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共11篇)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篇1

推荐——提升小学生作文“热度”的策略研究

案例再现

师:(创设情境,揭示内容)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抱歉,虽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可是还有一位老师没有到。这位老师姓李,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读书的时候,她对我非常关心,应该说我能够走上这三尺讲台,李老师的功劳很大。前些天,我碰到了她,她听说我也当上了教师后,非常高兴,说很想听听她的学生上的课,所以,我们再等她几分钟,好吗?(教师双手不停地搓动,眼睛不时望向窗外,来回踱步)

生:跟教师一样急切,时不时看看门口。

师:这样吧,我们边聊边等。你有过这样等待的时候吗?

生:等同学。

生:等妈妈。

生:等舅舅。

……

师:除了等人,等过别的什么吗?

生:我听说我的大礼包内的游戏卡中了奖,我天天盼望兑换的奖品早点到。

生:我们家的小猫不见了,我着急地等它回家。……

师:你能够体会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老师,您现在肯定焦急而又担心,生怕您的老师出了什么事。

师:从老师的表现能够看出来吗?

生:能。您的双手不停地搓动,眼睛不时望向窗外。

生:您不安地来回踱步,铃声响出到现在没有停过。

师:是啊,老师现在真是焦急而又担心啊,你们知道吗?我觉得今天的时间特别难熬,好像秒针的每一次跳动,都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灵似的,我甚至幻想着门口已经出现了脚步声,出现了李老师那熟悉的身影!你还记得你当时等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吗?

(同学们踊跃举手,争着告诉老师自己当时的情景)

师:(数学老师急匆匆地跑来,跟我说了几句话之后走了)同学们,刚才沈老师跟我说,李老师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李老师得了急性胆囊炎,现在将动手术。她女儿说李老师在被送到手术室的门口时,还吃力地说出了我的手机号码,一定要她告诉我一声她不能来听课了!同学们,老师等来的是一个不如人意的结果,此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为李老师在病情这么严重的时刻还记挂着我的课而感动,也为李老师不能听到我们的课而遗憾,我更为年岁已高的李老师是否能够受得了疾病的折磨而担心!不知道你等到的是什么结果?

(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诉说自己等到的结果)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建议:虽然李老师没有听到我们上课,可是,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作文带给她呀,是吗?

全班齐声:好!

孩子们今天的作文感情特别真实,尤其是当时那复杂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大概是为了弥补李老师不能到校听课的遗憾吧!此次作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启示

其实,这只是老师创设的一个情境而已,但学生却真正融入了其中,使自己等待的情感再一次在课堂上重现,形象一点地说,这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是用生命点燃生命,以智慧开启智慧的造就。因此此次作文获得了成功。

作文教学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似乎是一个亟待唤醒的沉睡巨人——它神秘;又像是一片未曾挖掘的金矿——它富庶。既是这样我们又缘何不去“唤醒”,不去“挖掘”

而在河对岸兴叹呢?缘于教师不懂“唤”,学生不会“挖”。少年作家韩寒在《语文的问题》一文中说:“他们之所以作文很差,是因为作文的问题,而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

是啊,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想肯定有很多的老师曾有过这样的体会:那些写不出作文没有交作业的人,他们想出了种种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写作文,并且直视老师的眼睛进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谎。其实这已说明了这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只要能把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不错的文章。可是,没有人(包括我们的老师)会觉得这是作文。

“教育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有个性地发展。”所以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在于让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心理渴求,从而得到创造性地发展。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与创造。学生作文,应成为学生主观意识表达的途径,不要为写而写,应该为需而作,成为一种表达所求,心灵所需。

为此,我们提出了: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三点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有在体验过后,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写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联系。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开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跟生活联系,学生才能言之有物,下笔有神。

(一)命题贴近生活

教材中的作文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北京光明小学特级教师武琼有一个很好的做法: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作文。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当然,只写日记当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实现此项策略的基础。

1、留心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事、物缺乏主动的观察与发现,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废话”连篇。因此,教师要善于命一些关于学校生活的作文题。如在接手新的班级时对学生说:“我想做你们的知心朋友,请告诉我该怎么上课,怎么布置作业,怎么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受到你们的欢迎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合理的建议,真心的希望伴随着真切的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习作。

2、关注家庭生活

我让学生坚持练笔,把家中发生的值得一笑一哭一记的大事小事均写一写。学生所记的内容可丰富了,他们感到高兴的事有很多:家中添置了新电器、妈妈买彩票中奖、全家外出旅游„„令学生伤心的事也不少:心爱的小花狗突然死去,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想起它摇着尾巴迎接的样子;自己好心做坏事,被父母误解了„„当然也有学生写哭笑不得的事,一家人互相关心的事„„这些都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写起来得心应手。

3、了解社会生活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习作素材更多。我通过命题,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事物,从中获得新鲜的感受。如引导学生说说周围人的陋习,再展开讨论“不革除陋习”的后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到的一桩桩“丑事”写下来,把感受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陋习给自己、给周围的人带来的危害,以便让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环境之中。在此过程中不光完成了习作,也使自己成了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的有心人。

(二)内容走向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这是实现此项策略的保证。

1、教师须有慧眼,捕捉生活亮点。

因为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比如对孩子的文化活动,如玩纸卡等,我们不应“视而不见”,因为这其中其实蕴涵着孩子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的热情。孩子通过自己的娱乐方式,构建充满情趣的文化世界,对自然、社会、人生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这是他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契机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文化成为写作的源泉。在感受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2、教师须有慧心,开发写作资源。

(1)在体验中“开源”

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笔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如针对小学生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在班里开展“听爸爸妈妈讲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等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动笔;春天来了,春雨飘洒,“春雨贵如油啊!”于是精心设计“春雨颂”的活动;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组织“我为中国喝彩”演讲会,然后动笔写作;“非典”时期,不仅让学生懂得预防非典的知识,还要把发生在“非典”时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读给学生听,活动后让学生动笔„„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让学生的独特感受跃然于纸上。

(2)在引导下“再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写。就如开头所述的案例,教师就是创设了自己等待的情境,使学生记忆中“等”的情景再现,通过教师情感的直观显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甚至笔下生风。因此,“以形象点燃形象,用激情涌动激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开放”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热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教师的作文教学,除了帮助孩子们摄取生活素材、教授他们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而传统的观点往往忽视了作文的情趣,美文的标准常常与名家名作相媲美,因此造成了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在看待孩子习作的观念上有所“开放”,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这是实现此项策略的动力。

(一)有情趣就写,淡化“思想”

由于教学目的的偏向,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除刻意追求内容的新奇化,片面强调作文的选材新颖、独特外,还常常追求事例一定要典型、感人,并要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等,即太注重作文的思想。殊不知小学生作文重在“练笔”,而非“创作”。例如学生习作《难熬的等待》:“„„随着一阵放学的音乐,我排着队伍走出校门,站在门口等待爸爸。过了10分钟,我见爸爸还没有来,开始着急起来。我东张西望,心急如焚地等着。这样的等待,1分钟犹如一年之长。当时,我真希望我能有一张魔毯,能够在天上飞,像乘坐飞机一样的速度到达家里。我一看手表,已经5点钟了,我又望望马路上的车辆,还是没有爸爸的一丝踪影。我决定自己走回去。我边走边想:爸爸明明说过要来接我的,可他又食言了,这个星期里,我不理他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道的构思,也没有深远的意义,但却将生活中等待的情景细致地描述了出来,文中主人公焦急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一篇好文章。在不断的肯定中,孩子的畏惧消除了,自信也慢慢建立起来了。

(二)有素材就写,不记“后果”

长期的“约定俗成”,学生对写作文的认识上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定要写重大意义的事,而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反映不良印象方面的事不能列入写作行列。这样,写作文时自然觉得无话可写,要写的话,就只好吹牛,瞎编,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当然是写不具体、言不由衷的了。其实,在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学生有的是!在不经意间谈论时,他们都是动感情的,然而,学生却对写这些题材时存有疑虑,认为写这些题材时老师会责怪。这就需要老师的契机引导。例如写某某老师,学生往往只写老师的优点,有的甚至是虚构教师的“伟大形象”,殊不知老师也是“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积极去感受美好的方面,并把动人的事和欢快的情感写进作文中去;也不要回避不良方面。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的话,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孩子从小独立思考,是非分明,感情鲜明,敢说真话。这样的话,作文的天地就能更广阔了。

(三)有亮点就夸,升华“热情”

改变传统欣赏作文的观点,还应落实在对作文的评价上。而往往催人奋进的评语,正是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提高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评价方法应新颖有趣,富有变化。

1、评价重在激励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用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比如学生完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我的评语是:多么美的画面,多么美的心情,读着你的饿文章,老师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看了这样的评语,学生很感动,习作的热情更高涨了。

2、评价讲究诱导

对于一些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如要求学生记叙“护蛋行动”,学生做时兴高采烈,写时却紧皱双眉,习作交上来干巴巴,远没有活动时那么精彩。我对不同的习作进行相机诱导:如果你能把怎么护蛋的具体过程写下来,那作文一定增色不少。这样,学生根据我的针对性指导,对活动过程做了相应补充,文章也就润色了。

3、评价流露期待

要让学生时时感觉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也能使学生对作文赋予极高的热情,这可以从很小的地方找到突破口。比如:面对一篇不够完善的作文,我除了在旁批中给予修改提示外,还留下一些期待的话:老师觉得你下次的习作会更加出色!请修改后让老师看看你的佳作吧!教师的肯定和期待会对他们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使他们乐于写作。“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打破了写作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1、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完全有决定自己写作话题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打开自己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需要,使自己在文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便于“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心”,避免出现矫情、空洞、应付之作。只有让学生自己愿意写才能充分的发掘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知道写作的乐趣,不是为老师写,也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例如《妈妈,我很(伤心、烦恼、委屈、冤枉、幸福、快乐、自私„„)这一题目,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选词补充题目,并鼓励大家要借此契机,尽量把心里话说出来。学生敞开了心扉,想说啥就说啥,兴趣昂然。

2、自定习作形式:学生的作文,对文体应不作任何的要求,可以写记实作文,也可以写想

象作文,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甚至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总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例如在一次习作练习中,要求写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有的学生以童话的形式,读起来生动活泼;有的以记叙的形式,朴实明了;也有的以书信的形式,读起来感人肺腑,颇具新意。或者学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写出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文章,或是由几个人商定主题后分工写作,共同完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

3、自设习作课堂:学生作文不要求都在课堂上或学校里写,允许在课外完成。而且安排的时间可充分一些,一般一篇文章可用两三天时间酝酿,再花两三天时间落笔,力求使学生在没有心理、时间的压力和束缚下完成习作。

4、自主习作过程:由于学生习作不受内容、形式以及课堂的限制,学生更乐于去花心思写一篇好的作文,学生有这个动机,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鼓励学生在写作前充分准备,多收集相关资料,多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从校园生活中走出去,多写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名人轶事》、《萧山文化寻源》、《萧山区缺电与用电情况调查》、《小学生中使用电脑状况的调查》等。

无论方式千变万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低写作难度,提增写作热情。

两点注意

一、作文命题要开放而有度

作文命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开放性不能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既要提供具体而必要的思维支点,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所依托;又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跟学生留有比较多的联想余地。例如一次当堂作文:“由„„想到的”,我稍作引导,就让学生开始自己写作。其实,所谓“引导”,也无非是明明白白的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想,这道题目写作取材范围广,想象空间大,形式也可以比较灵活,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自然,我对作文质量也抱了不少希望。

课后,作文上交起来,我趁热打铁,马上进行披阅,指望能看到几篇有内容,有思想的好作文。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看了一大半竟没有一篇让我心动的。

要么是内容空泛,无病呻吟;要么是胡思乱想,不能真正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时,一篇作文的开头吸引了我,这位同学这样写道:“常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实际上比你看到的潜得更深。这叫‘折射’。这个道理,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凭直觉,我感到这可能是一篇好文章,但可惜的是,不知怎么,这位同学所写的内容却与折射原理联系得不够紧密。

惋惜之余,我想:为什么这次作文结果不理想呢?像这位同学所出现的不会“合理想象”的现象很普遍。如何才能让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思考我感到光讲理论可能作用并不大:这位同学的作文虽然写得并不理想,但写了个好开头,为作文思维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又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本身不就是一道作文题吗,让大家一起来写,这或许能激起丰富的思维火花,还能直接地为这位同学提供有效的范例指导,可谓是一举两得,我当即决定把这位同学的开头印发给大家,让全班同学进行续写。

作文很快又收了上来,不同的是这次的作文内容丰富,闪现出学生不少有深度的思维火花,有的同学联系到了人与人交往中因为缺少沟通而造成的误会和曲解;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偏差;有的认为我们应该“小心折射”,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读着读着,我心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看似不经意间捕捉到的一道续写作文题,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正确处理自主感受与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个性化的独特

体验,有时会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例如一次作文:《假如„„》一名学生写的是:假如我能现在就死去。一看题目就觉得瞠目结舌。细看,才知她想知道天堂究竟是怎么样的,很想马上死去,探个究竟。

当前的一个错误倾向:在创新和个性化行为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文”关怀有了,而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所忽略,缺乏正确引导。从上例来看,“能够马上死去”的想法是“创新的”、“与众不同的”。但这究竟应该认可还是摒弃呢?我认为这是不健康的,迷信的。

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教学内容,受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影响,有时学生对生活中直觉经验的感受和理解并非积极的,健康的。这样学生很难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独特感受应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基点,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最佳契合。“合则俱荣,分则两败”。不应错误地认为独特感受就是创新,就可以弃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任意发挥。

一点启示

给予孩子浓浓的人文关怀

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真情实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然而,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克服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弊端,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生活中还应多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例如当我们读到“小溪咕咚咕咚地喝饱了水”时,不应以简单地去判断对与错,而应欣赏表达的独特性,鼓励诗意化语言的运用,使每次作文都成为孩子情感的体验,生活的体验,生命的体验。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篇2

一、作文失真产生原因

(一) 在追求高分中失真

我们的写作教学, 其目的只有一句话:在中考拿高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的案头堆满了作文技巧之类的书, 学生的抽屉里塞满了最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选。厚积方能薄发, 组织学生大量阅读, 丰富他们的间接经验, 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 这不失为作文教学的一条成功途径。但如果为了作文的急功近利, 将名目繁多的满分作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学习的榜样, 那么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必定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 在传统教学中失真

很多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 习惯于采用先讲后写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讲审题、选材、立意等等, 接着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交流作文的内容, 然后才是学生动笔习作。

这一教学过程有其优点, 它让很多找不到思路的学生一下子觉得思路开阔、有话可写了。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初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教师的作前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内容, 也可能使他们“先入为主”, 束缚了思维, 从而造成了文章内容和表达上的雷同, 削弱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力度, 造成了“千人一面, 众口一词”的现象。

除此之外, 造成初中生作文失真现象的原因还有不少。比如:作文评价体系制约、学生生活体验的缺乏、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学生怕说真话;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忽视与学生的真情交流, 等等。总之, 在这种种原因之下, 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愈演愈烈, 初中生习作在失真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话实说、真情真发呢?

二、避免作文失真的对策

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着力培养写作兴趣, 多阅读、多练笔;并注意提醒学生要做个有心人, 多观察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的动人之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为了提倡写真事、抒真情, 我着重开展了作文写真活动。写真活动的形式多样, 平时应多渠道开掘、多形式训练。但要注意“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写“真”。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日记型训练

日记要求学生把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最有价值的人、事、物、情写下来。它没有文体的束缚, 没有文题的限制, 没有字数的要求, 不需要顾忌中心是否明确, 也无需担心作文成绩的优劣, 任由学生舒展个性写“我心”、表“我意”、抒“我情”。要引导学生明白:日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是为个人服务的,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才是回归了日记的本真。

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日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呢?

1. 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反映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老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 所以十分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去真实地反映, 特别是对发生的一些事能真实地反映, 真实地畅想。

2. 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反映家庭亲情

学生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那就是家庭。家庭亲情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充满了温馨的亲情或深长的韵味, 要求真实地把它记在日记里对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把它真实地记录下来。

3. 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反映社会现象

学生是社会的人, 最终要走向社会。关心社会,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借助各种社会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 解决社会问题, 在社会活动中提高作文能力。

(二) 读书笔记型训练

在每周二、四下午的语文阅读课上, 我总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 在下课前10分钟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感想。这样, 既保证了学生阅读的质量, 也能让学生做到及时诉真情。另外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 要求内容真实, 文体不限, 长短不限。然后我选择个别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上交流。这样, 既保证了文章的真实, 也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在不同年级段, 应该进行不同指导:初一年级:以摘抄式笔记为主, 加上一、两句自己的点评。初二年级:以提纲式、提要式笔记为主, 每篇最好有自己100-200字的评论、感悟。

初三年级:以读书心得体会为主, 着重要写自己的观点、感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 也历来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那些发自肺腑的文章, 历经岁月的风尘, 仍然那样脍炙人口, 令人喜欢;而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 总会被历史湮没。真正的作文教学就应该从“真实”起步。相信通过教师的努力, 写作将不再是学生沉重的负担, 而是他们真实心灵的释放, 真挚感情的倾诉。

摘要: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作文教学可着重进行日记型训练, 引导学生在日记中真实反映校园生活、家庭亲情、社会现象;进行读书笔记型训练, 从而让学生写真事, 诉真情。

关键词:真实,生命,失真,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勰: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章句》[M]。漓江出版社1985年。

[2]张天宝: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 第3期。

让阅读体验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 篇3

【关键词】巧思;阅读体验;学生;引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理解体验、交流感悟,让课堂“流动”起来。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交流碰撞中不断修正或肯定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阅读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真阅读。

一、独出机杼巧设计——巧思引路让阅读趣味盎然

许多学生阅读课文,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常满足于字面意思的了解、无疑可问,对此,教师可针对阅读材料的特点,提出能唤起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兴趣的疑问,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并能围绕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已经很熟悉,没有阅读兴趣。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白骨精的形象,我出示了“足智多谋”和 “诡计多端”两个成语,让学生选择,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生1:我觉得她本领强,足智多谋,她用了“金蝉脱壳”计。假装死去,真身却逃跑了,不和孙悟空硬碰硬”。/生2立即反驳:“白骨精用计策是为了吃唐僧肉,是一种阴谋,她假装死去是知道自己斗不过孙悟空,只好逃跑,我认为白骨精是诡计多端的坏女人。”/生3:“我也认为白骨精是诡计多端,为了吃唐僧肉,使用了“美人计”。”/生4:“我觉得白骨精足智多谋,短短时间就连变三变,“连环计”用得好, ……”/生5反驳:“她还用了离间计和苦肉计。但每一计策都被孙悟空识破,自不量力,最后为自己的贪念丢了性命,我认为孙悟空才是足智多谋,……”/生6:“白骨精只是诡计多端,因为她的每一计策都很粗糙,稍微细心就能识破,如明明是老太还‘闪出来,一看就是假的……”/师:白骨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贪欲太强,满肚子坏水,很阴险,所以是诡计多端。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从学生对白骨精的情感态度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依据课文语句进行辩论,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对语言的洞察力和联想力,进行深度思维。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人入胜让阅读渐入佳境

在小学阶段的课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情节上的矛盾冲突就是鉴赏人物的抓手,通过揣摩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描写,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人物的品质。因此要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就必须关注这些细节描写,寻找人物情感的精神内核。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

师:“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才能读出文章的传神之处。每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语句,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一句最有味道呢?(生1找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生2找到了写下雨的句子。)/生3:“让我感觉最有滋味的一句话是‘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我紧接着追问:“森林美在哪?”/生1:“森林里景色很美好,有像大伞一样的树,有芳香扑鼻的蔷薇花。”/生2:“妈 妈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小萨莎一家很团结(师:是和睦)让我觉得他们一家很幸福。”/生3:“突然下雨,爸爸毫不犹豫地把雨衣给了妈妈,可以看出爸爸很关心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可以看出,爸爸妈妈很关心孩子。”/生3:“小萨沙还把雨衣给了蔷薇花,他的行为更美,萨沙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

阅读是发现的过程,只有让阅读与品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真正地明白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渐入佳境,触摸到文本内涵,这样的阅读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绪万千让阅读点石成金

现在的教学中,大家有一个共识:教师要为学生的思想插上双翅,让学生能创造性的提问。确实,学生的疑问代表的是孩子的思维,有时它代表的含义是“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巧妙利用疑问,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将疑问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又如我在教《二泉映月》时:

生这样问:“老师,阿炳只是一个穷困的瞎子,为什么会有‘积淀已久的情怀呢?我看到的要饭的乞丐,他们很麻木,只要能吃饱肚子就好。”/师:“同学们,汪艳同学能结合自己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你们认为阿炳和这些没有生活目标的乞丐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在愣一会后,有的小声讨论起来,有的再次仔细推敲课文。/生1:“因为我们知道阿炳虽然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但他心中有爱,把月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会有积淀已久的情怀。”/生2:“阿炳是一个坚强的人,他虽然很穷,但他不是乞丐,他靠卖艺度日,他有一颗不屈的心,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有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会累积。”/生3:“阿炳受师傅的教诲,虽然遇到各种挫折,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却丝毫不少,对光明的向往从没泯灭。他的内心是丰富的,所以有积淀已久的大爱情怀。”/生4:“阿炳不穷,他有用不完的精神财富,他有追求有理想,有对生活的无奈和抗争,有对不公平社会的呐喊,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有丰富的情感。”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散步”,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新的体验,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交流与互动的体验场所,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濡染学生的性灵,让阅读体验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活动。

让生命成为一本好书作文 篇4

江水说:生命是东去的一江春水,奋勇向前,狂风暴雨阻碍不了它,只是为他添加新生命,岩石挡不了它,只是让它变得更精彩。

种子说:生命是不断的冲破泥土的覆压,勇敢的破壳而出。

历史说:生命是一本好书,一本记载过去,告诫未来的书。

史书承载生命的痕记走向未来。翻开那一页记载,我依稀看见诸葛孔明手捧军情,入细思考,他用生命告戒我们,他那为酬三顾情死而后已之心。那记载文天祥带着残兵残将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之心。翻着翻着,我听见一位仁义君子高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刀起刀落,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落下,同时,他那颗忠君爱国之心,也停止了跳动”。

他们——忠、孝、仁、义之人用生命写成一本好书,告诫我们,忠诚爱国,孝行天下。

在生命的火炉前,你要想得到光和热,要放进一些燃料,行使才会赋予你所想要的,当所有的聚在一起,写成一本好书。

十八年的屈辱,隐忍十八年,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做到。但他做到了,他一勾践,春秋最后一霸,他在得到所有一切之前,他放弃了尊严,他卧薪尝胆,铭记着夫差给他带来的耻辱,他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但他得到了天下。古人云“苦心人,天下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破吴”十七字概括了勾践一生,这样的生命是一本好书。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正在读着这些好书,所以我们学习他们,让我们的生命成一本好书。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事理;以古为镜,可以治天下”,历史是一本好书,伟人的生命是书的字迹,承载过去,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成为一本好书。

当项羽自刎于乌江,鲜血洒在滚滚大江之上,历史录下了这一刻,录下了这个悲剧英雄。

当大字不识一个,只会弯弓射大雕的铁木真入主中原,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时,历史承载了这一壮举。

让我们成为孩子的朋友 篇5

让我们成为孩子的朋友

不知不觉,嘉豪已经在我身边共同生活了三年,在他的心里,我早已经是他的第二个“妈妈”,他在他的作文中写道:“我爱我的妈妈,更爱我的姑妈妈。”“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的习惯”。一直以来,我都很注重嘉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我在教育孩子时,会这样做:当孩子有小错时,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等到有一天你管不住时,则悔之晚矣!防微杜渐,是我之本意。惯子如杀子,古训至理。嘉豪如果犯了错误,我会及时指出并批评教育。他的班主任周快英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教师,班主任工作扎实有效,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要求严格又有爱心,能与家长时刻沟通交流。我经常对周老师说:“周老师,你严格要求嘉豪,我不会有意见,我相信‘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嘉豪初到我这儿来上学时,我就想:应该让孩子尽快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帮家里做些家务事。父母对孩子幼时的教育,培养孩子尽义务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嘉豪转过来读一年级时,我就注意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如:帮长辈盛饭、端水、递拖鞋、扫地等,自己洗澡、洗头、洗脚、洗鞋子等。他每次做完后,我都会大肆表扬夸奖一番,所以在每次班级大扫除时,他就是拖地的主力军,从不偷懒,而且还会帮其他同学搞卫生,尤其是班主任夸他能干,他就干得更起劲!在家里也一样,星期六、星期天回到爷爷奶奶那边,嘉豪就会主动帮奶奶盛饭、策菜、自己洗澡、洗脚等。最开始让他学着拖地时,尽管每次他拖完后我都会再拖一遍。(请注意,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因为,那会减少孩子的成就感)每当看见他边扫地边唱歌,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多给孩子一些做家务锻炼的`机会,这样会使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顺畅些!有一天,我听到电脑里有首儿歌这样唱到: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当时正好嘉豪也在旁边听到这首歌,我发现嘉豪听到这几句歌词时,转过头来望着我的眼睛在笑,好像在对我说:“姑妈妈,这个孩子唱出了我的心声!”我从他的眼里读出这些后,当天晚上,我等他洗完脚上床后,就悄悄地趴在他的被窝旁边,轻轻地搂住他,然后一边唱着“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一边在他的小脸蛋上亲了几下,小家伙立刻也抱住我头,在我的脸上亲了几口,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我知道,我的歌声和举动已经打动了他,也猜到了他白天听歌时的想法,我的爱让他感到很满足、快乐!第二天,他很早起床洗脸、漱口后,就拿出英语书来读英语,这是他最主动的一次,读完英语又开始大声朗读课文,我连忙夸他,他马上唱道“爱我你就夸夸我”,我呵呵地笑起来,接着唱下面几句。连续几天,我都会在睡前抱抱他、亲亲他,及时表扬、鼓励他,而嘉豪也越来越听话,学习也更加主动,教他的老师个个跟我说:“嘉豪最近学习主动多了,比以前爱思考问题啦!”我听了,心理非常开心。教育孩子,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要多和孩子交流,蹲下来与他交朋友,用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了解他内心的感受,多花点心思读懂他们的想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孩子也将在你正确、实用的教育方法下不断成长。作为父母要善于把施爱与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自己的孩子在爱的温暖中萌发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孩子有了爱心,才会同情、关心他人,孝敬父母与长辈,养成与人为善、善与人处的合作意识。 

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流淌的地方 篇6

雨过留下潮湿的印记,雁过留下轻盈的身影,爱过留下汹涌的激情。那么,一堂课上过,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是印象?还是体验?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感还是……

以上这段文字引起了我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一直以来,我在思考一节理想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但长久以来的思索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重庆巴蜀小学听了一节语文展示课《浅水洼里的小鱼》后,我心中的答案逐渐明晰。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融,(甚至包括我们每一位听课者)在这短暂的四十分钟里,师生的生命在这里流淌,对于生命的关爱,对于弱者的同情,刹那之间,我突然明白我理想中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在这个特殊的小环境里,孩子的心智得到启迪,师生在交流中共同提升生命的内涵。也许,理想的课堂境界就是能让师生的生命在这里尽情流淌。

让我把回忆定格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的教学现场。(背景:这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描述一个在沙滩玩耍的小男孩,看到许多小鱼因为涨潮被冲到了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潮水退却,太阳升起,而浅水洼里的小鱼却回不了大海,眼看着小鱼即将面临着被太阳晒死的危险,小男孩义无反顾的捡起一条条面临死亡的小鱼,扔进大海。尽管身旁的叔叔劝他:这些小鱼,谁在乎呢?而小男孩却始终在心底关爱着这一条条小生命……)

在整节课中,语文双基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仅从一个“蒸”字的`教学,就巧妙的将音、形、义、情融合在一起。

师:我们看看“蒸”字,从这个字你想到了社什么?(多媒体屏幕展示:蒸字最初是兰色)

生1:小鱼就被蒸死,我想小鱼肯定很难受。

生2:蒸字说明温度很高,下面有四点底,像人一样感到很热。

师:是啊,太阳多大呀,小鱼越来越难受,我们一起来看看蒸字的变化:(多媒体屏幕显示着蒸字变成了红色。)现在你就是这条小鱼,你能说出它的感受吗?

生:能。小鱼很痛苦、很难受。

师: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一起来体会小鱼的感受。(舒缓的音乐响起,师生沉浸其中)

师:此时,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生1:我多想回到大海呀。

生2:我多想回到妈妈身边。

生3:谁来救救我呀?

师:让我扪一起来读出小鱼的感受。

(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中,孩子们入情入境的读着。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语调,他们的心灵,完全沉浸在对小鱼的同情之中。此时,坐在一旁听课的我,感到鼻子发酸。在看看小朋友们,他们眼中竟也闪烁着泪花。)

是啊,这是对身陷厄运的弱小生命的无限同情,这激起学生那幼小心灵中的无限关爱。有了这份关爱,将铸就孩子高尚的人格。在这精彩的学习现场,孩子的感知、思维、情感、想象把课堂填满,甚至溢出了窗外,充盈

让阅读成为生命的需要 篇7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阅读起来, 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年来,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一、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指“读好书”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阅读。

朱永新说过, 小学生无法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他们的读物, 他们是最需要提供一个基础书目的群体。一旦在他们精神成长最敏感的时期遇到好的书, 他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好的“胃口”, 就可以对图书充满期待和感情。

2011年4月21日,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中国新阅读研究所发布的一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这些书目中, 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荐阅读书目, 按小学低、中、高学段, 分别精选出文学、科学、人文类各若干本。

这些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把人类最重要的价值, 如仁爱、自信、尊重、友谊、同情、敬畏、宽容等带给孩子, 是表现真善美的最有效文本, 也成了小学生必读的书目。

二、特色阅读

特色阅读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形成的校本特色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对此, 我们开发了灵璧的“三元文化”。

灵璧以奇石、虞姬、钟馗为标志的“三元文化”, 是大自然和历史赋予这里的宝贵资源。灵璧作为“三元文化”的集聚地, 人文荟萃, 历史悠久, 古往今来, 有许多古圣先贤、文人墨客, 慕名而来、驻足灵璧, 留下一幕幕千古佳话……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如:

(一) 赏石文化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他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苏东坡除文学、诗、书画之外, 非常喜爱灵璧石, 他在徐州任太守期间经常前往灵璧觅石, 在灵璧石的欣赏上可谓是见解独到, 如著名的“园无石不秀, 斋无石不雅”, 并创立了以“丑”为美的丑石观, 为灵璧石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苏东坡因灵璧石还写出了千古名篇《灵璧张氏园亭记》, 其中写道:“余为彭城二年, 乐其风土。将去不忍, 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将买田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璧, 鸡犬之声相闻, 幅巾杖屦, 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 以与其子孙游, 将必有日矣。”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灵璧石的眷恋之情。

(二) 钟馗文化

灵璧钟馗画起始于唐代, 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清代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云:“由道子画能通神也, 无如天下传写, 渐失其真, 惟灵璧所画, 往往不脱道子原格, 故世群推之。”在历史发展中, 钟馗画可谓名家辈出、流派涌起、享誉之大、深入人心。加之历代文人墨客操觚大泼, 因而更具有眩目之彩, 迷人之魅力。蔚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钟馗画之乡”。

灵璧钟馗画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1年应邀在首都北京举办画展, 并被中央电视台收入晚间新闻。尤其赵英汉先生钟馗画, 以笔写意, 重在传神, 所绘二百余种钟馗, 神态各异, 挥洒自如, 在1997世界“和平杯”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大赛中荣获“金奖”, 并赴韩国、日本、巴西等地展出。

(三) 楚汉文化

灵璧是垓下古战场, 霸王别姬处, 公元前202年的冬天, 项羽兵败垓下, 由此开启了长达426年的大汉王朝, 因此灵璧被称之为“汉兴之地”。这里有很多的历史传说, 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垂缰救主等等。

诸如此类的家乡特色文化, 均是点燃孩子们阅读激情的活水源头。通过特色阅读, 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祖先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而且能够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收获自豪与幸福!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三、同步阅读

同步阅读是指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同步进行的系列活动。如:“经典诵读”“链接诵读”“课本剧目诵读”。

(一) 经典诵读

本县编写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读本》, 其读本融入了《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内容, 它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核心, 构成了璀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 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 其意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孩子诵读后, 自然会“立德、立志、立人”。

(二) 链接诵读

紧扣教材, 围绕“单元训练重点”。链接相关的人、事、物、景, 进行拓展性的阅读。通过拓展性阅读,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 课本剧目诵读

此类诵读是指导学生把具有趣味性、哲理性的文章, 改编成课本剧, 进行演读。演读中要把握人物的语调和语气, 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 以塑造文中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 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宣泄, 从而有效地消化文本内容, 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丰富和深化阅读教学。

四、营造氛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久慕芝兰自生香, 在浓郁的书香熏染下, 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走进阅读。

(一) 让校园成为多情书卷

我们要求所有学校从不同角度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将古往今来一些“立志立德”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投笔从戎、岳母刺字、铁杵磨针……) ;历史伟人、科学家画像及简介 (孔子、老子、韩非子、牛顿、华罗庚……) ;《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刻于墙壁, 挂于长廊。使学生时时处处耳闻目染。

(二) 以德为师, 以身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有的老师都做职业学习者, 努力唤醒自身的读书热情, 坚持读整本的书。成为学生阅读的无声典范。

我们要求语文教师, 每学期读完小学生对应学段计划内的必读书目。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 每学期读文学读物1—2本。所有教师每学期写不少于2500字的读书心得1份。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举办读书节, 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诵读大王, 召开主题读书会, 进行读书征文比赛、诗歌美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我的舞台 (读读演演——课本剧) 等等。

开展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活动, 就是遵循“读书、立志、成才”的指导思想, 以书育人, 以书启智, 以书养德,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学生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让书香相伴孩子成长,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健全的人格, 构建“书香校园”。

摘要: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 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读书真的很快乐!开卷有益, 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学生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 让书香相伴孩子成长,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健全的人格, 构建“书香校园”。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篇8

一、作文教学呼唤“生命化”

在对写作的万般无奈之下,不少同学会总结了一些如“凑”、“抄”、“套”等“回春妙招”。“凑”,就是将名言警句和时兴材料凑在一起,东拉西扯,不管意思是不是准确,凑在一起能不能整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抄”,就是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试中了则好,不中只要能勉强拉得上,也只好将就着胡扯一通;“套”,就是文章结构套固定模式,文章题材套陈腐材料等。这种文章被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称之为被“污染过的文章”,是“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的“灰色作文”。造成这种“灰色作文”盛行而学生的个体生命活力难寻的作文现象,当然是跟我们传统的当今也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存在的作文教学是相关的。

其实,写作始终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写作主体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率真情感的一次畅然宣泄。作文无疑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化,是学生寄托自己灵魂与生命的精神家园,铭刻自己思想与经历的纪念碑。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一种方式,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方式;作文就会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

作文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情感提升为本,在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过程中注入生命活力,激活学生悟性,激发写作情感,培植一种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上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与人性感受,打造一个良好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与自我写作过程中磨砺人生,追求真善美,体会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作文“生命化”之道路。作文教学必须要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动,让人文关怀回归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写作成为自己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成为自己的生命活动,通过写作见证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才能闪耀作文生命的光辉,反之就必将断送作文的生命,以致消磨了学生鲜活的独特的个性。

二、切实做到“三个关注”,促使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生命表述形式

(一)关注生活——提高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感受力

生活是写作之源。要想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在生活的大海中寻宝探幽,让学生在关注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在表达中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有关评析,不断丰富自我生活体验,不断提高自我生活感受力。

关注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力,一是要走进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新鲜感的培养,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学习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三是要培养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位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四是培养内省力。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之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在生活中毫无感知和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竟未能留下痕迹,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

(二)关注个性——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写作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

刘锡庆提出作文应该是“文以载人”,作文应该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文章承载个性,无疑是写作的一种“内在规律”,也无疑是文章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也无疑是正确的,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对应的个性教育就积极主张对人的天赋与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一是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写作。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价值体验,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智慧成长。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偏激、厌俗情感等都应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过早、过多地要求认识的绝对正确和情感的绝对健康,其实还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真实生命的不尊重。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空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生命、融入生命,不要疏远生命、逃离生命,要还生命以本色。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求真,让学生能袒露心灵,让学生在反省的精神世界中写作。鲁道夫·奥伊肯指出:“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反思,进而把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入到自己内部精神世界之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运用文本形式对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写作过程是学生自我经验、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和相互交融。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只要让学生拥有了一份心灵的自由,一方精神的空间,就一定会在作文中装载自我,放飞个性。

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来说,写作是一种具有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不论是体察生活还是反省自我表达自我,其内核都是学生生命主体。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去引导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学生研究自我,研究自己的长处,是长于一种文体,还是长于一种思维;是想象丰富,还是思维深刻;是语言富有个性有文采,还是构思精巧技法高超。对自我的研究和发现,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生成和创造的写作当中实现个性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关注评价——在发掘激励赏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作文评价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写作的精神愉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展性作文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心中有人,目中有文”,做到“人”与“文”的统一,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重在激励和赏识,教师要真正地用心去呵护学生的那份真情,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去发现能体现学生求真向善的东西,发现学生作文当中真实的心灵和感受,发现文中展现的学生灵魂的灿烂笑容。发展性作文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批判与对话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作文评价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性和发展性有机结合,突出发展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只要有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是强调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思想有机融合,重在思想内容。作文要有思想并且是有价值的思想,才是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作文要清晰有效地表达思想,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技巧的东西应该也只能是第二位的。三是将作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强调个性的基础上不忽略共性。对于学生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以及个性化、创造性表达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评讲中宣扬,同时对学生作文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作文的共性和存在问题的共性也要高度重视,并进行重点讲评,优秀作文的共性可给学生以好作文的基本标准,存在问题的共性可给学生提供改进方向,二者均不可轻忽。

作文教学走“生命化”道路,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是新课程改革和作文教学境界的共同追求。当然,让作文融入生命,让生命在作文中绚丽绽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但是只要努力关注每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在写作中的长远、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学生本身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成长和智慧成长,也必将促使社会更具活力。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习惯 篇9

一(4)班王陆凝家长 陆少燕

书籍是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伙伴,他们从书中感知世界,认识和了解生活,并受书本的影响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专家认为,阅读是相伴人一生的行为,早期阅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发生在儿童早期的阅读,不仅能影响未来的阅读,而且会影响今后的人生之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因此,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阅读替代枯燥的说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太贪玩,书本对他没有吸引力,其实,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结合自身家庭教育实际谈一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方面体会。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喜欢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由于孩子识字量少,速度慢,而无法及时体验到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造成他们只愿听、不愿读的现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家长注意培养、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加上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孩子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我女儿才三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给她订了《启蒙》、《婴儿画报》等杂志,虽然她不识字,但书上漂亮的图画使她很感兴趣,我们经常便指着图,给她讲故事,女儿

大了一点以后,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们便因势利导,鼓励她自己读,于是女儿开始按照我们讲的故事情节,根据图画,连蒙带猜读下面的文字,开始了她的阅读之旅。我们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女儿读书,小孩子总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象“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啦”之类的,对此,我们能回答的就回答,同时告诉她爸爸妈妈是看了书才知道答案的,不能回答的,就鼓励女儿自己到书中找答案,每当女儿从书中找到答案时,我们就及时鼓励她,表扬她,激发她阅读的积极性,让她在阅读中体验成功,产生自信。小孩子本来就是喜欢戴“高帽子”的,受到表扬的女儿读书的热情更高了。日复一日,女儿从阅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到了书本为她展开的一个广博而神奇的世界,她对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二、给孩子多买书,买好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家长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一进超市,就给孩子买形形色色的零食,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一直认为,给孩子买零食,只能满足他一时的欲望,而如果给孩子买一本好书,则可能使孩子受益终身。女儿从小到大,我们基本没给她买过什么零食,而是把钱省下来给女儿订杂志,买书。从她出生几个月到现在,每年都为她订阅几种杂志,平时带女儿上街,大商场可以不去,新华书店必去,到外地出差,也总要去当地新华书店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书,女儿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也往往是书,女儿书架上的书一天天多起来,书的内容也日渐丰富,从起初的带插图的婴幼儿读物,到带注音的儿童读物,直至现在的不带拼音书籍,女儿的阅读能力一天天增强了。给孩子买书,还应注意买适合孩子的书,所谓适合,首先要让孩子爱

读,也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迎合孩子的兴趣,可以让孩子自己到书店挑选爱读的书;其次是内容适合,要让孩子开卷有益。像让小学生废寝忘食的郑渊洁的童话、《草房子》,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而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经典童话,更应该全面地读,多多益善。给孩子买书还要注意不能仅局限于买参考书、童话书、故事书,要让孩子博览群书,儿童科普读物以及指导孩子做手工的书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早期阅读始于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直接取决于他早期的家庭氛围与教育。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容易仿效的榜样,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些父母虽然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认为自已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对读书、学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我很欣赏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为了在家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我和她爸爸一起自学第二专业,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充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女儿作一个榜样,用自己对书本的热爱来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她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家很少看电视、娱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父母的好学深深感染了孩子,女儿在我们的带动下,也越来越喜欢看书了。休息日,我们经常全家上图书馆读书,一读就是半天,特别是女儿,每次总是流连往返,恨不得把图书馆的书一口气全看完,临走总要借两本回家细读。

四、与孩子共读,交流感受。阅读,不仅仅是读读、看看,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一本书,使孩子受到启发,得到教育,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在孩子阅读过程中,家长不应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也不是权威的讲述者和评判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个父母都能、也必须承担起辅助孩子阅读的责任。因此,虽然我们工作都很忙,自学的功课也很紧张,但我们总是尽量挤出时间和女儿共读一本书,然后与她交流读后感,引导她理解、掌握书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如读了《聊斋故事》与她一起探讨作者写作的目的,读了《皇帝的新装》告诉她做人要诚实,虚假的东西是靠不住的。但要注意与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决不能变味成“智力测验”,一味地问孩子一些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问题,这会极大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别让自己的情绪成为孩子的灾难 篇10

那天我在学校门口值班,跟往常一样看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跟每一个孩子说着“早上好”。

大宝、小宝是一对双胞胎小男孩,妈妈把两个孩子送到门口准备离开。

孩子有些闹脾气,哭着鼻子冲向妈妈的电瓶车。妈妈弯下腰安慰了一会,而大宝还是没有要进校园的意思。

一不留神,妈妈直接“蹭蹭”两个大耳光,我惊呆了,回过神立马把孩子跟妈妈拉开。

在妈妈的“情绪风暴”后,大宝哭的更厉害,变成了歇斯底里的大哭,变本加厉的又蹦又跳。

妈妈发怒,作势要打,我赶紧把大宝抱进班里去,阻止了这次情绪灾难。

也许妈妈急着要上班,想要快速的让大宝的停止哭泣;也许是孩子太磨人,在家里已经闹过一阵,妈妈失去了耐心。

不管是什么理由,情绪的爆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哭闹的孩子会哭闹的更厉害,顶牛的孩子会更顶牛。

妈妈无法控制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场灾难,这场灾难足以让孩子心里的安全堡垒土崩瓦解,堡垒的建起需要极大的努力,而瓦解只需大人的情绪灾难。

大宝、小宝的性格极其内向、胆小,这跟妈妈时不时的歇斯底里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次早晨发现小宝的小脸上有几条手指印,还流着两条血鼻涕,明显是打过的痕迹。

我们心疼的问孩子怎么了,问了好几次孩子只是委屈的摇头,最后小宝哭着说:“我不乖,不想喝牛奶,妈妈生气了。”

我实在不能将这一杯牛奶和手指印和血鼻涕对等起来,这杯牛奶不喝,最多上午可能会有一点饿,饿了中午多吃点就是了,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损害。

而这几条手指印和血鼻涕给孩子带来的却是难以抚平的心痕,一次两次尚且还能心理自愈,而长久的情绪风暴,给孩子带来的是性格的缺陷,或懦弱,或胆小,或自闭。

自己失控的情绪带给孩子的终将是灾难。

02

大人失控的情绪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影响,也可能直接酿成恶果。

去年有一则很令人震惊的新闻:

一个9岁的男孩,独自出门玩丢了手机。

男孩知道丢了手机妈妈会责骂,在外面寻找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找到,在雪地里大哭。

回家后母亲非常生气,用胶布把孩子的手脚、身体捆起来,用木棍从傍晚6点打到深夜11点,打了歇歇了打,期间只喂了几口水。

第二天,孩子只穿着秋衣秋裤趴在自己房间冰凉的地板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邻居们都说,孩子的母亲对别人客客气气的,但对明明却“易燃易爆”,三天两头都要打孩子,下手还狠。甚至还有邻居哭着说,可怜的孩子解脱了。

新闻上看到这个孩子的妈妈被检察院批准逮捕,男孩的父亲说,孩子妈妈比谁都难过。

既要承受丧子之痛,还要承受牢狱之灾,是这世间极大的悲剧了。

没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这个妈妈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

假如时光能倒流,这位妈妈无论如何一定会克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的教导孩子,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而不是一阵狂风暴雨,用情绪的发泄来指责孩子的错误,最终不可收拾酿成恶果,一部手机又怎么能和孩子的生命来等同。

《诗经·大雅·抑》有一句:“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同样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何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恳切、耐心的启发和开导孩子呢。为何要用“暴风雨式”,让孩子受伤,让自己难过。

03

身体的创伤早晚会愈合,而心里的伤痕却难愈合。

妈妈的情绪失控就算没有对孩子造成如新闻里的直接恶果,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长此以往,对孩子成年后的待人处事、家庭婚姻、对待孩子的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前几天晚上散步,偶遇一个妈妈带着骑小自行车的小男孩。

孩子穿马路时一辆车子正在转弯,妈妈在后面大喊让孩子停下。

小男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跟本没听见妈妈的话。

妈妈一个箭步跑过去拉住了孩子的自行车,晚一秒就会被车子撞到。

妈妈可能有些后怕,大声训斥:“我让你停下,没听见吗?妈妈在后面喊你,你为什么还在往前骑!”小男孩呆在原地一动不动,看着妈妈。

妈妈继续大声训斥,小男孩开始大哭。

几分钟后妈妈让小男孩骑车回家,这孩子说什么都不肯骑车了。

对孩子来说,晚饭后的“放风”无比幸福,感受着骑自行车的快乐。

而这次,是突如其来的汽车,和妈妈的狂风暴雨,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对骑自行车这件事的怀疑和畏惧。

如果妈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强调穿马路的注意事项,告诫孩子不注意看车的严重后果,同样能够达到效果。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块头很大,小朋友都叫他范大哥。

他爸爸脾气极其暴躁,每当做错了事情,免不了爸爸的训斥甚至一顿胖揍。

有一次跟他妈妈沟通时,妈妈说孩子晚上做梦哭着说:“爸爸不要打我。”

这个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就是“碰不得”,一遇到事情就哭,也非常敏感。

父母的情绪灾难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高控感,压迫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懦弱、敏感、胆小,俗称“受气包”。

你想想,连自己的爸妈都可以欺负他,还有谁不能欺负他呢。

另一个极端就是暴力倾向,当他受到这种压迫时,只有比对方更强大才能“制服”对方,而暴力倾向的本质是脆弱。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接近它,接受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习惯、方法、兴趣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时,我曾遭遇了这样的经历:授课之前我精心设计,自信对这样一篇传统名篇的把握很全面,肯定可以使学生喜欢。于是,象往常一样,我开始导入:同学们,昨天布置预习《社戏》一课,你们一定很喜欢吧!现在说说你们的感受好不好?我是想在同学们分享阅读乐趣时,顺势引入下一个环节。谁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室里一片寂静,反应很冷淡。后来请了几个同学,竟然有人表示文章太长了,没看懂;有人甚至说文章里写的事离我们太远,不熟悉,……这真是让我当头泼了一盆凉水,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先解决眼前的困境再说。

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了,于是,我变了个话题,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要他们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描述出来,然后,告诉大家,文章太长,时间相隔较远,不代表此文不好,可能大家还未发现它的妙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社戏》去“找乐”,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乐园。

接下来的几个教学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其一:配乐朗读“随母归省平桥村”片段。我告诉学生:这里的风情独特,假设是你置身其中,你会觉得有哪些让你快乐的地方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这里生活悠闲、平等自由、和谐,乡村放牛、钓虾等活计更是其乐无穷。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其实乡村还有很多快乐的事儿,作者都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补充补充,你还能说出哪些“乐子”呢?这下学生的兴趣就更大了,纷纷列举“游泳”、“爬树”、“掏鸟窝”等各种自己经历过的趣事,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快乐的气氛。其次是生自读“月夜看戏”片段并体验其中之乐,学生先后指出月下行船的新奇之乐,月夜乡村夜景的见闻之乐,归航偷豆新鲜刺激之乐等。这时我再顺势抛出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疑难之处:“老旦唱戏”似乎很乏味,但为何“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呢?学生经过讨论,理解了本文善于抓住小孩子的心理感受,十分真切地写出孩子的童趣的特色。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我没有采用一般的由描写手法到性格归纳的常规分析法,而是再次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细心品“乐”,要求读出自己的发现。如双喜这个人物,我引导大家找出他的几句话细细品味。 (1) “是的,我们请客。” (2)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3)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这几句话看似无意,却很巧妙地封堵住六一公公的嘴,那么他用了哪些妙招呢?试着给这几个妙招起一个好听的名称。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起来,七嘴八舌,不一而论。师生经过共同商讨,总结出:第一句用了“拉大旗作虎皮”法(有学生说是‘找借口’法),他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使“偷豆”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第二句用了“得了便宜还卖乖”法,让六一公公不好意思再说话。第三句用了“巧下逐客令”法,让六一公公知“罪”而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的回答也让人赞叹。我再问:这段话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学生很轻松地答:聪明、机智、淘气……最后,在小结课文时,我说,读了课文,你觉得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美丽乐园?同学们争着说出:人情美、风景美、人物美……原本不太会欣赏的学生,现在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审美的快乐,已成燎原之势,让人陶醉于美文的“悦”读之中。我问学生:经过这样的发现,你们觉得《社戏》到底好不好?学生的反应跟刚开始学时有了180°的转变,出人意料的好。

这样的一次由“不乐”到“找乐”,到最后其乐融融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了七篇,篇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如果按照常规的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科学新颖的课堂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的双基训练,从而很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也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完了一个单元的新诗,为了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我决定举行一次新诗朗读比赛。参赛的诗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在小组内进行,前后四个人自然成为一组,每小组决出一名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

从全班学生积极准备的态势来看,他们心中都洋溢着诗意,比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次活动还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他们的参与,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朗诵热情,提高了孩子的朗读水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内容。印象最深的是一向胆小内向的于娟在比赛中竟然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语文成绩平平的她上课发言都结结巴巴,能获得如此佳绩,我也颇感意外。于是我特意邀她谈谈获奖后的感受。她说她很感谢她的爸爸妈妈,为了这次比赛,他们全家都出动了,朗读的内容是妈妈帮她选的,近一周每天晚饭后,爸爸妈妈都要听她朗读一会儿,并且还提了不少建议,她说“现在想来,每天晚饭后是我们家的幸福时光,我没想到爸爸妈妈这么支持我,是他们的支持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很感谢他们。”真实的亲情体验深深地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从那以后,每届学生学完了新诗,我总安排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每次都会有意外的不错的收获。初赛阶段,各小组成员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优秀选手一旦产生,大家又群策群力帮助这位选手,希望他能获胜,这时他们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就这样,他们学会了在竞争中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把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启迪,潜能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时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统一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知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至今还记得她初中时的两位国文老师,就是因为两位老师那真诚感人的课堂氛围,那入情入理的讲读让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这样的影响、这样的感召力甚至让她爱上了文学,从此与语文结缘。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有如此的魅力,那对我们的学生又该是何等的幸事啊!

上一篇:密集场所应急疏散预案下一篇:学生教师节演讲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