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析(通用6篇)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德以育人 启发诱导 诲人不倦 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好学 实事求是 以学为乐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高校思想教育 有机结合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7-02
音乐是一种以情感人的艺术形式,对于音乐的教学必须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增强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还和思想道德教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能够更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和贯彻德育的有关内容。为此,高校的音乐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灵起到一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将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密切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思想观念处于成长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很多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贯穿并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用音乐的内涵感染学生,使学生从音乐美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境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将实际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联系,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革命历史歌曲教学的契机,向学生传达革命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这也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感受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可以运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革命与斗争的激情和力量,体会解放战争的重大意义,从而获得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发挥这首歌曲在精神方面的陶冶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德育的效果,音乐教师必须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陶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歌曲所蕴含的精神,通过对歌词和节奏的把握,掌握歌曲所传达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达而言,这种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会起到一种更好的效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具体说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视”、“听”、“唱”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更容易被感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达歌曲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精神内蕴,并将这种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联系,让学生不断加深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必须认清音乐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在音乐的教与学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塑造,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更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明确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道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它更好地传达德育思想。这不仅是因为音乐中蕴含着美的思想,更是因为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更好地传达思想政治内容。为此,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认识,将伦理道德、个人品德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进而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每一首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作者的观念与思想,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外在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传达和引导,用作品中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去感染学生。总之,高校音乐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音乐技巧方面的知识,更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更好地用音乐这种独有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在高校德育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的方法
相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刻板,学生很可能会感到学习过程中的枯燥,甚至是厌烦。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改进高校德育教学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用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在思想和精神的传达方面有共通之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为思想教育服务。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不断改进和革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运用音乐这种独有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领会到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萍. 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鲁国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岁父逝,母亲颜徵迁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视对他的礼仪之教。当时,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一)重视德育的作用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教育中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加强感化性的礼教。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所以,对人民进行整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德育的回归,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候车大厅,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后果,不顾他人及后代,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仍然有人屡屡触碰这根红色道德底线:饭店里面地沟油依然泛滥,粮食中的农药严重超标,从前人们爱吃新米煮的米饭,喝新米熬的粥,如今连农民自己家留下来专门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们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几个月以后才能吃。应当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小学生在学校注意文明礼貌,见到老师和校长,孩子们都能主动问好,校园里到处荡漾着孩子们的声声问好,可是这些孩子,见到同学和不认识的同学,却缺少问好,甚至把追逐打闹当成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问好;在家里孝敬长辈说得最多,做得却最少,最不好,父母长辈们烧好的饭菜嫌这嫌那的,没有常怀感恩之心把长辈们付出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应当重视对老师的德育教育,教育老师廉洁从教,不搞有偿家教,实在难为了现在的老师们,中国社会的生存竞争就业竞争,已经转化为孩子们的教育不能输在教育上了。而且更应当重视全民的德育教育。
(二)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孔子的弟子中各种人物都有,孔子确实做到了“有教无类”。
颜回:穷居陋巷,箪食瓢饮。
子路:编制野人,藜藿为食。
曾参: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原宪: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
仲弓: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
子贡:商人出身,曾从事投机贩卖。
孟懿子:贵族出身。
南宫敬叔:贵族出身。
宋国的司马牛:贵族出身。
凡此种种,导致南郭惠子问子贡:“孔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子宫回答说:“君子端正自己的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愿意来的不拒绝,愿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医之门病人多,良弓之旁弯木多一样,所以夫子门下人品较混杂。”孔子门下人品混杂,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人成才,这说明大教育家孔子的胸怀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正是体现了教育的有教无类,同时,世界各国的德育教育也体现了人权的有教无类,但是在国外,比如说美国吧:哈佛大学录取世界各个国家的学生也会体现有教无类,我有一个表弟虽然研究生分数超过了哈佛10多分,却不能被哈佛录取,只能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原因是哈佛大学对于世界各国都有录取的比例,这所大学不以分数线论录取的权力,也是体现了教育的有教无类。继续教育向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我的小学同事们可以不论自己的教育专业是英语,还是数学等,每年都有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比如:我们楚水小学的教英语的老师邵媛媛到澳大利亚的教师家里,住过近一个月,接受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我的同事陆文旬老师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今年也有机会到英国的一些小学的学校考察,回来后她把自己的海外学校见闻转播传达给我的同事们,大家都受到了发散性的再教育,现在的德育教育真是有教无类,人人平等。
(三)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会,他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德政。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认为,能施行德政,就像北斗星受到众星拱卫一样,受到人民的拥戴。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像举贤才。那些有道德有才能可以从政的贤才,就是君子。
《论语》谈到君子,有107次之多。
君子的品格可以归纳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应修养自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孔子对君子强调了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中最为注重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那个执政党,都十分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像欧美许多国家的总统的选举,选举之前,总统要进行竞选演讲,宣传自己的德政,博得人民的投票选举,任职以后,人们要看总统的德政施行情况,是否说到做到,是否顺应民意,这将关系着总统下一届的选票,关系着总统的是否连任等一系列问题。
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和领军人物,这就是引领历史潮流的永远前进的话题。
(四)德育教育,贯穿于“六艺”的教学内容之中
《论语 述而》所载有学生的介绍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其中,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在他的整个教育之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当时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之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理念,所以文化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晚年则致力于研究和传授《易》,整理和编撰《春秋》。
以上教材,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的价值。
《诗》使人态度温和,性格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
《书》使人上知自古以来的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于乱作评论。
《礼》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
《乐》使人心胸宽畅,品行善良,而不至奢侈无度。
《易》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
《春秋》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
纵管我们小学开设的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地方课程:国际象棋,还有每天的社团活动:诸如二胡,合唱,朗诵,舞蹈,电子琴,小提琴,国画,手工,鼓号,乒乓球,足球,篮球等等,以上无一不体现了对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价值。
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学生们从小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洗礼,因而体验并懂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愉快。
(五)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德修养。
所以,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培养道德,就要认真学习知识,,应将知识教育纳入道德教育范围之内。
孔子曾对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是:仁、知、信、直、勇、刚。
道德教育有其过程,首先能分清善恶与是非,形成道德信念,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经常谈论仁,《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他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的学生曾参也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保持仁德。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培养仁德,应抓住根本,从家庭教育开始,培养孝悌的道德观念,然后发展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站在自己的立场,运用推己及人之所好恶的办法,便于实行仁德。
他强调,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六)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践行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1、学而不厌
孔子回答子贡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他时刻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时刻考虑不断进步。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如果不学习,不修养,,止步不前,就会失去为师的条件,这是值得忧虑的。
从前,人们总是说,教书的先生越老越不值钱,看病的先生越老越吃香,这是为什么?这不就是告诫人们,要终身学习,终身实践,这样才会活力无限,能力增强。
从前的教书先生读了几本书,用了一辈子。当今社会,许多名教师的涌现,说明了一个道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的孔子魏书生,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他们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成为了名教师。学习者,美丽着,探索者,成功着……
看病的先生,看过无数的病人,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医生就能不停地积累给病人看病的经验,年代越久,积累的经验就会越丰富,名医的美名自然传播开来。
2、诲人不倦
孔子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他从政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他来者不拒,晚年也没有停止传授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以耐心的态度说服教育学生。有的学生思想品德比较差,起点很低,屡屡犯错,他不嫌弃,不放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
如子路,被人视为无恒的庸人,恶劣至甚,但“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猛气消捐,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把子路改造过来,成为突出的人才,是诲人不倦的结果。
为什么他能长期诲人不倦?他曾表白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以身作则
孔子曾多次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原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本身作风端正,树立了好榜样,不用下命令也能行得通;本身作风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也没有人愿意听从。自己都不端正,如何能去端正别人呢?这些道理来自社会实际经验,不仅对道德教育是适用的,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我每天早晨中午见到孩子们总是主动问好,放学时跟他们道别再见。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中午,在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我也静静地看书。在孩子们好好练字的时候,我也在黑板上练写粉笔字。在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也是到操场上跑步。孩子们大声读书时,我也做出快乐读书的样子指引他们。孩子们背诵国学经典时,我也能大声领诵。
总之,能做榜样的地方,我总是有意给孩子们做榜样。
4、爱护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孔子与学生休戚与共。
冉伯牛患了不治之症,他亲自探望,表示非常惋惜。
颜回病逝,他哭得很伤心。
公冶长曾经坐过牢,孔子对他不存偏见,而是看他本人的思想表现。
孔子爱学生,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学生们的眼里,他的人格非常崇高,他的学识非常精深,他的教导是学生的座右铭,因而威望极高。子贡十分敬仰孔丘,认为他的思想学说犹如日月光辉,照耀人间。任何人对他的污蔑和攻击都无损于他的伟大。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总是注重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关爱,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每天我都会找各种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精神的奖励和物质的刺激。例如:早晨,学生一到学校就读书的,我会表扬他们,在他们的书上印上大拇指,笑脸,小红花的标记。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同学,我会让孩子们报之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用过的书和完成的作业本上随处可以见到我表扬的痕迹:大拇指,小红花,笑脸,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对那些有礼貌的和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我经常会给他们拍照留下珍贵而美好的记忆。
中午到校以后,绝大多数爱看书的孩子我还会经常奖给他们一些儿童读物,激励他们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我经常把巧克力、苹果等实物作为奖励,奖励给全天表现特别好的孩子们,每次拆开巧克力的盒子的时刻,小馋猫们的样子真的好可爱,我喜欢那样的美妙时刻。每天放学集队,我总会让那些有进步的小朋友做路队长,佩戴着值日班长的标志,很荣耀地行进在队伍的前面,高举着我们的班牌。
我的班级有几个外地的打工孩子,我对他们特别偏心的关爱。
来自贵州天柱县石洞镇的龙家姐弟俩,姐姐龙雪梅文静好学,弟弟龙家锴活泼调皮,夏天了,他们还穿着冬天的衣服,身上有一股汗臭味,我不嫌弃他们,经常找他们聊天,陪他们游戏,曾经发动过班上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旧衣服捐给他们穿。
来自甘肃兰州的回族小女孩马秀兰一次进校门没有佩戴小黄帽,因此,班级扣分了,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奖给她一颗巧克力,因为她很诚实,课间我让她给小伙伴们介绍家乡甘肃的美丽故事,江苏的小伙伴一个个好奇得很呢。
一直留在海南岛打工的洪成龙的父母离异,他和弟弟无人照料,76岁的爷爷和奶奶一条小船从安徽漂泊到兴化,在我的班级就读,小孩子聪明无比,十分懂事,就是不喜欢写作业,读书背书,真的让人头疼,我对孩子说:“好好学习,老师带你去海岛见父母,你给老师当导游,行吗?”孩子开心得不得了,不做作业的行为也有所好转了,当然,小孩子的行为经常有反复,改变孩子,爱别人的孩子这也是一件要有耐心的事情。
总之,给孩子一个期待,孩子会给你一个神奇;给孩子一份关爱,孩子会送你一个惊喜。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时就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后世更是尊称其为“至圣”、“万世师表”。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几千年来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灭的价值的。孔老夫子无愧为大成至圣先师,今天我深知自己的德行和知识都差的太远,选择这个主题来和大家交流真是不合适,但是他的博学与教学理论、方法让我时时受益,所以想和大家分享这一主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上,他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核心思想是“仁”与“礼”,即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综合表现其思想的就是《论语》。今天我就从这几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我也是在和我姑娘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在《论语》一书中我读到了做人要言忠信,行笃敬讲信用,行为踏恭敬。我还知道“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向圣人伟人学习,成长最快的方法是虚心向好人学习,见贤思齐焉。现在除了向身边的人学习,还应多读名人传记,是促使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把这样的思想传给我们学生,告诉他们,不跟前人的脚步就很难进入很高的境界。先要虚心好学,才会有创新,当读到“不曰,如之何如之行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孔老夫子有这样的学生不说怎么办。现在也有这样的孩子,其实这样就是不思考的人,不思考的人就难有
进步和成长。我教育孩子要勤于思考(当读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我告诉学生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当读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用功亏一篑而止和虽覆一篑犹进的例子告诉我们所有成功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由此我把苏格拉底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贵在坚持,当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感受到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教导对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有很大益处。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
一、教育主张
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些主张,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二、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
《论语》在我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言,并号称为中国的“圣经”。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孔子尤其强调“仁德”。在他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在如今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培养了那么多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可用人的单位、企业还为什么说缺人才,那是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那么怎样才算仁呢?孔子说:“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张时,匡亚明先生说:“道德行为是检验道德认识是否明确、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是品德修养进入躬行实践的最主要的环节。
三、教学方法
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关于学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要爱学乐学,所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项标准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道义、真理的追求,所以他也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中还有许多安邦治国的思想。
1、学思并重,以学为重
关于学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要爱学乐学,所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2、学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项标准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道义、真理的追求,所以他也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他曾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我个人觉得,孔子的这一思想,也体现了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重视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这和我们的课标精神是相一致的。
3、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
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是“开其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是“达其辞”;“复”是“再告知”。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这里隐含两层意思:
一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时,再给以及时的启发;
二是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4、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其实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我很憾言。二千年前孔夫子就总结并运用这种方法,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社会如此进步,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仍运用的不好,真是有愧于我们的祖师。颜渊是孔是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弟子72贤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孔子把颜渊视为子,视为友,甚或视为师。面对颜渊的死孔子悲痛不已。①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免已复礼为人”。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云做就是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理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理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做。难怪孔子说不知理无以立。孔子与他谈论要求高。这既是人最高的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②仲弓问仁。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大祭。已所不欲,忽施于人。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认为他有南面标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
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纫”仁厚的人说话语气平和。司马
应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人。他言多而躁。孔子正是对他性格中的这方面不足,提醒他要学会少说话,少发牢骚。
备教材学生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看来樊迟这个学生很好问,就仁的问题问了三次。而三次孔子回答都不一样,先难而后获;爱人不像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个标准答案。孔子往往是学生缺什么补什么,教育的针对性很强,也真能解决生命的成长问题。反思在我的教学生涯这方面做得太有欠缺。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达不到就生气,训孩子,现在看来不可取,要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5.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
语教121 45号 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孔子。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一、时代背景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公室没落,大夫兼并,正处于宗室制度被家族制度取代的社会演变之中,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孔子的家境则比较寒酸,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曾祖父是个战争难民,父亲曾是一名勇士,三岁而丧父,到孔子时家道已经衰微,故有“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足见其受教育之晚。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当代教师如何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没有出身贫富、贵贱之分,其实质就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如何实现教育平等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素质教育能否践行的关键一步。
(二)在师生相互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实现教育的济世功能。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济世功能。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小学语文教师想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参考文献
[1]《卫灵公》第39章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论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199—0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平民教育的创始人。孔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教育和教学实录,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可靠、最基本的资料。以《论语》为线索研究介绍孔子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对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教育目的论
从教育目的看,孔子是要教给学生“仁”与“礼”,他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人格能担当从政复礼任务的君子,而非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他想以学而优作为标准推举贤才,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逐渐沉沦,诸侯割据、混战,面对当时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混乱状态,孔子力图通过兴办教育的方法,培养治国安邦的贤才,以实现他恢复礼教、实行德政的政治目的。孔子所提出的“贤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必须具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操守和素质,同时孔子还特别重视人的知识修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强健的体力。
首先,孔子认为,贤才应首先具备从政的根本即仁德的修养。他认为,“为政以德”,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运用到治理国家的目标中去,这是治国和教育的根本。伦理思想的培养是孔子教育哲学的重心,君子应该是道德力量、智慧力量、素质力量的统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仁政”,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把仁德看得高于一切,至上至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可见,在孔子衡量人才的标准中“德”的重要意义,继而奠定了“德”在中国历代人才衡量标准中的首要地位,对后世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时坚持仁德标准影响深远。其次,孔子强调对知识的培养,主张“学而优则仕”,强调应把学识作为衡量人才的又一重要标准,对没有学识的人不能授以重任,否则便是“贼夫人之子”。孔子认为,“君子不器”。人才学习要做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进而通过“好学”进而达到博学多闻、知识渊博的境界。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的才能,他要求弟子从自己做起,“克己复礼”,“修己以安人”,然后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再次,孔子“举贤才”的目的是要求贤者从政,治国经邦,因此他主张学以致用,认为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没有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的人,纵然饱读《诗》、《书》,也没有实际意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还特别提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的真才实学。反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的鲁莽行为。最后,孔子强调人才要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他的教学内容“六艺”中有“射”和“御”两个体育项目,足见其对人才体质的重视。
孔子以“学优”作为标准推举贤才,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这些思想打破了自殷周以来形成的仕途贵族世袭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汉代以降官吏选拔的主要标准,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
当代教育强调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正是继承了孔子的“德才兼备”的教育原则,既要重视受教育者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受教育者思想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在孔子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二、教育对象论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也就是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别这一思想。受教育者不分贵贱、贤愚,应当机会均等。在春秋前,接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一般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学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政治、宗教、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政权的公卿大夫的子弟才能学习。在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孔子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把私学推向了高潮。孔子坚信“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学习不同。强调“学而后知”,因此不分年龄、职业、身份,统统广招门徒。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历来都把这句话解释为“只要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孔子对学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这也就会出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局面。其中既有华夏人,亦有华夷人;既有贵族,亦有平民;既有乡间童子,亦有四野鄙夫。比如: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等等。在他眼里,教育对每一个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知仁明礼的人。这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指導思想发挥的作用。
人们应客观地看待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的限制,在孔门弟子中没有奴隶和女弟子,这说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实际上是有限度的;但是,另一方面,孔子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更广泛的阶层,使得许多贫民子弟有机会接触高深的学问,既普及了文化知识,使新兴地主阶级有机会进入“仕”阶层,冲击了原有的官爵世袭制度,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这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大众教育,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从这个角度讲,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不谋而合。
三、教学内容论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及身担大任的君子,因此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方面。“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怪异现象,不谈暴力行为,不谈叛乱,不谈鬼神。孔子将“文行忠信”作为其教学大纲;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其教育科目;“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再加上《易》和《春秋》即六书作为其教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化知识、实践活动、忠诚仁爱、恪守信用是也。在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孔子的德育是寓于智育之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被周王朝和各诸侯定为贵族学校必修科目,后来成为孔子兴办私学的六门课程。同时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时,孔子很重视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主要就是因为通过这三者的学习能使弟子懂礼。孔子还亲自编写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作为教材。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同时也是一部文艺书籍,但孔子却引导学生从政治道德的角度来学习,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悟出孝父、忠君的道理;《书》即《尚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汇编;《礼》即《士礼》传于后世称《礼仪》,是士和君子需要掌握的礼仪规范,孔子对学生“礼”的教导,则直接是教授学生如何懂得各种礼仪。从而培养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克己”习惯,又可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乐》传至秦因焚书而散佚,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孔子认为复礼必先正乐,他从道德上评论音乐,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易》即《周易》,是一部巫筮之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六种教材各有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孔子教育内容中的“德育”可谓最成功和最值得称道的,他把德育寓于智育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言到行、从为人到处世,都渐渐养成文质彬彬的謙谦君子风范。孔子把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出抽象说教的道理。孔子德育的成功除了得益于他独特的德育方法,还和他的言传身教及诲人不倦有关。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孔子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及身体力行的实践。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复以为?”在这里,孔子绝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背熟“诗三百”,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包括了语言能力、联想力(兴)、观察力(观)以及与人相处(群)的能力等。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习理论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在实践中时时按照“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孔子提倡时时进行自我修省,即“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培养的学生既能上事君、下使民、居官交游,又要会说话,做到“有德者必有言”。因此孔子很注重言语教育,其中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一条即“言忠信”。
教育活动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的过程,建构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孔子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构建了一个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科目、教材等,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伦理、美学、数学、军事、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既丰富又实用。当代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借鉴孔子的德育方法,亦然能够发挥其作用。此外,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也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这对于我们当今克服实施素质教育中轻视基础知识传授倾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教育方法论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某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理解能力好、才智高的学生,教给他们高深的道理;反之,对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宜灌输过深的知识。学生存在性格差异,可分为三类:“狂者”、“中行”、“狷者”,在能力、特长、态度、志向等方面也不相同。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孔子还十分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特长。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因材施教从两个层面进行并形成了三步式的具体手段:其一是在具体教导中因其材不同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同。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的了解,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对学生施以不同教育;其二是对学生随其材情造就,孔子创造和利用了学生充分的心理准备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步式的教学范式包括,了解学生个体,选择适应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进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其中,了解学生个体是前提,选择适应学生主体的教法是关键。这些教学方法至今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第二,启发诱导。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相对完整的针对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方法。孔子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奠基人。孔子从不主张学生死读书,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动脑筋,触类旁通,即“告诸往而知来者”。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内涵,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求在学生遇到疑难苦苦思索无法想通时,再去启发他。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为了实现“举一反三”,孔子还鼓励学生使用“学而不厌”、“择善而从”、“不耻下问”等灵活主动的学习方法。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最高境界,但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强调人的本性。基于此思路,孔子认为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启发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引擎,如果在启发之下,不能举一反三,儒子就不可教了。为此,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比较民主,同弟子常常展开比较平等的讨论,认为教学相长,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必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创造,进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学、思及行相结合。孔子主张学生学习时应从学、思、行三方面注意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他认为,学、思、行从整体上构成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学生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学、思、行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学思、学行、思行的结合。其中,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结合起来。可以说孔子一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和他的学生一起边学、边思、边行的过程。
其一,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经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如果思不以学为根据,只能陷入空思冥想;如果所学知识不够扎实、广博,还会限制智能的发展。孔子要求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思维,促进学习。
其二,学行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行统一、学以致用。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把所学的知识用之于实际,付诸于实践,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鼓励学生们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重视“行”的思想对后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三,思行结合。一方面,他提倡“好谋而成”,赞赏“三思而后行”的季文子,认为思对行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对行应进行“反思”,即由行反之于思。他倡导的自省自克修养原则,要求人们“反求诸己”,注意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其中包含由行到思的反馈。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实事求是的学风,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孔子还提出了四点要求:毋臆、毋必、毋固、毋我。即对待问题,不要任意猜测、不要主观武断、不要固执成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的学、思、行相结合的思想,为后世教育家继承和发展。由于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和特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通译[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2]荀况.荀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孟轲.孟子选译[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析】推荐阅读: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感悟10-16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05-24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05-23
论孔子思想10-26
分析孔子仁的思想10-25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相同11-1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06-27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07-12
课文《孔子》教案06-11
评价孔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