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信用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主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次贷危机也被称作资产证券化危机。本文在提出客观看待资产证券化观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践,从审计这一崭新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出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型金融I具在我国良性运行的决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产证券化信用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产证券化信用度论文 篇1:

资产证券化:中国的经验与前瞻

摘 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被认为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资产证券化探索较晚,还没有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这既与国际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也与中国巨大的资产证券化潜在市场规模不相协调。当前,在中国全面推出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但就中国目前现状而言,资产证券化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中国;金融创新

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指的是发起人(Originator)将缺乏流动性但却可在未来某个时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特设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由该机构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分离与重组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从而增强资产信用度,将资产转化为可自由流通的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最终实现金融融资。作为资产证券化载体的证券化产品,具有债券的性质,并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许多种类:按照基础资产的类型划分,证券化的品种可以分为信贷资产证券、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其他合成衍生证券;按照基础资产是否为抵押资产划分,证券化的品种可以分为资产担保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和抵押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

一、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历程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道路源于1992年海南省三亚地产的投资证券。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以三亚单洲小区800土地为发行标的物,公开发行了2亿元的3年期投资证券,此为中国资产证券化尝试走出的第一步。1996年8月,珠海为了支持珠海公路的建设,以本地车辆登记费和向非本地登记车辆收取的过路费所带来的稳定现金流为支持在国外发行了2亿美元债券,这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按照国际化标准运作的离岸资产证券化案例。1997 年7 月央行颁布《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规定由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均需办理资产抵押手续,并委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负责相关事项。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不良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成为可能,此后出现了由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的几笔大额不良资产证券化。2000 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单位,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被政府认可。

2003年,中集集团利用其海外的应收账款为支持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规定在3年的有效期内凡是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协议总额为8 000万美元。2003年6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推出了国内首个资产处置信托项目,华融将涉及全国22个省市256户企业的132.5亿债权资产组成资产包,以中信信托为受托人设立财产信托,期限为3年。该模式已经接近真正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并且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内部现金流分层的方式实现了内部信用增级。

到2004 年,开始出现政府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迹象。2004 年2 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四条“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出: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2004 年4 月至7 月,工商银行通过财产信托对其宁波分行的26 亿元不良资产进行了证券化。2004 年12 月15 日,央行公布实施《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从而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流通扫清障碍。

2005年以来,我国在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有了新的发展。2005 年3 月21 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会同证监会、财政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决定国开行和建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随后,为促进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4 月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5 月16 日,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部关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试行通知》;6 月2 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资产证券化相关机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全面规范;6 月16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14、15 号公告,对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以及信息披露等行为进行了详细规范;8 月1 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8 月16 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登记与托管结算业务操作规则》, 规范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登记、托管、结算以及兑付行为;11 月11 日,银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从市场准入、风险管理、资本要求三个方面对金融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定了监管标准。这些配套制度的推出为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化运行创造了条件,也为今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2005 年12 月15 日,国开行和建行分别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第一只ABS 债券41.78 亿元和第一只MBS 债券29.27 亿元。

总体来看,我国以前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大多属于自发性的个体行为,证券化产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操作模式不成熟、不规范。虽然2005年开始,我国拉开了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序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但到目前为止资产证券化还远没有成为金融机构自觉性的群体行为,证券化实践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资产证券化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巨大发展空间与多重约束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按照华尔街的标准,目前我国能够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已经很多,如房地产贷款、企业各种应收账款、银行不良资产、信用卡应收款、汽车贷款等等,都可以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而且这些资产的证券化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了。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 133.6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3 336.4亿元,可疑类贷款4 990.4亿元,损失类贷款4 806.8亿元。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 663.4亿元,与1999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贷款处置任务还有很大的距离。根据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截至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 123亿元;购房贷款余额2.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 820亿元。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迅猛,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汽车信贷余额达到了1 594.03亿元人民币。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可用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数量巨大,在资产证券化的供给方面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物质基础。

从证券化产品的需求来看,同样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产品属性上属于固定收益证券,类似于企业债券。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极其落后,而证券化产品更是一片空白。从投资者的需求来看,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有数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投资工具,他们对创新性的投资品种需求非常大。尤其是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要求风险较低的机构投资者,会对证券化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这是被国际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所证明的。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供给和需求都有巨大的潜力,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发展水平与巨大的发展空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要消除这种差距,必须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这是因为,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金融基础工程的薄弱,以及证券化过程中诸多程序和操作问题的不明确,阻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和操作。

1.会计、税收制度与证券化的不统一。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税收等问题决定着证券资产的合法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关系到每一参与者的利益,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结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会计处理做了较为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在会计制度上,无法做到与资产证券化相统一,因此难以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有效监控。我国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是财政部指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相关的财务判断与会计处理缺乏合理的依据,与美国的会计规范相比还不够完善。同时,资产证券化运作规模庞大,交易环节繁多,减少作为其成本主要支出的税收支出是关系证券化操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税收制度方面,尤其在跨国证券化中的税收问题上,我国现行税法规定还存在很大空白,使得证券化的成本大大提高。

2.相关法律不完备。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以美国为例,美国并无针对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其规范主要来自于联邦和州法律,其中包括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破产法以及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等,这些规范促进了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运营。我国目前没有出台证券化专门法规,现行公司法、合同法、信托法、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对证券化存在众多阻碍,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前文有列举)还不够完备,有许多方面和环节还没有涉及到。在我国信用环境不佳、法制意识薄弱的条件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备意味着提高了风险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健康发展。

3.信用评级机构缺失。

在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对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严格、公正、正确的信用评级对于证券化的资产定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能够较为真实的度量资产所蕴含的风险,从而间接决定了证券化后的资产的价格。国际上最具信誉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有如下几家:标准普尔评级集团、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以及Fitch IBCA,Duff & Phelp公司等。这些公司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决策支持。而现阶段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普遍规模不大,彼此间的评级标准不一,其权威性存在较大质疑,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服务。因此,投资者不得不承担国外信用评级机构高额的服务费用,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以及证券化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4.金融机构动力不足。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历史表明,当时美国一些储蓄机构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资产证券化正是发端于金融机构对外融资、解决流动性的被迫行为。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高储蓄率,较高的银行储蓄率使金融机构很少能够陷入流动性困境,而且即使偶尔陷入了流动性危机,也有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同时,由于传统意识的约束,我国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把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兑出去。金融机构目前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其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制约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因素,包括体制障碍、投资者不成熟、风险管理水平低、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极其缺乏等等。这些制约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将经历一个缓慢而艰难的发展过程。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今后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为资产证券化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从宏观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基本完善,资本流动性较强;从微观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等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独立经营的实现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近年来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使金融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也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未来发展前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场人士都较为乐观。中国银监会李伏安在2006年4月2日举行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高级论坛”上表示,经过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试点,2006年将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虽然目前资产证券化只有不到100 亿元规模,但年内将做到1 500 亿元。2006年5月,标准普尔在印度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上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能够进一步扫除若干阻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障碍,亚洲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亚洲国家和地区必将从中受益。

但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还仍然处于积极试点阶段,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资产证券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证券化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发展,做好证券化工作的广泛推广。

我国已于2005年实现了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行建元2005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并且于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按揭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启动。我国目前正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急需长期资金投资,资金周转时间较长,如果单一靠政府或银行都很难满足,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这些难题。通过试点工作,能够降低融资成本,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高银行资金周转率。

2.适当放松对证券化的管制,促进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市场管制较少的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较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资产证券化市场,拥有运作良好的制度体系;日本在其资产证券化发展初期对其市场的限制则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开始放松管制,才迎来近几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处于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下,但这种管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需要了。我国对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发起人、投资人和交易方式等各方面的限制过多,不利于证券化产品创新,不利于证券化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更无利于我国的金融改革。要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放松管制,放宽对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发起人、投资人和交易方式等各方面的限制,为金融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培育资产证券化市场,改善我国金融环境。

3.制定并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行中存在着法律、会计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查漏补缺,借鉴资产证券化发展成熟的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用法制手段保护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在资产证券化立法中,我们要充分理解资产证券化立法的精神实质,为政府在制度中恰当定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由市场做市场的事情,各司其职,不过亦无不及。在法制构建上提供多元选择及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市场能依据法制顺应市场发展选择有利的发展模式,进而奠定市场发展的长远基础。

4.健全资本市场体系的同时,丰富证券化品种。

国务院发出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我国目前证券化的资产主要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各种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高储蓄率的国家来说,应寻找更好的投资品种,发掘出更多的证券化产品,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

5.规范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

针对我国资产和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少、评估质量不高的状况,我国建立具有国际影响而且权威的资产和信用评级机构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应对这些评级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使其独立发挥作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工作;应学习其他国家成熟的评级制度经验,用法律手段割断评估机构和被评估者之间的往来,最终提升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威信。

参考文献:

[1] David M.Morris,“Asset Securit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Executive Enterprises,Inc.1990.

[2] 楚天舒、毛志荣.美国、日本资产证券化市场比较及借鉴[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深证综研第0135号.

[3] 李矅.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 刘向东.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最新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6-06-05.

[5] 潘彩虹.我国资产证券化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N].证券时报,2006-03-21.

[6] 杨涛.中国资产证券化:任重而道远[N].中国经济时报,2006-07-06.

[7] 苗嘉.资产证券化配套制度待完善[N].中国证券报,2006 -01-10.

(责任编辑:杨全山)

作者:邵诗利

资产证券化信用度论文 篇2:

基于审计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思考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主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次贷危机也被称作资产证券化危机。本文在提出客观看待资产证券化观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践,从审计这一崭新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出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型金融I具在我国良性运行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审计视角;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

一、问题的导入

美国次贷危机(亦称次债危机)的爆发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到二战以来最大程度的重创,也使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的蝴蝶效应在全世界爆发。对信用度低的贷款人的住房贷款(即次级别贷款或简称次贷)进行证券化处理被称作次贷资产证券化,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品种。在美国,被资产证券化处理的次贷占次贷总额的比率达到76%以上,次贷危机主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得以传播,因此次贷危机也被称作资产证券化危机。对次贷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方面。

但是,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对资产证券化的质疑开始成为焦点:到底还要不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到底如何才能稳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都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热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同时,鉴于次贷危机的突发性,目前国内外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反映和理论研究都相对比较滞后。本文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新变化,运用审计这一崭新的视角来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研究,进一步为我国稳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符合实际的中肯建议。

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次贷危机主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得以传播,因此对次贷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方面。顾名思义,资产证券化就是企业(银行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把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流的部分进行证券化处理。例如,可以把银行的住房贷款、企业的应收款、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运营公司未来收到的过路费等看作是一种产品,把这些产品经过设计组合后销售给专门的运行机构(比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通称为SPV),然后再由运行机构负责把产品卖给各种投资者这样一种类似证券化处理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银行在获得贷款者偿还贷款之前、企业在获得应收款之前、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在获得偿付成本的过路费之前,可以提前从运行机构这个买方手中获得与贷款、应收款、过路费等大致相抵的一笔收入。

三、基于审计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思考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银行作为发起人,其资产证券化在整个资产证券化运行中所占的份额最大,银行把信用度低的房贷借款人的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机构并进行证券化处理,这是次贷最主要、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这种被证券化处理的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金流就会中断,引发次贷危机,这就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导火索。但与此同时,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审计缺位是促使次贷危机发生的关键原因。资产证券化离不开审计,完善的审计制度将会促使资产证券化向良性、稳健的方向发展,缺陷的审计制度则只会滋生资产证券化危机爆发的土壤。在基于审"计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基础上。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稳健运行,本文得出如下几点研究成果:

(一)谨慎做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审计工作

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关键和难点之处就在于基础资产(即银行贷款)的终止确认标准,即如何判断基础资产的销售是真实销售还是担保融资。如果银行将一笔资产作为真实的出售处理,则应将资产证券化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并确认出售盈利或者损失,此时银行达到了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的会计效果:减少了风险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负债并没有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审计缺位关联度非常大。不少银行为了达到美化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往往会在会计实务中将假销售、真融资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作销售处理,而美国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就给虚假的资产证券化繁荣和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银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虚假资产证券化会计报表现象,即把假销售、真融资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作销售处理。为避免这一现象,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部门如央行及各级分支机构、证券监管部门等应该切实做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尤其需要重点审查资产证券化会计中的基础资产销售问题,这样才会从会计的源头杜绝风险的存在。

(二)独立、审慎地做好资产证券化产品税收优惠条件的审计工作

在税务制度的研究方面,前些年,美国财政部门通过资产证券化实践的深入,最终发现影响资产证券化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过重的税收负担。因此,为促进资产证券化的顺利高效实施,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对涉及资产证券化的税收进行了减免,这些税收减免措施有效地减轻了资产证券化的税收负担,提高了运转效率,但同时也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例如,在美国,税务部门颁布实施了组合性权益豁免和税收条约豁免等预提税优惠政策,并豁免了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这就大大降低了资产证券化发行人的成本;为在营业税和印花税方面实行减免政策,澳大利亚明确规定:资产证券化运作各方不需要缴纳印花税,大大降低了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成本。

事实上,由于涉及贷款人信用、抵押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一个资产证券化产品都是独特的,都有其自身的具体情况。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与美国政府“一刀切”的对几乎所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有关。在经济繁荣时期,这种“一刀切”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弊端被掩盖,而一旦利率上升、经济下滑,这些矛盾一触即发。

现阶段,我国同样也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由于我国批准实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品种都是安全性能比较高的贷款,并不像美国那样大面积涉及安全性能较低的次级别贷款,所以对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暂时并没有安全隐患,但如果以后大面积地在我国推广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监管部门就应该慎用税收优惠这把双刃剑,谨慎选择可以进行税收优惠的品种。

(三)构建评级机构客观、科学的评级审计体系

在次贷危机爆发的缘由中。包括标准普尔、穆迪等世界知名评级公司在内的评级机构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客户能否通过评级及信用评级级别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评级机构的收益,因此评级机构对很多信用度不好的贷款人的信用评级水平竟然都评为了3A,达到了和美国国债券一样的安全信用级别,具体为:在所有的美国次级贷款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而实际情况是,仅在2006年第4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已达到了14.44%,2007年第4季度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25%。与此同时,鉴于发达国家对信用评级机构尤其是像标准普尔、穆迪这样著名的评级公司一贯的传统信任,所以即使在美

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尚未建立有效、科学的评级审计体系。这样就难以对各评级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约束。

评级审计体系所带来的问题出现后,很多受评级公司诱导而购买了次贷产品的投资者把标准普尔、穆迪等世界知名评级公司在内的评级机构陆续告上法庭,有的投资者甚至还同时追究政府的责任,指责其审计监管缺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受各种环境条件制约,这些投资者很难再从评级机构那里获得补偿。

在我国,由于信用评级起步较晚,很多衍生于银行的评级机构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关系评估、人情评估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很多评级机构与银行千丝万缕的关系,真正严格、规范的信用评估、审核并不常见。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信用评级部门进行严格规范,不仅应该大力培育独立、公信的信用评级机构,更应该构建客观、科学和高效率的评级审计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监管评级机构,促进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可信,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对待被评估者的信用评估膨胀。

(四)做好投资机构内部的风险审计工作

次贷的主要购买者是专业的投行机构或银行的投行部门,因此在次贷危机中,受损失最大的也是这些机构。在这次危机中,美林是最大的输家,高盛是最大的赢家,摩根斯坦利则夹在两者之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三者内部的风险审计工作紧密相联。风险审计工作是对投资机构交易部门的风险进行审计监管并进行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要。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林的风险审计部门是完全隶属于CEO的,如果CEO与某位风险审计部门的高管有摩擦,可以通过开除该高管的方式绕过风险审计这一关;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审计部分虽然是独立的部门,但风险审计要支持交易;只有高盛的风险审计部门和交易部门是平级的,交易要接受并通过风险审计部门的监控,因此高盛较好地规避了次贷风险。要在制度上促使投资机构客观面对风险,经营与风险审计部门就必须进行分离。这种权限分离的制度可以有效制约风险,避免风险投资中的麻痹大意和一意孤行。

在我国,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风险审计尚是新进兴起的一个全新领域,很多金融机构的风险审计尚停留在原始的财务审核阶段。2006年广东开平中行大案、2007年河北邯郸农行大案等都显现出我国金融机构较低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尚有欠缺的风险审计制度。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如果一旦开放力度较大,在面对风险激增的复杂国际金融背景中,我国金融机构招架这些风险的难度将急剧增大。因此,与其等到以后金融机构再重视和加大风险审计的力度,还不如现在就补上这一课,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实践、从国内外经验中学习是加强风险审计的正途。

(五)警惕次贷危机背后可能隐藏的金融阴谋

次贷危机在给我国稳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予以审计工作方面启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次贷危机背后可能隐藏的金融阴谋,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中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为保持我国健康稳定的经济环境服务。

美国是一个从自己国家利益考虑、惯于实施双重标准的国家,例如在经济方面:美国在国内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私有化,然而却在国外提倡它;美国在国内反对平衡预算疗法,因为这会限制经济下滑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在国外,尤其当其他国家陷入衰退时,美国却强调这些国家使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美国在国内强调通过破产法保护债务人,并且给予债务人一个全新的开始,但在国外,美国却把破产视为对贷款合同的挑衅,反对别的国家实施破产法。同样,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的双重标准也不例外:一方面,美国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把危机对国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不仅美国财政部长、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来中国等国家进行游说,推销其已成“烫手山药”的次贷产品,而且。美联储又人为地加大了美元的贬值幅度,从而把危机尽可能地转移到别的国家,这对拥有1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损失。

所以,从美国一贯实施双重标准、只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我们也要警惕次贷危机背后可能隐藏的金融阴谋,审慎对待美国主动伸来的“橄榄枝”。有关部门还需紧密监测美国次贷危机及其相应政策的变化进展,防止相关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造成伤害,这样才能及时做好预防、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国家的经济利益与民生利益。

四、审计与我国资产证券化前景展望

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曾经为西方金融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诚如中国人民银行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所言:资产证券化是个好工具。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资产证券化所引发次贷危机的破坏性,要从这次美国次债危机中借鉴经验和教训,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规避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作用和功能。政府部门应该独立、审慎地做好资产证券化产品税收优惠条件的审计工作,杜绝给予不符合条件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以税收优惠;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构建评级机构客观、科学的评级审计体系,防止评级机构擅自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级别。与此同时,投资机构应该努力做好对资产证券化投资的风险审计工作,以加强投资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

审计缺位是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善于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教训(如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总结借鉴经验,我们至少可以站在一个和发达国家相同的起跑线上,甚至还完全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发展方面比发达国家提前迈出脚步,使资产证券化等新兴金融工具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作者:武魏巍

资产证券化信用度论文 篇3:

探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国企改革的过程,在此大背景下,国有资产证券化进便显得尤为重要。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已经历时较久,也相对成熟,但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推进仍旧显得困难重重,矛盾问题依旧较多。本文详细阐述了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并提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自2005年起,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拉开了帷幕,迄今为止已有约12年的发展史。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大改变,这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现了资金的快速获取,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国金融界的再次腾飞。通过资产证券化,企业能够快速进行融资,用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能够利用预先资金实现未来的战略,也能够满足市场投资者的更多需求。另外,在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中,企业资产流动速度比以往会快许多,这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刷新优化,也有利于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快速适应现代化社会,达到增加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浅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证券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改善性的建议,以期能够对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一定帮助。

一、资产证券化现实状况分析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是1977年由一位叫路易斯·拉聂力的美国人所提出的。后来相继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一些机构、研究学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解释。美国人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为是:“一组随机的应收款项或以其他投资方式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支持的证券,能够在某个时间内兑换,同时能够给予投资者相关权限”。 这一概念在中国的认识有一定差异,主要由一些学者提出,代表性的意见有王松奇教授等理论学者,他们认为它是用相应的、由金融信贷或应收款项产生的现金流或给予企业的价值,来平衡投资者在购入证券资产时的支出,以达到实际企业运营融资的目的。

基于国内广大学者分析理论,笔者认为国企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通过重组现阶段资产,将原本存在的一些流动性差的但具备未来创造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更新,通过盘活这一系列资产,从而能够构建起新的资金池,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或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为了使融资成本不断的下降,采取证券化的手段一般都能够使得信用增长,达到提升信用以增加证券发行的目的。而采取隔离风险机制,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使得投资者的收益在其破产前进行结算,最终能够让各方参与者规避风险。

2017年,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共发行9522.32亿元,同比增长36.35%。其中,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发行4486.21亿元,同比增长103.90% ,占发行总量的47.11% 。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比2016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其发行量在证券产品中遥遥领先。国企经营效率相对较差,负债率高,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不但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盘活有利,而且也能够吸引新的注入型资产,这对于国有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极为有利,但在实际企业经营过程中,国企资产证券化的问题仍旧较为突出。

二、国企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国企因其规模庞大,一直都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在政府的长期扶持下,国有企业发展存在创新性不足、经营效率不高、资产不良率大、竞争力差等问题。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外,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还可以归纳如下:整体盈利状况不好;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差;制度建设滞后。

(一)整体盈利状况不好

从我国财政部2016年5 月公布的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盈利状况可了解到2015年1~4月份,国有企业总利润为7220.7 亿元,2016年1~4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6 422.5 亿元,同比下降11.05% 。其中,2015年1—4 月,央企总利润5210.2 亿元,而该总利润在2016年1—4 月同比下降了3.5% ,为5028.2亿元;而 2015年1—4 月,地方国有企业总利润达到1 720.5 亿元,2016年1—4 月总利润下降了14.7%,为1 468.4 亿元。基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盈利状况并不好,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例如,钢铁、煤炭等。在此大背景下,就算是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不断推进,也会因为国有企业业务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问题造成企业盈利不乐观,这往往不容易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最终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了企业的实际融资效果。

(二) 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差

金融市场中一直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下降低了资产的信用度,而资产证券化是基于资产信用而建立的。因此,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和价格的效用与企业资产的披露程度密切相关。而纵观整个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从成立到其中的转让,其产品信息并未完全体现在证券交易信息当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证券化产品不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企业资产证券化类似于发行债券,其流动性甚至可能会低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从2015年金融结算的数据可知,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沪深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交易额高达195.69亿元,换手率为8.36% 。而2015年我国债券市场总体换手率为173.7% ,企业债换手率为201.2% ,中期票据换手率为191.1% ,基于以上不同融资品种的换手率对比,可看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明显不足,仍需要进行长期的改善。

(三)相关制度建立滞后

2005年是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的初级阶段,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逐步表现出繁荣的迹象,但是在国有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可以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体制度的建立迟缓,滞后性明显,最终造成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证券化方面的业务规范约束主要来自沪深交易所,此外,证监会也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制度。但是,这些法规制度的建立都一样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目前我国设立了专用车辆(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其展开形式主要是基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专项管理资产计划”,此形态的SPV 确切来说并不拥有独立主体资格,难以实现真实的资产证券化所必需的破产防范与真实出售,一旦有毁约情况发生,那么有关联性的金融产品也可能会存在联动毁约的现象,从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继而发生资产纠纷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要快速建立起相关的法规制度。另此外,我國目前的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也不够合理,这不能完全匹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企业在执行证券化进程中的相关规定的难度,减缓了整个流程,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整体状况来看,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整体还是好的,但一些地方政府仍未重视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相关法规制度的建立,这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最后,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出了部分的法律法规,例如,《破产法》、《担保法》、《信托法》、《物权法》、和《公司法》等等,但在资产产权处理方面及办理程序方面仍旧存在差异,标准也未能够统一。

三、政策建议

(一)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国企基础资产能力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效益。因此,国有企业应当不断刷新自身的水平,从而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国企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要重视经营战略的调整及结构的优化,不断进行各种创新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的吸引社会民众参与到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的基础资产能力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及投资信心,因此,国企应该要重视寄出资产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不良资产的产生,从而坚定市场投资信心,为企业的证券化道路的顺利前行创造条件。

(二)增强信息披露,建立健康的市场交易机制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投资热情,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应当要将信用的建立作为重点内容。企业的信用评级是为了避免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这样能够有助于投资者在决策上更加合理,对双方都有帮助,因此,信用等级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为了加速证券化产品的流通,我国的证券交易平台和交易系统应当更加完善化,增加公布或披露相关产品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服务水平,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市场交易机制。

(三)建立有效的法律规章制度

制定出有效针对国企证券化过程的法律法规,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并帮助其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同企业存在着文化、制度等差异,因此应当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并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税收重复征收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国企的证券化进程。

四、结语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企业来说不仅能够改善其融资难、不良资产高、負债率高的现状,也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企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人们还是要随时留意国有企业特性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国有企业只有将完善法律法规、增强信息透明度等问题作为重点问题去解决,踏踏实实的发展实体经济,这样才能够更快的推动国企资产证券化进程,从而加快国有企业的混改,进而促进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作者单位为 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蒙飞(1981-),男,汉族,广东连山人,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上市公司投融资和资本运作以及电力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作者:蒙飞

上一篇:年终个人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