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公司之诉的理论分析——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为例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公司僵局

关于公司僵局的概念有学者理解为:“也称公司瘫痪,是指股东之间和公司管理人员之间出现自身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导致公司运行机制失灵,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公司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无法对公司的任何事项(包括解散公司)做出任何决议,公司一切事务处于瘫痪。”[1]公司僵局说白了就是公司内部事务处于僵持状态,无法解决。这里的僵持状态,包括股东之间的僵持,股东会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僵持,其实背后隐藏的还是股东之间的僵持。最根本的利益博弈还是股东之间的博弈。

公司僵局就是公司法上的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无法通过公司内部其他机制解决陷入的一种僵持状态。说白了就是股东之间无法达成合意,致使公司机构内部无法正常运转。其根本是公司背后的股东的合意无法达成,股东之间的矛盾以及利益纠纷无法协调。但公司僵局并不代表公司处于无法正常经营运转和亏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4月9日发布的指导案例8号:林某某诉常熟某实业有限公司、戴某公司解散纠纷案。判断公司经营管理上是否发生严重困难应从公司组织机构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公司虽处于盈利状态,但其股东会机制长期失灵。内部管理有严重障碍,已陷入僵局状态,可以认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2]

本案当中该公司,林某某和戴某分别为股东,各占50%的该公司股份,戴某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林某某任总经理及监事。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会的决议须经代表1/2以上的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变更公司形式修改公司章程须经代表2/3以上的具有股东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公司章程为公司的“宪法”,是股东之间的契约。依据“契约必守”原则,只要公司章程不违反强行法的规定,各股东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公司章程的。但本案中,该公司股东和章程的特殊性,只要两个股东之间达不成合意,公司的所有决议都无法执行。所以,该公司很容易陷入公司僵局状态。所以,在该公司存续期间,林某某和戴某两个股东之间的矛盾纠纷,最后就是导致该公司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林某某作为股东长期无法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又没法通过其他内部机制解决这种僵局状态,所以,只能通过司法途径公司解散之诉来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

二、公司解散之诉

公司解散之诉,主要哪些人可以作为法律上的主体法院申请解散公司,以及以那些原因去申请解散公司。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解散的原因有五个:(一)章程规定的;(二)股东会决议;因为,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公司的设立和解散都是有股东会决定的。(三)原公司不存在,主要是指公司被合并或者分立,原公司消失;(四)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五)公司经营严重困难。这是公司解散的法律上的原因。关于解散公司的主体,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10%以上的公司股份的股东可以向法院提出解散公司之诉。因此,有权向法院申请解散公司的主体为公司股东单独或者合计持股10%以上公司股份。关于法院审理解散公司的诉讼,法院应当注重调解,因为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繁荣经济的重要推动者。所以,法院为了不解散,或者尽量少解散公司,首先应当注重调解,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这一做法类似于,法院关于审理离婚的案件,都是注重先调解,调解不成再判决。因为,公司的股东和婚姻当事人具有相似性,都是人合性的“组织”达成合意后结合在一起的,都是熟人社会的结果。所以,法院审理关于解散公司的诉讼,只要能调解的尽量调解,让公司存活下去,而不是让它消失掉。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或者收购的方式,让公司继续存活下去。

公司解散是公司消亡的形式之一,意味着公司进入清算阶段。说白了就是股东之间算算公司存在期间盈利多少,亏损多少,公司存在期间的债权债务还剩多少,公司解散后还能分多少钱。

以某公司为例,一审法院判决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同意解散该公司。二审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做出终审判决解散该公司。法院作出这样判决的依据是:该公司经营管理已经发生严重困难。根据公司章程,两名股东意见存有分歧、互不配合,就无法形成有效决议,也就无法通过股东会决议的方式管理公司,股东会机制已经失灵。执行董事戴某作为互有矛盾的两名股东之一,其管理公司的行为,已无法贯彻股东会的决议。林某某作为公司监事不能正常行使监事职权,无法发挥监督作用。由于该公司的内部机制已无法正常运行、无法对公司的经营作出决策,即使尚未处于亏损状况,也不能改变公司的经营管理已发生严重困难的事实。其次,该公司内部运营机制早已失灵,林某某的股东权、监事权长期处于无法行使的状态,其投资某公司的目的无法实现,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且该公司的僵局通过其他途径长期无法解决。此外,林某某持有某公司50%的股份,也符合公司法关于提起公司解散诉讼的股东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条件。二审法院从充分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合理规范公司治理的结构,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法做出了上述判决。[3]

三、建立正常的公司解散退市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有进有退,这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制度。公司的解散是公司退市的一种手段。公司的解散,有法律规定的几种途径。如果公司股东之间能够达成解散的合意,公司就正常解散。如果达不成解散的合意,符合提起解散之诉条件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解散之诉。也就意味着公司必须退市,退出市场地位。公司市场主体消灭了。《公司法》以及其司法解释中的规定是公司退市的制度性规定,市公司解散退市的法律依据所在。

由于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因此判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具有强制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性,最高人民法院所发布的指导案例,对于今后的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指导司法实践中,做到同案同判。但由于每个具体案情都有其特殊性,即使是相似的案件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相同,所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只是一个指导作用,指导司法,具有参考作用。因此,最高院发布的关于解散公司之诉的指导案例,也是可以作为我国公司解散退出市场竞争的另一种制度。

建立正常的公司解散退市制度不仅对于市场经济是一种良性循环,同时对于保护正常的股东利益也是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的利益的保护,收回投资目的,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安排。让那些长期处于对公司经营管理处于真空状态的中小股东来说是一种福音。保护他们的利益实现公平价值。

四、指导案例8号的指导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发的指导案例8号———林某某诉常熟市某实业有限公司、戴某公司解散纠纷案,在以后司法实践上确立了指导意义。具体来说确立了一种“判断公司经营管理是否发生严重困难”的司法依据。依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情形,使之判断公司经营管理严重困难具体化。本案例确立了,判断公司经营管理严重困难不以公司亏损为依据,而是从公司运行机构综合状态的角度去分析;即从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具体机构的运行以及这些机构的决议做出和执行情况去分析,来判断公司经营管理是否发生严重困难。

由于“公司经营管理严重困难”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好去判断和下决定说某某公司经营严重困难,有的公司可能是出于亏损状态但公司的“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运行状态良好,也不能说该公司处于经营管理严重困难,也不说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就代表公司的经营管理没有发生严重困难,也许有的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但公司的“三会”却处于瘫痪状态,该公司难道还没有处于经营管理严重困难的状态吗?因此,评判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否发生严重困难是不以公司的盈利状况与否为依据的,是一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去判断的。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8号指导案例所确立的司法判决的指导意义所在。因此,以后各地法院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处于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提供了案例上的指导,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摘要:公司制度的设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纠纷不断。因此,不仅要建立起良好的公司入市制度,更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公司退市制度,保障公司利益和解决股东利益纠纷也是刻不容缓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公司解散指导案例,对于以后的司法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关键词:指导案例8号,公司解散,公司僵局,股东权利,指导案例

参考文献

[1] 赖武.公司僵局论[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2]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

[3]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

上一篇:用学汉语的方式学英语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