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研究分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抑郁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一旦抑郁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就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转化为抑郁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改研究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改研究分析论文 篇1:

计算机实践课改革的初步分析与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中职校计算机实践课改革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从考试考核、教学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体现了计算机实践课改革的必要性、思路与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改革;考试考核;教学教法;项目教学

一、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人单位对中专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同样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中专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作为一所福州市农村示范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入校前都没接触过计算机,而部分来自城关的学生却已经在初中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何结合我校建筑专业和北大青鸟特色软件班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实践课教育、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如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就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本校计算机科,下同)经过多年的努力尝试,依据教学教改经验总结,结合2009学年福州市职教中心进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改革,对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方向

要达到社会对中专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达到学以致用、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的目标,计算机实践课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选择和设计出适合教学和学生乐意接受的案例。为此,需要对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探究。

我们认为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和管理,应从教学内容及教材更新与补充、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考试模式等教学环节上进行改革。主要包括:

1.结合我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对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标准。

2.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实践课中,以项目为导向,要求学生进行项目设计。

3.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4.以学生参加福州市技能竞赛、双证考试、项目设计为切入点,开展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1.加强案例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合理的案例进行技能训练。通过案例教学的研究,要求任课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案例,因此, 我们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图形图像处理》、《VB程序设计》、《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科目进行案例设计和编写。在案例设计中,由以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的要求转变为学生完成案例、掌握技能的过程。

2.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学有所创。在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中,建议、要求教师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

3.教学形式多变,课堂组织多样化。可以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4.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學质量。配合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加强教学管理,按相近学科进行集体备课,从教材处理、计划制定、学生分析等方面进行多方位交流,并采用统一制作的教学课件授课、严把实验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5.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形势与任务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的前沿课程,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北大青鸟课程培训、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暑期继续教育专业课知识培训。

四、计算机实践课考试考核的改革

1.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学生学习科目的更新,以及中职学生在毕业时要进行双证验证的要求,计算机考核在各次的考试考核过程中,由原来侧重的笔试考试转变为上机技能考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操作性强,技能操作步骤明显,在笔试考试中,无法测定学生技能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求各位教师制定出各科目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制定考核内容,设计考核的项目、案例,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最终的考核结果也以完成案例的最终完美程度作为评估标准。

2.加强速度测试

从2006年开始,我校每一年都参加由市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针对这一目的,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也相应的改变,由以前的学生能掌握技能操作的步骤向学生熟练操作技能的过程转变。几年中,在《汉字录入》、《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AVID MC影视后期处理》几个科目中,加强了速度测试,要求学生针对同一案例或同技能操作中,以最快的速度来完成,以最快完成考核内容的学生为基准,进行相应的考核,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的目的。

3.完成项目设计,进行团队合作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开发能力。例如,我们以09(11)计算机班为试点,首先,在2010年4月份组织了两个团队共8人,完成了以环保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参加全省北大青鸟合作院校的网页制作竞赛。之后以这8位学生为小组长,在全班设立了8个小组,确定主题,进行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中,采用团队合作方式,设定小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进度,各组员分工明确,分别完成相应的项目要求。通过网页制作的项目设计,综合了《Dreamweare网页制作》、《Flash二维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JS Script脚本特效》四个课程的内容,以最终完成项目为目的。最后,组织教师对各小组的项目进行考评与测定,并以测定的成绩作为学生上述学科的期末成绩。通过分组、确定主题、分工合作、小组长负责、综合评定等各个环节的执行,学生明显增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操作技能熟练度明显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五、计算机实践课的创新点

1.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案例与学生上机案例

根据市职教中心开展实施性教学计划,我们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并在此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各个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并以北大青鸟的教材为蓝本,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图形图像处理》、《VB程序设计》、《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科目进行案例设计和编写。

2.以毕业生必须有专业技能双证考试和参加福州市中职院校技能大赛,带动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活动

根据毕业验印的要求,学校组织各科學生参加高新技术考试,包括计算机专业的《ACCESS数据库》、建筑专业的《CAD》、财会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以此为契机,以考证为动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也能把培养重点放到教学中去,提高了学生上机实践和动手能力。

3.高质量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素材库的建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校与北大青鸟集团联合办学,开设了计算机软件特色班。我们以北青鸟强大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辅助软件、教学案例、素材等)为基础,引用了他们的先进培训和培养模式,结合我校的特点,合理地借鉴他们的教学模式、课程题库、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素材库、题库系统等,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促进学生技能训练的目的。

4.考试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笔者编写了《永泰建专校考试系统》,实现了在部分学科中无纸化考试的要求。考试系统实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点多少向学生掌握技能的熟悉程序进行转变,实现了 “绿色”、高效和交互式的实习考试教学,推动了实习、考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5.实践教学的加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加大了实践课比例,同时强化了教师辅导环节,任课教师负责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传送实验报告,每个学期都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和学校网站上进行展览。加大了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比重,要求学生进行项目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成立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行专题IT讲座、报告会,举办各种计算机比赛等。这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加合理和完善。

结束语

自进行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开始,我们从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案例制作、项目设计、考试考核、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双证通过率、参加技能竞赛获得的成绩有长足进步;通过实践,各位教师在教学教研上也得到了提高,他们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并有多篇在市、省上交流汇编。

改革的过程是经验的积累,从计算机实践课的方法改变到整体改革过程中,我们从各方面汲取经验,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为的就是让计算机实践课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快乐殿堂。

参考文献:

[1](美)恰瑞罗特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俞克新.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1.

[3]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春生.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编辑:郭桂真)

作者:张永善

课改研究分析论文 篇2:

体育选项课对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的分析研究

心理抑郁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一旦抑郁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就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转化为抑郁症。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改善抑郁情绪有较好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同的项目对改善作用是否一致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相关教学实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项体育项目加入体育课教学(体育选项课),并由笔者分析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846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分班教学与分项目教学的方式,对846名学生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验前发放抑郁状态(DIS)问卷共846份,收回829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95.8%。教学实验后发放抑郁状态(DIS)问卷829份,收回82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17份,有效率为98.6%。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高职生实验前后的抑郁情绪状况加以分析,比较体育教学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改善状况。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抑郁状态问卷表。抑郁状态问卷(DIS)是由Zung于1972年编制而成,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其内部一致性满意,奇偶数条目劈半相关性的0.73和0.92,说明本调查表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此调查表作为心理卫生调查中最常用工具之一,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测试者的抑郁程度。该表一共20道题目,反映抑郁状态的四组特异性症状,即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一题目根据测试者的自我感觉分1~4级评分,累计各条目总分,总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评分标准为:

抑郁严重程度指数=各条目累计总分/80(最高总分)

评分指数在0.5以下者为无抑郁;在0.5~0.59之间者为轻微至轻度抑郁;在0.6~0.69之间者为中度至重度抑郁;在0.7以上者为重度抑郁。

3.实验对象的控制因素

教学实验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无变化。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一致,均为一周一次篮球或足球课程的教学训练,为期16周。课余不安排其他体育活动。

二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教学实验前不同项目学生抑郁状况分析

由教学实验前的794份有效问卷中可知,共有492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62.0%,其中轻度抑郁者有402名,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50.6%,中度抑郁者84名,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10.6%,重度抑郁者6名,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0.8%(见表1)。

由表1可知,各项目班的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并且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生抑郁情绪还较严重。如果不及时干预,有加重成抑郁症的可能。

2.教学实验后不同项目学生抑郁状况分析

由教学实验后的817份有效问卷可知,共有471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57.6%,其中,轻度抑郁者415名,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50.8%,中度抑郁者54名,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6.6%,重度抑郁症2名,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0.2%(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无抑郁情绪的学生比例增加,轻度抑郁情绪的学生比例未发生明显改变,中度和重度抑郁情绪的学生比例明显减少。

通过统计学检验,从分值分布比率看,教学实验后篮球班与足球班的学生抑郁系数相近,无显著差异;排球班、乒乓球班、羽毛球班的学生抑郁系数相近,无显著差异;田径班与形体班、武术班、健美操班的学生抑郁系数相近,无显著差异。并且,篮球班与足球班的抑郁系数低于排球班、乒乓球班和羽毛球班的抑郁系数;排球班、乒乓球班和羽毛球班的抑郁系数低于田径班、形体班、武术班、健美操班的抑郁系数,且具有显著差异。

三 本次研究的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通过此次体育教学实验结果来看,无抑郁情绪的学生增加,轻度抑郁情绪的学生略有增加,中度抑郁情绪的学生明显减少,重度抑郁情绪的学生略有减少。说明体育教学训练不能完全改善高职生的抑郁情绪。但是,从数值分布比率上看,所有体育锻炼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生的抑郁情绪。但是篮球与足球训练比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训练能更好地改善高职生的抑郁情绪;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训练比田径、形体、武术和健美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高职生的抑郁情绪;形体、武术、健美操训练比田径训练能更好地改善高职生的抑郁情绪。

2.建议

第一,体育训练对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有积极作用,因此对高职生的心理抑郁情绪治疗方法中可以加入体育锻炼。

第二,每个项目的体育训练方法均不能作为高职生抑郁情绪治疗的唯一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应配合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同时进行。

第三,针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多以相互帮助、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加强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作、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要科学练习,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避免枯燥乏味,提高锻炼实效。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董玉福、李云清、杨颖飞等.不同选项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3]高青竹、顾福颖.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5(5)

[4]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7(7)

[5]丁庆建.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

[6]周蜀溪.在校大学生抑郁症心理分析与调控策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

[7]万才贵、罗贤才.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体育辅助疗法[J].南昌高专学报,2005(6)

[8]孔凡寅.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J].高校教育研究,2006(2)

[9]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J].心理学报,2006(2)

[10]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李方玉

课改研究分析论文 篇3:

初中物理讲授型微课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 要 讲授型微课特别适用于初中物理这类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其重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选取“物理大师”系列微课,对该课程中针对知识点记忆和理解的设计分析,得出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 微课;讲授型微课;初中物理;物理大师

文章編号:1671-489X(2018)22-0044-03

Key words micro-lecture; micro-lecture of knowledge teaching; junior physics; physics master

1 问题提出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之一,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初中学段讲授新知识类型的课程[1],能够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一个知识点。教师设计微课时,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微课还局限于一般性的课内知识讲授,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无法有效支持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微课的深入应用[2]。因此,探讨讲授型微课针对知识点记忆和理解的设计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胡铁生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3]。基于此,讲授型微课则是以微视频为核心,以讲授的方式为主,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时长约10分钟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2 研究对象

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较强且知识点细碎,学习者需要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笔者选取腾讯课堂中初中物理讲授型微课报名人数最多的系列微课“物理大师”来进行分析,该课程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初中物理的全部基础知识,让学习者面对陌生的初中物理新知识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轻松应对,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针对该系列微课,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两方面来分析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对知识讲授型微课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分析思路如图1所示。

3 优势分析

针对知识点的记忆方面

1)文图与解说完美配合。课程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会向学习者展示关键词、图片、动画等,多通道地向学习者传递知识,在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同时帮助其记忆细碎的知识点。如在讲授“沸腾过程中气泡是不断上升且由小变大直到水面破裂开来”这个知识点时,画面出现实验中烧杯里水沸腾的景象,并且会将“上升”“变大”“破裂”这三个关键词高亮放大显示,同时会有动画展示沸腾时需要用酒精灯不断加热来说明沸腾吸热(见图2)。这样比教师直接口述知识点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从而对此印象深刻。

2)重难点突出。讲重点内容之前,会有提示词让学习者注意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多数是课程标准中标出的重难点,或是学习者比较容易出错和忽略的一些细节,这会引起他们的重视,有助于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讲授刻度尺的使用时,首先告诉学习者在使用刻度尺时有三点细节需要高度注意,这会让学习者产生好奇;再说明这三点分别是对齐、紧贴和平行并进行具体解释(见图3)。重难点总结精炼,学习者在集中精力的情况下,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效果会更好。

针对知识点的理解方面

1)实例贴近日常生活。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会举出生活中的现象、古诗中的诗句或电影中的情节等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习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如讲到蒸发吸热时,会举出夏天使用洒水车可以给路面降温,人洗完澡会觉得凉快等例子来说明(见图4),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习者对这些物理现象和原理能够理解透彻。

2)概念呈现方式新颖。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再总结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如“光的折射”这一节,藏区的五色海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筷子为什么在水里看起来像是断掉了?这都是因为光的折射。然后通过动画来说明光的折射现象以及概念(见图5)。这种方式比先说概念再举例效果更好,能够让学习者从例子中发现共同点,自己对物理名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学习课本上对其具体严谨的解释就更容易理解了。

4 不足之处

针对知识点的记忆方面

1)课程整体节奏过快。该系列微课内容十分紧凑,在短短4~6分钟的时间内要讲授一个专题的知识点,并且配上各种动画、实例,整个节奏相对较快。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会觉得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太紧密,还没有意识到就已经跳到下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这会让他们感到手忙脚乱,缺乏思考的时间,对知识点的记忆大打折扣。

2)学习者反思模块缺失。该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十分細碎且用时较短,所讲的内容都是重难点或易错点,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将这些知识点都记住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学习之后自我反思对内容的掌握程度,与学习目标的差距是什么,之后针对这些差距进行多次复习,直到消除差距。

针对知识点的理解方面

1)举例方式单一。视频中举例子的方式多采用先讲概念再举例,皆是正面的例子,学习者只是顺着视频所讲来接受知识,自己并没有多加思考;当遇到两个比较类似的概念时很容易产生困惑,无法分辨二者的区别。对于这类易混淆的概念需要在第一时间搞清楚,否则时间久了要想纠正就很困难。

2)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及拓展性资源。该课程除了视频之外,其他帮助学习者理解的资源有所欠缺,如该课程的课件、练习题等。仅仅通过几分钟的学习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一些辅助性资源帮助学习者强化认知,巩固所学,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讨论区利用率不足。讨论区不应仅用于学习者对该课程的简短评价,更多的是让学习者在这里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制订研究方案等。这样学习者能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真实问题情境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住和理解这一层面上。通过交流协作,学习者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能力也得到提升。

5 改进建议

针对知识点的记忆方面

1)视频中穿插知识性题目。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在两个知识点的衔接部分插入选择、填空题,通过做题的方式有时间思考是否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点,答题是否顺畅,这既是其自查的过程,也是教师得到反馈的一种方式。加入这些题目让视频的节奏不会过快,同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对学习者识记这些知识点有很大帮助。

2)使用知识梳理工具。思维导图对学习者个人知识建构很有帮助,能够让学习者反思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能反映不同学习者的知识架构,便于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物理知识点细碎,所以需以节、章、整个课程为单位对知识进行梳理。通过这种方式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看到自己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针对知识点的理解方面

1)恰当使用反例。在帮助学习者消除学习中的误解时,将正反例结合会更有效果。学习者通过对比正反例的区别,从而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不容易混淆那些相似的知识点。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可以先使用反例,这会让学习者有一个思考和辨别的过程,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

2)增加切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资源。仅仅在视频中间穿插选择、填空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辅助,如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练习题、拓展资源等,让学习者加深理解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

3)加强对讨论区的使用。在讨论区,教师可以发布一些话题让学习者进行讨论,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习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加强了其小组协作能力。学习者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会有很大帮助。学习者可以利用讨论区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其他学习者对其进行评价。针对评价,学习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最后将其付诸实践,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进行下来,学习者不仅对知识产生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应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其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物理大师”系列微课中针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两方面内容设计的分析,找出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笔者认为,讲授型微课设计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的设计,设计时需要同时站在教师和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学习者学习微课之后其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就感也会增强,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以上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仍需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提出更多科学高效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1-14.

[2]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4):56-62.

[3]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37.

[4]陈明选,胡月霞,张红英.理解取向的微课设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5):54-61.

[5]王威达.我国微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2):29-32.

[6]岑健林.“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97-100.

[7]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3):104-112.

[8]盖鸾英.微课设计策略例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5-29.

[9]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10]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1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作者:张晶蕊 王娟

上一篇:检察办公室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