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增值税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合理有效的发展政策不仅能够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缓解现有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电产业增值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电产业增值税论文 篇1: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要:为缓解我国能源问题,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发展风电产业,我国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出台了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各种财政政策,过去的几年间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在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从风电机组制造到风电场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再到风电上网等各环节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何保证风电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能源问题;风电产业;问题及建议

作者简介:

王俊敏,籍贯,河南郑州,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现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投资经济及管理。

一、 我国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情况

1.我国风电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约为32亿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2.53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十五”期间,特别是从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风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为76.4万千瓦,2005年达到126.6万千瓦,2006年达到259.9万千瓦,2007年达到605万千瓦,2008年年底又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风电发展规划,以装机总容量1221万千瓦的规模在世界排名第四,是“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倍多。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3年增长超过100%,每年风电新装机容量都是此前20多年的总和,从新增的风机容量的角度来看,中国排名第二。

同时,我国风电市场的扩大,直接促进了国产风电产业的发展,国产风电机组装备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年底,我国风电制造及相关零部件企业100多家,在当年风电的新增市场份额中,国产设备占55%,比200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8年国产风电设备的新增装机容量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达到75.4%,累计装机容量市场份额首次过半,达到61.6%。

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我国政府对风电产业的政策扶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可再生能源法对风电产业给予支持

我国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允许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从法律上为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该法基本确定了风电发展的3项原则:一是采用特许权招标政策,对风电实行保护型固定电价,在成本上,保证有合理的利润;二是电网无条件收购风电,价差由参加网分摊;三是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2)国产化率指标对设备业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强调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

在市场利好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风电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间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预测,中国正在进入风电大发展时期,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之一。

2.风电特点决定其未来发展趋势

(1)从长远来看,风电成本是可以预期的,目前,我国已经批复的风电价格为0.5-0.6元/kwh,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风电产业规模的扩大,到2020年之前风电成本有望下降20%-40%,届时风电价格将接近0.4元/kwh,这个价格同常规电力相比是具有可竞争性的。

(2)风电属于资源依赖性技术,目前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开发潜力基本明确,虽然仍需要精查,但是从未来大规模需求来看,风能资源具有保障。

(3)风力发电对土地、水资源的要求很小,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

(4)在风力发电技术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风电低频传输技术、风电直接传送到电网中心等技术,而且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关注程度的提高,长期来看,风力发电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能够达到风电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总体来看,风力发电在技术、成本、市场上都具有明确的预期,也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资源储量也能保证期大规模的发展应用,因而其未来必将大规模发展。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风电场布局问题

我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三北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以三北地区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如内蒙古、新疆、东北三省等,因而我国许多大型的风电场都建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面对现实情况下风力发电的高电价,其承受能力不强。

这些风力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不是我国主要的电力负荷中心,同时其电网建设往往比较薄弱,这就限制了其电力向外输送的能力。

这些地区化石能源比较丰富,如新疆,其煤炭和石油的远景储量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其火力发电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我国大型风电场的建设,需要科研、开发及建设并举,近期内仍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从长远看来,自身的技术发展及创新是必须的,但是这些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技术水平却相对落后。

2.风电并网问题

自火电发明以来,电网设计依据火电属性,火电以外的电力上网,其技术要求非常苛刻,此外,由于风电具有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其电压、频率、相位上有剧烈波动性,一旦并入常规电网,将会给其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大型风电都是通过接入电网系统进入企业,并网发电是我国大规模风能发电的主要形式,确保风电场输出的电能品质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大规模发展风能的重要保证,但是风电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受到电网消纳随机性电量能力的限制。由于技术上的障碍,全国电网可以承受的风电量为总电量的3%,一旦风电电量超过5%,将会对电网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很多人将风电称为“垃圾电”,电力公司根本不愿意购买,目前国家采取强制性的购买政策,电力公司才被迫接受,而非按照市场规则,但是这种政策在长期来看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3.风电产业运行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风电产业采取特许权招标制,政府承诺按固定电价收购规定电量,主要内容有:

(1)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投资商,承诺最低上网电价者中标。

(2)风电特许权项目特许期为25年。

(3)省电网公司要按照与中标人签订的购电合同,收购风电项目全部电量。

(4)风电与常规电源的电价差在省电网内分摊(2006年起在全国电网内分摊)。

(5)项目执行两段制电价政策。第一阶段(风电场累计上网电量在等效满负荷3万小时以内)执行中标人的投标电价,在此之后即第二阶段执行当时电力市场中的平均上网电价。

(6)招标条件要求风电场规模与风能资源状况等条件相协调;风电场址距电网相对较近,电能易于送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

国家采取这种机制本意是通过一定数目的招标进而确定不同地区电价的标准水平,但是,究竟以多少项目为基础才能满足电价标准制定的要求?如果项目招标产生的电价差异较大如何处理?此外,由于国家采取低价中标并以此作为政府核定电价的依据的方式来确定价格标准的形式,容易引起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实际电价低于合理电价范围,进而投资商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会压低风电建设成本,影响到整个项目质量,最终影响到风电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4.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中国近几年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风电设备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而国内涌现出大批的风机设备制造商,有数据显示,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有70多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再加上国外风机设备制造商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市场严重过热,而且,不仅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风电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之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网站更新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其中,“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已经从《目录》中删除。此外,“2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制造”也已从“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删除。

尽管风机设备制造企业大量涌现,但是在关键零部件以及核心技术方面仍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这些技术和我国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如何,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企业利用这些技术生产的设备的适应性和安全性没有保障。其次,企业自身究竟能不能消化这些技术,未来一段时间内能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降低直至取消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仍是个未知数。再次,企业重复引进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部利润率普遍较低,而且很多地方政府急于项目快速上马,而不考虑技术、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三、我国风电开发应用模式选择

1.风电与其他发电系统相互补

风能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风力发电能量具有不稳定性,因而风电技术与其他发电技术相结合是风电应用的重要途径,我国近几年在小型风电机组与其他系统结合发电的应用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这些地区中很大一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但是电网系统薄弱,这就需要风电与其他发电系统互补,提供稳定的电源,如新疆地区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可以采用风气互补的发电模式,由大型电厂和几台小型单轴燃气轮机组组成的风气互补发电系统,通过内部负荷调度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输出负荷,调节燃气轮机或煤气机的输出,使得整个发电系统有良好的可调度性。西藏和青海地区,则可以采用风水互补的发电模式。

2.风电直接应用

我国东、中部以及内陆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西北地区而言较为迅速,很多企业用电负荷较大,同时对电力质量要求不高,因而在这些地区可以采用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企业的模式,将风电就地消纳,避免风电上网引起的一系列技术和经济问题。

3.风电“非并网”应用于大规模储能技术相结合

鉴于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我国西部地区及大量海岛大电网无法覆盖,而风电并网技术在现时情况下并不成熟,因而发展大规模的蓄电系统,并将其与“非并网”应用相结合,调节发电与用电之间的时差矛盾,提高供电质量和调峰能力。具体来讲:

(1)非并网风电供电—蓄电调节

风力发电总量与企业总用量平衡,风电所有波动由大规模蓄电装置平抑。

(2)非并网风电—谷电供电—蓄电调节

风电“淡季”,企业使用风电的不足部分,在夜间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白天用于生产,在节省电费的同时,帮助电网消化“谷”电。

(3)非并网风电—蓄电—网电相结合

风电旺季和电网相配合,蓄电平抑风电昼夜波动有余,过剩的部分风电通过蓄电池部分容量用于调峰。

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风电价格机制调整

虽然在近几年的时间内,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仍属于新兴产业,在长期来看,其发展仍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在近阶段风电产业发展中应该调整现行的风电价格机制,采取长期性保护电价的方式,保证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电价水平,吸引投资者和制造商向风电产业投资和发展。

政府可以参照生物质能发电的定价政策,通过“在当地脱硫燃煤电厂标杆电价的基础上,每度电补贴0.3元”的方式制定固定电价;也可以采用按大区划分的方式,去掉一个最低和一个最高价用大平均的方式分区确定固定的电价;此外,虽然长期看来风电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但是国家应该采取补贴等方式,保证风电价格水平始终高于煤炭等火电上网电价,在2015年以前,不能低于0.5元/kwh,以期促进风电产业加速发展。

2.财政税收鼓励政策

目前我国对风电产业征收8.5%的增值税,但由于风电发电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总投资的80%左右,按照我国增值税抵扣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其他能源企业例如火电厂,燃料费抵扣后增值税最终税率在4%~8%之间。风电按8.5%减半征收增值税,但因为没有燃料等方面的抵扣,依然比火电的税赋重,不利于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国家应降低风电产业的增值税水平或者允许风电产业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金。

此外,在现时风电产业环境下,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并给予开发商和制造商优惠贷款和专项财政补贴,为风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财政税收环境。

3.建立、健全风电产业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准入门槛

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还是规模制胜,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很多企业只要购买许可证和零部件就可以进行生产,但是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证,机器维修频率大大高于欧洲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最终造成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无序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因而提高风电产业设备质量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应该建立健全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推动风电技术进步、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成本降低。建设大型风能实验设施,支持新产品的实验和检测认证,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进入门槛,调整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结构,保证风电设备制造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4.支持“智能电网”发展,统筹规划电网建设

风电若要获得长足发展,智能电网的配套建设已成一大前提,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更为强大的兼容性,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根据该计划,智能电网发展在我国将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到2020年,可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这个计划的发展虽然值得期待,但是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计划,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在整个计划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规划编制、标准制订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对智能电网建设给予必要的财税、资金和电价等政策支持,以保证该计划顺利实施。

此外,国家应统筹规划电网建设,以及将风电规划、建设、管理和电网规划、建设、管理,其他电源负荷规划统筹考虑,在华北地区的内蒙、张北、河北西部、西北的甘肃、宁夏、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华东沿海的江苏地区进行高电压等级主干电网建设,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将东北三省、内蒙古和京津唐地区作为试点,实现网间自动调度,为风力发电大规模产业化以及风电并网做好电网建设上的硬件支持。

5.提供资金保障

风电技术研发以及风能产业持续发展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我国风电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利润率较低,企业自身资金能力不足以支持其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因而国家应提供资金支持风能资源详查、电网评价研究,并建立起试验风电场以及公共试验平台,保证企业技术研发的顺利进行和发电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6.加快人才培养

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近期来看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但是从长远来看,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必须的,但是就目前国内教育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是欠缺的,因而国家应该加快风电产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选择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风力发电相关专业,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支持高校开展风能研究和研发工作,加速我国风能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五、中国风电产业前景预测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风电产业在未来40年内将持续高速发展。而中国作为全球风电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将会以更高的速度带动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全球风能委员会年度报告都会对未来五年内全球风电产业发展作出预测,而美国和中国在过去几年间的表现都好于其最乐观的预测情况还要好,未来1-2年间,美风能产业的发展会因为其实体经济的下滑而受到牵制,但是中国将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制定了非常具有进取心的政策,加强了风电的快速发展,支持电力供应的多样性、国内电力行业的增长以及对电力输送的重大投资,预计到2020年,中国预计增加将过20GW,而且据电力专家预测,从当前中国风电发展的形势看,在2020年之后,中国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在2050年后甚至可能超过水电,成为第二大主力发电电源。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概览2008》

[2]顾为东,《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与风电非并网理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时丽,《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化学工业出版社

[4]钟银燕,《风电产业仍将较快发展》,中国能源报,2009.10.12

[5]余维洲,《我国风电产业化发展的难点与前景》,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年第06期

(特约编审:李北伟)

作者:王俊敏

风电产业增值税论文 篇2: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因素影响研究及政策建议

摘 要: 合理有效的发展政策不仅能够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缓解现有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构建风电项目的经济性评价模型和反事实情景设计,以福建省某典型风电项目为案例,比较不同的政策情景下风电发展情况,发现风电利用小时数和上网电价的政策对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的影响较大,风电成本变化对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以针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风电产业; 风电政策; 经济性评价; 反事实情景设计

Key words: wind power industry; policy in wind power industry; evaluation of economy; anti-fact scenario

一、引言

能源涉及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关系着全人类的和平稳定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能源供给出现严重的供需危机,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步入21世纪,人口的进一步扩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严峻考验。近年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作为环保绿色的能源供给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能源作为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成为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课题。以燃煤發电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污染问题,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环保责任[1]20-21。因此,发展以风电、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确保经济社会的和谐问题发展,成为我国当前能源战略的重要任务。

新能源发电技术中,风电技术较为成熟,环境效益好,建设周期短,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新能源发电中总装机容量最高的能源供给方式。风电作为较为成熟的清洁能源,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清洁环保,零排放,减少温室效应;二是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投资成本低,对地理环境要求不高,风电场开发也能作为旅游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三是发电成本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而言较低,可行性高,效益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2]。我国的风电资源十分丰富,发展风电适宜我国当前国情:首先,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火电厂和燃气电厂的大规模开发不仅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威胁国内能源安全;其次,我国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电力供应至关重要,而风电作为开发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成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举措。因此,发展风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我国风电资源主要集中于两个地带:第一风带位于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风电功率密度高,风电资源储备十分丰富;第二风带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即江苏、福建、广东等近海地区及有关岛屿,该地区风电发展受到季节、环境、地形、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地处电力需求较高的发达地区,风电消纳优势明显,风电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

我国风电发展起步于20世纪中期,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发展,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风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位居世界前列。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因素的制约限制越来越小,政策对风电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风电历经两波快速发展阶段[3]115-120.第一阶段为2006-2008年期间,在此期间,我国发布多项风电支持政策,对风电的开发利用研发提供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为风电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支持;此外,税收方面也实施多项优惠措施,有关风能生产方面的增值税应纳税额进行相应的减免。2006-2008年期间,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增长率分别达到103.05%,130.52%和105.22%,2008年底装机容量达到12002.1MW,占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9.95%。第二阶段为2009-2010年期间,在此期间我国进一步明确风电上网电价,实施公布各个风电基地的并网方案,对风电并网提供优惠支持,进一步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3803.2MW,增长率达到115.01%。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928MW,增长率达到73.35%,风电装机总量不断增长[4]1-8。

风力发电具有随机性、季节性、波动性和不可确定性,相对于传统火电等发电方式而言,发电成本较高,在电力市场中竞争力较弱,因而政策因素对风电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5]1817-1829。随着风电项目的继续建设,在全国其他地方弃风限电严重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调价让利政策的背景下,保证风电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要点。换句话说,什么样的风电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风电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开展风电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旨在为我国风电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模型构建:风电项目的经济性评价与反事实情景设计

(一)我国风电政策体系

风电的发展,除了需要自然的资源禀赋和核心技术,还需要可支撑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以政府政策为主导的宏观环境支撑,为风电的发展提供财税政策优惠支持、金融贷款支持和技术政策支持。微观环境指风电相关企业参与市场的调节。风电要想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宏观的政策支持结合微观的企业共同发力。我国风电政策体系从风能资源调查、风电成本、标杆电价和风机有效运行小时数四个方面进行划分,表1给出我国部分风电发展政策,从表中可以看出,从资源评估、选址规划、设备制造到并网发电,我国风电政策体系较为完善。

(二)风电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风电项目的经济性评价,是对其全寿命周期内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相应的经济性指标来评价投资的可行性,是一种从经济角度分析的辅助规划决策方法。全寿命周期分析不仅包括初期的设备购买和建设费用,还需要考虑运行过程中的维护费用和售电补贴、收益等,较为全面地评价一个风电项目[6]78–80。

1. 成本分析

(三)反事实情景设计

不同维度的风电政策对风电的发展影响程度不一致,风电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风资源评估、风电场建设运营成本、上网电价和运行小时数四项,其中受政策影响较大的是后三项[8]。本文以后三者的政策对风电的影响为例,通过构建反事实情景,即构建出政策缺失的情景,然后量化分析在政策体系不完善下风电行业可能的发展情景,并与当前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在情景设计中,本文从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基准情景(ScenariosofBasics,SB)是指在当前政策情景下(本文设定当前政策情景为基准情景),在SB情景中,本文假设风电固定资产投资为8000元/千瓦,年均运行小时数为2500小时,上网电价为0.61元/千瓦时,这基本符合当前我国风电项目建设的基本状况。

成本情景组(ScenariosofCost,SC):假设与风电设备购买相关的税收优惠、风电建设投资补贴相关的政策缺位,导致风电部署成本提高10%、20%和30%,对应的情景是SC-L,SC-M和SC-H。

上网电价情景组(ScenariosofPrice,SP):假设上网标杆电价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政策的缺失可能会使得风电的上网电价在国家标杆水平上下调10%、20%和30%,对应的情景是SP-L,SP-M和SP-H。

利用小时数情景组(ScenariosofHour,SH):假设风电并网、发电量全额消纳相关政策得不到保障,弃风率分别在当前基础上提高10%,20%,30%,在模型中简化为风电上网小时数降低10%、20%和30%,对应的情景是SH-L,SH-M和SH-H。

由于政策缺失对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难以量化,本文假设在政策缺失情况下,对应的成本、电价或利用小时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分别是在原有基础上上浮或者下降10%、20%和30%,这也是大部分文献较为常用的方法。

三、算例分析

本文以福建省典型的风电项目(24×2MW)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量化政策体系对于风电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影响。表3是福建地区风电项目(24×2MW)的相关参数。

(一)基准情景(BC)

基准情景下,风电投资的效益较好,其中全投资的动态投资回报期为13.91年,财务净现值为870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1%。如果项目资本金为总投资的20%,其余80%使用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参考基准利率,则动态投资回报期为8.07年,财务净现值为1474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为21.2%。可见风电项目投资效益明显,具备投资价值。

基准情景下的24×2MW风电项目的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自有资金现金流量)如图1所示。按照20%的出资比例,项目资本金约为7680万元。项目投产之后,每年的售电收入和补贴收入合计约为7459万元,现金流出包括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经营成本和营业税金。由于项目投资资金贷款按照项目投产之后12年每年等额偿还本金的方式,因此在14年开始后不用再偿还贷款利息和本金,因此现金流量表现更好。

(二)政策缺失情景

以典型24×2MW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作为衡量指标,将当前政策体系下即SB情景下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化整为1,比较各组政策情景下的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如图2所示。

相对于基准情景,风电利用小时数下降10%,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将下降约24%;利用小时数下降20%,FIRR将下降46%;利用小时数下降30%,FIRR将下降67%。风电上网标杆电价与利用小时数影响着每年的售电收益,因此風电上网标杆电价变化对FIRR的影响与风电利用小时数对FIRR的影响相同。

较之利用小时数和上网标杆电价,风电成本变化对项目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于基准情景,成本增加10%,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将下降20%;成本增加20%,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将下降36%;成本增加30%,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将下降49%。

可以看出风电利用小时数或者上网电价变化对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是上网电价和运行小时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项目投产期间每年的现金流入,而成本变化仅影响建设期(一般为1年)的总投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算例分析发现,风电利用小时数或者上网电价变化对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较大,风电成本变化对项目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相对较小。故针对风电利用小时数和上网电价的政策,比如选址规划、风电消纳、竞价上网、上网补贴等政策需要加大力度执行并推陈出新,保障风电项目的盈利能力。

(二)风电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风电产业建设规模大、效益好,与现行的完善的风电政策是分不开的[9]20-26。多项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使现有的风电发展政策体系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为进一步促进风力发电研发与利用,降低风力发电对电网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针对电力新技术发展趋势与电力市场开放等特征,根据上文的结论,下面提出相应风电发展政策建议,保证风力发电的可持续性。

1. 针对风电利用小时数的建议

(1)风电规划

由于风能资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加上风电场建设采用了大规模的电力电子装置,风电场并网后对原先配电网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影响较大,大多数电力公司出于电网的安全考虑,导致很多风电场不能及时地就近接入配电网,造成风电利用小时数降低,影响风电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风电项目设计开发初期,项目所在当地政府企业应进一步分析负荷增长区域与成分,确保风电开发的规模与当地负荷增长趋势一致,且与地方长期规划同步。

考虑到目前风电基地普遍存在的弃风离网现象,为了提高风电利用小时数,未来风电场可采用“分布式”的模式,满足风电机组就近接入配电网的负荷需求,以就地实现功率平衡、分散到附近的负荷点消纳为主,并通过参考集中式风电发展模式,对“分布式”风电发展方向、并网要求、接入配电网的电压等级、装机容量和政府项目审批权限进行细化。相对于以往“集中式”进行规划建设方案,“分布式”规划模式有益于提高风电利用小时数,提高风电消纳率,促进风电的良性发展。

(2)多电源类型协调配合

风力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风电场的经济稳定运行离不开多种类型电源协调配合。从风电利用小时数方面入手,应当协调区域风电容量、传统火电容量以及储能容量的运行配合,防止风电出力的随机性导致电能质量不达标,进而离网运行,降低风电利用率。在大量风力机组由于其波动性和随机性导致功率输出不足时,通过提升可控发电机组输出功率对电网功率需求进行补偿。因此,为了降低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系统供电影响,应鼓励现有小火电机组逐步转变为超临界机组或超超临界大机组,提高系统的风能消纳能力运行清洁性、灵活性以及高效性。同时,针对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规模应用现状,可在大型风电场或分布式风电机组并网侧加入储能设备,实现风电输出功率的平滑作用,提高风机并网潮流的电能质量。通过接入大容量储能设备,实现多余电能的存储,并可参与电力市场的电能供需调节。

此外,目前现有的火电机组容量占比大,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风电持续发展,但总体未达到相应的发电需求。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燃煤电厂、燃气电厂发展规模,推迟核电机组建设,使其为风电发展让道,加快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速度。此外,在部分风能资源较富裕的地区,能源规划部门应调整能源发展思路,控制火电和核电的建设规模,停止火电项目批准、适当下降核电项目的批准规模,避免传统火电站和核电站扩建导致的风能发展空间下降,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空间。

2. 针对上网电价的建议

从上网电价方面考虑,为了进一步促进风电场的经济运行,加强相关配套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议相关风电场采用分时上网电价的方式,考虑到季节、天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配电网电能需求情况,在风力发电容量较高时段降低上网电价,促进电能消纳,防止出现弃风现象而导致的风力设备轻载甚至空载运行,最大可能避免对电力设备的损害,降低设备损耗率。同时,在风电场规划时尽可能选定在电力负荷中心附近,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经济性。

此外,在上网电价政策执行监管方面,应当加强对政策落地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信息监测体系,及时对各地市的风能消纳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并公开风电场运行情况,构建切实全面的可再生能源运行管理条例,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执行监督强度。

3. 针对风电成本的建议

为有效降低风电成本,应该大力推广风力系统国有化。根据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已有经验,风力发电的初始投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风机造价又占据了初始投资中的绝大部分。因此风机造价对风电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从风力系统发展较早的那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当风机造价在初始投资中的比例低于70%时,风电的成本就可以得到显著的控制;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风机造价在初始投资中的比例大致位于85%左右。所以说我国的风机成本还有着巨大的降低空间。虽然我国发展风力制造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和研发能力,部分组件都有较好的国有化解决方案,但是我们的高端风机及组件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依赖进口,因此产生的关税以及技术引进和转让费用难以避免,直接导致了风机成本难以降低。该问题短期的直接解决方案为降低关税,但是该方案只能临时缓解,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会对国产风机制造造成打击。从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国家层面统一组织,整合行业相关公司,集中同风机制造最为发达国家进行统一谈判,降低技术引进的难度的同时,争取接触国外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是从政府政策层面鼓励各企业发动研发制造积极性,攻克高端风机国产化的难题,从而降低风力系统中风机成本的比重,从而降低风电系统的综合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做出如下预测:假如风机核心组件的国产化比例提高至大约60%,则风机的制造成本最低能降低大约10%,从而使得风电的整体从本下降到大约0.47元/KWH的水平;如果国产化率能够提升至100%,则风電机组的成本能够降低大概30%,而风电的成本即可被压缩至0.347元/KWH的水平。综合上述讨论,为了降低风电的成本,应该从国家层面统一相关产业布局,加大核心技术的引进力度,同时尽量降低技术引进的成本;对自主化研发企业进行税收减免乃至政策补贴,鼓励地方和社会资本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调动自主研发积极性,从而实现风机设备制造的国产化水平,最终使风电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此外,风电机组的投资成本占据风电场成本的重要部分,选择合适容量和型号的风电机组,提高风电机组的利用率对于风电场建设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特点等因素均影响风电机组的合理选型。因此,针对不同地域的风电场,应事先进行全面的风电场成本计算研究,评价不同机组的成本,结合未来电力运行需求,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风电机组型号和容量,实现风电建设成本的最小化。另外,风电场进行机组规划选型时,应综合考虑风电场处理及地域限制因素,尽可能选用性价比高的风电设备,降低风电发电成本,最大限度提高风电机组的利用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 其他建议

(1)技术与设备研发

为降低风电项目建设成本,要制定风电产业链发展规划,考虑资源区域、规模、用户等多方面进行差异定价。进一步完善风电产业链结构,通过深度开发产业链高端价值,拓展产业链上下游范围。该措施不仅对降低风电后期建设成本有益,对于带动风电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大有裨益。针对现有国内风电制造企业在风电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切实问题,大力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力度,并同步引入国外相关制造企业。在风机核心配件与部件研发方面,特别是海上施工运输平台、施工平台、大于5MW的智能风机,应推动各环节管理与设备生产的标准化、通用化以及系列化,提升设备生产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同时,为进一步保障风力发电合理性与规范性,应加速形成风电配套工程的建设、技术以及运行规范体系,形成风电场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快建设风电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进度,特别是风电技术研发、运行、管理等方面,促使我国风电技术的蓬勃发展。

(2)风电场市场运行与控制

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风电项目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并逐步实现风电项目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风电项目在没有国家“输血”补贴的情况下就严重亏损的情况,风电项目要想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坚持全方位的电价补贴政策,保障风电上网电价的稳定性,以保障风电项目的收益。

针对未来电力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应建立健全的电力交易市场,完善电力需求侧响应政策体系,提高风电项目的可靠性收益、降损收益和调峰收益等间接收益。鼓励风电场参与电力市场中的调峰和降损任务,获取额外的收益。加快形成“分散式”风电价格形成机制。上网电价与风电利用小时数对风电项目的财务指标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应按照成本加收益方法确定上网价格,构建有利于风电项目盈利的上网电价政策,保障风电上网的优势。区别于大基地的火电标杆上网电价机制,“分布式”风电因为可全额就近消纳,可根据风能资源和就地的负荷情况进行区别定价。针对风电在电力市场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因其对电网运行可靠性与调峰等方面负面作用而导致支付辅助服务等额外费用的问题,应考虑建立碳排放市场,从而体现风力发电在清洁性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风力发电收益成效。

综上所述,发展以风电产业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也是科技强国的手段。在这其中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体系,立足于国家的宏观规划和我国风电发展的基本情况,才能破解风电产业中遇到的难题,推动风电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英辉.基于LCC的风电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研究[J].财会 学习,2019.

[2]严丹霖.中国风电产业政策测量及效应评价研究[D].北京:中 国地质大学,2016.

[3]黄珺仪.补贴政策对风电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 济,2018.

[4]吴忠群,李佳,田光宁.世界风电政策的分类及其具体措施研 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7.

[5]王晓珍,彭志刚,高伟,吉生保.我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与效 果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6.

[6]杨昆,等.基于平均发电成本的风电项目经济性分析[J].科技 和产业,2010.

[7]马艺峰.风电项目经济性评价分析与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 筑与发展,2013.

[8]祝海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風力发电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D]. 武汉:华东理工大学,2016.

[9]熊敏鹏,等.我国风电的经济性评价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 源,2016(2).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作者:丁虹 刘秦华

风电产业增值税论文 篇3:

我国风电产业链优化与模块升级研究

摘要: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最近几年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本文在总结梳理我国风电产业政策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模块化理论,分析我国风电产业链从构成形态到总体收益的优化过程。通过分析产业链优化后的“三低一高”效应,综合评价产业链优化与链条中各模块升级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风电产业;产业链;模块化

作者简介:王爽(1981-),女,黑龙江海伦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外事办,研究实习员,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上海 200093)刘佳佳(1984-),男,河南洛阳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上海 200093)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在世界各国间达成共识。进入21世纪,世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开始提速,其中尤以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最为突出。①在我国,风力发电更是凭借其成本优势,在各种新能源项目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政策支持,成为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伴随着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一些学者将落脚点放在产业竞争力上,如蔡茜等利用钻石模型对我国风电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1]高虎、王仲颖等通过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建立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建议;[2]还有不少研究分析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发展策略,如对江苏沿海和内蒙古风电基地的研究(顾卫东,2006;[3]梁铁城,2007[4])。但在现有研究中,针对风电产业的特殊政策背景,对其产业链进行深入探讨的并不多。本文借鉴模块化理论,通过分析笔者所归纳的“三低一高”效应,综合评价产业链优化与链条中各模块升级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一些与我国风电产业未来发展相关的启示。

一、产业链的类型及优化

1.产业链的构成类型

西方文献中,产业链这一概念的研究已渐渐被价值链、供应链等更微观层面的概念所取代。[5]而在我国,产业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从类型上看,国内学者分别从形成诱因、适应性、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契约形式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定义(潘成云,2001;[6]郁义鸿,2005;[7]吴金明、邵昶,2006[8])。综合已有分类,结合本文应用,我们从两个递进层次来理解产业链的构成。第一层面,按产业链发展的推动力分为政府政策导向型和市场需求导向型;以此为基础,在第二层面按节点的交易关系将其分为市场交易型、纵向一体化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型产业链。该分类的好处在于,先把具有政府主导性质的产业分离,而后有针对性地探讨产业链在成本和效益方面的优化问题。

2.基于模块化的产业链演进与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模块化在IT、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模块化理论在经济和管理学界也得到关注。Baldwin和Clark指出,[9]模块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当今产业已进入模块化设计、生产、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青木昌彦等更是将模块化定义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10]模块化思想的引入,使产业链价值体系由传统的链条分解演进到产业链模块化,它延承了模块化组织的特性,即通过模块内部的隐性信息,引入“背靠背”竞争机制以鼓励创新;通过模块间的显性信息,构成界面设计规则以组成价值系统。整个产业链在该机制的引导下提升了内在价值和竞争力水平。

我国学者芮明杰等将模块化产业链的研究深化,提出不同价值模块按一定界面标准交叉融合,形成的已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其表达和组成方式与传统产业链已经不同,因此将其定义为模块化网络状产业链。[11]网络状产业链除具备模块化的基本优点外,还特别强调知识关联特性,其蕴含的自我增强机制和报酬递增效应是知识分工、共享和创新的结果。

从相关研究可知,产业链演进由最初的简单分工演变为模块化,进而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的模块化网络。结合我们从契约交易角度对产业链第二层分类的理解,产业链从市场交易型、纵向一体化型,渐变为模块化网络混合型,就成为产业链形态优化的路径之一。

二、政策导向下的我国风电产业链优化

1.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国风电产业增速惊人,特别是最近三年,风电装机容量几乎每年翻倍增长。截至2009年底,我国新增风电装机13802.2兆瓦,比2008年增长124%;累计装机容量已达25805.3兆瓦,同比增长114%。②风电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是带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我国的风电发展具有自身特点。

(1)我国风能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陆上风能丰富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河北以及吉林等地;海上风能具备巨大潜力的地区在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等地。现今我国重点开发的依旧是陆上资源,海上项目也才刚刚启动。③

(2)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使成本大大降低,但相比传统能源发电业,风电上网电价依旧偏高。

(3)风电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在大型风机(2MW以上)的制造以及海上风电场建设上与国外尚有差距,但总体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一直在不断提升。

(4)风电整机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2.政策引导下的风电产业链优化

我国风电产业之所以能飞速发展,扶持政策频出是首要原因。近几年所颁布的主要政策法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基本方面”,即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这个核心,政府陆续颁布了从技术要求、上网保障、税收优惠到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的引导政策。结合这些政策,我们从两点来分析风电产业链的演进和优化。

第一,产业规模的扩大是风电产业链优化的根本保障。规模扩大可使产业链获得拓展,使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从而为产业链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200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初法律正式实施,当年新增装机就达到133.7万千瓦,较2005年增长一倍多。随后出台的《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分别从风电上网保障、特许权招标等方面给予了更明确的规定。而在《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风电实行增值税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这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产业规模的壮大。

第二,风电设备国产化率的政策要求是产业链优化的驱动力。风电产业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在关键部件和技术上进行自主研发,而政策上限定国产化率十分必要。

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此外,税收政策也凸显政府对国产化的重视,《财政部关于调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大功率风电机组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用于企业新产品研制以及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以上两点,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风电产业链的结构优化走向:首先,在政府引导下产业规模扩大,在使产业链不断延展的同时,细化了链条分工,而各环节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产生了模块化分工的内在要求;其次,政策对设备国产化率的规定为模块内部的创新提供了外在动力,模块间的竞争关系也随之建立;最后,通过系统集成商对系统标准(界面规则)的制定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产业链体系。其演化过程如图1和图2所示。

传统的风电产业链是典型的线性链条,整个产业链沿着单向关系运行,整机制造商仅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为风电场建设提供符合要求的设备。而优化后的产业链,整机制造商扮演着系统集成(模块整合)的核心角色,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厂商则是作为模块供应商,通过一定界面标准与整机制造商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而风电场除了作为整机的最终载体外,还会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将信息反馈给各厂商,以便进行技术改进。此外,由于该产业链的开放性降低了进入壁垒,系统外会存在大量潜在的应用模块Mn,从而有利于系统内外的模块在竞争中实现创新。

3.风电产业链优化与模块升级的互动效应

结构优化的风电产业链具备两点特性。其一,整机制造商根据各机型的标准和规格要求,制定“可见的”设计规则,并交由模块供应商进行研发制造,而后通过自身的系统集成制造出整机。在以知识和技术为背景的模块化分工下,整机制造商和模块供应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合作关系。其二,每个同类模块环节又存在多个模块供应商,他们在自身内部具有“隐性的”自主知识和技术信息,而在模块之间却形成竞争关系,这就促使各模块具有提升研发和技术水平的动力。谁赢得最终的竞争淘汰赛,谁就能在整机制造商的供应名单上占据更大份额。

产业链优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往主要建立在企业间的竞争关系逐步被以系统集成商为核心的产业链竞争关系所取代。结合模块化理论在生产设计方面的优势,我们将优化后风电产业链的优点归纳为“三低一高”效应,即生产费用的降低、交易费用的降低、创新风险的降低以及系统价值的提高。

(1)对“三低”效应的解释。在“三低”效应中,生产费用的降低主要由模块化的合理分工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来自整机制造商与模块供应商之间由长期合作而建立的信任关系,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创新风险的降低则是由于系统内存在大量模块供应商,系统外部则鼓励潜在模块进入,这样单个模块创新的成败对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弥补了传统产业链中资产专用化和机会主义产生的不足。“三低”效应所发挥的作用,正是风电产业链优化的关键所在。

(2)对“一高”效应的解释。对于风电产业,产业链系统价值的提高主要来自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各模块内部蕴含着相关的知识,产业链的优化过程就是模块价值的持续提升过程。这里我们应用知识溢出模型中的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12]在考虑政策引导的效应下阐释风电产业系统价值的提高。

首先,优化后的风电产业链中,同类零部件模块之间为争夺系统集成商的核心供应者地位,将展开激烈竞争。假设有两个企业争夺一个核心模块的提供权,能否成功取决于各自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假定第i个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学习努力程度为ai(知识获得和努力程度成正比),设第i个企业获得知识总量为:Qi=ai+raj+εi(i,j=1,2且i≠j)。

另外,当模块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时,其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会与产业链的整体利益相联系。当i=j,模块成员i的合作收益为:

U合作(ai,aj)=[(ai+aj)(1-r)-C(ai)-C(aj)]m

通过以上分析,在系统内部,模块化独有的竞争合作机制促使各模块开展知识互补和学习;在外部,政府政策促使企业更多地参与自主研发,从而使优化的产业链提升了模块价值,而模块的功能升级进一步带动了产业链的优化。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风电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政策引导下的风电产业链已显现出从传统线性架构向新型模块化架构的演进,一些企业也通过研发能力的提高占领了新的市场阵地。

通过对上海电气的实地调研我们也发现,该企业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逐步过渡的过程。最初上海电气通过许可证方式引进德国Dewind公司1.25MW风机,而后通过与Aerodyn的技术合作联合开发2MW机组。而目前其风电研发团队已建立,并正在主攻自主研发的3.6MW大型海上风机,上海电气的产品路线清晰地勾勒出了企业的发展策略。因此,对于我国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还需深入思考。

(1)产业政策有力地支持着风电企业的发展,但其影响需双向看待。一方面,政策保障了国内企业通过高市场占有率率先获得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成长;另一方面,一些保护性政策会使企业忽视外部竞争,造成企业制定战略时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

(2)随着政策面的逐步宽松,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活跃在中国市场。当众多资源条件较好的风电场被陆续开发后,一些处于较恶劣环境下的建设项目必将对高质量(如防风沙、防盐碱、超大型)的风机产生很大需求,而我国在大功率、高质量的风机制造上与国外先进企业还存有差距。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未来发展趋势,加大知识和技术投入力度。

(3)防范风电产业因投资过热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虽然政策鼓励风电产业的规模扩大,但其发展要与市场的实际吸纳量相适应,毕竟我国风电产业无论从成熟度还是盈利性上,都还不能满足市场化下的大规模风电上网要求。

(4)要真正实现风电能源的大规模供应,总体成本的降低是关键。因而,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风电并网技术的升级将在未来得到重点关注。对我国企业来说,要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通过模块内知识的发掘和模块外信息的共享,将产业链优化与企业价值提升结合起来。

注释:

①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9年全球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2008年世界新能源项目(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总投资1170亿美元,其中风能投资额占44%,太阳能占29%,两者合计已超过70%。

②数据参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的《2009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

③2009年9月4日,我国首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一期3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参考文献:

[1]蔡茜,黄栋.基于“钻石模型”对中国风能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2]高虎,王仲颖,赵勇强.借鉴欧洲经验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关于欧洲风电产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9,(4).

[3]顾卫东.我国风能利用潜力及江苏沿海风力发电的前景[J].宏观经济研究,2006,(4).

[4]梁铁城.发展风电改善内蒙古电力能源结构[J].宏观经济研究,2007,(5).

[5]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6]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

[7]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8]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9]Baldwin C.Y.,Clark K B. Modularity in an age of modularit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75(5):84-93.

[10]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1]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的网络状产业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

[12]卢福财,胡平波.基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网络组织成员间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王 爽 刘佳佳

上一篇:工作问题整改方案(精选2篇)下一篇:鼓风机电气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