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高质量钢琴教师是高等艺术院校师范专业肩负的使命,而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培养学生音乐教学基础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何透过钢琴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质以及美感经验的建构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课程美学相关理论与当下高师钢琴课程授课现状,思索未来高师钢琴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篇1:

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精神文明需求不断提升,加之素质教育理念在新教育改革浪潮中的进一步融入,使得当代教育中的钢琴教学也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学科,钢琴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的钢琴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实难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式借现代教学模式的融入推动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必由之路。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钢琴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模式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更多钢琴教育领域学者进一步深入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教学;钢琴教学;应用策略

近几年来,学校的钢琴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和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断地优化教学模式以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学校教育过程中主要担负的使命和责任。现代教育理念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侧重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培养,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将此教学理念践行和贯彻于教育体系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当代钢琴教学中融入现代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钢琴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钢琴学习的规律。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整体的钢琴教学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从现代角度来说,现代教学理念主要指的是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以各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制定学习方案和策略,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钢琴演奏效果,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其核心定位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实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构建钢琴教学模式,要保证其站在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以培养新时期钢琴艺术优秀人才为目的,才能发挥钢琴教学改革的创新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钢琴艺术,并从多个角度不断提升学生钢琴演奏与钢琴表演技能[1]。其意义主要体现于几方面,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掌握较为完善的钢琴艺术知识,以声乐方向,提升学生钢琴伴奏技能要求,并从培养专业钢琴人才为出发点实施钢琴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合理运用声乐艺术表演为基础,确保钢琴伴奏表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促使钢琴伴奏表演与声乐表演之间相契合。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思想,能够对我国钢琴教学模式的重构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指导,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的实效性,对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

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应基于相关理论重点做好实践的改革,通过各项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开发和构建符合当前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钢琴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以便实现钢琴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钢琴教学模式实践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大背景,满足当前院校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现实诉求。在钢琴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平台的建立是钢琴教学的基础,而声乐改革实践平台的构建则是钢琴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因此需要既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专业钢琴艺术素养,在此基础上,落实钢琴教学指导的实际环境,保证钢琴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钢琴演奏知识,以便准确掌握各项技能[2]。

首先,钢琴教学指导平台的构建是指学生成果展示的重要方式,钢琴艺术指导,不仅仅是对学生钢琴伴奏技巧的指示,更需要将声乐理论结合到钢琴艺术成果之中,促使钢琴演奏与声乐演唱相互结合,在构架学生专业钢琴艺术技能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艺术气质,更好促使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相互结合,提升钢琴演奏技巧。同时,培养演奏者的视奏能力也是当代钢琴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掌握的应用技术与情感思想良好的进行结合,进而保证演奏者整个钢琴表演的准确性[3]。首先,对学生的钢琴读谱习惯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帮助学生认识到钢琴临时演奏的重要性,提高整体的欣赏水平,养成正确的视奏方式。其次,能够提高演奏者的四肢动作的协调水平,养成一种动作的习惯性,帮助演奏者对自身肢体动作进行分工,达到最初的演奏目标和效果。

其次,钢琴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重点应当将重心放在声乐学习钢琴伴奏,将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相互结合。对于学校来讲,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性人才重要阵地,因此钢琴教学改革有必要切实以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为主。素质教育的背景要求当代声乐教育应全面调整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声乐教学理念作为钢琴艺术教学实践的指导,将其应用于钢琴教学改革实践则必须要在还原声乐演奏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而钢琴艺术教学指导平台的建设意义在于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到更多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音乐理论通过音乐理论课堂灌输,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之间相互配合,借助与声乐的交流,促使学生建立一定的乐感基础,而结合乐感进行钢琴演奏则需通过实践配合,充分了解自身具备声乐与钢琴弹奏知识的作用,充分体会自身尚存不足,才能更敢于在人前进行钢琴演奏。对此,钢琴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创建有利于学生技能提升的教学环境则十分重要。充分运用音乐资源,举办钢琴演奏的公开表演,让更多音乐学生获得表演机会,提升学生气质,从而凸显钢琴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4]。学生在钢琴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问题,仅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够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的。因此,只有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模式是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灵活方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更好地发现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规律,并大规模的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模式还原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认知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正确的掌握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通过行之有效地策略整体提高钢琴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晓娜.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1):182-185+195.

[2] 童师柳.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钢琴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百家,2014,(02):200-203.

[3] 周红生.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有效运用[J].成功(教育),2013,(18):351.

[4] 何虑,熊旭,李姣.钢琴教学模式初探[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15,(02):91-93.

作者:韩志超

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篇2:

高师钢琴课程美学价值探究

培养高质量钢琴教师是高等艺术院校师范专业肩负的使命,而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培养学生音乐教学基础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何透过钢琴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质以及美感经验的建构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课程美学相关理论与当下高师钢琴课程授课现状,思索未来高师钢琴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钢琴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专业中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师范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21世纪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方案相继推出。尽管对于高师钢琴课程的教育目标早已明确,但依然存在很多弊端。笔者看来,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钢琴课程既是优化艺术修养的专业课程,亦是传承文化的人文课程,更是开拓审美趣味的情感课程。新时期里我们必须主动思索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将课程美学思想融入于高师钢琴教学中,构建教师与学生全新的音乐课程美学观念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课程美学及其意蕴探索

从审美的价值意义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全面审美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早已成为当代社会人的普遍价值标准。由此,从学校教育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借助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评价等进一步提升、完善学生对于审美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传统僵化的专业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能够重塑教育观念按照美的规律与架构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不同于以往传统固有教育模式思维追求对与错的刻板教学,它是在善与真的融合后所达到的审美形式,在学校教育以审美境界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上,对学校宏观教育形式产生深刻影响。新时期,学校的教育责任不再是“批量化”的集体式教育“生产”,而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品德教化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实现真与善的审美化终极价值追求。

(一)课程是实现审美构建的过程

当下,对于课程的研究范式早已从传统性的工学模式发展为融合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以及美学、现象学课程再到后现代多元性的论述,已经发展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在这样的更迭过程中,钢琴教师要懂得掌握、运用课程美学的智慧,要具备美学鉴赏的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并运用行动准确地表达钢琴教育教学现象,犹如艺术家般从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对于钢琴专业教学与学习认知的发展。因此,钢琴课程研究要慢慢摆脱传统的学科化编制的束缚,而以更多元性的思维美学、社会学、诠释学、批判教育学等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建立起新的钢琴教学语言和钢琴教学技术。而现实钢琴教育教学中,专业教师将课程视为一种脱离文化环境、社会思潮、政治因素的单一内容,习惯了固定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统一教科书,批量培养出无差异的学生,一成不变毫无生气的钢琴课堂教学都是对课程美学的无视。

(二)课程美学对知识的认知和诠释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发生结构性变化,“教育”尤其是钢琴教学正在形成一种既根源于以往又不拘于以往的传承与发展形态。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深水区的高师钢琴专业教学,也呼唤建构能够适应新时代、新挑战的有效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

首先,透过对美的认知主体感知客观世界。有关世界的了解,艺术形式仅仅是一种工具似的角色,透过形式所带来的美感来进一步理解客观世界。钢琴专业教学在训练学生自身的审美经验过程中,“移情”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虚幻的情境,理解不同层面的世界。主体透过“移情”去理解多元的世界同时,也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情绪等主观性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而课程美学为钢琴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这种表达创造可能性。

其次,課程美学对于美感的探索实质也是知识性的探索。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人通过艺术的创造再现客观世界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钢琴专业学习拥有了重塑音乐艺术表达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在获得知识。美感是在知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课程美学对于钢琴演奏美感的探索实质也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探索。

高师钢琴课程实施现状

中国高校钢琴课程的授课形式大多保持着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从传统授课观念来看,它是符合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的。但对新时期钢琴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来看,这样的授课形式很难满足未来艺术人才培养标准。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容,内容也会因为形式的多样而变得多元。但目前,从全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调查看,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这种“一对一”式的授课形式。这种类似于“师徒”式的授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演奏风格富有个人化色彩。但另一方面,这种单一性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线条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未来从事钢琴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单一性的授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表演思维、教学思维,进而影响其对钢琴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笔者在针对中国北方地区高校钢琴课程建设和教学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但在授课内容方面却大同小异。从基础训练的哈农指法训练再到车尔尼599、849、299、740等练习曲作品集学习,进而到巴赫、肖邦等作品练习,固定的顺序、固定的模式,刻意地强调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摆脱不了“音乐家”式的培养思维,钢琴教育与钢琴表演概念界定比较模糊,使得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存在钢琴教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理念方面的双重缺失,出现择业难的问题。从高师钢琴课程的构建角度看,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技术高级的钢琴表演艺术家,而是适应于未来时代发展的钢琴专门化教师或音乐教师,授课内容不仅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扎实,更要注重教学教法的训练和艺术审美力的培养。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看,钢琴课程是一门深化人类音乐技能、音乐修养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传承人类艺术文化的人文课程,审美应该是贯穿于钢琴教学内容始终的。除此之外,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院校,在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教师更重要的是传授钢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双向的“教与学”思维,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技术练习。

课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钢琴课程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基础课程,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将技术与审美有效地结合,才能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钢琴课程体系。

(一)构建审美化的钢琴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于教学来说既是起点亦是归宿,它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如果将审美理念融入于高师钢琴教学之中,首先要转变课程目标与教学观念。结合教学三维目标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要目标是未来培养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康积极的艺术审美情趣以及热爱艺术、终身学习的动力。知识与技能方面,钢琴课程作为人文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很好地平衡钢琴技术与钢琴艺术的关系,将知识与技能变为对优质音乐而服务的基础。过程与方法层面,对于高师钢琴课程教学而言,“授之于渔”是构建审美化、科学化的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如此一来,按照当下的三维课程目标来看当下高师钢琴课程:首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钢琴艺术的浓厚兴趣,保持稳定的学习动机,同时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并具有广泛而高雅的审美趣味,对于不同的作品风格、不同作曲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力;在探索作品美感的基础上,思索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并能够将情感外化感染他人。

(二)实现审美化的教学实施

有关实现审美化的钢琴教学实施部分,笔者将其总结了三个部分。其一是多样化钢琴教学形式;其二是钢琴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情境;其三多样化的钢琴作业练习。

1.关于多样化的钢琴教学形式。前文关于当下中国高校的教学形式问题笔者以管中窥豹的视角大体分析了其中问题。传统钢琴教学中的“一对一”授课形式,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随着高师钢琴课程体系的改革,关于钢琴课程的授课形式也逐渐打破传统固化了模式,小组课、集体课、“一对二”等多种形式授课出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合理性的教学形式,相比于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更加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2.钢琴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情境。这一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结合授课内容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入地体会钢琴作品的艺术之美。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情以及特有的语言领悟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内涵。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予技法的指导,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结构与审美上的深入分析,理解创作者的美学创作风格和内在的精神内核,这样才不会使钢琴课程沦为机械的技术练习。

3.多样化的钢琴作业练习。有关钢琴教学课堂作业的内容要配合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实施,因此关于钢琴作业练习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钢琴演奏技术练习。“听”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十分重要,透过聆听可以构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敏感度,这其中包括“精听”和“泛听”。一些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学生可以进行反复精听,通过仔细聆听感受音乐家作品处理的风格差异,在量的积累下实现认知的质变。除此之外,“泛听”是引导学生多聆听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拓宽自身的眼界,提高艺术审美格局。因此,钢琴教师关于作业的布置更应该运用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对不同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钢琴教案的实施应当与课程美学思想深刻融合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都要与专业演奏学生有所不同,要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为主,选择的作品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教案实例1:肖邦夜曲 op10-1 (可以小组课讲解)

加强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其中两首是没有编号的。夜曲的特点是富于歌唱性,高声部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低声部以和声风格组成伴奏织体。作品9中共有3首夜曲,這是肖邦最初出版的夜曲,乐曲的旋律好像是心底最深层的诉说,而不是一般的歌唱,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弹奏。

教学重点:弹这首作品主要教会学生如歌的连奏,声音要达到如歌的、连贯的、圆润的效果。

教学难点:(1)手指之间的连奏,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与音前后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手指力量的转移。心里要使旋律非常legato,手指才能非常连。

(2)左手规则伴奏与右手华彩旋律的配合,要找到节奏与音乐协调的感觉。

课外作业: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声乐演唱,可以从声乐演唱中得到启发,讲究咬字、运气,从而使如歌的演奏更加生动。

教案实例2: 中国作品《浏阳河》

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钢琴进入中国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很多优秀的中国作曲家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很多,其中这首《浏阳河》创作于1972年,原为朱立奇、唐璧光于1951年创作的歌曲,20世纪70年代改编为古筝曲,后由王建中改编为钢琴曲,表达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的演奏,体会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技术方面的特殊性。例如在和声上的特殊性、指法上的特殊性、音色上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1)乐曲中段二对三节奏的配合,在左手旋律生动演奏的同时,右手做均匀的音型配合。

对于模仿古筝双手交替演奏的快速的大段华彩性乐段的演奏处理。其中有对音色变化的层次把握、手指触键的细致要求以及对踏板的微妙处理。

课外作业:让学生学唱民歌《浏阳河》,从民歌的演唱中掌握乐曲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钢琴课程久久为功

高师钢琴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其意义不仅仅是传统技术层面的训练,而更应该是具有涤荡学生思想灵魂和审美价值启发意义的课程,脱离了艺术与审美的追求那便不能称其为21世纪先进的音乐教育。可见,美学价值已然成为新时期高师钢琴课程所追求的新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单纯对美的追求,而是透过课程逐步构建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探索中去构建新的审美意义,是在高师钢琴课程中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将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效地融合,进而实现新时期的课程目标。高师钢琴课程应该是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而服务,它不仅仅局限于课程体系的完善,更是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实践锻炼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的前提下,理解音乐教育与自我和社会的真实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音乐艺术繁荣服务。

作者:于焱

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篇3: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摘要:文章对当代的工笔人物画教学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讨论了当代艺术大环境下师徒制的特点,并结合工笔人物画的教学特点讨论师徒制对工作室制的影响与作用。讨论如何能够更为有效的进行工笔人物画教学。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工笔人物画;工作室制;师徒制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规律和体系,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师徒制。师徒制教学的特点,有其示范性、针对性、训练性。在其独特的教育模式下,产生出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如顾恺之、詹子虔、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关仝、巨然、苏轼、米芾、董其昌、陈洪授、齐白石等等,数不胜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留洋画家带来了西方的艺术教育思想,一些专业院校纷纷仿制,自此班级授课制的美术教学模式开始应用。相比起传统的师徒制,在时代的潮流中显露出一些弊端,慢慢地淡出了艺术教育的舞台。艺术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现如今,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还是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如何将现代的美院教学与传统师徒制教学相结合,是现如今艺术教育不断摸索的课题。

一、工笔人物画教学现状

(一)专业现状。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有着与中国画教育同样的问题与困惑。工笔人物画的专业还是很注重传统的中国画笔墨理念,基础课程有线描,传统工笔人物临摹,工笔人物写生工笔人物创作等课程,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花鸟画,山水画的基本的绘画能力。

工笔人物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在艺术的呈现方式上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其观察方式与绘画方式还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与传统西画喜欢表现光影、明暗、色感不太一样,中国画追求平面、构成、物体本身的结构塑造。现如今大部分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还是以西方的“素描”“ 色彩”为主,中国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同样也是从画几何形体到静物到石膏像再到人像一步步学习。而西画的这种基础课程与中国画传统的绘画理念有所冲突,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的工笔人物教学中,因为绘画理念的问题而导致的专业问题较为突出。

(二)学生教育现状。

在美术高考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学生都是通过统一学习素描、色彩后进入高校,之后不论你今后学习什么专业,是油画、版画、雕塑、国画,素描、色彩也都是必修课程,以至于在这种固有的绘画训练中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观察方式和绘画方式,使学生在步入专业学习后很难再纠正。

(三)工笔人物画教学现状。

现当代的工笔人物画教学,基本采用的还是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以课堂为主,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统一的学习与指导。可以做到技法的传承,但是却不能达到精神的传承。中国画的精神来源于整个中国文化,它是靠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诗词、书法等相互渗透和影响。学习中国画不仅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同样要学习中国画的理念,体会中国画的精神。

工笔人物画教学中,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属于阶段性课程,每门课程占用的时间较长,学生只是在学习绘画技法上就要占用大量的授课时间,甚至是课下时间。使学生不能更深入的学习理论知识,系统的了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脉络,绘画风格的演变,文化发展等,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目标,达不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特点

(一)传统师徒制教学模式。

传统师徒制教学模式在中国的美术教育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画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师承与家传两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学生衣食住行都要与老师一起,临摹老师的绘画,学习老师的技法,也要学习老师的为人处世,从一点一滴学习,潜移默化的熏染。这种模式着重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直、高尚的品格和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调。然而,师徒教学模式也有诸多的局限性,如学生容易被老师的缺点所误,师生关系常常导致宗派关系,教学的内容与范围相对狭窄,教学方式相对随意,不能脱离其绘画风格的影响等。

(二)结合了师徒制的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

当代工作室的教学理念是现代的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师徒制的有机融合。它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有一种既能具备班级授课制的科学性。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又要具备传统师徒制的示范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方面,可以更能够突出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生进入工笔人物画工作室后,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以专业为主。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专业而服务,在课程设置上也尤为明确。

在学生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选拔,使得进入工作室的学生造型能力基本接近,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对学生的弱项,导师也可进行分别指导。

在教学方面,继承了一些师徒制的特点,强化传统的绘画基础、书法篆刻基础、诗文史学基础、写实造型基础。具体说来,工笔人物画教学工作室制的内容应该是一方面来自前代画家中国画的画理、画法、画技的传授,另一方面则靠教师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得失用以言传身教。

三、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的展望

在当代整个艺术文化环境下,思想观念,信息传播都在迅速的发生变化,不在具有传统的意义。工笔人物画工作室也需要顺应时代的脚步,在班级授课制与传统师徒制的两种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教育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师徒制的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亲师合一”,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是亲缘关系,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立教,让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艺术思想、艺术价值观以及精湛的技艺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工笔人物画工作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意识。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在教学、科研、创作上都能够有效发挥能力。

四、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院国画教学要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合中国画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一直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寻找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如何能够在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中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2007.1

[2]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9.9

[3]美术观察,《美术观察》杂志出版社,1998.1

[4]陈绶祥,中国画文库:国画指要,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5]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2

作者:王莹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宣传组织下一篇:上半年民管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