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精选12篇)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1

西华县逍遥镇初级中学 赵博

通过此次培训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照自己以前的教学工作,谈谈我的体会及今后的打算

一、反思我校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随着我校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一线教师对小组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通过我校近年来对高效课堂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高效课堂为每个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带给孩子们一些可喜变化,但还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流程操作中重展示轻学习.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追求课堂的“舞台效果”把独学这个最不能玩出花样的环节时间压缩到最短,空出时间给大展.这就造成优等生在课堂上眉飞色舞,中等生听的一知半解,后进生更是一塌糊涂,久而久之就会大大降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2、小组合作学习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大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仅用很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就会形成“两级分化”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

3、小组交流时,作为优秀生的意见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影响或左右了其他组员的正常思维。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大,少数学困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与讨论。特别是c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

4、鼓励与表扬泛滥。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很必要,但是有些老师鼓励与表扬太多,只要回答问题就表扬,只要说话就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深入探究问题,对答案的精准度就不再追求。自我降低学习要求。

5、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进行课改老师们积极性很高,但是遇到学生不配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感到束手无策。迫切需要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

二、今后的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如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呢?结合我班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的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做好高效课堂小组常规培训工作。比如课前对组长的培训,如何开展小组独学、对学、群学、展示、互动、反馈与评价、导学案使用及整理等高效课堂常规学习行为的培训等。

2、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 理环境,目的是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

3、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长效激励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注重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当然,我们在探索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有了问题不可怕,问题就是机遇,我们只要意志坚定,只要充满激情,一定能够克服问题,战胜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如何发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利用小组,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西华县逍遥镇初级中学 赵博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 根据我任教十年来的一些感受以及其他同人的反馈, 现把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 将“对话”变“问答”

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不但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而且把对话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 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 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 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

2. 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于是有的老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 一味给予表扬。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 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 将“自主”变“自流”

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指导, 没有提示, 没有具体要求, 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 课堂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 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 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 学生一会儿忙活这, 一会儿忙活那, 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 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为活动而活动, 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没有反思。

5. 有“合作”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6. 有“探究”不“适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事实上, 有好的问题学生是非常喜欢进行探究的。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 那种无须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 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 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7. 用“先进”轻“思考”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 以机代人, 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 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 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

类似上述问题可能还可以列举很多, 最终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二、针对新课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反思

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辩证地认识当前的课程改革, 深入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要辩证地进行, 不能一谈新课程就都是好的, 一谈以往的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 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 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2.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这本是正确的, 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

3.要辩证地认识教师与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脱离教材”, 当然教材的基础性与中考的选拔性有目标差异, 但学好教材一定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当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上, 理解教材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要辩证地认识结果与过程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所产生影响力的大小。数学思维方法孕育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没有过程等于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难以理解概念的本质;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纽带, 概念间的关系就无法认识、联系也难以建立, 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 其可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等功能指标都会大打折扣。

5.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 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 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 不要接受性学习, 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 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是逐步累积的, 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 但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拨开新课改这层神秘的迷雾, 直接面对教育的真谛, 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3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任教十年来的一些感受以及其他同人的反馈,现把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将“对话”变 “问答”

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但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把对话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

2.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老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将“自主”变“自流”

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课堂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5.有“合作”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6.有“探究”不“适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有好的问题学生是非常喜欢进行探究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无须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7.用“先进”轻“思考”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

类似上述问题可能还可以列举很多,最终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二、针对新课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反思

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辩证地认识当前的课程改革,深入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要辩证地进行,不能一谈新课程就都是好的,一谈以往的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2.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

3.要辩证地认识教师与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脱离教材”,当然教材的基础性与中考的选拔性有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当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上,理解教材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要辩证地认识结果与过程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所产生影响力的大小。数学思维方法孕育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过程等于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难以理解概念的本质;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纽带,概念间的关系就无法认识、联系也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其可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等功能指标都会大打折扣。

5.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拨开新课改这层神秘的迷雾,直接面对教育的真谛,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4

1.学生实验机会仍相对较少

化学与其他科目不同,由于富有极强的科学性,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进行理论讲解,还需要进行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过于追求考试成绩,使得教师将全部注意力放在理论知识与习题解答上,忽视了实验教学,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实验,即使实验课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也很难有真正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而且,一部分教师考虑多方面原因,会将一部分实验由现场操作转变为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视频教学将化学实验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虽然多媒体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将实验更直观更生动地表现出来,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替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所取得的效果。由于长期学习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无法提升思维与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消减,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教辅材料存在问题

新课标教材颁布实施后,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辅材料与使用教材不匹配。例如,经常会出现课后习题和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教辅材料的编写质量还较差,内容大多以高考为目标,将压力与负担全部转嫁到学生身上。

二、面对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性策略

1.重视实验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化学实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教师只有认识到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才能以化学实验为中心来设计适合的教学实验。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并结合教材内容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通过化学实验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更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让学生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来进行化学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针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地进行学习。在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时候,也能使教师更加轻松顺利地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为例,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动画,教师可在观看之前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通过直观的影像,生动、有趣的视频动画来吸引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

三、高中化学教学要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高中化学的很多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很多“化学模型”。如,很多学生都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处理蚊虫叮咬的,有的学生说是用花露水,有的是直接用水冲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没有想过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止痒”。学生因为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同时又觉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再适时进行讲解“蚊虫在叮咬人体时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物质,这种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甲酸。在被蚊虫叮咬后我们可以先用手按紧叮咬处,阻止甲酸大面积侵蚀皮肤,同时,可以用棉签等蘸上一些稀氨水涂抹叮咬处。”同时要讲解这一原理主要是因为氨水具有弱碱性,可以和甲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甲酸铵,所以不会刺激皮肤。

综上所述,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学到能力,是课改的最终目标。对于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并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课改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方式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李锦华。探析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新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12)。

(作者单位 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5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不断学会教学,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相对缺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六: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教师的根本素质在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优化教学反思的对策

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

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观念。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一名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抽出反思的时间。同时,教师不仅要有反思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并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我。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三,个体反思和总结反思。①“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②“周后思” 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③“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④“期中思”: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效果进行宏观反思。

第四,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几个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对方的教学实践,并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第五、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6

通过浏览网络,阅读了大量的网络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总结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标、教材与考试的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十分必要的。

教材应当体现《化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似乎有强调探究过程之嫌,并且在中考试卷当中,过分地加大了实验探究试题的分数比例;目前,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进行的,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上级评定教师的业绩,实际上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成绩,这就使得大部分普通一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后进学生,慢慢地,在教学过程当中,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最终违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初衷。

教材一方面认为学生知识不够,与课改前使用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的要求几乎全面降低,当然,这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一方面承认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却希望学生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主观地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很高。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中,似乎没有实验探究,就不可能是一节优质课,而这些课,又有多少能走向普通教学课堂? 建议在中考试卷当中,体现一定量的死记硬背的化学基本知识,这样,一方面肯定了后进生的学习成果,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目前难以达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状况,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普及基本化学知识的目的。

二.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许多教师,几乎都是旧人教版教材“喂”大的(虽然也有新人,但新人在师傅的引领下,也慢慢“成长”了),面对新教材,表现出不适。同时,当前大部分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地位不高、教学风险的日益加大,也是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不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建议考试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启蒙性、基础性。

三.实验室运转存在的问题

无疑,实行新课程,实验探究教学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但是,目前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而实验探究教学的增加,又使用了全新的教材,这无疑加大了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加上许多学校设备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维持实验室的运转,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实验探究过程又变成了黑板上的“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还不如原教材的验证性实验!

同时,某些学校实验室配备、实验人员管理跟不上,班级成班率过高,应试教育压力大等因素,无形之中加大了一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至于课外探究,在升学的压力下,则荡然无存。

个人觉得,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基础的探究思维,了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四、社会教育合力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薄弱学校,存在着薄弱班级,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后进生”。表面上看,“后进生”是由于学生不努力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其实,真正的错,不在学生本人,而在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成长环境综合的结果。部分家长对小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部分家长“没有”时间或不懂得如何引导小孩子,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的教育,社会不良价值观念——金钱至上、网吧管制不到位、学校无良好学风、班级学习气氛不浓、个别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逐渐蜕变成“后进生”。

因此,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政府要有法度、有力度、有成效去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我们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要多做真事,不做假事,多做利人的事,不做利已的事。

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激烈的变革创新时期,作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教师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与考验。面对方方面面的教育改革,教师深感压力巨大。

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不甘平庸、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现在的评价过程、评价指标,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出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客观上偏离了公平公正的轨道,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在评价教师过程当中,体现公平、公正、民主、合理的考评机制,在评聘教师、岗位设置过程当中,杜绝“先照顾关系,后体现能力”的不良操作步骤。

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推行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

个人觉得: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一是新的教育理念,二是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三是学科前沿知识。

农村语文课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7

一、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使用

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确实是方便快捷。但过度的依赖多媒体及使用不当, 却大大地削弱了语文课的功能及语文教学上的魅力。主要表现有:课件是板书的简单复制, 图片取代字, 录音代替了教师的朗读, 多媒体始终贯穿整节课, 屏幕在学生面前频繁地交替闪烁晃动, 使学生失去动手、动笔、动口的权利。另外, 多媒体课件制造粗糙, 图片生搬硬套, 动画幼稚笨拙等, 这种单纯追求“先进”会使语文教学走上歧路。

二、上课演变成表演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的需要, 让学生去进行表演, 便于学生去领悟课文内容, 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真是一举多得。这与新课改强调的“以活动来促学生发展”这一指导相吻合, 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活动场景中, 去把握所需掌握的内容。

但有些语文课堂上凡是有人物的, 有一点点情节的课文, 均要求学生去进行表演;或有些课文虽有情节, 但不适合学生去表演;或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制约不适表演的, 也千篇一律地要求表演, 好像不表演课堂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如;我去听某一老师上《美猴王》的一节公开课时, 教具方面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从自己家搬来了电视机、影碟机, 向别人借来竹棍一根, 箩筐两个, 扁担一根, 耙子一个。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教室里飘扬着《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一个学生用扁担挑着两箩筐, 一个学生拄着棍子, 一个学生拖着耙子, 一个学生空着两手, 分别扮演唐僧师徒四人, 在拥挤的教室里生硬地逛至歌声戛然而止, 整班学生看着四个嬉皮笑脸的“师徒“大笑。这样的表演, 课堂是热闹了, 但我们这节课所要落实的知识点到位了吗?夯实基础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吗?

三、小组讨论活动每课必有已成格式化

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加强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同时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学生学会参与、倾听, 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锻炼, 树立自信, 激发热情。

许多课堂中, 讨论不少, 但实质效果一般。有点老师根本不去挖掘文本, 因此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有的学生借着讨论的幌子在谈笑, 像这样的讨论, 这样的课堂, 注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教师应认识到什么该讨论, 什么不该讨论, 什么时候讨论, 讨论多久, 怎样讨论, 这在备课中应考虑的, 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统筹地进行调控, 使教学讨论真正地收到实效。

四、知识迁移不合理

有些课堂上, 文章的主要内容没有讲清, 知识迁移却一大堆, 造成整个语文课堂热热闹闹, 内容上却乱七八糟。例如:某教师在教《端午节的由来》时, 首先“关注社会, 体验生活”, 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 看大屏幕上的图画, 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 教师给出上联;然后“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回答问题”, 屏幕上出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和外国节日“圣诞节”在中国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人中的认同情况的调查表, 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 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表现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这是一堂缺乏语文味的语文课。尽管我们鼓励课堂中要知识迁移, 并希望学生学会迁移, 但这种迁移应是有针对性的、明确的, 而不是盲目的。教师应在课前准备中作出合理的筛选, 设计及评估。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这里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8

一、灵活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程要求突出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知鲜活的历史。但在实际操作中,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变成一部分学生的专利,只有这部分学生参与活动,回答问题时也是这部分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要么看书要么做题,没有融入到集体活动中。这与教师设计学生活动的初衷相违背,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活动方法进一步探索试验,笔者采取了分组的方法,把全体学生分成A、B、c、D等若干组,A组的学生依次被编为A1、A2、A3等,B组的学生依次被编为Bl、B2、B3等,依此类推。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代号,教师提问的时候只叫代号,被提问的同学根据回答的程度适当加分,举手抢答的同学另加抢答分,取得的成绩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代表所在的组。比如,A组的A3抢答问题,在事先的讨论活动中A1、A2、A4等同学提供自己的想法、答案,以使A3回答的更完美,A组的加分就能多一些。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开发本地历史资源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开发本地历史资源的重要价值,也不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

实际上,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生历史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因为学生大部分是本土成长,在本地求学,有着最朴素的感情。齐河县当地虽没有历史遗迹。但是有一些历史传说、历史故事。笔者调查过一个有影响的故事,据老人们说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肖华司令员带领部队在齐河县这一带进行抗日斗争,将专门与八路军和人民为敌的伪顽队伍在枣杨村一带打垮,使这一地区的抗日面貌有很大改观,自此肖华支队打枣杨的故事在我们这里广为流传。于是,笔者让学生当了一回记者,分组访问了枣杨村以及附近村庄的老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收获很大,得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而且综合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对我们的课程资源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三、变“学教材”为“用教材”

部分教师由于手上可靠的素材少,又不善于开发,备课和上课就成了一本教材走天下,奉为掌上明珠。

其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把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汲取历史营养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惟一途径。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教材为新课标服务,而不是死学教材。一切为新课程服务的史料、图书、网络资源等,只要是可靠的,都可以用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不搞教条主义。如果把教材上的观点当作千古不变的真理,显然不符合课改的精神,达不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包括教材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实现分层教学

一个班级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各有不同,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弊端很多。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把这种教学方法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上一学期笔者是这样做的:在上课前发一张学案,然后收上来,教师批阅一下,对每个学生的大致情况就有了解。上课时老师有了一定的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类指导和评价,效果很好。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很多教师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当务之急。

新课改推进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篇9

经过这学年的教育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把握好新课程的精神和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动实施者和教材的驾驭者。

高中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我就实行课程改革一学年以来高一历史备课组的实践与反思作个总结。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关注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的运用;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关注‘知识的记忆’,忽视‘建构知识的过程’;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关注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既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关注知识的运用;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重视‘记忆’策略,更关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书本知识,更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既关注智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重视学科内容的学习,也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力求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爱学、乐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能否学会、练熟;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会学、善学;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关注学习有潜力的学生,给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10

课改十年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备课简单。我觉得教师对课前准备的重视不足,研究的深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不足,对细节的关注不够;

二、教师不敢放手。由于升学考试压力,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偶尔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流程.三、学生合作成效不高。大多数小组合作时,原本能在小组解决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组员之间的配合度不够。

改进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全面的培训可以让全体教师真正接受课程改革,愿意在实际教学中去推进;系统的培训可以让教师懂得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推进课程改革;长期的培训使教师有干劲、有信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给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惑。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达到好学、乐学。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11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对立起来;将评价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将闭卷考试与课改对立起来,结果使素质教育庸俗化、形式化.将高分与低能等同起来,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将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笔者认为,新课程新在创新,但必须是以继承为基础,创新才会有生命.在继承中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使教育永远是零起点.这就启示我们:在经济有待发展,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偏少,考试制度不可能做太大改变的情况下:课改主要的不是否定什么,要改变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什么;课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只能是渐进性、积累性的过程,不能迈大步,更不能一刀切;课改是“国际理念,本土行为”,更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积累、提升.

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其一,教材受到冷落.超载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其二,为了情境化而创设情境.创设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创设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创设情境.”其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其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二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二、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活动教学过程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活动性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现实活动为依托.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做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还要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学能力.要注意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旧方式.教师应做到: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研究应做到“三个回归”

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首先要做到“三个回归”,即向学校回归(教研的重心要下移);向教师回归——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教研才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向教学实践回归——教学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转向.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寓研于教,寓教于研”.其次,明确校本教研程序: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第三,落实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学观摩、教学诊断、个案分析、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听课评课(推门听课)、教学叙事、教案分析、经验交流.第四,教学研究要做到“四个重”:重研究、重反思、重实践、重互动.最后,领悟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三支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行互动(教师与同行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校本教研要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常抓常新的制度,推动实施新课改的一种动力.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还会不断涌现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但不论如何,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篇12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多——新课本容量大, 有些章节内容过于庞大, 课时不足, 特别是必修一按四川省的开课计划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的内容多以图片为主, 文字材料很少, 直观了许多, 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而知识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 专业知识比较强, 内容就很难说明。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求2课时完成, 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与课时的安排就无法相符。而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新, 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上能够了解, 却没有接触过。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为大学教材的知识, 教师也少有机会感受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讲到了地理信息技术, 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大部分基层教师没有接触过遥感图片,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特别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 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策:课时自行调整压缩, 地球运动部分知识花4~6课时, 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点则压缩时间;借助多媒体;用生活中的实物类比教学。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可用煮熟的鸡蛋, 从鸡蛋的结构给学生展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 可将四中遥感图片 (GOOGLE地图) (图1) 分发给学生学习交流。

问题二:难——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课本上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 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 程度如何把握?

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到什么程度?是否按高考深度并拓展?考试难度怎么定?高考如何考地理?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是否必须开展?如何开展较好?课程进度能不能赶上?考试时是否涉及案例研究?在这次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图给去掉了。这个对比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在平时上课时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 再把这个图去掉, 学生就更理不清头绪。再者, 现在的一些辅助资料和平时出现的题目中, 有时候还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难点来考查。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气候知识的介绍用P39~P40不到两页的内容, 而气候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的核心知识, 也是高考的主干考点。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关于气候的知识和资料。还有必修1第三章问题探究——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必修3第一章问题探究——新加坡, 第五章问题探究——南水北调。

对策:严格按照四川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时, 为了比较气压值的高低, 需要跟学生及时补充初中物理有关气压的知识。而对于老教材中涉及的大气垂直分层, 新课标不做要求, 且教材中未涉及, 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问题三:缺——农村教育边缘化, 课程资源缺乏, 教学资源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 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四两拨千斤, 深入浅出地教学, 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动态的发展过程。如必修1关于气压带风带部分的知识、水循环、常见天气系统部分知识等。2013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 谢燕老师所讲的常见天气系统, 就利用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效果显著。教师教学轻松, 学生学习轻巧。而目前多媒体在我校没有普及, 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 像泸州二中、泸化中学、天立中学等城区学校要求必修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教师也配备笔记本电脑, 可以及时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的教学资料。

对策:我校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提倡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 抓住一切资源, 采用视频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我校每年评选科研课题, 地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问题四:灌——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 “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 一节课很难讲完, 为了赶进度, 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 班额较大是我省课改的一大阻力, 上大课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 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效果, 活动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 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 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 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 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十分困难。

对策:采用歌曲导入法教学, 我校胡高洪老师开展了针对歌曲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学生活动。2011年11月13日, 我校开展了“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泸县四中地理绘图技能大赛,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我校校园网有本次活动的新闻及图片。

二、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四川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没有回头路, 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困难、问题、挫折在所难免;无论多么矛盾、多么艰辛、多么复杂, 我们地理同仁要坚定信心, 相信课改的初衷“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点是绝对没错的。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

(1) 学:积极深造和培训,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做一个学习研究型教师,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 变:切实转变师生地位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3) 改:敢于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上一篇:纸的奥秘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