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看一些艺术作品,还能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不仅能认识到绘画语言,还能培养审美态度;不只是学会艺术知识,而且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桥梁。经过分析和艺术作品的评定,了解创意思维和认识,在内部精神意义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建立正确的审美智慧和灵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身体和智力发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1:

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抽象美术教学

摘要 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 抽象美术;艺术观念;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設计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组合法

打散组合的练习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审美表现力。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观察要画的对象(如花、草),将花草的原形平面处理类似剪影,然后根据画面需要或个人的审美趣味将其分解、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新的形态。也可将小组或全班学生的作品重新组合成一幅抽象的美术作品,最后画面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抽象的艺术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创作抽象画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符号解释有时也是模棱两可,作为欣赏者完全不必耗费心思去破解。我们对抽象的美术作品要去了解、认识,而不是对它过于肯定或完全否定。西方的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它仅仅只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面镜子。

作者:何思峰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2: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看一些艺术作品,还能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不仅能认识到绘画语言,还能培养审美态度;不只是学会艺术知识,而且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桥梁。经过分析和艺术作品的评定,了解创意思维和认识,在内部精神意义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建立正确的审美智慧和灵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身体和智力发育。

【关键词】美术 欣赏教学 教学方案

一、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1.美术欣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

艺术教学,是着重培养学生们审美观能力。“物发于外而情动于中”,对自然现象的人,社会百态被视为有所常见的心理现象,但对艺术美的感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方式培养。美术欣赏教学是对艺术和艺术知识的抽象理论进行具体分析解释工作。显然,与普通的艺术教育相比较,本文的方法以更好地利用认识意义以及教育审美活动方面的作用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了解社会,把握好生活,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

2.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對美术欣赏的兴趣

美术欣赏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几节美术作品欣赏课就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做好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的鉴赏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手工艺术、绘画都不是孤立的,但是相互影响的。对艺术有了欣赏并动手操作,才能更深入了解艺术。

3.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态度

不同的美术门类,由于它们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因而在审美要素中,它们表现出的情感要素与意蕴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点。但是,不同美术门类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们在审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区别。正因为如此,在欣赏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作品,从中认识艺术语言的作用。对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去进行欣赏,尤其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机会比较和体会各种艺术不同语言的特点,锻炼用口述和笔述的方式加强对艺术语言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4.美术欣赏教学是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桥梁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艺术也称为造型艺术,就是视觉藝术的一个重要体现。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表达表现手法,工具、材料等其自身的独特的形式,正如孟子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音效与配乐指出创建,通过耳朵来欣赏;文学家以表达由描述文本与大脑的想象力以实现鉴赏的宗旨想法和感受;影视作品就是通过文学戏剧,摄影,音乐,艺术等多个综合性的艺术来表现,也是人类的眼睛,耳朵等器官,享受的组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以点,线,面,色彩的艺术作品构成打造步调,优美的节奏和其他艺术家的改变通过眼睛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取得鉴赏的目的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以形写神”“以形媚道”“气韵生动”等都是以通过骨法“用笔”“置陈布势”等传达出形象的神韵;西方国家是根据画笔的颜色解剖,透视等,体现了艺术家可以看出真实图像,这一切也是分不开的用眼睛去感受;所以,艺术也称为“看”的艺术。美术鉴赏可以通过观察达到要了解到这一概念的文字,只有文字描述的目的是艺术的堆砌,无法鉴赏一种真正意义上因为味道就是不可论断的判断(无论原理还是做法)的认识,因此,既不是基于的概念,这一概念不是为目的。只能正对着直观的体验通过观察甚至是触控,观众可以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艺术作品的教育的功能也只能开发那些谁欣赏愉快的以某种审美鉴赏过程中的兴趣获得完整发挥。”

作为人类文明的艺术遗产,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回归的的一种重要方式。制作工作,形成了一种风格,是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以及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他们更多的是时代发展产物。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曾写道:“有一种精神的气候,是习俗和时代精神以及环境的性质扮演同样的角色。”“由于这个作用,你们才看到某些时代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忽而发展理想的精神,忽而发展写的精神,有时以素描为主,有时以色彩为主。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美术欣赏教学应当作为教导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综合性的艺术和文化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其他风格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艺术欣赏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挑选古典艺术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增值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的作品代表的理念和不同的国家和世界的人类的理解不同时期民族审美习惯以表达自己的智慧,它一直是历史和筛选的积累,被视为艺术的杰作。这些重大的作品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足以带来无限的审美经验,成长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欣赏是通过此类经典作品鉴赏培训,使学生获得对艺术的更大的影响力,文化持续增加,不断充实心理结构,深入的艺术更多的精致感,以及在美与丑欣赏能够区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只是正确的判断。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1.更新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他们的课堂教学反思,开展实践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所有学生勇敢表达。对于高年级学生,虽然他们有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善于思考,但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思维视角,同样的工作有可能产生的各种评价,但作为学生由于受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该视图可能是幼稚的或不完整的,不过只要他们是真切的感受,教师应当给予尊重。其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还积极地交换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也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

2.展示学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蕴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作品不仅是在画廊和博物馆,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但包括绘画,雕塑及其他艺术为导向,以观看更多这样的建筑,工艺设计等多种艺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实用性的所有方面。在早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准许学生艺术范围及其更加全面的了解的功能,以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与生活的之间的显著影响的紧密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和生活的全部等,激发美术鉴赏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享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了解,无论是绘画还是工艺品,无论是形象化还是抽象,都经过精心构思和凭借自身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经验相结合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创造的的。与此同时,建立一个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若不借着完美的外形促使之外某个特定主题,经常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更加隐蔽的意义,是一种文化,精神与要求体现,它价值最高的艺术品,也是年龄,社会,民族灵魂的写照。

3.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学科魅力

在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时,教师先设问:“画中梅花与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初步认识到画中梅花的艺术特色,即只有一支横斜在画幅中间的梅花,作者用墨色画梅,画中還有题诗等。接着教师再用“画家为什么不用生活中所见的梅花的颜色,如红色、粉色来画呢?”“画中的题诗与画中梅花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逐步领悟画家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胸怀和理想。继而再以“画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导学生思考元朝产生的历史背景,最终让学生理解了抒情、创作特征。美术经常保留遐想空间良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准许学生合理的去想象,让他们自己感到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外国现代绘画家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现场展现丰富的联想,请按照你的想象,觉得宁静祥和的气氛具有色彩的童话故事幻想,体验一下珍惜的乡愁。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活和体验做少许提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能够改善教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学艺术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仍然在继续探索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坚持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利用本学科,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想法。美術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整个时间并不是很长,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吸取的经验教训,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我希望同仁专家共同探索高中教学美术鉴赏的方法,为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特质的学习效果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瑾.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思考[J].教师,2011年18期

作者简介:

吴修杰(1978-),男,福建长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吴修杰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3: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 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 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杜卫著.《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段伟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企业员工培训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