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的矛盾心理

2023-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析辛弃疾的矛盾心理

浅析辛弃疾的矛盾心理

摘要: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坚持主战立场,有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但由于南宋政府主张求和,使他不断受到政治打击,屡遭贬谪,以致罢官隐居。这样的人生境遇导致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其内心的矛盾,想要隐居出世,却又不忘家国天下,欲入世报国。 关键词:辛弃疾 出世 入世 矛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想要抗战复国,却受到懦弱只求苟安的南宋政府的阻挠,遭人陷害和排挤,多次被贬,无奈退出朝政,隐居山水。但是,无论何时辛弃疾都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即使被贬,即便隐居,也心怀家国之事。他郁郁不得志的愤懑,退隐山水的不甘,与其欲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的豪情造成了其矛盾的心理。

英雄词人辛弃疾的矛盾心理,并不是由于个人物质生存条件的恶化,而是在于其坚定的抗金理想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实处境相抵触,这导致其内心产生一种进退两难、抑郁而愤激的矛盾心境。辛弃疾的这种两难处境和矛盾心境,在其早期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即已展现出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在这首词中,以“秋”、“水”、“愁”为核心的“悲秋”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愁;以“落日”、“断鸿”、“游子”为核心的游子“怀乡”的意象,则表现出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漂泊感;以“吴钩”、“英雄泪”为核心组成的英雄“失志”意象,表现出词人无用武之地的压抑之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在这首词的下阙,词人又连续用了三个历史人物典故,即季鹰之思鲈还乡、许汜之求田问舍、桓温之对木慨叹。这三个典故在词中意象多重复杂的氛围下,深沉地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透射出英雄词人辛弃疾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矛盾纠结的心境,欲进不能,欲退不忍。总的来说,这首词反映了辛弃疾收复故土的远大理想与难以实现这一理想的矛盾,出仕与归隐的人生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命虚度的失落感和时间短暂的紧迫感之间的矛盾。

辛弃疾即使处在闲散的状态,而且年岁己老,但在词中他仍流露出渴望如年青时的意气风发,收复故土,统一中原的壮志。可见,辛弃疾即便退隐江湖,仍不忘怀于国事。他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心态虽然感到失望,想要退隐,但是仍心存一丝幻想,渴望朝廷有朝一日重新起用他,因此退意未决。例如《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同时也表现出词人想要像年轻时一样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当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政权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所作,作者虽“老骥伏枥”,但“志在千里”,但苦于不被任用,壮心没有条件实现,内心更多的是对南宋政权的不满,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之感,想要入世却不得,想要出世却不甘的矛盾之感。

综上所述,辛弃疾一生中心里充满了进与退的矛盾思想,退中有进,于进中含有退意,直至晚年,心中仍有不少进意。他所怀抱的世界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不时受到残酷的考验。因而,在说进时,他少了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顽强和执着;而在言退时,也没有陶渊明那种“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洒脱和坚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此意徘徊”,内心矛盾至极。辛弃疾这位空怀一腔复国之志却终不得一展抱负的伟大的爱国词人,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愤,走完了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1、论辛弃疾词的多元风格及相反相成的艺术特质,刘勇刚,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1期,2010年1月

2、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论辛弃疾的人生困境及其消解之道,刘原池,中国韵文学刊,第22卷,第4期,2008年12月

3、辛弃疾词的悲剧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抗争和超越,殷文强,文教资料,2009年11月,中旬刊

4、辛弃疾的赋闲与诗意栖居,张思齐,将悉数会科学,2008年5月

5、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涂平荣,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6年

第2篇:浅析辛浅析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 韩梅

“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人格与其作品是统一的。” 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其英雄的豪情、词人的气质和满腔的爱国激情在南宋动荡的社会局面下铸就了别树一帜的豪放词。对前人之接受,辛弃疾完全遵循个人对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反思与认识,博杂却很精细。李白作为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奇葩,时代的骄子,以他独特飘逸的诗风所彰显的生命意识和博大胸襟及勇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独立自负的人格魅力深切感染了这位一代英豪。在其词作当中,不仅尚未拘囿于对李白文辞典章的化用借鉴,更体现了二者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拥有的相同的积极入世之志、傲岸独立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中国古代的诗坛和词坛增添了一股英雄之气。 一

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中,共收录辛弃疾词作629首。据邓广铭先生的校注,其中直接引用了李白之姓名、字号或间接引用李白之语的词作共计38首,近1/17。尤其在江淮两湖、带湖及飘泉之什中出现较为频繁。由此梳理可将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归纳为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稼轩词中多次直接提及代表或象征李白的称号。如:“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念奴娇》)、“唤起诗家二老。”(《念奴娇》)、“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水调歌头》)这些直接提及李白之处,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人格魅力的敬仰及追慕,另一方面也是辛弃疾以古者圣贤自况,表达自己愿与之为知己的高洁之思及傲世人格。 较有典型意蕴的则如:“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欧鹭本就是自由、高洁的象征,另加有独立、避世之意。在古人赞美欧鹭并与之结盟的作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李白的《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安史乱起之时,李白空有经邦济事之心却无大展宏图之机,只得慨叹“明日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又苦叹“白鸥兮飞来,长于君兮相亲”(《鸣皋歌送岑徵军时梁园三尺雪》),表达出李白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前,心中万般无奈以及避世静心的落寞,其中也不乏以避世之言传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之志的意蕴。 辛弃疾极度欣赏李白的高洁人格与傲世气节,在词中对李白作出与欧鹭同等高洁的赞赏。也进一步借鉴了李白的这种“盟鸥”之趣:“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欧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间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哉。”

其次,辛弃疾在其词中大量引用出自李白之诗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意象。如:“沉香亭”、“黄鸡白酒”、“春风恨”、“对影”、“百篇才”、“白发”等。“停杯对影,待邀明月相依”(《新荷叶再和前韵》)、“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水调歌头》)、“明月团团高树影”、“今宵鸳帐,有同对应明月”(《念奴娇》),李白以对明月的钟爱,极具开创性地赋予其思乡怀人的情节。对影、邀月、独酌,这一系列行为也正体现了辛弃疾心念复国却忧愤孤独的心绪。再如“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诗”(《鹧鸪天》)“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念奴娇》)“和雨泪阑干,沉香亭北看”(《菩萨蛮》)“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柳梢青》)等,这种种意象多出自李白的《清平调》《襄阳歌》《月下独酌》等名作当中,都借以繁华消散的凄凉来缅怀对故国的眷恋,抒发对壮志难酬的悲慨。 在辛词引用李白典型意象的表现形式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的白发之叹。李白曾发旷世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也曾高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多年的仕途坎坷,孤独寂寞早已郁积胸中许多愤,无奈时光空流逝,无功、无业、无国、无路。辛弃疾一发心中苦闷,开口便道:“甚已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恰如其分的借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妙语,生动自然地将满腹惆怅化为白发之叹,表达得有其过而无不及,使我们深切体悟到词中所蕴含的种种情绪以及年老体衰,势单力薄的辛弃疾“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雨中花漫》)的万千悲怅。 二

不同的意象与作者主观意识交流之后将折射出不同情致的人生体悟。因为“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4]236 于此,通过二者的内在

之思与外在之言产生的共鸣将不难寻绎出辛弃疾对 李白受容之端倪。

(一)“济苍生、安社稷”的积极入仕之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驱使下,素来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李白身处盛唐太平之世,在当时文人积极出世的主流思想影响下,以狂傲洒脱、独立自负的个性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参与意识。他一生两次步入仕途,坎坷多艰的经历不仅致使其未能实现“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身退”的宏伟抱负,并因狂傲的个性屡遭谗害,只落得个徒有一片热忱之心而无经世安邦之政治谋略,但他始终坚信有朝一日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稼轩词甲集•范开序》)的辛弃疾,从小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立志要复仇雪耻、收复失地。这种强烈生命意识驱使着辛弃疾追求功名、积极入仕。壮年时的他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雷厉风行、气势豪迈。早期的词作当中就已流露出“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位肩负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英豪却因不满于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屡次遭到长期的排挤废斥,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正是那股英雄气概使他在“三仕三已”的悲惨境遇下更执著于自己的复国理想,以不屈的精神慷慨高呼:“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这种忠愤填膺的词作在辛词中可谓随处兴发。直至晚年,每每追思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出”(《鹧鸪天》)的豪举,仍能使辛弃疾扬起“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菩萨蛮》)的豪迈激情。

李白和辛弃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同样怀揣入世济代、立不朽功业之心,强烈渴望能够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都曾使他们在出世与入世间痛苦徘徊。不论是李诗之豪放飘逸、雄奇壮美,还是辛词之如椽健笔、抒怀磊落,都空前绝后地将其一生的人生体验与精神个性完整的展现其中。

(二)狂傲独立的人格

李白有着绝对的自信与抱负,狂傲不羁且独立自负,正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虚舟》)所阐发的那样。读其诗文,品其人格,探其行止,他的整个人生以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不可一世的狂傲。李白不仅拥有“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凛然大气,面对朝中奸佞仍能对以“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宋戴埴《鼠璞》卷上)的桀骜不驯,甚至冷眼相待、慷慨陈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均是李白式的狂放傲岸,是不佞权贵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这是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与精神风貌的展现,更是盛唐文化的高度升华。这种种的人格气节在山河破败,异族侵占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力的凸显与张扬。狂放精神,“它的本质上便是一种‘进取型’精神。”[5]448“说到底,这种狂放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英雄”之“感怆”,是一种非“常情”可比的忧国感情。”[5]454于是,无论是国泰民安的盛唐,抑或国事危殆的南宋,都可以赋予时人狂傲的足够理由。作为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所抗争的,了然是异族的侵占、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以及主和派奸臣的懦弱无知等种种政治现状;所执着的,了然是他一直以来郁积于胸的杀敌报国、复仇雪耻的伟大理想抱负。于是,辛弃疾的狂放不免染上了傲岸独立、忠愤爱国、愤世嫉俗、嘲讽时事的重色调。 正如王国维所说:“苏、辛,词中之狂也。”[6]213辛弃疾常于酒席间自诵:“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巧借张融之言,以一个“狂”字,意味深长的抒发了自己狂傲独立的决绝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摩裟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水调歌头》)以天马行空的梦境,将其傲岸狂放的人格幻化为李白式的羽化登仙。仙人之气使其人格与万恶的世俗现状完全割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其将不平之气与狂傲之情夹杂着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进一步转化为玩世不恭、嘲讽时事的态度,用极具辛辣讽刺的语气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以及不与苟合的不屈精神与独傲个性。辛弃疾的整个词作、整个身心乃至整个人生,无不灌注了这种愤激、抗争、批判的狂放精神。当内在强烈生命意识的勃郁迸发溢于纸表之时,我们便可发现辛弃疾已从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接受进一步升华为对其人格层面的受容。 三

无论是内心深处的勃郁喷涌还是发于言表的壮声英慨,辛弃疾这位英伟磊落的豪杰之士无不以家国之思为己任、以报仇雪耻为人生理想。这一切的行为言语无不体现了这位英雄豪杰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爆发。被誉为英雄诗人的李白,勇于挣脱封建礼教枷锁,以豪放飘逸的风格追求精神自由,成为后人欣赏标榜的典范。“李白的个性,李白的思想,李白的风格,李白的气质,决定了他是把诗歌当做生命来对待的。”[7]总而言之,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不只是李白的华彩以及他在文坛上的种种美誉,更重要的是二者内在思想的强烈共鸣。他对李白的受容也不仅仅拘囿于文辞上的借鉴学习,更多的是对其整个精神的体悟思索。无论是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潇洒才子还是渴望驰骋疆场的英勇将士,李白与辛弃疾内在的强大生命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满腔的澎湃热血,这种强大能量的注入也必将使他们的作品发挥出更大的感染力以及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力

第3篇: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宕昌实验中学

高兴荣

摘 要: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 豪放 细腻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结拍陡转,“可怜白发生”,金圣叹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这就是以“势”造境。

以“豪放”来论辛词,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驰骤、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词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稼轩体”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风格之多样,或抒情,或咏物,或铺陈事物,或论道说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清代沈谦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

测。”(《填词杂说》)宋词家张炎则说:“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词源》)黄蓼园说:“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抒其志乎?”(《蓼园词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词:“婉雅芊丽。稼轩亦能为此种笔力,真令人心折。”“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最为“婉妙”。

辛弃疾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生活观察得仔细,体会得深刻。他写的一首词《玉楼春》是农村小唱,写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提壶、婆饼焦皆鸟名。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又如《清平乐·村居》,风格清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充满农村和家庭生活情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这位战场上英雄爱怜儿女的深厚感情。上片写出“茅檐低小”的家境和翁媪的老态,但也悠然惬意;下片写三个儿子爱好不同,倒也顽皮得天真可爱。刘克庄论辛词“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郞之下”(《后村诗话》),当数此类。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外,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使他的形象定格在一代词宗的地位,而他词作中那清婉亮丽的细腻又使更多的后人记住了这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性情中人。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本无意作词人。他的词是他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淌。他将民族的命运,民族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的生命理想都融入他壮美词篇。当代史学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论辛弃疾词》)

参考文献:

[1]辛弃疾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7:1548.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134.

[4][宋]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9.

[5][清]黄蓼园.蓼园词选.上海聚珍仿宋书局,1920:53.

[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5.

[7][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627.

[8][清]沈谦.填词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79.

[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1995.12:37-38.

第4篇:浅析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的解决方法与意义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劳资矛盾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特殊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劳资矛盾趋向于明显化与激烈化。众多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并发生了一些极端报复事件,矛盾冲突的尖锐或缓和,与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好坏,政府的偏好以及由此带来的劳资双方力量的强弱对比等因素密切相关。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透过我国劳资矛盾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劳资矛盾的对策,不断挖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缓解劳资矛盾当代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劳资矛盾,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

一、现阶段解决我国劳资矛盾的意义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所谓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关系。劳资冲突实质上是两大阶级本质关系的部分表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这就决定了劳动者的被统治地位。资本家在合法地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便可以任意使用,即有权决定在何种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下使用劳动力。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惜损害劳动者的健康。而作为劳动力商品卖方的劳动者,是有权反对劳动力商品的滥用的。因为这将伤害劳动者本人,缩短劳动者的工作寿命,甚至使之中途丧失劳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日价值应该比正常工作寿命下的日价值高,然而资本家仍然按照原来的价格来支付,这是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的。可见,劳资冲突是劳动力所有权与资本占有权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则是劳资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在雇主和工人劳资双方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工人只有通过工会组织,运用谈判和罢工等手段,才能减轻雇主对自己的剥削程度。

在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将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和谐社会劳动观结合起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发生在我们身边一幕幕关于劳资矛盾的惨例让我们不得不对劳资矛盾这一社会问题更加关注与思考。由于劳资矛盾而引发的一次次悲剧,让我们触目惊心。只有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才能杜绝这些现象发生,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人口红利的衰减,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只有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缓解劳动力成本增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谐的劳资关系,能够极大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劳资矛盾的现状

2010年以来,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深圳富士康公司接连发生青年员工跳楼事件。这样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是富士康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日益衰退的情况下,解决劳资矛盾,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缓解不断尖锐化的劳资矛盾已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现状如下:

(一)劳动者的报酬权益受损

劳动者的报酬权益受损表现在: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工资水平增长速度缓慢;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偏低等。工资是劳资关系中最敏感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当前劳资关系中出现矛盾和纠纷最多的领域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和“技工荒”就是对这种劳资关系的无声抗议。

(二)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受损

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受损最突出的问题是:劳动保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的缺乏。具体表现主要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安全系数低;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且得不到有效落实;安全事故的频发。很多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

近年来,我国为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提出非公有制企业要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但是,很多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并不切实履行这一规定。在民营企业中,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非常严重。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保障覆盖率低。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尚未覆盖所有农民工。

(四)劳动者的民主权益受损

很多企业根本不考虑劳动者的民主权利,不尊重其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中根本就没有工会。一些私营企业主以不平等的态度待人,任意侵犯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工会制度建设的缺失,劳动者的合理诉求无法表达出来,在很多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

三、我国劳资矛盾不断尖锐化的原因分析

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即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劳动追求工资报酬最大化,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劳资矛盾与冲突即由此而来。就其实质来讲,劳资冲突是一种社会经济利益的冲突,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权与资本的财产权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剩余价值,资本的所有者会不断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只关心生产效率提高的企业会无暇顾及工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最后导致资方和劳方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生产要素占有的失衡是导致劳资冲突产生的基础

中国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企业主与雇员之间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私有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这样,一方就成为资本要素的占有者,一方成为劳动要素的拥有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占有关

系。雇佣关系作为产生剩余价值的基础,在我国便形成了强资弱劳的局势。因为生产要素仍然是相对稀缺的使得资本有着强势的位,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所有者能够控制与支配劳动,而劳动者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附属物,受资本的强制与剥削。由此造成一方面雇佣者最大限度的使用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者感到工作是为了资本所有者而工作,因而尽量减少劳动力的消耗,于是双方产生对立与矛盾。

(二)利益分配失衡是导致劳资冲突产生的直接因素

利益分配失衡是指劳资关系中的一方无偿占有另一方的利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分配关系,因此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失衡必然造成利益分配失衡。资本的利润与工人的工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资本所有者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会利用资本主导权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利润的增加意味着工资的减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劳方对资方的反抗直接引发了劳资冲突的产生。

(三)经济地位与权力的失衡强化了劳资双方的对立性

不同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同样也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权力关系,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失衡也必然导致劳资双方经济权利与力量的失衡。我国仍处于生产力还不够高度发达、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发展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尚未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关系所应具备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时期的劳资关系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仍然表现为一种强制性劳动。在各种经济手段的约束下,雇佣劳动者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超出自身生存需要的狭隘范围从事更多的劳动,受资方支配、依附于资方,被排斥在企业经济管理决策层之外,形成“强资弱劳”格局。劳资双方经济地位与权力的失衡造成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利益的忽视与漠视,并为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创造了机会,造成劳资矛盾与摩擦的激化。

四、解决我国劳资矛盾的对策

通过以上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我国劳资矛盾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在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来研究解决对策。面对生产要素占有失衡和经济地位与权利的失衡,劳动者一般是没有能力争取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劳资矛盾的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要加强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规范管理,建立部门联合协调机制,依法规范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政府是三方调节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政府作用是影响劳资关系走势的重要变量。因此,劳动保障部门要在政策上把好关,对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加强监督;工商管理部门要在登记注册方面把好关,审批营业执照、登记年检时把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等作为重要参考内容;公安部门要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把好关,对不办理正式用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非法用工或失业人员,还要尽快将高流动性员工纳入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中。

第二、建立健全劳动法,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劳动法》保护了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的基本利益,并且针对雇工处于不利位置的现实而对弱者给予了保护。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宣传让民营企业主和雇工双方了解《劳动法》,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于已经颁布的《劳动法》,也应该做出更进一步的健全,因为有些地方劳动法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性,急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地的实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随着对《劳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我们还

应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配套的单项劳动法规尤其是一些对劳工的保护性法规还需建立与完善,如工伤事故赔偿法、疾病与残废保障法等。通过各方努力,逐步增强雇工和企业主的法制观念,使我国民营企业主与雇工之间雇用关系逐步地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和规范的经济合同确立起来。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协调劳资矛盾。这种制度建设即包括对当前转轨过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管理的制度和体制改革,也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而后者尤为重要。因为资本追逐私利的本性不可避免,我们在对其所带来的消极性进行抑制的同时,更要做好善后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广大劳动者的“安全阀”。把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权益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养老保险要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各种形式的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使企业从繁琐的社会服务功能中解脱出来。

第四、要解决劳资矛盾,就必须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政府、资方和各方面的力量都要在改进工会工作,切实发挥工会的作用上下功夫。面对新的形势,今后工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围绕协调和保护职工的基本工资、生活福利、劳动保护以及文化教育、民主地位等合法权益。工作中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集体合同的管理;第二,重视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第三,参加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第四,加强工会的执法监督工作。在工会开展工作时,要突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体现工会的群众性,不管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性质如何、地域如何、身份如何,都有加入工会的权利,都应及时把他们吸纳到工会中来;突出工会的民主性,工会应通过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以及工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职能,有效地维护广大员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为协调劳资矛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突出工会的独立性。政府和资方要为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工会应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内容由会员的要求、意愿和觉悟程度而确定。同时,工会应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审查机构,这是工会依法开展工作的经济基础。

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缓解劳资矛盾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深人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的活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更加尊重人的劳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充分肯定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劳动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离开了人的劳动特别是离开了人的剩余劳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广泛认同,己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及其劳动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范

围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拓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范围,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并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带来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从而使我国的国民财富更快地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观。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下,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努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三)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因此,劳动者在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既要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要有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而当前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劳动力较紧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我国能否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并把握的剩余价值理论,以此为契机,不断化解尖锐化的劳资矛盾,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闫丽丽. 试论企业工会在下调劳资矛盾中的作用[J].神州 2012,(3)

[3]陈海燕.试论工会如何在协调劳资矛盾中发挥作用[J],商情 2010,(17)

[3]陈海燕.试论工会如何在协调劳资矛盾中发挥作用[J],商情 2010,(17)

[4]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金融学院学报,2007(3).

[5]王世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J]北方经济,2006,(3)

[6]田学锋. 浅析目前企业的劳资矛盾[J].科学之友 2010,(2)

[7]陆燕春. 当前劳资矛盾及其化解途径浅析[J].科教文汇2010,(19)

[8]李亚玲. 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劳资关系[J].商业经济.2011,(18)

第5篇:浅析当前卸任村干部的矛盾及对策

最近,我们对城郊乡近几年的部分卸任村干部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他们当中存在着五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心态。s0100

一、表面上服从组织安排,但内心存在埋怨情绪。在卸任干部中,大部分是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有的担任村级领导工作

二、三十年,少的也有十多年,卸任后,内心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但失落感比较普遍,因而感到村干部没当头,没奔头。一些中青年村干部卸任后,不能正确地对待组织上的安排,总认为在农村工作中,苦也没少吃,劲也没少使,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下台了,既荒废了青春,在群众中面子也难下,埋怨组织对自己不负责,有的甚至说:“早知今日,才不当村干部呢。”

二、思想上也有进取意识,但自卑心理较为明显。在很多村干部中,他们都认为即使退了位,毕竟自己还是个党员,还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办些事情,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做到。如在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税费上交等棘手工作中,要配合村支两委做工作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下手,有不在其位,难谋其政的现象。在调查中,有一位长期从事计生工作的卸任村干部,在动员一育龄妇女做结扎手术时,受到辱骂:“你凭什么到我家来,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使他感到很寒心,自尊心受挫,产生了既然已经下台卸任了,就应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念头。

三、报酬上受到一定照顾,但往往提出过高要求。村干部卸任后,生活报酬显然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当前,由于农村经济还不很发达,即使在职村干部的报酬也普遍不高,待遇偏低。为了解决卸任干部的生活出路,乡镇党委政府尽力照顾,全盘考虑,但报酬不可能象在职干部一样高。加之村级经济状况的差异,卸任干部的报酬同样存在差别,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卸任干部往往会横向比较,越比越感到吃亏,在职时工作一样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更难做,现在卸任连退职费也要比人家少,心理上不平衡。

四、原则上讲党性守纪律,但有时放松自身要求。卸任干部都是农村土生土长,对党和政府对农村干部的要求也十分清楚,卸任后村里召集的会议、活动等也能基本参加,但不少人表现为被动应付。由于卸任后无职无权,无名无利,加上群众对自己的看法不一样,亲朋好友对自己的亲近程度大大减弱,他们觉得“落地凤凰不如鸡”,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与普通农民群众同标准。甚至有极个别卸任干部整天围着麻将桌来消磨时间。

以上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了卸任干部积极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在职干部也会产生消极作用,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对卸任干部的引导和管理。

1、加强宣传,增强卸任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农村中的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卸任干部思想逐步转弯。组织、宣传、群团部门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卸任干部,逐步改变轻视卸任干部观念,使卸任干部克服自卑心理弱点,树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2、强化教育,提高卸任干部的自身素质。要对卸任干部继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宗旨教育,要定期不定期的登门进行农村工作方法灌输,使他们在现职岗位上接受新的工作艺术。使他们拓宽视野,破除陈旧观念,树立为农村再创佳绩,多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开展“卸任想什么,还要做什么”的讨论活动,提高其基本素质。

3、主动协商,沟通卸任干部的思想。领导干部对卸任干部要重视,要经常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劝走下去请上来”的办法和谈心送温暖活动,对卸任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开导和思想教育,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

4、创造条件,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卸任干部,要定期看望和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解决好卸任干部的报酬。卸任后,报酬可以享受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次对他们的工作要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以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5、树立典型,激发卸任干部奋发进取的积极性。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卸任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可以采取召开“卸任干部交心会”的形式,让他们现身说法,介绍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体会。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卸任干部先进事迹的宣传,以形成良好的~环境,激发卸任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积极性。

第6篇:医患关系及其矛盾化解方策的经济学浅析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医患关系及其矛盾化解方策

预防医学1002班

2502100204 马强

【摘要】医患关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更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适量提高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关调查,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综而论之, 医患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医学、技术和人性、伦理、心理等诸多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医患关系的经济色彩逐步显露出来。对此,本文从经济学视角来解读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把医患关系放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一审视,将有助于调整和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关键字】医患关系;医疗费用;医疗服务;经济学;卫生体制;对策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特点:

1.1从患方角度而言:“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2003年.我国患病人次数为50.8亿,与1993年相比增加7.1亿人次;而因病就诊人次数为48亿,比1993年减少5.4亿人次。城乡居民48.9%有病不去就诊,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城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比例为30%,成为第一位的致贫原因。与此同时.医疗价格虚高屡禁不止,回扣促销等现象推动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个人承担比重过大。这样的情况使老百姓怨声载道.医疗体制在不断改革,居民现在从腰包里掏出来的钱越来越多.但他们得到的服务并不是他们需要的,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1.2从医方的角度而言:医生工作倦怠,一方面过度医疗,一方面医疗不足。

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医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57%的医生认为待遇太低,总体来看,医生群体普遍认为执业环境不理想,医生工作倦怠已成必然。由于举证责任倒置,医生出现了防御性医疗行为倾向.带来了医疗服务的不当提供。医生为回避医疗诉讼纠纷,一方面存在医疗服务的过度提供,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检查等医疗服务过程中采取增加各种化验、检查,造成医疗消费攀升。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医疗服务不足,如对一些风险性较高的医疗措施采取回避态度,倾向于保守性治疗。 1.3医疗纠纷、经济赔偿金额剧增。

据卫生部办公厅信访处的统计.2005年上半年到卫生部上访反映医疗纠纷和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服的上访者分别占上访总批次、总人次的61.82%和53.35%。同时医疗纠纷的赔偿金额也在不断上升,三甲医院年均赔偿额逾百 万。而且不同医疗费用患者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和经济赔偿率也有所差异。据薛睿等人(2005)对北京地区5所医院从2010—2013年发生的274起医疗纠纷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自费患者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明显高于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的患者;在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选择上,虽然不同患者均把经济赔偿作为首选的解决方式,但自费患者的经济赔偿率最高。 2.医患矛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2.1过度医疗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过度医疗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超过疾病实际需要的诊断和治疗的医疗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其违反了“经济可承受性,即经济耗费最小”的要求。过度医疗虽增加了医院的收入,但由于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耗费和看病成本,患者往往留下宿怨,虽敢怒而不敢言,给医患关系带来潜在危机。 2.2防御性医疗损害患者利益。

防御性医疗是“指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而采取的防范性医疗措施”。防御性医疗属于过度医疗范畴,两者均采用了对实际病情没有必要的检验、检查及治疗,而过度医疗实为非医学目的的经济利益动机,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使本来淡化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由于把患者作为潜在的诉讼人而予以戒备,势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给医患关系蒙上阴影。

2.3“以药补医”引发患者积怨和不满。

从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以药补医”已成为积习难返的现实。医方认为,由于财政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劳务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医院收入不尽合理等原因,“以药补医”实属无奈;但社会及患者对“以药补医”的看法,则是医院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医院以其垄断的地位,从控制药品流通、销售中持续获取暴利。患者明知医院药价高得不合理,也只能被迫承受强制性消费,这极易引发患者的积怨和不满。 2.4医疗欺诈行为坑害患者利益。

虚假医疗广告、随意夸大虚假承诺、夸大病情等医疗欺诈行为,屡屡被诉诸新闻媒体。医疗欺诈行为的目的是为谋取医者的经济利益,但却既伤害了患者对医者信任的情感,也造成患者经济利益的直接损害。患者被愚弄和欺诈的感觉无疑是埋在医患关系中的定时炸弹。

2.5医生“灰色收入”直接使患者经济利益蒙受损失。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收受患者及其家属的“红包”、索要钱物礼品、接受吃请以及推销用药收取“药扣”等现象,构成了医生的“灰色收入”。但对患者来说,则是一种“灰色支出”。“红包”、“药扣”等现象有损医德医风,人为地加大了患者的医疗成本,直接造成患者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医疗效果不突出、不理 想(如造成死亡、残疾或后遗症等)时,即成为医患冲突的导火线。 2.6医院经济运行“潜规则”侵害患者利益。

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投资回报,采取一些非理性、甚至不合法的经济运行“潜规则”,造成患者经济利益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主要表现有:①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得到默许和赞同,而误导患者使用费用昂贵但疗效并不确定的新的治疗手段,以此获得高额创收和利润,侵害患者利益。②以“优质优价”名义增收医疗费用,实有悖于医学目的,有悖于医学道德。③违规使用药品,侵害患者利益。④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⑤暗箱操作的收费行为,增加了患者的不满。⑥推出“电脑处方”、“代号(码)处方”等多种形式,试图杜绝“医院看病,药店配药”现象,实则是否定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患者实施强制性消费,造成患者极大不满。 3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是强化应有的政府责任,完善市场机制。 3 1扩大公共医疗服务的总体供给。

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首先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其次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医疗服务存在着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不同性质,因此可以有区别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服务领域中来,按照公共性、准公共性和营利性划分医疗机构的类型。同时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一个健全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较充足的资金.特别是保证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人员的收入。

3 2从限制竞争、保护垄断转向鼓励竞争,鼓励兴办高水平营利性医院。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仍然没有摆脱政府办医院和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基本格局,公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等非公立医院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医疗服务市场之外。医疗行业缺乏有效竞争是目前群众反应强烈的医疗费用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化解医患冲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鼓励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脱颖而出,给予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多的政策优惠。也可以在明确界定公立医院国有产权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医院吸纳社会资本的资产多元化改革。随着营利性和半营利性医院的逐步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逐步过渡。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将成为各家医院竞争与发展的主题,医患冲突的缓解也将为时不远。 3.3扩太医保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现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到了将覆盖面向低收人或无收人人群扩展的关键时期,借鉴国际惯例.政府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为一些困难人群参保交费.如残疾军人、破产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低保户等.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社会医疗教助的建设步伐。其次,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 应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人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增强个人费用意识。再次,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3.4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

基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卫生行政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第一步.准入监管。强化对医师、护士的资格认证;医疗机构的设立要严格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设备要符合质量要求;药品质量要符合《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第二步,质量和价格监管。可以通过制定和实行基本诊疗规范、用药规范.来约束提供者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支出水平;根据用药规范对每位医师诊疗病人的用药及其费用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并与其工作业绩、奖励等联系起来。第三步.建立和完善医院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规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强制性地建立医院信息披露制度。医院要定期公布各主要药品种类的价格,挂号、医疗、各种设备的使用费用.人均医药费、住院费.病人一次康复率等统计指标。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让公众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公开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投诉等方式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并公开医院的详细信息便于患者选择就医。 3 5实行医药分毫,降低虚高药价。

实行“医药分离”制度.将医院内部经营的药房与医院分离,切断药品经营与医疗诊断之间的直接经济联系.从而降低收费水平,平抑医疗服务费用水平.这应是医药改革的方向。一,医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制定价格,主要考虑研发投入。每种药品的制造、销售和营销成本。此外,建议取消所有药品类广告,减少流通费用。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有关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的监督和参与下,在医院采取集中招标的方式统一采购药品,在管理制度上切断医生与医药公司的直接联系。并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坚决打击药品回扣行为。

3.6转变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

卫生行政部门需要转变在医疗市场竞争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本应当是医疗行业的规制者。但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各层级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际上已经成了大大小小的医疗集团总部。客观地讲.卫生行政部门应严格地退回到卫生政策制定者、医疗行业管制者这样的角色中来,否则不管是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院.还是任何其它医改的策略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谢子远,鞠芳辉,邦长媚,“第三方购买”: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置其经井学分析[J].中国工业虹海.2005,(11). 【2】曹艳林等。相建和谐医患关系专题报道之(三):相建和谐医惠关系探讨[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24).

【3】冷明祥.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矛盾的利益视角[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

【4】梁鸿,褚亮,试论政府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作用[J],明复旦走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太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出纳工作总结4篇下一篇:七上七下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