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岗位职责(精选6篇)
岗位职责:
1、有炒股,期货,基金者经验的人优先录用,如有这方面才能,公司将提供专业培训和一对一专人指导。
2、维持客户关系,助客户财富增长,共赢做大做强
3、负责为客户提供外汇理财咨询、建议服务,制定相应的投资组合和策略
4、负责保持与客户沟通联系,为客户提供金融分析软件等服务
5、负责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理财计划及信息咨询
6、负责根据客户的委托,帮助客户实施理财计划
任职要求
1、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并有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
2、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证,有股票、证券、或相关投资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3、团队协议能力强,诚实守信,勤奋努力,愿意接受挑战,抗压能力强;
4、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良好分析能力;
5、热爱金融行业,饱满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进取心。
篇二
岗位职责
1、掌握各类经济分析理论和工具,对金融市场规律有深刻理解,对宏观经济层面有独到的分析能力;
2、熟练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方法,能够撰写证券投资分析报告,挖掘具有投资机会的行业及个股;
3、完成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变动趋势,建立相关数据资料及模型,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对业务提供策略支持;
4、具备信息收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独立的行情研究与判断的能力;
5、思路清晰,具备强宏观经济,国际形势分析能力,具备强风控能力;
6、收集热点财经新闻,整理财经专题;
7、参与媒体节目策划、录制;
8、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资格
1、从事证券类工作___年以上经历,对股票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具有丰富的证券基础理论知识,善于进行行业研究和挖掘;
4、具有强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和钻研精神;
5、具备文字表达能力和证券分析能力,可将营销话术与分析文案有效结合;
6、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7、具有市场营销经验且已获得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者优先;
篇三
岗位职责:
1、根据股票特点,进行基本面分析和趋势分析,撰写研究分析报告,提出投资建议;
2、负责对股票市场进行业务管理和分析,提出优化管理流程的策略或建议;
3、具有较强的趋势把控及短线操作能力,为重要客户提供理财咨询,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4、参与公司线上平台内容运营工作,完成相关金融、投资类文案或分析
任职资格:
1、专科以上学历,金融或投资类相关专业;
2、具有证券投顾资格证(硬性条件),具备___年以上投行、股票、证券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
证券分析师即作为信息中介, 在信息的筛选、分析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盈利预测, 是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预测类信息, 盈利预测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等, 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不确定性, 从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 我国的证券机构及其分析师行业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存在着显著的“板块联动”现象、“指标股效应”和“同涨同跌”现象, 在预测准确度、选股能力、撰写的研究报告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而证券市场频现证券分析师以权谋私的丑闻, 也给证券业蒙上阴影。
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两大因素———公司因素、分析师个人因素, 更深层次地理解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使用的专业人士行为影响, 证券分析师获取、解读、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影响投资者及市场效率的程度。
2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鉴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行了研究, 并通常被分为三种观点: (1) 理性分析, 认为分析师会迅速地、毫无偏差地将信息融进预测中。 (2) 分析师往往系统性地反应不足。 (3) 分析师对新信息反应过度或系统地乐观。在我国, 随着证券分析师作用不断地发挥, 针对其行为的研究也不断全面和深入。在盈利预测方面, 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来源 (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 2003) 、预测方法 (方军雄, 2007) 、预测精度及影响因素 (姜国华, 2004;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 2007) 、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关系 (方军雄, 2007) 、市场有效性 (白晓宇、钟震、宋常, 2007, 吴东辉、薛祖云, 2005) 以及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对比 (胡奕明、孙聪颍, 2005) 等方面展开。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 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 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其股票价格反映了已公开的信息, 但并没有达到Fama (1970) 所定义的“完全反映”程度, 即未达到半强式有效 (吴东辉、薛祖云, 2005) 。其预测误差的原因, 主要与上市公司和分析师因素有关。公司特征和公司行为会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产生公司效应 (firm effect) , 而分析师的个人经验、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其预测手段和能力。根据已有研究结果, 并结合相应理论, 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可预测性正相关。
假说1-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负相关。
假说1-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波动程度负相关。
假说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但相关程度不明显。
假说3: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机构家数正相关。
假说4: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时间负相关。
3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以所有上证A股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目前已有对2005年之前盈利预测数据的研究, 我们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限定于2007年, 样本期为2007年的年报。又由于存在多个分析师分析同一家公司的情况, 我们取其盈利预测平均值。最终确定355家符合条件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4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检验
在考察分析师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之前, 我们先对其预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指标对其测量:
误差率= (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 /实际盈利值
当误差率小于0, 分析师的预测为乐观预期;大于0, 是悲观预期。
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 我们也采用绝对误差率指标, 排除正负误差的影响:
绝对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一般认为绝对误差率越小, 可靠性越高。误差率分析
将证券机构的盈利预测与公司实际的盈利预测进行比较, 我们计算汇总了盈利预测的误差率。356家样本公司中, 有165家公司误差率大于零, 184家公司误差率小于零, 6家相同。可以看到, 误差率小于零的公司比大于零的公司多。因而,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倾向于高估, 或者说预测偏于乐观。
进一步分析绝对误差率, 可以看到, 有68.45%的预测误差在20%范围内, 其中小于10%的比例为41.13%;有19.15%落在20%-40%的误差范围中, 预测可靠性较低;12.39%的预测误差超过40%, 盈利预测误差较大。根据该数据可以看到, 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但良好准确性的比重并不高, 并且超过十分之一的预测存在较大误差, 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5回归分析
5.1研究设计为了验证上文提出的假说, 探究怎样的公司和分析师影响预测准确度, 我们使用以下回归方程作进一步分析。
模型一:
模型一用以考察样本整体情况。其中因变量AFE为绝对误差率, 即┃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在各自变量中, 公司规模 (Scale) 以其总资产反映, 同时为了消除量纲的差异取自然对数。盈余的可预测性 (PC) 参照利润构成, 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财务杠杆 (Leverage) 我们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流动。盈余的波动程度 (EV) 是利用近3年每股收益的标准差来计量, 在计算此指标时, 如果公司的实际上市时间不足6年的, 以实际上市年限计算, 但最少不得小于3年。预测机构家数 (Number) 为年度内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人数。
5.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原有样本中, 我们剔除了6个EPS不足3年的公司, 故新样本数量为353。从描述性统计 (表5-1) 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样本公司来说, 平均的分析师人数在9人左右, 在分布上则较为分散, 标准差达到了6人。财务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平均数为29.8%, 而中位数为12.8%, 故存在部分预测误差较大的情况, 其标准差同样体现出了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但结合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 (2007) 对2004、2005年APE描述性结果我们仍然发现, 相比于2004和2005年, 07年分析师预测绝对误差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均明显减小, 说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均在不断提高之中。
5.3回归分析从这一模型回归方程的P-value值来看, 只有盈余的可预测性 (PC) 在5%水平上显著, 且估计系数大于零 (0.2881) , 说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 可预测性越高, 预测的误差越小, 预测精确度越高。证实了假说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1999年开始强制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中没有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 因而上市公司往往利用非正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故PC值越大, 非正常损益所占比重越小, 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因而间接证明了假说1-1。规模变量 (Scale) 的估计系数小于零 (-0.0345) , 但根据P-value并不显著, 说明大公司能提高预测精确度, 但影响程度很小。与假说2相同。盈余的波动程度 (EV) 系数和预测机构家数 (Number) 的回归结果显著性不高, 故对盈利预测影响程度不大, 无法证实假说1-2和假说3。变量模型1
6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7年的上证A股数据为样本, 分析了目前我国证券分析师在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盈余时预测精确度及影响因素, 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水平较不均衡, 依然存在较大误差。同时, 分析师对过去的信息有其事负面信息的关注和反映程度在加强。此外, 同一家公司的预测机构数对分析师的预测并不明显, 而分析师所在机构对其职业判断的影响也较小, 反映出目前我国分析师“羊群效应”有一定减弱, 分析师倾向于拥有更多私人信息进行独立、客观地判断。
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信息来源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也反映出在预计非正常损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上, 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能力尚有不足。
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 能较准确地收集、筛选和利用信息。
根据本次研究可以预见, 随着分析师信息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个人经验和行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稳定和发展, 分析师对证券市场的分析活动还将不断深入, 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更加显著, 并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晓宇, 钟震, 宋常.分析师盈利预测之于股价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2]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金融研究.2007.6.
我上世纪70年代到武汉上大学,以及80年代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期间,都喜欢给亲友写长长的信。当然,那时候,穷学生是没有钱打长途电话的,也没有计算机。我写信有时候洋洋洒洒好几页纸。我还经常打草稿,再抄写一遍。
我自己的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其实就是把读者当作远地的亲友来写的。后面三分之一写得不好,但前半部分我很满意。我确实有话要说。
当了十几年的证券分析师,我究竟有什么样的体会和醒悟,胆敢让读者为我花钱和花时间呢?
醒悟是一个过程。我现在正处于半梦半醒之中。我把我迄今为止的醒悟做了如下的归纳:
第一,古今中外,做生意而发达的大有人在,而炒股票发达的只是极少数。而且,在炒股票发达的这极少数人中,绝大多数是依靠赚取管理费和利润分成而发达的。也就是说,他们发达靠的是别人的钱,他们是卖铲子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老板。单单依靠投资而发达是罕见的。
第二,股民如果想发达,就必须把自己当成生意人,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股东。这就决定了持股的长期性和选股方法要坚持基本面。这是第一个结论的自然延伸。生意人(餐馆老板、百货店主、汽车修理厂的老板等等)如果没有把企业上市,并不知道他的身价每天的涨跌。他们只管埋头干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很多情况下,一不小心就发达了。他们发达的概率远远高于股民发达的概率。试想,如果他们每天把他们的餐馆或者商店买来卖去,他们能发达吗?除了注意力的分散以外,他们得支付多少费用啊!
这十年,中国人在房子上赚钱的不少,但是在股票上赚钱的不多(除了生意人和原始股东以外)。你会说,那是因为房价的直线上升。但是,如果房子也像股票一样,只要打个电话或者按一下计算机键盘就可以成交的话,我们会耐得住寂寞吗?我们频繁的交易只会肥了税务局和经纪人,而房主的最终净回报会大打折扣。上市公司的董事们,因为股票的锁定,或者不好意思卖(形象方面的考虑),而被迫发达。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三,股市里到处是专家(有时敝人竟然也被误以为是专家)。但是,你问问自己,专家们为什么都有那么好的心肠主动把真谛传给你呢?他们为什么不悄悄地自肥呢?
第四,宏观经济的故事一般都挺有趣,而且学术流派很多,但是它们与投资的关系不稳定,不可靠,不中用。
第五,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问题和企业,但不要做预测。如果一定要做预测,那就只做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预测。做预测而犯错误的概率正好是一半。每每听到别人预测年底的,甚至下个季度的股票指数,汇价、铜价、金价、股价或者物价指数,我就想哈哈大笑。人们真勇敢!(声明:我多年以预测股价为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直到醒悟。)
2. 大专(含)及以上学历,金融、经济、数学、统计、财务、市场营销等专业,面试表现优秀者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3. 具备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出色的学习能力,能以服务客户为本,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渴望高薪;
4. 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5. 具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者优先录用;
6. 具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等金融行业内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者优先录用;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预测有效性,回归分析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7年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重大的波动时期,2007年9月底上证指数向上突破6000点大盘,但2009年大盘持续在3000点上下震荡。面对极不稳定的证券市场,大部分股民寄希望于分析师的分析预测,但分析师的连番不准确预测又让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证券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上的特殊群体,其主要职责是搜集和分析处理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的业绩前景做出预测,整理成报告形式公布市场以供投资者参考。证券市场越处于不稳定状态就越能发挥分析师的信息传递、合理引导市场的功能,也是最体现分析师行业实力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内,对国内分析师市场预测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证券分析师预测行为及其现状
证券分析师,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证券咨询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指通过对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以分析报告、报刊、书籍、开办证券投资讲座及其他形式,向投资者提供买卖有价证券的建议并由此而获取报酬的人员。狭义的证券分析师,指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分析能力、工作方式和职业道德,并且要经过一定的严格考试的人员[1]。结合我国证券分析师目前的现状,本文定义的证券分析师,即是指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在证券投资领域,运用专业知识及技术分析,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报酬的从业人员。在我国,证券分析师传统上被称为“股评家”、“股评人士”、“市场人士”、“证券研究员”(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包括描述、选择和分析三个方面。
证券分析师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壮大。证券分析师作为证券市场的专业人员,不但向投资者提供投资指导,而且通过搜集和分析信息使证券市场的信息充分流动,促进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证券市场和投资者之间的重要枢纽。但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证券分析师监督管理机制仍不健全,以及分析师职业自身的问题,使得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自2004年以来,随着每年的黑色分析师曝光,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新财富评选出的最佳分析师、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预测市场能力的不稳定性等问题的频频发生,中国的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引导功能正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从被称为“第一庄托”的赵笑云到号称“股神”的雷立军,一大批所谓的“黑嘴分析师”曝光,到2010年10月,股市第一“黑嘴”汪建中的受审,更敲响了对证券分析师行业的监管警钟,监管措施一直在实行,但分析师的不道德行为却没有降低[2]。
3 数据选取和实证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分析师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年度每股收益的预测。通常证券分析师会选择某些行业中的一些上市公司来研究,定期向外界提供研究报告,预测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提供投资建议(买入、卖出或持有)。
3.1 预测数据的选取
文章意在了解中国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行为对于证券市场价格走向的影响,因此,要求被选择的样本在投资者中有着广泛影响,能代表中国的证券市场基本情况。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样本选取时,要求样本股票及公布的机构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布投资建议的机构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并且是全国性的。②荐股的咨询机构必须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从业资格,并且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③所推荐的股票涉及沪、深两市,投资建议定期连续发布。④投资建议明确不含糊。⑤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可行的。
鉴于以上原则,数据的选取的是源于《中国证券报》(网络版)的荐股专栏,其中个股的市场回报率来自CCER数据库,分析师跟进人数来自迈博汇金证券咨询网,其它数据资料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年报、国内沪、深交易所,且均以年为时间单位。并且综合考虑了证券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新财富”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级意见[3],选取申银万国等八大证券机构在2009年对有关上市公司的年度盈利预测,见表1。同时,选取的相关数据的研究区间为[2007,2009],即2007年后两年国内沪、深交易所A股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3.2 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
为确保盈利预测分析的有效性,首先对盈利预测是否准确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明分析是否有意义。如果分析的方法本身跟实际有较大出入,相关性较低,那么即使盈利预测和实际的股票价格回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无法说明问题。讨论预测数据的相关关系,才能保证分析的实证研究可以继续进行。
为了避免非连续性数据对分析准确性的影响,特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研究表明,在正态分布假定下,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Pearson相关系数在效率上是等价的,但是对于非正态分布或者分布不明的数据,则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更合适。
其中,Ri代表8家有代表性证券公司分析师对2007年—2009年间的样本股票预测收益值的秩,模型结果报告见表2。
从表2分析可以看出,这三年的实际收益值跟预测收益值在置信度为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2007年实际和预测收益值两者间的相关性最为紧密,相关系数达到0.886;2008年和2009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分别为0.493、0.4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内分析师对于短期的预测行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相对长期而言,其准确度有待考虑。
对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中常见的有两种衡量方式:一种是预测绝对值准确度,预测错误额大小主要通过每股收益的实际值和分析师的预测值比较得出。为加强公司间的可比性,预测误差通常除以盈余或股价的百分比进行标准化,而且一般取绝对数值;另一种是相对预测准确度,即将某位分析师的预测误差与集体均值比较,或与技术分析的其他模型比较,或与修正结果加以比较的相对准确度。文章采用以下公式定义预测误差FERROR,确定分析师对上市公司预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采用在预测绝对值的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正负方向的判断,使分析师的乐观、谨慎心态更清晰化。
数据来源:新财富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AEPSt=α+βFEPSt+εt (4)
即将预测误差定义为实际收益(AEPS)与预测收益(FEPS)的差额除以实际收益的绝对值。FERROR小于零,则说明分析师预测偏于保守,低估个股的价值;FERROR大于零,则说明分析师存在乐观心态,高估个股价值;FERROR绝对值,即绝对误差越小,说明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越高[4]。并且,为了防止极端数据如果发生错误对结果的整体性影响,及人为数据输入错误的可能,本文去掉对每一会计年度预测误差最大的一个百分点和最小的一个百分点。
从回归检验[5]可以得出:
表4显示,分析师队伍整体实力仍然欠缺,而且良莠不齐,中长期预测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师一年内的预测盈利误差率均值为16.35%,大于一年的误差率最大达到9.79,这是极不平衡的表现。而且同一年内的预测误差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差距过大。
表5显示,模型三年的sig.值及对应系数的sig.值均为0,说明该模型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的。
图1所示的标准残差正态P-P图可以发现,三个模型的残差都在中心线附近,具有正态分布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这里的预测盈利和实际盈利之间的回归模型是恰当的[6]。
中国的证券市场逐步趋于稳定,证券分析师这个行业也在不断趋于成熟,尤其表现在对个股盈利的预测调整分析上,目前国内分析师普遍具有长期跟进的态度,而且其发布的预测盈利报告也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图2显示,国内的分析师正在摆脱一次性预测的格局。目前对于将近一半(49.9%)的个股预测分析师都进行了后期的跟踪分析,对发布的预测报告给予多次预测调整,并且绝大部分的预测都控制在四次以内,这其中涉及到成本控制等其它综合原因。表5显示,前三次的预测误差率较大,而且准确性没有明显的改进,总体可信度不理想,并且前三次的盈利预测欠稳定,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差距过大。
4 预测结果分析
本文综合利用统计对比、相关性、回归和二元选择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目前分析师预测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师对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测与市场未来的实际走势是否一致,是反映分析师预测能力的标准。结果表明,尽管近三年在从业人员规范上、在金融产品多样化、行业法律和自律完善上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证券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行业内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内部的投资业务、经纪业务与研究部门之间杜绝信息交往的“中国墙”,以此来确保分析师研究过程中独立、客观、公正。但是经过统计分析,事实上卖方分析师还是难以回避公司业务开展所带来的干扰与影响,仍然以短期预测较具精确度,中长期的预测能力有待商榷,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分析师对国内上市公司的预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分析师人数、被预测的公司数、预测分析的方法和分析师心理调整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说明国内证券分析师队伍正在不断加强。②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预测盈利的效果较差,体现在前三次的盈利预测和证券市场的个股实际收益之间差距较大,对于中长期预测关联性不足。低质量的预测将严重影响投资人利用分析师的预测进行投资决策,增加额外的投资管理风险。③国内分析师对证券市场的投资模型等技术层面的方法过分依赖,深入、综合、全面地研究上市公司的投入仍然不够。通读分析师的上市公司推荐分析报告,明显表现出公司特定事件,公司以往业绩的研究占预测报告的大部分篇幅,而真正结合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实际心理活动、情绪和行为的研究分析则相对较少。
5 结论和展望
近几年,总体上中国的证券市场处于完善中,证券分析师行业也在不断进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方法质量上较发展初期都有一定的成熟表现。数量上,证券市场的金融产品正趋于多元化、丰富化,具有执业资格的证券分析师人数已经超过7 094人;质量上,我国已经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等进行强制性管制,对分析师队伍也采取了第三方评级机构进行监督。
国内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预测盈利和市场上公司的实际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分析师的总体把握是正确的。但是预测方法,应对利益冲突事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面对利益冲突的情况,职业自觉性不够。
国内分析师对于预测调整的效果不明显。结果表明,国内分析师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预测年度内仅作为一次分析的频率已经下降到50.1%,一般对于持续跟进评价的个股要进行三、四次的调整研究,但是前两次的盈利调整对于提高预测准确度没有很大帮助,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普遍集中在年内最后一季度对该年度的评价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在投资咨询业务方面缺乏有效性。政府仍需发挥针对性的管制,避免造成分析师行业对于所提供的分析推荐报告缺乏责任心,自律机构组织的学习培训等仅仅作为形式,而没有实质性进步,最为关键的是公众投资者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这对于我国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要的证券市场是极为不利的,对分析师的透明发展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影响。
国内的分析师队伍是近二十年发展建立的,相关的指导理论和政策还不太完善,分析师行业仍是一个新兴行业,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学习发展,才能真正发挥证券市场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08(8):40-49.
[2]吴东辉,薛祖云.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投资价值:来自深沪A股市场的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8):37-43.
[3]朱红军,何贤杰,陶林.信息源、信息搜寻与市场吸收效率—基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修正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8,34(5):63-73.
[4]罗颖.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5]罗应婷,杨钰娟.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他就是现任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并在香港知名金融机构兼任首席投资顾问的李大霄。
在市场最悲观的时候,他在2005年晚春的报章的角落里写到“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在人人都是巴菲特的2007年,他在11月公开表示“A股长期估值顶部已经形成”;在“价值投资”声名狼藉的2008年深冬,他號召“长期投资区域开始了”;在巴菲特身家缩水近一半面临“晚节不保”的质疑时,他宣称自己最崇拜的人是巴菲特……前几次,这个市场给足了李大霄面子,“说不定下一次就错了”。这个市场让人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玩笑。
“顶底皆断,唯此一人,确见功力。”一位在投资界颇有影响力的证券媒体主笔私下赞道。
但这样的称赞在乍暖还寒的2009年早春,仍只是“少数派”报告。
2008年11月底,当李大霄在“千点论”重现的恐慌里,抛出“6124点卖出需要淡泊,1664点买入需要勇气”、“A股市场稳定的基础已经形成”等观点时,等待他的是并不陌生的怀疑、不屑甚至谩骂,到了2009年还有被轧空者不服的反讽。
但较之一年前的因唱空而丢掉工作、三年多前的唱多无人问津,李大霄已默默地夯出自己的话语权。
“证券市场中没有人会永远正确,可能有的人正确的时间会稍微久一点儿。”如今,已换新东家、现任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李大霄,带着一丝避“神”唯恐不及的小心翼翼,截断了别人追捧他的话头。卑微的咨询员
李大霄1980年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国企工作5年。后来,他跳槽到外资公司,工作了7年。正是在外企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证券行业,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作为中国股市的初涉水者,现在的投资者听都没有听过的STAQ、NEF市场,南方证券中心都曾是李大霄的关注对象。
虽然身在外企,李大霄的心已飞到了股市上。那时,涉及证券的七八份报纸,每一期,每篇文章,他都一一读过。甚至,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也会就某个问题咨询他。在同样较早接触证券业的外企同事眼里,李大霄就是“专家”级人物。
1997年,32岁的李大霄做了一个当时家人强烈反对的事情:他从外企转行到了证券公司,拿的薪水只有外企的十分之一。
“那时我觉得只要给我一张桌子就够了。”刚去证券公司的李大霄要求不多,初进公司,他的职位是咨询员,负责打字的同事是他的上司。
直到他成为公司里第一个考到全国首批咨询资格证的分析师时,这种状况还未改变。
这期间,他在电视台做股评节目,做了10年,换了26个主持人。
也是在这10年里,“中国的股市从青涩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实战阶段;政府的政策影响力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符号意义变成实际价值,从不流通往全流通转变;市场参与者也从早期身份比较敏感的人扩展为广大市民阶级;地点也从深圳、上海发展到全国”,谈起中国股市的变化,李大霄语调缓慢下来,每一个音节都咬得很重。
李大雷现在的影响力主要限于股民阶层。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追捧分析师的道理更为简单直接:说得准,让自己赚的时候多、赔的时候少。
这个朴素的诉求,也是李大霄价值观的一部分。
从1664点出现后的一个月内,他开始鼓励人们进场。
“做这个判断的所有的理由只是让投资者在这个时候不要抛,不要把自己手中珍贵的筹码,换成李嘉诚、巴菲特们的入场券。”
本土分析师
谈到李大霄,一个中等规模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掩盖不住语气中的不屑,表示“对他印象并不深”,他们心目中的分析师第一阵营,是“更具背景和资历”的媒体经济学家或明星分析师。
一位曾做过几年私募经理的人士跟记者更具体地谈了他的感受。与他的偶像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相比,李大霄观点形成的太过“感性”,而且他的“券商”身份也让人对他研究的独立性表示怀疑。但同时,他追捧同样券商身份的高善文。
“我们更喜欢谢国忠,他发表的文章都是在《财经》这种杂志上,高瞻远瞩。”
“那么对于行情的预测,谢国忠和李大霄谁准?”
“当然是李大霄。”
这是记者与上述基金经理的对话。
没有“海龟”背景等光环加身的李大霄,唯一的资本就是“对A股市场的判断力”。然而,即便这种判断的准确率远高于一些来头不小的主流分析师,但在由精英阶层的基金经理主导的“最佳分析师”评选的榜单上,依然没有他的名字。
李大霄有些落寞和难过,尤其在孤独而坚定唱空的2008年,他也没能赢得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但转念中,他也有自己的满足。他因工作原因,从东莞转到深圳的时候,就得到很多热心人数不清的帮助,如住房、学校等;在他的博客上,许多以前骂过他的股民转而开始支持他;而主流证券媒体也开始为他的言论留出版面。李大霄说很满足,想想前几年,文章总是遭遇闭门羹,最后不过沦为一堆无用的印着字的纸。
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会影响他的心态和处事。交谈中的李大霄,低调,言语极有分寸,在记者听来甚至有些过于小心翼翼。偶尔对别人的用词有些敏感。例如,他不喜欢记者用“草根分析师”来称呼他。在他的理解中,“草根”一词包含了“知识贫乏”、“不专业”等不良含义。
相比之下,他认为“本土分析师”一词更为贴切。
作为中国第一批“股民”,深圳股东账号为“1”的李大霄认为自己最不缺的是“实战经验”,尤其对中国本土市场,他见证了它每一步的发展过程。
6124——“孤独”唱空
2007年11月的时候,在人们满腔热血,高声呐喊“万点不是梦”的声音里,李大霄向市场泼去的却是一盆又一盆的凉水。
“当时我所在机构的领导就很不同意我的观点,同事们也认为我太悲观了。客户当然更不喜欢看到我这样的言辞。亲朋好友都劝我,为什么不随大流呢?但是我的判断就是这样的,A股市场长期估值顶部确实已经形成了,我必须把我的发现和观点大声说出来。”李大霄在描述这样一番坚定的态度时,语气却格外温和。或许,内心的波涛汹涌,正需要外表的平和淡定来“保护”吧。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使一向泰然处之的李大霄慌张了起来。
那一天,李大霄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让他感到很意外,那是30多年前教过他的一位非常受尊敬的化学老师。
“当时我很吃惊。因为那是我毕业后,老师第一次打电话给我。老师此次打来电话,是因为从媒体上得知我从事证券研究工作,特意来咨询我,说有7万块钱想拿出来投资,买些什么股票和基金。那个时候市场很火,看到别人都赚了钱,自己虽然对股市一窍不通,也希望可以抓住眼前这个赚
大钱的机会。但是各位要知道,在阳春这个地方,7万块钱恐怕是一个早年普通教师积累了一辈子的养老金了。当老师的电话打来的时候,我感觉中国A股的泡沫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
无奈之下,李大霄还是非常坚定地制止了老师入市的打算。摆出种种股市即将下跌的浅显易懂的理由后,虽然没有满足老师在股市上大赚一笔的要求,但是日后证明,李大霄拯救了老师辛苦一辈子的血汗钱。
但是能够听到李大霄这一席话的化学老师只是一个人,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当下股市泡沫巨大,并不是投资良机呢?
时任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的李大霄开始更为猛烈地利用博客、报纸专栏、论坛、电台等传播渠道,大声发出了《A股长期估值顶部可能已经形成》、《牛市已经结束》等观点。然而,这为李大霄迎来的却不是别人的赞叹,而是领导、同事,甚至亲朋好友的“质疑”和“否定”。
2008年的4月,李大霄又接到了这样一个让他感到更加意外的电话。这次打来的,是李大霄20多年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当时我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严重唱空的文章,讲的是2008年是股民保护自己的一年。我那个同学看到了这篇文章,特意打电话给我。但是他不是来赞同我的观点,而是来劝我,叫我不要到处发表这样不符合大众预期的观点。我听到了,感到十分惊讶。”李大霄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据李大霄描述,老同学一再劝他,看清当前的形势。但是李大霄送给好言相劝的老同学的只有一句话:“你买股票了吗?全部清仓吧!”
1664——“孤独”唱多
而在6100点上孤独的唱空者,在整整一年后的1600多点,又成为市场上“1000点论”火热的时候,孤独的坚定唱多者。
“融冰之旅已然开始。”李大霄如是说。
“在我入行以来的20多年里,从来没有见过中国有这么便宜的股票。很多股票的PB只有一倍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而这又足以说明,中国的A股市场见底了。于是我开始号召客户和读者入市,大量买进银行、地产、煤炭、有色、航运等股票,同时B股、封基和QDII也很有投资价值。”李大霄回忆起当时的自己,就像在战场上作战的战士一样。
“其实每次的市场演变,都不遵照大多数人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正确的概率也许更加高些,如何保持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把正确的时间延长一些。”
而越来越受市场关注的李大霄,也在用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拉拢”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少数派”。
“6124点卖出需要淡泊,1664点买入需要勇气。”李大霄这样总结近两年来自己根据A股走势总结出来的经验。
而事实上,正是这种淡泊和勇气的并存,讓我们见到了“顶底皆见”的李大霄。
展望未来,李大霄在MSN签名上有这样一句话:“融冰之旅也许崎岖,但已经启程……”
李大霄唱多与唱空的逻辑是一样的:在6124点时唱空,是因为那时的一块钱的股票,要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买,买的是“棉花”;而1664点时,一块钱的股票花几毛钱去买,买的是“压缩饼干”。
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最根本在于政策面上的“V形反转”。
“政策面对A股市场很重要。”在李大霄看来,最为敏感的信号是,社保资金2008年11月100亿元悄然入市,以及以中石油集团、汇金公司为代表的央企“护盘资金”增持。
在他的技术性判断之外,还有一个价值观上的逻辑。李大霄认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国家也需要你入场,五毛钱能买一块钱的东西,此时不入,更待何时呢?”
李大霄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从1664点做出判断开始,我的观点就没有改变过。”面对“冷经济,热股市”的质疑,李大霄咽下了自己的反问:“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并不一定保持一致,我想这个说法也许更为贴切。”
“我的价值是给人以帮助”
有人曾这样总结李大霄在过去几年对股票市场发表的言论:“在‘价值投资’最为鼎沸的两年前,他在2005年晚春的报章的角落里写到,市场正在发生改变;在人人都是巴菲特的2007年,他在11月公开表示‘A股长期估值顶部已经形成’;在‘价值投资’声名狼藉的2008年深冬,他号召‘长期投资区域开始了’;在巴菲特身家缩水近一半面临‘晚节不保’的质疑时,他宣称自己最崇拜的人是巴菲特……前几次,这个市场给足了李大霄面子,‘说不定下一次就错了’。这个市场让人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玩笑。”
性格温和、讲话慢条斯理、观点尖锐鲜明,便是记者能够在李大霄身上找到的最“冲突”的特点了。
“我很喜欢巴菲特,不是因为他赚了很多的钱,而是因为他是全世界最正直的人。他从来不听多数人在说些什么,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是因为巴菲特的‘正直’,才使他成为全世界在股票市场赚了最多钱的人。如果巴菲特没有去炒股,他恐怕是一个全社会都无法接受的过于‘正直’的人,他可能连个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
回想当年,真正吸引李大霄这个电机专业出身的年轻人转身投入金融投资领域的,便是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在股票市场里,大部分人认为是对的,往往却是错的。
“我的一些朋友都会跟我说模糊就会生活得更好一些,因为模糊不容易错,其实我也明白无论是说模糊的话还是说别的话,工资都是一样的。在股市很多人喜欢讲涨,股民也喜欢听涨,因为涨就有机会赚到钱。我的价值就是能够给人提供帮助,而不是模糊过日子,这样才觉得生命没有白白浪费。”李大霄说。
而李大霄在金融和投资市场工作的20多年,正直地去做一个“少数派”代表,不去趋同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情,是他的职业原则,也是他的处世原则。
现在的股市仍是希望的田野
电话访谈的间隙,偶尔有问询声从电话那端传来,隐约听到李大霄的答案:“买封闭式基金。”
封闭基金、B股和QDII,是李大霄在各种场合都推荐的三个板块。
“对媒体、顾客、家人以及朋友,我的答案都一样。否则,太累了。”
“在A股票市场,说像煤炭、银行、证券,这种都是强周期的品种,这些就适合激进型投资者周期性拥有。如果是稳健型投资人,我推荐他们考虑封闭式基金和B股。”
在6000多点时,主流券商唱多银行股,他曾提出“银行股的风险不容忽视”。
现在,“这只老虎在这个阶段变成美女了。”李大霄开起了玩笑。
同样,“1664点的股市对股民而言,已转变为带有希望的资产,那时入场的勇士,在2000多点已经得到了嘉奖,现在入场的人,则要付出一定的‘入场费’。”
尽管谨慎,他的判断却从不打擦边球。对于这点,李大霄有些骄傲:“这么多年,我写的每篇文章,都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