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精选10篇)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1

一、加强组织领,确实提供组织保障

社区每年都把未成年人教育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并成立了未成年人教育成长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按小组划片,落实了责任,进行了党员“一对一”帮扶,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以宣传和法制为重点,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

1、未成年的健康成长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教育外,社区也是一块重要阵地,社区在办用房紧张的情况下重视阵地建设,设立了“关爱下一代成长办公室”“社区阅览室”等未成年人文体活动空间。

2、配合公安、司法、计生等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好各种宣传资料。组织社区老年人文娱队,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反对邪教”“文明城市、文明市民”等活动宣传,邀请了县电影院到体育场放了两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大片,深受群众喜爱,使未成年人在耳闻目瞩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三、抓好重点、切实为未成年人多办实事。

针对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社区采取“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的工作方法,尽力为未成年人多办实事,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如:1.社区在结合民政局的“春荒”行动中,给社区孤儿饶盺颖及时送去了生活、学习补助;2.孤儿梁乐因家中贫困放弃学习,在“清华同方”电脑城打工,用每个月的工资支持哥哥梁峰圆“大学梦”,现居住外公家,社区在得知这一事情后,主动帮助兄弟俩人办理廉租房摇号和申请租赁补贴的各种申请手续,事后兄弟俩都表示要努力学习、工作回报国家;3.留守儿童是社区重点关爱对象,残疾夫妻辛光明长年在外打工,儿子在家跟随年迈的母亲,社区不仅为其家庭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还上门为其办理了医保等,使他受到应有的关爱。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本文的未成年人主要是指未满18周岁的儿童青少年学生。道德成长, 指在社会化过程中, 未成年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未成年人道德成长过程是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的体现, 而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1], 起点是道德认知, 过程是道德体验, 结果是道德践行。道德认知, 是指个人通过学习、观察、感悟等形式了解社会道德生活实际与要求, 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道德体验,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受的道德认知、情感与自己意义世界的关联融通, 其中道德冲突非常重要, 它会使个体“历经道德感知、思维、直观和智慧, 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的完整过程, 使个体“从道德上的不成熟到成熟, 从较低道德水平到较高道德水平的转化”[2], 最终实现良好道德成长。这种道德成长依托的是真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虚拟的知识世界, 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自我统一性”和社会关联性, 会有效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 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累加的过程。

在开放、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 未成年人因其判断、选择和适应能力的不成熟, 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道德困惑和道德矛盾, 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道德抽象与道德具体的矛盾、道德协调与道德进取的矛盾、道德约束与道德自由的矛盾[3]。社会支持网络若不及时发挥作用, 未成年人很容易淡忘或抛弃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 出现“道德有限”或“道德伪善”。当下, 与未成年人道德成长休戚相关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社会的“家庭的决定性作用, 学校的中心地位, 社会的辅助地位”已渐渐转向“家庭的辅助地位, 学校的基础地位, 社会的中心地位”[4]。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联系与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 其中, 作为中观社会的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

由于身心上的未完成性和经济物质上的依赖性, 未成年人无法规避和自主选择生长生活环境, 必须依赖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这些关系就构成了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个人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人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 (如金钱、情感、友谊等) 的社会网络”[5]。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发掘使用社会资源, 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化解危机, 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构建幸福生活。

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由主体 (生活中的人或组织) 、受体 (未成年人) 和介体 (二者间的交往活动) 组成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为个人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家庭、社区、组织 (如学校、同伴等) 。未成年人与国家政府层面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及监护人来实现的, 国家政府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社区支持、家庭支持、组织支持间接完成的, 社区支持、家庭支持、组织支持构成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维度。社会支持的类型包括“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四种”, 社会支持也可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5]。一般认为, 当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受外部环境及支持网络的肯定、赞许时, 个体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 从而有效激发道德成长潜能;反之, 个体的道德成长潜能可能会渐弱或消失。也就是说, 人的道德成长潜能与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及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而社会支持就是从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出发, 细致、耐心、及时地保护和激发人的道德学习潜能的生长与壮大。

我国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与未成年人的需求有很大距离。第一, 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政府支持规范性和程序性较强, 但支持涉面不宽, 支持内容单一, 关系强度上是一种弱关系, 提供的多是工具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团委、少工委、妇联、教育系统等组织是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机构。这些支持组织自身在政府强力机器系统中是边缘和弱势的, 其网络结构虽然稳定, 但辐射能力有限, 不足以给予未成年人强有力的支持。第二, 家庭支持取向有待纠正。家庭支持作为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中最重要的支持, 主要提供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关系强度上是一种强关系。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很多家长经常走向两个极端, 即家长中心主义或孩子中心主义, 要么强加自己的意志, 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么过于溺爱, 任其发展。工具理性取向非常明显。第三, 组织支持体系有待培育。组织既包括正式的组织, 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 前者如学校、职场等;后者如团体、同伴、社群等。从关系强度上看, 它是一种弱关系, 提供的多是工具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在我国, “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尚未改变, 公益组织、慈善结构、第三部门等社会力量还非常弱小, 组织支持体系有待培育和发展。第四, 社区支持机制有待完善。社区支持在整个支持网络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上承接国家与政府层面的社会支持, 对下直接联系家庭层面的支持”[7]。部分组织支持也是通过社区支持间接进行的。社区支持是强关系, 主要提供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社区支持虽然重要, 但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运作机制也有待完善。

三、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社区支持

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社区”概念, 本义是指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的地域性社会共同体[8]。在本文社区指一定地域内由拥有多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社会居民、组织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学校和社区虽是两个异质组织, 但学校作为社区的子系统之一, 二者又有天然的联系。大致相同的地域, 关联的生活人群, 共享的社会资源与文化等, 使二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学生群体是社区和学校共有的人群, 从道德学习的角度看, 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书本上的道德, 在社区中学习生活中的道德, 二者共同促进个体的道德成长。区别在于, 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是抽象的、一般的、单纯的, 而社区里学习的道德是具体的、多样的、复杂的, 书本道德与生活道德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道德认知的迷茫和道德行为的冲突, 甚至无所适从。

社区对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第一, 社区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增加了道德教育的真实性, 但道德主体的差异性又增加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方向的不确定性。社区成员作为独立的道德主体, 具有多样性, 其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道德信念, 对未成年人直接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儿童拥有天然的模仿能力, 他们对成年人的模仿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然而, 成年人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良莠不齐, 未成年人难免受到负面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增加了道德成长方向的不确定性。第二, 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未成年人道德体验的丰富性, 但生活内容的复杂性又干扰了未成年人道德价值取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未成年人的道德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对话、活动、体验等直接影响其道德判断、选择和评价, 会带来道德行动的自觉和道德情感的愉悦。但生活又是复杂的, 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等也会使未成年人耳濡目染, 影响其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第三, 生活的日常性和具体性增加了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渗透性和实践性, 但日常生活的突变性和琐碎性又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连续性和累加性。生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对未成年人开展道德教育, 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渗透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但“儿童的生活又是琐碎和粗糙的”, 意外和变故经常发生, 他们总是“在以自己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暂时性地构成整个宇宙, 但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 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新组合”[9]。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异质性与不一致性, 都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连续和累加。

社区影响的两重性决定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社区支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任何社会性问题都不可能“仅仅通过推行某种事先设计好的确定的方案来实现;相反, 问题的解决在于每个社区成员共同创建和谐的环境, 社区成员在其间可以共同采取行动, 整个社会和市场以及公共管理部门都成为形成公共价值系统的一分子”[10]。生活性特征、地缘优势及其在整个支持网络中的独特作用等, 无疑都确立了社区支持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环境层面的社区支持。

社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对未成年人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开放、开发、利用社区内的体育场、图书馆、文化公园, 合理引导网吧、游戏厅等, 趋利避害。社区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社区、物质社区, 也是“精神社区”、“情感社区”。社区环境与教育、德育是双向互动的, 社区在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提供优化、净化、完整的德育环境支持的同时, 也为自身持续的良性发展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资源层面的社区支持。

社区资源按存在形态可分为场所性资源、人力性资源、活动性资源和综合性资源。不同社区有不同的道德教育资源, 资源的类型、数量与社区的德育潜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要善于整合社区德育资源, 建立社区德育平台, 通过与政府、学校、社会合作, 向学生、家长、居民开放, 将各种显性和隐性资源统合到未成年人的支持系统中, 协调发挥其支持功能。

3.机制层面的社区支持。

当前的社区德育机制主要是“学校—行政型”的, 社区德育被视为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 而没有确立社区德育在生活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更没有把未成年人的德育日常化和制度化。真正意义的社区德育应是“社区—社会型”[11]的, 它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 在法规制度和各种德育资源的支持下, 以专业化手段和方法开展日常德育活动, 满足社区未成年人道德成长及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4.一体化网络层面的社区支持。

虽然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构成了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维度, 但它们并未形成道德共识, 更未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因此, 在异质性的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合作和衔接关系, 形成统一的行为环境和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十分必要的。社区支持、组织支持、家庭支持构既要相互分工、各有特长, 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在方向上一致、在时空上衔接、在保障上有力、在情感上细腻, 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未成年人道德成长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鲁洁, 等.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93.

[2]段文阁, 等.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J].伦理学研究, 2007, (6) :61.

[3]蒋义丹.未成年人群体道德成长的矛盾分析[J].青年探索, 2008, (3) :50-51.

[4]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212.

[5][6]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1, (1) :76.

[7]行红芳, 等.社会支持系统的断裂与弥合——基于脆弱儿童实际生活状况的分析[J].青年研究, 2006, (8) :34.

[8]陈云松.从“行政社区”到“公民社区”——由中西比较分析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 2004, (4) :1.

[9][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16.

[10]Paletta.A et al, Networking for the Turnaround of aSchool District:The Boston University Chelsea Partnership[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09:470.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3

关键词:开放 ;社区资源 ;让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群体。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来抓。总体上看,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的教育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隶属于西三旗街道的社区教育培训中心2001年成立,是经海淀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社区教育事业单位。其宗旨是为社区成员提供个人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机会,提高社区的人口素质,推进社区的文明、和谐与进步。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对社区未成年人引导与教育上,发挥其教育的服务功能,以集成区域教育资源为优势,以优质、协调、开放、创新的特色教育为社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搭建了发展创新的优质平台。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社区教育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完善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2007年10月,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海淀区教育现代化目标提出:“要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

依据上述理论的指导,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有责任把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任务在推进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完成好、落实好。

(二)事实依据。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已取得显著效果。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还有些学校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有极个别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差,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有的造成严重伤害。

2.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有问题,特别是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上有偏爱、溺爱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还有些家庭流动或父母离异,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等。

3.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黄、赌、毒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一些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孩子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另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看的内容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4.对西三旗地区未成年人情况的调查显示。西三旗地区有未成年人7049人,占地区在籍总人口的10.3%。有在校中小学生4765人,占未成年人总数的67%。其中,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子女293人,地区流动人口子女达3200人以上。

为了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在社区部分未成年中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有78%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的课业负担太重,现有的教育又不能满足他们学习及个性特长的发展的需求,希望社会上能给他们创造有益于其个性发展及实践创新的条件;有53%的未成年人在外边的网吧上过网,且有些内容确实不适合他们看;有44%的同学很少帮家里做家务,缺少自己料理自己的基本能力;还有28%的同学认为父母离异或父母常出差对他们的帮助教育受到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的未成年人十分希望家庭所在的街道、社区或居委会能在寒暑假或节假日为他们组织一些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或相关学科的教育实践等。

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在各种先进理念指导下,针对当前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把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任务当作社区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开展了“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求知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社区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发展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实施本课题的具体措施

(一)发展特色,对外开放教育资源,为社区青少年搭建科普舞台。

针对某些学校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我们把街道成立了由辖区的永泰小学、清河四小、育新学校和清河三中为主要对象的各类科普活动小组,在课余时间到西三旗社区教育中心的科普室参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精美的石膏模型制作、有趣的KD板动物模型加工、各种木拼模型的组合、富有吸引力的气球直升机、空气动力车实验、表面张力船、四驱车表演以及小球走迷宫、观察生态球及动手组装乐高机器人等十余项,为社区的孩子们创造了认识科学、参与制作、掌握技术、了解创造的机会,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了开发与张扬,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利用社区“模拟少年法庭”这一法制教育基地,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

如何提高青少年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是教育系统和司法系统不断探究的问题。为了加强地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2001年西三旗街道就与海淀区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了“西三旗社区少年与家庭法制教育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02年西三旗街道组织了为期3天的“青少年法制知识教育夏令营”,来自社区的31个居委会的70多名中小学生非常认真地听法官妈妈尚秀云讲法制课,而后组织孩子们到位于大兴区的少管所开展“手拉手”活动。社区的青少年亲自与同龄的少年犯交流,通过交流他们了解到:其实进了少管所的孩子们并不是天生的坏孩子,只是因为不学法、不懂法,缺少守法意识,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近几年,西三旗街道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法制与科技”、“法律、军事、科技”等为主题的夏令营。少年看的专心,听的认真。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利用街道投资建设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模拟少年法庭”这一特有的教育资源,配合司法等部门对地区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切实推进了地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建北京一流的数字化图书馆,为社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为了减少营业性互联网和电子游戏厅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西三旗街道投资270万元建成了首都图书馆西三旗分馆,为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读书看报创造温馨优美的环境,特别是为社区青少年免费开辟“网上乐园”健康教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1200m2电子阅览区有130台电脑供孩子们上网学习,获取信息。我们利用寒暑假举办适合青少年的电脑培训班,请专职计算机老师为他们讲课,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增强孩子们在网络面前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些做法大大减少了电视及网络媒体不适合未成年人看的黄色内容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净化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四)以体验教育为出发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體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校、家庭、社区共同配合,根据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适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环保教育及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组织孩子们在自己的小区开展“认养绿地”活动,清除草坪垃圾,并组织参观清河污水处理站,增强未成年人的环保意识;还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禁毒教育,通过宣传图片及案例资料,让孩子们了解禁毒的重要性。

(五)满足未成年人求知欲望,展示学生才艺特长。

我们还根据社区未成年的要求,在学前儿童中,举办0—3岁亲子教育,开设4—6岁儿童的珠心算、手指算及识字班等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办了剑桥少儿英语预备级、一、二、三级培训班,创意作文和奥数班;同时开办了各类艺术兴趣班,如儿童画、少儿书法、钢琴、电子琴、吉它、二胡、古筝、舞蹈及青少年京剧班,为他们创造一个求知向上的机会,提供一个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营造了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体现党和政府的关爱。

党的十七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遵照这一精神,西三旗街道把更多的关爱投入到300多名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子女和多达3000余人之多的外来务工子弟中。积极主动面向弱势群体子女开展校外教育。街道成立了“阳光假日工程青少年科教活动站”,为地区特困家庭子女捐赠电脑,利用节假日为他们普及计算机知识,免费为他们开展网络电子图书阅览,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常年为他们举办写作、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的辅导,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家庭所不能给予的学习条件。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关爱,不但营造了和谐的育人环境,而且为构建和谐社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施本课题研究的成绩与效果

近几年,在开展社区教育与未成年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由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区教育与未成年人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孩子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北京市、为海淀区,同时也为西三旗地区争了光、添了彩。另外,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被团市委、市科协、市妇联、市文明办及市民政局联合授予“百万家庭上网工程数字家园”称号。

五、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战略工程。西三旗教育中心近几年在社区教育与未成年人教育的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切困惑与问题。

第一,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不够,相互间的沟通及反馈有待加强。

第二,对社区未成年人实施的精品项目有待加强,为未成年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教育服务应该更加多样化,内容应更加贴近青少年的需求。

第三,实践及研究中的理论支持不够,希望有更先进的理念或更多更好的经验提供研究者,以利于更好的发展创新。

今后,在社区教育与未成年人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发展、创新。按照中共中央对未成年教育的要求,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要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增强未成年人教育的时代感,认真研究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结合地区未成年人教育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努力为社区青少年搭建素质教育、健康成长及发展创新的平台,让他们的禀赋与潜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开发,让社区未成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他们的课余时间也能得到展示与张扬。让社区青少年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4

一、检查校园周边营业摊点卫生及食品合格状况。联合州工商局等单位对校园周边食品批发零售店的食品卫生合格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喜欢吃的小食品有一部分是“三无”产品或存在过期变质的现象,对这些食品当场没收,并根据相关条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二、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摘录)》宣传资料3000余份,利用6·1儿童节,通过标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举行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为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联合市法院、路南派出所等单位在市四中举行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宣传举办,法制教育讲座。讲座以“现身说法”和“法律知识讲解”为主要内容,邀请了过去刑满释放而今发展成为社会的成功人士和司法局律师到现场讲授。前者就其人生的改变历程作了深刻剖析,后者围绕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加以分析,并就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警示青少年朋友要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诚实守法的社会公民。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5

一、指导思想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和部署,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培养符合“四有”新人标准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要求;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首都青少年为目标;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工作出发点,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继续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是地球小主人”活动。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深入家庭、超市、商场、饭馆等场所,寻找一个浪费的现象、做一件抵制浪费的事情,带动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服务。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弱势群体(包括残疾、单亲、留守与后进等)学生,引导他们始终拥有自信、向上、进取、健康的精神状态。根据社区实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悄悄话信箱”,切实开展好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全面推进“净土工程”,广泛开展儿童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的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网络观念,正确、健康、文明和安全上网。

社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充实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邀请社区老师、志愿者讲解科学、法律知识,引导更多的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长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增长社区未成年人的科普、法律常识。

3、5、在假期开展诸如参观、比赛、演讲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科普教育等活动,使社区未成年人接受爱国主义和科普知识教育。

6、社区开展的文化广场和健身活动要纳入青少年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唱主角,寓教于乐、寓文于乐,凝聚人心。

四、为把“知荣明耻,文明出行”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在社区活动广场组织了“做文明人,行文明路,创文明区”宣传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增强了全体居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决心,行文明路,做文明人,为祖国的富强,沈阳的繁荣,皇姑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4月20日,一个春风细雨的下午,我校又举行了“同享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的签名承诺活动,队员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序地等待签名,立志成为保护地球的小使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珍爱环境,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绿色家园!

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

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学校主要开展了“我是社区小卫士”活动,五4中队的雏鹰假日小队还经常利用双休日帮助社区打扫楼道、清理生活垃圾。在即将迎来快乐暑期的日子里,西张小学雏风艺术团的舞蹈队员们,还在凤凰街道社区给党员们带去了一段别具河阳风味的舞蹈《好婆的山歌》,孩子们热情洋溢的表演给社区的老党员带去了夏日的一丝凉意,也增添了许多喜悦的笑容,台下掌声不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6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兴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课题。新的思想观念、利益观念、竞争观念不断涌现,随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也滋生蔓延。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思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的绿色通道,济源市职业教育中心做了积极尝试,形成了“环境育人,全方位渗透”的好方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加强领导,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以张永鸿校长为组长,副校长聂小要为副组长,各处室行政人员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校长定期召开会议,明确每学期工作目标,并先后制定了各种计划和规章制度,在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师德考核细则》、《文明班级创评方案》、《班主任工作创评方案》、《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等,学校德育实现了规范化、系列化,对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宣传栏、黑板报、阅览室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坚持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演讲,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严谨的治学风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尚的敬业精神体现教师教育的示范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学校通过“师德建设年”活动,“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两走进两服务”活动和“创优争先活动”,使每一位教职工更加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四、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行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寓素质教育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为目的的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政治课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灌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使思想政治课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五爱”、“三观”教育。选择典型事例和材料,凭借感人的榜样,凭借教师的激情讲授,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去推动学生相信和追求一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倾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注重心理调适。

改善师生关系以塑造学生完美个性。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还应是一个精神饱满、情绪乐观、人际关系协调、言行举止受人欢迎的人。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营造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使师生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杜绝“我教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领悟到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3、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做到自强自理。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是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知

行统一。改变过去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达到自强自立。3月15日学雷锋日,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帮助老人料理日常生活等,对学生进行了敬老、爱老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多途径特征。

职高各学科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渗透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用插图激趣法、语句激情法、情景再现法、人物赏析法、生情法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社会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渗透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激发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音乐教学中,用民族的旋律、歌颂党、祖国的歌词激励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教育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科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六、以班团队活动为手段,激发学生德育情感,促进德育目标全面落实。

中专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德育工作者在落实德育目标时,也应以此为基础,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团队活动。开展热爱生命,良好生存,热爱生活的“三生教育”;开展讲政策、讲法制、讲道德、讲恩情为主题的“四讲教育”进校园活动;开展有礼貌,守礼仪,懂礼节的“三礼”活动;为学校困难学生捐款活动等,将德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之中,既符合中专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又把道理从大处讲、从中事提,训练从行为起,效果从实处求,扎扎实实,有的放矢。

七、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

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以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新的教育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富有趣味、形式新颖的文艺体育、社会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邀请济源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宏民到我校进行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故事地讲

解,使青少年能够身临其境地接受生动的法制教育,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更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营造了一个遵纪守法、积极上进的成长氛围。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同时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大面积教育的同时还关注特殊群体,学校成立了单亲子女之家,组织女教师担当爱心妈妈,消除单亲子女的心灵孤寂,学习无助的问题;关爱学生,帮助弱势群体顺利完成学业。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篇7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

1.1 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

1) 德育目标定位不妥当。

尽管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明显对中小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 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实际, 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阁楼

2) 德育课程安排欠妥。

由于目标定位不明确, “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 比如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没有道德教育内容。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已经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了足够的强调, 但事实上小学生和中学生认知处于不同水平。这一点美国等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可资借鉴, 其品德教育课程中从幼儿园、小学直接到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分别称之为“幸福生活”“你与我”“公民的品德”和“自我决定”。所以, 道德教育也应当采取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 在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安排。

3) 德育方法运用简单。

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灌输”德育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 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 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学校德育。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忽视青少年儿童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 例如青春期中的道德课程、毒品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等等, 往往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形成了现实与理论的错位。

1.2 家庭德育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系到孩子走什么样的路, 做什么样的人, 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联系到智力开发, 一讲到家庭教育, 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 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1.3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校园环境是社会性环境的缩影, 和家庭、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拦的影响和渗透力。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 假冒伪劣, 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 这些不良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成为“电子海络因”。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 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措施

要改变这种状态, 我们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着手, 更新人才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2.1 加强中小学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并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建设,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 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 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 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 丰富课外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使二者有机统一, 相辅相成。要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 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入校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所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 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 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2.3 努力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娱乐环境, 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 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施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摘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特别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校德育教育不足、教育方法简单、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是社会、学校、家庭一起来实施。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8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83-01

一、德育现状与研究背景

1、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01。以上,这其中,十五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上个世纪70年代相比提前了2至3岁。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特点。它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在家长和社会眼中,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教育对策——构建道德建设“三结合”立体网络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校外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社会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缺一不可。

1、育人为本,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优化育人环境

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进行整体规划,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使校园宣传氛围体现出丰富性和序列性。学生置身于“墙壁文化”其中,自然会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创新育人载体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不断创新育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德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多种展示、锻炼的平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家校携手,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智育开发等面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携起手来,让学校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所以家长自己提高素质十分重要,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为孩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联系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在家校联系工作中,家访是一项传统而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家访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家访“四个转变”:一是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二是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三是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四是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

(3)成立家长委员会,服务学校健康发展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热心学校工作和关心孩子成长且有一定威信的家长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宣传联络员、行风监督员等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会议,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研究如何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问题,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形成教育合力。

3、多维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

社会教育的范围很广,它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改变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办封闭型学校的现象。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合作、互动共振,共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学校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9

敦煌二中深入贯彻落实酒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利用“六一”儿童节节点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做有德之人。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全校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通过语文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使学生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举办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班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使之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2.充分利用周一升旗仪式,采用国旗下演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精神精髓。

3.通过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横幅等媒介,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

(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紧密结 合起来。

1.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通过读书,吸收名著精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学生每个月读一本名著,由学校精选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和家长,也可由家长和学生自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籍,由家长督促学生有计划的阅读,并写出读后感,并由学校每月进行评选表彰。

2.开展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手抄报、征文比赛等活动。

通过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各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组织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我校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行动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我校充分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进行了一系列的美德教育。学期初进行了“弘扬民族文化,争当美德少年”启动仪式,全校学生在国旗下宣誓并签名,表达争当美德少年的决心与愿望;三月

国旗下演讲“弘扬雷锋精神,做个有道德的人”掀起全校学生“学雷锋,争先锋”的热潮;“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演讲为学生树立强烈的美德意识奠基铺路。

2、政教处印发了“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记录表,使“认星争优”工作落到实处。本学期学校共评选出43名“美德少年”并在期中总结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在国旗下介绍“美德少年”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强烈的美德意识奠基铺路。

3、布置中华美德教育专题文化墙,增强美德教育氛围。在校园墙壁和教学楼墙壁上制作传统文化和美德故事专栏,以陶冶学生情操。

4、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加大教育力度。我校把传统美德教育提到教育议事日程,列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我校通过深入开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促进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争做心灵纯洁,言行文明,诚实守信,有良好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实践活动。

我校以开展“日行一善”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自我提升,争做美德少年。

(一)以三“善”为教育对象。

1.“善心”。引导学生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

2.“善言”。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

3.“善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做好事,与人和睦相处。

(二)以三“善”为活动内容。

1.善待自己。即正确认识自己,积极上进,心理上能自调,行为上能自律,情感上能自控。

2.善待他人。即回报父母之恩,懂得尊敬师长,学会宽容他人告别不良习惯。

3.善待环境。即自觉保护各种动植物,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绿色学校的创建。

(三)以三“善”为活动范围。

即引导学生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

(四)“日行一善”活动措施。

1.“集”。收集有关“行善”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以此为榜样,激励自我。

2.“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校园、社区、家庭主动行善。

3.“记”。学生每天将自己的“善行”记录在手册上,并写下“行善”感言。

4.“评”。利用班会进行“行善”感言交流、评比,召开“日行一善”故事会。

5.“展”。将“日行一善”活动情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现出

来,如在“班级特色栏”内张贴学生活动的照片、有关活动的文章及活动积极分子的介绍。

6.“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如:“与坏习惯告别,同好行为结伴”活动;征集“日行一善”宣传语活动;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矫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四、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1.经典诵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周阅读课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个别背、接龙背、等学习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2.经典诵读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3.经典诵读与班会活动相结合。举办了“经典阅读活动”,结合各项诵读竞赛,开展经典阅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经典诗文朗诵赛、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并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4.经典诵读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则中华经典,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每周校园广播必吟诵至少一则中华经典。

5.经典诵读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五、积极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我校结合雷锋月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校园黑板报刊登了雷锋专栏,利用升旗仪式、班团会进行了雷锋故事宣讲,广播站播读校内外学雷锋先进事迹材料和学雷锋主题歌曲,使同学们对雷锋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营造了良好的学雷锋氛围。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学习雷锋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倡议,同时举行“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在学校广泛开展“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学雷锋活动,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雷锋故事、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在认真深入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立足校园、立足身边,争做文明学生,倡导学生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从各班选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同学,组成了“小小志愿者团队”,组织他们到敬老院参加敬老服务活动、到社区进行义务清洁活动。我校通 6

过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

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总结 篇10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将来更好的为国服务。近年来,我们九中坚持“精细化管理、精致化教学、精品化办学”的办学思路,按照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逐步形成了以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主线,以行为养成、法纪安全、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旋律,以班团和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育人模式。多策并举,校庭配合,社会联动,努力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校基本情况

市第六中学附属初中成为独立建制的市属学校,更名为市第九中学。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占地面积35298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拥有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体艺馆、餐厅、学生公寓、行政楼等基础设施,配备了闭路电视系统、一个电子阅览室、30个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教职员工111人,专任教师109人,本科教师108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逐步形成了以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主线,以行为养成、法纪安全、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旋律,以班团和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育人模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上,构建以“四节”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体系,形成阶段性、集中性的规模活动,以定时定点、固定品牌的形式形成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系列活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德育队伍素质。德育工作得到强化,校园文化品位得到提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基本做法

(一)抓好规范管理,落实常规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网络和德育队伍全面实施法纪、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教师学习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学生学习增强抗干扰能力。

班主任、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有关法规,不进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室等不适合青少年学生进入的场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防、自护、自救能力,确保未成年人在校内外健康成长,加强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加强晚自习后学生的管理工作;加强住校生的教育管理,严肃纪律,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常稳定,把一切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想办法,多关爱后进生,尽最大努力转化后进生。在思想上多关心引导,在学习上加强指导,多鼓励,多管理,促进后进生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尽快转变。同时加强学生各种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法纪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努力做到学生违法犯罪为零,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创新自主教育机制,深入开展“自主管理”生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高

1、学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学校管理;成立了由学生全面负责的“九中之声”校园广播站;组建了卫生和纪律督查小组,每天进行督查和量化考核。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逐步形成了以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主线,以行为养成、法纪安全、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旋律,以班团和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育人模式。本着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学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学校管理;成立了由学生全面负责的“九中之声”校园广播站;在全校各班组建班级生本管理委员会,由学生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组建了卫生和纪律督查小组,每天进行督查并扣分。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学校、家庭培养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自我校成立了以九中为总校,以锦湖新村居委会、新西门社区居委会、薛甲村委会、东风村委会为分校的家长学校,自主编写了《家长学校读本》。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深入社区、福利院、外出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合理规划全年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以“四节”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体系。形成阶段性、集中性的规模活动,以定时定点、固定品牌的`形式形成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系列活动;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德育队伍素质。德育工作得到强化,校园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在全校各班组建班级生本管理委员会,各班健全班管会网络,由学生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自主德育教育特色。

完善班集体建设体制及机制。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网络的作用,积极开展寓德于乐的教育活动。注重学生养成教育,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表彰好人好事,繁荣校园文化,每月评选“文明宿舍”,做到先进及时表扬,后进及时曝光,用评选促进成长,推动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班级管理上,进一步施行班级生本管理委员会制度,大力培养学生干部,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锤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在年级与学校管理上,在已有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纪律督查员”、“卫生督查员”等学生自主管理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队伍和形式,构建比较完整的自主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更加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建设和谐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深入社区、福利院、外出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

实践出真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校外实践活动可以是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宣传活动、家务劳动、勤工俭学、社区服务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充分体现德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真正的参考者、当事人。走出学校、接触社会、学习为人处事,亲自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体会苦中有乐的真谛,认识自己的价值,他们在自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真实的自我体验里获得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并转化的道德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道德的内化、自省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佳效果。

2、合理规划全年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以“四节”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体系。

构建以“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体系。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提升艺术品位。形成阶段性、集中性的规模活动,以定时定点、固定品牌的形式形成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系列活动;

3、成立“零度画室”、“练影”等多种文艺社团,聘请专人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拓宽素质教育发展内涵。我们学校共成立了个文艺社团,参加活动的成员达到人,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4、彰显“环境育人”特色,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楼道文化和宿舍文化。使校园文化品位得到提高。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各个班级进行生本管理,对已有的生本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班级生本管理模式。

宿舍文化建设上,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加大对宿舍管理力度。加强对宿舍管理员的管理,定时对宿舍管理员进行培训。制定九中宿舍管理相关制度,修定宿舍扣分细则。各年级继续安排坐班组长,协助值日行政加强晚自习课间和宿舍的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楼道文化建设上,在已有绿化的基础上,我们得独出心裁对每层教学楼又进行了绿化布置,增添了校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积极倡导各班开展“扮靓绿色教室,共享温馨家园”的活动,让绿色走进每一个教室,并组织老师对各班的文化、绿化布置进行评比。我校对教学区进行文化布置。各教室、实验室外的墙壁布置了学生作品、世界名校、名人简介等。本着让沉寂的走廊活起来、动起来的目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每个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内容。一楼为艺术廊,二楼是科技廊,三楼为教育廊,四楼是文学廊,五楼为政治家。

(四)、健全学校武术教育机制,拓宽德育特色发展内涵。

学校武术队历年来参加比赛,分别获得江苏省“江阴高中杯”首届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团体一等奖、江苏省“六中杯”第二届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团体一等奖、江苏省“姜堰二中杯”第三届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集体刀术一等奖,集体拳二等奖。在全市率先推广武术操,让每一位学生通过适当的武术锻炼提升自己的精气神。

(五)、加快德育网络建设,完善由学校、社会、家长组成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学校、家庭培养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自20我校成立了以九中为总校,以锦湖新村居委会、新西门社区居委会、薛甲村委会、东风村委会为分校的家长学校,自主编写了《家长学校读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深入社区、福利院、外出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合理规划全年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以“四节”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体系。形成阶段性、集中性的规模活动,以定时定点、固定品牌的形式形成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系列活动;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德育队伍素质。德育工作得到强化,校园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完善教师层面的合作机制。明确正、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班集体建设调研反馈制度,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状态和班级建设现状;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开展青年教师的德育工作培训活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本学期政教处将进一步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水平。对班主任工作规范化作出明确规定并定时检查,使班主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不断实践、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加大对学校班主任后备队伍的培养。

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促进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共同提高。实行全员育人制度,教师值日,定时、定人、定地点,对值日教师的值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学校以“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为办学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主特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未成年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拥有了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激情奥运、阳光校园”读书征文活动集体一等奖、江苏省“江阴高中杯”首届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团体一等奖、江苏省“六中杯”第二届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团体一等奖、江苏省“姜堰二中杯”第三届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集体刀术一等奖,集体拳二等奖、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实验学校、江苏省和谐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镇江市模范学校、镇江市安全文明学校、镇江市无流生学校、镇江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镇江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教学管理先进学校、市基础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四星级先进集体、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先进集体等数十项殊荣。显著的办学成果充分显示了“镇江市模范学校”和“江苏省示范初中”的“模范”与“示范”作用。

上一篇:晚归的检讨书下一篇:山西省治超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