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徐特立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1910~1924年间,他曾东赴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后留法勤工俭学,又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特立的学校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特立的学校管理论文 篇1:

《论语》中蕴含的学校管理智慧

《论语》中蕴含着很多管理智慧,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有着诸多启示。

1.“修已安人”的管理本质

“修己安人”里的“修己”与“安人”,不是两个各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种因果关系:“修己”是管理的基础,“安人”则是管理的目标。

“修己”强调管理者对自身的要求,“修”的主要是品德和能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管理者要想取得“众星共之”的效果,就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的个人修养。一方面以“三严三实”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要“三省吾身”,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安人”的意思很明确:让他人感到安乐。学校的领导要把对教师的“安人”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安人”的同时推动学校的发展。例如:学校通过合理的工资分配方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既有精神与事业上的满足,又有物质生活上的收获。

2.“舉直错诸枉”的用人原则

“举直错诸枉”的前提是领导自身要身正、言正、心正,这样的领导才能够做到重用和提拔那些正直的人。所用之人正直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和学校的整体风气。

在学校低部体育组长的选拔和任命中,通过对五位体育教师认真考察之后,校领导本着“举直错诸枉”的用人原则,最终任命了一位业务并不是最好的中年女教师为组长。虽然她在业务上并不是五位教师中最出色的,但是她为人正直、待人热诚、敢说真话、敢于管理。在她的带领下体育组逐渐改变了各自为政、缺乏凝聚力的现状,成为了一支教研氛围浓、团队精神强、工作效率高的优秀团队。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管理策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单的理解就是:自己想站立得住就要使别人站立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道德观,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个人发展,应该通过建立和谐的组织团队,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

著名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当院长时,教师们都是好几个人住一孔窑洞。按规定,徐特立可以单独住一孔窑洞,可是他一定要别的老师和他一起共住。他说:“大家都住得比较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有这样一位榜样校长,教授们会更加积极地工作,学生们也都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古为今用”,这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 _ 李刚刚

作者:杨波

徐特立的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徐特立考察国外教育之思想探析

【摘 要】徐特立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1910~1924年间,他曾东赴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后留法勤工俭学,又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教育。期间,他通过撰文、回国演讲等方式,向国内民众介绍了考察它国教育的心得,由此阐发了他关于“大力普及小学教育;反对专制,民主办校;工读并进,学以致用;勤俭治校,注重效率”等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主张。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重温徐特立考察国外教育之思想主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徐特立 考察 国外教育 思想主张

徐特立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1910年,33岁的徐特立东去日本考察教育。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又远涉重洋,西赴欧洲强国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考察了法国的教育。之后,又相继去德国、比利时等国考察教育。在留学,考察它国教育的活动中,徐特立认真思考,撰写了多篇考察调研文章,回国后,他又作了多场演讲。在文章和演讲中,他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须极力追赶先进,革旧布新,虚心借鉴他人教育经验,从而阐发了他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观点。

一 徐特立赴国外“留学”,考察教育之活动概略

“徐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作为一位老教育家,他不像当时许多办教育的人一样不问政治、不管国事,而是很关心政治,很关心国家命运。他的一生是随着革命潮流而奋进的。”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其时,关心国事与民族前途的徐特立由相信康梁而“走上了反康梁而相信孙文的道路”。

1905年,徐特立科举考试落第,后考入宁乡速成师范。此校由曾留学日本、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周震鳞担任校长。徐特立在这里学习4个月,民主革命意识有较大提高,教育思想有较大转变,科学知识也有较大的增进。受周震鳞等人的影响,又目睹国内真正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并不多,认为长此以往,不仅教育改革无望,国民文化水平无法提高,而且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他觉得自己应该主动担当起这一责任,于是,他接受周震鳞的建议,决定先到外省学习,然后东渡日本去考察,研究中小学教育。

1910年春,33岁的徐特立在江苏教育会办的小学教师培训班学习。学习期间,他到上海多所小学参观考察,并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改革活动。举办培训班的俞子夷曾留学日本多年,他鼓励徐特立到教育发达的日本去考察。1910年7月,徐特立东去日本考察2个月,在湖南留日学生的帮助下,他阅读了一些介绍日本教育的书籍,如《小学校事汇》《三千个优良小学校》等,这些书对他影响较大,此后被他反复提及。据日本学者大塚丰介绍,《小学校事汇》由日本教育学术研究会编写,1904年出版,主要内容有12篇,包括小学教育的沿革,小学校的各类法规,小学教育的近况、组织、设施、事务、职员,讲授与管理的训练,教育行政的现况,小学与社会,参考书,内务等。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日本的有关教育书籍大都是从西方国家的著作翻译过来或改头换面编写成的,介绍的多是欧美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此书却是根据日本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搜集第一手资料加以具体系统分析研究而写成的,这在日本尚属首次。徐特立注意到这本书,而且认真地翻阅了此书。这说明他很注意联系本国实际办教育的经验,同时也表现了后来他成为教育家的超前的卓越胆识。

五四运动前后,徐特立在湖南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驱逐湖南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中,他成了斗争的骨干。五四运动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1919年9月,徐特立离开上海远赴法国,11月到达法国马赛,至1923年9月,他在法国半工半读,达4年之久。留法时他已经43岁,有人问他何必去吃苦做“扶拐棍的学生”?他认为:“年老的人多半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社会上受害就不小。”因此,他下决心要做一个进步的老人,不远万里到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学习自然科学,考察社会。1923年9月离法赴德国考察教育,1924年1月离开德国去比利时考察教育,7月回国。除此之外,1928年5月,受党中央委派,徐特立去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六大”,并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俄语和马列主义,1930年回到中国。

二 徐特立考察国外教育之思想主张

在国外留学和考察教育期间,徐特立带着问题学习、思考他国办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与改革的办法,他经常给同仁寄信,并在报刊发表文章,如《徐懋徇由巴黎致湘学界书》《致留法湖南勤工俭学学生书》《徐懋徇自法来函:报告归国原因》《法国小学状况》《请湘教育界诸公注意》《致黎邵西书》等文。回国后,他在湖南教育界结合自己的学习考察心得作了多次演讲,如《在法比游学归来的讲演》《欧洲义务教育现状》《法国小学教育状况》等。反思中国教育,主要是中小学教育中的弊端,提出应借鉴日本、法国等国教育制度与办学经验。他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对办好教育,尤其是办好中小学教育,极大地提高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阐发了一些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观点,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普及小学教育

自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的小学教育普及与日本、法国等国比较,速度很慢。徐特立比较中国与它国在普及小学教育上的差距,直指当时本国的弊端:“我国的教育现象,最受影响的就是什么玉皇、观音,操之一般无聊的无知识宗教家,这是中国教育不进化的现状。”且认为,中国教育没能普及的根本原因是人民无权自治。要实现义务教育,应该从乡自治办起,多办小学,因为“教育之基础在小学。根沃者枝茂,源深者流长,固其理。”民国成立后,徐特立下决心要在湖南从大办小学教育开始,从而达到普及基础教育之目的,他和好友,时任长沙县第一任知事的姜济寰商议,准备在长沙县办1000所国民小学,姜济寰还向他提出为了满足师资需要,有必要大力培养师资。他委托徐特立先在长沙办一所师范学校。在艰苦努力和多方筹措下,1912年,徐特立在长沙创办的长沙师范正式开学。在姜济寰、徐特立、朱剑凡等人的辛劳操办下,后来,在长沙办成了800所小学,成绩卓著,颇受湖南教育界称道。除此之外,他还办夜学等补习学校,招收社会上从事苦力劳动的学生就读。如黎明州、廖奕等就是徐特立招进长沙师范读书的苦力学生。为了普及小学教育,让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上书,他反对湖南省当局的错误教育政策。当时,湖南省教育司司长主张贵族式教育,要裁减学生,兼任湖南省教育司科员的徐特立力争无效,最后,丢下委任状,弃官而去。

徐特立留法时了解到法国的国民教育即公共义务教育,成效显著,他写信给姜济寰,提请在国内办小学时主意:“教育程度不必高深,普及最要。足下仍须用民国元年之精神,极力提倡。”与此同时,徐特立还极力支持举办女子教育。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能够接受学校教育的女子凤毛麟角,五四运动中,由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入,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张旗鼓地宣传妇女解放的主张,这就大大地刺激了社会各界对妇女教育问题的关注。无疑,这对设立女子学校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鉴于长沙女子学校太少之缘故,徐特立大声疾呼:“学龄儿童,须强迫入学,女子尤须注意!”“女子补习学校,宜从速设立,一年或半年毕业。俾成年女子,略识之无,可以做工,可以经商;程度稍高者,可以办公。”为解决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他通过自己创办的长沙师范大力培养师资。徐特立普及小学教育的思想与时俱进,后来在延安期间,他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不分男女成分、民族国籍、一律平等、免费的……进行普及的民主教育”。

2.反对专制,民主办校

徐特立留法和考察德国、比利时等国教育,尤其是对法国教育的办学新风印象深刻。期间,他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家“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启蒙和影响,看到法国教育民主管理,风气甚浓。回国后他在创办的长沙师范和长沙县五美小学等学校中,积极倡导民主作风,反对专制主义。在民主治校中,他采取多项措施使师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如他在一些公立学校,破天荒地提出在学校组织“校务会议”,吸纳学生代表参加,让他们反映学生意见,使师生平等参与学校管理。又如开放校禁。清末民初,受封建教育思想和新式教育思想的交叉影响,教育事业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新与旧交替的阶段,但是,多数学校仍墨守陈规,对文化专制主义的风气未有大的触动,即使是新办学校大多还实行封建家长式管理,学校大小事,均由校长一人说了算。徐特立针对此种不民主的风气,他在自己管理的学校率先示范民主管理。长沙女子师范是他一手经办的私立学校,为了发扬民主,组织成立学校董事会,董事会集体讨论产生校务委员会,选出五个常务委员,轮流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这些做法在湖南各校开了民主治校的风气。在西方,尤其在法国等国家,妇女得到解放,女权与男权无异,妇女权益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中国通过五四运动,妇女处境虽有所改善,但还有很多权利没有争取到,就连在校女生都受到有形或无形的禁忌羁绊。为此,徐特立带头在长沙师范开化良好校风。过去不允许学生随便走出校门,徐特立当校长时“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出入。过去不许女生过问政治,现在可以参加社会活动了。”有时,他还带领学生进行郊游,打破学校对女学生的长期禁锢状态。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和其他学校一样,规定女生学习期间不准怀孕,否则取消学籍。后来遇到一个湘潭籍的早婚女生许德耀深夜临产,徐特立打破原来的规定,允许她在校分娩。1912年春,春柳社在长沙文庙里演文明戏,徐特立带领学生去看戏、学戏。可想而知,徐特立在当时的背景下,要力革旧制、大倡民主、以人为本,那是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勇气。徐特立之所以敢这样做,这与他留学时目睹了法国女子活动自由有很大关系,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男女平等、自由,要彻底变革社会制度的思想。

3.工读并进,学以致用

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一种“治术教育”,是以培养“君子”或士大夫之类的“治术人才”为目的,封建时代的教育思想、内容与方式,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节。而且当时一直流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观念。徐特立对培养封建士大夫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为不满。他深受国外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坚决反对“劳心者要受教育,劳力者不需要受教育”的观点。在日本考察期间,徐特立对于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勤工俭学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例如,东京的鲛桥小学,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工厂上下班时间配套,学校为了使在工厂做工的学生无论什么时间下班都能有书读,便设立二部和三部。二部是上下午开两班课;三部是上下午开三班课。这就使学生做工学习两不误,这是日本半工半读学校的基本做法。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兴起时,蔡元培等人曾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这一口号影响甚大。五四时期的勤工俭学运动主张以勤工为手段,解决学生学费问题,并创造“工读并进”“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的新生活。这一做法,可以说是对封建教育的严厉批判,也是对中国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有益探索。徐特立留法期间,抱着学习西方科技、“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期改革本国教育,改良中国社会的愿望,他“赞成工学主义,赞成勤工俭学到底”。回国后他主张学校可实行半工半读。在长沙,他不遗余力地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显然,与他受到勤工俭学思潮影响有关,他认为应该让劳力者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在兴办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过程中,一再强调办教育就要贯彻“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的思想观点,“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勤工俭学的作用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从用中去学”打下基础。我们必须懂得:“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劳心者只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把实际理论化。光劳心不劳力,把心吊在半空中,光用脑不用手,瞧不起用手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是行不通的;光劳力不劳心也会变成狭隘的经验主义者,所以劳心必须和劳力并进,手和脑应该并用,这就是我们提倡勤工俭学的实质。”

4.勤俭治校,注重效率

在国外考察中,他对勤俭治校,注重效率的做法是特别赞赏的。1910年,他在日本考察教育时对日本教育大加赞赏,日本学校十分注意人力、财力、物力的节约,不搞铺张浪费,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他曾访问过一所叫做“实践女校”的学校。这所学校的行政人员,就只有校长夏田戈子一人,其余都是教员。校内的日常事务,均由学生自理,学生亦即工作人员。学校的房屋设备,都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室多用,如缝纫教室,只要把工作台搬走,就成了室内操场。学校课程的开设,也注意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根据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需要而开设,如“家政”课之类的开设。由于学校勤以做事,俭以办学,因此,学校环境整洁清雅,教学安排井然有序,效率很高。徐特立非常佩服这位精明能干的校长,认为其经验值得学习。后来,他回国后,在创办长沙师范时,他就以“勤、俭、公、实”四字为“校训”。他经常告诫学生:“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节约俭朴,不要铺张浪费,你们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徐特立留学,考察国外教育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我们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要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大量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重温徐特立考察国外教育所提出的思想主张,我们应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明.徐特立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73、41

[2]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69、32、33

[3]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69

[4]徐特立.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6、585、586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莫斐雅

徐特立的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延安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摘要]延安时期,徐特立不仅在边区的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辛勤耕耘,也亲自投身于边区的职业教育实践。他从新中国今后将要建成一个工业国家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及学用结合等职业教育思想,并在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自然研究院得到成功实践。

[关键词]徐特立 延安时期 职业教育 思想 实践

[作者简介]戴小江(1965- ),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留苏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XKS007,项目主持人:戴小江)

徐特立一生致力于革命救国、建设强国、教育兴国,对教育兴国更是付出了毕生努力。作为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从1935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十多个春秋。在此期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徐特立是陕甘宁边区的首任教育厅厅长,他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边区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从新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出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了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自然研究院的创建工作。对这些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必将大大地有益于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事业。

一、延安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中国今后将要建成一个工业的国家”①

这是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徐特立作为我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革命救国、教育兴国的思想贯穿其一生。特别是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徐特立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教育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提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抗战时期的延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建立起来,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教育落后的面貌。徐特立认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从眼前看,就是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边区经济生产服务,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建设新中国的迫切需要。他从我国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职业教育与建成工业国家的关系,提出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这种落后的经济条件限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技术只凭代代相传就够了。可是,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专门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徐特立之所以能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明确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建成工业国家联系起来,与其留法、留苏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法国半工半读三年半,一边在钢铁厂做工,一边在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又用了10个月的时间去比利时和德国学习考察。当时的法国、德国和比利时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这段生活经历,使他对现代工业有了深刻了解。1928~1930年,徐特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时苏联正在通过工业化加紧追赶西方,苏联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培养技术人才,这给徐特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使他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一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由此,徐特立确立了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普通教育中的观念。

徐特立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科学人才和使用科学人才看作先进政党着眼将来的战略之举,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感叹国内虽然有很多有志青年,但由于政府缺少有计划的培养,学习只是个人的私事。当国家危难需要技术人才时,又因为平时没有组织,虽然有一些科学技术人才,但未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从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学校系统,到具体领导机关、群众性的学术机关等方面,都要在原则上领导。他竭力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准备工作。而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则必须更加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掌握技术,为将来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业化贡献力量。

(二)“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②

徐特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认识教育、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教育和科研为经济生产提供人才和成果,而经济生产又为教育和科研提供物质基础。作为基础的教育要发挥服务经济的作用必须与生产结合起来,同时,科学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因此“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教育、科研和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徐特立对我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在近代屡遭挨打受辱有切身体会,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他认为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是双向作用的互动关系,因为科学是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要求,科学为生产服务,生产又帮助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只有直接和生产联系起来,科学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才能使科学家视野开阔,引领生产发展。针对延安当时存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分离的问题,徐特立推荐了延安医科大学的做法,他认为在延安要有系统地进行科学教育,要推医科大学,因为他们的科学教育直接关系他们的职业,病人就是他们科学训练的校正者。医科大学是典型的职业学校,徐特立推崇延安医科大学的做法,是因为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将科学技术直接和生产联系起来的最好渠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使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运用于发展生产的最好途径,为此,他建议延安自然科学院要与军工局、建设厅、延安各地的工厂农场密切联系起来,联系的具体方法是成立一个“学校管理委员会”,邀请这些机构的负责同志参加,彼此协商面谈, 延安各地的工厂、农场需要哪一种人才, 自然科学院就培养哪一种人才。可见,现在职业学校普遍实行的订单培养,徐特立在7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这充分说明了徐特立的远见卓识。

(三)“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③

这是徐特立正确认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就业的精辟论断,也成为今天广大学生的入学箴言。徐特立认为学习与工作之间,工作是重心,是目的,为学习而学习是不对的,以工作来帮助学习也不是正确的方法,应该为工作而学习,以学习来加强工作的效率,提高工作的能力。

中国古代有读书至上和读书无用两种观点,他们分割了学习与职业的关系,分工不够,水平低下的生产力是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土壤。西方开始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职业教育由此兴盛。徐特立在法国留学时,特别考察了职业教育情况,注意到法国的高小“非预备升学的,而为职业教育的,学校内有农科、工科、商科。他们主张实际的作职业,毕业后,可以当工人……另设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极重职业。高小有一年毕业的,叫做补习学校,专为补习去做工人的。补习的科目是几何学、工作图、簿记等科,女子则补习打字簿记”④。这使徐特立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学习与就业之间的桥梁,也是工业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相比之下,“有北京高等工业毕业,不能谋工作者”⑤,是典型的没有重视职业教育,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结果。到延安后,徐特立发现陕甘宁边区学校也存在办学没有为生产服务、学生也存在学习没有职业目标的现象,他在《生活教育社15周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目前不单单是国民党的教育方式离开生活太远,我们党内的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受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影响,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也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分离开来,为教育而教育、为学习而学习,与我们生活无关,工作无关,没有着眼于工作能力的提高,生活技能的提高,结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无目的的学习,无计划学习的情况,过去存在,现在还是存在。在《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更是大声疾呼“学与用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⑥。因此,“真正的革命实际行动家,他是特别需要革命的理论,丝毫不会放松学习,但学习是为着指导行动”⑦。徐特立将学习与职业联系起来,认为学习是为职业服务的观点不仅有助于纠正当今许多高校只管招生不管就业,许多同学只顾及眼前读书而缺少职业计划的现象,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延安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实践

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来自于其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汲取了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更得益于延安时期教育的大发展。他把职业教育贯穿于普通教育中,对职业学校强调职业培养,延安的鲁迅师范学校和自然科学院成为他实践职业教育思想的大舞台。

(一)鲁迅师范学校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在教师奇缺的陕北,必须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放在首要地位。1935年冬,徐特立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了一个小学教师寒假训练班,他亲自担任班主任,从编写教材到上课讲授都亲力亲为。1936年7月,徐特立又在志丹县办起了扫盲夜校。经过从办教师寒假训练班到扫盲夜校的准备,徐特立认为在陕北建一所师范学校的条件已经具备,1936年冬扫盲师范成立,他亲任校长,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师范教育的最初尝试。1937年2月,扫盲师范易名为鲁迅师范,虽然徐特立不再担任校长,但对这所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格外地珍爱。他在鲁迅师范工作了三个月的时间,精心指导学校办学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徐特立认为鲁迅师范担负着为边区教育培养师资、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重任,要重点培养学员的文化政治素质和教师素质,使学员毕业后就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一些学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职业养成的培训的现象,徐特立亲自给学员上课,他以延安缺少保姆为例,说明学用结合,学习要有职业目的的重要性。他说:“在延安的女同志大部分是中学生,但是保姆一职却无人担任。由于偏重空洞的学理而忽视本身的职业,以致托儿所不能建立,致使每一个女同志都要自己育儿,结果每一个女同志都成了保姆。”⑧他谆谆教诲学员:不能学与做分开,要求学习是一回事,自己的业务又是另一回事,以致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工作由于缺乏学识来帮助,或者蛮干或者敷衍,不仅影响自己的前途,更会造成革命的损失。因此,不仅要学好普通文化课、政治课、军事课,特别要学习教育专业课,将学习与职业结合起来,以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虽然鲁迅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有近两年半的时间(1939 年7 月与边区师范合并改称边区第一师范),但先后培养了480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在边区小学任教,成为边区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从1935年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到1940年秋季,全边区的小学增加到1341所,学生人数多达43628人,这与1935年相比,增加了10倍以上。⑨作为边区的教育厅长,徐特立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知师资力量必须跟上。1940~1941年,边区的师范学校有了大发展,由1所增加到5所。如果把医药学校、农校、职校和新文字干部学校等都算在一起,边区共有各类中等学校10所,边区的中等教育初具规模。这10中等学校都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延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突出。

(二)延安自然科学院

1940年9月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成立。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中央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自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的重大举措,这不仅能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物质力量,也能为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人才。徐特立热切关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建,1940年12月他非常高兴地接替李富春担任了自然科学院院长。他在自然科学院工作了两年多时间,经过他的精心筹划,苦心经营,自然科学院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府,设有本科(大学部)、预科(高中部)和补习班(初中部)三部分,还包括青年技工学校。徐特立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运用于自然科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自然科学院以重视基本知识、培养实用能力为教学内容,以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为教师队伍,形成了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自然科学院的学生既要学习精简而必要的基础课程,也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课程,必须在科学院建立造纸厂、酒精厂、玻璃厂、肥皂厂、制碱厂、化工厂、机械厂、农场实习,由于这些厂都承担对外加工,学生成为生产者,实现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实习指导教师多是被自然科学院聘请来的兼职教师,他们是边区实际工作部门的负责人或技术人员。

由于徐特立的正确领导,自然科学院为我党培养出了约500 名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结合实际的能力,有些经过进一步深造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同时,自然科学院教师还结合边区的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用马兰草造出了纸张,扩大了火柴、肥皂、玻璃制品和食盐的产量(食盐生产在边区的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开展了煤和铁矿考察,农林考察,水利建设,棉花、甜菜的引种等。南泥湾就是在自然科学院师生组织的农林考察中发现,党中央根据他们的考察报告和建设方案而决定开发的。边区有了简单的机器制造和炼铁工业。这是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成功实践。事实证明,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教学实践具有鲜明的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其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综合大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⑥⑦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14,51,71,54,28.

④⑤⑧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8,22,262.

⑨王云风. 徐特立在延安[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

作者:戴小江

上一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篇)下一篇:发电企业税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