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旅游景区具备的特殊性进行进一步阐述,介绍了景区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多样性、多重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在对景区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景区资源的管理现状。以此提出政府管理职能、产业形式和管理部门的转变和整合,以期实现景区管理实现智能化、科学化、专门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篇1:

全民健身下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优化探究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观察法等各种途径,对全民健身背景下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针对现阶段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详细而又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一些关键性问题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建设程度低;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品牌效应;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区域性特色;济南市体育旅游资开发缺乏专业型人才。并就目前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对策和优化方案:加大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强化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品牌,以品牌促规模。

1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1.1 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济南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济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泉城之称,且泉水历史悠久。回望济南长久以来的历史城市发展,风土民情,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也造就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济南的泉水文化最终得到积淀。

1.2 经济实力较强,为旅游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城,无论是北部相接的首都经济圈,还是南部接壤的长三角,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城市。济南的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工业方面,济南的装备制造行业众多,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济南一直响应国家的政策,很好的把握住了机遇。

1.3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济南,富有泉城之称,是山东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务院经过批复最终确定的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是北京上海经济轴上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交汇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1.4 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富有特色

济南市是全国著名的泉城,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拥有众多“山,泉,湖,河,城”独特区域特色,在我国有着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称,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山东旅游“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2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劣势分析

2.1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设施配套程度低

济南市各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之一,正因为济南市各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和经济发展不一,相对来说济南市部分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产业开发的相关基础性建设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能够提供给人们大众使用的体育旅游资源产业开发的基础性设施和娱乐运动设施数量和安全性更得不到保证。

2.2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区域性特色

济南市发展体育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目前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具有济南市特殊的地域性特色,济南市区域特色和地域特色是促使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产业形成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2.3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开发复合型人才匮乏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专业化和科学化,因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离不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就目前济南市体育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不能满足于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

3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化方案

3.1 加大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建设,以建设促发展

我国在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途径比较单一,完全依靠财政拨款难以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更多地资金支持。

3.2 强化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品牌,以品牌促规模

现阶段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规模性发展策略,对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起到的影响和效应有限,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立足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区域特色,以特色促竞争

目前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具有济南市特殊的地域性特色,特色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吸引力的关键,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

4 结论

4.1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品牌效应。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创新和特色,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品牌效应。

4.2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区域性特色。目前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具有济南市特殊的地域性特色。

4.3 济南市体育旅游资开发复合型人才匮乏。济南市体育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4.4 知名体育赛事相对少,带动作用减小。济南市旅游资源相关知名体育赛事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济南市体育旅游资源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作者:李惠敏

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篇2:

旅游景区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摘要]对旅游景区具备的特殊性进行进一步阐述,介绍了景区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多样性、多重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在对景区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景区资源的管理现状。以此提出政府管理职能、产业形式和管理部门的转变和整合,以期实现景区管理实现智能化、科学化、专门化。

[关键词]旅游景区;资源管理;现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104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开启,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多渠道的社会资本不断流向旅游市场,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的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旅游景区资源的管理存在权责利的不平衡,产权全能不明,政府行政干预,只能部门不合理干预。对景区资源的不合理管理在极大程度上威胁了景区资源的合理发展,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景区的管理开始呈现合理的管理模式。

2旅游景区具有特殊性

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或者文化遗产,与其他资源相比,必然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其多样性、开发的外部性、不可再生性及价值的多重性,品位高的旅游资源一般而言集中在景区,景区主要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科学的管理和经营。另外,淡、旺季游客对景区资源的干扰性也比较强。

2.1景区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也就意味着旅游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是很难恢复,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恢复,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是相当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无法修复和再生,即使是根据原有资源进行仿制旅游产品,往往价值不高,得不到游客认可。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生态性具有很高的学术科考价值,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部分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感,不知道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部分经营者采取粗放型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损害[1]。

2.2景区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毫无疑问,景区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是旅游资源。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具有多样性的,其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者综合性的风景名胜区(既包括人文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博物馆,古代遗址,纯人文景观的单位等,这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然而,也正是因为景区资源的多样性,不但增加了景区资源的有效管理的难度,也为不同经营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2.3景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价值的,主要取决于其对旅游主体的作用。因此,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不同或者形式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的价值也必然不同。旅游主体具有多样性,旅游目的也表现出多样性,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也被反映出来。景区旅游资源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不但是文化或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组成部分。相对于主体多重性,其更有多重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历史文化、美学、经济、生态、精神等各方面的价值。因此,在景区旅游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但很难对其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也为其进行开发运用增加了风险[2]。

2.4景区资源开发的外部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景区旅游资源遭到损毁或者被人为破坏,这必然会对使用者增加一种额外的支出,这种额外支出就会对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也是景区资源开发的外部性。我们知道,景区资源的总存量是比较稳定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使用量增多了,那么他人的使用量就肯定要减少。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个人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景区资源过度使用,这就会导致景区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而这种没有节制的开发外部性,就会导致整个景区资源的系统面临毁灭的局面。我们以广东省的温泉旅游开发为例,温泉开发者在获得温泉开采和使用权的同时,他们还取得了对土地使用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在温泉旅游旺季的时候,就出现了对温泉水过度使用的问题,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因为景区资源这种特性,就要求管理者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采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模式,这也更有利于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

3景区旅游资源的管理现状

基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对景区资源的开发管理中,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对景区资源科学管理,促进景区向公共服务型、创新智慧型、专业管理型转变,促进景区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从导向型到公共服务型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经济社会进入到全面转型的阶段。这就要求政府在景区资源管理过程中进行转型,政府改革要从操作层面的局部向实质性的全面的改革,推进政府的全面转型。在过去,政府不断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这就导致政府管理不够完善。现在,人民政府对景区资源的管理不断进行改善和转变,已经从职能导向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在对景区资源的宏观管理,局部协调和全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加强。例如,在宏观管理方面,政府主要行使制定和起草地方性规章制度、执行政策,并参与监督实施的职能。换句话说,政府通过对制度的创新以及对管理手段的合理运用,促进了景区旅游资源环境的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源管理水平。同时,景区旅游资源目的地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市场也是政府为公共提供服务的重要职能。另外,政府还构建了公共信息的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投诉,咨询和救援等方面的公益服务,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综合服务和协调职能,对景区旅游资源的合理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3]。

3.2产业形式的转变:从纯资源依托型向创新发展型的转变

随着近年来智慧旅游不断升温,对从资源依托型向创新型不断转变。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发展史的国家,我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但旅游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资源依托型的发展模式。然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导致传统管理模式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大,因此,转变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也迫在眉睫。例如,南京市政府在2013年3月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首次提出让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南京核心功能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目的是推动南京景区旅游产业从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从注重旅游景点建设到推动旅游要素全面发展转变。

如今,全面推进景区旅游资源的全面融合,不仅需要促进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而且要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加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再以南京为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此,南京不断促进传统旅游资源与文化宗教,科技会展或者农业等各方面的融合,建设了一批品牌旅游路线。同时,要加快旅游资源营销的国际化发展。景区要以自身客源市场特征为基础,优化资源的营销策略,加大对远程重点客源市场的开拓。另外,当今景区旅游呈现出旅游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都开始打造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例如,现在很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并在手机上装载类似“游客助手”的软件,就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概了解。当前,这以项目被运用于全国各大景区的旅游资源管理中,在全国范围内的重点景区基本上实现了智慧导游系统和智能景区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调控客流,并且极大提高了景区的服务效率[4]。

3.3管理部门的转变:从多头重复管理到专项专业管理

景区资源在传统管理时,往往是进行分部门管理,这就导致景区管理机构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民众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体验,并对管理部门的工作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有公司运作模式、事业单位管委会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下设模式、综合模式几种,具体有国家级等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A级景区、国家公园、世界及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各类植物、动物园、森林公园等形式,隶属管理部门也不同。近年来不断加强从多头重复管理到专项专业管理的趋势。

3.3.1旅游资源部门的整合

传统管理模式下,旅游资源一般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多达十多个),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为了促使景区旅游资源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发挥,2010年左右,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始对部门进行改革整合,对原来的管理部门进行重新合理的设置,成立旅游委员会,促进各部门工作职能进一步的明确。旅游委员会主要负责城市旅游资源或者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并且负责景区的对外宣传和促销活动的组织。随着城市旅游资源部门的合理调配,规范了景区资源的市场秩序,维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督了景区的管理服务,这对景区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新的保障[5]。

3.3.2专业整合

景区管理部门的整合,必然带来各部门工作职能的整合。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委员会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中扮演了四种角色。第一,其是规划者。一般情况下,旅游委员会都会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符合当地景区实际发展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规划。第二,组织者。也就是说,旅游委员会的工作还按照不同的原则对公共旅游资源管理的职责进行分类,并获得管理景区资源所必须的编制和机构经费等工作保障。第三,协调者。作为景区旅游资源的协调者,就意味着其要在工作过程中整合不同主体的利益,促进各主体利益的最大化。第四,控制者。作为控制者,旅游委员会要科学运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调控以及及时监督 ,并及解决管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不断的增加,为旅游景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旅游景区管理实践中,加强了景区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4结论

景区旅游资源是景区的主体要素,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具有人类文化遗存和生存环境的特性,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旅游产品的主要依托,游客主要的消费类型。因此,人们在不断地对景区资源如何管理进行改革和探索,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在景区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景区管理部门不断进行整合,对景区管理实现智能化、科学化、专门化。景区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游客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使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合理化,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凤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62-165

[2]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4-56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8

[4]谢地政府规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24.

[5]约翰·斯沃布魯克(John Swarbrooke),张文等译.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8

[6]孙海波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创新思考[J].中国市场,2015(3)

[7]胡萍,刘国华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市场,2014(5)

作者:白娜 李海、

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篇3: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本文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着手,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研究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平衡,这主要是由历史、经济、文化、交通、自然条件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构,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良好,而贵州民族地区有些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资质良好,却“藏在深山人未知”,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地政府和群众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发展地方旅游事业,加强对地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要性,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仅仅是个开始,民族地区的旅游事业中还有许多领域有待我们去开拓、去挖掘、去弘扬,使之日趋活跃、兴旺和发达。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发展良好

贵州省旅游局公布的2010-2011年貴州旅游收入统计数据显示,贵州旅游行业2010-2011旅游经济运行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良好态势。2010-2011贵州省实现旅游收入620.12亿元,同比增长35%左右;接待游客7886.84万人次,同比增长32%左右。其中接待省外旅游者3080万人次,同比增长36.38%。2011年上半年,据统计,仅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四个节假日,实现旅游总收入61.2亿元,占上半年旅游总收入的9.87%左右。商务旅游迅速崛起,上半年商务会展游客已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的12%,同比增长三个百分点。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依靠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当地有关部门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没有对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开发方式就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没有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贵州民族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殊优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待完善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各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没有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和人才的浪费。不利于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远发展。

三、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建议

(一)要改变传统发展策略,开展生态旅游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旅游也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贵州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时,要重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比如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村落景点时,要注意对原有民族文化村落的建筑风格、建筑实体进行保护,可以考虑按照原有的比例和风格样式进行仿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并作为贵州旅游开发最佳模式选择。

(二)要加大政府规划力度,增强协同效应

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贵州省政府可以出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地方政府在省政府的规划下统一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要做到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相一致。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时,不按照相关规划,各自为政的做法。要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增强地方间旅游开发的协同效应。使开发效益最大化、开发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三)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在进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天人合一”内蕴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突出特色、发掘特色作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支点,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在“特”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独特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贵州旅游形象包装的主体。

四、结论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开发方式不合理、开发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当时贵州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走生态开发道路等方式实现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化、持续化、效益化。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晓虹.贵州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路[J].贵州财经学院院报,2000(6).

[2]刘振礼.中国旅游地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宋晓虹,欧敏.贵州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J].贵州环保科技2001(3).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杨再琼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下一篇:交通春运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