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特点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心理健康正日益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一位成功者应是聪颖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坚强的意志与健康体魄的有机统一体。人格心理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 同时受生活环境、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种因素制约, 其中教育因素影响最大。

为此, 笔者就怎样抓住体育课改时机, 依据“三维健康观”, 利用体育课程特点, 促进学生人格心理发展进行了探讨。

1 健康的人格心理观

人格——是指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 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人格是一个多因素的复合体, 表现在对人、对事和对己等各个方面。其特征可以是外在的, 也可以是隐藏的。人格三要素理论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力状况、与他潜能发挥的关系, 可用三角形表示。即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各为一边, 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潜能发挥的程度。智慧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要对外来信息进行有效加工, 富于创新;道德力基于高度的自制能力和合作精神;意志力表现在建立自信心、坚持不懈和克服困难上。在现实生活中人格力需要均衡、协同地发挥作用, 这样才算健康的人格;三要素越强, 就能越有成就, 而缺乏某一要素, 就会一事无成。

为此, 体育教师就应根据人格特征和三要素理论, 充分发掘新课程的特点, 促进学生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的全面发展。

2 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理方面, 有其它教育形式难以替代, 和其它学科难以达到的特点。

(1) 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和“三维健康观”的新理念, 重新审视了本学科功能转变的价值取向。要求通过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个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把过去处于隐性课程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表现提到显性层面, 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 和“学习领域”都突出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2) 有其它学科难以达到的特点。在体育学习中, 学生通过不同的体态语言、动作符号等活动方式传递各种信息, 要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要参加集体活动、交流、合作及竞争等。既有身体锻炼, 又有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 这些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的。

(3) 有其它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特点。一是以身体活动为主, 结合健康知识的特点。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练就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体育、卫生、生活习惯, 养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二是参与性、竞争性强。体育的魅力之一就是激烈的竞争性, 它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 也培养人不怕与接受失败。三是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 教会学生识别、追求真、善、美, 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四是体育活动具有过程的特点, 并伴随人的一生。五是体育以规则约束行为, 是庄严、公平、正义的象征。

3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1) 把握重点年龄阶段。研究表明:11~15岁是学生道德情操, 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养成教育最佳时期。学生不良品质约有89%是在这一年龄阶段形成的, 而良好品质也主要是少年末期形成的。其中13~15岁约占74%。这一阶段, 学生心理上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自尊心较强, 但自觉性、自制力和坚持力却较差, 处事不沉着等特点。只要抓住这一关键期, 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发掘身体动作智力。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决定人生成功的不只是一种智力, 至少包括语言运用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身体动作智力等七种智力。新课程学习过程中, 有许多有待学生探索的内容与形式。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去发现、体验、领悟, 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动作智力。

(3) 开展磨练教育。古人云:“人生逆境十之八九”。而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非常脆弱。如依赖性强、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坚强等。而体育活动中, 同学间尽情玩乐后, 会感受到心情愉快舒畅;竞赛中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打击;长跑中克服“极点”, 战胜自我等多次、丰富的情感体验, 都能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困难时充满信心, 紧张时沉着镇定, 胜利时保持冷静。这种在体育活动中艰苦的磨练教育, 顽强的拼搏和超越自我的境界, 是对学生意志品质最好的磨练。

(4) 升华争强好胜心。进取心也是一种意志力。体育教育中, 一是要引导学生参与竞争。如多采用竞赛、游戏教学法, 让学生逐步树立拼搏、时间、效率、合作等意识与现代观念;在活动中得到胜负、成败、荣辱、争让等情感体验, 而促使竞争意识升华为进取精神。二是在活动前讲清竞争的目的意义,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三是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教育。如竞赛、游戏结束后, 就教育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胜利者还要总结提高, 失败者要找出原因,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步入“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的境界。

(5) 培养学生道德力。学生在互相接触、切磋、交流、合作、对抗等形式中, 进行人际关系的交往与沟通, 达到形成关心集体、协作配合、友好互助、增强凝集力的目标。体育的开放性特征, 和保护、帮助、双人及合作与对抗的群体练习等特殊教法,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罕见的。它要求青少年必须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能让他们获得较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和较强的合作、交往能力。

在教学中, 一是多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如经常组织球类、接力、广播操、拔河等集体项目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运动员的体育比赛录像等等, 从而使集体主人意识升华为民族精神。二是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如集体活动中, 及时教育他们懂得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合作取胜、协作竞争、共同发展的时代;如运动中身体接触、磕磕碰碰是难免的, 要学会宽容与合作。三是结合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社会公德和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如遵守规则、保护环境、互帮互助;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等。四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 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 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体育在培养学生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与重视责任、自主性与自觉性、法律与正确认识自我心理需求等方面, 也有独特之处。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培养, 并善于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 必将让每一个学生受益终身。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现在多数学生因社会环境影响, 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而人格心理不健康。“三维健康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 既要发展学生的身体, 也要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 笔者就怎样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心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人格心理,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S].湖南出版集团, 2007.

上一篇:新会计制度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探讨下一篇:面孔适应范式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