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贸易等方面担负重要的技术支撑职责,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市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入手,通过分析贵州省铜仁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篇1: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有效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 仪器设备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开展检验工作和培养检验人才的重要保障,是衡量检验检测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客观上需要加强对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本研究分析了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提出了一些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对提高食药检机构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管理;效率

Discussion about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equipments in the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institutes

WANG Jianyu TIAN Li ZOU Jian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 Beijing 100050, China

[Key words]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s institutes; Equipment; Management; Efficiency

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关注[1-2],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检验任务也愈发繁重。随着检验人员与工作的增加,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数量快速增长。仪器设备以成为开展日常检验工作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检验机构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CNAS-CL012006的要求,做好仪器设备管理是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2],同时也关系到各检验机构的检验效率和效益。

1 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食药检机构的实验室管理主要遵循CNAS-CL012006和WHOGPCL的要求,但其中针对仪器设备管理的篇幅有限,内容也不全面[3-4];而且在仪器设备的采购、计量、档案和资产处置时还会涉及并遵循《政府采购法》《计量法》《档案法》和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5-8]。制定适合于自身工作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是将上位法“属地化”的有效途径。但现实是,在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内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无法具体指导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管理职能不清晰,人员不固定

经调研,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中大多数没有设置独立的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如设备科),仪器设备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中。如此的管理方式会对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首先管理职能不清晰,导致管理的重叠或空白;其次由于缺乏统一领导,管理工作不能形成合力,导致管理工作推进困难;还有如果各管理部门发生人员流动,将导致管理工作的脱节或断档。

1.3 仪器设备重购置、轻管理

“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几十亿元用于各级食药检机构仪器设备的配备[9],尤其是用于LC-MS、ICP-MS和荧光定量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对这些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前是否开展相应的培训,使用时是否需要授权使用,是否按照维护计划定期维护保养,是否按计量计划进行了量值溯源。在一台仪器设备生命周期中,更多地管理工作发生在购置完成后。“重购置,轻管理”的意识不仅会造成经费浪费,而且可能会影响仪器设备出具科学准确的实验数据。

1.4 部分设备使用率低

造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中根据检验业务的不同会分为若干实验室(检验室),由于各实验室相对独立,极易造成仪器设备共享不够,使用效率低,造成闲置[10];还有些仪器设备随着某个科研项目的结束致使每年只使用几次,进而造成闲置;还有极少数个人或组织将仪器设备独占,人为造成资源的浪费。

综上,目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对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无论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还是具体管理措施等方面都亟需加强。

2 有效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作为我国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我院多次接受WHO专家的评估,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11];并且经过对仪器设备管理经验和方法地总结归纳,于2014年编制成《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管理指南》一书,在食药检机构中推广使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与讨论。

2.1 建章立制

管理制度是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审核。实际上,对于食药检机构基本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可供参照,“建章立制”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并不是“无章可寻”,仪器设备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即采购、验收、使用、维护/维修和报废的整个过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也应遵循这一生命周期开展,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和约束管理工作的具体方式和行为。只要遵循以上线索,各食药检机构一定能制定出适合于自身的管理制度。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上位法相一致,二是要具有可操作性。

2.2 责任落实

责任落实是实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力抓手,具体来说就是将仪器设备落实到人,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落实到人。食药检机构应明确一位院(所)领导分管仪器设备管理的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条件的检验机构应设置独立的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条件尚不具备的应指派固定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统筹协调各部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同时检验机构内各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应是本部门仪器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部门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并为每台仪器设备指定唯一的责任人,负责仪器设备日常使用管理。本文建议检验机构还应成立仪器设备专家组(或相应的技术组织),从技术上审核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调剂、报废等工作。通过以上方式(参见表1)实现管理责任逐级细分,最终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人院。管理职责清晰,能够有效防止拖沓、推诿情况,避免出现仪器设备“人人用,没人管”的现象。

表1 仪器设备管理职责

管理层级 管理职责 职责定位

院(所)领导 全面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决策重大事项 决策层

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 具体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管理层

仪器设备使用部门(人员) 仪器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参与制定管理制并具体执行 执行层

专家组 对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 指导与监督层

2.3 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仪器设备管理重在落实,而有效地监督检查是促进“落实”的重要手段。在检查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地完善管理程序、弥补管理中的疏漏,真正做到仪器设备合理应用和科学管理[12]。以我院为例,依据CNASCL012006、WHOGPCL和院内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我院形成了仪器设备运行管理检查制度。仪器设备运行管理检查通常由质量管理部门、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分和相各关业务部分人员协同进行,检查周期为每个季度一次,检查内容涉及仪器设备内务、标识、计量和档案等方面。运行检查多以抽查仪器设备的方式,对于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使用部门进行沟通;对于发现的不符合项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我院多年的运行检查工作实践证明,对仪器设备管理监督检查能够促进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并有效地配合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审和评估工作。

2.4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检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为促进仪器设备及其管理工作地高效运行,检验机构应有一套科学合理绩效评价体系。仪器设备绩效评价一般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式:定性分析是凭借分析者的知觉、经验并结合对象的信息资料做出的主观性较强的判断;而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数值的一种方法[13]。其中定量分析数学模型国内学者已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14-15],各检验机构可参考采用。考虑到定性分析操作难度大,往往会消耗较多人力和时间,各食药检机构能够对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和不足进行阶段性总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价手段。

2.5 推进共享

推进共享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共享管理,尤其是大型仪器共享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提升检验检测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是,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部分仪器设备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的倾向,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16]。对于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共享使用首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不同业务部门对同类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其次可以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仪器设备的空置率;还可以培养一批仪器设备应用人员,构建一支跨领域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相对于仪器设备日常管理,实现仪器设备的共享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应建立于扎实的仪器设备管理基础和经验之上。

3 讨论

未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的整合已趋完成,各级食药检机构责任更重,检验检测和科研工作的压力也将更大。仪器设备作为工作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其数量和种类必定会大幅增加,因此客观上要求必须对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但是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广大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共同创新管理观念、探索管理方式。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能够优化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使用成本,并且能够培养一批“用”“管”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最终实现更好地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和科研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建宇,祁景坤,王冠杰,等.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2,28(6):524-526.

[2] 张艳英,贾青辉,张香斋.食品药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82-84.

[3]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通知.国认实函[2006]141号,2006.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ood Practices for Pharmaceutical Quality Control Laboratories[R].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政府采购法[S].2002.

[6]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修正)[S].2015.

[7]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正)[S].1996.

[8] 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6.

[9] 杨景麟,李文莉.论食品药品检验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3,32(11):13-15.

[10] 谭立龙,仲启媛,薜兴堂.军队院校实验仪器设备有效管理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1):167-169.

[11] 王冠杰,田利,项新华,等.WHO药品预认证中仪器设备管理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56-157.

[12] 马颖,田利,祁景琨,等.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经验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3,37(5):370-372.

[13] 李海燕,姜春兰,杨会如,等.高校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评价的博弈论分析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21-226.

[14] 陈祺,曾晓思,林键,等.高校实验室开放共享绩效评价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11-216.

[15] 邓敏,陈彦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28-230.

[16] 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1/26/content_9431.htm.

(收稿日期:2015-09-11)

作者:王建宇??田利??邹健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篇2: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市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贸易等方面担负重要的技术支撑职责,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市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入手,通过分析贵州省铜仁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为决策层提供参考。

一、检验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1.为监管提供技术数据。一些不良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化学添加物,而这些物质不能简单的通过眼观、鼻闻来判断,需要检验检测机构有效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与先进的设施对食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判断产品的优劣、合格与否,及时发现问题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给监管部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客观、准确、可靠的技术数据。

2.实施专项监督抽查。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群众反映的主要产品,积极开展专项监察工作,实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要协助企业明确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及时进行整改,优化生产工艺。

3.强化食品风险监测能力。严格落实风险监测信息报告制度,为食品生产环节中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障。加强分析总结风险监测结果,撰写高质量的检测报告,为开展食品质量风险研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4.增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并在不断使用中发现现行标准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为有关标准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撑,从而使检验检测技术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5.提高技术服务帮扶力度。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效发挥自身应有的技术优势,在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事企联动机制,帮助企业完善出厂检验,对照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求,帮助食品生产企业找问题、找差距,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帮助有建设能力的中小食品生产企业在检测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培训技术人员使其提高检测能力。

二、铜仁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现状

铜仁市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由生产加工企业自检与政府部门监管筹建机构组成,因为企业检验能力不强,政府部门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市场监管、农业、卫生、发改等部门都具有独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同时按照自身职责进行对应的检测工作。市级机构5个,分别是:市场监管部门所属2个、卫生部门所属1个、农业部门所属1个、发改部门所属1个。县级机构14个,分别是:市场监管部门所属4个(建设中),卫生部门所属10个。

三、铜仁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1.检测能力薄弱。铜仁市的多数食品检测机构只具备开展理化分析、污染物限量等项目的检测能力,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方面检测能力薄弱。往往越是薄弱的项目越是监管重点,《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19版)》规定的食用农产品(畜禽肉、蔬菜、水产品等)抽检项目大多数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

2.检测产品类别较窄。对于食品,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加工食品和农产品,检测机构的检测类别要么是只能对加工食品进行检测,要么是只能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没有一家可以同时开展加工食品和农产品检测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如: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取得的检测资质仅能对加工后的食品进行检测,不具备对粮油、稻谷等农产品的检测能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也只能对农产品中的部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进行检测。

3.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由于机构分散,导致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平均约5人/家,严重削弱了专业技术人员检测能力的提高。如: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从事食品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6名,既要负责145种食品产品(累计2150个参数)的检测,又要承担16种化工产品(累计174个参数)、24种锰产品(累计201个参数)的检测,人均承担38种产品420个参数的检测工作。由于人均承担的项目过多,导致无暇钻研并发现检测方法的不足,为检测而检测,做不精、做不细、做不深,严重影响检测能力的提升。

4.资源闲置与重复建设并存。由于部门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仅立足本部门职能的延伸,导致检测项目重复建设、检测设备大体相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食品检验参数和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基本能够全覆盖。

5.主管部门认识缺位,各自为阵。食品检验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也是食品安全、产业发展、产品升级等的技术支撑,是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但大多数部门及人员缺乏对检验检测机构重要性的认识,总是认为投入大,产出小。由于行业监管原因,导致市场监管、农业、发改、卫计部门均有自己的检验机构,各自为阵,缺少互联互通。

四、对市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的建议

1.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食品检测技术,针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掌握所有环节的食品检验先进技术要点,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助力食品检验技术的优化创新,制定地产食品标准与检验检测方法,填补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

2.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整合组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市级设立总部,在各县设立分支机构。总部负责开展周期长、项目多的检测工作,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结合本市特色食品开展产品标准研究等;各县分支机构负责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初步筛查重要质量指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对于筛查不符合要求的食品,要及时取样并送总部作进一步检测分析。建议将市场监管、农业、发改部门所属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整合,力争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一个检得快、检得全、检得准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服务,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为企业提高工艺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保障。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机构的发展需要成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这样才能激发检验检测机构的活力和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来增强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匹配度,以此彻底化解人才流失问题,突破技术能力难提高的困境,为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健全食品检验体系保障制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加强对设备与检测方式规范化的建设,改进传统设备,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人才保障力度,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吸引并招纳更多人才加入食品检测工作,以此增强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

5.创建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创建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平台,邀请专家按期分析、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通过数据来分析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实现事前预警与信息反馈,从而为市场监管提供数据分析和支持,让监管和检验紧密结合,切实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创建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至关重要,各检测机构将检测样品、结果、潜在风险判定等信息通过平台进行共享,各机构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某一产品存在的不合格风险点,从而强化风险检测力度,提高警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舌尖上的安全直接关系民生。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增強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改善食品检验检测系统,将对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保证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以及促进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吴欢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篇3: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摘 要:通过选取引入计划任务考核法之后的关键绩效指标法,从专项经费全程绩效所体现的预算管理、支出状况、监督管理、绩效分析四个方面,构建了国家药品评价抽验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积极推行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

引言

为推进中国财政支出績效评价,财政部于2001年提出“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朱志刚(2003)[1]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定义为: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评价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简单来说就是对财政资金与办事效果的比较,即能否以低成本的方式办更多的有效果的事。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普遍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财政理论、“3E”原则①、委托代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2]。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是国家财政支出经费的一部分。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评价,分析专项经费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专项经费的投入、产出影响效果等。通过开展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实现对专项经费的有效监管,规范专项经费支出行为;可以发现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不规范的地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使用绩效;可以根据绩效来体现不同省份的专项经费配置结构以及差异性,为下一步的专项经费投向提供参考性建议,使得财政专项支出的总绩效达到最大。本文主要探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理论方面,即通过对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最终选取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推进绩效评价实施的配套措施。

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总体思路

绩效(Performance)是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与行为结果两个方面[3]。普雷姆詹德对绩效的定义是: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作的贡献与质量,包含了节约、效率与效益[4]。坎贝尔(Campell)等人的绩效理论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由个体自身控制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者行为。评价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设定的标准和规定的方法,对事物发展结果所处的状态或水平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评价需要符合评价依据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公正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专项经费的投入、产出影响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活动的总称。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评价,首先需要确定绩效评价的目的,通过对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比较与选择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择模型确定指标权重赋值,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的评估与检验,最后对绩效进行分析与总结(见下页图1)。

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绩效评价最先存在于管理学当中,然后衍生到其他领域。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方法从最初的基本方法,如分类法、比较法与结果法等,发展到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高级方法,如关键绩效指标法、① 平衡计分卡、计划任务考核法、360度绩效考核法②等[5]。

本文选择引入了计划任务考核法的关键绩效指标法来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框架(见图2)。

通过引入计划任务考核法之后的关键绩效指标法,可以将专项经费任务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具体量化的任务通过价值分解与逻辑分解,提炼出这些任务的关键驱动因素,根据关键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程度,从而选出这些任务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进行绩效评价;另一部分不能具体量化的任务通过考核任务计划以及任务的完成程度,来进行绩效评价。选用引入计划任务考核法之后的关键绩效指标法,可以结合定量化评价与定性化评价的优势,从而全面地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进行评价。

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支出有不同的方向,包括药品标准制修订补助、药品(包括餐饮服务、保健品、化妆品)抽验补助、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药品监管队伍能力建设等多个分项目。

(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出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与效益,既要注重经费的分配,也要重视经费的绩效。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绩效评价的过程是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努力贯穿于财政支出管理的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模式以财政资金为主线,主要包含在财政预算、执行、产出与监督四个环节(见图3)。依据绩效评价全过程的原理[6],专项经费绩效应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专项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专项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是专项经费发挥良好绩效的前提。专项经费预算安排是宏观政策的需要,支出预算安排是否恰当,不仅反映在是否建立了专项经费制度,而且反映在是否有完善的预算工作方案以及预算对于具体工作的保障配套能力上。

2.专项经费支出的效率性。专项经费支出的效率性主要包括资金供给的效率、资金支出的效率以及资金增长的效率三个方面。资金供给的效率指的是专项经费的拨付在内部系统中所占的份额,资金支出的效率指的是专项经费直接用于项目支出的一个比重大小,资金增长的效率是指专项经费相对于GDP增长或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相对增长趋势,这三个方面的效率越大,反映的专项经费支出的效率也就越大。

3.专项经费产出的效益性。专项经费最终的产出效益主要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种。经济效益体现在专项经费为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等从政策引导和资金供给提供动力,社会效益体现在专项经费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提供保障。专项经费的产出要注意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4.专项经费使用的规范性。专项经费使用过程的规范性是专项经费发挥良好绩效的关键。专项经费使用的过程也是预算执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必须要规范到位。首先要按照专款专用、专项核算来使用资金,尽可能地减少违规资金占比。其次要保障专项经费财务核算的规范性,严格按照专项经费核算规定执行专项核算。最后要将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日常监督落到实处,定期对专项工作进行总结、绩效自评以及内部审计,不断改进专项经费使用绩效。

(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专项经费使用的过程以及其绩效体现的四个方面,在构建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选取了预算管理、支出状况、绩效分析、监督管理四个二级指标。其中预算管理、支出状况以及监督管理下的三级指标都为共性指标,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分项目,但是由于分项目经费的使用内容以及产出绩效的方式各有不同,所以绩效分析下的三级指标会根据分项目的不同而变化。

国家药品评价抽验专项经费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中最核心的分项目,通过采用引入计划任务考核法后的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来构建国家药品评价抽验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国家药品评价抽验专项经费绩效体现的四个方面(即预算管理、支出状况、绩效分析以及监督管理)来分别确定绩效三级指标,最终形成一个三层次的国家药品评价抽验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见下页图4)。

采用引入计划任务考核法的关键绩效指标法,分别考虑专项经费全程绩效体现四个方面的关键因素以及核心任务。专项经费预算管理方向的关键因素以及核心任务包括制度建设、预算工作方案与项目保障能力;专项经费支出状况方向的关键因素以及核心任务包括经费总大小、项目支出经费大小以及专项经费的增长;专项经费绩效分析方向的关键因素以及核心任务包括药品抽样、药品检验、任务完成以及结果处理等;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方向的关键因素以及核心任务包括规范性、定期总结以及内部审计等。

四、顺利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配套措施

要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行,并将专项经费绩效评价落到实处,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作用,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套的措施。

(一)优化和改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思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以和行为的首先規范,它主旨在于约束主体的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就会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导致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因而制度安排是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由技术、方法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优化和改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环境制度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制度体系、绩效评价反馈应用机制以及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见图5)。

(二)建立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信息采集机制与公布平台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宽,数据和信息量较大,需要强力的人员支持,并需要及时通过信息平台将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结果等进行公布,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1.设置一些兼职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信息采集岗。专项经费绩效评价需要采集多方面的信息,它既涉及到专项经费预算、支出以及监督等财务方面的信息,又需要能反映专项经费绩效分析具体指标方面的数据。直接对各省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评价会受到信息采集问题的困扰,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在各省药监局设置一些兼职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信息采集岗,负责财务信息以及专项工作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并由他们负责完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从而利于监测专项经费的使用过程,查询、收集专项经费使用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利于持续、有效地开展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工作。

2.健全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相关信息的公布公开机制。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结果应通过适当途径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提高专项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同时报送政府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通过对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断为改进专项经费预算编制、优化专项经费支出结构和提高专项经费支出效率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结束语

通过选取引入计划任务考核法之后的关键绩效指标法,从专项经费全程绩效所体现的预算管理、支出状况、监督管理、绩效分析四个方面,构建了国家药品评价抽验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积极推行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4.

[2]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5-38.

[3] 叶磊.财政开发式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26-29.

[4] 普雷姆詹德.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46.

[5] 杜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21.

[6] 赵学群.中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申请博士学位),2010:32-33.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吴琪,蒋秋桃,谭聪杰,王燕,喻丹,曾三平,周志能

上一篇:关于村级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三城共创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