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精选8篇)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篇1

建设过硬的信贷队伍 建立利益激励机制

要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信贷队伍;以人为本,抓好管理,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素质低下、不适应信贷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调离或淘汰。同时,推行等级管理办法和贷款风险管理,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风险进行衡量和分类。

激励机制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动力。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来说包括四种激励:一是精神激励。教育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即“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社兴我富,社衰我穷”。要设立多种荣誉并于员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二是岗位激励。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在管理上形成纳优排劣的机制,信用社和联社中层干部采取自荐、推荐等方式,按规定和程序聘任,对员工采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三是政策激励。坚持目标管理,要把任期目标完成的好坏作

为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四是物质激励。对信贷人员实行工效挂钩考核,鼓励先进,刺激中游,鞭策下游。

确立信贷风险防范前移策略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一是控制信贷操作风险。主要是变信贷事后检查性稽核为事前预防性稽核、事中阻滞性稽核。如:参与大额贷款调查与发放监督,从源头上严把信贷发放关;加强对违约贷款的清理,发现贷款逾期或未按时结息,要及时敦促信贷人员采取措施,对不良贷款突然大幅上升的信用社要及时重点稽核、专项稽核。

二是降低决策风险。让稽核部门参与联社的信贷业务经营决策,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审查,及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在关口上控制基层社为完成目标任务有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如经济出现不稳定因素、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时,稽核部门应及时建议控制贷款投放量指标。

三是严防道德风险。稽核部门要严格监督执行信贷人员的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搞好信贷人员离任审计;加强对信贷人员中“九种高危人员”的排查,对发现的“九种高危人员”,要及时建议对其调换岗位。

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和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即第一个同意发放贷款人为第一责任人,由他负责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收回要与他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果谁对信用社的信贷资产造成损失,按金融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经济、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防范和化解风险

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村信用社、联社的决策者中,一提信贷资产质量,就头疼,显得畏难发愁。应当承认,有些贷款多年沉淀,清收的难度的确有很大,但畏难发愁不行,不收更不行。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有它具体的数额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对数额和盘活清收难易程度分类排队,设立台帐,先易后难,分别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盘活。要落实好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区别对待,划段考核”的奖惩措施;要力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本着收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对没有资金来源,确实无法全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户在利息上给予照顾甚至减免;对以资抵债资产,能变现的要变现,不能变现的,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租赁、转让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争取效益。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影响因素,人才建设,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通过大量贷款的投放在发展“三农”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基础硬件设施落后、服务手段相对单一、人员素质及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服务对象与贷款方式存在特殊性的原因, 近年来, 信贷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既要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 提高收入, 积极发挥社会职能, 又要把控风险,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文章通过从人才建设、管理制度、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和执行力的角度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及促进发展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因素

(一) 经济环境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经济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但不同区域的经济环境存在不同差异。在发达地区,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快、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农业新技术应用广、农村市场完备、经济水平发达, 农业收益率高, 农民素质相对较高, 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高, 这些因素的组合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反之, 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 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生产技术落后, 经营分散, 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只能满足自身生活需要, 农村市场不完备、经济水平落后, 农业收益率低, 农民收入低, 增收困难,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农民守信意识淡泊, 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也是欠发达地区信贷资产质量不佳的原因之一。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由于受信贷考核机制、贷款管理责任追究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以及从业人员自身经营理念落后等的影响。致使农村信用社一些信贷员存在畏贷思想, 没有承担意识, 存在有资金但贷款发放不出去的尴尬局面, 贷款营销不深入广泛, 贷款营销只是“锅边转”, 大部分只是局限于老客户。这样一来, 就出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即一方面贷款发放不出去, 贷款面低, 不良信贷资产得不到有效稀释, 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 贷款发放不出去, 不能有效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没有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农民增收困难, 就难以改善当地的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户生产只能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时, 会导致贷款发放后不能按时还款, 形成逾期, 造成农户违约失信, 农户失信又导致信贷员存在畏贷思想。这种受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约束的信贷徘徊, 终归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然而经济环境的好坏, 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但经济环境的改善, 是需要依靠融资发展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因此,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 积极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是改善当地经济环境,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途径之一。

(二) 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民、农村个体户及农村中小企业, 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对象存在法律意识不强, 诚信缺失, 信贷知识匮乏的特点, 因此, 对农村信用社来说, 应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农村多宣传法律知识、金融知识, 向广大农村客户群体多方位开展诚信教育, 让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培育讲诚信的优质客户, 改善农村的诚信环境。近年来, 随着我国企业及个人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 失信被执行人将会受到惩戒, 失信的成本和代价将会越来越高, 这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契机, 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 农村的信用环境有望得以改善。

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因此在贷款发放方式上, 相比于城市中的客户, 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方式上多以信用贷款为主, 而由于农村普遍诚信意识不高, 这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农村信用社绝大部分不良信贷资产是以信用方式发放的贷款形成的, 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准入上应做好贷前调查的工作, 同时当违约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以及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 由于受经济及地理因素的制约, 农村信用社在科技上的投入、产品的创新、综合业务的开发以及监督系统上存在明显不足, 缺少足够的人员及资金上的支持。导致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盲点, 无法从技术上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且,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具落后, 长期使用造成其无法对风险进行及时的有效解决, 加之员工素质不高, 一部分员工没有严格遵守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 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无法使风险管理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涉及到更多的信贷业务, 其信贷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旧的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现有业务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地落实实施, 新的、适合业务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又没能及时出台。并且, 稽查监督人员对专业知识存在明显不足,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在自己的能力下无法解决的问题, 往往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监控。且其监督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 事前、事中监督却流于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业务轻规范的思想, 而不是在合规中促发展, 考核机制中对违规放贷的处罚成本较低。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 使得违规发放贷款的行为越来越多, 且加上对信贷规模的过度重视扩大了不良信贷资产, 加大了操作风险。

(四) 人员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

农村信用社的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良莠不齐, 大多数的员工是处于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 对金融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触及得较少, 甚至一部分员工的学习靠的是老同志的经验, 以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式下业务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尤其在会计、信贷管理等专业知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同时专业素质的相对较低, 对新行业的趋势判断能力较差, 导致员工对风险防范的意识薄弱, 在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对放贷的把控不严, 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一部分贷款的风险管理上, 只是表面文章, 没有实质。

特别在基层工作环境与条件的艰苦, 农村信用社尤其是部分青年员工存在工作不扎实, 环境适应能力差, 工作压力大, 片面追求物质利益, 集体观念差, 理想信念淡薄的现象,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农村信用社在员工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法律法规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上不够重视, 或虽然进行员工思想行为排查, 大多数只是形式, 没有真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部分青年员工对待工作不是积极向上的态度, 而是一种迫与压力下的机械的工作, 缺少热情和归属感, 没有工作干劲和开拓创新精神, 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不能更好的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贡献, 同时也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二、农村信用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对策建议及发展思考

(一) 创新、健全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人才建设是关键。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 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积极实施全方位的人才战略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金融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2]。从人才建设的制度体系上来说, 农村信用社要构建完备的人才管理流程与规章制度, 合理规划人才队伍总量与结构,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定岗定员, 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 提高员工文化、业务素质, 对直接面向市场及客户的岗位, 应增加核心人才,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比例, 实现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的协调一致。

农村信用社要改革招聘用人制度, 尤其要摒弃“亲情置换”式的招聘用人制度, 改革放开人才引进方式, 让真正的干事业, 业务强、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信合队伍中来;要从培训制度的改革上来提升员工素质, 整合内外资源, 采取脱产培训, 以会代训、在职学历教育, 县 (市、省) 级各信用社人员的学习交流, 通过建立必要的内部、外部师资资源库的方式, 以充分满足农村信用社员工培养需要。同时, 要为员工的学习费用、学习时间等方面提供保障, 兑现奖励政策, 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组织开展业务操作流程、岗位资质认证等全员培训工作, 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

(二) 建立科学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农村信用社在信贷资产管理流程中, 应从信贷风险管理角度来设计管理流程, 充分体现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和风险监督等环节。在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方面, 要坚决落实贷款责任,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如审贷分离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三查”制度等, 对各个工作环节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实行严格约束和限制, 杜绝越权、违规操作。在严格信贷业务问责制方面, 要在运行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制度, 通过信用社高管经营层的考评、问责来做好信贷管理。在建立贷款业务制衡机制方面, 要强化信贷转授权的管理, 依据贷款管理者能力、地区风险状况、业务种类来制定授权并不定期调整。同时, 要优化信贷流程设计, 加强流程管理。

农村信用社应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坚持信贷风险管理原则, 即要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坚持程序性原则、坚持协同效应性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要求风险管理应当渗透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 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 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控制体系;程序性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协同效应性原则要求各部门权责清晰, 信息能够传递通畅, 提高执行力, 各流程环节能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最终实现整体效益。

(三) 积极主动营销与加强市场扩张

新形式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巩固我们原有的老阵地, 不断拓宽新的阵地, 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积极地开展贷款营销与加强市场扩张, 已是形式所迫。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消化历史包袱, 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开展贷款营销与加强市场扩张, 要求注重把握将效益性、安全性与流动性相结合,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客户主要为农户, 农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来说, 在信贷需求上存在差异, 所以服务方式应多种多样, 通过一系列支农服务活动的开展, 实现贷款营销的情感化, 让客户从心里上认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活动。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 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我们对自身信贷产品, 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形成的, 另一方面, 缺乏营销必要的知识技能、营销理念, 以及不负责任的“乱贷”和“滥贷”最终也反应在我们的信贷资产质量上。加强市场营销与市场扩张要求我们实现贷款业务的透明化与制度化。要求根据农信社自身实际, 切实扎根农村基层, 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培养黄金客户群体, 不断深化改革, 强化自身管理, 在信贷服务中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同时, 我们应积极探析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 正如王淑兰指出, 商品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制的改革, 需要金融业间的合作。农村信用社应看到自身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不足, 积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服务、管理模式, 结合自身实际, 探寻出适合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有效营销机制与途径。

(四) 企业文化建设与执行力提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被所有员工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 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就是一个团队执行制度、按标准做事的能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相对于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 企业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对员工的价值、精神层面进行引导, 从而提高执行力。简单来说, 企业文化对员工提高执行力具有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 企业文化建设及员工执行力是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因素之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 二流的企业靠制度,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对全员进行责任文化的培养、提升合规风险意识。企业文化与执行力密切联系, 如何提高执行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作意愿, 二是工作能力。工作意愿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为员工构建美好的工作和发展蓝图, 指出奋斗目标, 避免产生消极思想, 引导员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持组织凝聚力, 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体系满足员工的需求;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员工执行力的强弱,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应首先考虑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同时加强培训, 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只有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能力的强化, 才会带来执行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信贷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 加强业务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员工执行力的提升, 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农村长久以来恶化的信用环境, 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满足农村对融资发展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对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以及业务的稳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帖峻峰, 张安山.机构、信用与经济环境:传统农业区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 2001 (11) :22-26.

[2]蔡昌庆.银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乐山市商业银行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 :76-78.

[3]郑庆明.新时期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 2014 (8) :170-171.

[4]包文渊.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 2014 (18) :175-176.

[5]王淑兰.谈谈金融业的合作与竞争[J].金融与经济, 1989 (4) :9-11.

[6]唐荣甜.企业文化与员工执行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X) :14-126.

[7]刘安新.伦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J].化工管理, 2015:150-151.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结构优化之策 篇3

【关键词】农信社;信贷资产结构;优化

当前是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口,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复苏不明朗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实现发展稳定大局,对信用社来说至关重要。决定企业盈利水平不仅是信贷投放总量,还包括信贷资产结构优化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农信社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走向的同时,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信贷投向,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持。那么农信社如何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使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凋整相吻合,真正实现服务三农的日标呢?

一、坚持原则是关键

要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就要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就必须坚持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1.坚持“三性”原则。信用社信贷资产结构优化调整要遵循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自身经营环境变化,作出相应侧重点的转换,实现三者的动态协调,才能够保证预期盈利目标实现的实现。

2.坚持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原则。农村信用社发展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走向。其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也应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按照国家对金融行业规划和部署,准确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动态,时刻关注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积极主动地调整客户结构和创新贷款品种,提升贷款质量,多吸收低成本存款,确保贷款向高收益低风险的经营目标前进,才能在经济波动的大潮中稳步前行。

3.规模控制,比例管理原则。坚持规模控制、比例管理原则就是要求信贷资金的投放要以存贷比比例适当,信用贷款、抵押贷款、银团贷款等种类丰富,占比结构合理为前提,实现贷款总量增加有序,贷款资金运营合理,贷款收益明显上升、贷款风险明显下降的日的。将信贷资金向优势产业、优良客户倾斜,为信贷资金获利找到可靠的载体,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明确本地的优势行业、优质客户和潜在的优良市场,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投入获得最佳效益。

二、信贷产品创新是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牢同树立“质量求生存,产品求发展”的意识,努力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加强信贷产品种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对此农信社要充分开展“走进企业、走进商户、走进农区”的“三进”活动,在了解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白身特点,开发出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同时对现有信贷产品进行有效整合,重新设计完善功能,对各种贷款的适用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对办理程序尽力简化,并实现贷款制度、贷款流程、贷款操作的透明化,同时加大组织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的知名度,打造出能够唱响农信社品牌的优质信贷产品。

三、信贷风险管控是保障

在信贷工作方面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于,大力夯实信贷业务管理基础,扎实做好贷款“三查”制度,坚决杜绝贷款“三查”“走过场”“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行为。把客户的第一还款能力、信用记录、行业风险以及抵押担保作为贷款的主要条件,切实纠正只注重抵押物不考虑客户偿还能力的错误认识;严格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遵照标准化要求,规范信贷档案管理。贷款发放前,不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审批时,不做好贷中审查;贷款投放后,不加强贷后管理,那么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贷款结构优化调整时,要做好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和风险的预警防范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和客户风险排查力度和频度,并建立风险实时预警系统平台,实现对贷款客户经营状况和信贷资金用途的监控,随时掌握项日进度和资金回笼情况,准确、及时、严格地了解信贷资金流向,并对贷款风险事项及早发现、及时化解,安全、稳健地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四、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是手段

由于历史原因,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贷款,这也是阻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清收不良贷款是关键,不良贷款清收要取得有效成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要依靠行政于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勤请示,多汇报,争取政府对信用社的支持和理解,将不良贷款降低放到地方政府日标考核之中。充分利用行政于段,并做好宣传工作,实现不良贷款的快速下降。二是借助司法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威慑力,大力宣传不良贷款清收政策,提高群众对偿还不良贷款的正确认识,及时核对不良贷款的期限,严格按照催收程序对贷款人员进行催收,合理选择起诉户,提高案件的胜诉和执行率,对于有意拖欠或恶意逃债废债的贷款者坚决诉诸于法律,争取达到“诉必胜,胜必果,打击一个,震撼一方”的效果。三是合理运用政策,做好不良资产盘活和呆账核销工作。农信社要充分利用上级有关政策,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和有关部门加强协作,争取上级部门的理原和认同,并采取多种方式,有力支持呆账核销和不良资产盘活工作,切实有效减轻历史包袱,促进农信社资产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欣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金融网,2014.8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篇4

山西这片大地,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秦晋之好,三家分晋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桑和变迁。明清之际,晋商遍布大江南北,作为现代银行业的开启者和领航人,时有“一纸风行,汇通天下”之盛誉。而数百年后,山西大地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临县农村信用社沐浴着改革之风,经受着新时代的洗礼,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舞台引领发展的舞步,临县农村信用社传承薪火,秉承晋商的经营理念,实现了既定的营业额,盈利不断创新高,在全省金融行业名列前茅,成为临县金融行业的巨擘。临县信用合作联社于1987年组织了由基层38个信用社共同参与的社社往来结算业务,方便了城乡客户的汇兑业务。

盛夏时节,铄火流金,酷暑难耐,笔者本次的信贷支农工作就此开始了,在这次信贷支农工作中,从始至终流淌在笔者心间的不仅仅是炎热的汗水,更是农村信用社的同志倾心为民,爱岗敬业的浓浓情意,这不由得使笔者感触万千,记录于笔端,让这次工作的一些片段得以真实再现。

农村的生活淳朴真诚,有一户家住偏远小村的农民为了勤劳致富,去年从农村信用社借贷了2万元钱用于开办养殖,凭借自己辛勤的付出和政府政策的帮扶,到今年为止,不仅还清了贷款,而且赚了三五万元,他来还款时的神情我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热情洋溢的笑容,那紧握着工作人员的双手,无不透露出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信用社的感激,相信这样依靠临县农村信用社摆脱贫穷,走向富足殷实生活的农民不在少数。

单体的优势需要整体的规模才能得到放大,这条现代农业经济的客观规律越来越为人所认知。农业的发展需要调整结构,走农业特色发展道路,惠农政策就是要农民谋出路,想办法。提高农业效益,惠及千家万户,临县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充分贯彻执行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与人民心贴心的服务,实现信用社和农民的互惠共赢。在2012年,依据县委、政府扶贫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住村包村的工作安排,对玉坪乡李家塔村扶贫点完成了有机肥生产厂、日光集能致富大棚的扩建,对田间公路硬化了5公里,并新建了图书馆综合楼与党员活动室各一处。

放眼山西境内,无论是矗立在巍巍太行的历史名城—晋城,抑或是承载着悠久文化的人文故乡—运城,从河东之滨到闻名遐迩的平遥,笔者都能真切感受扑面而来的凉风,这是来自朴实而又热忱,平凡却不平庸的临县农信人,他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在工作的一言一行,发自肺腑的彰显出对山西的热爱,对农民朋友的关爱。在广袤的农村,笔者的眼前是一幅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场景,扎根于黄土坡上的一排排果树,田埂上的一排排大棚,阡陌两旁的村镇,一栋栋农民的新房......这些无不透露着山西新农村的面貌,无不倾注着农民辛勤努力的汗水,无不述说着农信人服务于民,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心声。

临县农信社始终立足于农村,对农信社而言,农村利润菲薄远不及城市,但农信人永远记得,历经60余载的风风雨雨,农信社的根本就是为农民服务,为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福祉。为了支农,惠农,农信社的信念不曾改变,行动说明一切,笔者在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这段日子中,经常听到农民朋友的赞誉之声,有一家开办小商店的农民告诉我:“多亏乡农信社在小商店安装了POS机,很多年迈的老人才避免了去县城取钱的麻烦,实实在在的惠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这虽是一件小小不言的事情,但要知道,那个小商店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几十里的山路,对于老人的出行是相当不便的。临县农信社紧紧依托农村,提升服务,完善管理,控制风险,实现金融业的跨越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再立新功!

临县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0年,当时信用社支持的对象是生产队,职能是支持集体农业生产的发展,重点支持生产队购买化肥,耕牛、种子等。与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家庭联包责任制,信用社职能是支持以家庭承包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农村经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户、重点户、贫困户发展商品生产和农业生产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同时加大了乡(镇)村连户办企业的资金投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规模特色种养殖业、设施蔬菜大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创业青年、供销流通企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的需求就是农信社的工作方向,在临县,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普惠了广大农民,被农民誉为“农民的贴心银行”,全省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每年都逐步增长,带动了农民创业和农业转型,这种效应是彰明较著,立竿见影的,各项农业贷款的增速也在提高,在全省支农贷款方面,金融机构的比例中,临县农信社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农信社的生存土壤在农村,农村也成就了农信社辉煌的业绩,为临县农信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临县农信社的口碑长留在临县的农民心中。

在2012年7月27日的特大暴雨灾害中,县联社领导班子于车辆不通行,道路被冲毁的情况下,带领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一线重灾区(克虎镇杜家圪垛村),对其受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将大米、雨伞等急需的救灾物品亲自送到灾民手中,并号召全县信合员工共捐款、捐物总价值6万余元。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篇5

人行西宁中心支行: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业务经营实现历史性突破,支农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支农基本情况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支农服务意识,广辟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增加了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21.92亿元,较年初新增20.17亿元,同比增长25.37%。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80.17亿元,较年初新增10.42亿元,余额占贷款总额的65.76%。

(一)支持春耕备耕生产。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全面加强金融服务,做好维稳工作的同时,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备春耕生产和抗灾救灾。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备春耕生产贷款20.13亿元,同比多发放3.1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73亿元,同比多发放0.43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5.7亿元,同比多发放1.9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2亿元和7.05亿元。

(二)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06年至今,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累计发放特色农业贷款57.81亿元,重点支持了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经济作物、劳务输出、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养殖户发家致富,同时促进了一些边缘产业的发展。如:德令哈市联社发放2050万元贷款,重点支持枸杞、白刺果、防护林种植,形成防沙治沙和特色农业发展两不误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乐都县联社发放8000多万元贷款支持580户农民种植蔬菜760亩,发放3215万元贷款支持500余户农民种植大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化隆县联社围绕劳务输出,利用财政补贴资金,发放13888万元劳务输出贷款,重点对“拉面经济”给予了信贷支持;平安县联社向该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发放30万元温室大棚贷款,现该村新型冬暖式温室大棚已经成为青海省设施农业的示范点。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把贷款领域延伸到涉农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截止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6.82亿元,重点支持了省内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马铃薯深加工、生态植物种植、防沙治沙、肉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协会+ 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贷款投向延伸到了订单农业,重点支持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效益,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习惯做法,树立“大农业”观念,全力扶持“两高一优”农业、“特色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集中优势资金,提高支农水平,促进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是重点支持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影响大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壮大了一批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或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机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户之间和谐共赢的新路子。如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青海牧羊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原食品有限公司、青海万元工贸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不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为之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发展的信贷投放模式,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支持了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如平安县联社针对去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率先向海东地区具有规模的兴发养殖场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20万元,大力支持生猪生产;德令哈、都兰、大通、乐都、循化等县联社积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为县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县联社还积极探索农牧民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有效支农方式,丰富了支农内容,增强了支农成效。三是组建社团贷款,积极支持了钾肥、焦煤、铝电等省内优势产业项目,如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支持的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有限公司、青海庆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支持企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自省联社成立以来,一直把创新金融产品作为发展业务的动力,作为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牧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省联社引导各县(市)联社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助农政策,结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大力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发放了猪、牛、羊圈舍、温棚蔬菜等设施农业贷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了农牧业从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食用菌、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使之成为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大胆探索,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并根据政府主导产业生产、项目需求及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开创了防沙治沙枸杞种植、道路绿化、水土保持以及脱毒马铃薯、油菜、辣椒、大蒜、牛羊育肥、牛羊肉加工、生猪养殖、饲草加工等贷款项目,有效支持了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了农牧民增加收入。

三是结合我省现代特色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创了社团贷款,集中部分县(市)联社的优势资金,积极支持、培育了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提升了农牧民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四是结合我省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农牧民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大力支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省内外转移就业的劳务输出资金需求。五是着力加大对县域二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就业脱贫,支持农牧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放了“农家乐”等庭院经济、茶园经济项目贷款,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增收渠道。六是针对项目建设和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开发出了仓单质押贷款、水泥票质押贷款,为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七是开办了票据贴现业务,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来源。

三、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去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为助推我省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去年的信贷投放量达到65.94亿元,其中涉农信贷投放量达到投放总额的80%以上。但是,到年末,因大量涉农贷款到期归还和贷款规模的控制,要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各县(市)联社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受资本金较小的影响,在监管部门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总额10%的监管指标下,贷款规模扩张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以前所发放的大额贷款陆续到期收回,农村信用社多年培育和争取的优质客户将面临丢失的困境。

三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迟缓,发展基础异常脆弱,受投资股占比、不良贷款率、信贷集中度等突出问题和硬性指标的限制,致使改革工作困难重重,亟需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设法予以解决。

四是信贷资产质量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依然较大。虽然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良贷款总量多、占比高,且清收难度大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2.34亿元,不良率为10.12%。

四、将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将着力解决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广泛“开源”,增加其他收入来源,如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业务、票据业务等,以加大业务收入来源。

2、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严格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责,严防坏账出现。省联社将加强信贷投放的计划性、科学性管理,防止盲目规模扩张,避免投放失控。同时,将进一步严肃信贷纪律,有效行使监督检查手段,保证信贷投放有序开展。

3、农村信用社将借深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不要只着眼于目前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种类,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公务人员等群体倾斜,真正向“社区银行”迈进,创新业务品种,发掘潜在客户,拓展业务空间。

(二)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信用社创建和谐、高效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有效盘活坏账,造就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

2、建议政府、人民银行共同携手消除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歧视性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的支持力度,保证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3、建议人民银行继续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支农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支农水平的持续提升。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浅析 篇6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历代农信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就这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不可否认,目前,在信贷人员中,服务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较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部分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当作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更有的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超权、跨辖、垒大户、顶冒名等违规违纪贷款时常发生,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有的已造成了资产损失。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薄的集中表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二是遵纪守法教育。积极开展“每月一法”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加强案例警示教育,通过组织信贷人员学习上级转发的案件情况通报、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到监狱聆听犯人现身说法等形式,剖析案件根源、历数犯罪危害、反思自身问题,不断增强信贷人员的守法合规意识,自觉规避和抵制信贷不廉、不法行为,防范道德风险。严查贷款违纪违法行为,通过采取向社会公开承诺、设立举报电话、建立贷款回访制度、加大信贷检查监督频率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信贷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对违规违纪的,给予限期收回贷款、退回违规所得、经济处罚以及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敬业爱岗教育。敬业爱岗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只有敬业爱岗,才会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会积极作为并追求工作的完美,并将个人行为与单位目标保持一致性。因此,要把培养信贷人员敬业爱岗意识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臵,积极开展以“做农信人、立农信志、谋农信事、创农信业”为主旨的演讲比赛、事迹报告、理论探讨以及“行业树形象,岗位树标兵”等活动,用正面的典型引导人、激励人。同时,要强化制度约束和责任追究,用反面的教材警示人、告诫人,使信贷人员自觉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在信贷管理活动中,时刻坚守道德防线和法律制度防线。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政策法规水平和驾驭市场的本领,把操作风险放到信贷风险防范的突出位臵。

(一)加强基础工作,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成立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严明各部门、各岗位职权,进一步完善信贷行为问责和奖励机制,健全信贷管理规章,约束、规范信贷行为。二是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以及民营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贷款营销氛围。三是加强教育培训,突出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确保贷款手续齐全、顺程序操作;强化政策法规的学习,确保信贷行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银监部门的监管制度要求;加强内控制度教育,确保信贷规章熟记于心,形成思维定势,令行禁止。四是积极开展送信贷知识下乡活动,通过张贴标语口号、散发小额农贷“明白纸”、播放宣传带、公布咨询和监督电话等形式,让农民了解贷款种类、贷款条件和办贷程序,并接受他们的监督。

(二)运用“四诊”疗法,严把准入关口。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贷前调查是关键。信贷人员在受理贷前调查时,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不失为一良策。“望”,就是要深入贷户,对借款人投资项目的筹备或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市场行情、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实地察看。通过察看,产生第一印象后,要进一步听取借款人投资、规划、技术、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汇报,并注重听取借款人周围群众的意见,包括借款人的品行、信用程度等;如果借款人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或经济实体,同时还要了解基层人员的反应,这就是“闻”。通过现场“望”、“闻”后,调查人员还要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借款人进行问询,或就借款人汇报中的可行性情况作出逆向假设,让借款人予以答辩,从中了解借款人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是“问”。“切”是决定能否对借款人予以贷款扶持的关键一步。调查人员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写出贷前调查报告,拿出初步意见,交贷款审批部门进行研究,对借款人及其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后,作出贷与不贷的决定。要想很好地完成上述“四诊”方法,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做到“四勤”,即腿勤、眼勤、口勤和脑勤。腿勤,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才能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发现在上面发现不了的情况;眼勤,只有是看到的而不是听到的,才会使了解到的情况或掌握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口勤,要想了解更多的情况,只有善于发问、勤于发问才能做到;脑勤,就是要多动脑,善于思考,勤于分析。

(三)做好贷后回访,掌握风险状况。市场行情风云变幻。特别是随着“地球村”的逐步成型,一国经济极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比如,去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为信贷资金安全增添了变数。因此,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加强贷后检查,及时掌握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益水平,对当前防范信贷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贷后回访检查频率,要根据贷款的额度、项目生产周期、市场波动幅度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必要时,要实行蹲点续时观察制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会同客户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协助解决生产经营、产品营销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经营陷入危机、濒临破产的企业,要果断处臵,保全资产,防范信贷资金损失。

三、合理确定投向,防范市场风险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篇7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的金融机构之一,是改革最为频繁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发展经历了60 余年,为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伴随着业务的发展,不良资产比重过高,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增大等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背后的原因。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信贷风险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管理机制不完善

体制方面,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不可避免地注重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级和股东的责任,从而导致管理异化,产生内部控制人导致的信贷风险。内部监管机制方面,内部监管机制的漏洞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监事机构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监督职能有待完善,这无形中助长了某些信贷业务相关人员滥用职权等违规行为。岗位设置方面,未能严格按制度要求进行,一人数职,自我监管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监管落空。

2.内控制度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但有很多规章制度没有及时梳理,这给业务经办人员执行制度带来不少问题,也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从规范的角度考虑,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全面,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调查)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偏粗放经营的管理的层次,且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疏忽贷后检查,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为信贷安全埋下了隐患,也导致近些年出现了不少质量较差贷款。

3.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低

信贷风险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低。部分农村信用社长期忽视信贷风险,有的甚至以贷还贷,将问题不停地掩盖。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自律组织和操作规程,合同文本管理混乱,基本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部分对外签订的合同没有请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审核。贷款担保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例如有的贷款合同只让保证人签字,确没让其配偶签字;有的抵押物(没有产权的房产)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却用来作贷款的担保措施。档案管理不规范、不完整,实用性不强。

4.信贷客户本身的特殊性带来的信贷风险

新时期,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贷款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以及农村工商业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创业者。从主体上将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然人客户与企业客户。从客户群体上讲,因为自身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问题,本身风险性较大。

(1)农业生产的风险大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很大比重都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然而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农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借款,不可避免地造成这类信贷资金的沉淀。

(2)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大

在市场当中,中小企业本身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实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缓慢,产品容易大量积压,造成大量信贷资金被占用。部分中小企业盲目投资,对市场认识不够,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长期配套资金,导致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

5.信贷人员业务素质有限,道德与法律观念淡薄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因受环境和条件所限,素质层次不齐,很多人没有取得上岗资格,没有信贷业务相关的专业背景,如金融、财会、法律等,而且大多数人在上岗前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培训。社会经验不足,对风险认识能力有限,师傅带徒弟,边干边学。这类信贷人员势必会为其经手的贷款埋下风险隐患。

个别信贷人员道德纪律观念淡薄,目空法律,利用手中的权力参与煤矿、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经营或贷款投资分红,攻守同盟,套取信用社的贷款。还有极少数信贷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吃、拿、卡、要,致信贷资金的安全不顾,放宽办理标准。个别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中只顾眼前效益,单纯追求利润和个人业绩,对贷款的审查不严,对抵押品低值高估,导致抵押不实,致使贷款在发放前就潜藏着风险。有的还出现借名、冒名等贷款违规行为。

6.责任追究不到位

农村信用社内部虽然设有责任追究制度,但大多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这也导致为何那么多信贷人员敢于剑走偏锋,敢于冒制度的险。因为他们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壮了胆,那就是“一般不追究,追究了也没什么大事”。出了问题,掩盖问题,只采取象征性的处罚措施,既害了信贷人员,也为信用社长期健康稳健发展埋下的很大隐患,致使制度形同虚设,有令不行,助长了一些人员的不良做法。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笔者认为,为确保农村信用社业务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防范信贷风险。

(一)建立完善的信贷员选拔和管理机制

1.加强信贷员队伍的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稳定、规范、高效的工作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特点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入职培训,着重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完善信贷员选拔考核机制,等级管理制度、奖罚机制、问责机制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公开择优聘用,定期对信贷员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不能胜任的信贷员进行降职或调职,对较好的信贷员可升任重要岗位。对信贷员实行等级管理,不同等级的信贷员享受不同的等级工资和绩效工资,将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贷款营销额大的信贷员可按营销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对收回不良贷款的人,能收回或部分收回则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对造成不良贷款(特别是新增不良贷款),发放跨地区贷款、化整为零、冒名借名、假担保和关联人相互保证贷款等违规贷款行为的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对责任人给予问责、涉及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经常开展检查活动,对信贷员实行放款终身责任制,完善信贷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

(二)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和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制度

信贷档案管理是信贷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和保全信贷资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对信贷档案出入库的管理,不能随意借出而造成资料流失,做好档案移交登记与借阅登记的工作,监督部门还要加强对信贷主管部门在执行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方面的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建立健全信贷资产准备金制度和保险制度

根据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资产状况、资本充足率,允许其提高呆账核销比例,进一步加快信用社呆账核销的力度。同时,足额提取呆、坏账准备金,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探索建立贷款风险保险制度,以转移贷款风险,在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借款人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3.利用信息化建设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

强化对业务处理流程的控制,同时考察评估引进国内外银行同业先进的信贷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对称性、充分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信贷管理网页,并及时把有关文件和学习资料在网上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信贷管理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各级联社应优先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加快基层社电子化建设进程,做好人员培训信贷信息的即时公布,不断提升基层信用社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

4.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从制度设计上督促信贷人员转变重贷前轻贷后的思想,定期对各信用社的贷款进行贷后抽查,对于已调离或调整岗位的信贷人员在职期间所发放的贷款同时建立贷款发放责任制度和管户人责任制度。对那些因主观原因,不能及时对借款人信用或还款能力下降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的,予以严厉处罚,有效避免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力偿还或甚至找不见人对于催收人员的茫然处境。

(三)加强担保手续及相关中介机构的管理

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完善担保贷款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根据担保方式建立健全贷款登记簿。要规范贷款审批发放操作程序,建立担保贷款的权力制约机制,制定担保贷款损失赔偿制度;严格执行贷款操作程序,按规定审核手续,加强对担保主体的合法性、抵押物的价值充足性、质押物的真实性以及担保抵押质押手续的完备性的审查。要综合其他条件,严格按规定的抵质押率确定授信额度。

加强对包括评估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合作单位的管理,严格选用单位入围的中介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定期对中介公司的业务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淘汰不合格的评估公司与担保公司。担保措施是信贷资产安全的第二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若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担保措施也落空,势必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严防评估公司与客户串通对抵质押物做出虚假高价评估,严防担保公司抽逃保证金。

结束语

信贷风险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信用社完善经营管理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加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信贷管理体制、用人机制、考核机制,才能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摘要:在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金融力量。几经改革,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飞速发展,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然而,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也逐步地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与控制信贷风险,成为确保农村信用社长远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心。研究了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暴露的风险与存在的问题,以找到相应的对策。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篇8

【关键词】信贷;内部管理;创收;信用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上存在的不足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总体功能实现目标是:以提高办公效率,控制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为核心,通过先进信息网络技术,运用风险控制理论和决策分析模型,为日常信贷管理、信贷风险控制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一、信贷管理实现的功能

(1)客户管理。包括个人客户管理、企业客户管理、客户信息的增删改查,客户基本信息、客户大事信息,黑名单客户信息的管理等。(2)信用评级。包括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信用等级评估。通过客户报表及相关数据生成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生成评级报告。(3)授信管理。根据信用等级及相关数据,自动计算授信额度理论值,以控制客户能够取得的最大贷款额度。(4)贷贷申请及审批管理。包括申请信息录入、贷款申请审查、贷款额度控制等、调查报告的上传、审批流转等。(5)合同管理。包括:主、重合同要素的录入、合同信息的增删改查、合同附件管理、抵质押资料管理、合同的冻结、解冻、合同归档、合同撤销、合同打印等功能。(6)贷后管理。包括: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贷后检查、贷款催收提示、抵贷资产管理、法律诉讼管理、不良贷款管理、贷款核销管、贷款资料文档管理等。(7)贷款风险预警。包括:贷款到期预警、贷款逾期催收预警、诉讼时效预警、保险到期预警、抵质押物到期预警等。(8)系统管理。包括:机构管理、操作员管理、角色管理、菜单定制、业务品种维护、审批流程设置、公告信息管理、系统参数设置、系统运行监控等。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农村信用社背负着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沉重负担,由于这类资产质量差,难以通过市场有效处置,甚至出现“前清后增”的现象,给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受农村地区条件的影响。农村信用社面对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以农民为主打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季节性强,受天灾影响较大,风险相对较高;而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本身存在着投资规模较小、资金周转较慢,再加上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因此遇到的不可抗力较多,盈利水平较低,受风险影响较大;农民本身也存在着抗风险能力较差、风险和信用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所以,一旦贷款形成不良,其质量必定很差,清收难度必然很大。(2)历史包袱沉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受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一般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因此对其依赖较大,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提高提高政绩水平,往往在没有市场调查,没有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干预等方式从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盲目上项目,致使信用社沦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后面大部分项目亏损或破产,所遗留的债务成本也往往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后来,信用社归农业银行领导,成为其一个部门,在行社分家之后,农业银行也转嫁给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虽然有的通过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地方政府置换和核销等手段的应用,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但信用社的对此的考核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能通过这些手段处置的,大多仍在挂账,以正常形态显示。致使信用社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3)缺乏有效的处置方式。前些年随着农行和其它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快速的扩张,存在着超实力放款,超实力担保等现象。很多不良资产的处置是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的,比如借新还旧、还后贷、展期等方式。信用社通过做通借款人或借款企业法人的工作,采用换据的方式,维持该笔贷款正常朝前走。由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根本性好转,采用这种方式操作,一旦出现天灾人祸,直接导致该笔贷款再次形成不良,且清收难度进一步加大。(4)内部管理不尽合理。在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着未认真落实责任追究,缺乏正确的激励导向等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以县为法人单位,相对比较分散,制度也不尽一致。贷款责任追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落实起来缺乏持续性,有的甚至根本得不到落实。致使有的信贷人员产生侥幸心理,没有全身心投入清收,越拖清收难度就越大。很多贷款以还后贷等方式处理,对经放责任人追究力度不够,一旦工作调动就万事大吉。而对从事专项资产清收的工作人员,又缺乏正确的激励导向。任务的分配往往是按照上一年度不良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而没有按照各基层信用社、每笔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清收回来的已经是不良但在资产负债表中状态不是不良的贷款又不在考核之列,严重挫伤了清收人员的积极性。

三、处置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的对策及建议

(1)认真贯彻制度,从源头上进行防范。规避不良贷款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将不良贷款消除于萌芽状态。因此农村信用社员工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对贷款申请人审查的能力,加强案件警示教育。严格落实贷款的“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控新增贷款,大力推行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借款户规避好市场风险,同时杜绝违章违纪贷款的发放,防范内部人风险,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形成。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根据调查、审查、审批人员的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发放贷款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坚决推行风险贷款赔偿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予以控制。(2)常规清收为主,创新清收方法。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多为小额保证贷款,在不良贷款的清收方面,还是应以常规清收为主,重现金清收。对于确实因为实际情况资金困难,但又有良好信誉的,可以办理展期,还后贷、借新还旧等。同时细分不良贷款,针对各笔贷款的情况,一户一策,一笔一策,大胆地创新清收方法。将有些适合于系统外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委托清收,按清收本息比例并给予适当的报酬;将一些符合转让条件的贷款进行债权转让,尽快回笼资金。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借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验,由政府或省联社出资,在全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统一清理农信系统不良资产。(3)创新业务品种,逐步消化历史遗留。抵押贷款相对于保证贷款,风险相对小一些,农信社可以在抵押物的方面进行创新。针对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宅基地抵押,荒山经营权抵押,林地抵押、鱼塘抵押、安置房抵押,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等抵押方式,开发出新的贷款品种,确保贷款安全性。对于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通过换据等置换方式,重新发放抵押贷款,并且逐步压缩贷款规模,达到清收盘活的目的,确保逐步收回。(4)在政策上予以差别对待,培养信用观念。加强农村地区的信用知识宣传,并通过贷款政策向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倾斜的方法,细分客户群体,培养贷户的信用观念。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及其担保人,尽量不与其发生业务;对于信用状况较好的客户,增加对其授信额度;对于那些长期拖欠贷款,形成极其恶劣影响的人员,依法进行起诉,并通过与法院协调,强制执行的方式,尽可能收回贷款,减少损失。(5)改善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实施差异化目标责任考核,根据各社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考核项目,紧紧围绕不良贷款双降这一目的,优势互补,形成整体效益。制定结合实际的目标,不盲目分任务。同时,对于专职清收不良资产的信贷人员,在绩效薪酬考核和费用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斌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8(8)

[2]白军库.《浅析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审贷分离的管理》.中国城市经济.

2010(12)

上一篇:描写冬天情景的作文200字下一篇:粮油新品种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