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共9篇)

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 篇1

应急预案

学校是传染病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因此为了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做好学校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非典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止疾病在学校中传播,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特制定以下应急预案。

一、预防传染病具体措施:

1、建立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为落实应急预案要求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设备条件。

2、学校建立卫生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传染病流行季节,卫生室医护人员和班主任老师要密切配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校要利用健康教育课(初中)、健康知识讲座(高中)黑板报、广播台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教会师生一般的防病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生活习惯。

4、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学生的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学生要注意经常开门开窗,保证教室、宿舍空气的流通。

5、一旦发现学生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做到及时到卫生室诊治并通知家长,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由学校派员带领学生进行就医。

二、等级划分与应急处臵:

(一)第一级传染病事件:

1、确认划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3)水痘: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以下。

(4)流脑:学校出现有发热、头痛、淤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校出现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2、应急处臵:

(1)在第一时间内以电话形式向市教育局计财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病情况。

(2)马上协助学生家长把病人送医院进行就诊,同时严格控制患者病愈返校的隔离期限。

(3)学校及时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进一步落实各项应急预防和控制措施。

(4)卫生室医护人员加强对校内消毒隔离工作的指导,并立即组织人员对重点班级(场所)进行重点消毒,同时负责指导和督促落实学校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5)学校进一步做好对相关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广播、出专题专栏、组织课堂宣讲、张贴或向学生家长发放宣传资料。(6)在疫情期间有病例发生的班级停止使用学校公共教室,同时在这段时间学校不再组织师生进行集体活动,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7)在控制疫情期间卫生室医护人员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坚持每天驿学生进行症状检测,如发现体温在38度以上并伴有相似症状的学生,要及时送离学校并进行就医。

(8)在控制疫情期间学校认真做好对疾病的检测工作,建立进校晨检制度及逐级上报疾病制度,力争在第一节课时前掌握师生疾病续发情况。

(9)卫生室医护人员每天追踪发病动态,认真做好每日传染病发病情况登记、统计工作,并在每日上午9:30前把前一日9时至当日9时学校师生员工的发病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市疾控中心,以完成传染病发病续报工作。

(10)当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在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时才可以结案,并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结案小结工作。

(二)第二级传染病事件:

1、确认划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例在30例及以上。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病例在30例及以上。

(3)水痘: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及以上。

(4)流脑:学校出现有发热、头痛、淤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校出现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2、应急处臵:

在执行第一级传染病事件第一至第九条处臵措施的基础上:

(1)配合市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整,认真接受卫生部门的指导和督查,并积极修正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2)当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在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时,按照要求认真进行结案,并根据有关规定完成结案小结工作。

(三)第三级传染病事件:

1、确认划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例在100例及以上。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病例在100例及以上。

(3)水痘: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100例及以上。

(4)流脑:学校出现有发热、头痛、淤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或有经医院临床确诊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校出现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症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3、应急处臵:

在执行第一级传染病事件第一至第九条处臵措施的基础上:

(1)配合市政府、市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认真接受卫生部门的指导和督查,并积极修正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2)当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在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时,按照要求认真进行结案,并根据有关规定完成结案小结工作。

三、处臵传染病领导小组:

组 长:张成江

界湖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高本富

界湖中心小学副校长 成 员:

窦忠云 界湖中心小学西校区负责人 张志文 界湖中心小学东校区负责人 王洪秀 界湖中心小学中疃联小负责人 车 钱 界湖中心小学白石联小负责人 郑德艳 界湖中心小学明生联小负责人 朱作福 界湖中心小学夏庄联小负责人 赵西学 界湖中心小学卧龙源联小负责人 郭树军 界湖中心小学南寨联小负责人 李明娟 爱卫会专职工作人员

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食物中毒)

应急预案

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学校应对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上海市施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意见》,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建立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工作领导小组,坚持 “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制订制度,落实措施,加强检查,责任到人。

2、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体检,无健康证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

3、严格把好食品验收关,杜绝不洁、变质或“三无”食品流入,做好验收记录。

4、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煮熟烧透,加工好的食物及时进入熟食间,严格熟食间的管理,防止熟食再污染。

5、实行熟、生食物分开保管、使用不同制作器皿。

6、做好留样食物的记录并签名,留样食品做好标记须在冷藏柜内保留 48小时。严禁将留样食品存放在冷冻柜内。

7、严格各操作环节中的消毒工作,消毒方法要正确、时间要保证。

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按照严重程度进行等级确认与划分:

1、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2、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3、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99人及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三、一旦发生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应按下列程序处臵:

1、停止供餐:立即停止学校食堂或盒饭公司的供餐。

2、及时报告:

(1)条件:有3人(含3人)以上疑似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症状。

(2)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班主任或分餐老师应及时向校领导或卫生老师报告,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内电话报告区教育局及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学校在事件发生90分钟内向教育局呈书面报告。报告内容:疑似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的人数、症状、及第一例发生的时间;学校的名称、责任人、地点和联系电话;供应单位的名称、责任人、地点和联系电话;目前状况和紧急处理措施;报告时间和报告人。处理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应随时报告。

(3)报告途径

教育局安全科、县食品药品监督所

3、学校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立即把患者送往区级或以上医院救治,及时通知家长或家属。

4、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同时要保护好现场,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以便卫生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可靠的情况,积极主动配合区食品药品监督所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学校卫生保健老师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专册登记,学校统计和登记好患病师生的具体情况(包括:班级、人数、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就医情况等)。

6、学校在事件发生后,做好随访工作,继续排摸调查,安排专人做好家长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书面报告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直至所有患病学生全部康复到校上课。

7、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包括教学秩序和下一餐用餐等)。

8、保险介入:同时通知保险机构介入。

9、必要时报告公安、工商等部门。四.组织机构

1.突发性事件(食物中毒)应急处臵工作组 组 长:张成江

界湖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高本富

界湖中心小学副校长 成 员:

窦忠云 界湖中心小学西校区负责人 张志文 界湖中心小学东校区负责人 王洪秀 界湖中心小学中疃联小负责人 车 钱 界湖中心小学白石联小负责人 郑德艳 界湖中心小学明生联小负责人 朱作福 界湖中心小学夏庄联小负责人 赵西学 界湖中心小学卧龙源联小负责人 郭树军 界湖中心小学南寨联小负责人 李明娟 爱卫会专职工作人员 2.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老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老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实施求救工作。(3)、根据需要对师生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及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确保通信设备设施、信息网络畅通。

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 篇2

近年来, 随着现代经济、现代传媒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变化。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 我国高校内部的变化也悄然而生。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普及阶段, 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 其易受外界复杂环境的影响, 而卷进校园突发公共事件中。例如, 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9年发生的“甲型流感”事件;2013年3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2013年6月, 太原理工大学突发大火事件;2014年7月, 厦门大学吴××性骚扰研究生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都表明, 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安全, 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当高校成为了突发公共事件最易发生的场所, 不但会对学生本人造成危害, 也会对社会、学校、家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期, 本研究有助于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 有效降低其对学生的伤害, 降低学校的损失,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1. 大学生思想观念扭曲导致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 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但是,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少, 对新旧事物缺乏比较, 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只是一味接受新的思想, 因此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信仰弱化、责任意识淡化、消费观念扭曲等负面影响, 这也难免会引发一些校园突发公共事件。

2. 大学生特殊心理问题诱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单亲、再婚、残疾等特殊家庭, 因这些特殊家庭的特殊教育环境使得孩子们不能够正常成长, 极易造成其心理的敏感、脆弱、容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他们行为方式偏差, 易诱发大学生群体中的突发公共事件。

3. 学校管理制度漏洞引发突发公共事件。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开始显现, 硬件设施的破旧、教学楼的失修、水电设施的毁坏等等, 这些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学生与管理者的沟通不畅以及突发事件的防治机制的落后等等, 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不满情绪, 导致了一系列的高校突发事件。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与管理者的沟通不畅引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二是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引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三是防治机制不完善引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4. 自我管理能力缺失诱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现代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 缺失自我管理能力, 如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与人交往能力缺失等, 都使他们忽视了自己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培养, 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培养自身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同时, 使得他们不能冷静分析,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 很容易使自己卷入突发事件中。能力上的缺失, 导致了校园突发事件更容易扩大, 遍及更广, 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5. 过分迷恋网络引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近年来, 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可以达到99%左右, 其在方便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 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缺少自制能力的学生来说, 网络的危害尤为明显。很多学生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网络游戏中, 甚至逃课打游戏。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生活非常自闭, 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恐惧, 开始不适应现实生活, 这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对策

1. 构建有效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系统。

构建有效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系统, 可以从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应对能力这两个方面来做好体制预防和认知预防。

(1)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做好体制预防。主动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建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体系, 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财产和人员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积极维护校园、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要建立有效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系统, 必须有体制上的保证, 出台相关的文件规定, 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来管理和执行。例如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后勤保障、危机保安、心理辅导等机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小组, 由二级学院分管工作一把手、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各班班长组成。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的运转过程中要遵循计划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2) 提升大学生应对能力, 做好认知预防。在高校中, 与学生正面直接接触的是辅导员, 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指路人。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同时, 高校辅导员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事件发生的缘由, 能够比较全面地深入到第一线,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事件的动态, 并且在处理时, 可以控制事件的扩大, 减少伤害的增加。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及时发现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因素,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安全教育以及宣传工作, 加强危机心理预防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

2. 建立高效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机制。

有效的处置策略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机制时, 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 积极配和,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的各个环节, 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 提高办事效率。

(1) 高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作用, 保证机构的人员配置到位, 各职能部门之间能有效协调、沟通, 积极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力争将事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降到最低, 确保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尽快恢复, 避免突发事件使高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并且在事后,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委员会能及时做好总结和创新, 降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提升高校自身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 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调度策略。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 学校危机管理委员会应立即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调度, 控制事件的扩大, 尽可能地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第一, 相关领导要到现场, 及时做好应急处理的调度工作, 组织好各部门开展工作, 调动资源, 尽快解决事情。第二, 主动采取措施, 必要时联合校外部门联合解决, 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调度。例如大面积的火灾、食物中毒等, 仅依靠校内的相关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 不仅在人力上严重缺乏, 而且还没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我们要请相关的部门和专家来解决, 同时要做好财力上的调度, 确保火灾、中毒中受伤人员的生命安全。第三, 保卫部门和各学院相关人员要紧密联系, 必须联合起来做好监测工作, 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连环爆发, 这也是体现策略中人力调度的一方面。各学院应及时关注突发事件当事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举止, 及时发现他们的变化, 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3. 宣传部门做好信息的发布策略。

在2003年“SARS”盛行的初期, 由于部分学校没有及时、准确地发布SARS传播的信息各种消息, 谣言盛行, 造成家长紧张, 学校师生恐慌, 无法安心上课, 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混乱, 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受影响。所以说, 信息的及时、准确的发布, 对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 破除外界的谣言, 消除学校与外界的误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若处理不当, 则会加剧学校的负面影响, 对学校和师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做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恢复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事后的恢复工作是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事件发生后, 一方面要关心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根据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人为本”原则, 首先要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在接到突发事件发生的消息的第一时间, 学校医务室要派专人前往查看是否有学生受伤, 对受伤学生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 如果医务室条件有限, 无法施救, 就需拨打求救电话, 送至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另一方面要跟踪关注突发事件受害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跟踪、辅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有助于帮助受害人走出心理阴影, 正常学习和生活。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后恢复机制能尽快使师生从突发事件中走出来, 恢复到正常的教学状态来, 同时还能够重新建立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五、做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事后总结

突发公共事件过后, 就要善于总结和创新。首先, 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应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及时形成书面材料。要将每次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案例编入成册, 在全校的危机管理教育中宣讲, 提高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 同时, 也能帮助学校管理者积累经验, 找到管理中存在的缺点, 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其次, 要创新管理工作体系, 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事后总结工作, 使各高校的机制能够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 同时, 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校园的需求。各高校不能以一次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为最终目的, 而是为了防止下次类此突发事件的发生, 积极完善处置机制, 与时俱进, 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体系, 减少学校的损失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繁, 并逐渐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最易发生的场所。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会对学生本人造成危害, 也会对社会、学校、家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深层次分析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这将有助于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 有效降低其对学生的伤害, 降低学校的损失,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原因,处置

参考文献

[1]付军.论校外公寓校园文化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 2004, (2) .

[2]薛澜, 张强, 钟开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董传义.危机管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问责制研究 篇3

变“结果问责观”为“过程问责观” 将问责理解为“责任追究”,属于“结果问责观”;将问责理解为“对责任的监督过问”,属于“过程问责观”。前者强调对履职结果给予“事后追究”,后者强调对履职过程进行“监督过问”。问责的全面理解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普遍流行的观念和流行做法都倾向于前者,对于特别强调“预防”重要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言,坚持“过程问责”显然更有价值。而且,这也使问责成为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建立“问 — 回应”的问责管理机制对于问责主体而言,尤其应当强调对责任的“监督过问”;而对于问责对象,则应强调对“监督过问”予以“回应”,这样形成的“问—回应”机制具有以下优点:

1. 问责是双向行为,允许(或需要)责任主体主动汇报或解释自己的行为,问责是一种常态机制,一种适应管理需要的例行公事,而不是“运动式”的静态追究责任的手段;当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处于互动状态时,问责就伴随管理过程始终,成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2. 当问责成为动态管理过程的一部分时,容易形成”责任对接“,即当问责对象的责任与问责主体的责任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有合理分担,尤其当问责主体同样对这件事享有一定控制权时,通过“问—回答”的机制,无论是被动地回应“问”,还是主动地以“回应”来推动“问”,都会导致“各尽其责”、“责任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当然这也符合行政伦理。因为,一个不考虑责任分担却需要责任承担的问责机制毕竟有碍于公平。

3. 当责任主体时刻需要为“过问”寻找“回应”的合理理由时,这种状况有利于责任主体提高“部门诚信和工作绩效”,因为他不能等到批评时才来解释,不能让工作的每一步成为下一步的绊脚石。

4.问责成为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应对问责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原则 构建应对问责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应急管理和有效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此,应对问责制的构建应遵循三项原则,即问责与改进工作和落实责任相结合,过程责任监督与结果追责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五大问责关系的制度构想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应关注四种类型责任:政治责任,职务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四类责任即为应对问责的客体,而对这四类责任的承担就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客体;“承担”行为的主体即为应对问责对象,而有权对这种“承担”进行监督过问者即为应对问责主体,应对问责主体和对象共同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四类责任可构建以下五大问责法律关系:(1)基于政治责任的政治问责关系。即执政党, 民主党派,选民等政治权力主体问责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2)基于职务责任的行政问责关系。即行政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即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3)基于职务责任的社会问责关系。即全民、政党、媒体、宗教团体等社会权力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4)基于行政责任的法律问责关系。这是在行政问责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职责设定未给予落实措施这一现状,通过拟定具体“制裁”条款来保证这些责任的落实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5) 基于道德责任的伦理问责关系。即社会权力主体通过谴责的形式问责相关义务主体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应对问责程序制度设计 以“责任的实现”为中心来设计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问责程序可从问责主体“要求落实责任”和“要求改进工作”开始。程序设计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闭合原则,即问责主体的“要求”必须得到问责对象的“回应”,从而形成闭合回路,以保证问责实效;二是效率原则,即为了尽快落实责任,改进应对工作,问责程序应保证效率优先,即以非正式的简易程序为原则,以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以此节省问责与“责任实现”过程中的时间。“简易程序”即问责主体的过问得到问责对象及时合理回应时;或问责主体的监督事项得到问责对象有效落实时,即可完成问责;“普通程序”即在简易程序不能达到问责目的的情形下,通过设计检控,调查,听证等手段来保证问责目的的实现。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4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就有可能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发生在我校内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校园稳定,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xx、xx、xx、xx、xx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任办公室主任

二、各部门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制订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确保全校师生了解预案;强化监测与预警,坚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特别是消防,食品卫生、校舍安全等方面检查;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各工作组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同时向上级汇报。

2、学校教务、工会、团委职责:负责监测和报告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类、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组织安全技能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组织开展多种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做好参与突发事件人员的思想工作。做好学校平安保卫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及危及治安情况;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保护案发现场,控制事态发展,配合做好侦破校园案件的调查取证等工作。

3、学校后勤职责:负责监测和报告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后勤设施服务检查,配合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或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救治学校病伤人员。

4、学校其他部门职责: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做好事件的前期处置工作,保护好现场,稳定情绪,防止事态扩大。

三、运行机制

<一>、建立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逐级报告制度

最先获悉可能发生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或发生突发事件者,应立即向校长或值周领导、值周组长报告,学校应当在1小时内向县教育局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的简要过程、伤亡人数、波及范围,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和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同时,随着事态的发展做好续报工作。特殊时期实行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

<二>、先期预防和处置措施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学校要根据政府发布的自然灾害预警级别落实预防和处置措施,针对学校的特点,重点做好防汛、抗台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一旦接到预报,立即进入抗灾状态。

1、一般灾情

值班人员向分管领导汇报灾情;分管领导进岗到位;通知下属各处室负责人做好抗灾准备。

2、较大灾情

分管领导向主要领导汇报灾情;主要领导进岗到位;落实防御措施,通知、部署学校相关人员做好抗灾准备。

3、重大灾情

全体领导进岗到位,成立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向抢险救灾领导小组汇报灾情;救灾指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落实抢险救灾,处理善后等工作,全力做好学校师生财产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把灾害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

1、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2、突发事故发生后,学校有关责任人要迅速赶赴现场救助受伤害师生,同时在第一时间内把事故情况报告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并拨打“110”、“119”、“120”等报警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3、组织好学生的疏散工作,做好学生家长的安抚工作,阻止学生参加突发事故救援工作。

4、对事故的处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三)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1、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具体措施: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内各处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校内的疫情通报: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落实各项防治疫情措施,做好进行应急状态的准备;学校内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掌握全体师生情况并及时上报;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全校师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行;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计算机房、厕所等场所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县政府批准;采取停课措施时,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2、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县教育局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卫生局;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保留造成事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事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当此类事件发生,学校应迅速报告卫生局、教育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四)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

1、一旦发现有发生此类事件的倾向,学校要立即向县教育局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当地派出所汇报,同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说服教育、思想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广播、通告等形式,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聚集人员通过合法途径、正当渠道解决问题。

2、学校积极配合上级和相关部门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劝散工作。在教育疏导、反复劝散无效或发生聚集闹事等情况时,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配合公安部门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平定事态,坚决果断处置,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并配合公安部门采取措施对违法人员依法处置,同时做好相关的取证工作。

3、事态平息后,学校认真总结教训,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工作,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对于在事件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应急保障机制

学校平时应根据要求配备消防器材以及消、杀、灭药品等救灾所需物资,组织和训练出一支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队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总务处、校医要及时、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物资能源供应充足、医疗卫生服务到位。

〈四〉后期处置措施

(一)结果报送,建立档案

按照逐级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过后,学校及时报送相关情况。报送内容包括事发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经过、伤亡人数、直接损失;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需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等。

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案,建立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档案。

(二)追究责任,实施奖惩

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证据,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积极探索稳妥、快速、高效做好学校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新途径。

四、其他

学校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督促各应急突发事件的工作小组和各处室要根据本校实际和本预案要求,制定演练计划并付诸实施,要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要建立稳定的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队伍,确保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事件工作顺利进行。

全体教师应长期开通手机等通讯设备,确保信息畅通,随时获悉突发事件信息,保障应急预案迅速启动。

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 篇5

为了加强对我市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医疗废物意外泄漏后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伤亡以及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市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及其他突发事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指导和规范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提高应对能力,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对公众健康和国家财产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秩序,制订本方案。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预防为主,规范管理;科学应对,分级负责。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成都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弃物的突发事件处置。

五、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1.市卫生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的医疗废物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成立本单位医疗废物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二)职责分工

1.市卫生局对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处置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医政处负责日常业务管理,发生突发事件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由应急办牵头处置,法监处、中医处、基妇等处等为相关责任处室。当发生医疗机构外医疗废弃物意外泄漏时,市卫生局协助环保部门等的调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1

2.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指导突发事件时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当发生传染病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对医疗机构开展人员分级培训。

(2)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含放射源)流失、泄漏、扩散、职业暴露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3.卫生监督机构职责

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存点的交接记录、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及预防控制等管理情况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个人给予相应行政处罚。

(三)事件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

医疗卫生机构

2.报告时限和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发现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属地区(市)县卫生局和环保部门报告。

接到突发事故信息报告后,属地区(市)县卫生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随时报告态势进展情况。对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危及人民群众安全的,应当按照本方案以下2-4款要求及时向本级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2)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属地区(市)县卫生局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属地区(市)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

(3)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

2在2小时内向属地区(市)县卫生局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属地区(市)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

(4)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任何个人和单位对突发医疗废物突发意外事故不得隐瞒、缓报和谎报。

3.报告内容

突发事故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情进程。

(1)首次报告:经调查确认的突发事故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态势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2)进程报告:应根据事件发生、发展情况,采取每小时、每天、每周或不定时报告事件进程。

(3)结案报告:事情基本终止,医疗单位应做出结案报告,逐级上报。主要内容: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原因、性质,采取的措施、主要经验教训等。

六、应急处置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对受到医疗废物危害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求援。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重要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1.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流失、泄漏、扩散泄漏物进行控制,并及时对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污染扩散;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3.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4.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5.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二)可能造成的污染

1.环境污染。当废物流失、泄漏、扩散造成环境污染时,立即封锁现场,立即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派出应急队伍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回收销毁,对环境进行无害化处理。

2.水源污染。如发生水源污染,立即向卫生、水务、环保等部门报告,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尽快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封闭、处理。

(三)分级处置

1.一般级别(一个乡镇,一个社区受到污染时):由属地卫生部门组织力量积极展开应对,并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2.较大级别(波及两个以上乡镇或两个以上社区):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到两个以上乡镇或社区,除属地卫生部门积极展开应对外,立即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置。

3.重大级别(波及两个以上区(市)县):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波及到两个以上区(市)县,除市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展开应对外,并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定期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二)加强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规定,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区(市)县卫生局要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同时上报。

(三)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合理安排应急工作经费,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消杀药械等物资。

附件:成都市卫生系统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篇6

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的指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各类伤亡事故的最大隐患,注重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消除隐患,减少以至杜绝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为一旦突发安全事故,能及是沉着应对,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定,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制定本预案。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要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中小学伤亡事故,事件典型案例选析》,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始终将学校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逢会必讲,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全体教师必须站在讲政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高觉悟,克服麻痹、侥幸的心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普及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突发事件范围广、隐蔽性强,随时威胁师生的生命安全、主要有:地震、火灾、水灾、食物中毒、校舍倒塌、交通事故、治安事件和突发的传染性疾病等。全体师生要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安全思想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增强自救能力。

三、建立安全事故排查制度,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安全事故上报制度。事故发生后,应在10分钟内上报学校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应在30分钟内上报学校主要领导,重特大事故,学校应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安全教育是学校常规性、反复性的重要工作,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排查校园安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体教师要不断加强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处置预案。

遇地震的应急预案

上课时如果突然发生地震,学校应采用下列应急方法:

1、各班在教室中上课教师指挥学生要沉着,不要惊慌、乱跑,在底层上课的教师组织学生有序撤离教室,到运动场中间。二至四层上课的教师指挥学生躲在课桌下,保护好头部。

2、地震时由门卫负责关掉电源总开关(变压器领扣)。

3、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学生,由上课的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在远离楼房及电线的地方。震停后,由校长统一指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出动指挥学生有序撤离。

4、如遇建筑物倒塌,由值周教师领导负责指导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学校教师进行搜救,并立即向上级汇报,拨打“120”急救中心请求救护。

5、震停学生撤离教室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进行全面检查,确无安全隐患方可组织学生进入教室。

6、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出震灾评估,上报上级部门。

发生火灾应急预案

1、发生火灾时,相关教职工应指挥学生尽快有序离开火场。

2、由相关值班人员切掉电源。

3、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扑救,同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并拨打“119”电话请求援助。

4、在保护师生安全离开火场的同时,力所能力的抢救贵重物品。

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学生突然晕厥或出现食品中毒等

课堂上学生发生突然晕厥时,由上课教师立即进行急救,并立即指派学生及时汇报学校领导,班主任负责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值周领导及时组织人员将学生送往医院抢救或拨打“120”急救中心请求救护。

2、学生在课间发生预外事故

课间学生出现预外事故时,由值周教师或班主任立即进行急救,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与家长联系,值周领导及时组织人员将学生送往医院抢救或拨打“120”急救中心请求救护。

3、出现传染性急病

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 篇7

一、建立健全联合指挥系统, 加强组织指挥能力建设

组织指挥系统是整个应急处置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越是危急时刻, 越要加强统一指挥领导。一是逐级完善组织指挥体系。形成纵横交错, 覆盖军队、地方、民众等社会各界力量, 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密切合作、步调一致的联合指挥网络系统, 形成强有力的中央、省、市、县、乡、村应急处置联合指挥领导体制。明确由联合指挥部负责指挥和协调, 实现条块结合、上下协调的统一组织指挥体系。二

是由各级地方主要领导任联合指挥部总指挥。地方主要领导任指挥长, 便于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队、民间等各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 通过联合指挥部, 凝聚力量、集体决策、抓好落实。三是在联合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指挥部。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加强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应急处置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人员的骨干引领作用, 又要发挥地方组织熟悉情况、统筹协调的作用, 更要发挥广大民众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基础作用。五是加

强对突发事件的研判, 果断制定决

策。地方党政、军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应熟悉本地情况, 广泛收集信息, 做到信息情报准确到位, 应急处置果断。在准确把握形势, 科学比选方案的基础上, 果断做出决策。六是宏观把握全局, 科学制定处置举措。突发事件发生后, 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全局、掌握实情、理清思路, 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拿出有力的措施, 确保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各级、各部门立即行动, 采取有效措施, 防范及救治效果比较好, 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赞扬。

二、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系统, 加强救治能力建设

应对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是以人为本、抢救生命。一是建立健全自救体系。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各种灾难发生后, 最及时有效的措施是组织开展自救, 因地制宜, 建立覆盖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的救灾救援队伍, 配备救援工具, 广泛开展群众避灾及救助知识的培训演练。二是建立健全专业救援体系。以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为主体, 建立健全专业救援队, 按照“一专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 加强救援训练。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沟通协调, 建立抗灾应急互援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医疗救护体系。在以当地医院医疗急救网络为骨干力量的基础上, 组织和动员群众性救援组织与专业医疗队伍配合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心理救助系统。坚持身体治疗与精神抚慰相结合, 组织开展心理治疗, 确保灾民的身心健康。

三、建立健全综合保障系统, 加强综合保障能力建设

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灾情发生后, 抢修道路、通信、通电、通水及食品供给是救灾的当务之急。通信、交通、物资供给等工程性保障是确保科学有序指挥的前提基础。一是在通信系统方面。一手抓紧急通讯线路抢修, 一手抓应急通讯网络系统启动。二是在道路交通、工程抢险方面。首要任务是争分夺秒地抢修毁损道路、打通生命线。坚持突出重点、先抢干线、后通支线的原则, 采取公路多点推进, 铁路、水路、航空齐头并进, 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立体式、快速化的救灾交通网络。三是在物资供给方面。要建立相应规模的物资储备中心, 储备充足的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被褥、照明、油料等救灾应急物资。四是在健全机制方面。要设计和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提高灾害风险转移能力。

四、建立健全灾后重建系统, 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安置灾民就是保护灾民, 稳定灾民。一是尽快安置。坚持发动群众、争取援助、就地取材、逐步完善的原则, 采取多策并举的办法, 多途径抓好生活安置工作。二是科学安置。坚持“就地安置为主, 异地安置为辅;分散安置为主, 集中安置为辅;自力更生为主, 上级支持为辅”的原则安置灾民, 避免因过分集中安置导致局部环境卫生条件下降, 引发疾病。三是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 处理好就地重建和异地建设的关系、自力更生和对口支援的关系、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 做好重建方案和建设规划, 及时展开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实施对口支援。采取省对市、市对县的办法, 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帮助灾区加快恢复重建。五是注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大巡逻防控力度, 震慑犯罪, 增强群众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银行、商场、药店、医院、临时救护点以及群众露宿场所、救援物资储存点等重点部门及单位的保卫和监管, 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六是

及时向公众报道灾情, 正确引导舆

论。组织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第一时间发布灾情, 强化政府信息主导社会舆论。通过新闻发布会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 向群众及时、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为应对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努力增强领导干部素质, 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处置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与界定

(一)关于突发事件

对于突发事件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和官方公文从各自视角都自有界定。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呈现为异常状态,大众对此缺乏准备却普遍予以关注的新闻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可以说,突发事件,广义上可理解为突然、意料之外发生的任何事情;狭义的突发事件,可理解为突然、意料之外发生的重大或者敏感的,可能对某个区域或者范围的特定群体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是我国当今各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该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该法对突发事件的概念、性质、分类和应急措施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号召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

高校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场所,属于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集体生活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大学生思想活跃,爱国、民主意识强,易冲动等特点,使得高校出现的突发事件类型和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性质和产生因素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高校近些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案例,可以现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涉及的问题比较敏感,大学生往往会怀着强烈的愛国热情参与其中, 特别又由于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群体性事件;第二,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以及因教学管理问题而引发的罢课、联名抗议,以及因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引发的学生或其父母无理滋事等事件,再有就是学生在学校内盗窃公私财产、破坏公私财产,在校内或周边打群架、殴打教师或他人、赌博等治安管理案件,或者构成犯罪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学校可能负有相应的管理责任;第三,学生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包括交通事故、溺水等意外事故,或者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失恋而自伤自杀等心里类事件;第四,卫生突发事件,即在高校内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五,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包括洪水、地震、台风等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

根据上述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笔者认为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界定为: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危害高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和高校正当利益的事件。

二、我国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处置的立法现状和问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相关法律规定,散见于中央、地方政府或者行政部门等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或者行政规章之中,例如,《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的决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教育系统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等。但是,这些行政法规多集中在校园安全和食品卫生上,并且,由于行政法规、规章相对于法律来说层级较低,可以说,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法律制度落后。

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管理中比较突出且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虽然普适性的突发事件处置的法律法规可以对高校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依据,但适应于高校独有特点的系统性的应急法律制度的空缺,在一段时期内,必然对高校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带来诸多障碍。目前,需要对大量层出不穷的高校突发事件进行法律关照和总体制度设计。

(二)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1.处置突发事件理念滞后

第一,有些高校管理者仍把突发事件处置当作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认为学生工作部门与学校保卫处两个职能部门足够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第二,大部分高校未能将突发事件处置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各部门管理者、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意识明显不够;第三,在当前高校管理上,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如何通过什么作为,使学校迅速提高社会声誉的问题,而很少关注有哪些问题可能会把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摧垮;第四,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处置和管理的全部内容,更没有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轻视对高校预防阶段的总体性制度设计,对于应急控制阶段疲于应付,而在事后往往没有相应的评估反馈程序。

2.专门管理机构缺失

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缺乏一个专门的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机构。现行的突发事件管理中多为临时、松散的临时性组织,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临时组建的。临时性组织的工作内容上和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对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处置缺乏行之有效的整套措施,且难以建立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机制。另外,我国高校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校园警察或者校园警务措施,也是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一个弱项,目前,公安机关在各高校大多设置了派出所,但是派出所对校园案件的侦破、处理方法却往往达不到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者和师生的预期。

3.信息不对称加大处置难度

从信息方面来看,国家通过颁布与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明确了突发事件的信息上报制度,但个别地方政府有时也会出现瞒报、漏报和缓报等情况。突发事件的管理主体来自于不同行政部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也阻碍了突发事件信息的横向交流,学校获得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内部的各个媒体也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扮演着这一重要角色,有些高校的宣传媒体和学生管理部门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给同学们及时准确的学校政策,没有针对学校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导致学生轻信小道消息,从而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乃至扩大。

4.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通常将预算投入到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硬件建设上,或放在后勤建设等事务上,很少将一部分资金正式纳入到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建设中。法律经济分析学派常提到的著名的“汉德公式”,即汉德法官1947年提出的B≥L×P 公式,该公式中的B为投入的预防金额,L为事故发生的损失金额,P为事故发生的几率。比如,从事一项活动,平均每十年会出一次事故,而若发生事故,损害的金额是 1万元,则每年至少须投入1000元用于预防。由于高校突发事件事关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对高校声誉有重大影响,应该加大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三、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主体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由此可见,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的处置主体。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8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七)管理、适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和《高等教育法》第 11 条,“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见,高校是被法律、法规授权了一定自主权的组织。当高校突发事件被列入高校章程或高校突发事件干涉了教育教学活动时,高校便是可以作出处置的主体。因此,作出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行为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其他行政部门或高校。无疑,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主体。

四、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路径初探

(一)建立专门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制度,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的法律位阶

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一般性突发事件需要应急处置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影响的主体特殊,队伍庞大,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备受社会关注。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应该适时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法律制度,建立专门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制度,并且,将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规定于法律中,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的法律位阶,而非仅仅散定于其他法律制度之中。

(二)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专门管理机构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对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机构,高校建立常设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学校的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如负责学校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定,事中干预和事后处置的系统性制度,统一安排协调突发事件知识培训和宣传,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部门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置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对不履行相关预防、控制及处置义务的责任人予以相应的处罚。

(三)强化专业研究,重视建立信息传递制度

建立有效的政府信息传递制度,以及时对高校突发事件作出处理。高校管理者把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时机异常重要,以免延误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造成问题变本加厉、难以控制。为此,需要做出一些改革努力:第一,加强高校管理者关于如何处理突發事件的意识,增强高校管理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的嗅觉灵敏度,使得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就得到足够重视。第二,制定用于高校内部信息传递的指导性制度,该制度可以分为一般状态下和紧急状态下两部分,分别规定高校一般情况下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各级管理者层层向上级进行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时间限制,将传递的责任规定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制定一系列延误信息传递的惩罚措施,必要时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

参考文献:

[1] 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马怀德,周慧:《突发事件应对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7期。

[4] 沈正赋:《突发事件中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传媒观察》,2004年第4期。

[5] 东方木:《应对突发事件期待“预防理性”》,《检察日报》, 2004年8月20日。

[6] 冯润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诱因及应对机制研究—基于高校内部管理因素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3期。

[7] 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篇9

为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有效的抢险抢 修,实施救援,从而达到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 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辅、统一指挥、分 工负责”的原则,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企业突发事件应急 处置预案。

(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安全主管担任,成员: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员)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日常工作。

1、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本企业“预案”的制定、修订;

(2)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

(3)检查督促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 工作;

(4)发生突发事件时,由领导小组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5)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6)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和教训。

2、人员分工与职责

组长:组织指挥应急救援;

副组长: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协助总指挥

做好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理;保障后勤供给;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 布有关信息;

安全管理员: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及现场救援具体事宜及事

故处理。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3、通讯联络方式(1)公司电话:

(2)领导小组有关人员电话 总指挥(总经理): 副总指挥(安全负责人): 组员(安全管理员): 组员(安全管理员): 组员(调度员):

(3)组织应急救援相关部门联系电话:

公安报警电话:110

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 火警电话:119

医疗救护电话:120 辖区道路运输管理处:

(二)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1、适用范围

凡发生的由于人为过失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以下重特大道路交通 事故、工伤死亡事故、火灾事故的,适用于本预案。

(1)一次死亡3 人以上,或伤亡10 人及以上,或直接损失50 万元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2)一次死亡1 人以上或重伤2 人以上的工伤事故;

(3)一次直接损失30 万元以上,或重伤(死亡)3 人以上的 火灾事故;

(4)其它社会影响较大,造成严重后果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2、事故报告制度

(1)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及当事人除了拨打110、119、120 电话外,必须立即将事故发生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初步情 况电话报告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 员)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领导小组汇报。道路交通事故按《行车 事故统计和报告制度》的规定上报相关部门。

(2)事故发生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将事故简要情况书 面上报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员),事故书面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A、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号码和驾驶员姓名或操作人员 姓名等;

B、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情况;

C、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 D、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E、事故报告单位及联系电话。

(3)事故现场情况发生变化,伤亡人员数量发生变化时,事故 发生单位应及时补报。

3、现场处置制度

(1)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现场处置方法:

A、立即停车。凡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都要立即停车。

B、立即抢救。停车后应首先检查有无伤亡人员,如有受伤人员,应立即施救并拦截过往车辆,送就近医院抢救;如伤员身体某部位被 压或卡住,应立即设法将伤员救出,同时应标出事故现场位置。

C、现场保护。保护现场的主要内容:肇事车的停位、伤亡人员 的倒位、各种碰撞碾压的痕迹、刹车拖痕、血迹及其他散落物。

D、保护方法。寻找现场周围石灰、粉笔、砖石、树枝、木杆、绳索等便利器材,采取措施,积极施救。因抢救伤员需要搬动现场物 品的,应如实记录并标明位置。设置保护圈,阻止劝导无关人员和车 辆进入或绕道通行。

E、及时报案。在抢救伤员、保护现场的同时,应及时直接或委 托他人向当地公安部门或交通主管部门报案,然后向本企业领导或有 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如下:肇事地点、时间、报告人的姓名、住址 及事故的死伤和损失情况。交通警察和应急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要 服从组织指挥,主动如实地反映情况,积极配合现场勘察和事故分析 等工作。

(2)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员)在接到发生重特大事故报告 后,应及时报告公司领导并立即组织人员和相应的救助设备和工具赶 赴现场,并保护好现场,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故现场的处置和善后及后勤保障工作。

(3)要想方设法抢救伤员,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和伤亡人员的增加,努力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限度。

4、事故处理制度

(1)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公司成立事故调查小组,负责对事故 的调查并提交事故情况调查报告和提出处理意见,报总经理室。

(2)重特大安全事故经过调查核实后,除国家公安、劳动、消 防等部门按法律法规已结案处理外,公司对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人和直 接责任人视事故损失、责任,按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3)重特大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 破坏事故现场的,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 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本预案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

(三)“三防”(防汛、防洪、防台)期间应急保障预案

1、防范措施

(1)“三防”期间企业员工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到防患于 未然。

(2)“三防”期间的巡查工作应加强,时刻注意企业的所有设 备及重点部位,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3)“三防”期间如果上级发出险情通报或本单位出现险情,企业员工立即取消倒班休息,全力以赴参加抢险。

(4)“三防”物资企业设专人负责,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5)险情出现企业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听从指挥,服从领导顾全大局。

(6)完善防汛预案,同时要不定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演练,使 企业员工能够熟练掌握防汛技能。

2、应急运输保障

(1)做好应急运输保障工作,在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时,要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

(2)报告:遇有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发生,应立即在最短时 间内逐级向交通主管部门报告(在异地遇有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的 应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报告)。

(3)车辆:投入应急运输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并经检测 合格的在用车;车辆运行单程在500公里以上必须配备2名驾驶员,每位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4)人员:参运人员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符合道路运输经 营条件的驾驶人员,且技术过硬、作风正派、身体健康。

(5)接受应急运输任务后,运输车辆、人员必须整合待命,在 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

(6)执行应急运输任务时,运输车辆及参运驾驶人员要遵守应 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服从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遇事主动 请示、汇报,协调解决好各项工作事务。(7)完成应急运输任务后,必须向各有关部门汇报任务完成情 况,及时做好车辆维护、保修,总结经验,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和处置 能力。

(8)根据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的需要,做好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完成交通主管部门交给的其他运输任务。

3、组织纪律:

(1)“三防”期间为非常时期,任何人不得请假,保证全员在 岗;负责人手机保持24小时全天候开机,并制定“三防”期间值班 表。

(2)“三防”期间抢险工作技术性强,要求大家听从指挥,严 格按制度工作,不得自行其事。

(3)“三防”物资不得挪用,如有人擅自挪用,一经查实从严 处理。

4、灾后处理方式:

(1)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写出总结,报告上级。(2)清查损失列出清单,上报主管部门。

(3)分析讨论灾害特点,吸取教训,完善预案。

(四)消防应急预案

1、公司员工、值班人员发现火情后应立即向公司领导小组报警,根据火情可直接报“119”火警,报警人员在报警时应同时说清着火 地点、部位、燃烧物品、火灾状况等。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赶赴 火灾现场。

2、组织方法及分工

火灾现场设灭火总指挥,下设灭火组,抢救组、警卫组,通讯联 络组,后勤保障组,并指定负责人。

(1)总指挥职责:在火灾发生时,负责企业灭火组织的指挥,人员的协调、物资的调配和外援力量工作的布置。公安消防队到达后,及时向公安消防火场总指挥报告灾情,按统一步骤,组织职工贯彻执 行,做好安全工作。

(2)灭火组职责:在灭火现场总指挥的指挥下,负责火场的灭 火。灭火组全体人员在灭火现场一定要听从指挥员的指挥,坚持“救 人重于救火,先控制,后扑灭”的原则,贯彻“速战速决,集中力量 打歼灭战”的思想。

(3)抢救组职责:负责在火灾发生时,抢救可能抢出的物资,指挥车辆迅速驶离,并对伤员进行救护。

(4)警卫组职责:负责重点部位和火灾现场的警卫工作,防止 无关人员进入火场,并告知附近车辆来客及四邻远离现场。及时派出 人员接应消防队和清除交通通道障碍,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根据指 挥员指令,采取警卫措施。

(5)通讯联络组职责:负责在火险发生时保障通讯联络的畅通。负责向上级报告,向消防部门报警,同时负责指挥员命令的传达及外 援力量的接待工作。

(6)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向火场运送灭火器材,调动运输工 具,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并同时负责灭火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3、当接到火灾警报后,指挥员应冷静沉着,首先组织抢救组人 员迅速准确地弄清起火区域和部位,了解燃烧的物质,火灾的大小,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判断调动力量配置灭火器,下达灭火指令。各小组应根据指挥员指令和自己担负的职责,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 同时地展开工作。

4、当有外援力量到达后,通讯联络组应负责接待工作,弄清外 援力量的人数,是否携带灭火器具,携带何种灭火器具,是否有灭火 战斗的经验等等情况。然后报告总指挥,由总指挥布置其工作。现场 全体抢险人员一定要听从现场指挥员的命令,不能我行我素。

5、灭火注意事项

(1)发现火情后,各作业区及企业职工应立即停止作业,按照 分工及主要任务开展火灾扑救工作。

(2)向有关部门报告、求援时,应说明单位、火情、地址、燃 烧物质、报警人姓名。

(3)灭火战斗中一定要贯彻“速战速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的思想,坚持“救人重于救火,先控制,后扑灭”的原则。

(4)火灾现场,各小组应各司其职,听从命令。先侦察火情、火源位置、燃烧物质、火势蔓延的方向。是否有人员受到火势的威胁,如有弄清人员的位置、人数,研究出抢救的通道、方法。判断有无爆 炸、毒害、触电或房屋倒塌等危险。火势是否威胁重要的物资、设备、档案资料等。弄清建筑物的构造特点及毗连情况。火情侦查应不少于 两人,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人身安全。

6、灭火后的情况处理

(1)清理现场,清除残火,防止复燃,临时划定危险区域。并 派人对现场进行监控。

(2)企业进行讲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3)分析事故原因,写出材料上报有关部门。(4)根据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5)根据灭火战斗情况适时修改灭火计划。

7、其它

(1)加强消防预案的学习和演练。企业员工要掌握初期火灾的 扑救方法,熟悉人员分工和各自主要任务,定期进行演练,使企业职 工都能达到“四懂”、“四会”的要求,即:懂得本企业生产过程中 的火灾危性; 懂得预防火灾的基本措施;懂得扑救火灾的基本方 法; 懂得自救逃生的方法;会报警(119);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 救初期火灾; 会组织疏散逃生,力争使火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加强消防器材的管理。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企业 各种消防器具应登记造册,并注明配备数量、摆放地点、检修日期、承包人、主要使用场所等内容,加强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消防器材始 终处于良好状态。

(3)加强明火管理。认真执行明火管理要求,加大监督检查,确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五)治安防范预案

1、对员工进行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2、发生治安事故时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防止财产损失。

3、及时向“110”报警,防止闲杂人员进入,保护好现场,以便 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救护伤员的工作。

4、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掌握情况进行工作。遇有突发事 件应组织人员闻警而动,及时报警救护。在案件的高发时段,应加强 巡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通报。

5、重点部位的防范措施:(1)防抢劫

重点部位:财务室

防范措施:“三铁一器”

A、财务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并且装有防盗门窗。B、企业配有保险柜及防身用具。

C、企业安装应急照明设备,并逐步安装录像监控系统。D、收取现金及时送交银行,不能过夜或超规定存放。

E、去银行交款必须两人以上,采取不定时、不定人、不断变更 路线等措施。

F、遇有犯罪分子闯入室内抢劫,应及时大声呼救,使左邻右舍 及过往行人听到后前来救护。

G、遇有歹徒人多,无法抵抗时,要首先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及人 身部受伤害,机智灵活的与歹徒周旋,把钥匙和其它贵重物品存放在 隐蔽处等待救援。

H、如遇有歹徒抢劫,当事人应尽量记清歹徒的人数、体貌特征、作案工具、车牌号、逃逸方向等。

(2)防盗窃: 重点部位:财务室

防范措施:“三铁一器”

A、员工要保护好自己的财物。仓库、宿舍所存放物品要及时清 点,建立实物登记账,专人负责。

B、宿舍及仓库没人时,要及时锁好门窗。

C、宿舍、仓库等地闲杂人员不得入内,形迹可疑的要立即盘问 清楚。

D、夜间值班应严格遵守值班制度,严禁脱岗、误岗、睡岗和酒 后上岗,禁止值班期间喝酒下棋和私留他人居住。

E、夜班值班人员不能睡觉,要密切注视和检查企业的动向,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

(3)防破坏:

重点部位:设备区(停车区)防范措施:加强巡查检查

A、员工应熟悉周围邻居的治安情况,了解当地治安重点人员情 况,对可疑人员重点防范。

B、每次工作结束后,对重要设施要及时上锁,预防破坏。

C、夜间值班,要对重点部位加强巡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处理。D、注意观察企业外情况,预防突发情况的发生。(4)运输途中发生治安案件

A、中途或停车时发生突发性偷盗、抢劫等治安、刑事案件的车 辆驾驶员、押运员在得到自我保护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设法在第一时 间向当地公安机关(110)报案,同时立即向公司作出报告。B、公司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协助现场 管理和配合公安机关查明原因。

6、善后处理:

(1)在突发事件中,如有伤亡,应迅速将伤者送医院救治。(2)把事件情况向公安机关汇报。(3)保护现场,以利破案。(4)清查损失,列出清单。

上一篇:百度上传自荐书下一篇:小学生体育课、体育活动安全常识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