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全球贸易蛋糕的缩小,部分经济体开始借反倾销、“特保”之名,大行贸易保护之实,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盛。本文剖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指出了其发展的新趋势及危害,揭示国际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博弈的实质,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有效从容地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已经俨然成了一个大的地球村,全球的资源可以相互流动,经济互相影响。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非常的密切,这就会导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灾难。本文主要讲述了在金融危机下贸易主义的特点,影响,以及我国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研究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一)贸易保护的广泛性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贸易保护组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各个国家在谴责美国的自私条款的时候,也都在实施相关的政策进行贸易保护,因此贸易保护的范围已经从贸易领域扩大至商品的生产,劳动力的雇佣以及金融的领域。

(二)贸易保护的集团性

伴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很多国家都在结成多种多样的经济贸易组织,区域性的贸易组织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集团之间和区域的内部可以取消关税,使商品和一些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随意的流动,但是对外却实行限制政策。

(三)贸易保护的合法性

国际贸易组织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虽然制度上已经相对完善,在杜绝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上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使各国钻到空子合法的大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下,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一种没有长远打算的行为,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伴随着贸易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就会使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减慢,政府对外贸的活动的协调都带有排他性,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平等运作。另外就是各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妨碍了商品服务和投资的流通,使消费者无法买到最合理的商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还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陷入了危机甚至倒闭,这就增加了全球的失业人口,增加了各国的经济压力。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遭遇更多的反补贴反倾销,各种政策的限制也导致了国内存货的外贸企业生存条件恶劣,损失惨重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另外一些小的出口企业更是直接面临破产,导致大部分员工失业,我国的失业率增高。同时贸易保护组织导致各国贸易之间的摩擦增多,经济形势变得严峻。

三、我国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政府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且为国际社会遏制贸易组织的活动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的谈判力度,躲过不断的外交政策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要改变出口增长的方式,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对进出口的商品的监督力度,提高出口的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注意增强版权和专利意识,出口的品牌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二)企业层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的企业要全面的学习和了解WTO规则,掌握各种不同的贸易保护措置的实质,学会通过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使用来有效地保护企业自己的权益,不能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置之不理的态度。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产品出口国的经济政策的研究,方便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从而提升竞争力。

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同时企业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宣传,企业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行业协会方采取的措施

行业协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建立完善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行业协会使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帮助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对行业内的重要的商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地区进行监控,通过有效的调控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行业协会还要做协调组织的工作,在企业遇到反倾销的调查时,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通过应诉的方式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上的信息上的和具体的对策咨询等服务,积极帮助应诉的企业搜找证据,将本行业的全部资源信息都提供个企业,避免出现有些企业因为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就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情况的发生,从而帮助企业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渡过难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由于很多国家缺乏长久的打算,使贸易保护组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保护主义的增长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不仅仅使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还有失业人口的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锡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研究[J].商,2015.

[2]赵丽娜,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14.

[3]全毅文.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

作者简介:

贺志超(1995—),男,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

作者:贺志超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 篇2:

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全球贸易蛋糕的缩小,部分经济体开始借反倾销、“特保”之名,大行贸易保护之实,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盛。本文剖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指出了其发展的新趋势及危害,揭示国际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博弈的实质,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有效从容地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安全

吴桂华 (1965—),女,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贵州贵阳550005)

在金融危机渐行渐远、经济复苏亦步亦趋中,全球经济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危机以来的三次G20领导人峰会均承诺要致力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按照G20峰会达成的共识,慎重出台贸易救济措施,坚决不出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努力减少贸易摩擦,为世界经济的尽快复苏共同创造和谐的贸易环境。[1]然而,包括G20成员在内的一些国家为缓和本国就业矛盾、降低进出口赤字,恢复本国经济,在已经出台和拟定的刺激经济政策中,都隐含着贸易限制措施,全球贸易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为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维护中国的贸易安全,必须深刻认识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认真研判其发展新趋势及危害,揭示国际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博弈的实质,才能有效从容地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

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领域中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它是当今全球经济博弈的新形式。金融危机是滋生贸易保护主义温床,贸易保护主义就像幽灵,它总是与危机如影相随。历史告诉人们,经济、金融危机过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来都没有乐观过,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将如暴风骤雨般袭来。[2]

(一)全球贸易萎缩导致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经济形势有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当全球经济形势好时,贸易保护主义就少;反之,贸易保护主义就会增多。[3]此轮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贸易,导致2009年全球贸易急剧下降,全球贸易陷入80年来的最差状况。世贸组织发表公报称,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2.2%,为70年来的最大降幅。2009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商品出口分别下降13.9%、14.8%和24.9%。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欧为首、阿根廷、巴西等国紧随其后,为了转嫁压力、规避风险等政治目的,频繁挥舞摩擦大棒。

(二)国家、民族利益的冲突

国际贸易保护实际上是国家、民族利益冲突和碰撞的一种形式。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采用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等保护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4]所以,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究其实质,是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国际地位和战略利益而对其他国家进行遏制的一种结果。200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进行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实质。

(三)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棘手的政治问题。后金融危机阶时期,大多数国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美国劳工部宣布,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的失业率达到10%,1/3的美国家庭中至少有一个成员失业。美国失业人数累计已达1 540万,是经济衰退开始时失业人数的两倍多。截至2009年12月份,欧盟27国失业人数达2 301万人,2009年1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达到10%,创下1998年8月以来的历史新高。[5]面对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一难题,出于保民意、保选票的政治需要和减少失业率的经济需要,在世界经济仍不乐观的情况下,各国会继续以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自己,支撑未来经济的复苏,理所当然。

(四)“非市场经济地位”招致反倾销泛滥

从1995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遭遇反倾销的“世界冠军”,这和中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关系。“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背后,是美国为采取进一步的贸易保护措施留有余地,也可在下一阶段与中方的谈判中保留相应砝码。[6]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规定,在加入WTO后15年内,中国在接受国外反倾销调查时,不得不接受“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歧视待遇。部分国家充分利用“非市场经济”等不利条款,在反倾销调查中频繁使用“替代国价格”进行裁决,在反补贴调查中屡屡引用“外部基准”,导致针对我国产品的高税率,带有明显的不公平性和歧视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其危害

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繁衍,必须认真研判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其危害,努力化解各种外部矛盾和冲突,为对外经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

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在名义上更具合理性,形式上更具隐蔽性,政治上更具便利性,在实施效果上更具有效性。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贸易保护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打着符合WT0规则的旗号,更加频繁地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机制;二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保护环境、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名义,构筑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和加强传统的技术贸易壁垒,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三是利用国内立法和行政措施,增强特定国内产业的补贴和刺激购买国产货;四是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手段,操作和干预外国货币政策;五是通过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形成集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7]六是贸易保护范围扩大化,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两年多来,世界经济仍然十分脆弱,全球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已经构成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严重威胁。其一是严重影响了正常贸易。如在美国针对中国轮胎出口实施“特保”措施以后,2009年10月中旬的广交会上,中国轮胎企业对北美市场成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8]其二是限制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极易引发贸易战。在金融危机下,如果实施带有贸易保护主义条款,各经济体之间定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拉米所说:“摩擦只会让情势恶化,因为如果你开始搭建壁垒,我也会开始,邻国也会开始,然后是邻国的邻国,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三是阻碍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和法律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将久拖不决。其四是此轮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扭曲了贸易流向,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更加恶化,南北差距扩大。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拓宽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成为发达国家的“飞去来归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9] 综上所述,拯救金融危机,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冲击及危害是无可厚非的,困境中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有害的。[10]如果各国均抱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各自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趋加深的今天,跨国经贸活动已变得十分复杂,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破坏这种经贸模式注定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三、中国为什么是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

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国家加强对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激增,使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一)中国出口快速增长

2009年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商品出口第一大国,约占世界出口额的10%。过度依赖数量扩张必然会对有关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是很严重的冲击。结果遭到进口国保障措施等贸易壁垒,引发国际贸易保护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进口国就很可能动用保障措施等国际规则允许的条款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11](P153)历史上,美日贸易摩擦最严重的时期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由此不难理解,中国正处于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风口浪尖上。

(二)持续巨额顺差引致频繁贸易保护

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 960.7亿美元。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进一步激化贸易争端,成为有关国家对我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借口。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日益频繁地对我国出口产品和企业设置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由于“出口至上”战略导致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加剧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导致贸易摩擦的上升,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09年11月3日,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12]

(三)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各自未形成联动机制

目前,国内尚无有效的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联动机制。首先,企业其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中国企业大多采取薄利多销、低价竞争的策略,而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容易引起倾销指责;二是一旦有市场,国内企业便一哄而上,蜂拥而至,授人以柄;三是一旦遇到贸易保护,企业更多地选择“躲”,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应诉,“躲”实际上等于默认;四是中国企业“一盘散沙”,遇有贸易保护,各自为战,不能很好地团结起来,这就使得外国对中国的各种贸易限制更容易得逞[4]。其次,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上联政府,下联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所有企业的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是代表本行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的最佳“角色”。然而,现在有些行业协会要么还没有建立,即使建立起来的中介组织,其作用也没有很好发挥。最后,政府在政策支持、引导作用方面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各级政府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尚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和策略

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两败俱伤的行为,从国际博弈看,如果别国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而中国却不反击,那么吃亏的就只能是中国。面对日盛的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问题的指导原则。

(一)反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当以史为鉴

从历史发展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由危机—复苏—高涨—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保护贸易—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的过程,自由贸易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贸易保护主义的滥觞是在1930年,当时华尔街股市崩盘,美国政府慌忙出台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触发各国竞相报复的关税战,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导致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将本已在危机边缘挣扎的各国进一步推向大萧条的深渊。史实证明,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相反却付出了沉痛代价。历史经验告诫世人,越是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也应继续坚持全球携手应对危机的做法,防止20世纪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重演。

(二)积极构建“四体联动”的应对机制

“四体联动”的应对机制是指企业和中介组织、中央和地方政府四者分工合作、反应灵敏、应对积极、行动高效的应对机制。在“四体联动”机制中应明确定位、分清职责,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提高应对贸易保护和维护产业安全的能力,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国际经贸环境。这一点美国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产业界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意识很强,各类行业中介组织在为企业提供国外贸易壁垒信息服务,游说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对政府的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评估和分析报告,为政府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在实施调查和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也有义务与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进行协商以听取意见。这种机制保证了美国政府针对国外贸易壁垒采取的措施符合美国产业的利益,提高了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3](P241)

首先,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企业作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的微观主体,一是要对主要出口产品和主要出口国家的增长和保护状况进行监控,做好反倾销案件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及时向行业组织报送。二是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出口行为,维护行业出口秩序。三是要积极修炼内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提高技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改变靠低成本扩张占领市场的方式。四是通过健全日常经营活动制度、规范行为,一旦遭遇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应对,有效化解。不仅要有勇气,而且要有技巧,必须按照有关国家法律的要求,在每个程序上都要认真应对。[14](P250)

其次,行业协会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中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应对来自各国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各种调查、协调行业产品出口价格;建立反倾销预警系统;代表或协助企业对外应诉;代表行业利益,争取政府支持;利用自身特殊身份,强化管理,努力消除多年来企业间出口“竞相压价,恶性竞争,自毁长城,损人害己,损害国家利益”的顽症,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贸易信息和贸易事务等其他服务的重要作用。[13](P220)

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是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的保驾护航者。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积极向企业提供帮助,运用经济、法律、外交等各种手段提供保护和服务。针对美国在国际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经常打制度牌的特点,尽快建立我国应对经贸摩擦的法律制度体系,使我国的经贸摩擦机制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真正能够以制度对制度反击美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完善贸易保护应对机制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减轻我企业遭受反倾销和特保调查的压力。一是政府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保障国内市场公平竞争,从源头上制止企业间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二是应充分利用手中资源,为应对反倾销提供相关的资源保障;三是应建立国家层面的预警机制,当出口商品受到不公正待遇且经应诉人及其代理人法律交涉无效时,政府代表机构应及时出面与立案国政府磋商;四是积极通过双边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为反倾销摩擦寻求多种解决路径;五是面对贸易伙伴国在反倾销中的歧视性做法,采取相应的报复性威慑措施。如在轮胎特保案后,中方迅速作出反击,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启动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不懈地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国际竞争中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改变出口驱动型传统工业模式急需推动产业升级。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优势传统出口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这些产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在档次、质量、款式、商标、广告、包装、服务等方面的差别,促使每个产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上游或下游价值链中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和发展,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提升沿海发达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实现结构升级、错位发展,全面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能依靠价格竞争且易于引起反倾销的状况,另外,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拓展产业链以应对国际贸易保护,努力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避免企业间的恶性低价竞争引发的反倾销调查。 [15]

(四)争取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积极争取美国对华反倾销有利裁决的重要障碍。根据WTO的规定,到2016年1月1日,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得到承认。虽然目前已经有77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在2016年之前,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要努力争取其他大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利用国际压力对美国施压,至少赢得相对宽松的国际贸易政策环境。[12](P226)

各国利益的差异所引发的新国际贸易保护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经济崛起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会遭遇国际贸易保护。中国应审视、正视、重视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的存在,未雨绸缪,从总体、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应对新国际贸易主义,静观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研究驾驭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律,制定相应的贸易战略,在全球性挑战压力面前中国需要通过对话扩大共识,通过合作拓展利益汇合点,通过谈判达成合作,通过较量维护权益,据此抢占国家对外战略的制高点并维护产业的高端利益。

[参考文献]

[1]杨益.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内产业安全[J].中国国情国力,2010,(2).

[2]魏亮.轮胎“特保”的摩擦味道[J].?望新闻周刊,2009,(33).

[3]尚前名.外贸寒冬中的长远布局[J].?望新闻周刊,2009,(51).

[4]刘琦,赵文涛.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与对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欧元区去年12月失业率达10%创1998年8月以来历史新高[EB/OL]. http://www.xinhuanet.com/.

[6]皇甫平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背后[J].?望新闻周刊,2009,(46).

[7]吴桂华.贸易保护新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8]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答本报记者问[N].学习时报,2010-01-04.

[9]张景申.当代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8,(17).

[10]吴桂华.“天量”信贷政策的效应及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6) .

[11]康绍邦,宫力.国际问题二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2]李洁,刘国远,金罤罤,刘丽娜.中国为何在贸易保护中受伤最深[EB/OL].http://www.xinhuanet.c om/.

[13]苗迎春.中美经贸摩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4]金哲松,李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黄晓凤.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策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责任编辑:薛华】

作者:吴桂华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 篇3: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外贸政策研究

摘 要:从历史实践来看,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只是个别国家、个别历史时期的现象,通常情况国都实行程度不等的贸易保护政策。因此,文章在梳理有关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最后,文章给出了中国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对外贸易

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是世界贸易中始终存在的两股力量,两者在不同时期相互交替。贸易保护政策的存在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国家、民族利益的差别与矛盾,贸易保护就不会消失。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贸易保护不会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的目标,只是达到这目标需要经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实行贸易保护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一、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历史演进

西方学者有关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研究可追溯到西方最早的资产阶级学说——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保护贸易理论学说。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一国的金银货币拥有量的大小,反映了该国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因此要获得金银货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发展对外贸易以增加一国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的中心理论就是“贸易差额”。重商主义在外贸政策方面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尽管当时西欧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奉行的政策也不尽一致,但纵观这些政策,都有一个特点,即都属于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强调国家权利的重要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对外贸易的顺差,实施奖出限入的政策;管制本国工业,支持和鼓励本国幼稚工业的政策。

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措施代表了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商业资本的利益,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但它错误地把价值的代表物—金银货币认为是唯一的财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仅局限于流通领域,未能从各种经济要素间的功能联系来正确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以及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积累社会财富的作用。尽管如此,重商主义者在外贸政策方面的主张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2.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在1791年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报告》中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论,后来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斯·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学说。该理论主张一国应选择一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关税保护,以便逐步增强幼稚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当一国的幼稚工业成长起来,达到了外国同类产品生产的效率水准时,贸易保护便宣告取消。幼稚产业保护论并不是对自由贸易的否定,也不是限制对外贸易形成对全部产业的保护,而是指出了适当保护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后进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仅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影响着许多发达国家保护成长产业的产业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在现实中,美、日、德、韩在其由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实施过不同程度的保护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对中国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3.新重商主义。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在重新评价“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重商主义”理论。凯恩斯在推崇重商主义贸易顺差论的基础上,把对外贸易与其经济理论的核心即有效需求联系起来,形成了超贸易保护论。他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环,其具体目标就是始终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根治资本主义经济的顽症——严重失业问题。为达到这一目标,凯恩斯主张重新实行重商主义的各项措施,采取“奖出限入”的办法,并运用政府对财政与货币两大部门的宏观控制,进一步有效地推行保护贸易政策。此外,在国内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的追随者引申出对外贸易的乘数理论。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而进口则和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成为“漏损”,所以,只有当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会增加一国就业机会,提高一国国民收入。这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超出于贸易顺差的增加量的若干倍。

总体来讲,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的许多具体论点仍然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比如就对外贸易乘数而言,它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的规律性,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4.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论。二战后,许多纷纷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自立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形成了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的贸易格局,且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因此,为了发展本国工业,保护国内市场,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状况,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需要一种能反映其根本利益的对外贸易新学说。普雷维什(R·Prebisch)提出的以“中心——外围”论为核心和以“贸易条件恶化论”为基础的保护贸易理论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要求。“中心——外围”论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包括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外围国家的外贸条件在不断恶化;外围国家必须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

普雷维什的保护贸易理论是对有关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开拓性研究,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初步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关系不平等的本质,提出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走发展本国工业化的道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理论政策主张。当然,它在具体理论分析上也有局限性和错误,比如,他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以“比较成本说”为核心的自由贸易理论是如何造成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等。

5.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朗德提出,后经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战略性贸易政策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理论为基本论据,其政策主张是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以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具体措施包括给予本国企业生产补贴、对外国竞争产品征收进口税、对本国消费者予以补贴等,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外的收益,并借机劫夺他国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另外,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由垄断而产生的高额利润,当本国进口产品被外国厂商所垄断时,政府应该运用战略性关税政策,将外国厂商从本国消费者身上赚取的超额利润转移到国内。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还提出所选择产业需具有规模经济、较强的技术外溢性和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和优势。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阐明了在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形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较吻合,并从理论上阐明了政府干预外贸、刺激本国出口的基本动力:哪个国家鼓励出口,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比如,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博弈结果的成立必须以古诺模型为前提,即一方的行动不会招致对方的报复,但这种前提在现实中明显缺乏立足的基础。

除以上理论之外,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和美国数学家戈莫瑞、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提出的适度保护理论也具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此外,“国家利益”与“生产力”保护论、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改善政府收支论、夕阳产业保护论、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贸易论、非经济目标论、管理贸易论等也为贸易保护论提供了依据。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特点

如前文所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的各贸易保护理论都属于新贸易保护的范畴。新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特点:

1.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贸易自由化掩盖下的贸易保护。与15世纪到17世纪重商主义之下的贸易保护潮流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的贸易保护高涨时期相比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最有力地体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GATT和WTO贸易自由化背景掩盖下的贸易保护,是借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和其它为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实施的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某些保护政策和手段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某些政策和手段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比如对进口国设立劳工标准。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劳工标准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以此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干预。他们将劳工标准与“人权”相联系,向发展中国家展开“政治倾销”,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真正目的。

3.保护措施从本国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国内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手段一般限于一国境内。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多方面联系的加强,许多贸易问题都带有全球性。新贸易保护措施开始由本国延伸到对方国内,通过对对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干预,实现本国的贸易保护目标。如2003年9月,美国、日本以我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为借口,向我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企图通过干预我国的经济政策达到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4.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区域性和歧视性。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以单个国家为保护范围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范围已经超过一国的界线,发展为区域性贸易壁垒。在区域经济体中,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被最大程度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之间最大程度的合作与协作,因此必然会促进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客观上又形成一定的保护性和排他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一种以保护贸易为目的的国家经济联合,它是超出一国范围的贸易保护,实行的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原则。同时,随着集团内部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对非成员的差别待遇也加深,从而保护程度不断得到强化。欧盟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范例。

5.保护的重点从鼓励出口转向限制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点由70到90年代鼓励出口转向90年代以来对进口的限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其通过大量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由1998年的37起一路上升到2002年的75起。除此之外,美国还恢复使用关税和配额手段:2002年3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通过设立技术壁垒,将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拒之门外,这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思考及建议

只要有经济开放,就有国际贸易。只要有主权国家存在,就有国家利益与服从国家利益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我国还属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还较为落后,因此如何克服这种调整影响,是维持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应建立适度保护的外贸体系。外贸遭遇严峻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决定了我国应该及时拿起WTO规定的各种贸易措施当武器,保护我国产业和贸易的正常发展。从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格局的现实出发,决定了目前必须对国内产业和对外贸易进行适当的保护,关键是掌握好保护的尺度。所谓的“适度”包括保护壁垒的高度、保护期限、受保护的幼稚产业的选择、控制国际竞争的程度等。总的来说,适度的保护要遵守以下原则,实现以下功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将国内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作为保护的重点对象;以维持国内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重要目标;在保护的同时不应该完全排斥国际竞争,只是要把竞争的限制在本国受保护产业的承受范围之内。

2.建立预警机制、完善保护体系。面对世界上不少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起诉,虽然我们可以利用框架内的保障机制积极抗辩,减少和消除反倾销损害,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建立预警机制,建设我国自己的优质优价的出口商品战略体系。此外,还应完善应对贸易保护体系:首先,面对日益频繁的贸易保护,国内企业首先要加强对进口产品或出口政策的研究,培养熟悉这方面知识的管理骨干,随时了解各国的动向。一旦发生摩擦,应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与对手建立联系和沟通。其次,政府主管贸易的部门要为企业建立与国外大公司加强联络和沟通的桥梁,特别要加强与各国行业协会和商会的联系,要对敏感地区建立定期会晤制度,把贸易摩擦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后,应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在应对国际经济摩擦中的作用。

3.促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贸易整合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途。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主要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已经延伸到服务贸易领域。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各自成员的经济利益。中国的周边,也有已经建立的和有望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中国政府可以积极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要从区域经济组织中获益,我国必须加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次区域集团。

4.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新贸易保护主义大多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档次不高、加工技术标准低、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商品和一些出口贸易的不规范行为提出的,虽有大量不合理成分,但毕竟披着保护环境资源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法外衣,因此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检验检疫机构长期从事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具有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应当密切关注世界的科技发展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严格把关和优良服务,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宋韵声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华夏出版社,2005

5.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

6.[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商务印书馆,1961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采油三厂 宁夏银川 750006)

(责编:贾伟)

作者:徐耀明

上一篇:农网配电线路研究论文下一篇:担保公司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