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以下是小编收藏的《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探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带来极大影响。高校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和特点,针对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完善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从而维护高校和谐、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增多使高校成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区及重点管控对象。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相关管理工作者面临较大压力,如何降低传染病的危害和影响,科学防控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带来极大挑战。各高校做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范措施,可使危害及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师生安全,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1.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最常见的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结核病等。近年来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交叉感染机率增加,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导致由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屡见不鲜。

2.食品卫生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都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高校饮食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疏漏或者在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染,就容易导致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影响学生身体健康[1]。

3.实验室突发事件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实验操作不当等问题,发生了多起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害。2016上海某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两名学生重伤,一名学生轻伤;2021年南京某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引发火情。

(二)高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突发易感性。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度较高、疫情传播速度较快,当事件爆发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的控制疫情。

2.严重紧迫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若应急处置不及时,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扩散,甚至会传染给校外人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3.复杂多元性。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多样,诱因复杂,如各类突发传染病、食物中毒、实验室污染、心理问题、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多种事件,使高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多元性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视不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且传播速度较快,稍有疏忽将造成不良后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部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主管部门对高校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指导和监督不够,书面文件和通知居多,现场工作指导和监督较少。二是高校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卫生、传染病和突发疫情的防控工作重视不足,具体实施和应对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在校師生对公共卫生认识不足,未养成良好习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承受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较差。

(二)应急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健全的应急体系,就无法充分发挥应急管理能力。部分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管理体系仍不完善。一是部分高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以临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形式指挥工作,专业性和延续性相对较差,组内人员的应对能力和经验有限。二是部分高校的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多以应付上级检查为主,并未实际开展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并未重视和执行该机构的决策,导致疫情突发时措手不及。三是各相关部门缺乏联合管理机制,要联合卫生部门、媒体等多方力量,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应急预案不完善

据调查,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损失降低 6% 左右[2],要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需要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部分高校对应急预案的准备并不充分。一是对应急预案不重视,并未按上级要求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根据现有情况及时更新。二是没有严格落实应急预案,流于形式,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未按照预案执行。三是应急预案缺乏实际操作性,内容简洁抽象,缺少日常应急演练实操,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无法根据预案内容和日常经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一)增强应急管理意识

不断提升高校管理者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认识。一是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创新应急管理理念,强化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意识。二是开展全方面、多渠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将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公共卫生知识教育活动和应急技能竞赛,提高师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完善应急组织管理体系

始终坚持全校防疫“一盘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成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所有工作小组协同管理,各司其职,全方位保障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在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定期开展食物安全、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认真查摆问题,及时分析总结,不断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提高学校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娄素.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时代教育,2018,3:100.

[2]张秀青.浅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价值工程,2012,9:209.

作者简介:温卓,(1991.9-),男,汉,黑龙江双城,硕士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作者:温卓

第2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启示

摘要: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的全球爆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引起广泛关注。新型冠状肺炎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产生了极大的考验,本文通过借鉴各国历来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希望能对我国进一步防控新冠肺炎方面产生启示,开发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之路。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 新型冠状肺炎 应急管理

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的全球性爆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引起关注,研究这一课题对当前新冠肺炎的进一步防治有所裨益。本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相关机制模式及借鉴参考整合各学者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以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应急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当前各学者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定义

张国清依据SARS疫情爆发情况对公共危机特征进行再界定[1]。William L Waug认为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如出一辙,并将其归结为以最大效率应对灾害、化解风险所做出的努力[2]。而Robrt Heath则提出更加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应急管理方法,其将各层次社会主体纳入至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中,并将应急管理划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涵盖从确认危机、风险评估、建立预警系统、整合资源和技能直至恢复正常状态等流程[3]。危机管理四阶段相辅相成,不同危机的四阶段管理具有重叠性,同一危机的管理过程呈现出流程循环性及空间交叉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萌芽—爆发—相持—衰退仍有阶段可循,因此4R模型在疫情应急管理中的充分运用有助于对疫情进行独具针对性及阶段性的有效管理。除危机管理4R理论外,学术界对于危机管理的阶段界定尚有Birch和Guth的三阶段理论、Fink主张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4]、Philip的五阶段论、Norman的六阶段理论[5]等。聚焦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研究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全球范围爆发的如甲流H1N1、H7N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反应能力研究和应急管理能力及其体系建设评估测度;其二,从学术角度出发,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所涉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其三,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监测预警理论体系的完善。而我国专家学者则侧重于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履责情况进行深刻剖析,聚焦组织行为及决策过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对策略优化问题。现有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日益趋于系统化,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关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对于涉及国际经验启示的文献,我们发现欧盟及成员国拥有各具特色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8]

欧盟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注重构建跨国合作网络。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承担监测预警任务的欧盟传染病网络(ECDN)、承担跨国防治协调任务的欧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承担深度合作任务的各项欧盟传染病应对计划。法国注重中央政府的掌控,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疫情监测、追踪、预防及应对体系。德国注重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秉承自救互救公救综上,日本具备预防为主、反应迅速的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优化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1)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常态化建设,日常防范坚持关口前移,重视灾情预警及预防,并强化全民宣教,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的自救、互救、公救率,理性应灾,从容抗灾。(2)将媒体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建立舆情监督机制。(3)创新信息化渠道发展,加大对通信网络的投入,保障民众信息沟通及信息获取透明化、通畅化[6]。美国应急管理体系起步较早,可总结为美国模式—全流程备灾框架[7]。经过“9·11”事件及甲流、炭疽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已初步形成较为备的横纵一体化应急管理机制。其主要以州和地方政府各属地自主管理为主,联邦政府为辅,兼具全方位、多层次、立法形式规定了应急处置机制启动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等具体内容。他们认为美国各州、各地方政府皆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全流程应急管理部门及机构,其统筹协调机制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优化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疫情预防的投入,以降低疫时、疫后风险损失和各级政府疫情应急救援成本,减少恢复所需投入。(2)根据疫情发展实际情况,实施更为细化的分级响应,分区施政。(3)建立设计信息共享、人员调拨、物资共享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横向标准化应急管理处置系统。(4)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定量化、可视化、动态反馈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评估系统和检测系统,为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方案制定提供技术支持。总的来说,我国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可采取以下几点:一是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危机,将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上升到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的高度,加强防范。二是建立健全完整全面的有关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除法律法规外,还应设立相应的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的措施等作为支撑,建立层层分明有序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体系。让各级卫生应急部门相互配合,卫生应急部门与其他部门相配合,形成内外配合,里外呼应的应急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卫生保健的作用。四是建立反应迅速的快速预警系统。各国着重建立反应灵敏、遍布全域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做到快速报送疫情信息。注重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监测预警能力,努力提升预警准确度[8]。例如,美国所有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都通过互联网与美国CDC联接,任何机构发现新的病原体或不明原因可疑传染病例,都要在第一时间向CDC报告[9],后者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研究,拿出方案指导地方卫生机构开展工作[10]。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各国注重建立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六是明确卫生应急的公共服务职能,给予相应的财政保障。七是重视专业机构和专家组作用发挥,支持民众参与[11]。

三、结语

优化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是我国打破疫情衍生困境恶性循环、降低疫后建设所需成本、建设标准化应急启动机制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现实体现,是关于我国长期以来“事后响应”短效模式的重大转变与创新发展,也是对“危机管理理论”更加微观化的理论阐释。在应用层面,以我国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为主要案例,在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化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发展空间,并综合国际上三种代表性的应急管理体系的突出优势提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既实现了最优理论与关系理论的有机结合,又扎根于现实验证政策性建议的有效性,通过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演化进程的深刻把握,深究我国较长时期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痛点与难点,为今后政策制定及优化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扩散点。

参考文献

[1] 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J].管理世界, 2003(12):42-50.

[2] WILLIAM L. WAUGH, J R Terrorism Homeland Security and the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J].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2003, 3(4):373-385.

[3] [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4] WYIE F W. Fink 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 New York:Amacom, 1986.

[5] SIMMONS C. How Organizations Learn from Naturaldisasters[J]. Crisis Management&Organizati, 2009,28(3):3.

[6]宋恒.企事业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15(3):17-19、67.

[7]谈在祥,吴松婷,韩晓平.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借鉴及启示——兼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对[J].卫生经济研究, 2020(2):1-6.

[8] 王英来 王智卿 崔寅 浅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兼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启示 。决策探索(下)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2020年05期ISSN:1003-5419

[9] 王兴华.应用国际先进应急管理经验完善国内企业应急联动模式[J].安全, 2017, 38(4):24-26+29.

[10] 淳于森泠,程永明,骆兰.日本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创新[J].现代预防医学,2007(13).

[1] 王晓晔,闫静,丁茜,张楠.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J].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01-06.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简介:许楠,2000 年 10月 出生,女,汉族,辽宁锦州人,本科在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第二作者简介:白秋实,2001年10出生,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本科在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第三作者简介:霍鹏程,2001年6月出生,男,漢族,河北沧州人,本科在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作者:许楠 白秋实 霍鹏程

第3篇: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探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给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刻不容缓。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许多应对措施还不完善,因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公众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对一个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检阅。

一、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5年4月17日,以《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文件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表明中国致力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协调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现实的努力成果看,首先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非典。在非典爆发之时,国家采取多方措施,安抚百姓,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统一指挥,整合卫生资源,对病人进行治疗,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对非典进行研究控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终于战胜了这场来之汹汹,令人闻之惊畏的特大传染病疫情。其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汶川到处一片惨状,人员死伤无数,国家迅速反应,快速决策,制定救援方案。大灾之后有大疫,所以,为杜绝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汶川灾区防疫工作从源头做起,对水源进行监测,对环境进行消、杀、灭处理,防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汶川并没有发生疫情。这些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中国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成就,应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诸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因传染病等卫生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并且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频频发生,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1]。其中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由于其严重后果,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了解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应急管理体系看,纵向单灾种管理模式是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实行的,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点,一是部门分割,环节脱离,缺乏统一指挥,资源无法共享。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搭建指挥机构,缺乏制度性和效用性,不够正规严谨,无法保证有效指挥。二是资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紧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有些服务设施只需建立一个就可以供多个部门共同使用,可是,在许多部门,“同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三是部门分工过于明确,对各种灾害的研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分头进行,这样各管各的,不能对灾害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造成有关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整体优势就无法形成,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不能及时、有效。

(二)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是避免和减少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基础。但是,从中国城市监测预警机制上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中国由于资金、政策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各地、各市疾病监测预防部门建设参差不齐,除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如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艾滋病等部门已经建设好以外,其他一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积累,如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情况等数据库部门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规范的建设标准。第二,网络建设不够到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完善,很多种类的信息都没收集,网络覆盖面也并没有全部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对一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知晓率相当高,但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5.9%,对于一些患者、症状人数突然增加需要上报的正确认知率平均只有64%[2],从而降低了信息识别能力,容易导致错报、漏报、迟报,所以,一些信息的常规收集对于完善监测网络做出早期预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绝对值在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低下。一方面,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卫生机构为了自身发展,开展的病后医疗服务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相应的会忽略预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就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到位,面对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就只能是手段匮乏,资源短缺或直接措手不及。另外,由于受投入短缺的影响,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充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如应急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医疗救援效果。

(四)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从应急队伍建设上看,一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治队伍。在中国,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都是不具备的,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严重缺乏,这些都导致了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不能有效地实施。二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这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只有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才采取措施去救援,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三是培训和演练力度不够。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普及预案的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培训和演练。据哈尔滨市卫生局近三年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虽然每个单位均组织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有参加培训,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有83人(141人次),培训率为69.7%,但是参加过突发事件的相关培训的只有17人(18人次),培训率为14.3%,只有1人参加过两次突发事件培训[3]。突发事件相关培训的时间多集中在SARS暴发时期,过后有弱化的趋势,并没有形成常规而纳入日常工作当中。

三、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决策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我们应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理指挥机构,专门负责对其辖区范围紧急事件的预测及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现场控制,建立先进的装备设施。健全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控制体系,准确透明的信息接收体系。制定预防、控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保证信息灵敏、通畅,能及时的接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四是建立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防,在事件还处在孕育期时就将其消灭。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执法,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此来提高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失,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主要是指网络直报信息监测,包括常规疫情监测(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含病例或疑似病例监测),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制定监测计划,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组织培训,统一监测方法,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定期检查与督导,总结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主要是指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疾病威胁和健康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社会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选择正确的分析预测方法,对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进行正确的分析,总结并上报预测预警,进行预测预警的报告。

(三)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中国的科研技术投入,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各方面的发展不足,所以对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这导致对一些疾病缺乏研究,当突发传染病发生时,由于对疾病的研究少,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才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是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对人才建设投入,人乃是国之根本,中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医又懂防,才能让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构投入,包括预防机构,医疗机构,应急机构,法律机构,将这些机构建设得更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依靠团体,将这些机构团体的能力建设得更加庞大有力量,那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就更有能力面对和应付。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毫无意料的,当它突然发生时,要想快速控制,我们只有靠公共设施,因为它方便、快速、简单。所以加大对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力量,专业应急队伍应该由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清晰地防治;有了一支常备不懈、配套齐全、装备优良、反应灵敏、技术过硬、机动敏捷的现代化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即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就可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制定并执行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全面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一次性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012年卫生部通知提出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卫生应急队伍、不明原因疾病卫生应急队伍、重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伍;已组建的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与卫生防疫应急队伍和反恐怖医学救援队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卫生部按照分类组队、常备不懈、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平急结合、机动灵活的原则,为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处置之间同步协调运行的卫生应急支援体系,指派和委托相应单位组建起由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覆盖相关专业,达到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褚发军,冉陆,马莉,林羡华.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4).

[2] 刘清伟,吴群红,郝艳华,等.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98-100.

[3] 焦明磊,吴群红,郝艳华,等.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系统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54-5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夏晓红 张兰 刘正金

第4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

(1)传染病暴发疫情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时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的不明原因的疾病或就诊同一症状病例有相对地区聚集性

(3)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4)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

(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报告时限卫生院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报告方式以电话报告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网络报告。

4、对法定传染病疫情除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还需进行网络个案报告。

5、配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同时开展灾后防病工作报告如灾后居民伤情报告、灾后就诊变化等报告。

第5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科室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 ,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8、发现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上报医院按照医院的工作要求进行处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案其刑事责任。

第6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阿克苏市红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 阿克苏市红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8、发现瞒报、缓报、谎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上报医院按照医院的工作要求进行处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阿克苏市红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12月20日

第7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进行处置,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的事件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相关信息。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为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三、报告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必须做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

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地点、时间和范围、受害人数、事件的地区分布以及已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进程报告应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应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结案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应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2017 年 1月 1日

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流程图

第8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二、医院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三、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区卫生局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突发事件发生时,医院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五、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六、对突发传染病疫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要及时对院内的应急处臵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

八、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九、发现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9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能够及时、高效、科学、有序地对患者实施应急医疗和处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特制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公共卫生科为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带者时,首诊医生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统一交到公共卫生科,由疫情管理员收集录入。同时门诊、住院部、化验室也要分别

做好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化验室登记。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本院相关部门要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的追踪,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向事件发生地进行反馈。同时要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做好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

5、责任疫情报告人做好自检记录。对发现传染病不报、漏报的医生或者报告好的医生,报告单位应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给予处罚及奖励。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演出方案下一篇: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