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精选8篇)
门诊突发紧急意外事件处理预案
根据目前各种突发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为了适应紧急意外事件发生时的各种情况,保证在事件发生后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将各种损失减至最低,特制定门、急诊在突发意外紧急情况处理预案:
1、当发生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上报医政科或行政值班。听从医政科或院总值班的指挥,统一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援救。
2、门诊各科要每天安排好突发意外情况备班人员,全体人员在接到医院总值班通知后,立即到医院或指定地点参加救治工作。
3、各科门诊、急诊,参加抢救人员,在接到院总值班命令后,立即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保证各抢救程序进展顺利。
4、各科室备班人员要保证通信畅通,随时听从命令。当发生突发意外情况接到命令后,相关科室必须在10分钟之内到达抢救集合点或急诊室,参加抢救,同时将本专业患者收入病房。科室之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5、有专人负责医疗器械及急救药品,抢救所用的医疗器械一周检查一次,如有损坏及时检修,相关人员要精通使用,急救药品要每周检查一次,保证抢救工作万无一失。
6、医院突发意外紧急情况值班电话:白天报告医政科、中午、夜间及周末报告行政值班。
一、问题描述
为叙述方便,记M={1,2,…,m},N={1,2,…,n},H={1,2,…,h},G={1,2,…g},F={1,2,…,f},S={1,2,…,s}。本文是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思想来研究应急预案的选择方法,所提及的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案例,即为存储在案例库中可被用来辅助决策的案例;另一类是目标案例,即为基于当前的应急问题和其可采取的备选应急方案而设定的虚拟案例。为便于表示,采用二元组来刻画案例,即历史案例=(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目标案例=(应急问题,备选应急方案)。设Z={(P1,A1),(P2,A2),…,(Pn,An)}表示由n个历史案例构成的历史案例集,其中(Pj,Aj)表示第j个历史案例,Pj和Aj分别表示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问题和应急行动方案,j∈N。设rj表示面对应急问题Pj,采取应急行动方案Aj后的应急实施效果,j∈N。设表示基于m个备选应急方案而构成的目标案例集,其中(Pnow,),表示第i个目标案例,Pnow表示当前的应急问题,表示解决问题Pnow的第i个备选应急方案,i∈M。另记vi表示采取备选应急方案来解决问题Pnow的应急成本。若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应急问题,通常需要刻画该问题关于多个方面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用来描述应急问题的问题特征称为描述特征。例如,对于人群聚集区域的应急疏散问题,所涉及的描述特征包括聚集场所类型、人群密度、人群恐慌程度、疏散通道数量等。类似地,同样采用描述特征来刻画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设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应急问题的第l个描述特征,l∈H;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Pj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l∈H;表示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now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l∈H。
设表示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第k个描述特征,k∈G;表示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针对应急行动方案Aj的属性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行动方案A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k∈G;表示针对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备选应急方案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i∈M,k∈G。
基于上面的论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依据历史案例与目标案例所涉及的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和描述特征权重,以及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应急成本等,通过某种决策分析方法为当前的应急问题选择一个最优的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选择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给出一种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应急预案选择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计算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然后计算出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从而将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一)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首先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问题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Pnow与Pj的相似度记为,l∈H。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应急问题Pnow与Pj的相似度simP(Pnow,Pj),其计算公式为
然后,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方案的相似度,即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方案的描述特征,与Aj的相似度记为,k∈G。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将应急问题的相似度simP(Pnow,Pj)和方案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得到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二)应急预案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首先,对历史案例的应急实施效果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若应急实施效果为rj语言短语形式,设其属于τ粒度语言短语集S<τ>,即rj∈S<τ>。记S<τ>的下标序号集合为T={1,2,…,τ},rj的下标序号seq(rj)为,seq(rj)∈T,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若应急实施效果rj为评分值形式,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然后,对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vi进行标准化处理。vi属于成本型指标,在应急效果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总是希望vi越小越好,故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综合考虑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实施效果和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表示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满足0≤α≤1。α越大,则表明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越高。显然,越大,表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效果越好。因此,依据的大小,可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三、算例
下面考虑一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应急预案制定问题。某县政府应急办为制定一个适合该县情况的台风应急预案,收集了数十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历史案例,通过初步挑选与筛查,留下了10个历史案例作为决策参考。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案例所属的应急问题包括6个描述特征:台风类型、持续时间(,单位:天)、中心气压(,单位:百帕)、最大风速(,单位:米/秒)、中心风力(,单位:级)、登陆地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包括6个描述特征:需要实施转移的人员数()、参与应急救援人数()、预拨抢险救援物资费用(,单位:万元)、是否需要停工停课()、水库的预排预泄量(,单位:万立方米)和实施多部门联动级别()。该县政府通过聘请领域专家进行评判,确定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0.10,0.20,0.20,0.15,0.15,0.20),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wA=(0.15,0.20,0.20,0.15,0.20,0.10),并初步拟定了3个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和,各备选应急方案的总的应急成本(单位:万元)向量为(v1,v2,v3)=(38,44,49)。
表1给出了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表2给出了方案的描述特征值,表3给出了历史案例中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评分值。为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应急预案,下面给出依据本文提出方法的部分计算过程与结果。
依据式(1)-(6),可计算出应急问题Pnow与Pj(j=1,2,…,10)的相似度simP(Pnow,Pj),以及备选应急方案(i=1,2,3)与应急行动方案Aj(j=1,2,…,10)的相似度;进一步地,依据式(7),可计算出目标案例(i=1,2,3)与历史案例(Pj,Aj)(j=1,2,…,10)的相似度,其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进一步地,依据式(9),将历史案例(Pj,Aj)(j=1,2,…,10)的应急实施效果r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应急实施效果,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依据式(10),可计算出标准化应急成本为,。
最后,依据式(11),均衡考虑应急成本和应急效果,取α=0.5,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为。由于,因此应将备选应急方案确定为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刘洋,樊治平,袁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指导书
及应急预案
二〇一八
目
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1 第一章
总 则..........................................................................2 第二章
分类和内容..................................................................2 第三章
预案编制......................................................................6 第四章
审批、备案和公布......................................................7 第五章
应急演练......................................................................9 第六章
评估和修订................................................................10 第七章
培训和宣传教育........................................................11 第八章
组织保障....................................................................11 第九章
附 则........................................................................12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13 第一章
制定依据....................................................................13 第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4 第三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14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要求.....................................15 第五章
附
则....................................................................16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8 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1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10月2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 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 分类和内容
第六条 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 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 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鼓励相邻、相近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预案。
第八条 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国家层面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组织指挥机制、预警分级和事件分级标准、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应急保障措 施等,重点规范国家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政策性和指导性;省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市县级政府职责等,重点规范省级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指导性;市县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内容,重点规范市(地)级和县级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乡镇街道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临时安置等内容,重点规范乡镇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先期处置特点。
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重要目标物保护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和紧急恢复等内容。
针对重大活动保障制定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活动安全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等内容。
针对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资源保障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组织指挥机制、资源布局、不同种类和级别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资源调用程序等内容。
联合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相邻、相近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间信息通报、处置措施衔接、应急资源共享等应急联动机制。
第九条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
大型企业集团可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实际工作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本集团应急预案体系。
第十条 政府及其部门、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急预案,并针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灵活制定现场工作方案,侧重明确现场组织指挥机制、应急队伍分工、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应急装备保障和自我保障等内容。
第十一条 政府及其部门、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内容一般包括风险隐患分析、处置工作程序、响应措施、应急队伍和装备物资情况,以及相关单位联络人员和电话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对预案应急响应是否分级、如何分级、如何界定分级响应措施等,由预案制定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 预案编制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多发易发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制定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定本单位、本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计划。
第十四条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预案涉及主要部门和单位业务相关人员、有关专家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十五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一)风险评估。针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措施。
(二)应急资源调查。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 应急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
第十六条 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与相关的预案作好衔接。涉及其他单位职责的,应当书面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要求或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四章 审批、备案和公布
第十七条 预案编制工作小组或牵头单位应当将预案送审稿及各有关单位复函和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编制工作说明等有关材料报送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因保密等原因需要发布应急预案简本的,应当将应急预案简本一起报送审批。
第十八条 应急预案审核内容主要包括预案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是否与有关应急预案进行了衔接,各方面意见是否一致,主体内容是否完备,责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确,应急响应级别设计是否合理,应对措施是否具体简明、管用可行等。必要时,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可组织有关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第十九条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审批,以国务院名义印发;专项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审批,以国务院办公厅名 义印发;部门应急预案由部门有关会议审议决定,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以本级人民政府名义印发;专项应急预案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必要时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专题会议审议,以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名义印发;部门应急预案应当经部门有关会议审议,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转发。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须经本单位或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审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条 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
(一)地方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地方人民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三)部门应急预案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四)涉及需要与所在地政府联合应急处置的中央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 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地震、台风、洪涝、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等,应当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二十三条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当组织演练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演练的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情况,应急人员的处置情况,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对完善预案、应急准备、应急机 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
第六章 评估和修订
第二十四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一)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的;
(三)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六)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
(七)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六条 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等重要内容的,修订工作应参照本办法规定的预案编制、审批、备案、公布程序组织进行。仅涉及其他内容的,修订程序可根据情 况适当简化。
第二十七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可以向有关预案编制单位提出修订建议。
第七章 培训和宣传教育
第二十八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等方式,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等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将应急预案培训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第二十九条 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
第八章 组织保障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需要编写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本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第三十一条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指 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将应急预案规划、编制、审批、发布、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巴州xxxxxxxxx煤矿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一章 制定依据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了保护企业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企业在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给企业和企业从业人员所造成的损失,掌握突发事件的主动权,保证矿区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在处理和急救过程中,做到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大安全生产事给企业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影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化解职工群众中的不稳定情绪和矛盾,特制定xxxxxxxxx煤矿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条:本矿应遵照国家、自治区政府、州政府、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文件、指令精神编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三条:制定实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矿井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督和指导。第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第四条:巴州xxxxxxx煤矿必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主持全面工作,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应急救援实施工作,技术生产管理部门、安全部门、行政卫生部门和矿山治安巡逻队、救护队必须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具备现场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定期进行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演练。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保证应急救援时正常运转。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档案,其中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学习培训活动记录、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目录、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记录等。
第三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
第七条:巴州xxxxxxx煤矿保证24小时由管理人员值班。值班室明示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通讯联系的人员和电话等。第八条: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报告要求:及时报告,不得瞒报、谎报、漏报、拖延不报,造成事故或事件进一步扩大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九条:突发事件现场报告程序:突发事件现场第一发现人员(或巡逻队)→矿井调度值班室→兼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矿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报告程序:矿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县、市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有关部门。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突发事件→保护突发事件现场→控制突发事态发展→组织突发事件抢救→疏导人员→调查了解突发事件情况及伤亡人员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协助上级部门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要求
第十二条:巴州xxxxxxxx煤矿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根据本矿井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检查、评估、监控和危险预测,确定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重点,编制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三条:巴州xxxxxxxxxx煤矿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应 根据项目工程或者其他生产经营场所的特点进行检查、评估、监控和危险预测,确定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重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规定如下内容:
(一)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按照“有职必有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使每件事件都有人负责,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使每种事件应急救援较为迅速准确。
(二)生产作业场所和员工宿舍区救援车辆行走和人员疏散路线。现场应用相应的安全色标明显标示,并在日常工作中保证路线畅通。
(三)受伤人员抢救方案。组织现场急救方案,并根据可能发生伤情,确定2-3个最快捷的医院(诊所),明确相应的路线。
(四)现场易燃易爆物品的转移场所,以及转移途中的安全保证措施。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汇报县煤管局、第一时间汇报市煤炭工业局,三小时之内上报省煤炭工业局信息调度中心。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所属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文明施工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企业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十五条:煤矿生产经营企业凡未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而发生事故的,一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煤矿有关规定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责任。
新疆巴州xxx煤矿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组
长:
矿
长:
xxx 电话:xxxxx
二、副组长:
安全矿长:
xxx 电话:总工程师:
xxx 电话:生产矿长:
xxx 电话:
机电矿长:
xxx 电话:
三、成 员:
xxx、电话:xxx
xxx、电话: 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新疆巴州xxx煤矿 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1、处突维稳工作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处突反恐高度敏感性,敌对势力恶意炒作,误导舆论阐述攻击行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二是暴力犯罪分子穷途末路,常常会孤注一掷,负隅顽抗,对政策攻心、心理瓦解等政治工作是一个挑战。
三是处突反恐虽然不具有很大的杀伤性和毁灭性,但同样面临血与火、生与死、苦与乐的严峻考验。
2、处突反恐对象要以公开透明的舆论宣传,揭穿敌对势力的颠倒黑白以正视听;以有理有据的法律宣示,回击敌对势力的恶意诽谤,张扬行动的正义性、合法性;以强大的政策攻势,瓦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3、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作为反恐处突的主体;帮助广大职工搞好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防护,激发高昂的斗争精神,从而有力地打击处突反恐的对象。
4、处突维稳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时效性。恐怖活动和突发性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以何种方式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处突事件时间紧,各项工作必须快速反应,立即跟进,简化程序,特事特办,传达部署快,思想发动快,组织指挥快,解决问题快,信息反馈快,跟踪问效快,总结经验快。“快”字要贯穿于处突事件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快就是质量,就是力度。
6、处突维稳任务的复杂性,要求必须重视政治性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和恐怖活动的发生;具有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复杂背景,往往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并存,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混杂。
7、处突反恐是时机的选择、手段的采用,还是力量的配置、行动的协调;都要从政治上考虑。
8、反恐处突无小事,稍有疏忽和不慎,都会使小问题酿成大问题,使一般问题变为政治问题,使局部性问题演化为全局性问题。
9、一定要时刻绷紧这根弦,遇事多想要求,谋事多想后果,办事多想影响。要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关于处突反恐维稳的决策指示,学习上级的命令要求,学习有关法规,吃透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广大职工不断强化政策意识、号令意识、法规意识,把反恐处突的每一个行动和每项工作牢牢锁定在社会稳定和上级意图的实现上,从而确保维稳效果的最大化。
10、处突维稳的多样性,要求必须具有指向性。制止较大规模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有处置一般性犯罪事件的;也有打击恐怖分子破坏活动的,又有处置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既有短期的,又有持续较长时间的。
11、就是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对职工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千差万别。
12、在民族地区特别需要加强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处置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特别需要进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方面的教育。
13、只有以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应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以工作重点的差异性应对工作对象的差异性,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际效果。
14、处突维稳的多变性,要求的随机性。突发事件和恐怖活动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处突、反恐、维稳往往频繁变化。
15、处突维稳要求各项工作要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规模、样式、地域和可能遇到的难点以及职工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研究制定现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16、力求做到一个目标多种情况设想,一种情况多种实施方案,一项方案多种操作办法。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 机制。及时解决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不间断地运转。
17、舆论宣传的运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随时把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向社会进行权威发布,抢占舆论宣传“制高点”。
18、结合我矿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xxx、xxxx 巡逻监控组长:xxx 巡逻小组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9、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信息反馈、启动应急预案工作,组织人员对突发事件现场进行控制、心理疏导、强化意识、伤员救治以及协助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善后处理工作。
20、根据突发事件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本单位安全防范装备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等,认真制定有针对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防卫措施。
21、认真做好反恐防暴知识宣传工作
一、常见的恐怖暴力袭击手段
(一)常规手段:
1.袭击:
①爆炸;
②枪击;
2.劫持;
3.纵火破坏。
(二)非常规手段:
1.核辐射恐怖袭击 ;
2.生化恐怖袭击;
3.网络恐怖袭击。
二、如何识别恐怖嫌犯
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
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季节不符者;
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
4.在检查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
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
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
7.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员。
三、遇到恐怖爆炸怎么办
(一)遇爆炸威胁,坚持5字诀
1.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2.快,快撤离;
3.细,细致观察可疑人、事、物; 4.报,迅速报警;
5.记,用照相机等将“现场”记录下来。
(二)爆炸事件发生在室内场所的应对措施
1.镇静,尽快撤离,避免进入实验室等有易燃易爆品的危险地点;
2.不盲目跟从人群逃离;
3.寻找有利地形地物隐蔽;
4.实施自救和互救;
5.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逃生时间;
6.迅速报警;
7.按照指挥及时撤离现场,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原地卧倒,等待救援;
8.协助警方调查。
(三)爆炸事件发生在室外或开放式场所的应对措施
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
2.按照疏散指示和标志撤离到安全区域;
3.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逃生时间;
4.实施自救和救助他人;
5.拨打报警电话,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
6.协助警方调查。
(四)在体育馆、图书馆等大型建筑发生爆炸的应对措施
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避免拥挤、踩踏造成伤亡; 2.撤离时要注意观察场馆内的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平时养成良好习惯,进入陌生场所,注意观察疏散通道、疏散标志、疏散方向等);
3.场所内人员应按照疏散指示和标志从疏散口撤离到场馆外;
4.体育场馆内部体育官员、工作人员以及运动员,应根据沿途的疏散指示和标志通过内部通道疏散;
5.不要因贪恋财物浪费逃生时间;
6.实施必要的自救和救助他人;
7.拨打报警电话xxxx,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
8.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五)在商场与集贸市场发生爆炸的应对措施
1.保持镇静,迅速选择最近安全出口有序撤离现场;
2.注意避开临时搭建的货架,避免因坍塌可能造成新的伤害;
3.注意避开脚下物品,—旦摔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
4.实施自救和救助他人;
5.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6.迅速报警,客观详细地向警方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7.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四、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怎么办
1.熟悉环境,暗记出口。在陌生的环境里,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自身安全,要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需要时能尽快逃离现场;
2.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可用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3.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面对浓烟和烈火,要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
4.不入险地,不贪财物。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把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
5.简易防护,捂鼻匍匐。可用毛巾、口罩捂鼻,匍匐撤离。烟雾较轻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时,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和身体裹好,再冲出去。
6.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时做到“七不要”,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不要惊慌失措;不要盲目呼喊;不要贪恋财物;不 要乱开门窗;不要乘坐电梯;不要随意奔跑;不要轻易跳楼。
五、高层建筑物中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怎么办,开门前先触摸门锁,若门锁温度很高,应关闭房内所有门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向外报警;
不要轻易乘电梯。电梯往往因断电而造成“卡壳”,电梯门直通大楼各层,火场上烟气涌人电梯并极易形成“烟囱效应”,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不可乱钻、乱躲。高层建筑火灾中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躲避火焰或烟雾,这些都是最危险的地方,又不易被发觉,难以获得及时营救;如房间充满烟雾,必须时,可打开门窗,排放烟雾后,应立即重 新关闭好,防止长时间开窗致使外面大量浓烟涌入室内,能见度降低,高温和毒气充斥,无法藏身;
利用建筑内部设施,利用普通楼梯、观景楼梯进行逃生;利用阳台、通廊、安全绳等进行逃生;将房间内的床单或窗帘等物品连接起来进行逃生;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
根据火场广播逃生:当某一楼层或某—部位火势已经蔓 延时,不可盲目行动,要注意听火场消防人员广播和救援疏导信号,选择合适的逃生路线和方法。
六、遇到枪击时如何选择掩蔽物
1、掩蔽物最好处于自己与恐怖分子之间;
2、选择密度质地不易被穿透的掩蔽物。如墙体、立柱、大树干,汽车前部发动机及轮胎等;但木门、玻璃门、垃圾桶、灌木丛、花篮、柜台、场馆内座椅、汽车门和尾部等不能够挡住子弹,虽不能作为掩蔽体,但能够提供隐蔽作用,使恐怖分子在第一时间不能够发现你,为下一步逃生提供了时间;
3、选择能够挡住自己身体的掩蔽物。有些物体质地密度大,但体积过小,不足以完全挡住自己身体,就起不到掩蔽目的。如路灯杆、小树干、消防栓等。
4、选择形状易于隐藏身体,如立柱;不规则物体容易产生跳弹,掩蔽其后容易被跳弹伤及,如假山、观赏石等。
七、在公交车上遇到枪击怎么办
1.快速掩蔽。在公交车上遇到枪击时,迅速低头隐蔽于前排座椅后或蹲下、趴下,不要站立;
2.及时报警。拨打110报警:几路车?哪一站?受到哪个方向的枪击,来自车外还是来自车内?是否有人受伤等;
3.择机下车。在情况不明时,不要下车;确定枪击方 向后,下车沿着枪击相反方向,利用车体做掩护快速撤离;
4.自救互救。到达安全区后,及时检查是否受伤,发现受伤,及时实施自救互救;
5.事后协助。积极向警方提供现场信息,协助警方控制局面。
八、紧急撤离危险现场应注意什么?
1.保持镇静,判明所处位置,及时撤离。2.善选通道,不要使用电梯;
3.迅速撤离,不要贪恋财物,重返危险境地; 4.防护自身,注意避险;如用物品遮掩身体易受害部分和不靠近窗户玻璃,不要逆着人流前进,以避免被推倒在地;
5.紧抓固物,巧避藏知,溜边前行。拥挤时,如有可能,要抓住牢靠的东西如楼梯,暂时躲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九、发现可疑行李、包裹等物品,如何处理
1.现场人员要及时向领导报告; 2.要疏散现场人员;
3.要用防爆毯、防爆桶等遮盖或盛装;
4.待专业人员赶到后,在现场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下,由排爆专业人员处置。
十、被劫持为人质怎么办
1、一旦你不幸被劫持为人质,那么首先不要惊惶,尤 其是妇女们,不要乱喊乱叫,歇斯底里的乱蹦乱跳。不然恐怖分子一旦觉得你这样可能给他带来麻烦,很可能会用一粒“花生米”来让你保持安静。
2、要尽量的向劫持者表示你的顺从,不要呼喊,不要有大的动作,尤其是不要主动试图和劫持者有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你要有什么动作,一定要首先征得劫持者的同意,并且让他知道这样的动作不会对他造成任何的伤害。
总之,你一定要想办法稳定劫持者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身上有爆炸物 的劫持者。
3、如果劫持者情绪相对的稳定,那么你可以尝试和他交谈,如果你的谈话技巧足够高,不排除让他放下武装的可能。但是这样的尝试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针对怀有政治目的的恐怖分子根本无效。
4、如果劫持者情绪相对稳定,你可以小心的尽量想办法使劫持者背对窗户和门,这样可以让劫持者在警方破窗而入的时候反应迟缓。
5、如果劫持者是抱住你的,而劫持者身上又无爆炸装置。那么你应当小心的观察窗户外面有无高楼、山坡、车辆、树丛等,如果有,那么你应当尽量的减少身体的晃动,如果有可能,应当让劫持者处于窗户附近。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外面可能存在的警方狙击手提供好的射击机会。
总之,一旦成为了人质,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激怒劫 持者,并且寻找机会逃脱或者给警方创造好的营救机会。
22、加强矿区的安全保卫和安全防护工作,配备足够数量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装备;加强巡防力度,认真做好防范、防护工作。
23、经常和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保持良好的通讯联络;联络电话:xxxx(xxx)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下认真做好防范工作。
24、加强矿山治安巡逻队建设,认真做到群策群力联防、互防。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车辆、人员进出矿山严格执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大门上锁制度。
25、夜间值守巡逻人员要按照规定按时到岗,不得空岗;不得随意找人顶岗,要加大夜间巡逻密度。发现险情立即上报信息至调度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做到信息上传、下达工作。
26、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到“偏、远、散”地域十必备。
根据矿区生活区所处的位置:
适用于宾馆各部门引用文件
《信息交流控制程序》操作要求
3.1 逐级传达
3.1.1 宾馆领导将信息传达至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
3.1.2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将信息传达至相关部门负责人;
3.1.3 部门负责人将信息传达至部门基层管理人员;
3.1.4 部门基层管理人员将信息传达到员工;
3.1.5 部门负责人负责确认信息全部传达到位。
3.2 逐级上报
3.2.1 部门负责人安排部门内部逐级上报信息,并汇总到部门负责人处;
3.2.2 由各部门负责人将信息按规定时间报告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
3.2.3 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将信息报告宾馆领导。
3.3 对外报告信息
3.3.1 由总经理办公室按总经理的授权,将信息按规定时间报告到指定的单位。
3.4 信息记录
3.4.1 突发事件所在部门或岗位负责人负责记录当班期间突发事件的信息。
3.4.2 总值班负责人负责记录当班期间突发事件的信息记录。
3.4.3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汇总工作日发生突发事件信息的记录 4 记录
预案综述:
为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善后事项环节有条不紊,快而不乱的进行,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企业稳定,保护公司的合法利益,故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出预案,组织应对措施内容,其中包括事件危害程度评估、处理进度管理,事后赏罚环节及评估效果,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1.事件应急准备
1.1.实施前人员方案准备
应急措施实施准备阶段,首先需要人员配备以及拟定突发事件处理方案,具体有:
成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担任组长,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小组拟定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1.2.实施前情况预计以及材料准备
实施前准备阶段首先了解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对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向公司各部门和人员采集信息、向上汇报情况,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对事件涉及人员的信息进行分析及调查,确定起始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
1.3.实施时间、进度计划
根据拟定的处理方案,做到及时提示、提前控制,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 1 态中(此处将制定表格填写);
做出实施进度计划,根据计划实施(此处将制定表格填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出现耽误进程情况则需要做后续总结补充。
2.事件应急措施实施阶段
2.1.公司对内应实行的措施
彻底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或评估; 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谈话及控制;
对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涉及重大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应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案件的查处工作;
2.2.公司经营活动管理
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应对投资者咨询、来访及调查; 暂时停止公司与本次事件相关的重大投资等经营活动;
对于公司经营亏损或面临退市,积极与各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沟通,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事件应急处理后恢复阶段
3.1.工作及运营恢复准备
应急领导小组应尽快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同时应分析和总结经验;
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评估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
3.2.善后事项
应急领导小组拟定关于善后事项的处理意见,包括遭受损失情况以及恢复经营的建议和意见,由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后执行。3.3.事后管理问题的完善
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要恪守保密原则,有关突发事 件处理工作中的情况,不得随意泄露;要忠实履行职责,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决服从公司统一安排,不得损害公司利益及形象;
公司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部门的管理章程,充实内容,提高实施的科学性;
4.事后赏罚环节
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部门和个人,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公司将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5.事件处理细节总结
1.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进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1.2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依据
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 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依据。
1.3 事件分级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 通常情况下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 以及紧急程度等, 将其分为:Ⅰ级的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Ⅱ级的重大环境事件、Ⅲ级的一般环境事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执行下达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任务,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土壤等。
1.5 工作原则
为了确保应急监测预案落到实处, 在执行过程中, 按照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统一指挥, 分级负责、分类管理, 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各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 需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 同时设立应急分队, 对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负责。
2.1 建立事故预案指挥系统
2.2 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环保部门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 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制定的关于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政策和方案, 同时根据当地县政府对环境应急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和要求等;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组织和修订, 同时对县域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件, 各相关部门要对救援工作进行统一指挥, 协调处理, 为了将事件损失降到最低, 各部门需要对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进行统一指导。
2.3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职责
各成员负责对全县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掌握各污染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负责监督全县污染企业, 对企业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 负责组织专门人员和力量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2.4 应急分队主要职责任务
当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 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 及时上报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 划定警戒范围, 维护现场秩序, 控制事态发展;完成应急指挥部赋予的其他任务。
3 环境污染报告程序
作为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县环保局办公室报告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以及事件的简单经过, 事故的后续情况等;县环保局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 立即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 同时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按照相关的要求, 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逐级向上报告。
4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4.1 启动预案
接到事故报告后, 县环保局需要立即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做出请示, 由上级主管部门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并迅速通知指挥部的各个组成成员, 协调处理应急事故。
4.2 赶往事故发生现场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事故的相关报告后, 需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了解整个事件的相关情况, 同时成立应急事故现场指挥部, 组织指挥救援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到通知后, 立即赶赴现场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发布预警公告,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 实施救援处置。
4.3 事故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人员进入现场后, 需要对可能受到危害的相关人员进行转移、撤离、疏散处理, 同时做好善后安置工作;同时环境应急救援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 对事故现场立即进行应急监测, 随时掌握事态的进展情况并向上级报告;通过封闭、隔离、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等措施, 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处理, 对危害可能扩大的行为和活动进行中止处理。
4.4 善后处置
应急指挥部要对受灾人员做好安置、安抚工作, 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组织专家评估受灾范围和损失情况, 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同时提出补偿方案和建议。
5 应急监测工作分类及程序
5.1 分类
一类情况, 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 同时污染威胁到敏感地区, 需要对上述地区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 以及后续监测评价;二类情况, 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较小, 污染造成的危害不太严重, 同时没有对敏感地区构成污染, 通常情况下, 只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一般性测试和评估;三类情况, 环境污染的范围很小, 危害程度比较轻, 只需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5.2 监测工作流程
(1) 响应:环保部门接到应急办公室的报告后, 应急监测领导小组需要迅速通知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进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环境监测组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采样, 立即赶赴现场。 (2) 现场勘查:赶赴现场后, 勘查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立即了解事故的详细情况, 并对现场进行勘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事件的性质、规模进行判断, 同时确定污染源的种类, 判断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3) 监测及采样:根据监测方案的相关要求, 检测人员要身着防护装备进入事故现场, 对事故进行监测和采样, 同时对事故现场的情况和采样与监测点位置进行详细记录。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采集到的样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化验。 (4) 试验分析:根据相关信息, 试验人员准备实验设备、待命, 接到样品后迅速开展实验,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启动流动实验室方案, 进而对现场进行连续检测。 (5) 结果报出:进行现场监测时, 迅速将监测结果上报现场指挥员。实验室分析结果迅速上报应急监测指挥员。应急监测指挥员接收监测结果立即复核。 (6) 撤离和检查:事故现场的测试和采样工作完成后, 接到撤离现场的通知后, 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立即清理现场, 对携带的仪器设备、材料试剂等物品进行清点检查。 (7) 评估:在检测过程中, 对于污染影响周期比较长、污染物分解比较慢的区域, 通常情况下, 由勘查人员制定后评估监测方案, 根据检测方案, 由监测组执行监测任务。
6 制订应急监测方案的原则
6.1 现场监测布点
在布点过程中, 一般以污染事件的发生地和附近区域为主进行检测, 同时需要考虑人群及生活环境, 饮用水源地、住宅区的空气、农田土壤等因素。
6.2 确定监测频次
在监测过程中, 监测的频次需要根据污染的强度、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和范围, 以及污染持续的时间, 同时结合环境区域的功能及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确定。
6.3 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1) 固定源。 (2) 流动源。 (3) 未知成分或污染物。通过现场特征、人员或动物的中毒症状等, 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6.4 确定分析方法
(1) 利用现场快速监测的方法。 (2) 国家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 以及行业统一的分析方法。
6.5 确定现场监测仪器设备
(1) 易携带, 可以直接读取数据。 (2) 国标指定的相关仪器设备。 (3) 能够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 或者定性、半定量的仪器设备等。
6.6 发送监测报告
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报送的监测报告要及时、快速。审核后的现场监测结果应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急办。
7 应急终止以及发布公众信息
当污染事故得到控制, 并且继续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 能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时, 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申请, 应急指挥部向县政府做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情况报告, 经县政府批准后, 终止应急处理工作。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和应急终止后, 需要发布的信息内容由县应急指挥部报请县政府同意后对外进行发布。
8 应急保障内容
(1) 资金保障, 为了降低事故损失, 提高应急处理效率, 指挥部要根据实际需要, 提出相应的支出预算。 (2) 装备保障, 根据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 增加监测设备, 对危险化学品加大检验、鉴定的力度。 (3) 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要作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交通运输和运输秩序的保障工作, 及时对事件发生地的现场实施交通管制。 (4) 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县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 (5) 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组建专家组, 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 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薇.从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的变化趋势中总结应急监测的采样频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6) .
[2]姜彬.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处理环境监测所面临的问题[J].价值工程, 2011 (03) .
关键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救援;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3-03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应急预案建设起步晚,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质量总体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尤其是在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较多问题,在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中,预案的应急作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中需要的不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应急预案,而是需要能够应用于实际应急处置的预案,检验一个预案是否可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必然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预案难以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不顺畅,那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可能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若干关键问题,探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应急预案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我国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供针对性依据。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分析我国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必须对应急预案有基本的认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害性较大;二是事故的紧急性和突发性;三是事件现场的不确定性。
应急预案作为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应急预案的实质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提前预测,并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描述,它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指南[1]。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3年,我国确立了“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小组,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工作的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部门从地方政府到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40多万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2]。我国的应急预案按主要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
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发展迅速,近几年,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现有的应急预案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预案体系上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描述不一致、异构性等问题,不同应急预案体系不能有机地统一;不同的应急预案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冲突[3],使得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当中效用无法发挥,甚至无法作为应急处置的指导守则。第二,应急预案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应急预案发展初期,为了快速形成一个预案体系,造成只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很多应急预案存在内容雷同,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事件发生后,很难按照预案去操作。第三,应急预案的表现形式问题。应急预案多采用文本形式,文档冗长,查询困难,而且忽视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第四,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应急预案科技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与应急管理其他相关工作融合不充分,造成预案被孤立,不能重复发挥其效用。综上所述,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特别是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与不断提升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不能不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探析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不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缺乏风险分析,科学性差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然而现实中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测的。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差异,同样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险范围等可能完全不同;其次,突发事件发生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次级灾害,因此如果没有充分的分析,应急预案就难以实现应急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没有充分的风险分析,应急预案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内容细化程度不高,预案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制定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没有充分预见,最终造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准备,在事件发生之后难以应对自如,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预案缺乏情景描述,脱离应急实际需要
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来说是很大的技术挑战。纵观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不难看到,很多预案的描述笼统,篇幅较短,缺少具体情景描述,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语句,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操作。另外,很多预案内容雷同,抄袭严重,与地区、组织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就某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而言,文中并没有出现隧道积水、小区低层受灾如何处置,而这些被忽视的受灾情景恰恰才是最需要救援的地方。另外,由于地区差异明显,应急救援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洪涝灾害,城市洪涝和农村洪涝的救援重点存在着重大差异,城市洪涝首先要考虑城市交通畅通、低洼地区人员安全;而农村洪涝救援则以排除农田积水,预防山体滑坡等次级灾害为首要任务。因此,如果不能结合地区或灾害种类的差异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定大打折扣。
(三)应急部门协同尚不完善,预案作用受限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并发性,事件一般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此外,突发事件的扩散将导致各类衍生和次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多数的突发事件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配合作战,然而我国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还不完善,致使应急预案中关于部门协同的内容无法实施。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应急预案多是由单一部门或企业单位自行编制,而不是多部门联合制定,使预案本身欠缺协同合作的条件;其次,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间使用的通信设备不尽统一,不同制式的通信设备难以融合对接,造成看似融合的部门并没有真正协同作业;最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差异,多层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机制,这样的组合结构时常会发生决策上的冲突,而应急预案中关于组织方式的描述有限,实际救援时无法统一行动。
(四)应急物资与应急预案不匹配,准备不足
应急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良好的应急物资存储和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救援任务提供基础保障。而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建设还不能与应急预案中关于应急处置的要求相匹配,难以支持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以实物为主,往往会造成物资的数量和品种匮乏,物资存储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要。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物资被调空,仍不能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相继又启用了甘肃、云南、湖北、吉林等省市的应急物资,甚至紧急联系生产企业加紧生产;其次,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垂直管理模式,造成了不同地域差距大,物资储备不均衡,重复构建、管理不善等问题。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将剩余救灾物资转为储备物资,但是多数物资没有标明使用期限,仓库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规范,救援物资缺少统一调度和安排。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应急预案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行灾害风险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风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危险识别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业和运输、商贸、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来识别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
(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典型突发事件情景
一般来说,一线应急救援人员和各组织代表是最熟悉了解本地区具体情况的人员,他们的意见大多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应急预案编制的主体除了编制机关的行政代表、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关联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专家、法学和管理学专家,还应该包括应急救援组织的专家,一线救援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等。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典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除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之外,可编制典型突发事件情景应急预案。情景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描述,是一系列关于需要应急响应的包含各种信息的假设。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灵活高效地应对风险的能力。情景也是应急预案演练的基础,根据特定的情景,可以组织各部门参与培训、演练,培养各部门、组织的协同能力,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三)加强应急预案演习,增强各级部门的协同性
应急演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应急预案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中一些过于死板、不易操作的部分,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必须要开展应急演练。常规的演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开展更多的多层次、常态化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演练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根据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多层次演练,可以提高实际应急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整体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应急演练使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使“死预案”变成“活预案”,“纸预案”变成“人预案”。要保证应急演练活动的质量,还要求统一救援人员的通信设备和救援设备,应急协同,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和指挥工作的协调与统一,首先在技术层面将救援人员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协同。
(四)做好应急储备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预案实施的基础支撑,应与应急预案要求相匹配。在编制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未雨绸缪。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在实物存储的基础上,合同储存和生产综合能力储存模式,做好充分的应急物资准备。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储备应急物资上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与当地应急预案相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自救物资。居民应急储备作为政府物资储备的补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帮助受灾人群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应急物资,对灾害中生存、自救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水、高热量食品、简单医疗物资、逃生和求救物资。在日本,每个家庭都配备地震应急包,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后,公民自救在政府救援开展之前即已经开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应急评价体系
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包括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两个阶段,事前评价是从理论上对预案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质量;事后评价是基于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要想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事前评价中,要对应急预案中场景的代表性、方案的动态调整性、应急方案的合理性、应急步骤的明确性、应急任务的准确性、政策保障的充分性、资源储备的充分性,应急联动机制等与操作性相关的指标做完整的衡量和估计,并且要根据预案的具体情况,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事后评价包括应急演练后的评价和应急实施后的评价,事后评价是针对预案的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为应急预案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应急处置提供经验和指导。
(六)细化推广应急预案,提高全民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之前预先制定的操作方案,它所描述的是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因此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对于应急处置操作程序的描述要尽量清晰、具体。预案的丰富程度直观地反映在预案的篇幅上,美国的《全国响应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正文有80页,应急支持功能附件①达288页。突发事件类附件②则由上百页的多个文件组成。美国总体应急预案在职责、操作概念程序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其预案的支持功能附件对于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均表述得非常清晰和具体。
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不仅是政府应急部门的操作指南,也是群众的自救指南。群众是应急预案操作的主体,群众自救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所体现出来的首要原则是“人员安全”,“预防为主,自救为主”在应急救援中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每个公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要加强基层的应急宣传与应急培训,将应急预案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联邦政府制作了一个专门的网页——“全国应急响应框架资源中心”,把框架文本、相关资源、官方相关培训信息等放在一个平台上供全国使用者参考。
四、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一案三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的有效性,是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四个原因,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牵涉到应急工作的多个方面,所以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除了预案本身的不完善之外,更多的是与之相关的应急工作的问题,例如应急部门的协同合作、应急联动问题,各级政府应急储备问题,广大公众应急教育不足问题等。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须同时完善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知识宣传等工作,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整体水平。只有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在实际应急工作中的效用,才能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的价值,增强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军.应急预案信息化方法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2]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荐阅读: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06-23
安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6-24
食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9-18
校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13
总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25
春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1-06
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2-17
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0-02
突发火灾应急预案10-25
超市突发应急预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