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让孩子在赏识中成长

[摘 要]:开展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的育人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用心灵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赏识教育是促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和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开展赏识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赏识中健康地成长。今天的赏识,一定会换来明天的成功。

[关键词]:赏识 赏识教育 成功

正文:

哲人詹姆士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深刻的意义。一个教师善于赏识学生,就意味着他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

一、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王友怀疑的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了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二、赏识的育人功能

赏识教育,使我们逐渐感悟到“赏识导致成功,埋怨导致失败”这一道理。它的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激励功能

西方心理学家近年来特别强调成就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动机,包括了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从这个角度看,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师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激励功能。

(二)导向功能

赏识教育可体现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上,如通过发优点卡的方式来肯定学生之长处,挖掘学生之亮点,否定学生之不足,寓批评于表扬之中。撰写寄语时,教师恰如其分地指向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哪些是自己的不足。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应以表扬为主,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能促使学生自激自励,互激互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三)评价功能

积极的评价具有激发学生表现欲,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作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应有的作用。期待的目光,赏识的话语,能使同学们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三、赏识教育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赏识教育能够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激发内心深处创造的灵感。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讲求沟通心灵的技巧以及对学生某些“过失”的宽容,这是赏识教育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一)尊重和信任,保护学生独立的个性。

教育家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学生的自尊心有时能转化成为自信心,一个人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赏识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但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开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充分、更自主的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寻找自己的长处,找回自信,树立自尊;让学生明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赏识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教师应有一颗慈母般的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和集体的关心教育下,都会成为有用的人,那么,他就永远拥有成功的希望。

(二)理解和宽容,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由于年龄关系,学生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会产生烦躁、委屈等情绪。此时,正需要教师通过理解来打开他们的心扉。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和战胜自我的勇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教师给他们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他们自己就会多一点“自由的呼吸”。以强制和粗暴的办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着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乐观,才能“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见解、提出质疑,才会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三)倾听心灵的呼唤,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交流的艺术在于倾听。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的文章。文章说,有一次,女老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了良久,才回答:“可能是零。”去问幼儿园的孩子们,孩子们立刻踊跃地回答是太阳、是铁环、是烧饼、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老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学生个性的一面,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抑有余。因此,我们教师应摒弃枯燥空洞的说教,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坎上,用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倾听中实现因势利导。尽管孩子的话是幼稚可笑的,不合“逻辑”的,却是充满想象,含有创造的因素。倾听还有利于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找个机会和对象吐露心中的郁闷,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开展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赏识中成长

在素质教育中,坚持全面开展赏识教育,创造性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活动。在赏识的氛围中,学生的种种表现无不验证了——“赏识导致成功”。经过赏识教育的实践,归纳起来,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

在一次班会上,我说:“今天,同学们写写自身的闪光点,看看自己有哪些长处,学会自己赞赏自己。”过了很久,我发现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高某只字未写,焦急得抓耳挠腮。学习上的劣势使他饱尝了失败的痛苦,让他失去了自信。他时常感觉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连发言时都是低声细语,不敢抬头。此刻,鼓励他树立自信的机会来了,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帮他找优点。有的说:“他热爱班集体,主动出钱买表演道具,我们班的文艺表演一等奖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呢!”有的说:“他经常与劳动委员一起检查班上清洁区的卫生。”还有的说:“他悄悄地帮助同学修理课桌椅。”听到同学们热烈的赞扬,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他感动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他第一次沉浸在受人尊重的气氛中,体会到受人赞赏的喜悦。从那以后,他变了。 赏识,帮助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在赏识的目光下,孩子们感到自己在集体里不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因此而抬起头,挺起胸,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赏识,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在赏识力量的促动下,孩子们把“让同学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赏识,促使孩子完善自我。在赏识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看到他人的长处和努力,从而信任他人,欣赏他人,相互间多了羡慕、竞争,少了反感、嫉妒,在互敬互励中不断地吸取他人之长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校举行艺术节活动,这是体现班级智慧和力量的极好机会,我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实施“赏识——成功”教育。

首先,我利用班会在班上进行总动员,让同学们报着志在参与的心态,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我对同学们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尽心尽力地做,就一定会有回报。”在我的鼓励下,全班大多数同学积极参加了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各项比赛。经过共同的努力,我们班获得了学校第一名,全班同学开心地笑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一次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师生之间,情通,理通,心通。

(三)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随着升学竞争的激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日益增高,总用放大镜来看孩子的缺点。考试成绩好时,他们就说比你考得好的人多着呢,有啥了不起;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轻则唉声叹气,重则高声训斥,甚至痛打一顿。其结果是,孩子没有了上进心,增加了自卑感,从而产生了无所谓心理及逆反心理。“老师,有时我觉得活得很累,总感觉自己很笨,怎么学也比不上别人。”一位学生流着泪对我说。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学生的问题,不如说是家长的问题。于是,我决定通过小型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赏识孩子,掌握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

这一实践说明,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统一的合力。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是难以获得最佳效果的。

作者:王建宁

第2篇:教育,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

摘要:故事生动形象,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日渐疏离生活的教育要回归本真,就需要故事:链接生活,活用资源演绎知识故事;激发潜能,引导学生成就个性故事;倾注真情,以身垂范书写师爱故事。

关键词:故事,知识故事、个性故事、师爱故事

收稿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林宣龙,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6)校长特聘顾问,无锡市名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语文教学。杨敏芬,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故事,是陈述事件的特有表现形式,有情节,有场景,有色彩,有声音,能够直观、动感地呈现事物及其变化过程,因而,特别能吸引人的注意,特别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事那扣人心弦的情节或生动具体场景能够感染人,这就是故事的教育价值。其实,从揖别猿猴,经狩猎农耕,到走进繁华的工业时代、缤纷的信息世界,人类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无时不是在书写故事,无时不是在将这些层出不穷的故事用以传示后人,教育后人——原始初民将教育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不正是以现实的当下的“故事”进行教育吗?现代教育日渐疏离生活,日渐陷于知识中心、灌输中心导致教育“失落了另一半”的严峻局面。“没有故事的世界是单调苍白的”(刘铁芳语),没有故事的教育世界更是沉闷的!于是笔者提出:教育需要故事,需要发现故事,需要设计故事,需要呈现故事,需要成就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一、开启慧心——教育要链接生活,活用资源演绎知识故事

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形成各种关联所呈现的故事;知识,是生活的意义,是生活的内在规律,是生活给予人的各种启迪。就关系而言,知识,来源于生活,栖居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生活,则是知识的原型,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知识的物质载体,最终也是知识的价值归属:知识与生活从来都是并且永远都是水乳交融、互为依存的,知识只有当它在生活场景中呈现时才是栩栩如生可亲易学的,而生活只有当它孕育和蕴含着知识理念时才是深刻厚重富有品质的。就形态而言,生活是感性的,知识是理性的;生活是具体的,知识是抽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枯燥单调的。感性的、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知识的轨道上行走,才更有内涵,更有底气,更有前途;同时,理性的、抽象的、枯燥单调的知识,在生活的沃土上萌芽,才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在教育的视野中,在学校的场域中,当知识融入生活,与生活链接,便具有了故事这种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故事的展开便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展开;于是,故事拥有了演绎知识的独特价值,拥有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独特价值,拥有了静止知识动态化的独特价值。当知识进入故事,学生便能在故事中投入真实的场景,发现真实的问题,进行真实的探究,经历真实的知识生成过程,获得真实而宝贵的求知体验,进而兴趣得以激发,心智得以开启,灵性得以焕发;反之,如纯粹以抽象符号的形态,以论理说教的方式,以告知传输的策略,将抽象的知识、空洞的道理“植入”学生头脑,不仅认知层面上会遇到不易逾越的障碍,而且在情绪层面上也将导致不易接受的心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需要故事,需要借助故事融入知识,借助故事走向生活,借助故事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智慧火花,架设认知桥梁,铺设思维台阶。

读过《标点符号歌》吧:“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看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小逗号说话头头是道,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问号:‘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文章就会像一根长长的面条。’学问深的要算省略号,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要讲我的作用……哦,不说大家也知道。’水平高的要数句号,它总爱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话就说得没完没了。’”我们知道,标点符号的用法,对语言能力尚未充分发展的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接受起来也是很勉强的;这个《标点符号歌》,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将标点知识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借助标点符号的自述,将其作用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在开开心心听读故事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就理解并记住了标点知识。链接生活,演绎故事,各种课程均有可能这样做: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来演绎;认识光学中透镜成像原理,可以在《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中渗透;学习孝敬长辈的道理,可以借助《黄香温席》的典故作范例。

二、顺应本心——教育要激发潜能,引导学生成就个性故事

人,既是类的存在,也是个体的存在。作为类的存在,所有人都有着他们同属于人的族类特性,亦即共性;作为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个体特性,亦即个性。笔者以为,对于人的本质,仅笼统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族类特性,或者仅片面地理解为特殊意义上的个体特性,都是有失偏颇的,都不能完整而准确地反映人的“真实面目”。确切地说,人的本质应该是他的族类特性与个体特性——亦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他所属之类与他所具之体有机融合的存在物。据亚里士多德本体论之义,个体之人,在逻辑上是具有“最本真、最本原、最优先”意义的第一本体,是“触手可及”、“生动具体”的实体存在,是类特性和个体特性“双重价值”的实际承担者;族类之人则是以个体之人的存在为前提并由其“集合”而成的。易言之,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二者最终统一于个体之人。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第一要义,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也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人的共性才有植根的土壤。

教育,是施于个体的,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以具体的人的发展为归宿的;同时,教育只有通过具体的人的活动才得以展开,教育的互动只有在具体的人之间才能发生,教育的效果只有在具体的人身上才能显现。由于具体的人彼此是有差异的,因而教育应该正视差异尊重差异;由于具体的人彼此具有各不相同的潜能,因而教育应该了解人的潜能,基于人的潜能,并以适合不同对象的方式开发其潜能,使其成就鲜明的个性。当我们确认个体的人是人之存在的第一本体,是人的共性与个性的最终统一体,其意义正在于确认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确认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个体人的发展,亦即使每个人都形成其鲜明的个性。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独特世界中都会有一段美妙的传奇,都会有一种绚丽的风景;每个人鲜明个性的形成过程,不应是在社会模具里浇制塑像的过程,也不应是描摹他人范本仿作赝品的过程。笔者以为,教育适应和顺应人的本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创设有利条件,营造广阔空间,让不同潜能不同禀赋的孩子自由地舒展身心,自由地书写充满个性的学习与成长的“故事”。读过王开东《假如学生是乌鸦》的博文,说到乌鸦老师教乌鸦怎么喝到水,也有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是在乌鸦不渴时也搬起瓶子,捏着乌鸦脑袋,使劲灌水,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诱导式教学,是用清华、北大、理想、抱负之类循循善诱一番,然后不厌其烦一口一口地喂乌鸦喝水;启发式教学,是先进行战前动员、唱歌激发士气、示范扔石子等许多“铺垫”之后,倒掉水让乌鸦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做;还有就是探究式教学,是先跟乌鸦讨论确定喝到水的目标,然后让乌鸦自己开动脑筋,各自想出能够升高水位的不同办法,这下乌鸦劲头来了,有想到砸掉瓶口的,有想到推倒水瓶的,有想到跟伙伴合力捧起水瓶的,当然更有想到捡来小石子扔进瓶子的。不言而喻,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其间会亲身经历选择、尝试、失败、改变、成功等一系列生命体验,这一系列生命体验,正是学生自我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珍藏在他们的记忆中。

三、滋润童心——教育要倾注真情,以身垂范书写师爱故事

爱,是人类最无私的情感,是世间最博大的情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因为有爱,所以人类生命得以繁衍;因为有爱,所以人类生活充满温馨;也因为有爱,所以人类有了教育。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之爱更为深刻的表达,也是人类之爱更为高尚的表现,它超越了生理,摆脱了本能,进入了理性层面,致力于精神塑造和文化培育,成为人类精神成长和文化发展的伟大实践,所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爱,应该懂得爱,教师的爱,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备的道德素养,是作为伟大教育使命承担者必备的情感品质。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我们就该钟情教育,既然我们有志献身教育,我们就该探寻教育的真谛,我们就该在心中坚守这份特别的爱,就该用行动去实践这份特别的爱,去诠释这份特别的爱,去书写浸润这份特别的爱的感人故事——这是人类教育实践的本真之义。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人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也好,教书育人也好,怎样的教师、怎样的教育才有更好的效果?无疑,学识水平、教育艺术固然不可小觑,然而与学生的情感融洽较之前两者,应该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而与学生具有融洽情感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博大的真诚的爱,有了这种爱,学生才能消除传统文化造成的师生角色隔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可近可亲可信可敬,由衷地爱上教师进而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使教育事半功倍,收到最佳效果——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如何书写师爱的故事?笔者想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摘了校园里的一朵玫瑰。校长亲切地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这朵花呢?”小女孩回答说:“我奶奶生病了,我跟她说‘学校里的玫瑰花开了’,她不信,我想摘一朵让她看看。”听了小女孩的话,校长说:“你做得很好!虽然摘花不对,但你是送给奶奶,这说明你是孝敬老人的好孩子!”说着,校长又从花园里摘下两朵美丽的玫瑰花,递给了小女孩,对她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生了你这个好孩子。”这位校长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无独有偶,平民教育倡导者陶行知曾经这样“处理”一位打架的同学:一次课间,王友同学用泥块砸同学,陶行知(校长)正好见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很早等在门口准备挨训。可令王友十分意外的是:陶行知对他的教育没有半个字的教训和斥责,相反,从开始到结束的双方对话中,先后赏给了他四颗糖果,分别用以奖励他的守约守时——能够准时到达办公室;听从劝阻——让他别再打人时他便立即停止了;正直善良——能够勇敢地惩治(打)那些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的男生;知错就改——明白自己打同学是错的并主动要求校长惩罚自己。两位教育家,两件小事,诠释的就是教师的大爱,书写的就是师爱故事,这样的故事,饱含着教师对孩子的真情真爱——尊重孩子的人格,赏识孩子的优点,呵护孩子的心灵,包容孩子的过错,消除孩子的忧虑;这样的故事,能让聪明的孩子读懂教师的真情真爱,感动教师的真情真爱,并在享受这份真情真爱中,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有了故事,教育生活就不再枯燥,教师生涯就充满诗意,学生就会激发其潜能,彰显其个性,成就其愉快而充实的童年。

责任编辑:杨孝如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Growth in Stories

LIN Xuan-long & YANG Min-fen

(Yixing No. 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06, China)

Key words: story; story about knowledge; individual story; teacher-loving story

作者:林宣龙 杨敏芬

第3篇:让孩子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宫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塑造少年儿童优秀品德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重要的阵地。

一、整合资源优势,创设少年儿童成长空间

把培养少年儿童的“真、善、美 ”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并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优势资源,创设诸多有益、有趣的适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交流空间。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整合中外德育资源,不断探索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建立少年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根据现代少年儿童兴趣喜好、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多彩活动同陶冶情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 、藝术、科技、少先队等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灵陶冶,从而培养少年儿童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天,如何准确定位少年宫的发展方向,我们的思考是:以“人文内涵”打造少年宫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品牌,引领少年宫在有效资源整合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多年来,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构建了“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三者交融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兴趣小组课程、拓展活动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国际化课程、教师培训课程”等五大板块课程内容,组成了具有少年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多彩活动育人,实现少年儿童自我发展

在少先队活动中,树立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

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坚持了近四十年的红领巾“金钥匙”万人读书活动,深入人心,成为中小学实施德育工程的特色与品牌活动。从首届的读、写、讲、画、做开始(读一本书、写一篇阅读心得、讲书中故事、画一幅书中连环画、做一个小制作),发展到学校的读书花会和校际读书节,从开始的几千人参加,到全区百分百学校的参与。读书活动年年有主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与内涵。实践证明,读书活动这样一种德育形式,即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让少年儿童“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在经典中汲取营养,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帮助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精神

少年宫负责全区少年儿童的科技普及工作,多年来,为了推动全区青少年儿童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形成了“教育局—青少年科技协会—少年宫”三级联动的工作网络,在学校开展了“无线电侧向、无线电工程、无线电台、海陆空模型、建筑模型、电脑机器人、航空模拟、3D打印、小发明”等十几个科技项目,形成了“科技节”“科技周”“科普行动日”“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科技主题活动”和“各种科技项目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普及活动。

在艺术活动中,陶冶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

在文艺活动中,通过打造高品质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更加专业的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少年儿童在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品味。例如,少年宫连续13年在星海音乐厅举办的“小云雀之夜音乐会”,不仅培养了一批音乐爱好者,还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用的“小云雀”们,打造了小云雀合唱团和小云雀交响乐团的团队品牌 ,引领着全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我们还探索了用“儿童剧”这样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创作之中。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建立了“十三年一贯制”的同步教学体系,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着力培养少年儿童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审美情趣。

四、在社区活动中,提升少年儿童的责任意识

少年宫同时承担着越秀区社区教育学院二院0岁至18岁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工作,自社区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注重全方位整合社会、社区、学校三位一体力量,充分利用三方人力、物力资源,构建了“宫校一体,宫街联动”的社区教育活动模式,形成了“小云雀周末广场”“小云雀智慧父母课堂”“小云雀快乐成长营”“小云雀快乐加油站”“小云雀科技俱乐部”“走进小云雀”等活动品牌。少年宫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更多地让少年儿童走进社区、街道、老人院,更真实、更贴切地体验和感受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培养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作者:权延红

第4篇:让孩子在掌声中成长

——“孩子上学是否带手机”之我见 昨天晚上儿子放学回来,很严肃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学校让写一篇文章,你快拿笔来记下题目,你一定要好好写哦,老师说了,如果写的好还要发表呢。”我被儿子认真的样子逗乐了,我说:“你放心,我会好好写的。”回想起前几日他从学校拿回一张家长委员会成员个人简历的表格,对我说“妈妈,我们班上只有三个同学的家长被选中了哦,你可要好好填。”那语气里可自豪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被人重视的快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的心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知道,儿子学校里一直明文规定,学生是不能带手机进教室的。记得他刚上初一的时候,我就问过他要不要买个手机?他说不要,因为学校不允许带。我知道儿子一直是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从那以后,我倒是没有想过要给儿子带手机的事,他也一直没向我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过,关于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的问题,还真的让我有点困惑。

今年开学之初,上六年级的侄子不肯去上学,我和他推心置腹的谈过之后,他愿意去上学,不过却对我提了个要求,他要买个手机。我问他:“你买手机想做什么啊?”他说:“我们班上同学基本上都有手机了,而且我可以在想妈妈的时候给她发信息。”紧接着,他小声地说:“我不想被人看不起。”本来我正思量着是否要答应他这个要求,听到他这样说,我倒是真的有点担心了,现在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我知道,侄子的成绩一直很不好,虽然他平时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不过他是自卑的,或许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吧。

作为现在社会的通讯工具,手机是再平凡不过的东西了,让孩子尽早的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也算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吧。可是如果在孩子心里,是把它当作一个攀比炫耀的资本,把它当作一种娱乐的工具,那是否还需要满足他呢?仔细想想身边朋友的孩子,有手机的孩子比比皆是,我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时常我都会看到他们的QQ处于手机在线状态,有时候我真的挺担心的,不知道孩子此时在上课还是休息,是挂着QQ没理会还是正在和网友聊天呢?或许这种困惑正是现在家长和学校老师所共同担心的。

如果孩子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仅仅把手机作为一个和父母或是朋友联络的工具,那其实是一件挺让人欣慰的事,让他带手机又何妨?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给我们这样的信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带手机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会。因此,在孩子还不能完全正确左右自己的行为时,我个人觉得中小学生还是不带手机的好。

首先,带手机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QQ、短信、游戏这些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有些孩子上课时,不专心听讲而在下面发短信、聊天,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老师讲什么都没听到,上课充当“拇指一族”,成绩一落千丈。

其次,容易引起攀比心理,现在市场上手机换代就像换衣服一样快,看到别的同学有4彩屏的,也想要,看到有摄像头的更想要,好拿到学校里炫耀一番。

第三,容易交友不慎。现在大多数手机都可以上网,还可能接收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以无聊为乐趣,甚至可能和社会上一些有不良形为的青年串通一气,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其实,一言以蔽之,凡事掌握一个“度”是关键。“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让孩子带手机上学只是一种手段,或许我们现在思考的不是让不让孩子带手机的问题,而是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认识到学与玩的利害关系,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学校和家长的良苦用心,这才是根源所在。

班级:2012级5班

第5篇: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读来颇有道理。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长城的模型,士兵戴的小帽子等。有一次,矿矿要做的是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经过妈妈的指点,他们开始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可是到了雕像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矿矿毫不客气地争取自己的主导地位。最终妈妈妥协了。孩子终于赶在交“货”期间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虽然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读完这个故事,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生涯里,接触过众多的家长,也曾经为孩子们布置过形形色色的家庭作业,但是令我失望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协助”,而是“越俎代庖”。从根源上来看,家长是为了支持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配合老师的工作,但是往深里追究,家长的这些行为,剥夺了孩子们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爱的名义下,丧失了感受失败的权利。

目前,很多孩子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接受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而坠楼、离家出走等,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多的给了孩子不恰当的赞美,让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长大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大多时候,孩子们的知识、技能等,的确不如我们成年人,甚至与成年人相差甚远,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包办代替的理由,因为这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必须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长起来。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常常容易摔跟头,很多睿智的家长就在孩子摔倒之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摔倒,告诉孩子走路要慢,要看脚底;而很多心软的家长,就急三火四地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嘘寒问暖,还埋怨地面错了,让宝宝摔跤了。这两种态度中成长起来的宝宝,面对失败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继续努力争取成功;被家长抱起来的孩子则会为自己寻找借口,用客观的原因为自己解脱,然后心安理得的放弃,甚至怨天尤人,自此消沉下去。 去年,我的孩子参加全国计算机表演赛,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字母还认不全。幸好她能认识小写字母,我就对应键盘顺序把大小写字母放在一起。三分钟的英文输入,她从0分打到5分,再到十几分,慢慢地练习。当她看到我噼里啪啦输入的时候,羡慕加嫉妒的对我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跟你一样快啊?我快愁死了!”六岁的孩子,说自己“愁死了”,当妈的心里很疼,但是我又不想让孩子放弃这次机会。每个傍晚,我都陪她练习,给她讲妈妈当初接触计算机时付出的努力。看着她的速度有一点点进步,就赶紧给予鼓励;速度有所减慢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杀进了山东赛区复赛。要去潍坊比赛了,孩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她说:“如果我比不好,你会不会生气啊?”我告诉她:“只要你尽力了,不管成绩如何,妈妈都替你高兴。”没想到她获得了山东赛区一等奖第一名。进军全国总决赛之前,我感冒了,打了五天针都没好,但是我们按时起程。一路上娘俩吐了个稀里哗啦,到了北京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仅仅拿了个三等奖。回来的路上闺女撅着嘴相当不高兴,因为她给奶奶夸了口,要拿个一等奖回来。全国总决赛,高手如云,要拿一等奖谈何容易?我安慰她:“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也是很好的。对你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还是一次历练,很多小朋友根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你没有紧张,没有怯场,很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已经很棒了。成绩不如别的小朋友,因为你练习的还不如别人熟练,回家以后继续努力,明年咱们争取再来!”现在闺女的三分钟英文输入能打到九十多分。 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我的孩子自己会缝衣服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把蝴蝶结缝在裤子上,虽然我只要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她自己足足忙活了一个小时,从纫针开始,一遍一遍地试,我就在她的旁边教她要点,顺便给她拍照。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她成功地把针纫上了,缝的针脚乱七八糟,但她自己很高兴,因为是她自己做的。

毫无疑问,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心疼,会着急,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他要从中汲取积极的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一步一步的成长,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在失败中成长的权利。

失败也是一种成长,失败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孩子们在失败中慢慢成熟,逐渐强大!

第6篇: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临清市康庄联校

温荣峰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幼儿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动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基础。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然"活动

游戏是一种自然的、有兴趣的、活泼的运动,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会将他的全部精神拿出来。游戏可以锻炼筋骨,帮助消化,促进循环。最重要的是满足了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游戏看作符合幼儿天性的自然活动,教育应该追逐自然,适应自然.因此,应当让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快乐的童年。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抓,抓住了还要放进嘴里去。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摸摸,那里动动,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在大人看来就更累了。一会站着,一会又坐着;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一会爬到那里,一会又走到这里。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就像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都十分愿意去选择生活区的实物制作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会用到各种的刀,这在别人眼中是多麽危险的啊!但是小孩子向来是喜欢真实的东西,尤其是通过他们的小手可以将蔬菜、水果用削皮刀去皮后,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穿成串,和小朋友共同分享。要知道,“吃”,是孩子生来就会的,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更是美味!在真实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实物制作之前一定要洗净手,懂得了使用刀子要注意安全,懂得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懂得了与同伴分享……

二、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过程既是幼儿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经验的社会性建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带有直觉性、具体性的特点,属于“生活中的智慧”。

(一)、寻找孩子兴趣,挖掘天赋潜能

幼儿的年龄、能力、兴趣、需要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好游戏又是他们的天然倾向,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游戏意愿,提供多种不同的游戏材料,让他们有适当的游戏,以促进其身心发展。孩子一生下来,就是通过“玩”来了解世界、认识事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常常萌芽其中。成人的尊重、理解、赏识、引导最为重要。

我园是一所很小很简陋的幼儿园,夏天里只有风扇,可是前些日子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班里的风扇经常不知不觉间就自己关掉,我们都以为是它本身发生了故障,于是请后勤维修师傅帮忙检查,结果是完好无损。会不会是班里老师关了呢?经过询问大家谁也没有不没有关过,经过调查,原来是一位小朋友故意关掉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马上肯定了他很能干,孩子们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也会,在家我就关电视”……看来他们对这方面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我们大家商量以后每天的值日生,增加一项任务,就是在看完动画片后,取出光盘,关掉电视和VCD。此外,我们又增加了电路游戏,孩子们通过动手游戏,还知道了相同的电路上连接两个电灯的光亮要比按一个电灯暗一些。回想起来,一个牛顿、爱迪生或许就是这样诞生的。看来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发现他的长处,真正实施有效的指导。发现孩子的爱好,就是开发孩

(二)、积极评价,让孩子拥有自信

我认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制裁效果要好。小孩子是喜欢鼓励的,一味的责罚,不一定能制止他们坏的行为。坚持正面原则,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有位教育家还曾说过:“评价=成就” 。也就是说,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记得我和孩子一起做树叶小书,当时正值深秋时节,有树叶嵌板、还有实物对照,拓印涂色,孩子们可喜欢了。当我看到远远也来学习新本领,我立刻给他竖起了大拇指,要知道他很少很少和老师一起进行新工作的展示活动。我们一起触摸、配对、描画、涂色,持续了好长时间。远远也一直都很认真,可是就当他画完最后一笔时,拿着作品站起来就走。我马上叫住他,表示想看看他的作品,他无比骄傲的举起给我看,我赞许的一边点头一边说:“是很棒啊,不过你要能把那最后一张画完就更棒了!”他完全不被我打动“可是我不想再画了。”我没有理会他。相反给还在继续工作的几名幼儿鼓劲:“孩子们,你们太能干了,一会咱们把这几张装订起来,还要包上漂亮的书皮,做成一本小书带回家啊!”“好-”我一看,远远又坐回了原来的位子,和同伴一起答应着。当他的家长拿着他的作品找我向我询问“是怎么样做到”的时候,我只向她说了两个字“鼓励”。自信是能力的催化剂,信心能把人的一切潜力调动起来,并将人的智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非常自信的。

三、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方式,也是成年人对儿童进行教育,传授知识经验的契机最原始的教育机制,是通过群体生活来实现的。观察、模仿和游戏是所有文化传递的共同的基本形式。

(一)、让孩子在游戏中进步

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就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结交新朋友,进而提高自己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储备能力。进入中班,孩子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所以在户外体能活动中,我都会根据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准备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进行游戏。孩子可以自己选择,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也可以挑战自己,即使不成功,他也不会感到挫折。在游戏中,孩子们逐渐学会等待、独立、合作、公平、自治、诚信等最基本的美德。

(二)、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忧愁的情绪会给孩子带去苦闷和痛苦。当婴儿哇哇坠地时,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他们对于这新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不厌其烦地发问、触摸、实验,总想弄个明白。正所谓“亲身阅历的经验,印象最深刻”。观察是求知的重要方法,而实践则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孩子由于好动,因而迫切希望自己动手做一些事,事情越做越有兴趣,而能力也就越强。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我还提出了“教学游戏化”,活动要变得有快感,更能吸引孩子,让他们在有趣的、快乐的活动中获得发展。交通工具一直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物。我在进行双语活动中时,遵循孩子好动、爱模仿的特点,请每位幼儿当一种交通工具,先熟记自己的名称,之后就进行红绿灯和占圈的游戏,最后是停靠站,代表交通工具们要休息了。游戏之间环节紧密,孩子们情绪高涨。

通过在游戏中的活动,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在游戏中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培养孩子的潜能,就是培养孩子的能力。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它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甚至更多……

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临 清 市 康 庄 联 校

第7篇:让孩子在经典诵读中成长

乘着经典诵读的翅膀

綦江县中山路小学 何勇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孩子铭记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丰厚孩子的人文底蕴。经典诵读,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快乐的心门;颗颗童心,乘着经典诵读的翅膀轻舞飞扬。

一、创设经典诵读的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的确如此,如何让孩子在看似不经意间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从此亲近经典,爱上经典,将经典的种子悄悄根植于学生心田呢?围绕着经典诗文诵读这一主题,我们利用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张挂孩子们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孩子们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经典名句,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近经典提供了特定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让经典诵读成为“流行”。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

课程标准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时注重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充分发挥教师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如果孩子们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

三、让亲子共读成为“蹊径”。

大人的热力可以带动孩子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臵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等,从而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使古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尽情倘徉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经典的内涵。若起初孩子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四、让丰富的诵读形式成为“源泉”。

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然而,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暂时遗忘的频率较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只是机械的诵读,

必然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从而产生厌倦。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在不知不觉中,经典诗文已如春风化雨。

五、让经典诵读展示成为“享受”。

当孩子对经典诗文不再陌生,喜欢并真正爱上经典诵读的时候,他们会渴望用多种形式去表达对经典诗文的感受。学校的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孩子们学习的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等形式多样,应有尽有。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享受经典诗文的精神大餐。如在班级开展诵读比赛、古诗默写比赛,开展“弘扬民族文化,诵读经典诗文”表演活动,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采取必背、点背、记忆背诵,进行循环淘汰,最后保留下来的即为擂主,享受一定的奖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激情澎湃的诵诗会,精彩纷呈的赛诗会,妙趣横生的诗歌表演……孩子们的心和经典诗文一起律动。

六、让奖励成为经典诵读的“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奖励,有效的奖励对学生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盖章或发卡)而给奖,奖品可以是一颗五星、一张卡片、一个本子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生诵读的热情才会持久。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乘着经典诵读的翅膀,沐浴着祖国传统文化的星辉,孩子们在湛蓝的天宇下自由翱翔。

第8篇: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刘国明

我是高安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恒桢的父亲――刘国明,是一名长期从事监狱教育改造及心理咨询工作的狱警。我的妻子是一位下岗在家的家庭主妇。这次闻听女儿被评为“星级”好少年,我很荣幸,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努力带给我的快乐和荣誉。借此机会,我来谈谈我的教育心得,一点拙见,请别见笑。

我们对女儿的培养,遵循的主要理念是: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在对孩子的培养上,父母应该如何决定培养孩子的方向、规划孩子的未来?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我的内心告诉我:希望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上,不只是怎样使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得高分,而是要使孩子能快乐、成功,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群几方面均衡发展,并且适应未来的时代。如果我们还用老一套僵化的培养方式,非但无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拖子女的后腿,使孩子只知死读书,甚至在起步时就已经落伍。由此,近几年来对女儿刘恒桢的培养,在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1、注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这两个说法,我和妻子是很认同的。所以,从小对女儿的培养,特别注意通过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义、助人为乐,首先家长自己就应做到言行一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我和她妈妈都是热心肠的人,谁有什么困难总是竭力帮忙;与人交往,总是热情友好,从没有跟人红过脸,有过过节。我们夫妻关系和睦,教育理念一致,家庭氛围良好。孩子生活在这样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心情舒畅,有利于学习。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情感。另外,我们不断进取,自觉学习与工作有关的最新知识,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争取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 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绩,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激励和最佳的行为示范。孩子受父母的熏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所以,我的孩子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具有坚毅自立、有内在自信心而寻求生活独立的个性心理品质。我的女儿课外学了古筝、英语、奥数,课余时间很紧。为了不误学习,我们要求女儿

做每项事都必须计划好时间,形成强烈的“有效率才能赢得时间”的概念。有一次,我们要女儿挑战一天做完15张数学试卷。没想到她居然挑战成功,晚饭时我就煎了两个荷包蛋作为奖赏。现在,她读六年级,学习任务比较重,尽管有的的孩子连学习任务都完不成,但我的孩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且没感到很累。她每天还能自己调配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做到劳逸结合。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多么重要呀!

2、注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品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向的光源,它能保证人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而,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情况是:在身体(身高、体重达标率)和智力发展(发展速度、知识面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任性、自私、孤僻、粗暴、自大等。此外,从调查资料中还发现,这些缺点的产生决非完全因为“独生”,而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教养态度所造成的。因此,在幼儿时期如何科学地对独生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和妻子都一致认为,孩子要有学习生活的快乐和身心的健康,首先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就是必须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孩子有健康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对女儿思想品德的教养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孩子孝心素养的教化。“百善孝为先”,我们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从我们身上学习怎样敬老、怎样尽孝。所以,每到季节变换时,我们为年迈的父母添置衣物时,总是要带上女儿,让女儿一道挑选款式、颜色,让女儿参与孝心活动;每当节日,都会和女儿一同拨通父母的电话,告诉她怎么向爷爷奶奶说祝福的话语。女儿耳濡目染,现在也懂得孝敬我们了:桌上做了好吃的菜,首先夹给我和她妈妈吃;父亲节、母亲节还会送上贺卡或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最让我感到的是,她还帮我俩洗脚呢。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又来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仅成了孩子孝敬的对象,更成了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愿每个家长平常都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并帮助孩子改进做得不够的地方,共同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

我告诉孩子爱父母亲人,感恩父母亲人,这还远远不够,还要爱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一切值得爱的陌生人,甚至于团体、集体、社会等。所以,我的孩子从小就有爱心、有同情心。走在路上,看到了小孩摔倒,会毫不犹豫地主动上前搀扶;看见了穷人乞讨,会毫不吝啬地捐上身上仅有的零花钱。来到学校,看到同学有不会做的题,主动上前讲解;听说要为某某个人或集体捐款,她一马当先,总是捐得最多最早(我家并没有多少钱,这些钱都是她的压岁钱和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身处社会,她每个双休日,都会主动打扫楼道;每年,她

都会选定一个日子,让我们陪着上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上特教学校为特殊的伙伴讲故事。我真的很庆幸,从小,我孩子纯洁的心灵就种下了“爱心”“感恩”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3、注重孩子良好心智的完善。

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女儿的培养中,我深深认识到:孩子健康身心的长期培育和智慧潜能的有效开发,是保证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充分利用自己学习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工作的相关体验,结合对女儿培养实际,着力培养孩子的心智素质,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准。我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的分数和名次,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考差了点,就批评。这样,我的孩子总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参与考试,由于没压力,结果反而非常好。作为家长,我深知道未来社会最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所以我们总是鼓励孩子能够有创见,平时总是极力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且,我很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允许孩子与家长辩论,家长错了就放下架子认错。完全听话的孩子心理一定是不正常的。我们家中的事常常和女儿商量讨论。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听故事、学画画、弹古筝、练跳舞,甚至玩游戏,孩子都乐此不疲,这些都有益地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和智能开发。

4、注重知行合一,提高孩子的技能。

对孩子培养的教育方法上,除上面体会到的以外,我还注意让孩子在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紧密地与生活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联系实际。让孩子生活在快乐、成功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成功的目的是为什么?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为实现理想。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孩子的天分在哪里?孩子能否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只有在快乐、成功中去寻找!学习中求“知”,更要注重践“行”。所以,我非常注重对女儿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更多的企望是想让孩子在践“行”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得到快乐,在成功、快乐中健康成长。譬如,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我就让她在学画画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如,发现女儿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天分素养,我就鼓励她参加演讲、写作比赛。多年来,女儿参加省、市比赛获得许多奖项。成功的快乐,使她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显然,是强调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了。近一年多来,我根椐女儿兴

趣发展实际,也引导她做了一些课外物理实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她的动手能力。

我深知,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的教育还不尽美,孩子也不最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从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抓起,持之以恒,绝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决心。我相信每个孩子开始都是优秀的,只是父母教育的优劣,才造成孩子成长的优劣。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请让我们努力做好孩子成长的导师吧!

第9篇: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成长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测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小班幼儿由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帮助,凡事愿意自己去摸一摸,动一动,他们渴望参加或模仿成人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适合幼儿的这种需要。因此,我们在这学期里重点放大角色游戏的创设和开展,将个别化学习融入角色游戏中。

一、角色游戏内容的甄选

起初,我们讨论商量,决定的角色游戏内容是: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糖果店、动物园。因为娃娃家是最适宜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模仿的一个区域,也能满足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需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医院和理发店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糖果店是根据孩子喜爱糖果的程度高而开展的,符合他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忽略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各领域之间的均衡性、平衡性,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发展需求和内在需要。于是我们重新思考,又将角色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动,原先的糖果店不太符合接下来几个主题的开展,而且幼儿的兴趣逐渐淡去,于是就换成了奶茶铺和蛋糕店,又根据主题《春天的小花园》的开展创设了一个小花园,满足幼儿画、剪、贴、玩色等多种美工技巧的发展需要。在教室的前面,借助一个桌子开辟了一个“小银行”。借助教室走廊外的空间,开设了一个小舞台,符合幼儿唱唱跳跳的兴趣。

因此,角色游戏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幼儿平时所接触到的熟悉的内容,不能选择一些幼儿平时陌生的、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求,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保证各个角色游戏内容的均衡性。

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不断发展。而小班的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应该以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情境化程度高的环境为上乘。教师并不是要激发幼儿不断创造出新的主题而是应该观察发掘幼儿的兴趣点和经验,配合幼儿支持幼儿开展新的主题,创设相关的环境,让真实丰富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更应时时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指导思想,小班的幼儿对于环境喜欢温馨的感受,例如在娃娃家里面,比起冷冰冰的板凳,也许他们更喜爱温暖的沙发、柔软的床,仿佛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舒适温情,因此我们为孩子创设了铺有粉红色桌布的桌子、铺有粉红色床单的小床,还有红色的沙发等。

小班幼儿对于环境的感受都是直接的,因此我们在奶茶铺和蛋糕店在墙面上贴上各种口味的奶茶、蛋糕的照片,将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暗示指导幼儿制作蛋糕和奶茶。

对于环境的更替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差异性,在新主题出现的时候,仍然需要保留一些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幼儿找到熟悉的游戏内容和环境。同时在创设环境时,老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安全隐患,谨防过于拥挤等不安全因素。

三、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摆弄材料是正常的行为,特别是新投放的。当然,摆弄材料不应该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最终停滞部分。材料的过于多样丰富,也会将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以至无意产生模仿行为。在我班的娃娃家中,有一套很有趣的“迷你型”厨具,这些厨具非常精致和小巧,颜色也很鲜艳,一些幼儿每天在游戏时间仅仅重复对这些厨具的摆弄,不亦乐乎。新鲜有趣的玩具对于他们的刺激太大了,太多的玩具让他们不知所措,所以适当地以其他玩具来代替能使这些幼儿将精力花在烹饪食物上了,也就是有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角色行为。

每次将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撤走当然也不是上上策,关注如何提供有效有趣的游戏材料才是关键。小班幼儿开展游戏必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当适宜的材料就能够引发他的经验,也正因为幼儿比较依赖外界的支持,老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形象具体安全趣味。比如我班理发店里由教师精心收集来的发夹、剪刀、吹风机、梳子等,这些如此真实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失了以物代物的机会,简单的场景重复使幼儿的游戏兴趣很难维持。但是后来当我们在理发店投放了一些画有螺旋线、波浪形的手工纸和剪刀后,幼儿的兴趣又高涨了,他们开始与这些材料开始互动了,用剪刀剪剪、卷卷和贴贴,设计了很多发型。

材料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幼儿时时在发展,所以材料必须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浮动。例如在小医院里,我们一开始投放了很多逼真的医用器具,但是这些材料大多适合小医生使用,而护士显得无事可做了,因此我们投放了各种颜色的自制药片供护士进行按数量和颜色分类,当孩子操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材料过于简单了,于是就投放了一些画有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药片和剪刀,让护士剪一剪、分一分。

材料的争抢也是小班游戏中时常会出现的状况,排除了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来说,也说明材料的提供过少或者缺乏均衡性。首先,材料不能太多,太多的材料让幼儿产生不必要的分心,使他们不知如何抉择。其次,材料不能太少,过少的材料必定引来争抢,幼儿很可能因为材料的缺乏而感到游戏的意犹未尽。所以需要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幼儿的需求和实际操作情况适时、及时、动态地对材料的数量品种进行调整、更替和补充。

四、角色游戏的介入指导

1、帮助幼儿分配游戏角色

为了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标记材料。如给“娃娃家”提供各种角色的挂牌;给“理发店”的理发师提供帽子;,给“奶茶铺和蛋糕店” 的师傅们提供白色围兜和帽子;给“小医院”的护士和医生提供粉红色的护士服和白色的白大褂,用标记来提示幼儿,这样他们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2、语言启发幼儿游戏意识

小班幼儿往往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一个幼儿用小被子裹着娃娃,用手拍拍,我问他:“这孩子是谁呀?”“你是孩子的妈妈吧?你这个妈妈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事呢?”这样就帮助小班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为对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不坚守岗位到处乱跑,我就立即到商店买东西,并提醒他:“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不然谁来接待顾客呢?”有时,我也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选择,如说:“我们的娃娃家里缺少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的爸爸?”

3、参加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如发现幼儿在 “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的内容十分单调。我便去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还叫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由于教师担任了主要角色,使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又如一次在玩“理发”游戏中,我担任了“理发师”,有礼貌地向“顾客”询问,给“顾客”洗发、吹发、剪发等,幼儿看见老师当理发师也特别高兴地来模仿。

五、角色游戏的分享评价

角色游戏的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成功的评价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的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这时,我组织幼儿进行评议、小结,主要方式有几种:

1、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讨论在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者碰到的困难,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老师从中帮助幼儿小结一些好的方法,以便让每位幼儿获得相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2、评价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如在“小医院”游戏中,医生的职责是为病人看病,他应先询问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在通过看看、摸摸等确定是否发烧了等,接着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药方。护士应先给病人挂号,然后根据医生的指示,给病人打针挂盐水,以及配药等。要使游戏顺利进行,各角色必须各司其职。通过游戏,幼儿学习了医生和护士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对看病的流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

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发展和提高。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娃娃家”中的成员一起说一说他们当中谁当的最好?为什么?可以把评出来的“家庭成员”是如何表现的详细地作评价,也可以请他来作“现场表演”,让大家学习等等。

游戏活动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因而我们教师必须了解游戏的价值为幼儿创设一个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孩子所需的材料,也要学会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掌握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指导幼儿游戏,还要借助游戏交流分享的环节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提高游戏水平。

上一篇:休闲吧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标准化自评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