平均只花3~7个月的时间,而在美国其他地区则需要6个月。风险投资家还会利用社会网络与其他机构沟通信息以实时掌握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各种信息。此外,由于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创业者违约的不良记录可能会广为流传,提高了其违约的社会成本。社会关系网络还是一个知识扩散的平台,创意和发明在网络中迅速传播。科研人员能够迅速掌握网络中的新技术并对其做进一步改进。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是风险投资家、创业家、银行家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多年共同工作中形成的,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形成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建设成熟风险投资基地的重要内容。

7.社会资本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在社会网络中,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获得信息、建议、政策、线索、经济资本、道义支持等。由于企业同客户、供应商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彼此依赖,从而能容易获取重要的创新诱致因素。据统计,约70%的重大创新是市场需求驱动,许多产业半数以上的创新来源于客户的建议。而企业间非同寻常的信任能创造出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实践。技术交换协议、合资企业成为美国工业主体很久以前就在硅谷很普遍了。没有社会资本,高技术产业群内企业创新将会处于极为不利地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公路地区是美国半导体工业中心,但该地区工业结构建立在少数几家大规模的垂直一体化的独立公司基础上,新公司尽可能追求“小而全”,整个工业体系都要求技术上的自给自足,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的传统。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大学,把精力集中于与政府机构建立联系,与当地大型成熟公司保持传统关系,歧视中小企业。人们的观念倾向于保守,创业者失败后难以回到原来的公司。企业内部等级森严,地位差异明显。人们下班后就回家,缺乏谈论市场、技术等非正式交流的勇气与激情。因此,企业内部创新和创业者创业都比较困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128公路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半导体工业创新中心转移至硅谷。硅谷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栖息地⑦”,它不但能够产生大量的小企业,而且其中的小企业能够在本地长大成大企业。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单独创新的企业而言,创新带来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与别的企业合作创新时,创新带来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呈递增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群存在社会资本时,信息传递通畅,人才自由流动,使得群内溢出效应将越来越多;没有社会资本时,人们几乎不跳槽,又不注重有关技术市场的非正式交流,导致群内溢出效应小,故社会资本促进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没有社会资本,则群内企业倾向于内部创新,获得低于合作创新的利润。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⑧。另外,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默会知识更容易扩散。可见,社会资本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群内溢出效应,促进了合作,从而提高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

8.社会资本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更加迅速。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通过扩散,技术创新逐渐为潜在使用者所采用,从而提高产业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提高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由于占知识比重大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只能在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人之间及相同社会背景的环境中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而产业集群内社会网络的形成正好给他们进行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平台,所以集群内技术创新的结果会迅速扩散。产业集群内企业因为有着相似的产业文化、行为方式、技术轨道和多种多样的沟通联系渠道,使专注于在群内开展技术学习的每个企业都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的技术扩散效率。另外,由于技术、工艺之间的衔接和技术的同源性,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形成了技术网络,而这种网络又成为技术扩散的渠道,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可以较快地移植或嫁接到其他企业的生产上,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迅速完善,从而为其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同时也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自己的技术创新为创新企业进行服务。

9.社会资本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人才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运作、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The knowledge Base)根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能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群内经济主体的信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不是基于个人身份、情感的信任,信任机制的变迁使得信任人与被信任人的义务与期望非常明确,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破坏双方的信任行为能得到有效惩罚,群内个人身份、情感的信任依然存在,规范能够得到遵守;同时平等观念、创业的价值观盛行,一方面,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造就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能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进行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正式、非正式交流,使得信息传递畅通,促进社会组织体系健全。由于信息畅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获取对自己行动有用的信息;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则为人力资本市场化流动和自由配置创造条件,这有利于人力资本产权权利的界定;人力资本产权权益的界定则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后期望得到的补偿,而群内义务与期望相对应即相互信任程度高,则人力资本产权权益界定较明晰。规范及有效惩罚对群内个体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而人力资本产权权责界定正是对个体行为有效约束的体现,它规定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享受有权利、权能、权益,还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即社会资本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群内人力资本产权权责界定明晰;而平等自由的宽松工作环境中,促进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本均衡定价;有利的创业环境,激发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在这种高度信赖环境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断挖掘、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新。

[注释]

①社会资本是一个重复的信誉博弈过程。在不考虑社会资本情况下,两个人是否互相信任是“囚徒的困境”博弈,不会产生合作解,因为背信使博弈双方之间形成一个纳什均衡,社会规范约束缺失,双方选择不合作(不守信)可以获取到更大利益。在考虑社会资本情况下,博弈是重复的,博弈双方不再采取一种简单的“一报还一报”战略(以合作求合作,以背信还背信),从而产生了合作解。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在双方合作(守信)时,可以获取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如果个体之间反复地进行互动,他们就会对“诚实可靠”之类的声誉进行投资。

②所谓完全契约(complete contract)是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明确规定未来所有状态下契约所有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将来各方都不需要再对契约进行修正或重新协商。而不完全契约(incomplete contract)是指契约中包含缺口和遗漏,可能不会提及某些情况下各方的责任,而对另一些情况下的责任只作出粗略或模棱两可的规定。产生契约不完全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人的的有限理性;二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三是信息不对称;四是语言使用的模糊性。

③Persaud, A., Kumar, U. & Kumar, V. (2001), “ Harnes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or the Rapid Deployment of Global Innovation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3(1), pp.12-18.

④“粘滞知识”是指把知识转移至指定知识需求者在指定地点运用许多付出的代价。

⑤Keeble Dand Wilkinson F. 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ing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 Regional Studies, 1999,33(4): 295-304。

⑥Lawson,Lorenz. Collective learning,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gional Studies,1999,33(4):305-317.

⑦所谓“栖息地”,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该地区都能够得到有机的发展,它包含了人员、企业和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与互动模式,企业之间具有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高新区大多还只是创业企业的“策源地”,而非“栖息地”。 所谓“策源地”,是指它能产生大量的创业企业,但是这些创业企业并不能在该地区长大成大企业,它缺乏大企业成长所需要的“市场环境”。

⑧所谓挤压效应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

(责任编辑/李宏君)

作者:陈柳钦

上一篇:我国广告学论文下一篇: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