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精选9篇)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篇1

重庆市开县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彭睿懿

摘要:在农村学校,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开口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此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策略

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才能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该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加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二、话题设计,独具匠心

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教师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让他们有话要说,乐意说,因此在话题的设计与挖掘方面得多花点心思,多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从日常生活中摄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口语交际话题的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世界,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才会乐于参与。

如“母亲节”到了,可以要求每位同学陪母亲说说话,聊聊天,打开话匣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母亲的理解和爱都“倒”出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他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等节日都可以设计出类似的话题,既不刻意做作,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发布小小新闻,介绍一位亲人,当当节目小主持人。提个小小建议,诸如此类话题都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选取,以满足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需要。也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话题,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为大家所关注,街头巷尾议论较多,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符合其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更能增强其口语交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训练方式,多种多样

口语交际训练即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缺乏新意,就不能让学生“说”兴大发。

同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教师可以采用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复述方式;或变换角度,或变换文体,或变换结构。这样做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样是课堂上的互问互答,既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问多答或抢答的方式。这样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促进质疑问难能力的提高,还能锻炼学

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同样是同学之间的辩论,既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开放”的方式。开放的方式就是除了“主席,计时员”以外,在场的人都可以参与辩论,你辨我驳,多方受益。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篇2

一、快乐:习作的源头活水

习作的快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习作中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在习作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在习作中体悟成功的愉悦。

虽然从形式上来说, 习作是一种相对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但不可否认, 习作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 要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 寻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笔者的习作指导过程中, 我经常引导孩子开展课堂讨论, 话题主要围绕“怎样的开头最巧妙?”“说说你习作的精彩细节”“谈谈某个人物的特点”“帮同伴找找习作的毛病”等一些生动有趣的主题、合作作文的尝试。我们还通过接龙作文、系列日记、当小记者小编辑、编小手抄报的方法, 让小组之间展开某一专题文章的竞赛。

我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将班级分成三、四个大组, 一组一个日记本, 一人一篇, 一天一篇, 一周一个话题, 一个话题进行一次展览评比。“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 “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 “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 “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 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 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 (分

钱华

小组举办接龙比赛) , “龙飞凤舞” (男女生混合“双打”) 、“画龙点睛” (评论作文) 、“描龙画凤” (给作文插图) 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二、自由:习作的应有权利

学生对习作最大的困惑是, 在教师规定了写作内容或题材后往往感觉没什么可写的, 于是便出现了很多无的放矢或无病呻吟的作品。这种情况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情境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中尤其突出。学生的“不自由感”如何摆脱?我们不妨多给学生自由。对于学生来说, 最大的自由莫过于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因为只有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才会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来的内容才会生动。

那么, 怎么激发学生“自由写作”的欲望呢?首先, 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 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往往一件细微的生活细节, 一处美妙的景物, 一句感人的话语, 一个细小的动作, 都能引发孩子心中的某种感受, 成为写作灵感的源泉或者写作的切入点。同时, 学生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能力也是必须加以指导的。能在事后描绘出所经历事件的具体过程, 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情形, 同时, 学生还要能够表现出经历过后自己的内在真实感受。

不过, 给学生的自由, 不是绝对的, 也要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限制和约束, 不可忽略。对自由的附属要求包括:选择的内容要合适并且是作者感受很深的, 同时, 中心要明确, 描述要具体且有条理, 不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写”, 否则自由写作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三、分享:习作的必要途径

学生的习作记录了学生点点滴滴的快乐, 是学生辛苦创作的结晶, 我们不妨把学生的习作进行一种有规则的共享交换阅读, 分享自己的习作, 也就分享了自己的快乐。

何谓有规则的共享和交换?整个过程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 首先将学生2人或4人进行分组, 为了保证阅读的效果, 第一次可以先交换一些平时写作质量较高的作文本, 收起来打乱后, 分发给各个阅读小组。然后明确阅读的主要要求:1.看看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2.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3.看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并试着帮他找出来?4.能不能试着帮他写写评语呢?在写评语的时候, 平时认真阅读过老师评语的学生还真有模有样写起了评语, 而平时粗心的学生则懊恼不已, 后悔平日里没把老师的心血当回事, 也懂得了与老师与同学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让农村孩子也说好英语 篇3

一、激发“说”的兴趣

有一句英国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 (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我常用表演法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巩固已学句子,同桌表演对话,不指定范围,会什么说什么。如:--Hello,Mike.Hi,Nancy.Glad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David.How old are you ? I'm ten.--Hi!How are you ? Fine,thank you.And you ? I'm fine,too. ...另外,我还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了“Everyday English”话题英语活动,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联系实际,简单地用英语描述天气,谈论家庭、亲戚朋友或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情等,还让学生用英语讲他们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如“The red hat”、“Little Bee”、“Sea princess”等等。学生渐渐地能情不自禁地说英语,增强了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训练“说”的胆量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害怕别人的批评和嘲笑,久而久之,就渐渐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赏识——成功”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层次,难度适当,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相信自己“我能做”、“我会说”,进而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首先要鼓励学生胆大、自信,敢于把学到的英语说出来。其次,对于主动讲英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他们说“Good”、“Great”、“Wonderful”等赞扬的话语。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能开口,无论对错,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学生发言时,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在表扬他们“敢发言”的基础上,再委婉地指出缺点,以此保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热情和自信心。

三、创设“说”的氛围

语言环境的缺乏给刚刚接触英语的农村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口语训练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置于交际情景中,力争使课堂教学情景化。在英语课堂上我很注重选择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话题,给学生设定一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让学生模拟打电话、吃饭、读书、看电视、扫地、写信等动作,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7《At a snack bar》时,我让学生表演在餐馆里定餐时的一段对话,两人一组,一名学生饰演服务生(waiter),另一学生饰演顾客。由于活动场景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所以学生表演得生动逼真,英语口语表达也自然、流畅。另外,教师在课间也应尽可能地用英语与学生对话,并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如用英语问好、借文具、致谢、告别等等。这样,学生在英语大环境的影响下,会主动地投入到英语会话实践中,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在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互学互促中迅速提高。

四、充实“说”的内容

每节课前,我都引导全班同学轮流用英语发言,可以谈天气、谈值日,可以用英语表演小品,也可以用英语讲故事或者唱英语歌曲。此外,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角等形式,也是课堂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有一天,我得知是学生王莉的生日,于是就随机进行了“happy birthday”教学。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孩子,见识广,知识面较宽,有时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时教师要添加适当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Hello》动物单词时,我问学生“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有的学生回答“Monkey”。这不是课本上知识,需要教师随机进行内容扩展,以充实“说”的内容。

五、提高“说”的技巧

目前,学生词汇量不足,基本语言结构不熟悉,日常交际用语不熟练,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不了解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先加强农村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由听入手,多进行说的训练。因为听是说的前提,要鼓励学生多听磁带,给学生提供的听力材料要真实,听力内容必须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情景,如谈论天气、购物、问路、问时间、打电话、就餐、看病、问候、介绍、告别、约会、谈论家庭成员或学校生活等。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模仿朗读,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听力材料进行口语问答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制作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配上相应的英语对话,之后再从语音、语调、内容三方面评选出“最佳配音”。为图片配对话,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英语思维能力。口语训练时还可采用“一口气训练法”进行发音训练,让学生适应异族语言的发音习惯。所谓“一口气训练法”就是让学生憋一口气说一个句子。学生在说练的过程中,会加深对句子的记忆。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说英语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赵永玲)

培养孩子能说会道经验交流 篇4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认识世界、感知事物的过程,而认知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我们小学阶段的说话训练是孩子学习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想会写,先要会说。说是写的基础。“说”每个人都会,张口便说,但“说”与“会说”有所不同,不但要能“说”,更要“会说”。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就是对孩子进行说话教学的重要手段。看图说话就是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说话等综合训练,也是为以后作文打下基础。因而从低年级就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经过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逐步培养起他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一、敢说--让孩子勇敢的站起来说话。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地表达的习惯和胆量,一些孩子从小说话爱用方言土语,不习惯用规范化的口语讲话,这些都减弱了他们说话的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训练要求,既让一部分学生“吃得饱”又要使不胆小的学生想说、敢说。更要特别注意那些性格内向、害怕说错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说话的机会。当他们能站起来讲话时,无论讲得如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全班同学学习他的勇敢精神。使同学们明确敢讲就比不讲好,使孩子在成功中鼓起说话的勇气。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会说--交给学生一把说话的钥匙。

这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古时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生理学家贝尔纳也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和才能”。这就是说只有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说话能力有所提高。

(一)第一把钥匙--学会“看”图

“看”是看图说话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图是说话的依据,学习看图说话首先要学会看。要指导学生看好图,必须做到看得仔细,看得有序,看得出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的顺序,并教给观察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能力。一般来说,在定好观察点后,是按从面到点的观察步骤分两个程序进行的。

(1)指导感知面上轮廓性看图。这种指导看图,只要求学生获得画面事物的表象轮廓。一般采用先从整体再到部分的方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人到物等等观察顺序,去仔细地看图。如:有一幅图,上面画着一个少先队员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正在花坛边摘花,少先队员在和她说话。可以指导学生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看那位少先队员和他身边的小女孩、花坛,再看远处的树、假山、水池、乃至天空、云朵等。

(2)指导点上有选择性看图。这种指导看图,是从整体到部分看,老师根据图上所画内容,让学生先说图上主要画了什么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图意。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性看。它要求学生在看清画面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主体,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观察认知点往画面的主旨上靠,达到看懂画面的目的。例如上面例题中,应选择少先队员和小女孩这个主体画面重看,至于花坛、小树、假山、水池、天空、云朵可以略看。重看时设计一些辅助题促其观察思考,使学生看懂图意:在花坛边,少先队员教育小女孩不要摘花,从而初步受到“爱护公园花草树木”的教育。

(二)、第二把钥匙--学会“想”图

图画是形象的,儿童看图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图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想”就是学生看懂图、看好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让他们学会边看边想,善于思考,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静止的画面看清图画所反应的思想内容,启发他们会合理想象,善于发挥。

看图说话一般分为人物图和景物图。人物图首先指导学生从画面上的人物姿态、动态去弄清楚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怎么干的,结果干得怎么样,然后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了解人物的身份,再从人物的表情神态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从整体到部分,从这幅图到另一幅图的联系去看人物、事物的发展变化等。景物图一般先要从整体上感知图上画的是什么景物,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每一部分,最后有序地把图意说清楚,重点要说清楚景物的主要特点。

指导学生“想”图包括两方面,一是想画面的内容即根据画面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懂得应想些什么,想的内容因图而异,但基本包括:(1)想画面事件的前部分和后部分,想几幅图画之间的联系,以便把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楚(2)想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和语言,以便把画面内容写具体。(3)想整幅图或几幅图说明一个什么中心。二是想图外之图,即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的思维活动。如有这样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吃完香蕉后随手一扔,一个少先队员看见了走过去劝说。可以根据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合理想象,弄清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从图中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然后仔细观察,讨论问题:一是小女孩在马路上乱丢香蕉皮,少先队员看见了,会对他说些什么?二是小女孩听了会怎样想,怎样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少先队员对小男孩的劝告可以从环保、从社会公德方面想,小男孩听后的表现、想法,会说什么也要有所不同。有些特殊的多幅图,我们还可以打乱顺序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作为开头,根据你选择的开头用不同的经过把图串连起来,达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如在指导多幅图《放风筝》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先按顺序一幅一幅地看要看清楚有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然后把四幅图连起来,想一想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从放风筝又挂风筝再小鸟取风筝,最后拿到风筝的过程,通过人和小鸟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拿到风筝后又会说些什么?把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连贯起来,同时又选择不同的画作开头,让学生围绕图意往下写,只要合乎情理和事情的发展过程就好。当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想;要扣住画面联想;想象要合乎情理,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想。

(三)、第三把钥匙--学会说图

看图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说图,是在会看图,会想图两个训练之上高层次的训练。它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看细了,看全了,理解了,要把图说出来就有条件。要边看边想边说,要在看懂想好基础上说,通过思维能用简短的口头语言清晰通顺地表达画面内容。

看图说话的“图”是学生练说的凭借。老师可在画面上做启发性移动。学生的练说有遗漏时,老师可有意识地指点遗忘部分。如此说图意,学生便能在直观顿悟中说清图意。

看图说话是由视觉引发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语言表达活动。练说时应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的迁移规律,细心处理好三种过渡。即说话由不完整向完整过渡;由一句向几句过渡;由单幅简单图向单幅复杂图过渡;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发挥儿童认知层次的迁移互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对话、自然界声响、是无法表现出来的。练说时必须抓住画面事物间联系,引发学生想象。如上面例题中例如:前面有一幅图,那小女孩在摘花时在想些什么?少先队员是怎样劝?这里正是合理想象的结果,才能使练说生动具体,把画面内容展示无遗。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机的引导学生说:A.先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部分,先一部分一部分地描述,然后连起来口述,能把难点分散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B.按看图顺序边讨论边板书表示时间或方位等中心词语,让学生按板书提示系统述图,这样可使学生说得有条理,层次清楚,还可以促使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按顺序提出一串问题,让学生按问题回答,这些回答连起来就成了口述作文了。如一幅春景图,让学生看图说清图上的景物,春天冰雪融化,小草变绿,花儿开放等特点,再说一说春天还有哪些特点,有的同学看图后说:春天,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小鸟从南方飞回来,柳树变绿,桃花开了,接着,让学生想象春天会对花儿、小草、青蛙、柳树等说些什么,结果怎样。学生便会借助图充分发挥再造想象进行说话。如:春天对花儿说:“花妹妹,春天来了你应该开放了。”花儿听话地点点头,渐渐地展开了花衣裳。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篇5

让山村的孩子也能就近上幼儿园

保障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今后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公平和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将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但另一方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城市基本普及,农村儿童为44.1%,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为30.1%。在农村,多数幼儿没有进入幼儿园的机会。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2013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500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

“毛入学率近70%,剩下无法入园的30%的孩子都在村里,由于多种原因,他们无法到镇上上幼儿园。如何保障30%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是政府的责任,需要社会一起努力,促进目标实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念丽教授曾到湖南农村考察农村幼儿发展状况。她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缺乏积极的人际互动,有些农村幼儿只能与电视机为伴。“由于学前教育的不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语言能力水平仅为城市同龄孩子的40%,认知能力得分不足城市同龄孩子的60%。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周念丽说。

投资早期教育能兼顾效率和公平

国外研究显示,1个人17岁,他的智力发展是100,在4岁时,已获得50%的智力。4-8岁时,获得另外30%,其后,从8岁到17岁,只获得20%的智力。“在早期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各方要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否则,贫困就会继续传递下去。”卢迈说。

“儿童早期是奠定一生中的关键时期。碘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影响脑部发育,宏量元素的缺乏,则会影响儿童的生长等。幼儿时期对脑部刺激不足,会降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成年的劳动能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常素英博士说。

“儿童早期发展,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孩子在记忆、语言、认知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相当的差距,仅相当于城市孩子的20%。如果孩子早期的基础打得不好,未来得道路就会很艰辛。投资儿童早期发展,社会回报是最高的,也是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是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投资。”卢迈说,“获得学前教育,也是所有儿童的权利。农村的孩子是艰苦磨练出来的,他们要和爷爷奶奶一起下地干活,但他们缺少帮助。一年只需花费2000元,就能让农村孩子得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是政府可以做到的。”

期待每个山村都有一所幼儿园

“1年来,我们幼儿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有了新玩具,有了自己的水杯,还有了午睡的床,每天中午能午休至少1个小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形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马瑞说。马瑞是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武家河山村幼儿园的幼教志愿者。马瑞班上有个孩子,以前在镇里上幼儿园,一年加上房租,要花费5000元,村子里办了幼儿园之后,孩子转回村里,基本上不用花钱,还能吃上营养餐。

马瑞执教的武家河山村幼儿园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启动的“山村幼儿园”计划中的一所。为探索适合中西部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方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自2009年9月先后在青海省乐都县和云南省寻甸县启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项目包括婴幼儿营养改善和3-5岁幼儿学前教育两部分内容。其中学前教育部分是通过“走教”方式对山区适龄幼儿进行早期启蒙教育。2012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将学前教育部分正式更名为“山村幼儿园计划”,面向社会募款并在中西部更多省(区)推广项目模式,扩大项目覆盖范围。

“山村幼儿园”计划的主要方式是送教到村、就近入园。按照“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的原则,在幼儿人数超过10名的村屯开设“山村幼儿园”。马瑞所在的武家河山村幼儿园有11个孩子,正好符合开园条件。

“通过把山村幼儿园设置在村里,保证山区多数幼儿就近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的机会,方便年迈的祖辈送幼儿入园,同时也减少了孩子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卢迈介绍。

为了保证质量,培训是山村幼儿园的重点。“山村幼儿园计划”按照1:20的总体师生比例招募幼教志愿者。通过自愿报名,以专家考核的方式招募合格的幼教志愿者。志愿者定期参加由县教育局安排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早教质量得以保障。

营养和教育并重是“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另一特点。根据卫生部《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1990-2010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城市儿童是3.1%,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是20.3%。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率约为城市儿童3-4倍。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又为一般农村的1-2倍。考虑到农村幼儿饮食结构单

一、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向山村幼儿园幼儿每天每人提供1元钱的课间点心。课间点心以含十多种微量元素的幼儿营养包为主,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专家结合地方饮食习惯给予食用指导。

至2015年1月,“山村幼儿园”项目已建立771所山村幼儿园,覆盖八省(区)十县,每年约1.7万余名幼儿从中受益。

“基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基于农村幼儿的发展、基于神经科学的发现,‘山村幼儿园’计划能以低成本实现高回报。”周念丽说。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篇6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泉--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回到广大无边的农村中去发现积累、提炼素材,丰富作文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农村  孩子  作文  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1.田野风光美为我赏。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2.家乡景观美为我颂。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多水多,人民勤劳能干,綦江以山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古剑山、白云观、清溪河、藻渡河、东溪古镇,既有有山峦叠嶂,也有水波不兴,潺潺之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古镇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孩子们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罗丹论艺术》

4、窦桂梅《教后记》

让农村作文教学“依山也傍水” 篇7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育习作情趣

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 喜爱农村环境。

各地区都蕴藏着独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雄伟的建筑,又没有名胜古迹,因此鄙视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苍翠的山岭、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茶、憨厚的人……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家乡,以及自己的生活,在写家乡时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 关爱身边的人。

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农村学生可能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也没有收过一张节日贺卡,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只有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时才能情动辞发。

3. 留心周围的事。

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但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对于水产养殖,农民开始时在政府的倡导下半信半疑,开挖一些池塘,围了一块湖面养殖,后来尝到水产养殖高效益的甜头,自觉水产养殖;到近阶段,农民以极大的热情经营水产养殖。只要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

二、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丰富习作内容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其实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他们捕获作文素材的能力。

1. 围绕目标,小处着眼。

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小的观察点,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其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抽陀螺”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以及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都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 细致观察,凸显特性。

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迷惑,学生才能多角度、多形式地描述事物、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面貌也在迅速变化,市场的世界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上网成瘾、赌博,茶叶农药超标,围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 提高认识,丰富表象。

小学生观察往往单凭感官感知事物,结果是表面的、零碎的,这是有些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螃蟹交易市场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养殖户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学生拓展了观察的广度、深度,提高了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拓宽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沉睡未醒。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劳动实践,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1. 多写观察日记。

农村学生经常要喂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种菜种果,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童趣的日记就跃然纸上。

2. 乐写“小发明小制作”。

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受好玩天性的驱使,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如“竹子木偶、泥巴手枪、竹片飞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 练写科技小论文。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会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养殖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虾蟹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茶树的施肥、锄草、除虫和采茶的要求了如指掌,说起养蟹头头是道,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干涩乏味,因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

1. 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

2. 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

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了特色语言。如制茶的过程中的晒青、杀青、揉捻、烘焙、出炉,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学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 学习村言俚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的语言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发芽、长叶”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则说“冒芽、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冒芽”、“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显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显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是多么精练、形象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村言俚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让农村孩子也能多读书,读好书 篇8

一、想方设法找书源

要想让孩子们多读书,必须要有充足的书源。在农村,没有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家里有书架的几乎没有,舍得给孩子买大量图书的家长也是为数不多。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通常采用建立班级图书室的办法来保证学生的书源。

1.广开书源

每个学生平时或多或少地买过一些图书,看过之后就搁置一边,对自己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了,可是,对其他同学却有着和新书一样的价值。我发动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图书收集起来,捐到班里,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班级图书馆。对此,我并没有感到满足,我还鼓励学生把自己亲戚、朋友家的图书借到我们班级图书馆里来,一学期之后,等同学们都看过了,我们再原物奉还。这样,我们班的图书馆里已经有三百多册图书了,我们的图书馆已经小具规模了。

2.自己动手,更新图书

只有这些书,还不够,要保持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图书馆里要时时更新图书。我们教室后面有两个漂亮的大箱子,上面写着图书集资箱。我鼓励同学们把用过的废旧本子,以及喝过的饮料瓶子放到图书集资箱里。我还鼓励学生,每天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拿出一毛钱,也放到图示集资箱里。别说,还真有成效,一学期下来,我们就靠这些购置了50多本图书。图书馆经常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学生就能常读常新了。

二、积极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了图书,只是有了阅读的必备条件,怎样才能让小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呢?目前,许多小学生流连于电视卡通片,或街头玩耍,而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受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人的启发,从他们的著作中,了解到了他们是如何用文学作品熏陶、感染学生的。刚刚建立班级图书馆时,我问学生:“谁喜欢读书,并能自觉读一些课外书的请举手。”学生很诚实,举手的只有五六个,看到这种情况,我只是笑了笑。和学生谈起了我读书的乐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儿,于是,我在班上开设了“天天听”。“天天听”每次只有十分钟,即每天上午预备铃响过到课前三分钟这十分钟。这十分钟里,长一点的文章我能读一篇,短一点的文章我能读两篇或三篇。这些文章,都是我精挑细选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名篇美文。有时,我会挑一些名著的精彩段落读给学生听,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戛然而止,这时,我会给同学介绍这个精彩段落出自哪一本书的哪一部分,然后给同学们简要地介绍这本书,吸引学生去阅读原著。在我的努力下,学生渐渐喜欢上了阅读。“天天听”的文章一开始都是我自己挑的。慢慢的,有同学把自己在阅读中找到的精彩段落推荐给我读给大家听,推荐给我的文章越来越多。看得出,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并在慢慢形成阅读的习惯。

三、提供展示平台,巩固读书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让他们不但爱读,还要会读,在读中要有收获,这样才能保持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为此,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1.举办各种专题故事会

教师可以开辟不同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范围内进行讲述。如成语故事会、童话故事会、寓言故事会等。比赛前,教师先确定比赛的专题,然后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这学期,我们班举办了童话故事会,我给同学们提供了阅读书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故事》等世界著名童话故事。比赛前,学生读书的热情很高,比赛时,学生讲得绘声绘色。这种以讲促读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

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孩子们在激烈而友好的气氛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增强阅读的信心与兴趣。例如,这学期,我们班举办了经典诵读比赛、名著经典人物研讨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看得出,学生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一种生活的习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高兴呢?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突破农村小学的各种局限性,让农村孩子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并努力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让农村孩子也能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篇9

一、农村中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现状

数学活动课是中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与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 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 手脑并用, 获得直接经验, 扩大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农村中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本人对4所农村初级中学的42名初中数学教师和50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 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与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期待形成较大反差.1.极少部分教师实施新课标, 能根据实际情况组织,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部分教师因公开课或观摩课的需要偶尔落实活动课的教学.3.一部分教师, 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费时费力又缺乏条件, 有时让学生自学, 或改上其他内容.4.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现实折射出教育面临的挑战并非资源, 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质量观还未“植入”农村教师的大脑, 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学观念的羁绊、升学压力的桎梏、评价机制的局限, 等等.为此, 探索农村中学数学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势在必行.

二、农村中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

(一) 要重视数学活动课的课前准备活动

在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工作之前, 要先编写好活动课的教学实施方案, 做好课题活动所需的材料、场地、资料的准备以及培训课题活动的学生骨干.

1.数学活动课场地、素材、资料的准备

对于数学活动课, 写好了教案, 仅仅表示设计好了活动方案, 还不一定就能上课和开展活动, 与数学学科课相比, 活动课需要作更多的实物准备.首先是场地的准备.每次活动, 要根据课题的内容和形式, 选择恰当的场地.当然, 为了准备的方便, 活动课应尽量在教室里上, 但有的内容, 比如“测建筑物的高度”一课, 必须在室外进行.若活动课内容涉及贷款、利润、保险、股票、税收等社会经济活动, 学生就应该走上街头、市场, 搞社会调查, 取得第一手数据素材.如我在上“测量物体的高度”时, 课前准备了这样的一些材料: (1) 把班级的学生分成10个小组. (2) 设计了10个测量实践活动, 让小组讨论后, 选择一种合适自己小组的测量活动. (3) 准备好实验活动的测量工具. (4) 编写数学活动评价表.

2.数学活动课学生骨干的培训

要上好数学活动课有较大的难度, 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不少, 学生情况不一.有的课题, 若直接由学生个体自主活动, 则可能活动不起来, 或费时多, 效果差.如测量实习课, 必须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由组长组织、协调.探索课、研讨课, 必须有人带头探索、研讨, 担任这些角色的学生, 我们可以称为活动课的学生骨干.为了带领全班学生顺利、正常开展活动, 教师在课前应对他们作必要的培训, 主要是让他们先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 与他们共同策划重点环节, 关键步骤的解决方法, 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去主动作好活动的准备.

(二) 数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1.寓教于乐, 增强趣味性原则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2.精选内容, 注重普及性原则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 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 突出重点, 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 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 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 又要有阶梯性, 以利于因材施教.

3.兼顾不同, 落实差异性原则

数学活动课不像数学学科课, 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 最好“优秀”, 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师生均可“放开”, 同一年级同一内容, 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 效果上允许差异, 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 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 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适应每名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4.精心设计, 渗透创新性原则

“思维就是操作, 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 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 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

(三) 重视活动结果的评价

每个小组的骨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 教师则及时指导、点拨以保证活动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的要求有序进行, 最后应写出活动总结, 教师作出评价, 指出活动目的是否达到, 哪些地方有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活动改进.评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学习过程的程度和质量是开设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一般采用鼓励性的评语, 或者颁发证书、奖状, 或者评最佳创意奖、最佳组织奖等.考核学生的数学活动课成绩, 应从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参加活动的主动性, 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成果以及学生个性发展、数学精神、科学品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如我在上“测量物体的高度”一课时, 就设计了如下的数学活动评价表.

上一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录下一篇:三要素六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