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会计核算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贯彻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完善担保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促使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向更专业化的领域发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担保业务特征的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制度,对增强担保行业公信力、平衡担保机构利益、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担保公司会计核算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担保公司会计核算论文 篇1:

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优化问题

摘要:融资担保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担保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以及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融资担保公司发展与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已经成为影响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的特点与意义,分析了目前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风险管理

担保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完善、融资供应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它已经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依据的政策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融资性担保公司跟准备金相关的会计核算目前主要借鉴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制度,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管理办法并没有从具体操作方面予以明确规范,从而导致在实施会计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亟需加以完善与优化。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的概述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在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满足市场上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增长的信用担保需求,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的,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担保行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担保体系设立的初衷是不以盈利为目标,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财政支持有限,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成为主流。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务院规范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引导其坚守支小支农的主业。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历经了多次变革。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通知发布前,担保行业一直执行的是《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公司财务管理进行规范。新准则解释第4号发布后,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按照应用指南中有关保险合同的规定进行处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2017年8月国务院制定《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2018年4月,六部委联合印发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融资担保行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监管与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融资担保公司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融资担保行业越来越重视,监管也在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等法规文件,加大对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和引导,明确了融资担保行业主要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凸显融资担保行业低收益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由于担保公司保费率低,抵质押物质量不高,风险控制措施较弱,代偿压力大,风险较难得到缓释。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抵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伴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推进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的加强,融资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类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要适应国家融担基金的政策,也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的会计核算制度。

二、目前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融资担保行业目前暂无规范的会计核算标准

融资担保公司属于其他金融企业,业务模式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差别较大可借鉴的不多,与保险公司在风险识别、风险责任、管理形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可以参考但不能完全照搬,如果完全参照保险业务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可能会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担保行业的制度规范大多来自于行业主管部門及税务部门的文件要求,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交叉繁杂,缺乏规范和统一。虽然很多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政策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融资担保公司理解执行新规定方面存在差异,反而加剧了会计制度的差异。

由于担保行业监管条例与执行的会计核算标准并没有统一,导致在会计核算实务操作中出现许多差异。例如计提准备金,保险行业运用了概率和统计等数学原理聘请了专业精算师来确定计提金额,而融资担保行业主要参照四项配套制度和财税部门的文件,在四项配套制度里只明确了融资担保责任余额的计量方法,并没有说明准备金的具体计提方法和使用规定,只是要求由监管部门另行制定,因此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性。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业务,如针对科创类企业设置的既有投资又有担保和委贷的业务,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传统业务模式,将融资担保、委贷、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等相关业务结合起来,此类创新业务不能照搬保险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除此之外,普惠金融重点支持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风险较高而收费低,融资担保公司仅仅依靠自身积累的资金,其抗风险能力并不充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也需要通过政府设立的融资担保基金、代偿核销、政府专项补助等给予政策支持。但是,目前并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设置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

(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和转回不科学

四项配套制度只明确了融资担保责任余额的计量方法,并未明确准备金具体计提方法和使用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备金均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提取,即按照当年保费收入的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但是暂行办法里也没有提及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转回以及转回的方法。而税收政策上《关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规定按照不超过当年保费收入的50%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同时将上年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的余额转为当期收入。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会计核算上无规定的,通常参照税法规定实施。大多数担保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是按当年保费收入的50%计提,同时将上年计提数冲回,或是按当年收入与上年收入差额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始终保持在当年收入的50%。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操作性强,但是准确度较差。担保业务属于期间业务,收入一次性确认,但担保业务的风险却是覆盖整个担保期间直至解保,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的模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并不符合风险与收益配比的原则。

(三)担保赔偿准备的计提不合理

根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并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但并没有将担保赔偿准备金的提取与担保责任风险分类相挂钩,仅仅规定了按不低于当年担保责任余额的1%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并且当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计提。现实中,不同风险类别的担保业务其风险程度是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品种的金融产品担保和再担保综合费率差异也较大,如果对所有担保责任余额按照相同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就不能真实反映不同风险类别担保业务的风险特征,尤其对年均综合费率还达不到1%的担保机构,按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比例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必然会影响企业财务数据和盈利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规定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需要借鉴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保险合同会计处理规定指出应当按照精算方法确认和计量各项风险准备金。保险公司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履行保险合同时支出的合理估计为基础来计算准备金。该准则要求并不是简单按比例计算,而是基于未来合理估计来计提。如果融资担保公司按合理估计的方式计提准备金,则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会计处理方面保持了一致,会计准则的可比性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四)没有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

2006年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里,提及担保机构可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但没有明确计提比例的上下限,以及计提的准备金如何对冲风险损失,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后续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管理办法,以及融资性担保监督管理条例里,都没有对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作出具体规定,几部法规之间存在矛盾,需要统一。

(五)风险补助资金的核算和使用尚不统一

原来企业获得的补助资金根据《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均计入“担保赔偿准备金”科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发布后,由于其中并无关于风险补助的描述,大部分融资担保公司将收到的风险补助资金计入“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目核算。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资金企业所得税的规定,若五年内专项补助资金未使用且未缴回财政或拨付资金的部门,应在取得资金第六年将该补助资金计入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的补贴资金均没有详细的使用办法,风险补助资金只能沉淀在公司账上没能充分发挥风险补助的作用。

(六)会计核算队伍素质不高

融资担保公司属于金融服务行业,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但是行业规模比较小,综合影响力有限,担保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因此市面上针对融资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的书籍以及相关的培训均较少,行业会计从业人员学习提升的途径和空间有限,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从而造成担保行业会计管理水平偏低的局面。

三、优化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融资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

融资担保公司在监管部门要求下全面回归担保主业,行业不断创新,新业务不断涌现。为规范统一,适应监管要求,我们应当对担保行业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对现有的担保行业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改革目前会计核算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规范现象,重点突出融资担保行业的特殊业务,比如:担保费收入确认方式、准备金计提、抵押资产处置、担保代偿业务的会计核算等问题。对此类业务明确规范核算方法,从根本上建立统一的融资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制度。

(二)变更担保费收入的核算方式

建议改变收入的核算方式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实质上是因为业务年度跟会计年度不一致,将未到期的担保责任中应属于下一年的保费提存出来所形成的,但是50%的计提比例并不科学。按照谨慎性原则和风险与收入配比原则,保费在收取当年一次性确认收入,未到期责任的计提要结合业务台账和合同内容分比例计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电脑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将收入在整个担保期间平衡分配合理确认,有效防止利润虚增或虚减。

(三)改变担保赔偿准备金的核算办法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整体风险性很高,客户基本是无抵押物或抵质押物不足的企业。为客观全面揭示担保公司承担的实际风险,更加强调决策有用性和面向未来,准备金的计提需要转向国际通用的预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以被担保人的风险分类为基础,对未来现金流量更加关注。为合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担保公司需要基于每笔融资担保业务的合同期间,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损失进行评估,并在后期计量日根据客户风险归类及时修正准备金,及时发现抵押物和贷款的减值现象计提准备金。

预期损失模型实务操作相对更复杂,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当前阶段,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之间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会计人才专业技术不足是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阻碍,而聘请专业的精算师会徒增担保业务成本。对于基础薄弱的小型融资担保公司,可以采用相对简化的比例计提法,有效控制企业的核算成本。对于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融资担保公司,可以酌情试点,积累经验,引入合理的估算技术对准备金进行计提和核算管理。

(四)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

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弥补亏损的作用,建议采用一般盈余公积的计提方式,按税后利润的10%计提,用于对冲不确定的非预期风险损失,如果担保赔偿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不能覆盖应收代偿款的,可以通过股东会审议后增大计提比例。一般风险准备金按年计提,当计提金额超过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后,超出部分可用于转增资本或转回可分配利润。

(五)政府风险补助成为拨备的构成部分并给予税收优惠

融资性担保公司具有保费低、收益低、风险高的特征,经营风险非常大,担保公司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匹配,担保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注定要成为一种政策扶持性行业。为鼓励担保行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延续并扩大担保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对担保公司的补助应当明确免征企业所得税,在会计核算时,融资性担保公司将取得的政府风险补助计入拨备,提升抗风险能力。

(六)提升财务队伍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实践工作中新产品、新政策、新规则不断涌现,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来掌握和了解会计政策、税务、统计和行业监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建议通过深度的业财一体化,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了解,将财务管理向前延伸,支撑内部精细化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的落地,把风险防控意识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的事前、事中、事后。同时,充分利用融资担保行业协会力量,分享专业知识,和单位之外的人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担保行业是一个高杠杆和高风险的行业,该行业对于促进资金融通、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资金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财务管理是担保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随着担保业务逐渐复杂,只有规范会计核算,统一标准,建立适合担保行业特征的科学合理的核算制度,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才能加强行业数据可比性,促进担保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福明.新监管要求下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大众投资指南,2019 (22):54-55.

[2]金正应.融资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 (22):151-152.

[3]徐小龙.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赔偿准备金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21 (09):68-70+74.

[4]邓晓华.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中小企业,2021 (07):198-199.

[5]楊琴.融资性担保公司准备金会计核算探析[J].财会通讯,2021 (09):115-118.

[6]万素霞.浅析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 (27):22-23.

作者:李依春

担保公司会计核算论文 篇2:

浅析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贯彻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完善担保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促使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向更专业化的领域发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担保业务特征的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制度,对增强担保行业公信力、平衡担保机构利益、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担保公司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在深入贯彻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过程中,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制度如何完善和实施,已成为担保行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担保机构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同担保机构控制防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担保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对正确评价担保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风险控制都至关重要。

一、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发展历史

担保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由于起步较晚,2006年以前,我国没有建立国家统一的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制度。各地担保机构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差别较大,同行业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能准确反映担保行业的整体状况,不利于政府监管、银行合作、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和持续发展。

为规范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政部制定了《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财会〔2005〕17号),于2006年1月1日起在担保企业施行。

2010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解释》(财会[2010]15号文件),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明确。业界普遍认为,该文件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担保行业会计改革有了实质性跨越与突破,是我国担保会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提转方法和原则有待明确

担保业务属于远期交易,收入实现在即期,风险成本在远期,风险是逐步释放或显现的,因此按配比原则,担保费收入应配比远期风险。同时遵循谨慎性原则,担保机构按当期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主要功能就是税前列支延缓收入分配,平衡收入与支出配比的时间差,防止利润的虚增和过头分配。但目前尚未明确差额转提原则和具体的计提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出现许多模糊认识和不同做法。

(二)担保赔偿准备提取制度不够科学

担保机构按不低于当年年末在保余额的1%提取担保赔偿准备,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以后,实行差额提取,用于对冲担保风险预期损失。这对多数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水平要求过高,对盈利目标实现压力太大;在担保放大10倍条件下,意味着风险准备金水平最终要与资本金水平相当,超出风险准备金的“附属资本”的意义。担保赔偿准备的提取对象不能真正体现与风险挂钩,未按业务品种、信用等级、担保时间、反担保强度、还款方式不同,對担保责任实行分类管理,不能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三)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应进一步明确

担保机构按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对冲不确定性的非预期风险损失。但没有明确计提比例,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如果代偿损失依次冲减担保赔偿准备、未到期责任准备,不足部分可以依据实在税前扣除,则担保机构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任何积极性,况且也没有明确要求。

(四)担保机构风险收益偏低,不能有效配比风险成本

担保业务的风险成本难以定价,但出于对担保机构非盈利的习惯定位,目前全国的担保机构担保费收入都是按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50%收取,在没有政府补贴条件下,是比较低的,风险收益没有贴近风险特点。

(五)担保机构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标准的规定有待完善

根据2010年7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按照保险业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格式也参照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5]17号)。

由于此项规定较为笼统,并且保险公司与担保机构财务核算存在很大差异,在财政部针对此规定出台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之前,担保机构执行此项规定难度较大。

三、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问题的处理对策

针对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在具体应用中遇到的以上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性文件,结合多年的业务实践经验,现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一)完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未来风险成本和工作成本的时间分布规律计提,如年平均法、季平均法、月平均法、日平均法。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量和笔数巨大,逐单计算工作量大,往往直接按月或年保费收入计算。按当期保费收入的50%,即对于一年期的每张保函当年只能确认半年的保费进入利润分配,同时转回上期数。或者用本期应提数与上期已提数对比,少补提,多转回。对于一年期以上的长期担保业务,由于其时间分布不均匀,按单项计提比较合理。

(二)修正“担保赔偿准备”,设置“代偿损失准备”

代偿损失准备金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赔偿”义务,而是“代偿”义务,并享有“追偿”权力直至被追偿人无法清偿而确认“损失”为止。把计提对象由“在保余额”调整为“担保业务收入”,计提标准为业务收入的30%左右。按月计提,直至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后差额转提,体现代偿损失风险准备金规模的“附属资本”特征。使担保机构基本盈利模式表现为“三三制”特征,即:风险成本、营运成本和净利润回报各占收入的三分之一。当担保机构确认代偿损失时,首先冲减代偿损失准备金,不足时税前列支,如出现当年亏损,则亏损额按所得税政策可在以后一定期限的年度内税前列支,超出规定期限后仍不足弥补的亏损额,在一般风险准备金中列支,一般风险准备金不足的,以未弥补亏损冲减净资产,在以后年度净利润中弥补。

(三)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

一般风险金主要功能是对冲担保风险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一般是系统性风险或异常风险导制,所以非预期损失应由资本及其收益或外部补偿来对冲。其计提对象应是当年税后超额净利润,当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时不提;高于时计提。计提标准为50%,按年计提直至注册资本的50%,或者储备5年后,可以认为超额风险期已过,转回至可分配利润。按谨慎性原则,如果代偿损失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之和,不能覆盖应收代偿款,则监管部门有权要求担保机构增提特殊的一般风险准备金。另外将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补助,列入一般风险准备。

(四)创新收入模式,提高担保机构收益

担保费收入一般是担保行为发生时一次性收取,而担保风险是逐步释放或显现的,因此按配比原则,担保费收入应配比远期风险,利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分期确认收入。同时,担保收费标准应按风险水平不同实行差别费率,低风险业务按1%,中等风险业务按3%,高风险业务按5%。对于提前还贷、退保费的情况,应考虑担保机构的工作成本,比如按应退保费的40%收取费用,如果客户有续贷意向,也可以在下次收取保费时冲抵,这样既可以起到稳定优质客户效果,又可以提高担保机构收益。另外,为配比担保机构工作成本,还可以按一定标准收取项目评审费。

(五)监管部门应提供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增加担保行业执行保险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解决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核算标准时的相关问题;应延续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确保担保机构计提准备金税前列支有章可循。同时,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补助政策应相对稳定,并明确此项补助应当免征所得税,列入一般风险准备,达到注册资本50%或储备5年后,转回可分配利润,作为对担保机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种奖励。

总之,担保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公共服务等属性,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担保业务特征的财务核算制度,对增强担保行业公信力、平衡担保机构利益、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旭华.担保公司会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范亮亮,邓晓梅.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9).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万素霞

担保公司会计核算论文 篇3:

对融资担保公司特殊业务会计核算的思考

中国融资担保业经历20年发展,建立起“一体两翼四层”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暴露了由于监管缺位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引起的一系列不规范的现象。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于同年10月实施,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将结束长期以来,融资担保行业监督管理不到位、经营行为不规范、缺乏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意愿和能力的现象。随着新的监管条例颁布,也意味相关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会计核算方面的政策也将出台,而原有的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中三大准备的核算办法并不准确,从而严重影响了融资担保公司利润的准确性。值此之际,我对原有的融资担保公司的特有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我国目前担保行业会计核算的缺陷

1.担保行业尚无规范的会计核算标准

2010年前,我国实行的是《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了担保行业特殊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以及一般风险准备金的核算,在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出台:要求融资性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有关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5]17号)。融资性融资担保公司发生的担保业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9]15号)等有关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这次的变化没有配套指导,所以大多数融资担保公司并没有完全遵循,而只是遵循同年七部委发布的《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对未到期责任准备、担保赔偿准备以及一般准备金的计提的规定。但在今年发布的《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准备的计提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担保公司的会计核算尚无标准。

2.未到期责任准备计提不够科学

依据《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关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 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 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担保费收入50%的比例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将上年度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余额转为当期收入。计提和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的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问题:收入和风险不配比。担保合同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以上的长期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简单地按两年去分摊风险,显得不够科学。

3.担保赔偿准备计提存在不合理,无法和代偿预估损失联系

同样依据《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按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准备金余额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具体办法由当地监管部门设置。差额提取办法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监管部门另行制定。(1)融资担保公司的承担的风险统一按在保责任余额的10%提取,非常不合理,因为每笔业务的风险都有不同,融资担保公司对其风险都进行了分类管理。因此计提的风险准备应和业务匹配。(2)担保赔偿准备一直累计不因产品解保冲销,因而对那些已经解除担保的产品,其计提的赔偿准备依然存在,造成融资担保公司风险准备构成的不合理。(3)经济环境好的时候,10%的担保赔偿准备基本可覆盖预计代偿损失,但在经济恶劣时期,10%的比例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下,会计不得不补提坏账准备。第四、担保赔偿准备达到在保责任余额的10%后,如何差额提取,担保赔偿金如何使用目前也无一个统一的政策出台。

4.一般风险准备的用途不清晰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第(六)项规定,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責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一般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不明确,用途是用来弥补代偿预估损失的不足,还是用于融资担保公司损益核算,没有明文规定。

5.风险补助资金如何核算和使用尚没统一,导致风险补助资金没有真正利用并纳税

在原有的《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担保企业获得的大部分补贴资金均为风险补助性质以及增资的准备,要求对企业获得的风险补助资金,都放入担保赔偿准备中核算,属于负债科目,在解释第4号出台后,一些融资担保公司将收到的风险补助资金列入补贴收入核算,并没有体现风险补助的实质。基本上所有的补贴资金都没有具体的使用办法,使得担保企业的风险补助资金沉淀在账上,而按财税(2011)7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顶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性资,在五年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财政部门的部份,应重新计入取得该资金第6年的收入总额,计纳企业所得税。因此,融资担保公司因为会无法使用补贴资金,缴纳企业所得税。补贴资金并没有真正起到风险补助作用。

二、关于目前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改进的探讨

如何让融资担保公司的会计核算简便,又符合经济事项的本质,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担保行业的特殊性,尽快制定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标准

融资担保行业因其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也不能完全参照保险公司的会计制度核算,建议监管机构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准则,解决融资担保公司会计核算标准的问题。

2.改变担保收入核算办法,不再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

因为担保费按照趸收原则,一次确认,在保费收取当年,使担保企业未到期责任准备实质是一种税收优惠,把担保收入递延,按50%不准确,建议取消未到期责任准备科目设立一个新科目:递延担保费,性质同企业会计准则中递延收益科目,担保企业收到的担保费都计入递延担保费,担保企业在当期损益损益中确认的保费收入,在“担保费收入”科目中核算。

3.担保赔偿准备修正为代偿损失准备

担保赔偿准备实质是弥补代偿损失,因此建议建议担保赔偿准备修正为代偿损失准备,其提取按照商业银行的贷款的风险分类提取,一般来说,银行贷款一般按风险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因为代偿损失准备也可参照银行计提办法,按照贷款分类预估的损失率计提,关注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2%,,次级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计提25%,可疑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计提50%,损失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计提100%。到第二年,重新测算代偿损失准备的充足性,不足部分补提。

4.明确一般风险准备弥补亏损的作用

一般风险准备金建议采用一般盈余公积的计提方式,按照税后利润的10%计提,超过30%可以用于增加资本金。一般风险准备金的作用和一般盈余公积的用途一致,弥补企业亏损以及增资。

5.和再担保公司合作,降低风险

再担保融资担保公司的建立,是为了分摊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降低损失。再融资担保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签订合同后,按照产品和分摊风险比例时,也就意味着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额降低,因此在会计核算时,融资担保公司也应按分摊金额冲销此笔贷款计提的赔偿准备金部分。

6.政府风险补助成为拨备的构成部分

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且收益和风险是不匹配的,因此风险补助对融资担保公司也非常重要。而政府风险补助是政府机构给予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助,建议在会计核算时,融资担保公司取得的政府风险补助可以增加代偿损失准备的金额。

7.政府继续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担保公司的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注定担保行业会成为一种政策扶持性行业。为鼓励担保公司的发展,建议政府延續并有扩大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税前列支,各级财政部门给予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助应当明确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等,作为对担保公司的支持。

融资担保公司的会计核算的准确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融资担保公司的会计核算的改进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3号.

[2]《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

[5]《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6]《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7]《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探讨》魏晓燕《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作者:张晶

上一篇: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下一篇:宣文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