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篇1

四(3)

高娟

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岁月匆匆走过,我们每位学生也对课改有很多话想说。课改让我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改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让我们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不在惧怕,课改让我们的梦想起航。以前的我上课很少发言,从来不会主动举手,老师点名提问时,心里也会不停地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叫我”。如果即使不幸被叫到,回答问题也比较胆怯,生怕自己说错了被人笑话,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经常说的是语无伦次。课改后,每个小组都要在板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身为组长,当然更是义不容辞。讲了几次后,感觉讲台不在陌生了,发言也没有那么胆怯了。想想将来走向社会,没有好的表达能力,没有好的交流能力,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课改无疑对提高自信、迎接未来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让我更有自信了

六(2)黄文浩

自主学习是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一个亮点。开始时,我也很迷茫,自己学习怎么能学得懂呢。确实也如此,刚开始,也常常因看不懂书、完不成学案中的基本任务而苦恼。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读书时要“圈、点、勾、划”,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为导学案而读书,学会借助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经过一段时间,我的自主学习能力真的得到很大的提高,学得更细致,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问老师或请教同学也更有重点。并且学到知识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对书本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以前一看书就头痛,看书就像读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却不知说了些什么。而现在,我通过读书,可以抓住重点,理出思路,学会了分析问题问题的方法,对期末的考试也充满信心。

我从这里起航

四(3)

林芷冰

课改的另一个亮点莫过于合作学习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受益匪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许多自己不会的知识,每个人的力量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的成绩也上升了许多。另外,每一个小组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小组作为强大的后盾,组内成员经常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大家没有一丝孤独感。课改,让我们对未来不再迷茫,让追逐理想的我们从这里起航。

讲台上展示自己真正的风采

六(2)

林翠萍

我从小就十分内向,一到大厅广众之下,两个脸蛋就红的发热,要我独自上台表演,来十头牛都甭想拉动。可自从实行课改后,一切都变了。记得我第一次上讲台讲的时候......那次组长和几位组员经过'三思熟虑'终于'妄'下决定,让我上台演讲,那时我的脸挂在门上的灯笼还要红一万倍,心跳以每秒一亿下的速度跳动着,我在组长和组员的催动下,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上讲台。这时,我的血液仿佛都停止了,心里犹如乱麻一般,我先讲什么呢?怎么讲呢?讲错了怎么办?同学们耻笑我怎么办? 我把无助地目光投向了老师,可老师并没有来帮我解围,我看到的是一双充满期望和信任的眼睛,它似乎激醒了我,让我的理智清醒了过来,我清了清嗓子,便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起来

因为课改,我才有机会大胆地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真正的风采。没有学校的课改,哪有我畅开心怀、大胆、自由的展现自我!我感谢课改,是它让我变了,真的变了。

对于课改模式,我满怀信心!

四(3)侯宇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篇2

马坪学校实施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合作学习为核心, 以小黑板为小组成果展示平台, 以知识整合内化为目标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分为目标定向、合作探讨、整合内化三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三大环节改学生围绕教师转为教师围绕小组转,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均衡课堂”教学模式, 使每个学生的兴趣得到均衡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均衡训练、学业成绩得到均衡提升, 形成一种“我快乐我学习, 我学习我快乐”的课堂气氛。

一、观摩学习

2010年12月1日,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科教新报》第A8版:刊登了该报记者任凭、周曦与通讯员艾志飞所写的文章《逼出来的课改》。全文真实的记录了马坪学校在周大战校长的带领下进行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改革尝试所经历的过程、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及后来取得的成效。该版编辑在编后语用“新课改需要勇气”对马坪学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

走进马坪学校, 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与许多好的学校相比不算好的, 学校里水泥路是修修补补的, 学生的课桌凳子、教室的黑板都是旧的。唯独教室里的小黑板是近期买的, 还算比较新, 每个班级每个小组都有一块小黑板。教师办公室不多, 每个办公室有6-8位老师在一起办公, 小黑板只能是上一节课的老师用完, 下一节课的老师马上接着用, 好像没有多余的。从这些细节来看马坪学校教学条件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 那为什么在冷水滩区中考中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值得这么多人来关注、观摩、研究、探讨与学习呢?

在学校围墙的宣传栏里, 学校简介“做课改的先行者, 当教育的一名片”, 写着“一份耕耘, 必有一份收获。随着‘自主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 均衡课堂的进一步推进, 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该校在2010、2011年的中考中, 在冷水滩区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从全区人平成绩排名30位跃升到排名第五、第三名, 他们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自主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从宣传栏的照片上看到有许多领导来到该校观摩、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 有教育部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廖湘生及市、区领导等;有《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永州日报》记者、永州电视台采访报道等;有兄弟市、县、区、校领导与老师来观摩、学习、取经等等。这一切都说明“自主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走上教学楼, 在各个班的教室外参观, 看到每个班教室的同学如《逼出来的课改》报道介绍的一样, 把6张小课桌合拼成一张大课桌, 同学们围桌而坐, 6人一组, 每组有块小黑板。早读时, 大多数学生已经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大声朗读语文课本, 只有极个别班级有老师在教室里, 一些班级有一位学生站在讲台上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语文课本。参观当日没有听到有读英语的班级, 不知学校是否有规定, 分星期单双周读语文与英语。所有班级同学们都是自觉地大声朗读的, 没有老师硬性要求, 看得出同学们都发自内心的在读书。从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走到初中三年级的教室, 从一座教学楼走到另一座教学楼, 同学们都是书声朗朗。所有教室里讲台的黑板上面题有“自主、合作、均衡、阳光”,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展示改变命运, 合作成就未来”。这是马坪学校的校训与校风。

走进九年级31班教室, 讲台前的墙壁上有大多数学校教室都有的作息时间表、班级课表等。有两张A4纸用钢笔手写的, 可能有的学校教室不一定有。一张是班级的目标与老师的工作口号, 工作口号是:让我们的班级充满阳光, 尽职尽责, 真诚合作;另一张是学习小组组长的名单及学习口号, 学习的口号是:勤学好问, 合作探究, 共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分成的几个小组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有一个“成长足迹”表, 里面按周给各组插上红旗。该班有29位同学, 分成了5个小组, 名称是花儿朵朵队、永恒之星队、梦想队、拼博队、星月组合队, 这些队的名字是各小组自己商量取的, 在“成长足迹”表里各小组都有红旗, 显示出各队之间互争上游的决心与不服输的勇气。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学生自己办的黑板报, 标题是:“老师, 我们爱你”, 栏目有“良言台、中学生眼里的‘荣’与‘耻’、颂师录”, 落款有“版面设计、美术、文字”三项。整个版面美观大方、字迹工整, 内容丰富、简洁、内涵深, 如在“良言台”栏里写有《礼记》的句子,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在初中年级相比是办得比较好的黑板报, 值得学习与称赞。

二、九年级张慧婵老师的《陈涉世家》课堂记实

⒈上课开始起立。老师同学互相问好, 老师提醒学生微笑1分钟。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要微笑呀!”学生回答:微笑———阳光、健康、心情愉悦等等。

2. 引入新课。

在黑板右边写出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中词句“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导出:陈王就是陈胜, 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陈涉世家》。

板书:陈涉世家

3.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前询问了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该节课的内容的情况, 有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鼓励。⑴讲解《陈涉世家》文学学识, 司马迁《史记》, 从“史记”讲到“传记”、“列传”、“表”, 重点讲解了“世家”其实是“传记”的一种。⑵请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说大家一起读, 在学生齐读课文时, 当出现多音字的时候, 学生读错时, 老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 老师纠正后, 接着读下去。里面有“数”、“王”、“将”、“长”等。⑶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导学指南, 有方法的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想。”老师请学生思考回答“有方法翻译指哪些方法?”学生们积极发言回答了多种方法, 最后老师总结, 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从字、词、句意思翻译, 叫直译;一是根据文章上下句的关联翻译, 叫意译。⑷分小组, 由各组讨论翻译全文。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 每人都有一份“自学稿”, 他们互动交流, 或在“互帮显示板”上认真书写着。各小组大都已经在课前对原文进行翻译, 并且把译文写在自学的作业本上了。⑸老师抽学生按自然段翻译课文, 有的自然段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译文, 达到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教学目的。如“曰:‘苟富贵, 无相忘。’”有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成目前流行的语句, 就很好。用掌声鼓励学生举手积极回答课堂问题。⑹最后老师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 达到学生全部掌握理解其含义为止, 特别是重要句子提醒要加深理解。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 课堂总结。

因为课文内容较多, 一节课时间按一般的班级是无法完成的, 上课时间快到了, 老师简单地总结该课内容。“陈胜远志—谋划起义—发动起义—陈胜称王”。

5. 布置课后作业。

出示第二块小黑板的“导学指南”, 其内容是:第二课时谈陈胜 (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分析陈胜的形象) ;说感受 (从陈胜身上, 你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张慧婵老师的《陈涉世家》课堂评析

1.把握学科特点, 体现学校课程改革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整堂课基本上是按照学校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了:不是为读而读, 为学而学。这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 是深入地读, 富个性地悟, 开放地去发现。学生自觉地结合课文的线索去读去品, 品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心情、历史的意义。有较难的问题, 老师加以引导, 特别是告诉学生把这个故事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思考, 去翻译。在感悟之后, 各抒己见。

2.在分组学习的时候, 张老师只负责指引和概括, 一切得靠各小组自己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被分为5个小组, 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 每人桌上都有一份“自学稿”, 他们忙碌着、参与着, 或入神聆听, 或凝神思索, 或互动交流, 或在“互帮显示板”上认真书写着。每个小组的几位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事先由组长将该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分配到了每个成员, 在小组讨论时将每人的意见归纳在一起, 或由组长或某一同学回答问题。均衡课堂教学在回答问题中得以充分体现, 课堂上充满一种“我快乐我学习, 我学习我快乐”的气氛, 一切都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 做到了“逼迫学生学习, 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变。

3.在教学中注意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 是学生接受人文性教育最好的课程, 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 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人文、语言教育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 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 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 张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 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 引导学生读文, 从文章内容想开去, 适当延伸;另一方面, 教师大胆扩展课文的内容。例如, 课堂上老师要学生翻译“曰:‘苟富贵, 无相忘。’”时,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在讲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时, 两位英雄的做法在当时情况下是英雄的智举, 但现在不可以相信迷信, 要相信科学。课堂中渗透的人文思想,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体现了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4.课堂上老师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教学, 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外来观摩学习、听课的老师, 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他们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课堂上没有打瞌睡、搞小动作的现象, 课堂氛围活跃, 当然个别学生自主性不够强烈, 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强了, 需要老师去激发。至于“均衡课堂”教学在一节课里不可能充分地得到体现。学生发现教材内外的课堂问题不是很多, 老师诱导学生得出课堂问题答案的时间有限, 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朝着该校提出的具有阳光个性, 敢想、敢说、敢做、敢担当的“阳光学子”办学目标迈进。

三、几点体会

1. 马坪学校校长周大战在经验介绍时说:

我们打破传统的评教方式, 不是以一节课老师的上课教学水平高低为标准, 而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收获的多少为标准。我们学校不培养名师名教, 人人平等。教师平等, 学生平等。

一所学校办得好坏, 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校长, 一所名校, 必有一个名校长。马坪学校的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取决于校长周大战的勇气与决心, 学校没有名师实际所有的老师都是名师, 因为教出的学生都有了进步与成长。凭着周大战校长的一股子闯劲, 大胆尝试, 摸着石头过河, 开辟了农村学校教学课改的先锋, 走出了一片开阔地。

马坪学校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与合作学习用一个新的名字组合而成的, 提出这个教学模式首先强调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 将这些疑问找出来寻求其他同学的合作, 以达到自己解决学习上问题。这是目前新课程改革推行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中取得收效最大、最快的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说通俗点就是将传统的“逼迫学生学习, 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变,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分内事, 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 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 是对学的再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 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的进步有质的飞跃。这种课改模式值得农村中小学借鉴与学习。

2. 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先改课。

传统的课堂是“缺失”的课堂, 效率低下, 问题成堆, 课改就是让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不恨同学、不恨老师、不恨学校, 好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瞌睡的课堂, 就是让学生不厌学的课堂……对于每一位行走在课改旅程中的实践者而言, 坚持是一种品质, 坚持就意味走向突破。马坪学校“自主发现式”及“均衡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能在该校扎根、发芽、结果, 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 充分利用小黑板, 将班上的同学分成小组, 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逼迫学生学习, 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变, 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学业水平得到了提升。当然这不是喊几声口号就能获得的, 是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与心血。广大中小学老师们如果都像他们一样, 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迈出一大步。

3.“均衡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与“有

教无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一样。马坪学校推行的“均衡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自主学习-发问提问-合作探究-整合内化-课外实践”五个关键环节,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均衡的培养, 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得到均衡的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均衡提升, 形成一种“我快乐我学习, 我学习我快乐”的课堂气氛。完成六个转变, 即教师变学长, 讲堂变学堂, 教室变学室, 教材变学材, 教案变学案, 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阳光学子”为目标, 也值得所有学校和老师们学习与推广。

4. 关于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课

堂均衡则学校均衡, 学校均衡则区域教育均衡。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区域, 所有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 在同一起跑线共同学习进步,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马坪学校没有能力改变教育均衡的问题, 但可以先学校均衡, 再课堂均衡, 从而进行“均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战略任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有以下两个典型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布局结构的问题。按照“四个集中” (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 的布局结构调整思路, 适应城乡发展需要,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积极推进教育移民,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二是中小学教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问题。从缩小师资配置的差距入手, 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创新, 抓住推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牛鼻子”, 有效加速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 在管理者的思想上必须根深蒂固, 加快学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制定了各项具体的政策, 有操作性。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制度, 尽快完成城乡教师结构调整, 使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得到必要的保障。

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3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更多的空间, 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 让"你说、我说、大家说"走进课堂, 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活跃, 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发言;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能自己做的、自己说的事教师决不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适当时候给予适当引导与帮助, 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的学习中运用同向运动和反向运动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体会和感受有理数的加法, 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与其他同学交流, 进而小结出法则, 获得知识.当然我个人也认为,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精解也是必需的、必不可少的, 毕竟有民主也应有集中, 那才是完美的结合.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做出来的, 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觉得自己是知识的发现与获得的主人, 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 我按六人一组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不难得出: (1)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 零的绝对值是零 (3)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在此基础上, 我继续提问: (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 (2) 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 (3) 若a>0, 则│a│=_____; 若a=0, 则│a│=_____

若a<0, 则│a│=_____ (4) 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三、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未来的建设者, 他们应该具有激情、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 具有创新意识.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说

兴趣, 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动力.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 巧妙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 尽量的展现数学的美, 从而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教学中, 就可以先准备一个展板, 让学生将自己设计 (如家庭装修) 的精美图形呈现出来, 并说出自己设计的意图.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正确、 巧妙地引导, 抛砖引玉,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领略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 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使学生敢说

自信, 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激励手段, 是促进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 都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利用新、奇、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 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因势利导, 量体裁衣, 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阶梯与机会, 并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进而敢于开口说.

3.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创造踊跃发言的课堂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是教育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 而自主则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他们必须具有创造性.要求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 就是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活动, 才能转化成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 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事情, 自行 (或小组合作) 设计调查的内容与表格, 并将调查分析结果与大家交流, 以此向他人说明一个道理或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表现的机会, 数学结论能够让学生归纳的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归纳总结, 要让学生成为成功者, 应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 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求异思维得到的结论, 是学生的创造, 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更是创造踊跃发言课堂的基础.

四、教学中要"用活"教科书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好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渗透乡土知识, 选取更好、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身边的课例,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是灵活的, 是动态的, 可以是教科书中的, 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科书, 但千万不能受它的束缚, 不能拘泥于教科书.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比如讲解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事前利用双休日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 课上让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 让学生有话可说, 大家有话可讲, 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 我们的课改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通过改变课堂气氛, 调节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用教材等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篇4

一、重新定位自身, 从转变思想做起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而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探索挖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目的,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旧的教育观念, 将教学中心从“教”向“导”转换, 从而有效推动新课改的进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应做到转变教学思想, 以新课改的思想为中心, 对自身重新定位, 以引导者的身份, 展开探究式课堂教学,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体验,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 经常采用“填鸭式”教学, 教师重视理论概念的灌输与讲解, 甚至连实验都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 因此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 从而掌握物理概念。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和体验所获得的物理知识,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注重体验的物理教学, 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与实践中, 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进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教学时, 教师可以用钉子固定住一个小钟摆, 并让一位学生站在小钟摆面前, 让小钟摆尽可能地贴近这个学生的眼睛开始摇摆。实验开始前, 请学生们思考, 小钟摆能否触碰到这个学生的眼睛?能, 是什么原因?不能, 又是什么原因?又如学习摩擦力的时候, 教材中提供了物体摩擦运动,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手掌为底, 找一个物体置于其上做摩擦运动, 从而体验摩擦力。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比较简单的实验活动, 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且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和体验, 并从中有所总结与发现。从学生的体验入手, 再从体验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与知识点, 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同时又领悟了科学的精神。这正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实践, 于实践中感悟科学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物理所展现的是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原理, 而自然界看似隐藏着巨大的奥秘, 遥不可及, 实际上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因此, 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 进行探究, 并认识物理规律, 同时将所认识的规律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 那么学生的感受就会比较深, 所获得的知识也将更为牢固。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加深学生的认识的同时, 又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从而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学习金属的电阻率时, 教师可以当场“解剖”一个自动报警器, 让学生了解报警器的简单构造及其电路设计。这种通过生活用具来展示物理现象的方式, 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当然, 重点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 让学生有所思考与感受。又如,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最大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当一个弹簧分成两截后, 它们的弹力还一样吗?有的学生则反向思考, 将两个弹簧串接在一起, 那么弹簧的弹力会变化吗?又有学生会发现, 弹簧的粗细、大小、长短都对其弹力有影响。这样, 在围绕弹簧这一常见物品的探究活动中, 学生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物理知识。这对他们潜能的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评价, 稳定课改效果

物理课改提倡在重视过程的基础上, 有效总结, 促进发展, 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改变过去仅仅依靠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考试固然是一种评价方式, 但更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应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标准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 评价既要能促进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 又要对学生学习中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表现优秀的时候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评价记录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己, 并改正不足, 提高教学实效。

如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笔试成绩、实验操作能力等, 综合考察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这样既能有效督促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 做好物理实验, 也可以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 从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推动课改的进行。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教师应该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转变教学思想, 从学生角度切入,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从而有效推动课改的进行。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各个学科纷纷走上了新课程改革的道路。对高中物理而言, 新课改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高中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 其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深刻体会物理学的无穷乐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切实体会课改的目的及意义, 并在教学实践中, 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体验,高中物理,课改

参考文献

[1]郭勤学.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平衡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7) .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篇5

第一, 生活中缺少文言文语言情境。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 文言文就让位于白话文, 逐步退出了我们日常语言交际的舞台。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当代人对文言文的生疏, 无法直接阅读优美丰富的文言文。在此现实面前, 我们这些高中教师应勇于面对。

第二, 学生文言文书籍的阅读量太少。如果学生上学期间能多读一些文言文书籍, 先天文言文语境的缺失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的。但受这样一个崇尚效率的时代风气所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对生涩难懂的文言文书籍不感兴趣, 更妄谈深入研读。

第三,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纵有再多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只要教师的方法得当, 文言文教学也还是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讲—读—抄—背的模式。在此种模式下, 学生几乎完全沦为课堂教学的配角, 只是被动地听。结果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呈反比, 教师讲解得越多, 学生积累得反而越少。

可以说高中文言文教学已进入一个误区:教师艰辛地付出, 换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所以, 文言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那么, 怎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首先, 从朗读入手, 千方百计做好读的文章。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做好朗读这一环, 文言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的方式很多, 我在教学中, 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齐读、分角色读、默读、听录音仿读等。各种阅读方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讲解文章。以往文言文教学教师们多习惯于串讲课文, 即通篇依靠教师讲解课文, 学生被动听课记录, 或者个别地方由学生翻译, 再由老师点拨。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们这些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教师最擅长的教学方式, 也是最受诟病的方式。正是这种我们最擅长最习惯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对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好感”消耗殆尽。所以有必要用新的教学方式。这其中, 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讲解文章, 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此种方式尽可能地解放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 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第二步, 设置较为简单关键性的问题供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要求可用原文作答) ;第三步, 重点解决学生无法独自处理的疑难语句;第四步, 将古文中的问题与当下实际联系起来思考, 古为今用。

再次, 注重课文的创造性解读。学习文言文决不能局限于能翻译出大概意思。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 更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文言文也不是要让我们回到古代, 完全复制古代的思想语言, 而是要通过学习文言文, 掌握阅读理解古文资料的能力, 从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为今用。所以, 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 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最终做到对文言文的活学活用。创造性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 在学到《廉颇与蔺相如》一课“负荆请罪”一节时, 我提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取向和廉颇“负荆请罪”的举动分别可以应用到哪些作文话题中, 学生对此反映就极为热烈。而讲到《晁错》一课时, 有学生指出:晁错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值得肯定, 但他的结局却令人惋惜。由此, 我提出:“要想成功实现改革目标, 一位合格的改革者应怎样去做?”学生也踊跃发言。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引导学生冲破课本的条块约束,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积累。

最后, 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文言文教学中, 归纳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在日常学习中及时归纳积累知识点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句式, 古文化常识等) 。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文言文, 及时积累归纳既可以强化记忆又便于日后及时复习。同时归纳积累文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 可以尽快将所学知识构建成有机的整体, 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 篇6

如果把一堂语文课当作一台节目的话, 老师既是导演, 又是主持人, 学生才是演员, 是主角。作为主持人的老师, 首先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要摆正心态平视学生甚至仰视学生,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互相交流的天地。

要让学生唱好主角, 必须注意平时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和赞赏是增强自信的最有效手段。学生自信了, 才会积极思考、发言, 当学生有了好的表现, 要及时给予鼓励, 毫不吝啬地使用“很不错”、“非常好”、“你真厉害”之类的激励语言, 让学生感觉到每一次发言都有收获, 每一次回答都很有价值。学生有时候发言不准确, 尽可能做好引导、启发他 (她) 找到正确答案。如果引导还不能答出, 要让学生自己相信, 也让全体同学相信, 下一次他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教师一定再给他机会让他能找回自己的风采。只有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 他才愿意回到课堂中, 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发挥好主导地位, 引导要得法、自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语文课, 要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书、思考、发言, 必要时还要学生练练笔, 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切忌老师满堂灌。一般常规教学, 老师的教学语言15分钟内为宜。重在引导、点拨。要么不说, 要说就一定生动、精练, 既课堂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又给学生作很好的语言示范。例如, 在学习《伟人细胞》一文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同课文中主人公是同龄人, 相互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谈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实现理想打算怎样做?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 畅所欲言, 谈想法和感受。此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 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二、每位学生都是老师, 人人都是获知者

由于种种原因,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智力、接受信息能力各不相同, “吃不饱”、“吃不了”的现状客观存在。针对上述原因, 我首先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智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类, 然后分成几个学习组, 每组都含有三类学生, 学习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 等等。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那些观点你赞成或不赞成, 为什么?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问题思考, 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 (小组) 体验,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 即使有启发, 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 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 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 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 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因此, 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 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 不仅要教会学生从书本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学习, 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三、教师愉快的教, 学生快乐的学

一堂好的语文课, 既要愉悦学生, 也能愉悦自身。老师乐教, 学生乐学, 教学才能出效果。要引导学生怀着兴趣来学习, 首先, 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获取文化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是学生求知的第一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来自教材内容本身。但是, 有些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内在的需要, 而是具有“外部强制性”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 把“外部强制性”需要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 关键在于教师能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精心选择、巧妙讲授教学内容, 使已定的内容组织成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 使学生产生新颖感, 获得全新的知识, 从而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其次, 要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学生进校求学总是希望学有所成。学生每一次成功需要获得满足, 不仅产生快乐情绪, 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 教学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为此,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同时, 适度地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满足“好胜心”的需要, 从而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再次, 要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需要。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兴趣——快乐情绪。尽量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美的因素或增添符合教材内容富有美感的东西, 通过有情感地朗读或描述, 都能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同时, 运用教学手段的艺术性, 如语言抑扬顿挫、手势表情、板书工整、教具美感性强、教态大方自然等, 都能构建出一种美的情境满足学生的需要, 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并且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教材的多数篇目是极有分量的精品, 并且涉猎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一篇文章, 由于学生具有的生活阅历、修养不同, 经常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局面, 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所以捕捉到的信息, 领略到的境味必然有所不同, 因此, 仅凭教师一张嘴如何能说清、如何能说尽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还会补充教师教学的漏洞, 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何乐而不为?那么, 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与教师一起享受语文之美?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上一篇:特级教师评审条件下一篇:一年级把字句和被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