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为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理念,促进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规范,而对人们采取的教育活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环境道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困境、根源及其矫治

[摘 要]生态问题持续恶化,不是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政策引导的匮乏,而是缺乏有效地将规范和知识内化为公民修养和信念的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应该注重情景体验、互动参与、慎思反省和伙伴襄助等形式,激发公民的主动精神,使公民成为真正的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公民环境道德教育评估不能仅仅从形式化的汇报、总结进行审查,更加需要对公民社会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行为开展体系化的科学评估。

[关键词]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矫治;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资源配置主导方式从政府向市场的转换,中国经济的总量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但是生态问题却日趋严重,已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凸出障碍。生态问题持续恶化,不是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政策引导的匮乏,而是缺乏有效地将规范和知识内化为公民修养和信念的环境道德教育。《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明确提出,“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公民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教育是培育公民解决生态问题应该具备的意识和信念教育。因此,应该开展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环境道德信念、培育环境道德人格,从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价值保证。

一、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公民环境道德知识严重匮乏

环境道德知识不仅是公民提升环境道德水平的基本前提,而且是认识环境问题、改善生存环境必需的知识储存。公民应该全面而充分地学习、掌握环境知识,关注和理解自身的生存环境,形成能够实现永续发展的环境知识和技能。《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指出,听说过“垃圾分类”的占总样本的66.3%、“世界环境日”的为62.6%、“白色污染”的为56.9%、有机食品的为52.2%、“三废”的为45.5%、温室效应的为41.4%、生物多样性的为27.8%。从公众对环境了解状况审视,与日常生活比较密切的环境科学知识公民了解的较多,而与日常生活比较疏远的环境知识了解程度偏低。另外,虽然公民听说过垃圾分类,但是绝大部分的公民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虽然公民听说过世界环境日,但是绝大部分的公民只是通过电视或者网络了解,至于世界环境日的历史却无从了解;虽然听说过白色污染,但是绝大部分的公民对何谓白色污染却没有任何概念;虽然听说过有机食品,但是何种食品被称为有机的、何种食品被称为无公害的却一头雾水;虽然听说过三废,但是三废都包括何种内容却茫然无知;虽然知道温室效应,却对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后果等都不甚了解。可见,公民了解和掌握的环境知识都还属于相对浅层的环境知识,相对更加专业、广泛、深层的环境知识,比如耕地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破坏、动植物保护、工业废弃物等远离公众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知之甚少。这种关涉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较高,而深层次的环境意识较低,是一种典型的应激性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道德意识。因此,公民环境道德知识依旧需要普及和提高。

(二)环境道德教育理念滞后

理念是具有导向性的思想,是社会实践的先导。现阶段中国公民环境道德教育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范式。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目的;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去看待和评价任何事物。人类中心主义是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衡量和评判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准和最高理想,强调社会实践都必须将其作为基本原则,强调为满足需要人类必须加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和利用。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基本理念开展公民环境道德教育,虽然表面上能够拓展公民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但是本质上公民所接受和传递的环境道德教育所秉持的理念严重滞后,无法支撑起现代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核,也无法与众多公民所接受的环境理念相契合,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甚微。另外,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应该坚持的正义理念匮乏。中国文化系统内的正义理念既包括统治者的施政理念,比如“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王刘安),也包括财富的公平配置,比如“大同世界,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康有为),而关涉生态环境的正义理念严重匮乏。环境正义是指人类与自然关系维度之中权利与义务的合理配置,即处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建的生态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享有环境道德权利、履行环境道德义务。而现阶段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只会形式化地传递环境道德意识,而环境道德意识传递背后的环境正义理念却是严重缺失。

(三)环境道德教育形式单一

20世纪以来,互联网极速蔓延式普及解构和重构了公民日常生活领域,严重颠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多元价值、异质文化、网络思维等借助于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个体化的网络媒介渗透公民到日常生活中,不同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思维路向相互碰撞、融合,致使传统的主流价值体系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御能量。面对如此巨变的世界,环境道德教育的施教者依旧将传统的价值体系作为逻辑起点,以满堂灌的形式输出,以期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提升公民环境道德素质。此种环境道德教育方式如果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时代可能依旧有效,而信息时代仍然不改初衷地传递将被公民所抛弃,且会被公民严重质疑环境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内容广泛、过程漫长、效果测定困难、环境复杂多变等。环境道德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教育模式面对信息时代多维环境将收效甚微。环境道德教育更加倾向于采取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的教育思路,以实地调研、野外考察等方式配合施教者进行内容创新、实施组织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可视化与主持式环境道德教育方法、参与ENGO社会实践方法等。另外,网络时代施教者和受教者互为主体性,是源于有效沟通的共识性权威而构建互动沟通模式。施教者和受教者互为主体性必然要求环境道德教育施教者破除传统知识和道德权威,将其置于与受教者同等地位,才能达到良好沟通目的。

(四)公民生存困境

公民环境道德素质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严重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是整体而言,经济发展质量依旧较低,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较低。换言之,现阶段我们依然面临着生存困境,此种困境严重地制约着国人的精神面貌,特别是环境道德素质。首先,收入水平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9992元,排名位于第72,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国家收入衡量标准,虽然2016年我国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平衡被严重破坏。对于普通公民来讲,特别是中西部乡村居民和城市边缘群体,生存依旧是其首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要求处于生存困境的群体去践行环境道德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受到低收入水平限制的群体,环境道德素质将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其次,人口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初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5年底国家总人口达到13.74亿,比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增加了3400万。人口的急剧扩张不仅增加能源的消耗量,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人口的急剧扩张将带来素质压力。根据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每10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26779人。总人口中依旧存在相当一部分处于低文化水平,很多人根本不能够理解人类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甚至不知道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价值。另外,生存压力和人口压力双重影响下公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将严重影响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实现。

二、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

(一)人性视角

洛克认为,“上帝既然将世界给予人类共有,亦给予他们以理性,让他们为了生活和便利的最大好处而加以利用”[1]。虽然洛克的论述蕴含着神学色彩,但是却真实地窥测到人性的真谛——人类借助于理性能够利用一切手段和工具实现自我保存。不管是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还是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甚至现代西方哲学家都发现关于人性的思想倾向:理性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天赋拥有的实现自我存在和发展的思维工具。然而,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且会走向集体行动的困境。人类会为了维持自身的物理存在而相互争夺,社会群体会为了实现特定集团的不断壮大而奋力拥占大量资源,同样现代人会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惜破坏环境。纵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认为人类总是遵循经济理性而行为。“经济理性可以理解为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因为人们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2]。改革开放以来,因工业文明和全球化带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中国公民一直沉浸于现代生活方式而无力自拔,殊不知以经济理性为基本导向的现代生活方式正肆无忌惮地侵蚀着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路向,如果无法从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经济理性将会导致工业文明陷入严重困境。强调经济理性作为环境道德教育乏力的根源,并非彰显公民人性的私利倾向,而是认为社会特定个体或群体为实现满足其自身发展和利益实現的历程中过度关注物质利益,而无意或主动忽视其经济行为造成的生态灾难,即忽略个人、企业的生态责任。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理性将严重阻碍环境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理念视角

根据物种适应环境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自然界多样化的生命严格划分为两类:体质进化类型;脑部进化类型。体质进化类型通过大自然的选择和物种适应进化出满足自身需要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物种生存和繁衍的目的,归属于生态系统绝大多数物种都属于体质此种类型;脑部进化类型是通过脑部智能日益发育和完善以应对环境压力实现物种的繁衍,灵长类动物都属于此种类型,而人类又是脑部进化最为彻底的灵长类动物。无论是体质进化类型,还是脑部进化类型,它们于进化过程中获取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身体机能或者脑部智能都是有效保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自然选择从不使一种生物产生出对自己害多利少的任何构造,因为自然选择仅仅根据并且为每一生物的利益而起作用”[3]。虽然物种的进化都是以自身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作为根本目的,但是其天性却是完全不同。除人之外的任何物种均是专门化的身体进化应对环境压力,它们体质构造的界限就是其生存能力和范围的界限,而人类却走上了以脑部发育和完善来适应外部环境的道路。以脑部进化为基本特征的人类进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构建出呈现辐射状的,具有无限潜能的适应关系,这标志着人类突破体质进化带来的先天限制而进入到更加自由和自主的进程,不仅能够成功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够持续地影响、引导环境进化的路向。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无意或者根本不愿对满足需求和发展的欲望施以限制,力图拥占任何满足其需求的资源。“而人类中心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对这种不愿受任何限制的天性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观念化,并且这种天性在人类意识中还在被时刻地强化着”[4]。人类中心主义由于与人类的逐利天性相契合,现实中便对自然和社会形成严重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性的可怕之处在于能够将普遍理念转化成共同意志和社会行动。

虽然人类中心主义源于西方价值体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与技术的入侵其不断渗透进中国,并严重影响着政府政策、企业行为与个人行动。地方政府在政绩偏好引导下,通过大量资源的投入实现GDP量的增长;企业对利益的疯狂追求,往往忽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肆意破坏资源与环境;个人在满足个人需求导向下,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最后陷入环境悬崖和生态危机。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也是影响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

(三)教育体制

家庭教育是指“具有特定家庭关系的人们,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通过指导、帮助、学习和交流等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以实现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5]。家庭教育主要借助于亲情而开展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融教育与生活于一体,能够给孩子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体验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建立起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环境道德意识,将会深刻影响其成年的行为。父母如果能够通过日常生活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孩子学习环境道德知识和环境道德规范,而且能够培育处于学习状态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孩子获得良好品性。反之,父母如果无意或者不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且铺张浪费,肆意破坏环境,将严重影响孩子正确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造成孩子环境性格的缺失。因此,家庭环境道德教育是公民环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对孩子开展环境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在现代技术文明主导的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功利的婢女。现阶段中国亦是如此,以考试为旨归的应试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基本特征和桎梏。“应试教育主要是指对要准备考试的科目的掌握以及对相关考试的准备和必要训练”[6]。应试教育将生活领域与教育领域完全脱节,完全是以应付考试而开展的教育形式。应试教育以功利主义为基本导向,采取填鸭式课堂、猜题押题、题海战术、加班补课等教育方式,不仅急剧增加在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导致在校学生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想要彻底矫治应试教育的弊端,必须对法定的制度化权力体系和利益组合予以合理调整。现行教育体制蕴含可观的隐形利益,而可观的隐性利益又将促使教育权力阶层不愿改变既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结果就造成了教育特权阶层掌握的权力与享有的利益之间相互滋养和强化的可怕而丑陋的局面。应试教育不仅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而且会造成众多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等。就当前的环境道德教育而言,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道德教育根本无法引起基层教育执行机构的重视;重视人格培育的环境道德教育缺乏制度化推进渠道;环境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缺乏平等对话渠道和立场;环境道德教育重视规范教育和知识教育而参与式的实践教育匮乏。

三、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矫治措施

爱因斯坦认为,“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7]。可见,公民不仅需要知识去应对未知世界的技术挑战,而且需要道德去应对世事变迁,此处强调的道德包括环境道德。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既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和谐,而且能够持续提高公民环境道德素质。公民环境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为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达到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的,必须找到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矫治措施。

(一)完善法律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准则。法律于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法律规范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開展需要国家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来推进、规范和约束环境道德教育,否则环境道德教育很难开展并达到预想效果。其次,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环境权是指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8]。通过《宪法》和《环境保护法》明确环境权,并且强化《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是提升公民环境道德意识、实现公民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根本保证和法律基础。通过明确公民环境权去提升环境道德意识,就是将公民的切身利益与环境问题密切联系,并借助于环境权的扩展和落实来增进公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最后,强化环境类法律学习。公民通过环境类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充分了解环境类法律规范,规范自己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习惯,成为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楷模,从而能够引领社会环境道德风尚,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

(二)改进方式

传统道德教育重视说教灌输,凸显施教者的引导和控制地位,而选择忽略对受教者的真实需要、主动精神和选择能力的培育,致使环境道德教育观念和内容难以内化为公民的思维范式和心理品性。环境道德教育应该注重情景体验、互动参与、慎思反省和伙伴襄助等形式,激发公民的主动精神,使公民成为真正的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公民环境道德教育采取合理方式应该注意:第一,注重互动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尊重公民,如果作为受教者公民无法获得足够的尊重,谈何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受到市场经济影响的现代公民渴望独立、自主和平等,因此环境道德教育应该抛弃传统说教和灌输式的道德培养方式,而要在施教者与受教者平等的基础上采取互动式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预想的环境道德教育效果。其次,关注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组成部分,而道德认知的发展又依赖于道德选择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9]。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应在传授环境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将环境道德教育的重点从教授“做什么”转向引导公民认知“为什么这样做”和“如何做”,从而保证其拥有合理处置复杂环境道德问题的原则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利用网络技术。现代社会是名副其实的咨询社会,咨询制作、传播和接收技术越来越先进,渠道越来越多样。环境道德教育必须引进多媒体影像技术,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展示帮助公民迅捷、全面地认知环境问题,使环境道德教育更具有吸引力。环境道德教育必须导入网络互动技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中增加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互动,借助于环境道德教育主客体平等对话、持续双向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加强评估

环境道德教育评估是指评估者根据既定的评估标准对环境道德教育进程及其效果开展评价的过程。目前,我国环境道德教育评估标准体系严重匮乏,即使已经建立评估体系的机构依旧存在评估指标不清晰、评估原则紊乱、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根本无法真实而准确地披露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公民环境道德教育评估不能仅仅从形式化的汇报、总结进行审查,更加需要对公民社会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行为开展体系化的科学评估。环境道德评估标准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地对公民环境道德素质开展科学而准确地评估,才能真实地反映现阶段公民的环境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上)[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廖小平,孙欢.当前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五大矛盾[J].道德与文明,2012,(04).

[3]Charles·Darwin.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The Decent of Man[M].The Modern LibraryNew York1990.

[4]郑慧子.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天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07).

[5]骆风.我国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5,(07).

[6]郭法奇.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7]杜卡斯·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8]王志鑫.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权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12).

[9][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超贤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宋桂祝

作者:秦秀莲

环境道德教育论文 篇2: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与实施路径

摘 要: 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的农民环境道德教育。西部生态重建与滞后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开展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为加强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可通过以下路径实施:加大环境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完善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寓环境道德教育于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树立农村环境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感召力和引导力;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 农民环境道德教育 西部地区 紧迫性 实施路径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均具重大意义。该地区同时也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低,因此对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本应低于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其他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经济、技术、文化等落后,因而其经济增长方式多年来都是粗放型的(基本特征为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导致其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开展环境教育尤其是环境道德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环境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遵循环境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的环境道德影响,使受教育者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那么,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农民施加的环境道德影响,使得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且自觉地付诸实践。笔者拟从紧迫性和实施路径两方面谈谈对西部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认识。

一、开展西部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西部生态重建迫切需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不断增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本身是生态脆弱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该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的区域,目前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其中宁夏、陕西、重庆的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其土地总面积的一半。(2)土地沙化及沙尘暴。主要表现在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扩展速度快,治理难度大。当前西部地区沙化面积已达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此外,西部地区沙化耕地与沙化草地占用面积大,程度比较严重。过垦、过牧、滥采、滥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导致土地沙化不断加剧的重要因素。另外,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是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和陡坡耕种等是造成石漠化加速扩展的重要原因。(4)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与西藏自治区。(5)生物多样性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该地区不少野生物种种群退化,密度降低,甚至濒临灭绝,如藏羚羊。西部生态的恶化不仅给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全国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必须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重建,以便为全国和西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强化管理、健全法制、改进技术等多种措施实现,但通过有效的环境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专家曲格平指出:“人类需要依靠信念和自律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广泛的共同道德常常比国家法律更加有力量。”可以说,环境道德教育是参与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条件。

(二)滞后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在对我国近几十年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实际的应对之道,其实质是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相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但相对于东中部农村地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其中相关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开展尤其薄弱。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要讲环境道德,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使农民认识到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一种不道德,不仅是对当代人的不道德,而且是对子孙后代的不道德。需要运用教育的手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对西部地区农民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使之普遍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进而实现生产生活领域里的环境伦理约束与控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既利于当代又能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中。但西部地区部分农民存在显著的“生态短视症”,主要表现在对“高消耗、高污染”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认同上。要克服这种“生态短视症”,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的途径引导农民逐步建立环境道德,引导农民把伦理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二、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多有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环境道德教育的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实际,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实施。

(一)加大环境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

在西部农村,对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如何培育农民环境道德观等问题理论探讨不深、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故而,需要政府充分运用各种舆论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树立环境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使更广大的农民群体对环境道德观念有起码的感性认识。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农村生态文明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为扩大宣传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要通过张挂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制作村头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等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生态环境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台、广播、村头大喇叭等宣传媒体,播放环境道德教育题材的乡村短剧、纪录片及宣讲环保政策、法律条文等;要组织新闻工作者或环境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剖析案例、宣传典型或其他艺术形式引起广大农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强化农民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发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完善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受到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是否形成清晰的环境道德认知,是环境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西部农村搭建更多的环境道德教育平台,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培训机构建设。可依托县农干校对乡村干部、农技人员进行生态知识轮训;可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夜校、农村周末课堂、定期村民大会教育等机制,从农村学校或乡镇干部中遴选教员,利用闲暇时间对村民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二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所)。尽量多地建立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经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站,并在各村建立村级服务站或开通乡镇科技服务车,利用该平台加大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科技的推广、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技术运用能力。三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保障作用。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也是对农民直接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平台。村委会成员要倡导并带头创建生态文明村,组织村民学习相关生态环境知识,开展带有环境道德教育的群众活动,深入农户、走向地头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四是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如围绕“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开展农村卫生、绿化等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环保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建好农村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基地。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层次,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农民接受环境道德教育的平台之一。

(三)寓环境道德教育于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是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要求清洁生产,科学种植,杜绝农药污染,杜绝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农业产品食用安全的可信度,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物质收入,从而调动学习利用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抓好村容村貌和生态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生态技术的运用。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大节水灌溉、防污、排污、废物回收利用等技术运用力度,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四)树立农村环境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感召力和引导力。

通过对道德榜样的学习,使人们从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通过树立农村“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推选环保文明模范户和环保生产标兵,打造农村生态旅游基地、农村生态示范园等措施,发挥其榜样示范和行为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实施道德赏罚,发挥道德评价机制的作用。道德赏罚既包括赏善,对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激励,又包括罚恶,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打击。具体来说,即对具有良好环境道德的行为农民个人或集体进行肯定和奖励,以先进典型的道德行为影响其他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强化和扩大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范围;而对违反环境道德要求的农民,且对其说服教育又无效时,则要进行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处罚,制止其错误发展,督促其明辨是非。

(五)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效果如何,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优良的施教队伍。针对西部农村地区实际,应当注重对以下教育主体的培养:第一,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是对农民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其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生态环境决策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第二,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领导者的培养。农村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环境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企业员工的具体行为和价值取向,在引导企业走向生态生产、教育员工维护好农村的生态平衡、保护好农村的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加大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科技者的培养力度。农村科技服务站日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推广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事生产技术培训、服务的工作者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其环境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培训,对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当前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54-56.

[2]欧阳志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向东.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与环境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4]张义.生态文明定义和历史方位辨析[J].林业经济,2010(7):12-14,35.

[5]贺新春,黄梅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特点、目标和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59-61.

[6]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4-38.

[7]洪玉梅.农村生态环境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35-37.

[8]张义,张合平,李丰生.近年来国内农村环境教育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17):427-43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西部农村成人环境教育研究”(2010C145)。

作者:张义 程恋婷 曹绍平

环境道德教育论文 篇3: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开展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西部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当前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视;内容枯燥方法单一;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教育平台和手段;优秀传统文化缺位。为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应:加强环境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完善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加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 农民 西部地区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生态环境仍在恶化,该地区农民的环境道德意识仍较淡漠,实现该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亟需道德上的引导与维护。因此,对该地区农民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要求广大西部农民以道德理念去维护农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接下来介绍了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几条针对性的对策。

1 开展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西部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向自然界排放产生各种废弃物,一旦这种排放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吸纳能力就会产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近代市场经济以追逐现实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导致出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这些问题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已比较严重。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提高该地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促使人们在道义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市场交易、竞争获利的同时考虑自己对生态环境所负的责任和道义,无疑非常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如水土流失、石漠化、耕地与水域被污染、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发展,往往得不偿失,是不能持久的,必然会遭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惩罚。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提高该地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轻农业资源污染,既有效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从而能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有利于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在对我国近几十年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实际的应对之道,其实质是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相处。

通过开展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1.3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西部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必须改变当前该地区广泛存在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这必然要求开展全面、深入的农民环境道德教育以提高该地区农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而要改变当前西部农村生活环境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首先就要使该地区农民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害与不道德,因此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也就是非常重要了。

1.4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

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很多农民潜意识里还认为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自觉地购买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产品,而且盲目攀比、暴殄天物、铺张浪费。这样的资源观和消费观,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通过加强对农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宣扬资源有限,倡导绿色消费,崇尚节俭生活,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要求与需要。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性生态人。因此,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有助于西部地区塑造“理性生态农民”。所谓“理性生态农民”就是指依据生态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主体。简单来说,“理性生态农民”就是具有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坚定的生态道德意志和崇高的生态道德行为的现代新型农

民。

2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如上述,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环境道德教育关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它直接关系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它反映了环境道德教育在农村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广西宜州市某乡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是农技人员)、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以及有关的中小学教师交流中了解到:对“环境道德教育”认为“很清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表示“知道得不多”或“第一次听说”;他们中只有很少的人员参加过一定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学习,包括开会、座谈;政府工作人员、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关心的是农民的技术培训,对农民的环境道德宣传教育不够。从对当地农民的走访与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认为“对农民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可有可无”或“没必要”。当地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情况更为糟糕: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所在村庄没有进行过环境道德教育。因而,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在目前还没有受到政府、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和农民自身足够的重视。

2.2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枯燥方法单一

当前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农民进行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伦理知识上,缺乏对农民的环境伦理意识教育和环境伦理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真正地引导和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与此同时,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当地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方法较为陈旧,基本上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以领导人讲话、专家授课等有限的几种方式进行。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教育者在具体实施相关的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时习惯用灌输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体验的做法。这种方法,没能将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建立广泛联系,很难实现农民的环境道德的内化,压抑了农民的环保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资源不足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仅靠县级环保局的力量很难应付日益繁重的环境监管及环保教育任务。迫切需要及时调整思路,下移环保工作重心,在乡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以扩大有效的环境监管及环保教育覆盖面。以四川省为例,据初步调查,全省所辖4408个乡镇中只有435个乡镇设有环保机构,占比不到10%,而且这些机构大多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以抓经济工作为主,真正从事环保道德教育的人员很少。

2.4 农民的环保节能意识缺失

西部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环保节能问题的实质认识不足,对政府的环保节能工作和环保节能措施以及环保节能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较低,即便引入了环保节能产品,一些人也不一定愿意使用。这就需要广泛宣传,逐步改变农民的意识。

3 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3.1 由政府牵头大力宣传环境道德观念

政府在环境道德宣传方面应该带好头,充分运用舆论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传统道德观念,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宣传台、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道德宣传活动。在农村地区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新环保法》、《农村环保明白人》、《垃圾分类小指南》、《随手能做的环保小事》等知识读本、小折页、画报等宣传资料,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针对西部农村的生态环境特点增加信息化投入,为农村环保工作造势,尽全力实现农村环保信息化。

3.2 努力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

首先,积极推进环境价值观教育。农民群众对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美好愿景需要在端正认识、培养责任心的基础上萌生。要环保认知及责任心的培育则需要构建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鉴于此,环保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人们认识自然,清楚自然的内在价值,懂得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亲近自然,对自然报以感恩和关怀;其次,以“传承”为核心理念,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当代人的社会活动对后代子孙生存环境的影响,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基于平等的前提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开展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这既是人类行动的共同界限,也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伦理准则。

再次,要开展生产和消费生态观教育。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在与生产系统和谐共处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生产活动,尽力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在生活领域,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浪费。

3.3 创新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

首先,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坚持从基础抓起。我国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因此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通俗性、易懂性,针对农民知识水平组织教育素材、设计教育方式。

其次,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生活水平仍不高,因此当地农民的迫切愿望依然是经济发展。由此决定了要提高当地农民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同感,一定不能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出,提高了农业产品食用安全的可信度,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民增收,这必定能调动农民学习利用生态环境知识、遵循环境道德规范的积极性。

第三,要与对农民的法制教育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强化法制管理。环保问题涉及面广,单一的治理手段往往难以奏效,需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确保环境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畅通无阻。一是,需要信息整合和共享,完善信用制度,加强对信用数据的归集、分析、挖掘和深度利用,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预警。将恶意破坏环境的违法主体或单位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从社保、贷款、保险、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加以限制。二是,环保事件的处理需要更多部门积极介入,以提升监管的精度和效能,从单一部门监管向多部门协同监管转变,形成治理合力。除了政府部门之外,社会力量不可或缺。最新修订的《环保法》将在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亮点之一就是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于推进西部农村的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第四,在西部农村地区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使环境保护与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相结合。如今,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一般说起节能环保,首先想到的是垃圾分类、办公环保这类名词,然而这类名词都局限于一个

范围,那就是城市。其实,西部农村的节能环保也不容忽视。

笔者认为,在农村进行环保节能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的空间更广阔,日照时间也更充足,这就为太阳能产品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过,虽然太阳能的加热设备在农村得到大力推广,但是,同样是节能环保的led灯具,在农村很少有人听说,也很少有人使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农村基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国家对农村环保问题的重视。

另外,还要增加农村环保节能建设资金的投入,切实为农村环保节能提供资金支持与物质保障。节能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广环保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让西部的农民节省开支,有更多的钱提高生活质量;农村省电增加工业用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节能可保护植被,涵养水源。因而,加强农村的环保节能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更需要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只有政府、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环境现状,建设一个个美丽的西部农村。

3.4 完善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

首先,设置农村环保教育机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线长面广,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仅靠县级环保机构管理,往往鞭长莫及。因此,设置乡镇环保机构已成为环境道德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另外,在全县设立多支环境监察及环保宣传中队,各中队分别配置6人~9人。各乡镇配备一名农村环境监察员和一名农村环境道德教育人员,工业重镇配备两名环境监察员。通过环境监察中队、农村环境监察员和农村环境道德教育人员的配合,实现农村环境管理的延伸,通过分散管理、集中执法,加大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力度。

其次,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保障作用,把环境监管机制延伸到乡镇,建立乡镇环保所。县劳动人事部门将部分公益性岗位设为镇村环境监察协管员,由财政出资聘请专兼职环保员,负责村庄连片整治的后期运行,建立起县、乡(镇)、村3级环保工作网络。明确乡镇环境保护及环境道德教育工作职责。职责包括:负责辖区环境监管及农民环保道德教育工作,做好对排污个体的日常巡查和环保知识宣教工作,及时处理环境突出问题;负责对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督检查,针对农民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以及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优美乡镇、生态村等绿色生态系列创建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5 加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第一,针对西部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基层领导干部是民意的代表者,也是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可以说,基层领导干部对自然及生态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直接影响环境道德教育在西部农村开展的最终效果。要在西部农村普及环保道德教育,首先确保基层领导干部有环保的思想认识。

第二,针对西部农村乡镇企业领导人普及环保道德教育。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员工的环保教育以及企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人以何种环境道德标准做出何种决策。

第三,针对西部农村环境科技从业者普及环境道德教育。当前,农村地区生产技术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科技力量的发展。从事生产技术培训及科技服务的人员是农民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针对科技人员进行道德环境素质培训,对于环保理念在西部农村的普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徐莹.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论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5-7.

[2]张永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3]惠保德.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4.

[4]贺新春,黄伟良,黄梅珍.关于农民生态道德及生态伦理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成人教育,2010(9):28-30.

[5]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4-38.

[6]张义,张合平,李丰生.近年来国内农村环境教育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17):427-433.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西部农村成人环境教育研究”(2010C145)。

作者简介:

张义(1978-),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主要致力于环境教育、生态经济研究。

作者:张义 程恋婷 秦海燕

上一篇:室内色彩设计论文下一篇:信息网络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