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成长 论文(精选10篇)
一. 爱是孩子成长进步的最大动力。
好多父母都时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也就是说主要是不肯努力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自觉认真学习,这可是不少家长头痛的事。在这方面, 有些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好,听话,知道学习,但就是爱玩。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这方面要正确引导,不能采用高压政策。就家长而言,一个充满爱,成员间非常和睦的家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无时无处不在的关爱,心里自然会有那么一份情意,同时滋生出一份上进心,对孩子的进步都是最大的动力。
二. 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大班阶段。 一个兴趣广泛,有多种爱好的人更容易溶入未来的社会。而这些兴趣主要是在孩儿时期形成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大多数不在学习文化课本身。因为孩子们的这些兴趣,
主要是为了好玩,玩起来还容易上瘾,就必定会影响到课本的学习。但换个角度来说,若把孩子们这些除课本学习以外的爱好加以正确引导,不也可以成为掌握知识的一个工具吗?因此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爱好,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尽量做好。
三. 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都需要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因为行动本身,比任何说教会起更大的作用。老师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一个老师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这也就时刻要自己注意的形象。
时间:开学第一个月
地点:学校
人物:老师、家长、学生
第一幕:报名现场
一个女人拉着小男孩的手蹦蹦跳跳地来报名。
家长:你是一 (2) 班的老师, 是吗? (满脸笑容)
老师:是呀!
家长:哇, 老师那么年轻漂亮呀。宝贝快叫老师好。 (一旁爬桌子的孩子猛地回头“老师好”)
老师:孩子叫什么名字呀?
母亲:我宝贝呀?我宝贝叫浩浩。
老师:全名。
母亲:王浩, 老师, 我宝贝好聪明的哦。算数题你说什么算什么, 可快了……有时候比我和他爸爸都快呢!
老师:那就好。 (老师玩笑似的说) 小朋友考考你吧。5+5 等于几呀?
学生: (翻山越岭中)
母亲: (急切地拉过孩子) 宝贝快给老师算算, 那是多少呀?
学生:人家不想算嘛……
母亲:宝贝快算, 算出来一会儿妈妈给你买玩具。
学生:懒洋洋地拿出手指, 一二三四五, 不对再来一次。一二三……九十。妈……妈……结果是十。
母亲: (开心地说) 宝贝算出来了, 结果是十, 我家宝贝可聪明了。
老师: (笑笑) 去交钱吧。
第二幕:开学第一天
(孩子们刚来班级不熟悉, 全班小朋友都好好坐着等老师发书。)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欢迎你们来一年级 (2) 班, 对于你们的到来, 老师表示真心的高兴。 (窗外总有一个人没有离开)
老师:家长, 你有事吗?
母亲:没事, 我就看看我的宝贝。
老师:你是……
母亲:老师……你不认识我了, 我是你们班“最聪明”宝贝的妈妈呀。
老师: (想了好久, 想起了报名时的场景) 家长, 你先回去吧, 孩子在这里很安全。
母亲:没事, 老师。我都请了假了, 你讲你的我就看看。
老师:这会影响大家的, 孩子们老是看你, 都没心情听课了。
(家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走时, 对着孩子大声喊道) 宝贝……好好听课, 妈妈在外边等着你……
孩子: (蹦跳起来, 调皮地敬了个军礼) 是, 妈妈。
家长走后, 老师接着讲。讲着, 讲着。
孩子: (突然站起来) 老师, 我想上厕所。
老师:去吧, 快回来。
孩子:是, 老师。
(孩子在外面跑了一圈, 回来了, 老师接着讲)
孩子:老师, 我想喝点水。
(过了一会儿) 老师, 我想上厕所。
一节课就这样出出进进无数次。
第三幕:放学给王浩家长反映孩子请假上厕所的情况
家长:我宝贝很聪明的, 可能是上学第一天, 不适应吧。
老师:我希望他以后可以改过来。
家长的批评: (笑着抚摸着孩子的头) 宝贝上课要认真哦!明白吗?
孩子点了点头。家长微笑着转头面对老师说:“我回去再狠狠地教育他。”
老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如果再以这样的习惯下去, 他的学习和纪律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的。
家长:老师, 谢谢你的关心, 你放心, 我回去批评他。 (拉着孩子跑了)
第二天
老师:孩子在学校还是没有进步, 特别是行为习惯。
第四幕:孩子在学校调皮受伤
过了几天
调皮的孩子追跑, 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点皮, 没有和老师说。
下午放学, 家长拉着孩子气冲冲地对着老师, “我儿子这是什么情况呀?你们老师给我解释一下, 你们太不负责任了。孩子都摔跤了你们都不知道, 你如果是不想带她去医院, 你就早点打个电话给我们家长。我带他去医院擦药啦。我宝贝从小到大没受过这么大的委屈。”家长转身抚摸孩子, “宝贝痛不痛呀, 不怕, 有妈妈爸爸。”
孩子: (乐呵呵地说) 不痛。
爸爸: (很生气地说) 怎么不痛呢?都摔成这样了。
老师:……
——一位初中生的话
对孩子而言,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学习,因为孩子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本领,才能走向社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父母呢?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学习是孩子的事,父母则是敦促孩子学习的家庭教师,其本身是不需要学习的。其实,为人师表的父母更需要学习,否则,就会出现类似上述妈妈的低级错误。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电脑知识的空白,实际上,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试想,如果由这位与社会脱节的妈妈去指导、教育孩子,孩子会听吗?如果不听,势必导致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代沟增宽在所难免,孩子可能就此失去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学校——健康家庭。
对每个人而言,躯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同样不可或缺。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他们生活的家庭是否健康。评价健康家庭的第一指标是家庭中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这一切并非浑然天成,必须通过亲子之间的共同努力。
按照科学的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虽然存在长辈与小辈的关系,但在人格上却是相互平等的,他们之间一个是监护人,另一个是被监护人,存在着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变化着的,不是永恒的。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孩子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不仅仅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以“社会化”影响着父母。换句话说,两代人的社会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双向性。共同性指两代人共同成长;双向性则指两代人的相互影响。所以,父母不应该以“教育者”自居,更不是知识的权威。为人父母者必须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观念,无论官做多大,无论学历多高,都必须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社会同步成长。
作为健康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应尊重孩子的人格,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大人”来看待,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当孩子成为一个能动的权利主体时,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另外,父母应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小人”来看待,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和要求去限制他,不能用凝固的眼光来定格。
为了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的,必须共同创建学习型家庭,这是健康家庭的重要标尺。学习型家庭包括学习的家庭(即学习的必要硬件如书报、电脑等)和家庭的学习(即学习的活动,包括个人自主的学习,如看书读报、自学等;团体学习,如参加进修、读书会、研讨会;生活中学习,如参观、游览等)。作为学习型家庭,父母和孩子应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在休闲的时间里,安排共同的学习时间,相互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为人父母者切记:要做老师,先做学生!
学习型家庭新观念:
1.谁在学?孩子与父母都应该成为自主学习的参与者,父母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孩子学习的表率和楷模。
2.学什么?一切皆从家庭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不可能有统一的内容,生活处处皆课堂。
3.在哪学?开放式学习,除了向书本学习外,可以向自然、社会、现代科技和生活学习,还可以在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学习。
4.何时学?时间来自于合理的安排,在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时间愈来愈充裕的今天,休闲学习将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5.怎么学?不求统一的学习模式,可以在夫妻或亲子之间平等、尊重、分享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学习模式。
女儿初三了,放学回家总爱给我们讲一些课堂上的事,今天回来说,“英语老师又说要我当英语顾问,我还是没有答应。”
其实开学没多久,她回来就说了这件事,当时我问为啥,她说,“老师利用写作业的时间,先给十几个娃讲些知识,然后让这几个给剩下的同学一对一的讲,我怕我赶不上。”
第二次,我不在,是听老婆说的。
他又说,“那些英语顾问有的还没有我学的快呢。”
“那叫你当,你还不当吗?”
“不当,我为啥要给他们讲,我能赶上就行。”
这一次妻子发言了,“看把你牛的,叫你当个官你还不愿意,你有啥了不起的,,,”
这不是官,是服务的,,,,
妻子和孩子吵得不可开交,不欢而散。
这一次问清原因后,我说,“你想不想当,”“不想”,眼看妻子和孩子两个人就要开战,
我赶紧制止,“停停停,给别人当老师是另外一种学习,另外一种思路,自己学的时候,有的问题你还搞不清楚,等到给别人讲时,你就会感到那地方没有学好那个地方就讲不下去。所以也是个更好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和同学搞好关系,你老师是在帮你啊,这个顾问我想还是要当的比较好,你想想。”妻子也在一旁一通帮腔,最后女儿很高兴的答应去试试。
第二天,女儿一回来就高高兴兴的给我说,老师又问她,她答应了。
通过这件事我又想起以前的几件事来。一次暑假学电子琴,老师嫌她弹得慢,话语上严厉了一点,我接她回家时,女儿就哭哭啼啼的对我说,“爸爸,我不想学琴了,老师光站在跟前训我呢……”
等我问清原因,忙给她说,“快考试了,老师是急的。老师如果不说一句,那也是不正常,那就说明老师放弃你了。说你是因为对你抓的紧,要正确理解学习中间出现的问题。”女儿一听立马就不哭了。
从女儿的成长过程来看,我认为,在父母跟前,孩子从小也就能放的开些,有啥话也敢给人讲,生活中有问题,也会立即得到解决。
回忆女儿上幼儿园时,天天妻子接送,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儿一有事就会讲出来,天天基本都保持一个好的心情。
上小学了,因为工作原因我俩都不在孩子跟前,女儿住在家政里,女儿看起来就比较胆小,很少说话,在学校在家里都很放不开的,同学之间也显得怯怯的。甚至有几次在家, 一说她她就吓得哭,为这事我和妻子自责了好长时间。
初中以来,我们又在一起了,女儿的活力慢慢又表现出来了,爱说爱笑,学校有啥事业喜欢立即给我们讲讲,我们也商定,孩子大了,不要对孩子的任何想法,立即去否定,要正确引导,要 她自己慢慢学会明辨是非。孩子一会说长大了要学设计,可以,你好好学;一会又说想当医生,可以,你好好学……
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关于生活和学习的问题,都要我们一一去解答。什么那个同学过生日,那个老师今天训斥我了,等等,有许多的疑问需要我们立刻给出答案,过了这个时效性,孩子可能心里早就打起了心结。即使又想学好,也因为差了步子很吃力的。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很难说得清楚总共有哪些因素并且逐一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教孩子才是正确的,或者必须做到哪些的规定动作。如何能让孩子成长成为优秀的人,是作为家长都希望达成的心愿。作为双胞胎女儿的爸爸,我很庆幸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夫妻俩都一致地认为“好的学校教育和好的家庭教育都相当重要”。XXXX实验学校建校已有三十年历史,是省市名优学校,也是我本人的母校,现在自己的孩子能在这里学习,我们夫妻都很放心。同时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作为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而我们夫妻俩自己都还年轻,就需要进一步地持续不懈地自我教育、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并影响孩子,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好品德和好习惯的养成最重要
我们夫妻俩希望女儿从小能够养成好的品德,养成爱学习爱阅读的好习惯。
各种教育中以德育为首。做人最要紧的是品德好,不是学习成绩好或其他,从小女儿就很善良很有爱心(特别是对小动物),只要好好教导,我们夫妻不担心孩子会变成品德差的坏人。在女儿接触和背诵《弟子规》后,我买了《弟子规》的一本图释本,抽空和太太一起与孩子进一步以聊天和故事形式进行讲解,我们很快发现两个女儿的理解接受能力都还挺不错。
重点是在学习和阅读上,在胎教时我们就注意常听音乐和看书,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针对性地给她们买些看图识字的海报、卡片,做游戏教认字,后来逐步升级到还带有英语单词的日常物品海报和扑克牌。女儿识字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后来她们大些了,我们经常买些故事书、动画书等各类有益有趣的书刊作为礼物送给她们,在家带着她们一起看书或讲故事,女儿很乐意;经常可以看到她们姐妹俩各自捧着自己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们心理很甜,印象中有一次我们真被触动了:我回到家一看,她们俩个可爱的小家伙身穿款式相同的衣服,颜色一蓝一粉,很安静地坐那地上在看书,人手一册,坐姿动作和身体与头的方向却都划一的相同!我就悄悄地用相机永远地定格了这一姐妹阅读的画面。事实证明,养成了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她们姐妹俩知识面的扩充和课堂的学习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二、一定要重视和珍惜陪伴孩子的时间
平日我们夫妻俩工作较忙,到了周末我们就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外出去逛公园、园博园、博物馆和有书刊的一些购物商场例如山姆会员店什么的,女儿很高兴,在陪伴游玩的愉悦中始终能接触到花草动物、公共秩序、个人卫生和生活上书本上很多有用的知识等等。
可能有我喜欢画画的遗传,早期在与女儿的玩耍中我们发现了她们都具有一定的画画天赋,用女儿奶奶的话来说,小家伙对照着动画书画的孙悟空也活灵活现。后来我们给她们报名了少年宫的画画班“早稻工作室”的课程在那学画画,主要培养她们的审美和气质,还有助于她们锻炼创作思维和集中注意力。只要没有工作上的冲突,我们夫妻俩都愿意一起去接送女儿上下课。接送孩子的过程也是沟通交流的很好时机,这点我们从不忽略。多与孩子沟通就能发现其实孩子懂得很多,我们可以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视情况适当予以引导(但不是一定都需要引导,顺其自然,孩子很多想法是对的),要相信和尊重她们。丝毫不夸张地说,在接送孩子的路途当中我们一家四口在车箱内经常欢声笑语,是共赢。
画画班常有手工业务,孩子也喜欢手工制作,学校也有这样的功课,我就给她们准备材料和参谋,主要启发地问她们你们想好了要做什么呢,动动脑子要怎么做好呢,再给她们尽可能多的帮助并陪同参与制作。我太太很支持我参陪孩子完成制作,慢慢地这项作业就变成了我在家里的一项“专有权利”。不管女儿她们实际做得好不好看,我们都为她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亲自动手制作出“杰作”而感到高兴。每每在她俩争着要我评价她俩的作品谁的更好更优胜时,我就会充分将自己的口才发挥到极致,当着女儿的面认真地发表评论,考虑到她们俩都有好胜之心,我需要确保两个女儿都得到她们想要的肯定(看她们即时反应有没有笑容就知道的啦)而欢喜雀跃,有时还酌情装模作样地提出改进意见,忽悠下来就各有千秋啦,我就暗自得意自己很会做这个裁判啊。确实,赏识、鼓励与引导孩子往往会比其他处理方式更有效果。
三、零成本的口头沟通很划算但也要重视文字交流
我们夫妻俩都从事管理工作,管理管理,主要管的就是人。所以与女儿的沟通交流,除了教育学的指引外,我想我们不少是借鉴了一些管理学的经验。我们会注意时机,一般不在女儿看书写作业时打扰她们,另外是定位正确,是以倾听为主,以女儿为主导中心展开合适话题,例如先从女儿感兴趣的同学话题预热,面带微笑、眼神关注,语气平和地进行轻松聊天,通过这样的沟通来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开展情感教育和关爱引导。在我女儿快要上学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我太太那年买回了可以写字和贴纸条的小黑板挂在家里,实际是白板。我们首先在上面给孩子留言,孩子看到了就很惊喜,不用吩咐就知道回复反馈意见了。最开始小孩还有些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还有符号的图画语言,后来拼音不见了,逐步还出现了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笑脸图案,白板写字的容量有限,就变成贴纸留言多了起来。我们夫妻约定,谁先回家看到都要回复以显示她们的留言得到重视,同时注意要以平等的姿态语气对待女儿。这样的文字形式的真切交流特别有趣和有实际效用。
两个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排名靠前,俩人成绩很接近,小姐妹俩之间的互比也是积极的促进因素之一吧。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家里的白板上出现的以下内容:“妈妈,我英语kǎo shì 九十 fēn, suī rán 我 shì九十 fēn, dàn shì 我会gâng jiā nǔ 力的!xìng míng:XXX”“宝贝,妈妈相信你!”文字的力量有时超乎想象,后来女儿果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向妈妈的承诺。
四、要教育好孩子就要讲究教育的方法
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师。但是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责无旁贷。我们夫妻俩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买过许多育儿及教育方法的书籍,希望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后来感觉上就是要自己不断学习,掌握适合教导孩子的方法。记得有次两个女儿一起来请教我数学题,那时她们刚上四年级了。那道题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嘛,只不过小学生还没学到代数啊未知数啊这些概念,而我们成年人要再返回到小孩的思维方式去解答推算这类题目就得习惯地倒算出来再进行讲解。我回想起自己在螺岭小学毕业的暑假,也是在暑期培训班中提前学习了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代数课程,有了很好的基础才轻松完成了后续的数学课程的。我决心教会女儿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算,当然不能将术语。我就拿她们熟悉的围棋棋子举例,假设我们来玩个游戏,现在小明与小张两个同学手上分别有黑白棋子若干个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小张的白棋子数量是小明黑棋子数量的2倍,而且两人棋子数量合计为30个,请问小明与小张的棋子数量分别是多少。我边用棋子实物作比,边讲述未知数X的概念,最后列出了X+Y=30,Y=2X两个等式,用实物演算加数学讲解,女儿终于明白了可以用一个未知数进行试算。接下来我随即强化训练,变着花样出了两道换汤不换药的类似题目让女儿即时解算,事实证明她们是可以提前接受简单的代数方程式的。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根据她们自己的意愿选择,我们夫妻俩给她们在课余时间报读参加了围棋班、舞蹈班和琵琶班。到现在学了几年了,她们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而且很有学习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亲爱的家长: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以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责任感。
孩子一些不好的表现有:任性、易发脾气、爱大喊大叫,激动、挑吃挑穿,爱买零食、不爱惜东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合群、不关心他人、妒忌心重,自我为中心,自卑、等等。都跟家庭环境有关。
良好的家庭环境如何建立呢?
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文化、思想、心理素质,这就是所谓“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孩子面前要收敛自己的言行。
2、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书香家庭。
优雅舒心的环境,不一定就是豪华的摆设,整洁朴素,几本书,一盆花,就可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营造一个家庭的读书学习气氛。父母要以身作则,喜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努力工作。用这种勤学精神影响孩子。而不是沉迷于玩麻将。
每天给孩子朗读15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一个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的人,一定能较好地掌握学校各科的知识。具有良好阅读能力的人,往往具有高人一筹的预感、理解力和悟性。假如你愿意牺牲一些休息时间,每天和孩子一起朗读,并且向孩子畅谈你的阅读感受,如果大人主动地向孩子说起自己的阅读感受,一定是让孩子无比欣喜的事,你的孩子也许会很自然地爱上读书。做老师的这么做了,可以在班上培养;良好的阅读风气,做家长的这么做了,可以亲近你和孩子的感情。而最终,“教孩子阅读“便等同于”给孩子未来。”
一、让孩子扮演有意义的角色
幼儿的自控能力差, 对感兴趣的事能高兴地去做, 而对不感兴趣的事情缺乏责任感, 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常常会垒完沙城又去搭建楼房, “小吃城”开不到一半不见了“伙计”, 原来去帮“小卖部”运货去了。针对这些无责任感的幼儿, 教师可利用游戏中的情景, 进行随时教育, 培养“岗位责任意识”, 从而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例如, 千千小朋友在“娃娃家”中扮“妈妈”, 刚开始很认真, 可是玩了一会儿, 看到“小超市”那边很热闹, 又想去做顾客, 这时如果强制她回去玩自己的角色, 她一定会不高兴, 于是我就赶紧扮她的邻居走过去, 我说:“你家里的孩子醒了, 正在哭着找妈妈呢, 你赶紧回家吧。”听了我的话后千千连忙跑回家, 抱着“孩子”做家务。
二、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现在有许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误区, 以为替孩子做得越多, 照顾得越周到, 就越能体现爱子之情, 殊不知, 溺爱是孩子产生依赖性的温床, 它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树立。作为父母, 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自我服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如买盐、擦桌子, 参与一些家庭管理, 如零花钱的使用, 玩具的摆放等, 让幼儿学会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庭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有意制造一些困难, 鼓励幼儿克服困难, 完成任务, 家长还要让幼儿懂得对于自己不太想做而又必须做的事情, 也要尽力做好, 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感的过程。假如幼儿不愿收拾玩具, 家长最好把玩具收起来暂不让他玩, 让他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及时评价
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特别是认知水平的限制, 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客观地评价, 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我们主要通过语言评价和标记评价两种形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运用这两种评价的同时, 又以鼓励和激励为出发点, 坚持积极评价, 避免消极评价。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情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它需要在幼儿的每日生活中不断引导、强化和督促。
四、敞开交流的大门
家长、教师应该和孩子多交流, 向他们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 家事的烦琐, 工作的困惑, 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大人的不易, 生活之艰辛, 产生为父母长辈分担忧虑的念头, 而成人应捕捉住孩子的心愿, 对他们的理解与分忧的愿望表示赞赏, 并且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感到骄傲, 聆听他们的意见, 采纳他们任何有价值的建议, 欣赏他们帮助长辈和对别人有所助益的自豪感。让孩子对成人的工作经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进行了解与分析, 也是培养孩子洞察世事, 了解生活的好途径, 锻炼他们的分析、判断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为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2015年,我们把论坛的题目定为“教育,始于家庭”,旨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016年,我们把论坛的题目定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旨在告诉父母,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就是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成长。我首先抛砖引玉,为大家破题,阐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想从三个方面讲述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父母为什么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
成長,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任务。一旦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前不久读到日本著名图画书作家的一本书《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其中举例说明了现代社会大人的许多问题。他发现有十种类型的大人: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尽的大人;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总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贬低他人、保持优越感的大人;总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再怎么说也是缺少学习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时已经不想做人的大人。从这十种类型可以看出,作为成年人的“大人”,仍然面临着成长的艰巨任务;成长,仍然是每个父母重要的使命。
在成人的词典里,错误永远属于孩子。因为,他自己就是标准,就是法典,就是正确的化身。成人可以随意评价孩子、批评孩子,甚至辱骂孩子。成人也可以麻木不仁,不理睬孩子。其实,犯错误的往往是成人,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有口难辩,有冤难申。
儿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成人造成的。善于教育的成人,往往是善于向儿童学习的人。儿童是一面镜子,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教育的成败得失,看出我们应该改进与反省的行为。这样,我们就会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社会也因此更加美好。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
许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做作业,自己却在家里嗑瓜子、搓麻将、玩游戏、看电视,因为他们下意识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许多父母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焦虑、烦躁。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所以,父母应该努力成长,并且成为孩子的成长榜样。被称为“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慧博士,曾经将自己的三个中国继子送进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特别是曾经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曼哈顿商界叱咤风云,成为一流的企业家。她在《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这本书中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通过模仿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的。忙碌了一天的她,每天回家做完家务,从来不看电视。她说,“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我来说,看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我看电视,孩子们也会去看电视。因此,我宁愿把看一本有趣的书当作休息”。在她的榜样影响下,三个孩子都把读书当作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再次,一起成长才能更好成长。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远。其实,家庭成员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过去我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其实优秀的父母也往往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优秀的孩子也会推动父母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第二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三个维度。
父母与孩子在哪些方面一起成长呢?
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新生命教育的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人的三重生命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一生的成长,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可能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而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幸福,也是由生命的这三重属性共同决定的。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一个平常的肉身究竟能够走多远?一个普通的灵魂究竟能够创造怎样的传奇?要以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观照,进行追寻。
从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来说,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结构,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长度有时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由于其生命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他们的生命容量依然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很高洁,足以形成一座伟大的丰碑。
父母如何在这三个方面与孩子一起成长呢?
首先,要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
人的生命是有长短的,这主要指人的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生命的长度,有效地保障并促进着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继续发展。我们经常说,身体是1,其他是0,因为身体这个1,后面的0才有了意义。所以,父母应该把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共同学习各种安全知识,尤其是居家、出游时如何防范各种灾害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时候能够进行自救与他救。
其次,要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
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团体之中,从家庭到职场,从网络到社区,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在各种关系之中,你能否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缘兒,能否从家庭、职场、网络、社区中得到温暖与抚慰,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水平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生命宽窄程度。
人的社会生命也制约着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个自然生命都会被时空所局限,此时社会生命的宽度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所以,父母要学会友善待人,学会悦纳他人,学会心理换位,做一个受人尊重和喜欢的人。同时,通过自己的热情、真诚、厚道、谦逊、无私,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孩子社会生命的宽度。
再次,要拓展精神生命的高度。
精神世界是人类特有的世界,是人的尊严与价值所在,也是人最为宝贵的家园。人的精神生命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在人的生命的三重属性之中,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为简单的动物属性,不可称其为人。
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要学会热爱阅读,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也要引导孩子关注形而上的东西,养成敬畏感,形成阅读的习惯,喜欢精神的生活。
总而言之,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幸福完整的人。成长,作为人一生的使命,也要围绕着生命的三个维度修炼。
第三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主要路径。
父母与孩子如何一起成长呢?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是父母。所以,作为父母,如何真正具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自觉意识、如何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具体来说,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首先,儿童是成人之父。
学会向孩子们学习,是一起成长的前提条件。儿童虽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为什么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这里讲的儿童,并不是指纯粹肉体上的儿童。有些孩子年龄尚幼,却已经不是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可能年岁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在思考这个世界。
所以,在儿童的世界里,天空是湛蓝的,森林是茂密的。
儿童与其说是父母创造的生命,不如说是自然赐予父母的小小神灵。他是父母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父母与神秘未知联系的纽带。我们应该真正带着谦卑的心,尊重这个小小的神灵,能够向他学习、与他共同成长。
父母自己虽然是从儿童而来,他经历了孩子所经历过的一切,但是他从成人的本能上会拒绝向孩子学习。而且,父母的经历往往是未经省察的经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对父母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经常应该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应该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其次,理想是成长之魂。
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让孩子有梦想、有追求?关键是用理想点燃理想,用激情引发激情。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现碧桂园泮浦湾学校总校长、我们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座专家陈钱林对此深有体会。
陈钱林有一对龙凤胎,女儿陈杳16岁考上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读二年级博士,研究“基因”相关课题。儿子陈杲14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18岁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2015年解决了关于引力顺子的困扰数学界38年的世界难题;近期先后在美国微分几何研讨会、环太平洋微分几何会议发言,并应邀赴加州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等讲学。
陈钱林告诉我,在孩子读小学时,领导安排他到浙江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当校长。他就与孩子俩商量去不去,把“与孩子商量大人的事”作为家庭教育的事来做。后来,他在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当了十年校长。十年间,一所新校变成当地名校,他也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知名校长。这十年,正是两个孩子7岁到17岁的家庭教育黄金期。两个孩子小学高段时,他都把他们转学到自己的学校来,这样,两个孩子更关注学校了。每当学校取得成绩,两个孩子都非常兴奋;每当学校碰到困难,两个孩子也很担心。学校的发展,背后有陈校长的事业追求。这些追求,无形中给了两个孩子上进的动力。
陈校长也把自己对荣誉的追求展示给孩子。他先后两次评为瑞安市拔尖人才,2006年评为温州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评为温州名校长,2008年获聘浙江省政府督学,2011年获温州首届教育名家荣誉……所有这些过程,两个孩子几乎都全程参与进来。他的追求,也就变成两个孩子的共同追求。
有时候,他更喜欢把自己的失败展示给孩子。比如,2006年他考研究生。他的英语很差,肯定考不上,但还是坚持去考,并且让两个孩子做做“爸爸考上研究生的梦”。结果,他自然是落榜,两个孩子很难过。2009年,他去评特级教师,明明知道希望不大,但还是积极参与。后来也没成功。他觉得,需要给孩子们展示一种屡败屡战的精神。
陈校长来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总是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在困难中如何好学的故事讲给两个孩子听,也多次带孩子们去寻找自己“曾经的足迹”。读大学时,他因家境困难曾去北京接合同做生意,后来农历腊月二十九在上海公平码头误了船。这本来与孩子无关,但他有意强化这件事,在孩子懂事起,就让孩子感觉“爸爸曾经的苦难”。两个孩子13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九,他特意在大雪中带两个孩子去公平码头,寻找“爸爸曾经沦落的地方”。这样一来,他把自己的成长史,特别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无形中与孩子们的成长连接起来。
陈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偶然的。他深有体会地说,“希望孩子有追求,首先父母得有追求”。父母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只做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再次,阅读是成长之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对身体说的,也是对精神说的。吃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精神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广度、深度,甚至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根据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加长寿。阅读不能像医学整容那样立竿见影地改变我们的容颜,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从而使我们变得从容和美丽。阅读能够提升我们人生的品味,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
所以,阅读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石。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父母。
在这一点上,新教育实验有着大量的、丰富的、又非常特殊、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新教育实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公益机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父母们用阅读推动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女老师居多。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女老师,同时也是孩子妈妈。她们在接触到新教育实验后,首先被新教育晨诵的美妙诗歌、被新教育阅读的美好童书吸引了。这些妈妈们特别惊喜,希望把这些优秀的图书带给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们不仅带给了自己的孩子,还带给了教室里更多的孩子。所以,在新教育实验有个特别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愿意教自己的孩子,因为教不好;但是几乎所有的新教育老师,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教室里,就是因为通过阅读,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成长。
今年7月,新教育评选了首届年度人物,是一位叫张硕果的老师。她是焦作市教科所的老师,也是焦作市新教育实验负责人。她是新教育在焦作的第一粒种子,坚持十年,带领了一个地区的老师和父母。她遭遇新教育之前,孩子在读小学二年级,当时孩子对她说:“妈妈,我不想读书。”她非常震惊。走进新教育之后,她就带动了孩子的班主任作为第一批新教育实验老师。如今,厌学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全面发展的名校高中生。张硕果也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阅读,从各种童书到各类教育专著,成长为新教育骨干。
所以,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第四,习惯是成长之本。
曾经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他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养成无数的习惯,这些习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与其他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并存,渗透在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是怎样的,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习惯好,则事半功倍。习惯不好,则事倍功半。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让人们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性,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前面提到的陈钱林校长也认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习惯。他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在上幼儿园前就已经初步养成了几个良好的习惯。一是按时作息的习惯。吃饭、睡觉比较有规律,一到规定时间准时上床,早晨自己按时起床。二是卫生习惯。吃喝拉撒都讲卫生,勤洗手。三是遵守规则的习惯。两个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争吵,但是最后都服从事先制定的游戏规则。四是与人分享的习惯。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独享,一定要和别人,包括大人分享。五是不打骂、不撒野的习惯。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情,不打人不骂人。六是自理的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完成,从吃饭、睡觉、洗脸,到整理玩具等,全部自己做。七是阅读的习惯。从小养成对书的浓厚兴趣,什么书都喜欢翻翻。
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习惯,用好习惯培养好习惯,是最有效的教育。父母亲通宵达旦打扑克搓麻将,让孩子按时作息;父母自己看电视,让孩子阅读;父母自己邋里邋遢,让孩子讲卫生;父母自己自私小气,让孩子与人分享,等等,都是不可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所以,一起成长,合力塑造第二天性,本身要求好习惯成为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财富。
第五,敬业是成长之道。
作为一个成年人,最主要的工作体验、生活经验都是在职业场所发生的,我们的社会交往圈一般也与职业有关。因此,我们的职业尊严感、成就感,我们受人敬重的程度和我们人生的幸福指数,也都与我们的工作状态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我们是否敬业有着很大的关系。
敬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所谓敬业,就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关注每一个细节。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就是敬业精神决定成败。前面提到的“韩国第一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张炳慧博士白天在一所大学做教授,晚上回家做家务、写论文。她从来没有出去喝过酒,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家务,总是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她这样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
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一种敬业精神。
当然,敬业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刚才说到的张硕果老师,她自己对新教育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坚持,无一不在影响孩子。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应该敬的“业”,就是学习。儿童是最热情的观察者,最伟大的观察家。孩子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去模仿他们。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充满着趣味的,一切都逃不过他那好奇的眼睛。但是,孩子们还不能够适应快速的节奏,所以,父母应该放弃成人的节奏而用儿童能够理解、观察、模仿的节奏去行动,这也正如教练员用一个个分解的动作示范给那些初学者。否则,他的行动就无法被儿童所接受、学习和重复。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为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课。
第六,家庭是成长之源。
在去年的国际论坛上,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中,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从家庭开始,更因为这四个场所中对生命成长具有最长久、最重要影响的,还是家庭。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学校教育参与到成长中时,也只是占据了教育生活的一半。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到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被大家所熟悉了解的。
与此同时,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进行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伤痛,这些伤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最后成为拦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所以说,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没有我们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
朱贝加家长 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
曾经我是一名海员,船一开航好几个月不着家,虽然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无边的大海上对家人的思念,这也使家庭在我心里变的无比重要。女儿的到来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初为人父的我果断放弃了在海上漂泊,回归家庭,因为我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任何一个瞬间。
当女儿从一个襁褓里的小精灵出落得亭亭玉立,作为父亲这个角色,所担任的不仅仅只是对她的关爱和陪伴,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尤其在升了小学之后,女儿的变化仿佛像被踩了一脚油门的汽车一样,进步飞速,有时候甚至会偶尔产生意见分歧,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小不点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世界,让身为父亲的我,多多少少有适应不了这么快的转变,但是《父母课堂》正是一个化解矛盾的缓冲带,让我意识到成长不单单是女儿自己的事,作为家长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也要不断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往往父母真的把自己摆到了老师的这个角色,以类似命令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可以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因为父母坚信自己是对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读了这期《父母课堂》中(2015年11月)《别把传授变成了命令》之后,我感受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是肆意对孩子下任何自己认为对的命令与要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往往比用言语去声明来的更有说服力,同样,孩子通过自己领悟懂得的,也远比父母的苦口婆心要深刻的多。
家里的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孩子妈妈干的,我与孩子逐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活都不想干了!看到这一些,我逐渐在下班后帮孩子妈妈刷碗了,打扫厨房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逐渐参与进来了,收拾家私,拖地刷杯;孩子也意识到,家是我们大家的,家务活要分担,要有责任感,可以把劳动当成一种乐趣,从中得到快乐,给家一份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正是《父母课堂》所讲的引领的作用。
正如文章所述,孩子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需要教练式的父母,手把手的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需要朋友式的父母,给予她尊重与倾听,在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而忽略,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跟父母沟通了,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许是日后要用大大的耐心也弥补不了的。
小卡尔的成功,这个成功不是如许多所谓神童,经历数年的光焰照人,然后就寂寞无闻,这个成功是持久的成功。小卡尔出生于18,而该书写于18,也大概在书成前后,小卡尔开始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传道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直至1883年逝世。所以,老卡尔在本书中所宣扬的教育,小卡尔以其非凡的一生,作出了最好的印证。卡尔。威特的教育,实际上是父子俩共同创造的一个杰作。
以我的观察,今日世界的人们,在孩子出生到三岁前后进入幼儿园这段时间,家长基本上只是将重心放到孩子的吃穿上,有条件的家长可能会给孩子买些玩具,有意识的家长也至多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教孩子说话走路,做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一旦孩子可以入幼儿园,也就将孩子的教育完全的托付给了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们仿佛完成任务一样的长舒一口气,觉得解放了,自由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的开始。经年累月之后,当孩子成人,出现若干的问题,家长才意识到这些问题与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疏忽教育关联甚大,然而已经追悔莫及。
姑且不说现在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太多,教师肯定无法顾及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即便是完美的学校教育,它也只覆盖到孩子8小时的在校时间,孩子在学校外的时间更多,更何况从出生到三岁前后这个时期,根本无法交付给学校。而已经有研究证实,这个时期是孩子一生中进行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因此,家教,由父母主导的教育,理所应当在孩子教育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我认为,孩子家教的差异,是决定他们未来发展差异的根源所在。
我不太清楚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乡村,学校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小卡尔的成功,其关键在于其所接受的家教,来自他父母尤其是他父亲精心的培育。
老卡尔的苦心和耐心,尤其是他的丰富的知识和技巧,从书中一览无余。老卡尔是个牧师,我想作为牧师,在19世纪初期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不仅需要苦心和耐心去说服大家去信仰一个从不露面的上帝,也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技巧,去服务于上帝的子民,以获得亲近和信任。但我仍然十分惊叹老卡尔的渊博学识,那毕竟是一个资讯欠发达的时代,何况他还身处乡村。书中不仅有若干精心设计的游戏,充满技巧的.教育实践(比如“留心看”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比如讲故事故意“半途而废”,下次讲先让孩子“编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在大街上对道貌岸然实际上是贼偷的人进行跟踪,向孩子揭示外表是靠不住的,社会是复杂的等等),更有充分的科学理论的指引(比如孩子的听力先于视力得到发展,比如关于儿童潜能递减法则的理论等),这些不象是老卡尔的异想天开,那么老卡尔又是何从得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
母亲的配合也很重要。基本上,小卡尔母亲是夫唱妇随,有时候甚至亲自上阵,比如教孩子使用炊饮玩具。可以想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照料上,这位母亲做得非常好。一般家庭的家教,要在父亲与母亲之间,尤其是在父母与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取得一致,是很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孩子的无所适从,多个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多半狡猾。老卡尔为了教孩子纯正的德语,不惜将一个满口土话的老仆人辞退,可见其在孩子教育“标准如一”上是绝不手软的。
一般家庭的父母,可能没有老卡尔这样丰富的学识,但我认为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他们缺乏耐心,不仅缺乏去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耐心,更缺乏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扶助的耐心。实际上,老卡尔也并非全知全能,比如他在孩子数学的教育上,就能够去请教数学家,在孩子天文学、音乐的才能方面,更是善于借助外力,通过其他人来教导孩子。在孩子问自己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懂,绝不含糊过关,而是与孩子一起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家教成败的关键在父母。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定位,父母对于实现这个定位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父母能够为此定位的实现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家教的三个重要因素。老卡尔对孩子的定位,是一个完美的人,包括了品德、健康和才能。现在的家长,能够接受这个定位的有几人?能够拥有教育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巧的有几人?能够真正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耐心细致教育孩子的又有几人?
一切成功都不是偶然。今天,200多年了,卡尔的教育仍然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但是,要复制这样一个成功,却需要我们作为父母的付出努力。在我看来,要教育孩子,首先需要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更需要不断的去通过学习和思考完善自己。一个完美的人,兼及品德、健康和才能,这是孩子教育的目标,何尝又不是所有人包括父母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所以,只有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才能够复制甚至超越卡尔父子200年前的成功。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大家都有着一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作为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孩子第一人教师,也是我们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
家庭的教育寓于日常下很火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不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的被模仿着,这种模仿对我们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
如果家长勤劳,我们就勤快;如果家长热情,我们就大方;如果家长主动,我们就积极;如果家长礼貌,我们就尊重……
我们的头男哦都是长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所以,家长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其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中,他顶会成为健康,正直,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这本书中有写到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的母亲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有一定的方式,所以,歌德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成功成才!
【与孩子成长 论文】推荐阅读:
育儿心得:与散养的孩子一起成长12-19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议论文11-14
游戏孩子成长11-23
倾听孩子 共同成长11-09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11-21
妈妈祝福孩子成长寄语05-28
用爱心呵护孩子成长09-15
用心陪孩子一起成长10-06
帮助孩子学习成长心得12-05
好习惯让孩子快乐成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