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后出现的新兴艺术类专业,她一方面继承了播音专业的部分理论与成功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地融入了主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然成为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备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篇1:

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一些途径,对提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艺术类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 引言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应用,对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对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材选取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无法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这就容易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与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的理解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作为艺术类专业的主要二级专业,艺术表演类、艺术设计类与艺术管理类等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本文根据笔者在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了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一些途径,对提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合不同的艺术类专业

目前,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与一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类似,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因特网操作等方面进行授课。

客观地讲,这些内容确实是一般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应该在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给学生。但是,不同艺术类专业除了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外,还有不同的专业需求。艺术表演类的戏曲表演专业、艺术设计类的动漫画设计专业与艺术管理类的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艺术类院校里所有专业都上一样的计算机内容就显然不能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2.2 教材选取不能完全适合不同的艺术类专业

目前,艺术类专业还没有较合适的教材,主要采用一般专业通用的教材,这类书的编写方式、内容选取与难度都与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这些书中,有的较适合一般的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使用,对于文科类专业就不是很适合,对艺术类专业就更不适合,如上海市教委组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有的在内容选取与讲述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精减,较适合文科类专业使用,但对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仍不能完全满足,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基于这种情况,许多教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的老师不得不对以上类似的教材进行一些手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或调整难度,增加一些不同艺术专业所需要的内容。

2.3 教学设计方面不能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

经常看到一种情形,上课前计算机课的老师辛辛苦苦准备了不少教学演示与实验内容,上课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感到教师讲的内容、演示和实验与他们没多大关系,所以,出现有的学生就不听老师讲的内容,有的学生觉得计算机课很无聊的情况。实际上,另一侧面却反映出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操作方面的需求。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应该引起包括计算机课的老师在内的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与思考。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的需求?

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多个角度讨论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途径。

3 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

3.1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贴合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与非艺术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在对计算机基础通用内容的学习时,其难度与广度应该因专业不同有所调整。另外,对于不同的艺术类专业,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专业不同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对于艺术表演类专业而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通用内容时应以基本操作为主,不宜讲得太深太广,只要基本会用即可,但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可以增加图像处理的内容,使艺术表演类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加一些图形、色彩艺术上的体验,还可以为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艺术加工,应该是一举两得。可以为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同学增加博客、播客等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博客,它在文化娱乐业内的普遍使用对许多艺术表演类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博客本身很容易建立、容易管理,实践证明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对博客学习的兴趣很大。同样,播客对播音主持、听觉艺术、乐器演奏、声乐等专业是一个应该增加的学习内容,因为播客能为这类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广播练习与自我表现的场所。在教学实践中,就连以前认为计算机与他们联系最不密切的戏曲表演专业的同学也想建立自己戏曲表演方面的博客与播客,这不仅提高了戏曲表演专业同学们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还对普及与拯救传统戏曲有一定帮助。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该增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使计算机基础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前的一个引导性的课程。

对于艺术管理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该加深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内容学习的深度,同时增加一些电子政务方面的内容,因为他们在今后管理工作中经常要利用这些软件,且需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例如,他们在日常工程中可能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小报编辑,可能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据统计,这些功能对应的学习难度显然应该要比艺术表演类同学的学习要深一些。

3.2 编写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

前面提到,目前没有非常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该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在编写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时,应该尽可能采用任务引领型的编写方法。

使用任务引领型的教材编写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材平铺直叙的编写方法,每一节内容都应先给出一个模拟的任务(或称案例、情景),然后分析该任务的要求与完成思路。接下去,教材的主线应该是引领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一个或几个软件,边讲边练习,按步骤去完成提出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应该进行一下理论的总结,然后给出一个或几个同类问题,供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果可能,再设置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与老师点评的内容。

应该注意,在编写教材时任务的选取需结合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且适当地注意选取那些能引起艺术类专业学生共鸣的素材。

应该讲,任务引领型教材是今后包括艺术类在内的大多数层次教材的编写趋势,但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的限制,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编写可能需要政府的扶持。

3.3 课程的引入应围绕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做文章

有许多人认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没有用,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给任何一个艺术类专业的班级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该课程的第一次课就应该把计算机对该专业的用途给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对其专业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然,教授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应该要对所教班级的专业背景有所了解,并需要发掘计算机在该专业应用的各种实例。例如,笔者在教授一个芭蕾舞专业的班级时,告诉学生利用计算机相关系统可以分解同学的舞蹈训练动作,能为他们高效地达到训练目标和防止受伤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这立即引起了芭蕾舞专业同学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3.4 日常的理论教学应强调授课内容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联系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此时,在日常的理论教学时的每一堂课中,都应该针对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调所讲理论与他们所学专业的联系。例如,对于网络知识中IP地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兴趣不大,为了扭转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分别强调了了解IP地址的重要性。对于戏曲表演、舞蹈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使用电脑时如果不能联网进行电话报修时要能查出自己机器的IP地址;对于动漫画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进入中小型公司工作时可能在布网设置时要用IP地址;对于群众文化管理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工作中要能独立设置所用电脑的IP地址。

只有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不断强调授课内容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联系,才能在计算机基础的日常教学中让艺术类学生不断保持兴趣。

3.5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

在实验内容中,如果所有的专业使用一般的素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更觉得无聊。这时,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例如,在进行演示文稿软件的学习时,对戏曲表演的同学可以用一个戏曲演出布置会为背景,对动漫画设计的同学可以用一个动画设计策划会为背景,对群众文化管理的同学可以用一个文艺演出筹备会为背景。

同一操作内容的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相当于把同一种酒给以不同的包装,其教学效果会立竿见影。这不仅可以让不同艺术类的同学感觉所学内容都是与他们专业相关联的,还可以吸引那些本来基础较好的同学,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同一班级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问题。

3.6 考核内容的设计应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

考核是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一个收尾环节,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可以在考核内容中有所区分。

一方面,考核内容应根据前面所分析的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区别一定的范围与难度;另一方面,考核内容仍应注意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考核时仍然感受到计算机应用与他们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这种暗示将会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结束学习后还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联想到计算机,这对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学生喜欢该课程并使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下功夫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尽可能地贴近,这也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发现目前艺术类专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同时,阐述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途径都应围绕着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希望本文在对推动我国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志强,等.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26-28.

[2] 文晓莉,等.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44.

[3] 邹国荣.21世纪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图书馆论坛,2002,(6):110-112.

[4] 陈永东.开发计算机类双语特色专业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87-92.

收稿日期:2006-11-01

作者简介:陈永东,男,上海戏剧学院公共教学部,硕士,副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集成。

作者:陈永东

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篇2: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后出现的新兴艺术类专业,她一方面继承了播音专业的部分理论与成功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地融入了主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然成为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备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然而,纵观全国招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院校,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教材质量都良莠不齐。因此,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青年教师,本着探讨专业学术的初衷,在认真总结过去几轮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对象的认识

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顾名思义就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认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除一般理论基础课程是几十上百名学生在普通大教室集中授课之外,专业课程的师生比为1:10左右,即一名专业课教师组织10-15名学生围坐在演播教室内逐个演练,因此,对学生的认识就不能够仅限于姓名,应该尽可能的拓展,包括学生的年龄、籍贯、兴趣爱好、班内的好同学、好朋友等,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日常课程上、下的交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脾气秉性、专业特长,如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尽早为学生确定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近若干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具有如下一些性格或行为特点:

(一) 内心的压力与外显的活泼共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形象佳、气质好,为人活泼、多才多艺,越是在人多的场合,越是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主持、表现才能,使得周围人员群体感觉到活泼、热烈而放松的氛围。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报考本专业的时候就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基础和历经层层选拔,更主要的是在入学后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接受专业的培训至关重要。播音与支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考试过程中,就比普通专业考生多了专业特长考核一项且竞争异常激烈,100:1的录取比例时有出现,给考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即便是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在承载这家人期盼、个人愿望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远高于普通专业的学费负担。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心理成熟较早,他们在活泼、幽默的言行表现后,往往承担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进入大三年级后,一些学生就会总结自己大学三年里的付出与收获,而类似的反思在普通专业学生中往往到即将大四毕业时才会有。

(二) 理想的至尚与拜金的趋向同在

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类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同样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他们憧憬理想、渴望奋斗,希望通过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去顺风顺水的占领一座舞台,征服一片观众,使得自己成为聚光灯下唯一的天使,万众瞩目,实现自己至高的艺术理想。但是他们同样也是“80后独生子女大军”中的一员,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旦经历到大自然无情的洗礼后,就会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产生怀疑和畏难情绪。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到三年的专业学习后,就需要到相关广电部门、单位参加实习锻炼,当问到学生们如何选择实习单位时,得到的回答竟是按照家长的资本多少或权力大小选择实习单位,或者被实习单位选择。因此,为了能够进入更高一级的单位实习,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走穴”、“赶场”积累“人脉”和资本,甚至不惜耽误正常课程,且振振有词“学的好,不如有钱又有人”。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距离,但在一些本专业学生身上,这种“距离”渐行渐远的趋势值得我们专业课教师关注。

(三) 专业特长突出并文化基础薄弱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一名专业组的女歌手在出色完成了演唱和声乐理论答题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文化常识问答,题目是在美、日、中、法四国的国旗图案中指出法国国旗,原本踌躇满志的女歌手顿时脸色大变,犹豫再三之后竟然指着中国的五星红旗说“这是法国国旗”,霎时全场一片静寂,评委以为是选手是紧张出错,又紧追一问:“哪个是中国国旗呢?”女歌手抬手就指日本国旗说:“这个。”具备如此专业艺术素养和文化基础的人可能唯此一例,但是笔者学生中不知“床前明月光”为何人所做,不知“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什么精神的也不乏其人。每当恳切希望学生们有空多看点书,夯实文化基础、增强文学素养的时候,就有活泼好动的学生嬉语:“老师,我们考大学时文化课成绩就要求不高。现在都上大学了,就是要学好专业课,当好主持人,我以后不是想当什么诗人。”学生的话简单、明了,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个现实:重专业特长、轻文化基础。如果追根溯源,这样的“现实”始于艺术类专业的高考招生,发展于院校培养理念,最终将“见效”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

(四) 个人中心明显且集体意识淡薄

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家”曾表达过艺术的生命在于其独特性的思想,即与众不同,需要艺术家突出的个性。现代创造心理学也认为:个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之一,一个社会个性程度越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就越强;反之,个性统一化程度越深,整个社会的持续创造力就越弱。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也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培养艺术个性,提出个性化艺术构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个性并非行为个性;独立思考并非特立独行。这一点或许是我们教师没有阐述清楚、或许是学生们没有理解全面,在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奇装异服者,不乏浓妆艳抹者。据学生辅导员反映艺术类学生管理也较一般专业学生困难,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寝室内矛盾多,班级内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学生们往往以“创作小组”、“某某乐团”的名义三五成群,对集体的事务、活动不闻不问,集体意识淡薄。

二、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一个学科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是庞杂而深邃的,仅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一个方面就远超出笔者现有能力,需要倾尽毕生去钻研。但是作为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思考,笔者又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在此仅对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部分做出粗陋的划分:即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部分。

(一) 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

(二) 文化基础课程

文化基础课程是任何专业大学生都必修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其它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文化基础性课程。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文化基础课程至关重要,需要在学校期间给学生尽可能的夯实文化基础,将学生培养成为文化领域的“杂家”,即学生不需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他需要以扎实的文化基础去面对可能遇到的节目、被采访者和新闻事件的相关知识。须知,扎实的文化功底虽然不能使得学生在专业道路上走的多么高,但却能够决定他能走多远。

(三)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一些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两课”,无论是讲授课程的形式还是达到的效果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理解党史理论与当前社会现实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够切实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比如主持新闻类节目,就需要较高的政治理论及政治敏锐性和日积月累的时政常识。

(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对当前社会发展进入特殊时期的应对举措。艺术类学生在多年接受专业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和锻炼,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有可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心理辅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工作就业,也有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

方法是指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它是用以达到某一幕的手段的总合。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从事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所采用的各种方式,通称为方法。 当我们在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之后,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更好的实现工作目的,要知道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德艺双馨,师为范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艺术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的人才。因此,对播音与主持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不能够仅停留在“两课”阶段,需要通过专业课讲授与训练过程中的点滴渗入式影响去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道德情操,使得学生感悟到朱自清宁愿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鲁迅面对白色恐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所在;明白秦桧虽擅长书法,但因人品差,世不传其作品,汪精卫写的妙文,却为人所唾弃的道理。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式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依次是:专业课教师、同学、班主任、父母、行政教师、公共课教师和其他人等,而非艺术类学生则将专业课教师排在继同学、父母之后的第三位。 究其原因在于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等的特殊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口传心授,使得双方间产生了类似传统的“师徒关系”。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对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要求更高,需要随时随地言出于心的传道、授业、解惑。率先垂范,在专业理论讲授和业务训练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相信对学生的影响深度和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 激励潜质,适当引导(心理)

根据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研究,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潜能只能发挥20%,而激励之后则能发挥出80—90%。 因此,人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效果往往好于正常预期。笔者认为,在教育学理论中的“关注理论”也如出一辙,即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表现出对其的特殊关注,由此激发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提出问题、努力学习的热情并最终收到良好效果的理论。具体针对艺术类学生而言,他们通常较同龄孩子强于掌握一定的艺术表演天赋或能力,性格外向,更容易受到“关注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出直接、明显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询问,哪怕是在众多学生中准确的叫出某位学生姓名等方式,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激励。至于激励学生什么潜质,笔者认为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总而言之孟子早就说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激发“我固有之也”的这些资质。

在充分激发学生潜质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仍需要对学生们做出一些细致的引导,在总结笔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除却艺术专业发展方向等专业课程方面之外,仍需要心理健康和团队精神方面的适当引导。心理健康引导目的是使得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艺术,对社会上和艺术行业中的所谓“潜规则”、“急功近利”现象等做出恰当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团队精神的引导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独立艺术思考、创作基础上,充分认识个人与团队、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合作、谦让、纪律理念。具体做法是建议专业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并随时关注实践的方式、内容、效果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预案。

(三) 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外行人看来似乎就是简单的读稿、报幕、串词联台而已,其实她是一个复合型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声音条件、优雅的气质、标准的普通话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和文史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前者是成为一名基本符合要求从业人员的标准,后者则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内涵专业人员的必须要求,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训练学生播音与主持专业素质和能力,还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学生们认识到文史哲等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类新闻的重要性,而这些基础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并非课堂讲授或者一朝一夕的背记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踏踏实实的看几本书,修几门课,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新时期里有深度、有内涵、有层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员。

作者:孙媛媛

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篇3: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摘要:自从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空前发展,但同时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带有市场普遍性和专业特殊性的双重色彩。“艺考热”带来的充足生源,就业时对口工作的趋于饱和,以及艺术教育的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等,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给出改善艺术类毕业生就業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现状 研究

艺术作为大学教育的其中一个专业设置,近年来报考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也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曾发布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15个专业被亮“红灯”,其中就有部分艺术类的专业。因此分析和研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

艺术生在高校的校园里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是因为艺术专业相较其他专业而言有着其特有的专业性。学习艺术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性,他们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文化课学习,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艺术需要有足够鲜明的个性体现,所以艺术类学生崇尚个性解放与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在思考问题时艺术类学生多以感性思维居多,理性思维不足,遇事和处理问题方面容易偏激。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偏爱自由职业

艺术类学生因其崇尚个性解放,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追求自由、前卫和个性独特的特征,对新兴事物较为敏感,接受速度快。当这一特点体现在就业和择业时,艺术类学生不像其他专业学生,过于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在职业选择方面会更加自由,所以他们中间有很多的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程度也相对较高。

(二)就业面不宽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较为强调专业是否对口。因为艺术类专业相较于一些社会适应面广的应用型专业而言,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就相对较窄,各学科之间就业不均衡现象突出。比如应用范围较广的钢琴,就会比应用范围较窄的圆号容易就业。另外由于艺术类就业领域相对局限,在市场上的消化速度也相对较慢,所以在传统就业渠道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毕业生不得不放弃多年习得的技巧,去从事其他职业。

(三)地域因素影响艺术生就业

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经济作为支撑。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首选,因为这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在这些地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艺术类人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市场相对较窄,所以对他们的吸引程度就小。

(四)多次择业现象普遍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加灵活。就业市场中一些传统的、社会公认较好的单位与艺术类毕业生大多不匹配,所以很多艺术生会选择其他类型的用人单位就业,例如琴行、画室和各类工作室等,然而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很少会有企业和艺术生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流动性,就会出现多次择业的现象。

(五)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凸显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会使得艺术生在就业时心理问题更加凸显,首先是就业期望值较高。艺术教育的过程往往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大多数学习艺术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是较为优越的,当初在学习时的高投入在就业时就会想立马获得高回报。当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遭遇到挫折时,毕业生的心理就非常脆弱,就会产生自我认知障碍,自暴自弃。其次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因为制度的变革,艺术行业整体的就业环境和途径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是不理想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希望自己能到好的团体和单位就职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要获得这样的岗位和入职机会就需要毕业生鼓起勇气面对较为激烈的竞争,一旦竞争失败必然会对毕业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冲击,再加上艺术类学生容易偏激、固执己见和不善于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主要归纳为外部因素和两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因素。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会影响到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艺术市场肯定就会相对活跃,相较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所提供的艺术类岗位则更多,这就使得艺术类毕业生扎堆就业的情况出现,加剧了供需矛盾。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进行的自主择业,虽然相较于原来的统包分配来说,为广大的毕业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环境,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一些招聘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方面还有所欠缺,不同的地区实行的政策会影响艺术类人才就业的积极性。

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第二个因素来自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竞争,其实也是高校办学的竞争,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从高校方面来说,艺术类学生教育培养的模式、教学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多数高校能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再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校的教育实施办法和教育细则,但不否认也有高校存在着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另一个方面是供需脱节。从全国范围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有增无减,高校的艺术类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毕业生情况又存在明显差异,很多传统的、热门的岗位。例如:教师、文化团体演职人员等,一直居于饱和状态,而一些新兴的岗位,像以研发文化边缘产品、文化艺术交叉产品等却亟待专业人才,但目前很多学校还未涉足此类专业,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还有一个方面是高校缺乏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情况也是参差不齐,指导缺乏实效性。

(二)内部因素

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还有毕业生其自身的因素,主要也是有两点。第一点是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从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招考就可以看出,艺术类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先天不足。先看专业后看文化课的招考方式,导致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非常突出。考入高校后,艺术类的学生还是把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很優秀,艺术实践能力较强,在各种专业比赛和展演中都能获得各种奖项,但对文化课、理论课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够就造成了他们文化素养缺乏、文化基础不牢的情况,这样一来艺术类学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定位偏差的情况,在就业时,这种情况就具体体现在他们的公共基础文化知识较弱,综合竞争力不强上。

第二个因素就是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能力欠缺。当前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缺乏理智的思考,加上自身的职业意识较为淡薄、求职技能欠缺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就业困难,首先是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目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实行求职和招聘双选制。而艺术类学生因为专业学习的需要,他们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的精神等,他们鲜明的个性因素与其创作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但长期强调个性的张扬解放会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择业观。然而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就业观念,艺术类毕业生就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三、改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为艺术类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大环境

为了使艺术类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充分就业,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的大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在认真落实好现有的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出艺术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去贡献力量,可试推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委托培养和定向招生模式,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促进艺术类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另外还应整合资源,加大对艺术类专业学科设置的扶持。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各个高校艺术类专业雷同和特色不明显的情况也较为突出,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手段,对部分专业进行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对办得好的高校或专业进行重点支持。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也可以在招生考试中适当提高文化课成绩来促进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形成,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艺术类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从事自由职业或进行自主创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需要时间,而在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把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一股脑全推到市场既不现实又不合理。因此保障就业市场的良好发展,促进就业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职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建立以提高就业为核心的培养机制

首先,针对目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高校应该从艺术类专业本身出发,结合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对教育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加大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艺术类学生更好更充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快推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口径较窄,在现行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拓宽思路和眼界,应多结合社会上的岗位设置需求,增加专业目录下的方向。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面也要进行适当调整,艺术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的同时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可以增设一些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也可根据市场需求新增专业方向设置等。高校还应与用人单位保持一定的联系,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及时向高校反馈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情况。毕业生可以根据实习情况对自己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高校也在这种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得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就业水平

学生作为整个就业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学多练,善于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拥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外,还应该拥有扎实宽厚的人文素养和各项综合素质,毕竟残酷的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应聘者能力和素质的竞争。对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而言,所学的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重视培养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艺术类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多加培养这些能力。

困扰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欠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个人综合能力主要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养,多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能够拥有面对未来挫折的勇气。

艺术类学生还要学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很多艺术类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就业期望值、择业观与求职行为不相符的情况。艺术类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初就要学会科学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就需要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多渠道推销自己,勇敢的走入就业市场。艺术类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应该多接触社会,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如果艺术脱离了社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是因为接触社会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有的放矢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敖四,兰顺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秦菊英.高校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美与时代,2006,(04):31-33.

[3]徐咏.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

[4]张松.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8):114-117.

作者:杜艳

上一篇:幼儿园亲子秋游活动方案下一篇:研究生毕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