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新变化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学校的新变化(精选10篇)

我们学校的新变化 篇1

寻召中学九(2)班

赵薇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当我们重返校园时,我看到学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幅崭新的气象出现在我的眼前。现在,我就截取几个精彩的画面,如果你有兴趣就同我一起欣赏我校的靓丽风景吧!

画面一:站在学校大门口,你就会发现迎宾路两旁的垂柳更精神了。原来,垂柳们为了迎接我们,整理了发型(修剪了树枝),换上了新装(粉刷了树干),挂上了铭牌(挂上树牌)。人靠衣装,柳树们经过修剪、装扮,显得更加婀娜多姿,神采奕奕。她们就像优雅的礼仪小姐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画面二:走过迎宾大道,来到学校小广场。小广场的花池里,各种花儿竞相斗艳,盆栽也修剪得各有特色。这可是我的老师们亲自修剪的啊!老师被称为“园丁”,“园丁”一词在我校可谓含义丰富啊!

画面三:开饭时间到了,请你到我们餐厅来就餐。走进餐厅,学生们排列整齐的等候打饭。再看餐桌餐椅整整齐齐,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看着洁净的餐厅,闻着的飘香的饭菜,相信你已经迈不开自己的脚步。

画面四:你听说过心理健康课吗?你听说过初中开设心课健康吗?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90%人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适当的释放心理压力,就会给人们带来心理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决定学生成绩的往往不在智商的高低,而很大因素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差异。这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必要性。如果你的学校还没有开设心理课,如果你有什么心理问题需要咨询,那么请你到我们学校来。我们的心理老师会为你排忧解难,让你的心理更健康,使你的学习成绩更优异。

画面五:现在,我们的学校名气可大了!我校的校长老师和留守同学一起过中秋节的事迹被《燕赵都市报》和《牛城晚报》报道后,国家、省市级多家权威媒体也争相转载。作为寻召中学的一员,我怎能不为我校的光荣而自豪呢!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我们怎能不用心学习呢?

… …

优美的环境,朗朗的书声,精彩的课程,科学的管理… …看了我所描述画面,你是否心动了呢?其实我校的看点不止这些。眼见为实,心动不如行动。那么,就请你来寻召中学来体验和感受我校的新气象吧!相信你到此一定会乐不思蜀的。

我们学校的新变化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变化,修订

验证一项新财务制度的成功与否, 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旧的制度进行一番比较, 通过这些不同, 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孰优孰劣, 新制度的优势也会一目了然。本文从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中所修订的几个关键点入手, 并就如何有效贯彻实施新《制度》提出了有关建议, 以便高校财务工作者能从中有所借鉴。

一、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 新《制度》明确指出,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技工学校不属于新《制度》中的适用对象, 成人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才是新《制度》的适用主体。

第二, 总会计师职责权限得到了明确,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了深化。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以协助管理学校财务事宜, 发挥领导与管理职能;在“集中管理, 统一指导”的思想下, 较大规模的高等学校可以逐步实施分级管理财务管理体制。

第三, 财务决算要求更为细化, 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制度须持续深化。新《制度》明确提出, 国家要对高等学校实施超支不补、结余结转按规定使用、核定收支等财务管理办法, 且有关预算方案的审批程序也进一步得到了明确。再次强调财务预算建议方案应由一级财务机构并经由高校领导层审议集体通过后报主管部门批准, 获批汇总至财政部门。新《制度》中, 高校财务预算调整的有关要求也进一步得到了明确, 高校不能随意调整经财政批复的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及财政补助收入等, 如果上级下达事业计划调整变更较大, 须经申报、审批程序后才能酌情调整高校财务预算。新《制度》中也提出了新的决算编制要求并提出了高校年度决算的编审流程, 高校务必保证其财务决算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规范程度, 且年度决算最终要由财政部门审批。

第四, 收支管理内容更加丰富, 支出与收入分类口径有所调整。首先,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内容应当涵盖所有有关的支出并实施严格的集中支付, 强化绩效评价工作, 使高校的资金使用更加有效和规范, 透明度更强,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及国库集中支付等有关制度。其次, 纵向收入与横向收入的提出扩大了高校收入的分类口径, 高校不得坐支、挪用、隐瞒等, 须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资金或上缴国库。

第五, 结余管理和结转管理有关规定得到了进一步细化。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新概念在新《制度》中首次提出, 前者是指高等学校当年预算目标因故终止或业已完成而剩下的资金, 后者则指的是高校当年度预算资金因故未能得以执行或虽得到执行但尚未招待完毕, 而要留到下一个预算年度继续使用的资金类型。此外, 财政性拨款结余与结转、非财政性拨款结余和结转是结余和结转按照拨款分类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而且非财政性拨款结余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下的部分可用于日后弥补高校各年度收支差异, 成为高校事业基金的一部分, 而非财政拨款结转则按照有关规定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新《制度》强调, 高等学校应严格遵循“统筹安排、平衡收支”的事业基金管理基本原则, 强化基金管理, 合理安排支出, 使支出维持在合理的基金规模范围之内。

第六, 高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须继续设置, 要本着专款专用、平衡收支的原则, 科学管理专用基金, 先提后用。同时在保留职工福利基金的同时也取消了修购基金, 进一步优化了高校基金组成结构。

第七,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 资产须进行摊销与折旧。本次修订新增内容中较为重要的是提出了高校资产摊销和资产折旧的概念, 尽管资产折旧只是为了满足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的需要, 而非学校支出的组成部分, 同样, 高校无形资产摊销使用平均年限法进行, 其摊销费用也不构成高校支出的组成部分。新《制度》更为强调高校资产的合理管理, 明确表示高等学校的出借、出租收入、投资收益应当统一纳入高校财务预算进行管理与核算, 且应同时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后展开, 固定资产出租出借限定条件较多。高校不准从事企业债券、基金、期货、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 但可以依据有关规定, 从事一些非货币性资产且风险较小的投资, 但必须严格控制投资过程。高校所有有关资产处置的收入收益须全部上缴, 严格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此外, 固定资产的构成标准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内容将同时涵盖在建工程、高校资产共享与共用模式的提出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内容。

第八, 进一步强化高校财务信息披露, 持续完善财务风险监督预警机制。首先, 新《制度》提出了高校财务监督的六大主要内容, 尤其表示要采取接受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及其他高校监督主管部门等的专项核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反馈相结合的财务监督形式, 促进高校财务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 并持续充实高校的经济责任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为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风险监督核查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 新《制度》也对高校建立严格的款项借入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明确提供高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或举借债务, 在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保障下合理管理借入款项, 严格履行借款审批程序, 同时有关借款、预收及应付款项等内容的解释事项也更加详细和清晰。

第九, 在高校中初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且可依据各校实际需求及实际情况, 进行高校内部的成本与费用管理。目前来看, 有的高校已经根据实际需要率先实施了权责发生制, 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管理其两个年度以上的成本费用, 如将无形资产以摊销的形式计入其摊销期所对应的费用, 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分期计入相应的成本与费用。各大高校应当依据其自身实际情况, 将成本的核算进一步细化, 成本即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占高校成本支出较大比重的科研支出应当细化分析到各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以便有关财务核算与管理人员可以更清晰地汇总核算各专业、院系及部门的学生平均成本、教育总成本等财务事项。可见, 新《制度》对各大高校财务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 高校财务核算与管理人员应当及时补充新知识, 迅速领会新《制度》中有关财务管理与核算的新要旨, 以便更好地满足新《制度》的新要求。

最后, 新《制度》取消了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 同时新增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和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针对性更强, 可分析的内容也更为丰富, 为高校财务核算人员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

二、贯彻实施新《制度》的有关建议

通过上文对新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新《制度》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由于新概念的提出、新方法的采纳, 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活动也要适应其变化。如何贯彻落实新《制度》成为各大高校热议的焦点问题,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促进新《制度》在高等学校的有效推行:

(一) 完善高校财务体制、强化财务预算编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

首先, 必须从制度上来保障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 高校应当顺应新《制度》的要求, 密切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及实际需求, 进一步建立健全其财务管理体制, 对其现有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保持与梳理, 有效监督核查高校的各项经济财务活动, 保证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其次, 全面引入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勤俭节约、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突出重点”的预算编制原则来形成自身合理的财务预算, 理论上来说高等学校的各项事业活动都涉及的财务收支应当悉数纳入其财务预算管理范畴之内, 且要细化管理和控制其预算执行与分析的反馈过程。最后, 对高校现有的各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展开全面的核实清查工作, 建立健全其财务资产基础数据库, 初步推行资产共用、共享体制, 将资产的利用效率发挥到最高水平, 严防资产流失科学管理高校资产, 同时资产清查过程中要完整真实地记录各项资产的使用情况、闲置情况及折旧情况, 切实掌握各项资产的购入、使用及报废动向, 有针对性地完善资产管理。此外, 正如新《制度》中所指的一样, 高校应当完善其财务风险预警及监督检查机制, 切实加强对高校各项经济事务的监控, 以制度为保障, 促进各项经济事项的顺利有效地展开。

(二) 高校财务管理与核算人员积极着手新旧制度衔接工作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首先, 深入学习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对修订前后的内容进行比照学习, 在全面理解新《制度》的基础上, 找出新旧《制度》间的关键不同, 尽早着手进行新旧《制度》的衔接事宜, 以便轻松应对新《制度》给高校财会工作带来的挑战。同时, 抓住这一改革机遇, 推动高校财务体制改革, 精简程序, 使之更有效率, 更加符合政策需要。

其次, 高校财务管理与核算要因人设岗, 各岗位的人员要对其所肩负的财务职责有充分的认知, 根据岗位经验及现实要求, 积极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及意见中, 吸纳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意见, 使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发挥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前后对照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文字[1997]第280号.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文字[2012]第488号.

[2]王志成.《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导读[J].财务会计, 2013 (06) :34.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变化 篇3

上海“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建设国际级的大都市,使上海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

上海的学校教育正从适应工业时代转向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从本质上讲,现行的学校教育还是打着工业时代的深刻烙印:如同工业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大批量地生产工业产品,现行学校教育也是批量地生产人的产品,它不可避免地以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作为教育的特征。而上海整个城市在迅速地向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迈进,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跟上這种变化,要求学校教育多元化、增加选择,实行个性化教育。要求人的素质结构也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发生变化,过去我们所认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质上指的是产业工人,而现在所提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质上指的是知识劳动者,也就是指从事知识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的劳动者。

如果从适应上述变化来分析上海的中学生,可以看到这样的基本特征:其长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这在国际上是公认的。其不足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学生到了初三、高三之后,在语、数、外等方面反反复复地训练,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他(她)到了学校,其时间与空间都给老师占满了,到了家里,他(她)的时间又给家长占满了。一个缺乏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的人,很难有创新;三是学生在硬的领域,比如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强,而在软的领域,如自信心不够,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强,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上海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表明我们并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终点线上,也就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后劲,缺乏创新精神。从时间分配上讲,我们花在语、数、外和与中考、高考相关学科的训练上的时间太多太多;而花在对祖国的热爱,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认识,对祖国大自然的认识这方面的时间太少太少。国际上把这一块称之为德育课程或是道德课程。从人的成长来讲,恰恰是道德课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的学校教育,校长、教师为了学校的声誉,为了对得起家长和学生,在培养目标上太注重成绩、分数、升学率,而怎样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怎样从学生的长远出发进行培养,这方面思考比较少。我曾经考察了不少国外的学校,发现他们在培养学生上,更多地思考怎样把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思想、意识、境界、品位上是有差距的。学校教育在培养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六七十年代的中学生,基本上都由学校培养;而目前的这一代中学生,他们一半是学校培养,一半是家庭与社区培养的。

家庭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这里的“度”把握的很好,能成为各种各样的“家”是有用的人才,当个工人、当个店员,同样也是人才。而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家庭发展作出贡献。具体地讲,就是职业好,工作体面,能挣钱。或者说,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进机关当公务员,能到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造成了每个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种“高要求、高标准”就把孩子压垮了。有的家长,自己一帆风顺,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成功人士;有的家长,自己下岗了,就希望孩子把自己作为镜子,从中吸取教训。世界上万事万物,只有在平常心之下才能做好事、做成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孩子进好学校,能考上名牌大学,致使这种压力演变成学生严重的课业负担,而且这种压力一直自上往下压,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也要拼命识字、读英语,小学生几乎没有游戏时间,初三、高三学生连看电视的权利也没有了。他们的全部生活都围绕着做功课、不断地训练,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很难得到健康而有益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把你的孩子培养好,使他更好地成长?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关注这样一些方面:

1、要特别关注你的孩子的品行

品行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的,每时每刻起着作用。一个人一辈子做事,本质上是做人,也就是品行在起着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遵时、懂礼貌、爱祖国等好的品行,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极其需要的。尤其是诚信,对每个家庭、对我们祖国都是最可宝贵的。

2、要注意从小养成孩子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以为,学习习惯比成绩、分数重要得多,比如,从小让孩子学会预复习,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对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先看一遍。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平时经常与同学伙伴交流学习体会。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就好比做广播体操一样,广播操音乐一起,就自然地习惯地按照节拍做操。这个人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效率都是极高的。

3、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思维领域和情感领域十分宝贵的品质。它应当是从小培养的。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向自己“开炮”,在课堂里形成多学多问的氛围。

4、要从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兴趣比知识重要得多,兴趣是学习各类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的源泉。

5、要从小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经历

经历是由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社会活动、阅历等等积累而成的。学生的学习,一般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交叉得来。由积累而成为经验,由经验积累成为经历。因此,上海开展的二期课改,把培养学生的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作为学生培养目标提了出来。

6、要让孩子经受一点挫折

任何成功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经历过挫折后才真正实现的,就如同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也必然在经历过各种各样挫折后才真正百炼成钢。纵观目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为孩子的长远人格塑造上,思考得不够。比如上海的小学和初中,差不多学校里基本上已经没有单杠和双杠,荡的秋千也基本荡然无存。为什么?怕出事。一旦发生了一件事,学校校长承担不起。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现在的家长,百分之一百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打架的,其实,一个男孩子打打架,没什么大不了。我的看法是,一个不会打架的男孩不能称为男孩子。

7、当孩子的成绩跟不上大部队,落后了怎么办?

最清醒的认识是,找一位资深的老师帮他(她)把把脉,帮他(她)找到前进的方向,给他(她)制定一张时间表:第一阶段改正什么,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有“平常心”,对孩子要有合适的期望值。

8、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个性与特长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有不同的认知特征,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期望要求,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积六十年教育经验发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他还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在学校里读书最好的,到了社会之后,一般是当教授、工程师、医师、建筑师等等;而那些在学校里读书比较差的,反而当了大腕、大款、大老板、大经理,在特殊的场合下,那些读书最好的有时给读书最差的“打工”;而那些在班里成绩排在第10位至第20位的、活动能力强的、协调能力强的,大多当了国家公务员。这里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学校的评价标准和社会的评价标准,本质上是两码事。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要用成绩这把“标尺”把学生看死。

9、没有发展不了的孩子,只有尚未发展的孩子

上面这句话,很富有哲理。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多年来探索的结论。它不但应该成为广大教师,还应当成为社会广大家长的共同认识。

10、对孩子要充分尊重信任,这是激励孩子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自尊和自信是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也是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曾看到一位教育工作者写的一首很通俗的白话诗,名叫《我能行》,诗中说道:“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互相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这首《我能行》告诉我们,每个教师和家长,要永远真诚地和善意地尊重与信任孩子,要永远真诚地和善意地激励孩子。

11、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防止那些制造自卑者的教育评价

评价是一种社会价值判断,正确的评价,带有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但在相当长时间,学校教育评价中,比较多的是挑剔学生的缺点,更多的起到的是甄别与选拔功能。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的评价也出现了“异化”,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孩子的优点,不讲跑不掉;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这两种看法,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们村的新变化作文 篇4

虽然村子里的空气很新鲜,但我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奶奶家。不是不喜欢奶奶家,而是村里环境有点乱。路上到处都是垃圾和牛粪。真难闻。

春节又到了,我们要回姥姥家过年。我有点不开心。回姥姥家的路上,总会想起那条肮脏的路,心里不痛快。

“家!下车!”随着爸爸的`叫声,车门被打开了。下了车,突然发现村里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我惊讶地环顾四周,啊,路边没有垃圾和牛粪,让人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奶奶笑着说:“我们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里铺的是水泥路,用的是自来水,不再需要喝河水。很多人盖了新楼,用过空调,用过电脑,这就是现代农村。”

我们学校的变化 篇5

我们的学校是北方一个城市很不起眼的`小学学校。他总是白天闹哄哄,夜晚静悄悄,在这里我们学习娱乐很开心。可是近来人们传着一些小道消息,使本来热闹的学校,更加沸腾起来。

今天是星期一,我们像以往一样来到学校,正在课前早读。一会儿,喇叭里传来了一阵声音。是校长讲话了,他说到:“以后由书记担任新校长。我从今天开始就退休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以前的支持和关爱。”说完后,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议论纷纷。我心想:唉!新换的校长,不知道严厉不严厉,会怎样管理我们。这时,喇叭又响了,这是新校长的声音:“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新校长,姓武。我先宣布一件事,为了你们能更好地学习,咱们以后的课程安排,下午多加一节自习课;而且每天都有老师在自习课上辅导了解你们的学习情况。我也要不定时地询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全班同学几乎同时喊到。这个校长这么严,一上来就给人加课程,我们的好日子没有了。以后同学们上、下课都提心吊胆,怕校长抓住询问,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不愿意出教室门。因为大家都听说这个校长要紧抓学习,严抓纪律,整顿校风校纪。这是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吧”。

校长严抓校风是对的,但从这几天看来,上那节自习课同学们都很烦,大部分在写作业,有的是在悄悄说话、发呆,有的是无聊地翻着语文书、数学书,学习积极性一点也不高。下午的自习课,同学们不敢大声议论,而是传纸条说话,写一些无聊的话,写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写一些……我们都太压抑了,我觉得玩是我们孩子的天性。我希望在自习课前给我们加一节活动课,哪怕是把下课延长十分钟也行。让我们能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身边的新变化作文 篇6

身边的新变化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五年二班 宋嘉玮

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有的是身边朋友的变化,有的是自己的变化,也有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有你没有发现的变化。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有许多的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家乡的变化,路边的树木经过春雨的洗涮,更新,更绿,更挺拔了。原先光秃秃的柳枝现在已经变得嫩绿嫩绿的了,还有那冰冻已久的小河,现在也唱起了“叮咚叮咚”的歌谣。万物都充满了生机。我看着那翠绿的树枝在春风中轻轻的摇曳,听着小河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到了人间天堂。只见小河里的鱼儿们在那清澈见底的河水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遨游。还有春笋也在一场春雨的洗礼下,那好奇的小脑袋四处张望着,仿佛也在欣赏这美丽的世界。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开得那么美丽,那么热闹,像金色的地毯。

我的家乡更美了,也更现代化了。道路变宽了,使交通更加顺畅了。高架桥增多了,减轻了地面道路的负担,而且还可以快速的到达目的地。高楼变多了,原来简陋的平房变成了设施齐备的高楼大厦。

身边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去观察、发现,更多更美的变化一定会展现在你眼前的。

音乐学习方式的新变化及其思考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习方式,思考

随着课改的启动和深化, 《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 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面貌, 而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对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实践层面, 需要一个过程:首先, 是教师要“能够变”——要敢于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其次, 是要思考“怎样变”——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的内涵与要领;最终达到“变的好”, 从而使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创设自由空间, 让学生快乐参与和体验——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 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地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还依赖单纯的传授说教, 忽视师生的共同参与, 让学生在“安分守己”中接受知识, 这样课堂教学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才能, 学生也就难于对音乐产生兴趣, 更谈不上主动去感知。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大胆探索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鳟鱼》五重奏时, 考虑到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注意力难于长时间集中的特点, 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 先启发学生谈“鱼在水中游”的各种快乐情景, 然后让学生带问题聆听音乐, 让各小组留意不同的音乐要素及变化, 让他们分辨出乐曲中每一段的变奏所使用的乐器及速度、力度上有何变化。第二, 围绕《鳟鱼》五重奏, 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笔, 将作品中的情景描绘出来, 以小组活动形式完成。第三, 分小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音乐的美妙, 同时感受参与音乐表演的乐趣。

二、营造合作环境,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体验——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 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把社交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 而不像其他的学习方式, 只重视学术性目标。

教学中, 一些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有一种“害怕”心理, 担心在合作讨论中课堂放开了不易收回。对于这点, 我的做法是:从小问题着手, 从小组合作逐步介入合作学习, 从二人四人再到七八人的合作, 在实践中提升合作的质量, 逐步形成规范的、生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 要给予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 拖延教学, 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另外, 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学生的智慧尽情地发挥, 尤其是激发所谓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行, 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 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

如《小红帽》教学片段:小组合作, 集体创编“小红帽又遇大灰狼”。教师:现在,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将我们刚才创编的“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通过分角色来合作表演, 看哪一组表演的好。学生还没等教师说完, 就已经忙活起来:首先, 组长根据组员的申请及其特长进行角色分工, 然后各成员根据角色互相帮助进行化妆处理、道具的处理;接下来, 组长召集同学, 进行排练。只见有的学生马上拿来纱巾披在自己的肩上, 当做鸟儿的翅膀, 有的借来老师的眉笔, 给同学在额头上画皱纹, 帮他扮演外婆。总之, 这时的课堂里十分活跃, 各小组同学都想快一点排演好自己的作品。

三、以“日常生活”为源泉,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体验——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音乐源于生活, 表现生活。音乐教育, 不应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 束缚在课堂书本里, 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如:在执教《粉刷匠》一课时, 我在节奏训练中以“节奏娃娃的家”还没有粉刷为过渡, 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劳动情境, 引导学生当“小粉刷匠”。问学生“你们怎么帮助节奏娃娃刷房子呢?”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粉刷的动作, 而音乐的节奏就蕴含在其中。有的是飞快地刷、有的是很用力地刷, 还有的则是画着圈仔细地刷。教师从学生的粉刷动作中提炼出相应的节奏, 并让他们看着节奏谱用乐器或手将这些节奏表现出来。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节奏的存在, 发现了它与音乐的天然联系。不仅增添了学生对音乐、对生活的一份乐趣, 更满足了学生发现、探究知识这一过程的乐趣。

四、我们的思考

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和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自主≠自由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 教师为了体现“自主”, 课堂放得很开, 但收不拢。有的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 课桌变来变去, 唯独收获不多;有的课学生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又唱又画, 气氛十分活跃, 可是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放松”, 没有什么收获;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活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形式的变化。

2.合作≠合座

课改后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运用到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 往往是就近的几个学生围坐一起, 讨论甚为激烈, 气氛相当活跃, 教师教的高兴, 学生学得有趣, 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大家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 有很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 追求的是形式和表面上的热闹, 甚至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学习内容, 都来个“合作学习”, 至于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内容需要合作、怎样分组、怎样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和要求等问题, 教师似乎不太关注。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停留在表面, 是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有其形而无其质的。

3.探究≠随意

在有的探究学习中不难发现, 学生的学习能力出乎教师的预料——他们能够发现、找出很多的信息和问题, 以至于让我们的老师始料不及。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老师都乱了方寸:要么任由学生随意自由表现, 要么引导的不恰当, 导致有的课堂上成了个别学生表现和随意活动的地方, 却不能涉及问题的核心, 甚至还出现跑题等现象。

夸夸家乡的新变化 篇8

甲:(快板)老汉今年七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你要问我去干啥,俺找老李去拉呱,(白)老李哥在家吗?

乙(白)在家在家……

(快板)

哥俩见面先寒暄,你先坐下吸袋烟,先吸烟后喝茶,咱哥俩一起来啦呱。

甲(白)老李兄弟你光说拉呱,我怕拉不好,人家笑

话。

乙(快板)

老王兄弟不要紧,下面都是咱本乡人,说的不好别为难,咱请各位多包涵,哥俩今天把话说,拉拉家乡的新变化。

甲(板)

说变化,拉变化,改革开放的意义大。

党中央发号令,全国人民齐响应。

我们紧跟党中央,家家户户奔小康。

乙(板)

说变化,拉变化,俺家买了桑塔纳,桑塔纳真是好,赶集上店不用跑,走亲戚窜朋友,老汉我心里真高兴。甲(板)

改革开放真是好,全国人民齐欢笑,我老汉心里乐,俺家也有私家车,外出远门不用愁,俺全国各地去旅游。乙(板)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人民心里甜,高楼大厦平地起,家家户户都欢喜,村里建起小公园,我每天都要转一转。甲(板)

说改革,拉开放,老汉我心里喜洋洋,电动车俺也有一辆,赶集串亲我都骑上,骑上它很时兴,上了马路一溜烟。

乙(板)

说改革,拉开放,老汉我心里喜洋洋,液晶彩电俺有两台,全球出名的日本牌,以前做饭烧煤球,如今换成了电磁炉。

甲(板)

俺家的家具样样全,如今的生活比蜜甜。老百姓的生活实在富,吃喝拉撒不出屋。俺家的生活甜如蜜,大人小孩笑嘻嘻。

乙(板)

感受家乡的新变化作文 篇9

近年来,商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相对于以前都有明显的改善。

说说学校的改变吧。以前的学生上学,不仅要交学杂费,还要交课本费等一系列的费用,那时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中午和下午一般都是回家吃饭,家离得比较远的,带些干粮来学校吃。以前的学校也很简陋,只有几张桌子和凳子,有的教室甚至还是危房。我听奶奶说,那时学校根本不教外语,只教语、数等几门学科,爸爸姑姑他们初中时才开始学英语。

而如今呢?

国家已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中的课本都是国家免费发放的。每天早晨我们还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的早餐,中午和下午吃饭也不用愁,因为现在的很多学校已经有了饭堂。教学楼嘛?一个建得比一个漂亮,而且还有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教室。现在我们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了。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教育水平也在跟着提升。

说完了学校,我再来讲讲服装方面吧!

以前的人穿衣服,只追求干净合身,所以才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经常是大人穿了的衣服,孩子继续穿。那时的人通常都是去买布,回家自己做或者去裁缝店做,正因为如此,在那个年代,裁缝很吃香,所以家里有裁缝的人家一般都很富裕。

但现在的人穿衣不仅要好看,而且还要追求时尚,不要说破,就连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衣服都没人穿,而且现在的人基本不做衣服,都是去买,所以裁缝店基本都倒闭了。

社会在发展,经济水平也在逐渐发展,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听我奶奶说,她们那个年代,整天在生产大队干活,挣工分,换粮食。那时的人们经常吃不饱,就上山割树皮,挖野菜,然后煮着吃,小孩子没有什么吃,经常饿得哇哇大哭。那时还没有奶粉,只有一种叫”炼乳“的东西,实在没钱就将馒头掰成小沫,晒干,再用开水一泡,搅匀喂给婴儿吃。现在的人也吃野菜,因为这是绿色食品,而以前的人吃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我们整天大鱼大肉地吃,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热点的新变化 篇10

不同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学的认识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E.胡佛的观点,他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中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可以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来加以概括。这与地理学近乎雷同,不甚可取。区域科学创始人艾萨德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等等问题的科学”。经济学家则把区域经济学看成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

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从生产布局的角度认为,将这门学科看作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片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

基于上述,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 (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所以,区域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所关注的重点是区域发展,尤其是具体区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所探讨的战略策略包括要素配置、外资引进、出口加工、增长极培育等。

二、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看当前区域研究热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选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着力推出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作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

2013年全国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类项目。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着力推出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作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一批60个招标课题中,有28个与区域研究有关, 说明区域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契合国际研究趋势———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鲁格曼,而克鲁格曼是典型的区域经济或经济地理学者,他的代表作《地理与贸易》、《新区域经济学》等,都是经典的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著作。

这28个招标课题中,除了5个常规问题之外,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内外统筹(7/28)、新型城镇化(6/28)、转型与跨越(6/28)及安全与可持续(4/28)。由此可见,区域发展的内外统筹、新型城镇化及转型与跨越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

2013年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以文史哲学科为主,基本要求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这次招标的158个课题中,与区域有关的是17个项目。因为第一批已经把区域、空间课题列入很多,所以,这次招标的重点领域不是区域 / 空间。即便与此,仍有17个课题与区域或空间有关。在17个项目中,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占到了一半(12/17)。由此可见,区域或国家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

2014年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的对象, 以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主。基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着力推出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本次招标共95个项目,其中与区域发展有关的项目33个,达到30%以上。这33个项目中,除2个常规研究外,有10个属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内容,9个新型城镇化;6个转型跨越;7个内外统筹。

2014年第二批重大项目共发布192个招标选题研究方向主要是文史类,包括基础类选题148个,跨学科类选题44个。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192个项目中,与区域研究有关的是55个,超过1/4。除了4个常规项目以外,有22个属于内外统筹和走出去战略的项目,13个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3个转型与跨越发展研究;3个新型城镇化项目。

汇总2013、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4批重大招标课题分类结果,得表1。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是: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内外统筹发展、转型与跨越发展、新型城镇化。

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所以成为近年区域研究的热点, 这与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 资源危机及大国崛起引起的国际反应有关 。 其中生态环境方面的危机自不必说,国土环境 、 水环境 、 生物环境 、 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和存放等, 都面临严峻挑战 。 资源瓶颈更是严重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 、 草地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1/10。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依赖进口国外资源用以满足国内的需要。能源、铁、铜、铝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6、1/3、1/5和1/3,其中,铁、铜、铝消费量世界第一(刘阳, 2011)。特别是一些战略资源对外依存相当严重,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国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需求缺口均将超过50%,石油消费量至少要415亿吨,然而国内石油产量预计为118亿吨至2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与目前美国58%的水平相当。

和其它大国崛起引起世界强烈反响一样,中国的崛起也刺激了周边国家和个别大国的神经。美国开始重返亚太,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部分周边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临着多种挑战,中国需要在战略视角上直面和区分与区域外大国及周边国家的矛盾,同时在策略层面降低周边环境变动给自身崛起带来的阻力。这就是基于世界背景下中国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热点的客观原因。

面对资源、环境和地缘形势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只能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唯如此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和大国崛起。正如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那样,转型与调结构是新常态。“转型与跨越”成为当前区域研究热点,既是对客观挑战的被动应对,也是新一届政府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内外统筹成为区域研究热点,既与区域发展阶段有关———区域发展早期阶段以内循环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高级阶段则以外循环为主,因而必须注意区域内外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内外统筹也与大国崛起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关,详见后述。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现代化车之两辙,鸟之双翼。我国的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近年虽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但传统城镇化已经走到尽头,急需转变城镇扩展方式, 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应急之策, 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

三、从近年国家层面发布的区域规划看区域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的目标诉求

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先后批准了与区域有关的规划数十项。从规划目标看,这些规划可以分成五大类。

第一,培育竞争力、提高效益、加快发展的,如辽宁、河北、江苏等省份沿海地区开发规划等,其规划对象多是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

第二,扩大和推进对外开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如海南国家旅游岛、横琴岛、吉林长吉图开发开放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等,其规划对象多是沿海、沿边开放地区。

第三,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的,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区域多是不同行政区的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试图通过要素互补或强强联合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极。

第四,推进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如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等、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等。这些地区大多属于重要的生态屏障,通过规划和引导,保证生态功能, 实现转型和跨越发展。

第五,加强对问题地区的扶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健康的,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通过多种途径的支持和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实际上,上述的五类规划,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提高效率、培育增长极、加快发展的规划;第二大类是注重协调、强调可持续,推进协同发展的。这种基于规划目的的分类指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或热点。

注重效率、加快发展是由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决定的———中国正处在崛起的关键时期,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而注重协调、扶持问题区域的跨越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仔细考察这些规划可以发现,这些规划中,大部分规划,都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而是类型区域,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域而是空间比邻的地域,有的涉及到两个省区,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有的涉及到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如辽宁省五点一线规划、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规划、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规划。甚至有的涉及到不同政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如横琴岛开发规划等。这反映了区域研究对象的新变化。

从重点关注行政区域发展到更加关注类型区、跨行政区发展和跨国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追求的是利益和利润,与行政界限没有多大关系,这与我们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行政主导下的区域经济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跨行政区域的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使得跨行政区域的一些地域,成了发展潜力大、经济社会矛盾突出的地域。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就能够迅速地改善该地区的目前状态,甚至可以很快地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其次,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在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支持下,要素的流动既迅速又便宜,因而跨区域合作开发成为可能;在由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作用下,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这必然要求区域研究更多地关注类型区和跨行政区地域系统。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规划,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既是这种思路的延伸和强化,也是大国崛起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奇计妙招。

四、新一届政府施政要点及其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逐渐明确,其中与区域发展有关的包括三点,即中国梦、市场决定和新型城镇化。这些都对区域研究方向产生深刻影响。

1、中国梦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用习主席的话来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以说,中国梦就是崛起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幸福梦。

要崛起就必须考察崛起的条件,明确崛起的目标,探索崛起的路径,分析崛起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矛盾和冲突,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就要研究地缘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性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等问题。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从整个国家或民族来看,幸福不外乎富裕、平等、和谐和生态等,要实现幸福梦就必须建设美丽中国和和谐社会。因此,福利分配、民生保障、反腐倡廉、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应该成为区域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此对应的新增长极培育、城乡一体化、 区域协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就是区域研究的热点。

2、市场决定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2014年国家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运行的主体不再是政府,而是企业。因此,区域研究必将从过去主要关注资源供给、要素配置和政府管治转向市场需求、品牌竞争和企业家成长等;区域格局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从区域自身发展走向协同发展与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也必须做出调整,即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重化工业化、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新型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转型与跨越发展。 与此对应,区域规划的形式和做法也必须做出调整,应突破产业与事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多地强调参与性规划、上下互动式规划、弹性规划、有限规划、战略性规划,以及管制性与引导性结合的规划。由此推断,企业家培育、消费和福利分配及跨行政区的协同发展和规划,必将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

3、新型城镇化与四化互动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四化进程不同,四化内容及形式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除了研究全国整体的四化推进外, 还要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四化及其互动的途径。 2014年全国区域科学年会的主题和分论坛(专题)设置恰好反映了当前区域研究热点———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14)的主题是“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 这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响应。会议下设的10个专题(分论坛),除了空间分析、信息技术、新经济地理学三个专题外,其余7个分论坛实际上可以归属于“区域协同发展” (包括一路一带、长江流域发展、京津冀协同、优化国土空间四个专题)、“转型与跨越发展”(包括创意城市、创新导向两个专题)和“常规研究”(包括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专题)三大类。其中前两类,即“区域协同发展”和“转型与跨越发展”可以看作是当前区域研究的热点。

五、总结和讨论

区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从近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选题方向、国家层面发布的区域规划成果和新一届政府的施政要点看, 和传统的区域研究相比,目前的区域研究热点及方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区域研究对象,已经从节点区域、单独的行政区逐渐转向类型区、功能区(均质区)和地域系统(跨行政区);从国内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转向区域的内外统筹和协同发展。

第二,区域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生产和供给转向消费及福利分配;从制造业专业化及其分工转向服务业、产业链分工与集群发展;更加注重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以及产业与事业之间的互动。

第三,区域研究中所探讨的主要战略策略,从引进外资与技术、加工制造与出口、经济实力提高,转向地缘环境、国土安全、文化软实力提高和构筑外经外贸新格局等; 从城市建设、城镇化和劳动就业转向新型城镇化、产城互动和城市群建设。

第四,学科热点的变化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二是外部需求的刺激。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看,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的这些变化,与日本的经济地理学的转变非常相似———战后日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变化特点是:从狭义的经济地理学向广义的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转换;将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等纳入研究视野,从物质生产和流动的空间过程及空间结构向非物质方面转换;从地方尺度向全球制度转换。此外,由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属于跟踪性研究,所以,世界上相关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学科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例,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提出21世纪议程,此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才开始掀起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并将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由此导致转型与跨越发展策略的出笼。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国外城镇化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治理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的结果。

外部需求刺激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这在中国体现的特别明显。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还是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都是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设计的,包括全国党代会报告、国务院决议、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规划等。至于政府的施政纲领,更是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选题方向。

第五,应该注意的是,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观察视角, 对区域研究热点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热点”本身的界定,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依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方向、近年发布的国家层面与规划以及新一届政府施政要点提出了区域研究热点的初步看法。

摘要: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政府先后提出了中国梦、市场决定和新型城镇化等施政理念,区域经济研究热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结合2013年以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及2008年以来先后发布的国家层面区域规划,提炼总结出区域经济研究热点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既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研究内在规律演变的结果。

上一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下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