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研发费用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新技术研发费用(精选8篇)

高新技术研发费用 篇1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时,近三年研发费用需要达到所规定的标准,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调整呢?笔者简单介绍三个个方法,以供企业合理选择适用:

1、建立“研发费用”为一级会计科目的核算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一般企业大都把研发费用设置为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在此情况下受制于管理费用不能过大,否则会与集团财务预算冲突或者容易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很多企业通常都不太便于把所有研发费用全部归集在管理费用科目之下。而如果把“研发费用”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二级科目按照八大类费用项目核算,三级科目按照研发项目设置,这样整个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就能科学地建立起来;不需要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当期结平,对企业损益也没有影响。如此核算,日常会计核算中就已经把研发费用自动归集了,实属一劳永逸之策。

2、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

诚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口径也明显不一。如果企业确实不能把“研发费用”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从专业的角度看也能理解。那么企业就应该在“研发费用”辅助账上下功夫,但要做到“合理”、“规范”、“清晰”,具体情况因企业而异。

3、建立“研发费用”一级核算与辅助账相结合的方式

有的企业靠以上任何一个单一的方法往往无法实现“合理”归集研发费用,那就结合以上两种方法试试吧,当然研发费用数据不能重复或者有矛盾。

二、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研发费用调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与已申报研发费用数据的统一性

按照国税函[2009]203号文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汇算清缴期间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时至今日,2008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连续申报了2008、2009、2010三年的研发费用数据,而且有据可查。企业本次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研发费用调整中,就要重点关注一下已经向税务机关申报了的研发费用数额,否则容易引起自相矛盾的情况。毕竟各省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机关之一,如果有矛盾,被查的几率很大。特别是已经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高新企业,再次调整研发费用的余地更有限。

另外,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都要按季度、月份向各地科技部门或者园区管委会报送高新企业相关数据,比如:产值、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等项目,本次对于研发费用的调整也应顾及到原已申报数据。

2、研发费用的调整应与研发项目、知识产权等要素统筹考虑

高新企业复审各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孤立的调整一个因素,应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这种调整才更有效率、科学,也更能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本质特点。

3、跨期的研发项目费用的问题

企业的研发项目通常都包括两种:当年完结的和跨的,跨的研发项目在核算研发费用时,应密切关注研发费用预算与研发项目验收报告,以合理分摊各的研发费用。

高新技术研发费用 篇2

(一) 国外研究

1954年, D orfm an和Steiner首次提出模型用于解释企业研发费用支出的影响因素, 随后G riliches、Schm ookler、Scherer对市场规模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同时Scherer和Levin等人还发现企业拥有的技术机会和企业特有的技术专用型条件对技术创新活动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1992年Cohen和K lepper认为R&D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不易被观测的, 他们推测存在一个共同的随机过程, 决定着被他们称为“不易观测的与R&D相关的技术能力”的概率分布。Chang Y ang Lee (2002) 追随其研究, 检验并深化了Cohen和K lepper的结论。Shijun Cheng (2004) 的研究中发现, 公司R&D的投入与CEO的薪酬成正相关关系, 引入了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影响的新视角。

(二) 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对R&D的研究角度及成果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第一, 以中国科技年鉴数据为基础, 对R&D进行计量和研究, 如张海洋 (2005) 发现在控制自主R&D的情况下, 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没有显著影响。第二, 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研究, 如薛澜等 (2002) 、沈玉芳等 (2004) 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行为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第三, 基于行业层面的研究, 安同良、施浩 (2006) 对我国制造企业的R&D行为模式进行观测与实证, 吴延兵 (2006) 也是针对我国制造业R&D与生产率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第四, 基于公司特征的研究如企业规模等因素。安同良等 (2006) 的研究表明, 除行业因素以外, 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特征也是是影响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张杰等 (2007) 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中, 普遍存在自主技术创新的规模“门槛效应”。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R&D行为的深入分析是建立在大量微观数据的实证观测基础上。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大样本、多变量观测企业R&D行为机理, 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 除了考察并观测公司经营状况这一传统因素对企业R&D行为的影响外, 还立足于公司治理机制角度, 从微观行为角度揭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活动的真实机理。

二、研究设计

(一) 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及假设

具体内容如下:

(1) 影响研发投入的经营状况因素。主要包括:

公司规模 (SIZE) 。公司规模越大, 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 因此认为作为风险性投入的R&D支出与公司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

资本结构 (LEV) 。财务杠杆过高, 将会抑制企业的研发活动, 并且考虑到债权人的限制以及避免对外披露研发项目的考虑, 企业不太会通过贷款来进行研发, 而更倾向于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研发投入。

盈利能力 (R O E) 。由于研究开发活动具有规模经济性, 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 需要超额利润的支持, 因此, 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技术创新投入越多。

现金流量能力 (LIQ A) 。企业的金融资源状况, 会影响企业从事R&D活动的倾向。金融资源的匾乏, 会制约企业支持R&D活动的能力。如果企业可以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充足将使得研发活动成为可能。

(2) 影响研发投入的公司治理机制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H R 1) 。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了绝对控股水平时, 控股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随着作为公司经理人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 所有权激励将极大的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公司价值, 本文假设在此期间,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提升的R&D投资有正向的影响。

股权制衡制度 (SH R 2-5) 。拥有足够股份的其他大股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第一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害, 从而有利于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可以假设, 股权制衡的存在会促进有益于公司长期价值增长的R&D投资。

董事会结构 (ID) 。执行董事由于直接负责公司内部业务的决策与执行, 掌握较多的内部信息, 能更准确地评价公司的创新价值, 也更可能从战略和创新角度考虑公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预计执行董事的比例与公司R&D支出成正向关系,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创新活动成反向关系。

两职兼任 (PLU) 。当管理者与董事会采取共同合作时, 对于公司之后的绩效会有提升的效果。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R&D投资强度正相关。

股权激励 (IC) 。高管是否持股与企业R&D投资正相关, 说明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有利于增加公司的R&D投资。

(3) 控制变量:借鉴以往的研究, 本文以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 (PO R) 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 (IN A) 作为控制变量, 变量及具体指标及计算公式见表1。

(二) 模型设计

被解释变量Y分别取为两个比例式指标:研发费用与当期营业收入比值 (R D G I) 和研发费用与期末总资产比值 (R D A) 。以往学者关于治理机制中关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股权制衡对研发费用的作用方式有分歧-线性影响关系和U型影响关系。鉴于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本文采用四组模型, 分别引进R D G I和R D A作为被解释变量, 引进第一大股东及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一次方和二次方作为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一:Y=α0+α1SIZE+α2LEV+α3ROE+α4LIQA+ε

模型二:Y=β0+β1SH R*1+β2SH R* (2-5) +β3ID+β4PLU+β5IC+ε

模型三:Y=γ0+γ1SIZE+γ2LEV+γ3R O E+γ4LIQ A+γ5SH R*1+γ6SH R* (2-5) +γ7ID+γ8PLU+γ9IC+γ10PO R+γ11IN A+ε

(三) 样本选取及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的样本对象是2008年或之前在深沪两市上发布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告的上市公司, 样本数量为359家。从年度财务报表中, 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59家上市公司的2008年研发费用进行手工收集。

在359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 有32.7%的企业没有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研发费用的支出。会计准则对披露的科目没有强制性的统一规定, 使得企业披露研发费用科目多种多样。为统一研发数据来源以及尽量保留较多有披露研发费用的公司, 本文保留的155家上市公司披露研发费用的科目包括: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内部研究开发支出、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管理费用, 董事会报告中的研发支出, 因为这四个科目均能较好的反映企业当期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剔除的公司包括:剔除无披露研发费用的117家上市公司;剔除87家在其他科目披露研发费用的上市公司。其他科目主要为专项应付款, 该科目主要为政府拨款, 企业在此处反映的资金有可能是政府发放技术补贴、奖励金, 存放在该科目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实际用于研究开发。本文数据来源于巨潮咨询网, 聚源数据库, 国泰安数据库。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这15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2008年R&D平均接近4000万, 但是不同的企业投入量的差异悬殊, 因此在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时, 剔除R&D最大的8家和最小的7家企业, 保留140家企业, 以消除极值的影响;我国企业的R&D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约为2.3%, 占总资产比例的均值约为1.3%,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类似的, 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比例与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也是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公司治理因素中, 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一股独大的现象,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约为35%, 比例最大的接近80%;总经理和董事兼任的公司比例不高, 仅为26%, 而且我国股权激励制度推行不够广泛, 在155家上市公司中, 仅有8%的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机制。

(二) 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

对描述分析中所列示的12个解释变量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可知, 一共有6对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相关, 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在0.22以下, 不存在共线性问题;11对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 除了两组持股比例的一次方项与二次方项高度相关以外, 其余的9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在0.39以下。因为持股比例的一次方项与二次方项置于不同的模型中, 因此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分析

分别对两个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1) 回归分析结果。由表3可知:

第一, 无论是R D G I还是R D A指标, 经营状况对研发费用投入线性关系显著, 治理机制对研发费用投入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从第一组与第二组, 第三组与第四组的比较中看出, 治理机制因素中持股比例的一次方与二次方对研发费用的影响区别不大。

第二, 在四个模型中, 调整后的R方值均不高, 表明仍有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到, 结论与前人研究“R&D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不易被观测”相同, 但是在应用中不必对R方过分苛求, 重要的是考察模型的经济意义是否成立。

第三, 从残差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的角度来看, R D G I指标优于R D A指标。

第四, 在所有模型中, 所有解释变量的V IF值均小于2, 与前文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相同, 即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第五, 所有解释变量中, 仅有企业规模一项对研发费用的影响显著成立, 但其参数估计值均为负数, 与预期符号相反。

(2) 回归结果分析。对于上述的分析结果, 相关的解释如下:国内外的研发费用影响因素有很大的差异, 生搬硬套国外研究中应用的解释变量指标, 对我国研发费用影响因素的分析贡献不大。在前文的描述性分析中可知,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水平差异较大, 而且整体水平较国外而言较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注重企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发明创造, 研发费用受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和内部治理机制完善水平的影响效果明显。

首先, 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 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力度更高, 即研发费用的投入与企业规模负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中小企业如果没能加强自身的技术实力, 容易被大企业所兼并收购;而大企业而言, 虽然投入的研发费用也较大, 但其研发费用的投入增长没能超越企业资产增长或营业收入的增长, 大企业的业务规模扩展得更快。企业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虽然对研发费用没有显著的线性影响关系, 但可能以其他的函数方式产生作用。

其次, 公司治理机制对研发费用的影响不明显, 可能是因为:董事会结构面临政府不同程度的行政力量干预时, 独立董事的作用难以发挥, 部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两职兼任及股权激励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没有国外水平高;虽然我国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明显, 但是缺乏远见的股东未必能够做出增加研发投入这一有利公司长期发展的决策;股权制衡制度影响受到第一大股东的牵制, 未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再次, 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并未能作为解释研发费用投入的有力因素, 可能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相对于国外来说, 企业所采用的技术中购进的比例较高, 而不是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形成的;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多属于制造业企业, 公司的固定资产相对于无形资产来说比重较大, 所以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作用效果也不明显。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我国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 套用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经验, 研究公司经营状况因素和公司治理机制因素对研发投入的行为的影响, 结论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除了经营状况因素中公司规模与研发费用投入显著负相关外, 其他因素的作用均不明显, 原因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面临的营运环境与国外同类公司很不同, 导致企业的R&D决策不尽相同。

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由于企业披露研发费用的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本文研究的样本对象仅为1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 因此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以偏概全, 且本文截取的研发费用数据来自四个科目, 数据来源不统一;因155家企业来自17个行业, 较为分散, 本文并未研究行业因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而且由于本文所研究对象已经涵盖了2008年所有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 并未能对样本进行预测性检验。

参考文献

[1]Griliches, Z, 1984, R&D, Patents and Productiv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Scherer, 1965, “Firm Size, Market Structure, Opportunity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ven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 , pp.1097-1126.

[3]Shijun Cheng, R&D Expendituresand CEO Com pensat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 pp305-328

[4]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 《经济研究》2005第5期。

[5]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 《管理世界》2002第3期。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监管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监管

随着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资格复审工作的展开,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机构严阵以待,避免出现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伪高新”事件。2012年5月24日,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570,以下简称“贝因美”)发布了关于补缴税款的公告,公告中称因认定前三年研发费用归集不合理而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于公告前一日补缴了2010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约合人民币2785.26万元。浙江贝因美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等),从日常运营中对研发费用的操控进行偷税漏税的事件,引起了相关管理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广泛关注。因而如何对研发费用实施有效管理,对国家推行《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拟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单位而言,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结合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和企业实务;从管理机构、企业、财务部门三个层次,分析如何监管研发费用,从而使研发费用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一、通过细化国家管理办法,有效监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颇有吸引力,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税收抵免优惠,还可以使其享受科技创新政府补助、优先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促进企业品牌宣传和销售等,甚至使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促进其成长。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两项规定,规定对企业研发产品的领域、研发人员的比例、研发收入、特别对研发费用等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原则性的要求,只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认定标准即可,具体认定工作由地方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等国家管理机构完成。这种以国家指导,地方操作的认定模式,由于标准和口径的不一致、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不畅,而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提供可操作空间。

因此地方管理机构应在遵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的前提下,及时有效的出台地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操作层面细化认定和复审工作。在地方认定管理办法中,应进一步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求地方科技部门重点加强对企业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审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财政、税务部门除了参与审核申报企业的资质和相关管理制度外,应重点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中研发投入的监管,不仅要审查文件资料,还要实地走访企业,组织外部专家和中介机构协助审核,监督企业按要求管理研发费用。

二、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沟通,建立经济责任制,合理归集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往往是企业在自行进行研究开发项目时产生的,企业在整个研究和开发活动中,必然经历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实施、维护、总结等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伴随着一系列费用的产生。对这些研发费用有效监管,仅仅只有财务部门规范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严格的对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发生的系列费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确立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机制,明确企业内部涉及研发工作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相应的职责。

项目研发从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开始,到研发完成,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产品等为止,该过程贯穿于企业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由于各部门的专业分工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容易造成高新企业研发费用的界定不明,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混乱。这就需要科研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保持良好沟通,有效配合,明确经济责任人。做到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等部门了解财务核算的依据和过程,对于项目研发过程中,所有要报销的费用严格按照公司规定流程进行申报,材料设备使用时填写相应的项目领用单,注明该材料的用途,多个项目中的直接投入费用按合理规定分摊,项目完成时提供结项报告或鉴定意见书等证明材料,并附有相关部门责任人的经济责任签名;财务部门了解研发项目目标、总体预算、进展情况等,合理安排资金,建立研发项目专用账户,合理界定及归集研发费用,做好研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计录和报告,以防止操控研发费用。

三、财务部门建立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体系

首先,为了能合理地对研发费用进行合理的确认,需要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成本类科目下设置“研发支出”科目,以反映企业内部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再按照研发项目分别设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并可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引》中对研发各项费用科目的归集范围,再下设: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其他费用等明细科目。其次,具体核算时,对于直接发生的,采用直接对应核算方法;对于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进行多个研发活动的,应分配计入的,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摊;对于无法明确分配的,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中。这样将研究开发费用设置明细,便于期末将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转入“管理费用”,将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转入“无形资产”,以便清楚地统计出研发项目的具体内容及费用归属,以满足不同会计核算的需要,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再次,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实行专们账户管理,建立研发费用项目辅助账,对每个研发项目单独进行费用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归集企业年度研发费用支出情况。最后,企业报表体系应增设《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情况表》、《研究开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汇总表》、《研究开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四张报表,用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情况。在无形资产附注中增加披露“本期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总额”、“本年度研发支出总额占公司本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和“本年度研发支出总额占公司本期净资产的比例”;在管理费用附注中,单独列示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以全面反映企业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全部支出,对于当年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应在无形资产明细中以独立的类别单独列示,以便于分析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情况。此外,还应在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新项目或新产品的开发,专利、认证的取得,研发项目的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效益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综上所述,只有从管理机构、企业、财务部门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同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监管工作,才能使更多的企业能够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三年复审,并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张宝东。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3年1月上,280期。

研发费用报告 篇4

xxx限公司: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xxx限公司(以下简称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及有关编制说明。

一、管理层的责任

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如实编制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申报企业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4)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具体范围。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研究开发费用

结构明细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考虑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相关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相关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已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xxx公司在所审计期间的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四、编制基础及使用限制

我们注意到如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说明

表的审计意见。

附送:

1、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汇总表

2、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结构明细表

3、xxx公司研发费用编表说明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5

财税119号《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9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自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汇算清缴。

两个比例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50%,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三张表格

企业应严格根据财税(2015)119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第97号的规定执行费用归集:

1.研发费用辅助账:研发项目立项时应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由企业留存备查。

2.研发费用辅助账汇总表:年末汇总分析填报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并在报送《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随附注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3.研发费用辅助账归集表:企业年度纳税申报时,根据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填报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情况归集表,在年度纳税申报时随申报表一并报送。

四类研发

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合作研发、集中研发均有不同的费用归集和加计扣除具体规定,请及时查询政策文件学习。

五项费用

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包括:

1.人员人工费用。

2.直接投入费用。

3.折旧费用。

4.无形资产摊销。

5.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注意:

除上述费用外,还有其他这些相关费用哦。↓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此项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六个行业

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

1.烟草制造业。

2.住宿和餐饮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房地产业。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娱乐业。

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行业。

七类活动

下列活动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

2.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3.企业在商品化后为顾客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

4.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

5.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

6.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

7.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方面的研究。

延伸阅读:

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核算

如果企业满足行业条件,研发活动也满足要求,那么发生的研发费用是否一定可以申请加计扣除呢?答案仍然是:不一定。

按照119号文的规定,只有在财务管理上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才可以将发生的研发费用申请加计扣除:

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准确归集核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项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97号公告第五条规定: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研发项目立项时应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由企业留存备查;年末汇总分析填报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并在报送《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随附注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研发支出辅助账、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可参照本公告所附样式编制。

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准确、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篇6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有条件资本化

一、研发费用的界定

研发费用的发生主要来源于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我国对研发费用的界定没有专门的准则,只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有所提及,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发费用,应予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该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范围规定没有像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那样做具体的列举,所有可以直接归属为研发活动产生的费用,除注册费和律师费以外,都归集于研发费用。

二、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和有条件的资本化,各个国家根据内部的经济体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下表:

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我国采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模式。过去是为了防止企业加大资产的成本、虚增企业利润,缩小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经过多年的实践,着实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由于我国完善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要明确划分研究阶段的结束和开发阶段的开始会很难,对会计操作人员的要求会很高。也正因如此,管理层可以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企业的盈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无法真实反映成本,导致计量的相关性不强。

(一)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对研发费用的界定没有像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那样做具体的列举,在现行准则中也只是规定开发阶段只有在同时满足“完成无形资产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具有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有足够的技术、资源支持以完成开发”;“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等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这样的规定不够细则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很高,令他们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研发十分复杂、而且风险大,有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难以用一种标准来确定,而我国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存在一定困难和主观性,尤其对本身并不精通科研活动的会计人员来说显得更难,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加大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存在盈余操纵空间。企业可能以利润操纵为目的来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管理者也可能按企业存在调节利润的需求,划分开发阶段。那么,现行的准则很难对企业的利润调节行为进行约束,企业可能轻松实现业绩操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工作靠的是智力资本,对其估值和确认显得尤为重要。智力资本因为没有具体实物参照,其价值不具有市场参考性,所以研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研发费用在资本化后将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以必将面对摊销问题。在关于无形资产的准则中,摊销方法仅提出对“企业无形资产摊销方式,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尚未对研发费用采用何种摊销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任企业管理层选择摊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企业内部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监督部门对企业划分正确与否也很难衡量,从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研发费用计量的相关性不强

研发费用投入与产出是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量的,研发成果凝结着智力成本,一旦项目研究成功,就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如果以历史成本计价,以少量资产的消耗和职员薪酬作为资产入账,并不能真实体现企业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严重背离了资产本身的价值,使研发会计的信息缺乏相关性。

研发费用分配难以对象化。项目投入与产出将发生杠杆效应,投入时需要大量资金,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不同的融资渠道的不同所形成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收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束之前很难分情况分配。研发项目间的成本分配也很难,无法对研发项目进行可靠和相关的计量。

现行会计准则只将物质资源的历史成本作为企业的资产,对研发活动的人力资源的价值没有做任何规定去反映,将使企业中占比例较小的物质资源作为全部资产,而占比相对较多的人力资源却得不到任何反映,这将使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产生较大的偏差。这样使研发费用确认范围的合理性有所欠缺。

(四)会计科目涵盖内容不够充分,会计处理不符合可比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对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报表或附注中进行披露,进行会计处理时,其研发费用进行费用化的数额将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对其未加以区分。管理费用科目反映的内容繁杂,那就不能够清晰、明了地反映出企业研发支出所产生的费用究竟是多少。 在企业同时开发多项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支出同时用于多项开发活动,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无法明确分配的,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但对于分配标准的确定以及是否能够明确分配,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这样的会计处理将会引起可比性的降低。

研发项目通常跨年度进行,所以不同年度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将影响当期支出纵向的可比性。如果把开发费用计入开发成功年度的资产,则反映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如果把以前年度以前期间的研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会计处理上进行追溯调整会变得非常复杂。所以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化将影响资产负债表上信息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获取信息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五)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

很多研发项目通常是跨年度进行的,企业可能存在大量待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需要加以管理,管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其迅速贬值。企业有必要对研发项目技术的创新性的市场状况跟进,以了解该研发项目投入的价值是否发生贬值。而我国准则对研发支出尚未做出与减值测试相关的规定,使真实的成本无法反映。研发费用的分配及处理存在着难度。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灵活,对于分配标准的确定以及是否能够明确分配,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策略

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会计政策要想有效地执行就必须提高实际操作性,使会计人员能自主有效地处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应对研发费用具体处理考虑重要性原则,增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科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会计处理方法。另外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内外共同努力避免盈余管理。让研发活动变得更加有经济价值和意义。

(一)加强资本化条件的实际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定,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应细则化,缩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采用列举式方法列举哪些具体内容属于研究和开发活动,或者排除式列举哪些不属于研究与开发的活动,让具体操作的会计人员掌握研发活动的具体事项,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主观判断性,避免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失真。尽快完善相关规定,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在执行中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压缩创造性会计空间,增强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向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趋同,分点列示满足五个开发阶段资本化条件的具体细则,使会计人员的简单客观的做出正确判断。同时注重培养会计人员对此项判断的专业知识能力,多方面有效提高实际操作性。

研发项目应尽力对象化。一旦难以对象化的话,前期研发失败的投入将具有管理会计当中所说的“沉没成本”性质。因此,找到一个明确科学的系统,对研发成本进行分配能提高操作性,也能恰当反映每个研发项目的实际成本。

(二)加强研发信息披露,避免企业盈余管理

会计政策的弹性越大,受到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可以颁布准则明令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按自己的理解对开发阶段是否进行“资本化”做出决策。同时明确指出研发支出采用何种摊销方法,能很大程度上缩小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操纵的空间。

研发信息的充分披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管理者产生监督作用,防止企业对调节利润的需求,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分析和企业价值的重新确认。

增加会计报表附注的研发信息披露,在附注中反映研发信息包括:①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会计政策;②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具体细则;③开发阶段无形资产的类型;④本期的研发支出。高科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发费用信息披露表。

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过程应加强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谨慎性原则评价被审计单位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划分的准确性,开发阶段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审计部门应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对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做好监督工作,帮助提高操作性。

(三)对研发费用具体处理规定应考虑重要性原则

不同行业的企业,研发费用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和重要程度也不同。对于研发活动发生不多,研发费用很小的企业,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考虑研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处理。费用化处理比较方便简单,在重要性上不会影响企业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也不会给企业管理层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

对于研发活动经常发生但不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此时研发的无形资产大多可合理预测未来现金流量,这些研发支出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是合理且必要的。

对于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研发费用数额较大。这类企业研发项目的结果不外乎研发成功和失败。实际操作中研发成功的产品所需的费用往往会大量计入成本,而研发失败的产品所需费用往往会大量计入费用。此时会计人员万不能主观判断,一定要客观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严格按照准则进行有条件资本化。同时根据重要性原则在报表附注中写明是何种企业采用何种会计处理,让监督方和使用方得到最真实有效的信息。

(四)增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科目

研发费用无法明确分配的一般都会计入管理费用,所以在管理费用下设立明细科目,设立“管理费用—研发支出”明细科目。专门反映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耗用的原材料及支付的现金等,将其计人当期损益。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充分披露,以便会计报表使用者解读会计信息,准确使用。研究阶段的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研发支出”,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设立“研发费用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研发项目进行后续的减值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予摊销,只在存续期间内进行减值测试;另一种是有一定的期限,在相应的摊销年限进行摊销。国际会计准则是每期末对研发费用进行重新估测,再计提减值准备。我国也可以根据研发活动价值的减值情况进行计提研发费用减值准备。当研发成果商业化后的未来现金流入量低于其研发支出时,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未做减值测试后,并且按实际记录下来。会计处理为,借记“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研究的专利取得成功时,应将管理费用和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转入借方,借记“管理费用——研发费用”、“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研发项目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①研发支出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银行存款

②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③期末结转费用化支出时:

借: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④期末对市场同类研发项目情况进行跟进,如发生减值情形则做减值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⑤专利权获得成功时:

借: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无形资产

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会计处理方法

研发费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可以更为准确,更具相关性。对于研发费用可以先采用历史计量与公允价值混合的方式进行计量来作过渡,等使用公允价值的环境较为成熟时再使用全面的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这样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05~207.

[3]万翔.中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4]鞠亚辉.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视角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1):141~142.

高新技术研发费用 篇7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与管控的意义和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核心与关键是研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借助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技术研发,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支出项目为研发费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日趋剧烈的发展压力,为了促使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整体提升,需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合理核算与管控。如果企业的研发费用核算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和影响,新产品具有较高的研发成本,降低企业利益,甚至出现亏损。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想获得健康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做好研发费用核算与管控工作。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的税务筹划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我国在新税法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和支持企业新技术研发,如新型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计算方法等。在新政策中,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中排除掉了企业人文、社会金额学科类的研究开发活动,而纳入了本地区行业技术、工艺领先且具有较大价值的研究成果费用内容,此外,加计扣除还需要与其他相关规定条款所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应对这些法定条款有明确和深入的掌握,在新技术研发中进行税务筹划,促使研发成本得到减少,开销得到降低。但是,需要明确认识到,合理避税与偷税漏税并不是一个概念,企业需要将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下去,诚实合理纳税需要缴税的项目和部分,提升税收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研究发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有问题出现于企业研发费用核算过程中,导致企业研发成本、研发费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无法确定研发项目预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调查发现,没有预算或者预算的准确性合理性不确定等问题很容易出现于企业研发项目中,此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研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不具备较高的可比性,这样预算工作就无法得到准确开展。其次,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研发成果,其附属于产品生产过程,那么就无法从直接生产成本中有效分离本部分的专利技术费用。再次,研发成本预算编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研发设备、研发管理水平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不确定因素出现于企业研发过程中,增加财务、经济管理工作难度,同时也会影响到研究成果,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与风险遭到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增加了费用划分、分摊的难度

研发项目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实施方式,研发人员有不同的来源结构,增加了费用划分和分摊的难度;企业没有单项列支部分研发项目的费用,导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得不到享受。企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方可以对一项新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这样需要持续多个会计报表周期,而在资产中计入开发成功的年度开发支出,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无形资产价值,而在无形资产中纳入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则需要重新计算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

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核算与管控措施

(一)对研发费用管理制度有机构建和完善

要想对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更加高效的管理,首先就需要对研发费用管理制度有机构建和完善。企业将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管理制度积极构建,发挥监督职能;促使在某一个研发项目开始之前,企业能够对研发费用准确规范的核算,将研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以便促使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得到有效避免和解决,简单合理的处理复杂主体,从而有效掌控研发过程及研发费用。

(二)严格开展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加强研发成本控制

因为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研发工作中,因此,在研发前期,就需要结合研发项目,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投入之前,将研发项目总预算切实做出来。如果研发费用支出额度较高,则需要对授权审批制度有机完善和严格落实。项目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预算科学调整,促使项目预算与实际情况更加的贴合,且足够科学合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企业与项目组需要对相关的研发协议有机签订,以便对彼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充分明确。

(三)对研发管理流程有机完善,更加有效管控研发项目全过程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实施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研发项目规模较大时,可以有机结合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的方式,严格管控研发过程。具体来讲,外部监督指的是如果研发项目取得了进展,成功转化为有价值的经营成果,那么就可以由外部中介机构来评审研发成果;而内部监督则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度体系构建起来,自我约束和监督。

(四)对研发费用核算科目设置有机规范

要紧密结合《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等文件的要求及明确规定的费用科目,在科目设置过程中,结合研发项目类别的差异,对费用科目、可资本化科目分别设置,核算过程中,紧密依据费用科目及可资本化明细科目来开展。要紧密遵循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对研发费用分摊标准科学制定,结合研发项目,对费用正确归集,且对明细分类账合理设置,将其他不同的规范要求以及企业管理需求等内容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以便最大程度上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大型研发项目中,需要结合项目类型,对备查明细账科学构建,促使国家部门、中介机构的审核审计工作得到顺利有序的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研发活动的开展,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具体实践中,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对核算体系科学合理的构建,对系统管理制度有机完善,提升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工作水平。同时,要将市场开拓及技术进步要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对研发计划合理制定,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方式有机规范和完善,以便更加高效的转化和利用研发成果,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4,5(10):123-125.

[2]贺艳萍.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和税务筹划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6(11):55-57.

[3]张利.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19):77-79.

[4]幸晓玲.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与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7(14):255-256.

[5]郭静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核算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5,8(14):66-68.

研发费用相关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为0.76%,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说明,整体上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国家为了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陆续出台多项关于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 15%计征以及政府拨款资助企业科技研发项目等扶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的奖励政策,对引导和促进企业增大研发投入极为有利。

在实务操作中,研发费用的核算涉及多个业务部门,而相关会计准则和财税政策实施时间不长,核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至于影响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本文归纳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发费用的构成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重要一项是考察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构成项目作了详细的规范,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在职研发人员的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相关支出等,但不包括研究开发人员开支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其他职工薪酬。在研发活动中,如果辅助人员同时为多个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辅助服务,那么需要采用合适的比例对其人工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2、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而购买的原材料,实验过程中所耗用的化学药品、实验动物发生的直接支出等。

3、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的折旧费用,也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修理费用支出,如果不符合资本化条件,也可能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直接自纳税年度当期一次性扣除。实际工作中,企业为进行再创新而引进一些先进装备样机的折旧,也可列入研究开发费用范围。

4、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5、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等进行的设备调制费。但是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6、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7、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其中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8、其他费用,主要指为研发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二、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划分

按照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将来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准则规定:应当将研究阶段发生的研发支持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已经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但其中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因而会计准则规定,只有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仍然作为费用在发生时计入损益。

比如新药研发一般分三个阶段:临床前研发、临床试验、获得新药证书后的继续研发。临床前的研发费用一般说应该费用化的;临床试验阶段(即取得临床批件后),实务中有些上市公司这部分费用是资本化的,如“冠昊生物”,理论上来说如果是全新的药物研发,临床试验阶段能否成功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一定符合资本化条件,但仿制药相对来说成功率比新药高,因此仿制药临床阶段的费用可以资本化;对于获得新药证书后:完成一至三期临床试验,国家就发新药证书,可上市销售,之后还需完成四期临床试验,以及后续的质量标准提高等试验。获得新药证书后的研发费用,我们认为符合会计准则资本化的5个条件,可以进行资本化计量。

在实务中,有条件资本化的确认标准主观性太强,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的区分目前还是比较难,如医药企业必须在新药进入三期临床才可以列为资本化支出,而其它很多行业并未有如此准确并约定俗成的分类。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直接影响费用化金额和资本化金额的划分,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往往在税务筹划和利润的调节之间进行博弈,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资本化的金额较大,便存在操纵利润的嫌疑,而费用化金额过大,又会引起税务机关的质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则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研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划分进行完善:首先,成本效益原则,对研发支出形成的技术和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否进行可靠计量,以收抵支,如果能够带来很明显得经济利益可以进行资本化,否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耗费进行费用化处理。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以研究开发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可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对于一般高新技术类企业.可以将研究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一般研究开发费用不大的企业,依据重要性要求,可直接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再次,可以参照国际准则的经验,对于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列支,或者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进行评估,可以防止企业滥用准则。

三、会计和税法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比较

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满足资本化的条件作了五个方面的限定。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

现行所得税法及相关实施条例的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两者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点,首先:税法的扣除额远大于会计上的扣除额。会计上,企业可以扣除的技术开发费为企业实际发生的支出,而在税收上,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不仅可以据实扣除,而且还可以加计50%的扣除。其次,资本化与费用化的调整差异。在会计上,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满足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后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而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如果存在差错的,则必须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一般按照差异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如果税法上未予明确的,那么在税收处理上按照会计的规定执行。

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单独核算,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做到帐证俱全;研发过程中要清楚划分生产费用和研究费用。其次,优惠政策中的折旧政策只保留了研发仪器的设备折旧而取消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再次,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如果属于财政或上级拨款,那么不应该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企业以委托的方式交给外单位进行研发,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由委托方进行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重复加计扣除计算。

除此之外,研发过程中研制出的样品或样机,如果将来得以出售而取得销售收入,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时至达到预定用途前的支出应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将样品或样机的成本计入无形资产价值。

笔者认为根据配比性原则,有收入必定要配比成本,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样品或样机最终都会销售出去形成收入,这个收入全部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话,样品和样机的销售没有对应的销售成本可以结转;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具有没有实物形态的特征,而样品和样机本身就是以实物形态的形式存在。因此建议研发费用资本化时,应扣除样品或样机的成本。

总之,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重视研发费用的投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陆燕,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冶金财会,2011(8).

[2]李志益,新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相关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2008(14).

[3]邓倩,李文芳,研究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0).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8》,经济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小学英语动词现在分词变化规则下一篇:河北省工程中心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