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让孩子快乐成长(精选8篇)
尊敬的家长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机会和大家交流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今天我想从心理方面和大家谈谈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人类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但是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却是比较片面的。首先,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孩子心理了解很少
我们大多数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不遗余力,给予孩子们物质上最大的需要。但是,父母们在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孩子的心理了解还不够。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问题,造成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因此,我们应该走出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近几年,我国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了物质的需求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高,父母对子女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从怀上孩子后,父母就开始为肚子里的孩子准备良好的营养,希望能生出健康聪明的宝宝。孩子呱呱落地后,为了孩子能茁壮成长,父母们不惜金钱为孩子们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和营养品。除了在食物方面讲究外,父母们还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形象包装,给孩子们买各式各样好看的服装,有些孩子甚至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可以说为了孩子的物质需求,父母们都是尽职尽责的。但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关心的不够,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认为:我供孩子吃,供孩子穿,孩子要什么,我都尽量满足他,他还能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有些孩子脾气非常暴躁,这应该属于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父母们认为独生子女脾气坏一些也可以理解。他们不懂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会极为不利。如果家长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及早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孩子就会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家长经常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辅导书籍,却好少为孩子购买心理健康读物。包括家长本身,也很少阅读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显得十分茫然。我们作为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对的,但不要忽视心理健康。据调查,有近3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家长们不重视,只把他当做性格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家长能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好的方面靠近,心里充满越来越多的阳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呢?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1、家长要懂心理健康知识
要想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就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很少受到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测试还不是太了解,要想每位家长都对心理测试有所了解也不大现实。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呢?不是的人的身体健康是有标准的,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标准对孩子心理健康进行衡量。(1)情绪稳定而愉快
情绪稳定而愉快是衡量心理健康最核心的标准。一个孩子平常情绪都稳定,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情绪经常忽冷忽热,忽高忽低,这往往是心理上存在问题的表现。一个孩子经常情绪愉快是这个孩子心理健康的反映。孩子的情绪愉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小学生往往表现为有说有笑,天真活泼。中学生情绪愉快表现在面部时有微笑。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愁眉苦脸,情绪低落,不爱讲话或讲话很少,这往往是孩子心情不愉快的表现。如果孩子经常闷闷不乐,这也许是孩子抑郁的表现,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2)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目标活动时进行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抗挫折能力是重要的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弱的孩子,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过度脆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现在的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度宠爱,凡是都迁就,有的孩子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垂头丧气,觉得生活没意思。现在时有报道,某个孩子由于某种原因采取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人生。这是因为这一代孩子缺乏生活的磨练,缺乏严峻困难的考验,他们在甜水里长大,锻炼意志的机会比较少,再加上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当,造成有些孩子抗挫折能力较差。(3)人际关系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适应要求越来也高。因此,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家庭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对人诚恳、热情。培养孩子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善于与人交往。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方法与艺术。这些方法要建立在对人尊重,对人热情,对人友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与人交往是羞羞答答,难于表达尊敬的感情与想法,有的甚至是人际关系恐惧症,很难与人说话,这些都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重视,努力引导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4)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时期。各个时期的人,心理特点各有差异,但每个时期人的心理特点是相同的。例如,儿童天真活泼。幼稚可爱‘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老年人沉着、慈祥。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是否与年龄符合,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行为表现是否相符合,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性情一直是比较外向,天真活泼,一旦发现孩子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的样子,孩子可能心理健康有了问题。
2、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尤其要多表扬少批评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常用手段之一是表扬,正确使用表扬充分发挥表扬的心理艺术,将会受到教育子女的满意效果。关于表扬,我们从以下几点讨论:(1)应该重视做人反面的表扬。
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中,无论做人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只要有了好的表现,就要进行表扬。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应该抓住对孩子做人方面良好行为的表扬,强化孩子做人方面的优良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发展孩子良好个性,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我们现在有些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好,就大大加以赞扬,给予物质奖励。有的孩子在助人为乐方面做出成绩,家长却往往视而不见。有的家长甚至说“学习好就代表着什么都好”这种说法忽视了孩子的做人方面的教育,而把成绩的好坏当做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的家长,孩子一旦考不好,就很生气,不帮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甚至拿其他同学来对比:你看,某某考得比你好!这样的话一出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孩子还会患上“考前焦虑”这种心理病。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家长单纯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有一位家长对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说:“你这次考好了,考上重点中学,妈妈给你买电脑。”孩子考好了,他妈给他买电脑,孩子如愿以偿。结果后来的一个学期孩子就是玩电脑游戏,作业都不做,期末考试成绩很不好。他的妈妈意识到:买电脑来刺激孩子学习方法欠妥。这种滥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的方法,常常受到不良效果。(2)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
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程度相当。家长对待孩子的微小进步,也要基于肯定的目的,鼓励孩子继续前进。当然,小的进步用肯定的语气表扬即可,如果孩子进步比较大,除了可以用赞许的语气进行表扬,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实事求是。如果家长对孩子微小进步评价过高,并给予很重的物质奖励,就容易使孩子自以为是,滋长骄傲自满情绪。
(3)表扬要考虑孩子个体需要的情况。
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一名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发挥超常,爸爸妈妈对她的成绩十分满意,妈妈买来衣服、营养品以资鼓励。但孩子对此并未表现出多大欢喜,因为她对那些东西兴趣不大。她倒喜欢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如果她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她买套莎士比亚全集,促进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精神表扬是不是比物质表扬更有效果呢?(4)表扬要及时。
家长表扬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许,并达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强化需及时,及时的强化,才能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发展。及时的进行表扬,家长将会有更多的惊喜。一位五年级学生,上完品德课后,回家自己洗袜子,妈妈下班后,看了非常高兴,对孩子说:“你现在会自己洗袜子,爸爸妈妈非常高兴,你长大了,一定可以自己料理更多的事情。”妈妈的表扬让孩子感到高兴,第二天,这位孩子不仅自己洗袜子,而且帮妈妈把菜洗好。从那以后,孩子在课余时间,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所以及时的表扬能立竿见影。
说完表扬。我们来说说批评。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但批评会引起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所以我们尽量少用批评,如果真的需要批评时,家长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批评要合理。
批评合理才能是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错误或过失搞清楚,在没弄清事实前对孩子进行批评,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遭到孩子的顶撞。有一次,我回家后,看到我儿子在看电视,就板着脸对他说:“你怎么一回家就看电视,这样能把作业做好吗?”孩子不服气地说:“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我已经做了一部分作业了,刚看了十分钟你就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我正在气头上,又批评:“你就是经常没做完作业就看电视!”我们为此吵了起来,两个人都很不高兴。如果当时我先问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并提醒他作业做完才可以看电视,就事论事,不把以前的事一并提起,这样批评的效果就会好一些。(2)批评要与教育结合。
批评孩子是一定要与教育孩子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达到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的效果。我们有些家长批评孩子的方法不对,缺乏批评心理艺术,往往一见孩子做错了事情,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甚至罚站。其实这都达不到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我们常听到有些妈妈说“这孩子真没记性,你刚说过他、骂过他,一阵时间过后,他又忘了,照犯不误”这是由于我们作家长的没有向孩子讲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没有指出改正不良行为的方法,而只是简单化地说几句甚至骂几句,这样自然达不到是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
(3)批评要及时。和表扬一样,批评也要及时,只有及时对孩子记性批评,孩子才能及时改掉缺点,批评才有到达效果。(4)批评要和风细雨。家长批评孩子是要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能够接受,方能达到改正缺点、改正错误的目的。如果粗声粗气,瞪眼拍桌子对孩子进行批评,这种气氛本身就紧张,孩子往往为了应付批评避免挨骂挨打,会撒谎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样很难收到批评效果。(5)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并可能使孩子产生敌对情绪。孩子有缺点,家长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3.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
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与人发生争吵,争吵完他情绪激动,引起心情不好等反应,此时,我们一般会带着怒气问他“你为什么和人吵架?”那么孩子正在气头上,这样的问话只会让他觉得委屈,甚至会激怒他,认为爸爸妈妈不理解他?我们作为父母的该怎么办呢?骂他几句?置之不理?这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质问,而是接纳理解,质问只会激起孩子心中的怒气,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处理问题上存在的错误,下次再遇上同样的事情,他还是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让我们来试试陈薇刚教授的内力提升四步走,具体做法是: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孩子搂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受委屈了”“我知道你很生气”。孩子听了这话以后感到您对他的关心,先前与人争吵的那份怒气会少了一些。然后,倾听他的诉说。您再问他“是怎么回事?能说给我听听吗?”听完孩子的诉说,您要引导他进行认知“你当时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结果怎样?”当孩子把他处理这件事的方法说出来后,您就要帮助他提升认知“你觉得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孩子经过倾诉、思考、比较后,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会得到提升。这样是不是比我们单纯给他讲道理还更有效呢? 4.家长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孩子的影响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关键,而父母则是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主要营造者,父母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父母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孩子是快乐的;而一个整天吵架或冷战的家庭,孩子也跟着整天闷闷不乐。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而不是只顾给孩子买营养品,买名牌服装,送孩子进好的学校。每天回到家里,无论工作上有多么不顺心,我们都应该把工作的事忘在办公室里,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回家里。抱怨的话语尽量不让孩子听见。如果父母回家总是抱怨工作太烦,埋怨某个同事,那么,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的是抱怨的种子。相反,父母能和孩子分享工作的快乐,朋友间的温暖友情,那么乐观、友爱、积极这些美好品质将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压力,回家后我总是愁眉苦脸,我儿子就问我“妈妈,你今天很累吗?为什么你很不开心?”听完他的话,看到他有些闷闷不乐,我意识到我不该把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带回家,不能给孩子造成情绪污染。后来我争取每次回到家里都面带笑容,忘记工作上的烦恼,尽量多和孩子说说开心的事,让孩子感受到和妈妈在一起是快乐的。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用心创造的学习环境中, 兴致勃勃地走进语文世界, 在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 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来。比如《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哲理性很浓的课文, 相对来讲学生要理解比较困难, 因此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应该大胆创设情境, 用出示实物树叶的方法, 把学生带入一个由绿叶创造的诗情画意中, 用抒情的语言介绍绿叶的平凡而壮丽的一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如果我们在每堂课上, 都能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 充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 如果学生目光熠熠, 小手林立, 充分由兴趣而生学习的热情,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文本, 倡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中介,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 要重视教师的指导, 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多样地、充分地参与, 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 让学生主动去讨论, 让学生主动去研究, 让学生主动去了解, 让学生主动去获得。以《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为例, 在学习原野热闹这一特点时, 老师就可以组织孩子们小组学习的方式,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来交流课前所收集的北大荒的资料, 让孩子们在图片、文字中感受北大荒的物产丰富, 体会北大荒人的喜悦心情。也可以小组内分别扮演北大荒不同的植物, 用表演的形式来赞美北大荒的勃勃生机。形式多样,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 进行自主学习。事实证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 如鱼得水, 这样获得的学习结果比教师填鸭式给的要深刻得多。
三、搭建平台, 扩大生活范围
合作交往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孩子们在合作交往中享受到了快乐, 同时又创造出了快乐。孩子生活在社会中, 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就要具备最基本的交往能力, 学会和他人共同生存, 合作完成工作, 并且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快乐, 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 恰恰缺失这一点,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提供开展各种孩子们之间合作交往的机会。比如, 同桌间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朗诵;在一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 感受互相关爱, 使他们懂得欣赏别人和被人欣赏都是值得快乐开心的……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 让孩子在各种交往中获得这样的经验:献出的是爱心、善心, 得到的是快乐。
四、拓展课堂, 培养创新能力
今天的社会, 是信息化的社会,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 使我们的眼睛感到无所适从, 这对我们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面对难以计数而又日新月异的“书”,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要学会学习, 学会收集、处理、运用、传播信息, 要学会快速、高效地阅读和表达, 而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世界, 要打通课堂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应该为学生在课内外所学的内容搭建一个交流、讨论、质疑的平台。比如学习完《雾凇》一篇课文后,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所得转化成一份导游稿。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孩子们, 吉林市自1991年起, 每年举办一次“雾凇冰雪节”, 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 因为游客太多了, 所以专业的导游都忙不过来了, 主办单位想到我们中间来选一些小朋友当志愿者, 去给游客当讲解员, 大家想不想参加?大家先准备一下, 想想:你怎么向游客介绍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呢?课堂最后还可以布置孩子们去收集全国各地的“奇观美景”, 组织开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主题班会。我想, 我们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幕后导演, 应该随时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 突出孩子们的所学, 巩固孩子们的所学, 创新孩子们的所学。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慢慢具有创造能力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渲染氛围,营造“一个场”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教室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墙壁处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提醒学生不乱涂乱画;在学校花坛、草坪等处设置显目的“绿草茵茵,足下留情”等温馨提示标语,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儿歌激趣,架起“一座桥”
一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踏入学校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虽说现在很重视幼小衔接,但是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生活等等各方面的改变,还是让一年级的新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很多的该怎么做与不该怎么做,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因此,我经常使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比如在新学期开始,我就给每位家长学生致一封信,附上的还有一张养成教育的儿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有教育孩子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有病先请假的《上学歌》;有教育孩子使用礼貌语言的《文明礼貌歌》;也有《写字歌》《读书歌》《上课歌》《下课歌》《放学歌》等等。适时选择相应的儿歌,提醒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很快学生就在生动易懂的儿歌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身作则,打开“一扇窗”
观察、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早上来校时,我热情地迎接孩子,主动向孩子问好问早,逐个进行指导来校后该干什么,并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讲礼貌和关心、爱护他人的教育。现在我们班的孩子都能够主动地向老师问好。
四、坚持不懈,筑起“一道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一项研究证明,一个坏习惯的养成有时只需一天时间,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经常抓,时时抓,反复抓,抓反复,筑起一道坚固的好行为好习惯墙。例如:开学初,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到学校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就一一告诉学生,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并结合儿歌“清空书包,拉好拉链,挂在椅背,上交作业,整理物品,大声朗读”进行教育。但总有一些孩子不是在玩,就是慢吞吞地整理东西。对此,老师不能急躁,多给孩子讲讲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常常提醒孩子,对于做得好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表扬。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入手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班上的孩子基本都能做到迅速有序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进行早读。
五、以点带面,呈现“一片绿”
1.树立榜样。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老师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2.奖励机制。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我结合学校“福娃争星”用设立“文明礼仪之星”、“物品摆放之星”、“文明就餐之星”、“文明休息之星”等,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促使其他同学更用心地学习,努力争取上光荣榜。这样经常性的激励,使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家校协作,构建“一张网”
学生的时间大都是在学校与家里度过的,两者就像是一条线条的两端,家长与老师只能各了解一端。两者如果能经常联系,各自反映在自己一端了解的情况,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养成教育有效而快速。
正因为秉承这样的理念,所以我非常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报到第一天的致家长的信,让新家长感受养成教育;家长会上的发言让家长理解支持养成教育;平时更是利用电话、校讯通、便条、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要家长在家积极配合,做好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专家表示,在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在10%—20%左右,长期睡眠不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等行为障碍,家长应对睡眠有科学认识,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江帆医师介绍,每一年龄段对睡眠的时长要求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长递减,直至成人。但睡眠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从个体的角度来讲,睡眠充足与否,主要看孩子早晨是否很容易被唤醒或能自然醒,醒来后是否精力充沛,白天的情绪及行为是否比较稳定等。有些孩子虽然睡得少,但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说明睡眠时间已经足够,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不少孩子入睡困难,尤其是3—6岁的儿童,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不愿意上床,或上床后不愿意入睡。父母首先要坚持严格的入睡前“行为限制”,比如不再玩游戏、吃东西、看电视等,
资料
其次是设定合适的上床时间,并每天保持,帮助孩子调整内在的`生物钟。建立良好的入睡前常规很重要,比如洗澡或讲睡前故事等,此后家长应在孩子还清醒的时候离开,让他学会“自助入睡”。
那如果孩子哭闹、叫喊,甚至跑出房间呢?江帆表示,家长可告诉孩子会在他睡觉的时候离开,但过会儿会再回来,离开的时间从1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其间不要去哄孩子。“定时检查”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还在身边,反复几次后就会奏效。
小二班灵灵的父母忙于生意,所以每天很早送宝贝来幼儿园,很晚来接宝贝回家。在老师们眼中灵灵是个漂亮、乖巧的小女孩,不论是在班上还是在家中,她的表现一直很好,从来不让妈妈和老师们操心。可是自从前段时间跟父母去了旅游回来后,灵灵就变了,一来幼儿园就哭个不停,不管妈妈和老师们怎么劝都不停,妈妈一气之下扭头就走,灵灵立刻追了出去,紧紧抱住妈妈,最终妈妈狠狠心还是走了。老师们耐心的劝慰,可还是没什么效果,几次灵灵冲出教室,都被老师们拉了回来。从那以后在幼儿园的灵灵就变得沉默不语,整天愁眉苦脸的,也不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人坐在角落。老师们都说灵灵妈妈不应该带她去旅游,还玩那么长时间,把灵灵都带娇气了。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发现了问题的主要原因,灵灵的父母都是个体经营者,由于工作比较忙,不得不把没睡醒的灵灵喊起来送去幼儿园,不得不那么迟来接她。灵灵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家里自然是比较溺爱她,平时不能多陪着她,心里有歉意,就特地请假带她去旅游,时间比较长,让孩子造成更依恋父母的情绪。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自从旅游回来后,每次送灵灵来幼儿园,她都哭,灵灵的妈妈觉得给老师带来了麻烦,很不好意思,为了让灵灵停止哭泣,妈妈只好哄骗她早点接她回家,不会那么迟了。几次安慰下来也不耐烦了,把她交给老师后就走了。灵灵的爸爸看到灵灵这样表现,更是生气,硬是把灵灵推进了教室。这样的方式更是让灵灵对上幼儿园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惧怕。再次,就是老师方面的原因,灵灵在老师的心里是一个独立,乖巧的孩子,突然的变化让老师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以为过几天可能就好了,并没有重视这件事情。导致事情没有好的转变,反而更加恶化了。灵灵从此之后就变得沉默不语,不会和别人打开心扉聊天交流,说明老师没有对他进行及时的疏导,对孩子的观察不仔细,没有给灵灵安全感和信任感。最后是孩子方面的原因。灵灵本是个很乖巧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都很好。由于和父母一段长时间的旅游,对父母产生了依恋的情绪,很渴望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每天按时回家,按时来园,渴望爸爸妈妈每天能多陪自己一下。从那之后每天来园都是又哭又闹,每天都是被父母哄骗,说会来的早一些,不会在迟了,结果都没有做到,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心里有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不愿意在与人交流,不愿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想办法进行疏导。星期一来幼儿园灵灵又是哭着进来的,我先劝走了灵灵的妈妈,等灵灵情绪基本稳定后,我和她面对面坐着,就像朋友一样,问她这次去玩的开心吗?说到这个灵灵就来了精神,脸上的表情一下生动了起来,情绪渐渐好了起来,也愿意留在幼儿园了。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也经常把灵灵叫到身边,和她聊聊天,说说她最喜欢的芭比小公主,问问她最高兴的是什么事,不一会儿就围上来好多小朋友,大家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灵灵笑了,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了。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希望得到认可、赞赏、同情、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多与孩子交谈,多给孩子以爱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来浇灌和呵护他们。
同时,经过观察,我发现班上有个叫苏子昊的小男孩,经常欺负小朋友,尤其是欺负沉默不语的灵灵,他知道欺负了灵灵都不会告诉老师,没有人批评他。苏子昊就更明目张胆的欺负灵灵了。所以灵灵不喜欢来幼儿园并不是因为去旅游之后变娇气了,而是另有原因的。之后我与苏子昊小朋友进行交流,询问他为什么要欺负灵灵,教育他小朋友要友好相处,不能用手去碰别的小朋友,这样是没有礼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观察,发现苏子昊不再欺负灵灵了,能和她友好相处了。对于苏子昊小朋友的进步老师们也给予了及时的表扬。灵灵妈妈来接园时,我请她配合,一起做灵灵的思想工作。将了解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她,也请灵灵的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心情,原谅灵灵这段时间的表现。回家后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与灵灵好好谈谈心,让她明白爸爸妈妈那么迟来接她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有困难要找老师,让灵灵对老师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同时我经常与灵灵妈妈保持联系,反馈她在园的表现。
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做了什么?什么是我们最值得去做的?关于这个问题,除了我们为之付出行动,还有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好与否。最好的思维模式是善于思考,簇拥大自然,更需要我们携手家人,携手孩子,体验领悟,让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生活也各有不同,彼此之间就是互相学习,增加经验方面的讯息。孩子总有最天真的一面,他们都希望受大人的关心和保护,孩子的健康乃至生活方式对学习、对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强壮呢?首先就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少让孩子吃零食。俗话说:活动筋脉,强身健体,运动贵在坚持。
目前,全民健身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要跑一起跑”的国民身体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为拥有一副好身体,无论是晨间还是傍晚,男女老少都乐于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积极推崇倡导运动主旋律。就说我们一家人吧,我和孩子父亲都是跑步爱好者,我们在孩子接受小学教育之前参与国际马拉松比赛达10余次,跑的是一种面对困境和压力、乐观向上的精神。我们的这种跑步行为方式也鼓励感染了身边很多的朋友,我们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奔跑,大家都越来越喜爱参与此项跑步运动。最初孩子们均没信心坚持下去,但通过试跑5英里、8英里……后,倍增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不仅让家长们在事业上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让孩子增强了锻炼身体的意识,明白有好身体才有一切的道理。
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懂得怎样享受生活, 懂得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正乐趣, 知道什么是应该去追求的, 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迷失方向, 不至于被世间炫目的色彩迷惑, 不会在享受生活时候失去控制, 陷入欲望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懂得“不经磨难不成佛”, 艰难的生活同样是人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轻松虽然让人愉悦, 却容易成为消磨意志的温床;奋斗必然艰苦却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那里, 有着人生最亮丽的风景。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 因为他们善于发现人间的真善美, 执著地追求真善美并把这当做衡量周围一切事物和自身的最高标准, 甚至会因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使自身遭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并经受磨难痴心不改, 即使献出宝贵的生命也面带微笑, 坦然处之。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懂得竞争重要, 合作更重要, 不会合作, 就不是真正的现代人。他们的心灵是向外部敞开的, 能够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争取别人帮助的同时, 也会尽力关心和帮助别人。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能够保持对事物的浓厚兴趣, 学习时会快乐的学习, 助人时他们会快乐的助人。尽管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 但他们不会沉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 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的学校教育, 就应该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
素质教育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成为健康快乐的人。当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我们就会明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自我管理的主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起学生的自尊。要使学生成为健康、快乐、幸福的人, 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学生个性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后天的经历又使他们的性情受到千差万别的影响, 这决定了每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不会整齐划一。那么, 我们现在实行的教育就没有理由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将来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多鼓励、表扬和肯定, 从一句赞美的话语中, 学生得到的或许不仅是鼓励, 而是人格的尊重, 也许, 就是这一句鼓励的话, 能让他们从此在成功的道路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我们都要对学生说, 你能行, 你一定能行, 只要自己努力做了, 就能获得成功, 在学习上是这样, 现在和将来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使学生成为健康、快乐、幸福的人, 我们就要给学生以机会, 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味成功的乐趣。知道正确的结果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正确结果的探索过程。魏书生曾说过, 学生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 老师不要代替。如果老师把一切都替学生做好了, 学生就失去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最终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要想让学生健康快乐, 还得给学生广阔的成长的平台, 让他们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要让他们的思维跳出课堂, 跳出单纯的书本知识, 亲近自然和社会、了解自然和社会、关注自然和社会、思考自然和社会, 锻造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锻炼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清醒的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 充满智慧和活力, 富有想象和情感, 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一体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 每一个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 使之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总之,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 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 而是教育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现今的素质教育, 以打造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核心, 它关注人的今天、关注人的明天、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终身, 是全方位的人格培养, 它不仅仅是学识、能力和思想品德,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幸福。
摘要:以打造学生终身幸福为本的素质教育, 除了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只有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良好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一种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对于还处于成长初期的小学生而言,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极为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小学生在渐渐学会如何高效地学习,便可以将此应用到人生以后的一切学习中。这样教师就可做到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道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匪浅,因此,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规矩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今中外的众多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我看来,首先需要老师制定一个规矩,长期训练,使学生不断加以巩固,将这个规矩成为习惯。而这不仅需要老师的约束力,更需要和学生共同坚持才能逐渐养成。对于习惯不好的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我多年的从教经历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优异与否与先天智商因素的关系极其微小,而主要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却书写潦草、审题不认真、作业马虎,导致他们在题目简单的考试中常常出现书写格式有误等非智力因素失误,这些都是由于他们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我在接管这些学生之后,便会先为他们立下一个规矩,在作业中如果出现字迹潦草、审题不清等低级错误,便会对他们有所惩罚。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都养成了认真审题并检查的好习惯,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一些低级错误。
二、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正确是解题、计算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经常会出现审题偏差而导致错误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学生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小学生做题一味追求速度,不愿意再三对题目进行推敲造成的。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小学生的审题意识。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平时作业非常认真,并且完成得非常不错的学生,在考试中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学生虽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却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参考其他学生的。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由于一直照搬别人的解题过程,他们丧失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考试中独自遇到题目时,他们便不会有自己的解题思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
3.培养估算验算的习惯
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估算的重要性,估算是验证计算准确的快捷手段。在教学中,我会把握时机,刻意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比如我会让学生将25×4=100牢记在心,在计算中遇到26×40,便可以大概估算,检验计算。同时,验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验算保证了解题正确性的关键。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验算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养成答题后验算的好习惯,减少计算失误。
4.培养不耻下问的习惯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请教他人,并且勇于质疑,是一种宝贵的优良品质。对于一些题目,不只是满足于知道结果,更应该力求完全理解前因后果。在教学中我鼓励善于提问的学生,对于一些不弄清问题不罢休的学生,更是会大力褒奖。
三、将优秀成为终生习惯
翻阅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成功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从小开始,贯穿整个人生的良好习惯,而他们的成功正是这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在日积月累中成就辉煌。所谓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养成好的习惯不容易,而一旦养成好的习惯,便可以获益终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会让他们将这种优秀保持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学生启蒙成长的阶段,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即养成良好习惯,事半功倍,成功水到渠成。
【好习惯让孩子快乐成长】推荐阅读:
孩子学习好习惯06-10
培养孩子好习惯10-29
孩子学习好的习惯10-03
好孩子好习惯培养浅析09-07
培养孩子有礼貌的好习惯12-24
如何教育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05-24
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成长01-01
师德学习--让所有孩子快乐成长06-19
浅谈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07-27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