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制度思考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实现自身信贷结构调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基层银行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决对策,为基层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绿色信贷制度思考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论文 篇1:

关于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制度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我国当前绿色金融主要是限制污染项目的资金融通,但受外部环境、发展动力、支撑体系等的制约,未能为绿色项目的发展施以更加积极直接的牵引力。为此,本文提出要更加重视发挥绿色信贷的撬动作用,通过改进现有信贷授信评审体系、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加强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的参与等制度设计,增强正向激励,激发绿色信贷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 低碳经济 制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金融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兴金融理念,国外或将其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可持续融资(Sustainable Finance)”,其核心是发挥金融业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2002年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的提出,首次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项目融资决策过程,推动绿色金融在国际融资领域的广泛实践。

在我国,绿色金融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套,着重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投融资,但在发挥“货币推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尚未有成熟的做法。且现有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目录。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能配套、高效率的绿色金融机制,发挥绿色信贷的积极引导作用,兼顾环境保护与促进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价值。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

1.绿色金融的社会发展氛围渐浓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等严峻现实已唤起全民环保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低碳生活观念的普及,强化了全民参与意识。金融业对绿色发展的参与和支持已被视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政府推动下构建起绿色金融的初步框架

早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先后颁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启我国绿色信贷的法律规范。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联同一行三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涉及信贷环保政策风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保监管、绿色贸易、绿色税收、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环节,初步形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

3.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觉加强绿色信贷力度

除普遍将环评手续作为贷款申请先决条件之外,各银行绿色金融实践日益多元化。如兴业银行2006年起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在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优选节能环保技术较为成熟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并于2008年在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浦发银行2008年宣布实施《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IFC能效融资、AFD能效融资、CDM财务顾问等多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2006年、2009年两次与环境保护部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制订了《环境保护项目开发评审指导意见》,积极参与环保规划,累计发放环保类贷款3500多亿元,在国内率先开展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

(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绿色金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总体偏向被动执行、事后惩戒和风险防控,环保限制性措施执行得力,正向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足。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三个方面。其中绿色信贷主要指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扶持,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或提高利率门槛;绿色保险主要指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主要指对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实行环境审计。从融资理念看,三者都偏向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或项目融资进行限制。从实际执行看,作为绿色金融的主体,绿色信贷执行得最好的是环评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了社会资金流入淘汰或限制产业,而在发挥引导促进作用方面,主要仍限于对特定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等传统措施,对扶持环保型中小企业、支持环保项目的创新性金融服务探索不足。

1.绿色金融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尽完善

当前我国环保政策落实到产业政策上,着重于限制污染产业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主要受限产业如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等,均为地方GDP贡献“大户”。在绿色金融扶持的新兴产业还不能全面填补受限产业经济增量时,地方政府承受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非环保项目的保护。商业银行在区域的业务拓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发展思路的影响。这是当前赤道原则在我国推行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相对较弱

客观来看,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商业银行必须强调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银行对绿色金融限制性政策执行到位,是由于这些受限的行业、企业和项目面临更大的政策风险,出于安全性考虑必须主动规避;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难以有较大进展,是由于环保项目普遍公益性、外部性较强,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企业规模小等特点。在缺乏外部扶持和激励政策的情况下,银行提高绿色“门槛”,意味着可能丧失部分客源,加大对环保产业支持力度,意味着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经营业绩的压力导致“观望”态度。可见,正向激励的缺失也是积极绿色信贷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包含政策、技术、人员和中介服务在内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一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环保部门、发改委、一行三会等涉及绿色金融的政策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二是环境信息和环保科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依靠查询征信系统与环保部门发布的报告来了解。由于目前纳入征信系统和发布的主要是环境违规信息,使绿色信贷事实上成为事后惩罚而非事前防范。三是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对银行把握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和风险判断能力要求更高,人才、技术和知识储备构成了一定的发展瓶颈。

三、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是我国当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自从绿色金融理念引入我国以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研究和实践,如制定严格项目的环保准入标准、提出建立专门的绿色生态银行、设立绿色信贷专项基金、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排污权交易等。这些办法措施起到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作用,但与巨大的绿色资金需求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仍有巨大差距。在现有金融体系下,设计积极的绿色信贷制度,加速推进科学发展进程是更加务实的选择。

(一)金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绿色金融应更多更积极地服务于科学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要适应我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国情,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向加大支持力度。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信贷占全社会资金融通总量比重在75%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利用现代金融技术设计发展“碳金融”、“碳资本”等高级金融产品与服务同时,应更加重视发挥信贷杠杆的撬动作用,寻求发展与环境的平衡。

(二)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低碳经济因融合环保与经济发展要求,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绿色发展方向。低碳经济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庞大、行业链条更长,对资本和金融支持的需求更大;低碳产业完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与知识密集度高,对金融的同步创新和先行引导要求更高;低碳经济涉及多产业协调和全球范围内的协作,要求打破金融市场分割,实现交易的无缝衔接。

(三)推行积极的绿色信贷将有助于银行把握中长期发展机遇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低碳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积极的绿色信贷意味着银行更积极地介入到环保项目和环保产业发展中,对信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意味着要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低碳发展趋势。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将有利于拓展业务空间,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

综上,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是我国完善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实现由限制高污染、高排放到促进绿色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绿色金融应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全面激活整合社会低碳环保的积极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四、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制度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改进银行授信评审体系,强化绿色信用的牵引作用

现有银行信贷评审体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审,环境信息作为定性分析评价依据之一。对照政府制定的行业名录等规定,依据收集到的环评报告或征信信息予以“是”或“否”的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对污染行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但是这只能限制企业不扩大污染,而不能促使企业积极地执行环保理念和参与环保项目。调整我国当前通行的信贷授信评审体系(见下图),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阶段分别植入环评子项,能够放大绿色信用的积极作用,有效增加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取得信贷支持的几率,刺激低碳发展方式迅速普及。

在定性分析中,增加“企业或项目的合规性审查”子项,着重审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与政策要求,对地方环境或周边人群有何影响。可借鉴赤道原则中A、B、C类的分类标准,对环境有明显负面影响的项目直接给予否决票。

在定量分析和因素调整中,加入“项目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预案分析”和“企业绿色信用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两个子项。前者对投资环保项目或采取积极措施消除项目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申贷企业予以调整加分,后者对始终重视绿色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也予以调整加分。加分是基于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企业家,基本具备良好道德修养与诚实可信品质,在遵守合约和维护信用上同样可信任的判断。

在因素调整过程中,对绿色项目调高等级,可以有效扩大绿色信贷的支持面,由以前只支持纯粹环保项目拓展至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积极意义的所有项目,即由“纯绿色项目”扩展至“含绿色项目”。这可促使绿色项目和绿色信贷效应成倍放大,应对因污染而关停淘汰企业与项目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冲击。

环评子项的植入虽然只是授信评审机制的微小改动,但可将绿色金融的理念制度化,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企业高度关注各类项目中环境因子、环保措施以及自身绿色信用的建立与维护。当企业提升自身绿色信用等级的投入低于其获得信贷支持的潜在收益,就会自觉挖潜,进而在全社会树立绿色优先的示范效应。

(二)强化正向激励,完善利益平衡机制

针对绿色发展强烈的外部性,必须明确当前绿色信贷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责任义务,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通过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加大正向激励程度,在动态均衡过程中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例如政府对银行绿色信贷提供贴息、对相关不良资产处置给予财税扶持政策;金融监管部门在明确统计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对绿色信贷的风险容忍度,落实尽职免责政策。

(三)培育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绿色信贷的专业化水平

针对当前环境信息机制不完善、信息整合难度较大、信息专业性较强、单个银行独立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可借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环保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知识,建立社会化专业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独立、专业、系统、及时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解决绿色金融执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包括:建立高效、准确的环保信息库,为绿色信贷评审提供咨询服务;为信贷授信评审中环评子系统细化标准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减少技术与环境风险暴露;为希望获取绿色信贷支持的企业或项目提供系统的环保实施方案与技术支撑等。

五、结语

积极绿色信贷制度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要严控污染项目的资金来源,更要化消极堵漏为积极引导,主动服务绿色生产力扩张;既要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规模,更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警惕转型初期高碳项目存量信贷风险居高不下与低碳项目增量信贷风险过快攀升而造成的双重冲击;既要注重绿色信贷的专业性,更要提高绿色信贷体系的包容性,引导政府、企业、中介平台和社会民众共同关注和参与,构建更加开放、科学的绿色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严敏, 吴大义.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

趋势[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 (2).

[2]阎庆民. 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 中国金

融, 2010 (4).

[3]冯之浚, 金涌, 牛文元, 徐锭明. 关于推进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

的若干思考[N].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9-4-21.

[4]郑良芳. 构建绿色金融的思考与建议[J]. 武汉金融, 2008 (3).

[5]王骋道. 关于环境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探讨[J]. 华北金

融, 2009 (11).

[6]董志, 康书生. 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 金融教学与研

究, 2009 (2).

[7]王飞. 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构建[J]. 金融与经济, 2009 (3).

作者:张静 高鑫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论文 篇2:

基层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实现自身信贷结构调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基层银行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决对策,为基层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银行;綠色信贷;对策;高质量发展

1前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庄重提出充分展现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与坚定决心,是基于科学论证选择的国家重大战略,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持续深远的系统性变革。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银行作为绿色信贷落地深耕的重要抓手,需积极主动深入分析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切实提高绿色信贷经营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存在问题

2.1绿色发展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实施的初期阶段,大部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政策仍处在顶层调整设计或调整后初步实施阶段。绿色金融政策在银行基层传导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基层机构及信贷人员对绿色金融战略布局认识不够透彻,未能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基层银行机构和信贷人员普遍仍未从传统的经营理念向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绿色发展思想意识不统一、责任意识不强,各信贷产品主管部门在推进绿色信贷过程中各自为政,支行网点未能得到系统指导,纵横之间未形成合力冲击市场。

2.2信贷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绿色产业涉及经济领域广阔,监管机构对绿色信贷的认定标准严格,一个项目是否能够认定为绿色项目,一笔贷款是否能够认定为绿色贷款,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银行信贷人员需要有专业的绿色信贷知识,具备绿色信贷精准识别、认定和授信申报能力。但是目前基层银行信贷人员更换频率高,信贷人员从业经验普遍不足,未能熟悉掌握绿色信贷的操作要求。这也导致了基层银行信贷机构和人员因为不懂而不敢主动营销和申报,一定程度影响了绿色信贷全面发展。

2.3绿色信贷创新能力不强

基层银行现阶段的绿色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对公客户,以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信贷产品为主。绿色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规模总量有待提高,信用卡、个人消费等零售领域绿色信贷仍少有创新突破。产业投向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其他政策重点支持生态环境、绿色服务、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投向相对较少。基层银行信贷产品主管部门未能主动结合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现有成果和优势创新开展绿色信贷营销,未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挖掘区域和客户群体绿色信贷需求开展绿色信贷创新,绿色信贷服务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2.4绿色信贷风险管控面临挑战

2.4.1绿色信贷项目贷款面临潜在风险

为加快绿色发展,抢占绿色市场先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新技术等绿色项目,主要以投放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产品较为单一。我国现阶段的低碳转型改造技术、净零排放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银行支持的固定资产贷款面临技术风险,且固定资产贷款项目普遍融资额度大、周期长,在较长的建设和运营存续期内还面临着政策、建设、环保、资金、运营、市场等方面风险。固定资产贷款项目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引发的信用风险难以预估,对基层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2客户环境和气候风险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对环境和气候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和气候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和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银行对公信贷客户面临着环境、安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监管,企业自身的环境和气候违法行为将受到处罚问责,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将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出现风险。

2.4.3绿色信贷经营管理面临严监管

(1)监管部门对绿色信贷开展考核检查。监管部门将绿色金融业绩纳入对银行机构的综合评价并将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情况纳入综合执法检查,要求将绿色金融工作自评总结以及绿色信贷“一增三控”[1]作为银行高管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同时,监管部门对绿色信贷报表报告错报漏报、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不力机构进行严肃问责。

(2)监管部门对绿色信贷认定严格管理。监管部门绿色信贷识别标准和认定流程规定十分严格,现阶段要求存量贷款调整绿色标识需向总行层级提交报备申请,经监管部门总局层级批准通过后,方可在信贷系统中修改标识。对未经监管部门报备批准,擅自修改绿色信贷标识的行为,视为数据造假行为。

3解决对策

3.1提高站位,增强信念,树牢绿色信贷发展战略意识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既是积极落实政治责任担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层银行全体机构和信贷人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意识,增强绿色发展信念,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各项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全行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流程与环节,加快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培育绿色金融新优势。

3.2压实责任,协同并进,促进绿色和业务深度融合

商业基层银行普遍按照上级行的统筹部署建立了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工作。基层银行要充分发挥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牵头督导作用,督促各信贷经营和管理条线、部门、支行网点进一步压实绿色信贷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快落实总行、一级分行的绿色信贷推进方案的各项要求。各条线、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银行融资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推动绿色与制造业、绿色与普惠金融、绿色与乡村振兴、绿色与大零售相结合,实现相互加持、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加快推进绿色信贷发展。

3.3加强考核,强化督导,推进绿色信贷全面落地深耕

3.3.1加强考核推动

基层银行根据总行、一级分行考核导向和各项绿色信贷推进工作部署,及时设置和调整各信贷产品主管部门、支行网点的绿色信贷考核指标和权重,在风险过程管理中增加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两高一剩”行业风险暴露考核指标,通过考核促使各信贷机构在绿色信贷发展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动绿色信贷在各条线、部门和支行网点全覆盖,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

3.3.2强化督导推进

基层银行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或工作领导小组督导推动作用,确保绿色信贷发展工作有目标、行动有激励、过程有约束。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信贷条线的绿色信贷推进工作汇报,约谈推进不力责任机构,及时发现推进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分析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补齐短板,提升绿色信贷经营和管理水平。

3.4因地制宜,创新工作,加快绿色信贷全面健康发展

3.4.1创新服务模式

基层银行各信贷产品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绿色发展规划,各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共建作用,联同区域支行加强与发改、招商、环保、人行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当地重点绿色企业和项目的建设和融资情况,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创新服务模式,设计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积极服务绿色客户群体。

3.4.2推动产品创新

基层银行各信贷产品主管部门发挥自身经营特色优势和当地资源独特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工作,贴近绿色低碳和高碳转型市场,积极向上级行寻求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尽快抢占本地优势行业、新兴产业绿色市场先机。

3.5加强学习,储备人才,提供绿色信贷发展支持保障

3.5.1加强业务培训

基层银行信贷经营和管理部门梳理解读总行、一级分行各条线关于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政策、文件要求和优秀典型案例,通过集中培训、视频培训、送课上门、座谈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尽快提高全行信贷人员对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的认识,从绿色信贷项目识别、认定、营销、授信申报、项目评估、风险管控等方面,全面提升绿色信贷经营和管理专业能力。同时,加强优秀营销案例、授信方案、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3.5.2學习借鉴经验

加强与绿色信贷发展先进分支行学习交流,邀请先进行专家传经送宝,输送优秀人才跟班学习,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行的经验,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发展思路,快速提升绿色信贷经营和管理能力。

3.5.3做实人才储备

从业务营销、授信申报、项目评估、信贷管理的实操中发现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重点培训教育,建立绿色金融储备人才库,探索在绿色发展重点区域支行建立绿色信贷专员制度,为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保障。

3.6前瞻风控,精细管理,筑牢绿色信贷持续发展底板

3.6.1增强前瞻风控能力

基层银行各信贷经营和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客户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充分运用智能风控系统和大数据工具,增强绿色信贷前瞻识别和化解风险能力。严把绿色信贷新客户选择关口,定期开展绿色信贷存量客户排查,对发现潜在风险的新客户坚决不准入,对存量客户及时纳入预警跟踪,有效防范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事件发生。针对高碳转型行业、绿色新工艺新技术贷款项目,在信贷全流程做实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准确把握项目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中的受影响情况,前瞻制定进退策略,守牢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3.6.2细化全流程操作指引

基层银行各信贷经营和管理机构针对绿色信贷的大中型、小微企业客户区分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创新产品等类别分别梳理制定绿色信贷的贷前尽职调查、贷中授信审查、贷后跟踪检查等全流程操作和管控指引,明确每一步骤的操作标准、各经办人员、负责人和机构的职责,促进全员合规操作,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精细化经营和管理水平。

3.6.3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一是加强绿色金融业务认定管理。强化各基层银行信贷产品主管部门主体责任,明确有权认定的审核和审定人员,精准认定新增绿色信贷标识,审慎调整存量绿色信贷标识,严格落实监管部门和上级行的绿色信贷标识报备制度,定期自查梳理存量绿色信贷标识,进一步提高全行绿色信贷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反映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水平。二是坚决落实监管部门绿色信贷“一增三控”要求。紧盯绿色信贷总体经营和管理情况,做好统筹安排,确保关键时点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严控绿色信贷不良暴露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对不符合信贷政策支持的“两高一剩”和环境、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不予新增贷款、有序退出存量贷款。

4结语

基层银行作为推动绿色金融落地的主力军,应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及监管部门要求,深入分析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一步提升绿色信贷经营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信贷业务的“绿色”底色,深入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J].王志强,王一凡.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03)

[2]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J].赵慧.现代商业.2020(10)

[3]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与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J].刘昊.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05)

作者简介:黄志伟,(1984-),男,籍贯:广东阳山,学历或者职称:大学本科、经济师,从事的工作领域(银行风险管理)。

作者:黄志伟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论文 篇3:

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摘要:金融政策会对减贫、教育、控制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实施绿色信贷不仅可以控制环境污染,而且对可持续发展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学界普遍认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不可再持续下去,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信贷是运用经济杠杆引导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重要工具。相关研究表明:绿色信贷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对第一、第二与第三次产业的影响程度依次增强,个别项目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交通运输、绿色林业开发、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项目的信贷比率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绿色信贷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绿色信贷个别项目投入非常集中,造成投入量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率不完全匹配,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项目与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信贷比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程度较高,而对应项目下的贷款余额相对较低,绿色信贷总量偏低弱化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大多数银行的绿色信贷只停留在明确信贷准入政策,还没有将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纳入利率设定和贷后管理,造成环境信贷风险管理不完整、不系统,这将会增加贷款违约风险,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效果,需要建立包括识别、分析、分类、定价、监测、报告等一整套环境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在金融系统全面推广。

关键词:绿色信贷;产业结构;环境信贷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金融政策对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如减轻贫困、教育、控制污染等,善用金融,创新现有金融体系,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成果①。经过近30年强劲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我国发展绿色信贷的初衷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鼓励银行减少甚至停止对污染企业的金融支持,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自中国提出绿色信贷政策以来,银行向环境友好型企业发放更多贷款,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②。很明显,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传统产业体系,支持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并抑制污染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最初由于绿色项目收益低、投资回报期长,与金融逐利的本质相悖,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意愿较低;后来随着库兹涅茨拐点出现,开启了金融机构承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门,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实践开始向绿色项目提供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③。大约从2006年起,研究中国库兹涅茨拐点的文献数量迅速增长,学界普遍认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不可再持续下去,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信贷是运用经济杠杆引导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重要工具,绿色信贷被引入中国。整体来看,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大致可分为开启与推动、审核与评估、市场化手段激励等三个阶段。

首先,绿色信贷1.0,开启与推动阶段。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环境法规和管理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旨在改善银行环境监管的绿色信贷政策,指示银行将环境尽职调查纳入信贷管理,以确保项目符合环境法规制定产业政策,将资金从污染部门转向环保部门,限制受限制行业的资源,取消对被禁止行业的支持。为了帮助银行向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较好的企业和项目配置资金,2012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更完整地定义了绿色信贷。2013年,银监会为银行机构列出了綠色贷款的“黑名单”。这一阶段的政策尽管明确了绿色信贷的内涵,提出了支持绿色、循环、低碳和防控“两高一剩”行业信贷风险的要求,但对于缺乏处理环境事务知识与能力的银行员工来说,通过环境标准辨别绿色或非绿色企业及绿色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较大难度,缺乏可操作性④。

其次,绿色信贷2.0,审核与评估阶段。2014年中国银监会推出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适用于中国银保监会所有办事处以及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201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正式实施绿色信贷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说1.0阶段出台的可持续金融政策是相对较低的“软标准”而不是明确的授权,2.0阶段的《评价指标》则显著“硬化”,允许中国银保监会评估银行遵守准则的情况。

第三,绿色信贷3.0,市场化手段激励阶段。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项目(UNER—FI)联合发起出版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专门提出通过政府财政部门、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实施优惠利率和绿色信贷的资格要求等新的激励措施,2015—2018年银保监会批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发行专门用于绿色信贷的总额为28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预示绿色信贷3.0阶段将以采用市场化激励措施推动绿色信贷为主要特征。

综上可见,我国绿色信贷改革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的特点,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及实施,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从提出节能减排要求开始,经过了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主动防控“两高一剩”行业信贷风险,建立绿色信贷评价标准,评价绿色信贷业绩,商业银行发行绿色信贷专项金融债券等阶段,绿色信贷在我国稳步向前推进。随着绿色信贷的深入展开,我国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将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绿色信贷概念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00年代中期,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是基于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核心是国家通过金融手段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从信贷方面加以调控,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⑤;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时,不能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可持续利益,需要考虑环保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因素,使生态环境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⑥。与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形式相比较,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更为成熟。我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结构,企业融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绿色信贷的主体,截至2017年6月,21家主要银行发放绿色信贷82956.63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额的近10%⑦。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简要描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⑧。经济欠发达国家应该通过实施金融政策引导资金在各产业配制与流转,通过增加朝阳产业投资并减少衰退产业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⑨。在信贷主导的金融模式下,金融主要通过信贷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信贷一方面支持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种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有助于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推动污染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与技术的双重优化⑩。

绿色信贷主要通过如下机制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1)资本形成机制。金融系统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通过储蓄的形式集聚起来形成产业资本,在国家相关政策引领下,将其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绿色金融资本,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对污染产业的限制,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的资金集中,加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资本导向机制。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限制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贷款,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部门,截断了“两高”类污染企业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流来源,迫使污染产业结构发生松动、淘汰、改组与发展,为结构调整创造先決条件,通过“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利率机制,调整资金的运用成本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3)信用催化机制。绿色信贷的信用催化机制实质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大,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总量增长。(4)反馈机制。绿色信贷具有扩大正反馈作用的机制,一方面,绿色信贷通过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节约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绿色信贷通过遏制“两高”企业的发展节约的信贷资金能够以更大规模投入节能环保产业。从银行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来看,绿色信贷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程度也可以降低摩擦成本和风险系数,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5)信号传递机制。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国家政策被推出,不仅影响资金流向,更是传达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信号,引导优先发展节能环保项目、限制发展“两高”项目大环境的形成,生产者、投资者根据信号决定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决策分析,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绿色信贷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于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优化率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优化率被定义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比重。李毓等(20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2000—2016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证实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绿色信贷政策对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具有反向抑制作用。钱水土等采用灰色关联模型与面板数据研究得出了绿色信贷与第三产业关联最强,然后是第二、第一产业;我国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显著,而东、中、西部地区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等结论。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绿色信贷的三个发展阶段;绿色信贷及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实证分析信贷融资模式以及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特别是绿色信贷及其结构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升绿色信贷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含义。

三、理论基础与假设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事实上,现代社会产业结构优化融入了绿色发展因素,引导传统产业绿化升级、培育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产业结构体系向绿色发展转型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之一。

在信贷融资主导模式下,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过程表现为金融政策通过影响储蓄与投资,进而作用于资金结构,对资金配置方向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间接融资通过金融机构贷款配置社会闲置资金,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主要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占社会总资金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因而金融机构贷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支持方式。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信贷在资本形成与导向、信用催化、信号传递等机制的作用下,成为我国运用经济杠杆手段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金融政策。

假设1:绿色信贷余额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绿色信贷比率将推动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下降,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上升。

我国绿色信贷实施情况良好,类目清晰,有明确的绿色与黑色信贷界线划分,部分银行实施的环境信贷风险管理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信贷从用途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包括11个项目;二是战略新兴产业,包括3个项目(见表1)。银行机构对绿色与黑色信贷的决定主要基于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黑色信贷是指“两高一剩”产业的贷款。《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必须采取措施识别“存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禁止向“不符合环境和社会表现相关规定”的客户发放信贷。2012年以来,我国实施绿色信贷的主要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及占比显著上升,除个别银行以外,黑色贷款余额及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中,每家银行需要制定自己的内部政策以确定绿色信贷的范围界定。

假设2:不同的绿色信贷项目对产业结构影响各有侧重,如绿色农业、林业开发等项目对第一产业优化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工业节能节水环保、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第二产业优化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绿色交通运输、节能环保服务等项目对第三产业优化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项目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交叉的正向推动作用。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2012—2019年,我國产业结构优化态势显著,第一产业占比从9.11%下降到7.11%,第二产业占比从45.42%下降到38.97%,而第三产业占比从45.46%上升到53.92%。绿色信贷比率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是0.5271、0.6502和0.7532,表明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相关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见表3)。

进一步对绿色信贷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以绿色信贷比率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得出绿色信贷比率对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占比的影响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与P检验,且影响程度依次变大,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一致。绿色信贷比率每上升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下降0.06%,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10%,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16%(见表4)。

对控制变量分析表明,政府干预系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均比较突出,政府支出占比每增长1%,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变动-0.09%、-0.39%与0.49%,说明政府投入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起到了正向的引导作用。金融相关比率只在第二产业的回归分析中通过检验,影响系数为-0.01,而金融业产值占比在三次产业的回归分析中均未通过检验。

(二)绿色信贷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关度较高(灰关联度>0.40)的绿色信贷结构变量主要是a10、a3、b2、a7、a11、a8、a1等;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相关度较高(灰关联度>0.75)的绿色信贷结构变量主要是a3、a7、b2、a10以及a6等;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相关度较高(灰关联度>0.75)的绿色信贷结构变量主要是a10、b2、a7、a8、a5等(见图2)。

绿色信贷结构共有14个变量,首先采用单独回归的方法,剔除不显著变量。第一产业的不显著变量是ln(a3),ln(a7)、ln(a11)与ln(b2),第二产业的不显著变量是ln(a3)与ln(a7),第三产业的不显著变量是ln(a3)、ln(a7)与ln(b2)(见表5)。

变量降维后,分别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被解释变量,取符合经济理论且拟合优度(R2)最大回归方程作为基本回归方程,逐个增加其他解释变量,重新回归分析。第一产业回归方程逐个增加的解释变量顺序为ln(a2)、ln(a9)、ln(a4)、ln(a1)、ln(a8)、ln(b3)、ln(a6)、ln(a5)、ln(a10),第二产业回归方程逐个增加的解释变量顺序为ln(a9)、ln(b3)、ln(a5)、ln(a4)、ln(a1)、ln(a2)、ln(a10)、ln(a6)、ln(a8)、ln(a11)、ln(b2),第三产业回归方程逐个增加的解释变量顺序为ln(a9)、ln(b3)、ln(a5)、ln(a4)、ln(a1)、ln(a2)、ln(a10) 、ln(a6)、ln(a8)、ln(a11),使用eview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6。

表6中的解释变量对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占比的影响系数均通过了P检验与t检验。对于第一产业,A02、B03、A06信贷投入占信贷总量比重增加1%,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0115%、0.0066%与0.0158%;对于第二产业,B03、A10信贷比率每增加1%,第二产业占比相应地分别下降0.0616%、0.1136%;对于第三产业,A09、B03信贷投入比率每增加1%,第三产业占比相应地分别上升0.0582%、0.0366%。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绿色信贷对三次产业的影响以及绿色信贷结构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方面,我国绿色信贷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影响程度从第三次产业向第一次产业依次递减;绿色信贷中的部分项目,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交通运输、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绿色林业开发、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等项目的信贷比率,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绿色信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显,绿色信贷总量偏低,余额只占全国金融机构信贷总额的不足10%,弱化了其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绿化的影响程度;绿色信贷项目的投入不均衡,个别项目的信贷投放非常集中,如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等项目占绿色信贷余额的70%以上,而经济体量较大的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绿色信贷投入显著不足;部分绿色信贷项目的影响效率与信贷投入量不匹配,如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与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项目信贷比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较高,而对应项目下的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应该看到,我国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现阶段绿色信贷市场激励措施不强、银行在比较企业环境绩效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发挥绿色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风险管理机制与政策。

第一,实施严格的环境信息披露与共享机制。制定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企业环境报告中披露能源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实质性的定量信息;加强银行与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合作,形成有效的环境信息沟通、共享机制。

第二,建立完善的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实行绿色信贷的财政激励或政府补贴政策,为绿色信贷提供优惠利率;收紧黑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违规发放黑色贷款行为实行追责与处罚措施,从根本上切断“两高一剩”贷款资金来源。

第三,在金融系统全面推进环境信贷风险管理。现阶段大多数银行的绿色信贷只停留在明确信贷准入政策,还没有将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纳入利率设定和贷后管理,造成环境信贷风险管理不完整、不系统,这将会增加贷款违约风险,需要建立包括识别、分析、分类、定价、监测、报告等一整套环境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在金融系统全面推广。

注释:

① Guo Pei Yuan, Financial Policy Innovation for Social Change: a Case Study of China’s Green Credit Polic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4, 24(1), pp.69-76.

② 徐勝、赵欣欣、姚双:《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③ 李朋林、叶静童:《绿色金融:发展逻辑、演进路径与中国实践》,《观察与思考》2019年第10期。

④ Ho Virginia Harper,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China’s Green Credit Reforms: A Test Case for Bank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Risk,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018, 51, pp.609-682.

⑤ 杜莉、郑立纯:《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评价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⑥ 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祝婧然:《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基于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年第1期。

⑦ 吴晟、赵湘莲、武良鹏:《绿色信贷制度创新研究——以推动企业生态创新为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1期。

⑧ 傅进、吴小平:《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金融纵横》2005年第2期。

⑨ Patrick H. T. Dollar, Dollar, Who has the Dol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and American Balance of Payments, Asian Survey, 1966, 6(8), pp.434-447.

⑩ 周红英:《关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好绿色信贷的思考》,《经济师》2014年第9期。

钱水土、王文中、方海光:《绿色信贷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

陈伟光:《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李毓、胡海亚、李浩:《绿色信贷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经济问题》2020年第1期。

唐龙:《推动产业结构体系向绿色发展转型:分类、难题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15期。

作者简介:邵川,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邵川

上一篇:企业管理经验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学雷锋活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