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通用15篇)
望江一小:徐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和音乐兴趣.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以合作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合作意识。例如在上《山谷静悄悄》力度记号的学习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第一组是P,第二组是MP,第三组是F,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认真唱,而且学会了倾听,感受。学生在通过合作性学习之后,反应速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小学音乐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合作性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保障每个人都在小组内扮演一定的角色,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由讨论,整合小组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第二,可以让每个小学生都有话可说,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第三,在采取合作教学时,老师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利用趣味性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们经过情境发生的过程,掌握必要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教寓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设立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比如我在课堂上讲授《游子吟》这首音乐时先用向学生播放有关于《游子吟》的各种视频动画,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在课堂上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讨论,或者分角色表演,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课讲授转变为形象生动的课堂,以更加形象地讲授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教授《小雨沙沙沙》这类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又较为活泼的歌曲时,我让小学生自己设想自然环境,然后将自己比作歌曲中的任何一种景物形象,诸如小雨点、花、草、树等,在音乐的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真切的体会歌曲中的各种形象。
三、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记得在教授学习《妈妈格桑拉》时,在唱歌之前,我给学生么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我以带唱的方式教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孩子们课后都在讨论自己的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并且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觉得我的这堂课非常成功。
一、情感的交流
快乐教育是一种渗透着情感的教育。教师的感情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去想其所想, 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先于学生投入快乐的情绪中, 通过教师自身快乐情绪的感染, 学生也会找到自己的乐趣, 师生共同快乐起来。
例如, 在教授《我是小海军》这首歌时,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可以将自己打扮成海军的样子出现在课堂上, 这样很容易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再通过引导比赛的形式,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这首歌曲。
又如,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鲜花爱雨露》时,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 以鲜花爱雨露的比喻导出学生爱教师的主题, 歌词简洁、生动, 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学生对教师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有个学生说:“老师, 能不能把歌词内容改一改, 改成小草爱雨露, 因为我很喜欢小草。”这样的想法是很好的, 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接着让他们自由组合分组, 有的画、有的唱、有的奏、有的演,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 此时学生的情绪也达到了极点。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对书上的知识敢于提出质疑和修改, 在修改讨论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
二、创设美的音乐环境
作为音乐教师, 要积极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要通过多种渠道, 挖掘教学内容的美, 让学生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
例如, 我在教《美丽的草原》时, 我先让学生跳跳极具蒙古族特点的筷子舞, 引入音乐, 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筷子也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接着引导学生逐层聆听, 共同品味美, 然后我用筷子歌曲节奏, 请学生模拟并诱发联想。通过进行草原小骑兵、那达慕盛会、农场挤羊奶的活动, 在体验的过程中模拟音响、表演动作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 最后师生共同创造音乐美。
三、兴趣是“快乐学习”的重要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要防止枯燥的理论教学,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在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时, 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 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 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它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就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我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 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学习民族音乐。
如在《茉莉花》一课中, 我用一段康师傅茉莉花茶广告的录像引出课题《茉莉花》。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古老而文明的中国走向世界, 茉莉花不仅散发中国人真诚善良的本质, 还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音乐财富。接着, 又给学生展示了歌唱家李丹阳演唱的《亲亲的茉莉花》和民族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等, 这样不仅使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首歌曲能有如此多彩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这样也增加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样一下子也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产生了兴趣,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创造性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富于创造的人都具有热爱事业、兴趣广泛、情绪乐观、自尊自信、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中来。
例如, 在教授音乐《咏鹅》时,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可以将“鹅家族健美操”的情境融入其中, 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编, 如舞蹈表现、歌唱表现、器乐表现等。通过学生亲身创编歌曲, 深刻地体验到音乐的本质美。这样, 不管学生的兴趣是什么, 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 快乐教学体现在教学上, 是指那种气氛生动活泼, 形式丰富多样, 内容引人入胜, 从而使学生乐学不倦, 契而不舍, 使教师充满信心, 情绪饱满, 师生共同沐浴于愉快的, 美好的感受之中的教学。提倡“乐学”, 寓教于乐, 以趣激学, 使音乐学习成为“快乐的艺术”。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 我将不懈地努力,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
参考文献
[1]朱运蓉.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 2010 (12) .
[2]栾艳.浅谈如何让幼儿快乐的学习音乐[J], 豆丁网.
[3]曹利新.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音乐[J].神州, 2012 (11) .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要求执教者必须明确地认识到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小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好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感知教育,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巧妙地融入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能轻松快乐之余又能收获良多。
一、课堂常规音乐化,熏出音乐素养
俗话说得好 “无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却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目标明确的未成年人的集体性学习活动。然而一味强调课堂常规学生可能会感觉很不自在。我们可以在各个环节中渗透音乐教育。比如坐下,起立用不同的一段音乐,离开座位排队律动用另一段音乐。听到《划小船》的音乐就结束律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从一进入音乐教室就渗透音乐欣赏教育,像某位同行老师说的“要像熏肉一样熏出艺术素养”,这也是感知感受音乐情绪的第一步。
二、合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
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小学生的课堂上,在音乐课堂上,漂亮的动画,文字,影像,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加生动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当中,感受音乐的不同旋律和强弱、快慢所传达的丰富情绪。特别是对孩子们比较难理解的的一些乐理知识部分,多媒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音乐毕竟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恰当地运用可提供视觉的画面的多媒体技术,不能把一切音乐的表现内容全部用画面来表现,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视频与音频相比对人具有更直接的冲击力,这将使得学生只顾欣赏生动的画面,而忽视感悟音乐的情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想像力的发挥。
例如:一年级欣赏《三个和尚》一课。这是一个完整的动画片音乐。如果直接播放动画片给孩子们欣赏,往往学生动画片看得很认真,很投入。而一节课下来音乐一点也没听进去,只记住了故事情节,教学的目标基本没完成。如果换一种方式,在欣赏之前先将乐曲当中三段有代表性的动画无声地演示出来,再播放三段无画面音乐,让学生们听赏。并请他们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把自己认为合适的音乐加到动画当中。接下来再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小朋友们自己根据音乐想像设计一下它可能所表达的画面并讲一讲。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就会非常有兴趣,分段音乐听得很认真,对于音乐形象的把握也相对准确。再到完整地欣赏全曲时,也能仔细地听找自己刚才想像的音乐画面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
三、兴趣培养中加强音乐的元素
新课标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并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实践证明:如果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会特别喜欢,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但是如果在音乐课堂上过分地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音乐能力的培养,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了演唱,演奏上的练习与指导,那么学生就无法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
笔者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小青蛙找家》这首歌中,歌曲中有前后“走,走”的节奏和“跑跑,走”的节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把重点花在了节奏的练习上,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但一不小心,我们也很容易忽略节奏这一要素对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没有让学生通过充分演唱体验两个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青蛙越来越着急的心情。所以音乐课应着眼于音乐本身的要素{如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把音乐要素融入于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当中,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目的。
四、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还与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一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吃透两头,一头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从而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另一头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辅助材料,然后再将这些材料巧妙地整合起来,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与技能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去。另外,教师的精神状态,表情,言谈都决定着课堂的氛围。教师的语言是不是通俗,有趣,教态是不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实践证明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当我们置身于宁静整洁的公共场所,我们就会自觉地调整、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与其相协调。同样要让学生们自觉、快乐地学习音乐,一个充满艺术感的、优美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环境应在小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指的就是音乐教室,那是学生们直接音乐熏陶的地方。几幅音乐家的肖像,几句音乐格言,布置一个精美的“校园音乐家”栏目。贴上音乐成绩突出或在音乐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的照片,窗前是一排郁郁郁葱葱的植物,钢琴上美丽的小花仿佛向他们露出灿烂的微笑。教育的大环境即校园环境。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学校的教育设施目趋完善,建立一个有质量、有个性的“校园音乐电台”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利用课间、午后为学生送上“音乐点心”。上下课的铃声可以用电子音乐代替,选用的电子音乐可以是著名动画片,童话剧的主题音乐。学校可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为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机会,也可以组织一些普及型的歌咏、绘画活动。学校的橱窗,板报也是艺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快乐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重新理解“课堂纪律”四个字的含义
走出语数的课堂,孩子们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兴奋,音乐课上唱歌、跳舞、做游戏,他们想尽情地交往、自由地表现。这时“纪律”两字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因此,“课堂纪律”也就成了音乐教师们头痛的问题。其实,作为一名艺术老师,我们应该重新去理解“课堂纪律”四个字的含义。一堂严加管制的音乐课,学生难以自觉地去感知音乐,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成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思维平平,无激情可言,更别说从音乐中体验快乐。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课堂纪律固然重要,但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音乐课里,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起来,大声地唱出来。让他们在音乐中体验满足感、幸福感,享受成功的乐趣。
三、在教学中加入“快乐因子”
1、大家一起猜一猜
学生们喜欢猜迷,它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使课堂气氛显得活跃。教师可以把一些比较维的乐理知识,变成诗歌、迷语,让学生念一念、猜一猜。如学习附点音乐符时,“一个小不点,真是起眼,音符右边站,时值加一半。”学生猜迷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理解、记忆的过程。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相反会觉得有趣、新鲜。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乐的感受是最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在探究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教学“ 位置和方向”时我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玩过猫和老鼠的游戏吗?
生:没有(引起全班共鸣,学生特别兴奋)
师:现在我们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好吗?
生:好(很高兴)
师生齐讨论:
老鼠先向东走10m,再向北走10m,继续向东走20m,往南走10m,再往东走30m,往北走30m。向西走40m,最后再向南走30m,钻到地下。猫如何去捉他呢?
辨认方向是一个难题。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充分利用小孩喜欢的活动中学习,去认识,印象深刻,记得牢固,把这节课利用一个生动的猫捉老鼠的故事带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回家拿一张白纸构思一幅图边画边说,学生表现积极,从中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给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三、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教师必须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做学生“老师化”的朋友。课堂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浓厚的师生情建立起来了,学生真正喜爱数学老师了,自然就喜欢上数学课了,这种由于“爱屋及乌”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不可估量的。
摘要: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的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关键字:音乐、快乐、创造、分享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能抒发孩子们的情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孩子们的想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的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机械练习歌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己想:“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结果幼儿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与否要求非常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根本谈不上享受,“快乐”从何获得?
新纲要颁布后,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进行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幼儿的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我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教师自己花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往往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流行歌曲的旋律充斥着大街小巷。其中,一些曲调优美、节奏简单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多地被幼儿所传唱.如:《大花轿》、《情深深雨蒙蒙》、《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但这些歌曲的歌词往往都是描写成人的情感生活,不适合幼儿演唱,且歌词也很饶舌,幼儿不易学会。更有甚者,歌词粗俗低级,极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但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在晨间游戏、课间、角色游戏中时常能听见他们哼唱一些带有“哥哥”、“妹妹”、“情爱”、“怨恨”等字眼的歌曲……怎样才能让幼儿健康地演唱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让他们享受音乐的快乐呢?于是我设计了歌唱活动《兔子和狼》。利用《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流行歌曲的旋律,巧妙地将“兔子”和“狼”的形象编进歌曲里。这样一来孩子们既能记住健康的富有情节的歌词,又能唱他们喜欢的旋律,孩子们过足了演唱流行歌曲的瘾,真是一举两得!
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自己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又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不但想唱《兔子和狼》的歌,我还想边唱边和小朋友一起表演”!“我想把《兔子和狼》的故事画出来给爸爸妈妈看”!……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幼儿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们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小画廊”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呢?幼儿的创造表现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节奏图谱、操作卡、头饰等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陶行之在二十一世纪初发表的《创造宣言》时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时时处处创造的重要性;南师大屠美如、楼必生在《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中关于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述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特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师大许卓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了“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孔祖英教授在《新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究。
幼儿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与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一次课间休息,几个幼儿用小手拍击桌子,发出响亮、整齐的:“啪啪”声。别的幼儿听到了觉得很好玩,也用小手一齐拍击桌子,教室里拍击桌子的声音响成一片。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引导幼儿试者用手的不同部位敲击桌子会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探索,发现用整个手掌拍击桌子会发出“啪啪”声;用手指的指尖敲击桌子会发出清脆的“的的”声;还发现将手握成敲门状,用手指的关节处敲击桌子会发出好听的“笃笃”声等。然后我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孩子们探索的活动中,发现有规律的改变手的敲击部位来敲击桌子,小桌子竟然能唱歌!我提议让孩子们用小手来使小桌子唱歌,孩子们尽情地在教室里玩耍,拍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我的小手真能干,真的能使小桌子唱歌,发出那么多不同的声音啊!我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情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活动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三、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欣赏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和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很少。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音乐欣赏活动《神奇的门》中,教师和幼儿在充满童话色彩的环境中,一起欣赏了一段充满神奇的音乐,并随音乐创编了小动物探险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必须想办法搭建神奇的门才能逃出森林”。孩子们在老师故意设计的冲突中开始了自己的创意,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热烈讨论起来,并开始迫不及待的自由组合用身体搭建了许多有趣的门:与同伴坐在地上,双脚靠拢搭建了“脚门”,与同伴手脚着地用屁股搭起“连环门”,两人后脑勺靠后脑勺,手向后牵手,取名“人字门”……许多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尝试中获得。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重视了活动过程中耗子的愉悦,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让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教师引导幼儿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技能的表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创造的数量的多少,而应关注自己成功的同时关注同伴的成功,关注自己的创造所给同伴带来的快乐,同时同伴的快乐才会使自己更快乐。
一、趣乐中开心导入
引人入胜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常根据课文内容, 运用儿歌、游戏、小表演、竞赛或置疑设问等有趣的形式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如教“钱该怎样花”, 课一开始, 我给学生讲述了“铁匠儿子的故事”, 通过谈感慨, 了解了自己不挣钱, 就不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通过故事开头, 再加上老师的表演, 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讲述身边不乱花钱的小故事, 以便揭示节约花钱这一观点。学生兴趣盎然, 都乐于争先恐后抢着发言, 使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趣乐中学知悟理
在学生学知识和悟理的过程中,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富于趣味的多种形式来达到教育目的,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 我为了能让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大胆地设计了购物角色游戏。在准备过程中, 让孩子们选择喜欢的角色准备参加表演, 在表演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小演员们站在台前表演时, 台下的同学们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亲眼目睹了自己平时买东西的情景, 从中掌握购物的知识和方法。
三、趣乐中激情结尾
品德与社会课常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 我问同学们:谁能模仿自己身边老人的举止, 能上台表演吗?孩子们一下子高兴起来, 纷纷举起了小手, 踊跃参加。孩子们都不用准备, 就把自己身边老人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我问:“你们看到我们身边这些老人有什么感受?”学生饶有兴趣地谈出自己以后会怎样对待爷爷奶奶, 以及社会上所有的老人, 激发了孩子们关心老人的情感。
精彩的结尾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提高教学效果。如教“伸出爱的手”一课, 我将全文的要点总结完之后, 让他们带着小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 满怀激情地跟着录音机齐唱《爱的奉献》一首歌, 在扣人心弦的歌声中, 举行“关爱残疾人, 从我做起”的签名仪式,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 这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我们的义务。体现了“善”, 达到了德育目标, 使学生在有趣而愉快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一、动手画一画,快乐学语文
汉语拼音的学习,往往是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东西,难学更难教。只能依靠简单枯燥的反复拼读来完成教学,而学生则一般都会读得厌烦无味,学习兴趣不高,音节也就难以掌握了。“新课标”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让孩子画画。如在学习j、q、x时,设计了让学生拼图找出“汽车”的“汽”音、画图连线找出“红旗”的“旗”、填补颜色画出“虾”……孩子们很自然轻松地就掌握了以j、q、x做声母的音节的拼读,学得特别高兴。以后,在其他的拼音学习中,也都在教会学生拼读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书本上的音节,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什么时候说话会有这个音节,能画的就把它画出来。这样学生通过画画读音节,既能很好地读准音节、掌握音节,充分体现出汉语拼音的辅助功能;又避免了反复单调的拼读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读音节画画的兴趣非常浓,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再请爸爸妈妈帮忙把相关的字写上,这也是复习巩固识字的一种好形式,就更不用说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画画帮助理解感悟了。画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在画中学语文,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乐趣多多的事,应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动手画一画!
二、开心演一演,快乐学语文
带表演性质的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形象记忆,教学时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拼音字母“b,d p,q”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伸出两只小手,掌心向着自己,向上翘起大拇指,再交给学生记忆:拇指向上,左边b,右边d,p,q的教学也是如此,握紧拳头,掌心向外,向下翘起大拇指,记忆法为:拇指向下,左边p,右边q,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记住了四个字母,每当忘记时,便可伸出小手回忆,既简单又方便。
三、歌谣进课堂,快乐学语文
情感是学生行为的动因,他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则是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在低年级,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说,即使说得再不一样,学生也会厌倦,如果在说中适时引入歌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低年级学生对歌谣、谜语、顺口溜等很感兴趣,刚刚进入小学的他们,对字母的形体非常陌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字母变成了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记忆:佛爷的拐杖fff,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起掌握上两点的省略规律:j、q、x,真淘气,见了眼就挖去,小的眼泪流心底。一起掌握标调规律:先标a、o、e,再标iu,i、u同出标在后,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一课时,等学生说得不错了,可以说“我发现这些小朋友都是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出来的,那谁能把 自己找到的春天唱出来呢?”“谁还知道春天的儿歌,可以背给大家听?”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完成了下面展示台的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好机会,一举多得,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四、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快乐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涵盖面较广的学科,如果仅限于课本中所学的一点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我就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
1.做资料卡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课文资料做成资料卡,并且要求资料卡的大小、厚度,以便学生整理保存,我告诉学生这是他们的财富。不要小看这一张小小的资料卡,这里面可包含着学生不少的心血,搜集资料,首先他们要质疑,我要搜集什么,然后还要考虑到哪里去搜集?然后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搜集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搜集了资料,为第二天的学习打了基础,而且得到了其他方面的锻炼,如: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与别人交往的能力等。
2.排演课本剧
一些课文就是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如《自己去吧》《小蝌蚪找妈妈》等,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好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作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好人物,学生就会认真揣摩任务的语言、心理、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别人合作 等。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而且学完成这项作业的同时就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3.办手抄报
手抄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的好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虽然他们还显得很不完美,但只要认真体会,绝不会有任何一份手抄报让我们体会不到“小荷才露的尖尖角”。
4.学习组自主作业
学生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同时,让各组设计自己的特色作业,特色作业由各组自己定内容。如学完古诗后,有的组就会搜集作者的其他诗,有的组查找有关诗人的一些资料,有的组给古诗配画,老师定期组织在各组中欣赏特色作业,大家取长补短,选出优胜组,学生们的兴趣空前高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还有什么比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宝贵的吗?没有!和学生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让他们和快乐一起飞翔。
“让快乐引领课堂,用音乐愉悦童心”音乐课应该让学生快乐地唱、欢乐地跳、愉快地演奏、尽情地表演,让学生自由、轻松、生动、活泼地欣赏音乐,用快乐带动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如何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呢?运用快乐的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始终保持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怎样利用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如:歌曲《过新年》。在课前我的想法就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听、看、体验,表演等方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首先积极营造宽松、欢乐、喜庆的氛围,在《过新年》的音乐背景下,与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一新,唤起学生热情,接着出示有关过年的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学习歌曲时,我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参与活动,如:在歌曲中有几处模仿锣鼓的衬词的地方,围绕歌曲我引导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拍击节奏或动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童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地比较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在教学《过新年》表演的部分,我设计了分组讨论分组学习表演,这样既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性,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且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上课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每每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形式多样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触景生情,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陶冶情操。
我在上《小蚂蚁》这一课时,把歌曲内容用猜谜语的形式展现,如:有只小
昆虫,真有趣,头上长着小胡须,这只小昆虫呀有秩序,走路排队好整齐,这只小昆虫呀有情义,见面点头很有礼„„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精心绘制了图片和小蚂蚁头饰,邀请学生参与表演。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生动地赋予情感的语音语调,老师的亲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动听的音乐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而又赋予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这样一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中。
(二)充分运用打击乐器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节奏是支撑旋律的骨架,是旋律的生命,它对刻画旋律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节奏教学中,运用打击乐器辅助教学,进行多层次节奏的击拍练习,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歌曲《过新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创编节奏型来为歌曲增添喜庆的气氛。学生有的根据歌曲的节奏,有的运用了锣鼓节奏,利用打击乐器进行多种声部节奏组合练习,表现歌曲情境,渲染了节日欢腾的气氛。各种音色、节奏的编排,训练了学生多声部节奏的感受能力、听力,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多层次的节奏效果,身心感到无比地愉悦和欢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引导他们利用家中废旧物品自制打击乐器。有的学生在空的饮料瓶里放入沙子或米粒做成沙球,有的用啤酒盖用铁线串起来做成串铃,有的用竹子做成响板„„学生用他们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即兴伴奏,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学得特别开心。
(三)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认识事物,有利于团结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
我们知道学生都很不喜欢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如果将学生置于一重重死记知识,苦练技术的氛围中,他们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势必低落,但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很轻松的学到了原来很枯燥的乐理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年级下册《红眼睛 绿眼睛》这一课有一个休止符的知识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红绿灯入手,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然后通过玩红绿灯游戏,老师当交警,学生当行人或司机,看到老师举绿牌,学生大踏步前进,看到老师举红牌学生停止前进。然后把“红灯”粘贴到所学的歌曲中,孩子们看到红灯时,自然就会停下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的语言是静态的,要使它流动起来,可以借助多媒
体来丰富音乐形象,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造、表现音乐的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创造出悦耳,悦目的教学“景色”。如在欣赏《牧童短笛》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在草地上、溪水边放牧和嬉戏的生动景象,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初步感受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这样大大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三、师生关系要相处融洽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老师心境平和,学生情绪稳定,这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主动接近学生。如课前与学生多交流,找一些与学生共通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课堂上,用语言、动作、表情适当地、风趣幽默地给予学生评价,对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创造快乐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这就要求新世纪的建设者必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创造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幼儿园教育在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蒙和奠基的重要作用。在以往的幼教模式下,幼儿阅读能力普遍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此,上一学期,我们引入了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推出的《分级阅读》教材,本教材更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呼唤主动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呼唤创新型阅读的研究。基于这些,我们深入开展了个性化阅读、快乐阅读的教学探索,努力启发孩子各有所思、畅所欲言,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总结上一学期成功的经验,无外乎八个字:激发兴趣、创造快乐。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的文字符号,这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比如,幼儿对公共厕所、邮局、车站等这些符号和标志感兴趣时,他会发出“这是什么字?”、“这个字怎么读?”的疑问。这时,我们老师包括家长要主动积极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抓住孩子对文字感兴趣的机会,引导孩子阅读识字。
在幼儿的教室和活动室中,我们通过设置标语、图书角、墙饰、游戏以及正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幼儿主动学习语言、阅读识字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材料,鼓励他们对周围的阅读识字环境作出敏锐积极的反应,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阅读能力获得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幼儿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让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猜测,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故事的情境和情节发展上来,从而为下一步的课堂活动做好必备的心理铺垫。课堂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引领孩子们能够大胆的猜测、展开丰富的想像,让他们学会探索,激发起他们阅读的欲望。以中班分级阅读第三级教材中的《古利和古拉》一课为例,我们来看看阅读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
通过快乐阅读,我引领着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让孩子们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课本的故事情境中,幼儿往往能很快发现故事的趣味性,图画展现了小动物们孩子般的天性,让孩子们读来开心一笑。在孩子们踊跃表达的同时,他们还能听到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观点,会从中发现许多自己没注意到的细节。
我们还可以用教材中经典的故事、诗歌,精美的图画,激发幼儿创编的欲望。文字在传递文学美的同时,图与文的巧妙融合,使得文在图中,图中有文,用文补图之不及,用图补文之不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材中的故事改编成童话剧,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童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一种演出者和欣赏者都能同时感受到快乐的艺术。
目前国内现成的幼儿园童话剧相对缺乏,一些幼教工作者都开始思考:如何将童话剧引入幼儿园,如何通过童话剧的形式体现早期阅读的成果,如何通过童话剧汇报表演向社会和家长展示幼儿学习文学作品的成效,等等。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阅读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节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融入自编自演的童话剧中,通过假扮他人或物,让幼儿阅读的文学作品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获得创编和表演的双重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如果我们加以引导,孩子们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故事情节来。 童话剧的表演既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又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再创造,能给幼儿提供创造性快乐表达的机会,从而全面实现分级阅读的终极目标:会阅读、乐表达、能创编、善表演。
总之,我认为:只有在充分体验感悟文本真意基础上的个性化的快乐自主阅读教学,才能从机械、抽象、枯燥走向灵活、形象、有趣,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我爱学,我乐学”。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个性化的教,正是为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幼儿个性化的学,从而让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身为一名幼教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让快乐阅读在教学中闪光,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10.8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康長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
作者简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产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精心设计新知教学,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 使其在操作中, 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 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思考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分与合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分, 请他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 看谁的分法多。学生们十分开心, 马上动手分摆, 有的还边摆别念叨:一边分3根, 一边分1根, 两边各分2根。欢快有趣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有关分与合的表象, 通过仔细的观察, 积极的思考, 得出每个数字的分成与组合。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其次, 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多进行自我尝试。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 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 尝试解决新问题, 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 使学生能活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 做到目的性强, 层次分明, 突出重点, 形式新颖, 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 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
在练习中, 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 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 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 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 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 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 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种数学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生活, 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 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游戏情境中的数学学习, 是幼儿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
一、游戏方式符合幼儿需求
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知识。比如, 教学教研活动“小熊请客”就是小朋友扮演小熊给客人准备餐具、水果等, 在这样的游戏中探索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和一样多。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体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一一对应, 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 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发现一一对应的方法, 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 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 相反, 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
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不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 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 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二、游戏安排体现幼儿差异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操作学习的层次性, 因此,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合理安排各个游戏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提高。比如, 中班数学活动“数橘瓣”, 在这个活动中, 重点应放在借助游戏中的反复操作, 引导幼儿学习多种方法数数, 从而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幼儿在小班时, 虽然已经感知了5以内的数, 教师如果以大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时, 也许认为向中班孩子提出认识6以内的数简单, 其实, 孩子们只是基于对数字的机械记忆, 而并非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是本次活动知识点的延伸, 借此拓展幼儿的潜在能力, 让幼儿一起尝试点数比6大的数, 找出比6大的数, 给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跳一跳够得着”的机会, 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有梯度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提高。
三、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生活化是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传统的“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单纯讲授式教学, 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知识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剥离出来, 成为了抽象空洞的概念规则。可以说, 真实性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 教师应该基于孩子的生活资源, 留心收集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 将数学学习活动融入到生活情境中, 让孩子看到这些自己熟悉的情境, 自然而然地激起其探究、体验的欲望, 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数学情境教学的素材应尽可能地取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 让幼儿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四、游戏操作体现简约原则
由于教学情境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所设计, 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及设计、运作教学情境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设计、创设教学情境, 制作有关教具、课件时, 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应该选择哪些既优化教学又便于操作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把握幼儿的情感需要, 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 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等游戏活动去亲近数学、感悟数学, 让幼儿在动作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实践证明, 情境教学要为幼儿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使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地发挥, 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 让幼儿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 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五、游戏评价体现多元互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与玩 快乐 兴趣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问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星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元要求元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贝U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4.活丽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故事1:姜老师的周末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合理安排时间能在周末完成好多任务,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姜老师这个周末累极了。星期五晚上回家已经6点半了,吃完饭我就开始刷碗,可是电视上正演着我爱看的节目,我就一会儿看一会儿洗碗,结果洗到了8点才洗好碗,我开始洗衣服。当我把家里的脏衣服都洗完,已经是10点了。我还没把地板擦干净呢!擦完地板,我就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等着地斑晾干了。我想,睡觉吧,可是校长给我留的作业还没写呢?我还想喝热水,也得烧水……结果,等我烧好水,写完作业,哎呀,都快12点了!这个周末过得真累人啊!你们说说,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们听完了故事,纷纷发言了:“老师,你做得太慢了”,“老师,你不会第二天做吗?”“老师,你可以把几件事合起来做啊!”听到这些话,更多的孩子加入到了讨论的行列里来,他们针对我做事的顺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终我们达成一致:要把可以同时做的事情安排在一起。比如,吃饭的时候把衣服放在洗衣机里,这样吃完饭刷完碗衣服就洗好了。晾好了衣服就可以烧水了,同时写作业,把作业写完了,水烧好了,就去擦地板。地板擦好了,就坐在沙发上喝水看电视,等地板变干。孩子们还指出,我边洗碗边看电视是不对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出错。这节班会课,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他们在讨论了我的周末以后,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边写作业边玩,耽误了时间,耽误了吃饭,耽误了玩,还被妈妈批评了。在那段时间里,孩子总是拿我的周末举例子,每当有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时,他们就说:“你还想像姜老师过周末那样慢啊!”
故事2:效率+质量=快乐
那天,针对孩子们做事拖拉我又讲了一个故事:
工厂里有个劳动能手一天能做200个机器零件,个个都是优等品。检查员说,他的产品不用检查准合格,还给他起了好听的名字:“高效”。就是工作效率高的意思。因为劳动能手做事态度认真,能力强,厂长送给他一个聪明能干的小徒弟。这个徒弟每天跟着师傅学习技术,练习本领,从每天只能做几个,提高到一天做15个。一个月过去了,徒弟觉得自己太慢了,和师傅比自己做的太少了。于是徒弟就加快了的速度,不细心,不认真。一天也做了200个。徒弟想,这次师傅肯定高兴,我进步了。但是,当检查员来的时候,师傅和徒弟都呆了:原来,他光顾着快了,做的零件都不合格。别人都下班了,徒弟还得在工厂里返工重做。他一点都不快乐!
孩子们说:“做事光想着快可不行,不合格还得返工。”“做事慢了也不行,那样用的时间会很长的,也不快乐”“师傅做的快,是练出来的,不是马马虎虎对付出来的。”“要想像师傅那样快,就得多练习,反复练习的话,徒弟也能和师傅一样快的。那样就快乐了!”最后,孩子们说到了写作业上,做每件事都抓紧时间,不拖拉不对付,这样就能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就能跑到别人前面去,就能比别人多做事,就能完成额外的任务,那样就成了超过时间的人了!
故事3:象群已经走过去了,小象很危险
这个故事是我的保留曲目,虽有点不雅,但是很有效。这学期班级来了两个“小磨蹭”,一看作业本就噘嘴,耍赖,不动弹。于是,小象的故事就由此诞生了。
远处走来一群大象,它们要到河边去喝水。有一只小象懒洋洋地跟在象群的后边,它想,这样挺好的。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小象一下子晕倒了。为什么?谁都没猜出来。原来,是大象们一起放了个臭屁,把小象熏倒了。这可怎么办啊!
孩子们想出了办法,“让小象钻到大象妈妈的肚子下面去吧!”
好吧,既然你们这么懒惰,就让小象继续煎熬吧!
象群继续前进,大象拥挤的时候把小象压在下面,真疼啊!
“走在象群边上,走在象群边上。”好吧,小象走在了象群边上,结果路过泥塘的时候,它被溅了一身烂泥。
“这只小象真倒霉!”有的孩子发着感慨。
小象跑到象群前面就可以了。是啊,小象最后也想到了。何必总是被大象们挡住去路呢!多走几步,加把劲儿就可以了。于是它使劲地跑啊跑啊,不一会儿就跑过了象群,来到象群的前面。前面真好啊!到了小河边,它第一个喝到了水。
孩子们笑了,一个劲儿地拍手——“小象真行!”“这次小象可高兴了!”是啊,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多吃亏啊!懒惰的孩子也记住了,象群已经走过去了,小象跟在后面——很危险!
故事还有很多:如有龟兔赛跑新解、慢鸟先飞新解、河边的石头、差一点和没头脑等等,很多姜老师的故事。孩子们从故事中理解了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知道了完成任务要保质保量,懂得了交往要言而有信,永远记住了不要被同伴落在后面。
【关键词】故事教学 英语 快乐
孩子天生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喜欢在故事中寻找快乐、理想和正义。英语故事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外语的语感,使他们熟悉语言内容和句子结构。在故事表演中,时而当观众,时而拥有观众,无疑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英语故事的选择
故事教学不纯粹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借故事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及提供的语言和语段信息来呈现各类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让故事适合于课堂教学,一定要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能让重点词和句子自然地穿插或反复出现的故事,并帮助学生养成自然习得,同时还要使故事的难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和营造运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二、英语故事的呈现
选择好了故事,仅仅是选择好一堂课的载体。同样一堂课,有的教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却教得很费劲,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难以融入故事氛围中。因此,教师还应注意故事呈现的方式与技巧,运用肢体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变化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一)呈现时充满激情
教师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能够很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的情景和氛围中,也有助于学生体验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四年级上册Wolf is coming这课中,教师可以解读一下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这么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为四人小组讨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从中获得更多、更新的语言信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表演时肢体语言丰富多彩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感染学习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讲到Three little pigs时,教师可以夸张地耸耸肩,模仿小猪的动作;讲到He shouted,“wolf, wolf!”时,可以伸展双臂,模仿非常害怕的动作等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到来故事情节中来。
三、英语故事的教学
英语故事中角色和语言环境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模仿语音语调,提高英语语感。在我们现行的新标准英语教材中,每个模块的两个单元内容大多由单词、句子和会话组成。应该如何适当地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呢?
(一)故事教学内容为单词时
采用故事教学是要让学生掌握单词,不一定要把整个故事讲述出来,但可以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表演这个故事。如在三年级Module 2这一节词汇课时,有long,short,big,small,fat,thin六个词汇。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单词,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态和肢体,模仿各种动物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编一个有趣的故事,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的语言点,既愉悦了学生身心,又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语言点。
(二)故事教学内容为句型时
采用故事教学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句型,并进行对话表演。如教学Can you run fast?这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做动作run,jump…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说“Can you…? Yes,I can./No,I cant.”配上一定的代表性动作,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教师还利用已学的短语:play football、go swimming等,在呈现故事内容时,教师以开运动会引出,并围绕此目标开展活动,在表演中对学生在体育健康方面做了很好的教育。
(三)故事教学内容为对话时
小学英语故事一般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模仿、表演和进行对话操练。但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很难将对话形式的英语故事转换为陈述形式,即学生在retell这一环节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英语故事学习中加强对关键词的识记,并运用每句话的关键词复述故事。例如,在教学Little Red Riding Hood一文时,可以先为学生呈现语篇,通过故事对话,让学生找关键词Little Red Riding Hood,a wolf,grandma,wants,eat…使他们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复述整篇文章,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段的分析能力。
四、活用和拓展英语故事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上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自己编写故事。如故事Country mouse and City mouse,围绕老鼠、家、城镇和乡村这三个相关话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先引导学生讲出自己是否喜欢老鼠,并说明理由;再谈谈理想中的住房;然后分组,分别以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名义互发e-mail;最后用一些照片、实物进行城乡差别的对比。这些活动构成了从故事引发的又一个层面的内容,使学生得到启迪并从中受益。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小的故事可以包含多种变化,故事教学中的故事内容丰富,融合了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故事教学法,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尝试进行故事教学,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用英语讲故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锋,靳玉乐.走近“故事中心”英语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8(02).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推荐阅读:
好习惯让孩子快乐成长07-09
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09-24
师德学习--让所有孩子快乐成长06-19
浅谈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07-27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07-17
在快乐中学习,反思10-06
游戏中学习,快乐中成长09-11
让孩子们走入音乐故事11-10
祝孩子六一儿童节快乐10-11
让孩子走进童话世界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