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健全市、区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联动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综合有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与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以及《武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或发生在周边地区及跨流域的江河上游可能波及到武汉市行政区划范围造成较大以上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一般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适用于区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武汉市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武汉市放射性污染应急预案》另行制定)。
(四)事件分级
按照事件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的排查及日常监测、监管工作,建立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及时督促整改和消除污染,有效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各区环保局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协同应对、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组织开展、落实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三)整合资源,加强演练。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适时组织市区联合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升全市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学决策、快速高效、分工明确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组织机构
成立武汉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环境应急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局领导任副组长,局办公室、污染防治一处、污染防治二处、环境影响评价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自然生态保护处、政策法规处、局机关党委、财务处、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市辐射和危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中心、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市环境信息中心、事发地或可能波及辖区区环保局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由分管环境应急工作的副组长兼任主任,由市环境监察支队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承担环境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协调各区和社会化专业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现场处置组。
(二)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
(1)批准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根据政府授权,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3)协调各区人民政府及跨市、跨流域的市级环保部门参与环境事件调查与应急处置工作;
(4)组建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组;
(5)批准对外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信息;
2.应急办
(1)承担环境应急管理日常事务工作,经领导小组同意后下达应急工作指令;
(2)组织专家组和相关处室对突发环境事件等级进行评估,提出初步建议,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3)及时传达与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决定和指令,有序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协调、调度工作,通报相关信息;
(4)根据现场情况和监测结果,提出预警等级建议;初步判断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提出区域隔离、人员撤离及其他防护建议;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责任认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并监督相关单位完成后续处置工作,及时上报应急处置信息;
(5)组织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与应急处置工作,根据情况成立现场指挥部并邀请环境应急专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6)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7)组织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急处置和评估工作;
(8)组织应急物质储备与调度。
3.现场处置组
根据应急专家组的建议,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4.成员单位
(1)局办公室负责与市相关部门的联系衔接、综合协调等工作。
(2)污染防治一处:参与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参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水环境损害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
(3)污染防治二处:参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环境空气污染损害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和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
(4)环境影响评价处:参与建设项目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提出处理建议。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参与土壤、化学品、重金属、持续性有机物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参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土壤环境损害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
(6)自然生态保护处:参与发生在湿地、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和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专家组和污染防治一处、环境影响评价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等,拟定生态恢复和重建方案,报领导小组研讨和决策。
(7)政策法规处:负责指导对污染事故责任单位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命令等工作,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8)局负责行政监察职能部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中环境执法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
(9)财务处:负责保障突发环境事件调查与应急处置、防护装备与仪器设备采购、应急演练等相关工作经费。
(10)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负责编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与应急处置情况新闻通稿,协调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11)市环境信息中心:负责监控网络舆情,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局应急办;建立内部环境应急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局网站、微博等平台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
(12)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源排查,负责和组织突发环境事件(放射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除外)的调查、取证,组织对事发地周边敏感点、敏感企业进行调查,对市直管的事故责任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处理。
(13)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确定污染物及污染范围,分析预测污染情况的动态发展,提出污染防控和初步处置建议;及时将环境应急监测信息报应急办;参与事件现场调查、取证和原因分析。
(14)市辐射和危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中心:负责对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提出预警等级建议,初步判定危险废物的种类、危害程度、范围,提出区域隔离、人员撤离及其他防护建议;组织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处置工作;及时向应急办报送信息;配合对危险废物污染事故责任单位进行立案调查、处理。
(15)各区环保局:编制本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辖区人民政府和市环保局备案;在发现或知晓本辖区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迅速赶赴现场开展事故调查、应急处置和环境监测工作。根据对应职责,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及时将相关信息分别报辖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应急办、并对辖区内管辖的污染事故责任单位进行立案调查;及时修订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成领导小组交付的其他任务。
四、环境应急响应与处置工作流程
(一)接报
市环保局值班室人员24小时值守并确保值班电话(85808359)、传真电话(85805485)畅通,在接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如实记录接报时间、信息来源、事发时间、地点及现状等信息,立即通知发生地区环保局(自行报告的除外)进行核查。
应急突发事件发生地和所受污染影响地的区环保局在获知或接到市环保局值班室通知后,应立即组织环境应急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并将相关情况及突发环境事件等级初步评估结果回告。
突发环境事件初步评估结果在较大级别以上或发生地区环保局需要提供支援的,市局值班室应立即向应急办值班领导报告。应急办对事件等级做进一步评估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协助区环保局开展应急处置或监测工作。
(二)应急预案的启动
应急办对突发环境事件等级评估结果在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以上的,报请领导小组宣布启动本预案。
预案启动后,应急办立即按照职责分工通知成员单位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应急处置或监测工作。
各成员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人员携带必备的防护用具和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急处置或监测工作。
(三)现场环境应急处置
环境应急人员赶赴现场后,应核实以下情况:发生事故的企业名称、地址、发生时间、类别、现场人员伤亡情况、环境影响范围及可控程度等,对发生地区环境应急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协助,并进一步提出科学、有效的处置建议。
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切断污染源,对洗消废水全部收集,妥善处理,防止污染扩大和造成二次污染。对事故现场需及时处置的危险废物,由市辐危中心联系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进行收集处置;
根据现场需要,可向应急办建议成立现场指挥部,邀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专家赴现场参入、指导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指派现场处置组,携带救援物质和器材赶到事故现场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四)信息报告
相关区环保局、现场处置组应及时向应急办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与应急处置工作的最新情况,应急办汇总后报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应急办向相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同时协助市政府应急办对新闻媒体统一发布信息。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要求如下:
1.对初步认定为一般(IV级)突发环境事件的,在1小时内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在4小时内向湖北省环保厅报告;
2.对初步认定为较大(III级)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在30分钟内向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应急办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对省环保厅要求核报的信息,电话反馈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求书面反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在紧急情况下,在向市政府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可直接向省环保厅(87167390)报告情况。
3.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事件级别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变化后的级别报告信息。
4.报告采取初报、续报、处理结果报告三种形式。初报应在上述规定时间内上报,采用电话报告加书面补充报告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能判明的主要污染物和数量、能及时出具监测数据、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应急现场指挥员和联络员的联系方式等情况;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及时上报,采用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采用书面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事故的危害与损失,责任追究、查处等详细情况。
(五)应急终止
满足以下条件时,事发地区环保局商现场应急处置组可向应急办提出终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
1.现场环境应急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事故装置处于安全状态;
2.已采取有效措施,次生、衍生和事故危害基本消除,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
3.已制定和实施环境恢复计划,环境质量正处于恢复之中。
领导小组宣布环境应急处置工作终止,应急办负责通知相关成员单位。相关成员单位在未接到通知以前,不得擅自停止环境应急处置工作,环境应急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六)信息发布
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应急办将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交由市环境宣教中心形成新闻通稿并协调新闻媒体对外发布,或通过网站、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公开。未经批准,任何参加环境应急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人员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或对外传播和发布相关信息。
(七)工作总结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相关成员单位应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书面材料报应急办。
五、应急保障
(一)值班制度
建立值班制度,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并保持通讯畅通。值班表报应急办备案,内容发生变化的,至少提前1个工作日重新报备。
(二)培训与演练
各成员单位应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监测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
(三)经费保障
市环境监察支队、市辐危中心和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将相关环境应急处置经费纳入预算,及时购置、更新环境应急装备,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保证环境应急工作正常运行。
六、预案的发布和修订
1认清形势, 把握政策, 不断推进全省应急预案管理有序发展
自2006年起,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 “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 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 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之相应, 国家又先后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 应急预案的编制及管理得到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表述, 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4]。
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做出规定;《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就如何做好《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提升预案管理水平, 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印发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等预案的编制和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为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
2条分缕析, 抓住重点, 理清全省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预案管理能力不足
2010年11月, 甘肃省编办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实有工作人员13人。随后全省14个市 (州) 和15个县 (区) 逐渐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但仍存在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2.2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松散
1) 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抱着侥幸、漠视、应付心态, 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不够重视;
2) 有些企业自己编制的应急预案不符合相关规定, 没有可操作性, 难以通过评估和备案, 管理更无从谈起;
3) 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见效慢, 并且编制、评估、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企业积极性不高;
4)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有些企业预案不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更或风险环节的转移而修订, 更不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和宣传, 使预案丧失了指导作用, 沦为一纸空文。
2.3环境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1) 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我国仍没有法律、法规等法律效力高的文件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 缺乏威慑力。
2) 规范性文件还不全面, 甘肃省预案管理经过了4年的摸索, 逐步完善预案管理工作, 但编制、评估指南还不十分全面, 仅适用于生产、加工行业, 对于新纳入备案的输油管线、高速公路行业不一定完全适用。
3拓宽思路, 探索创新, 逐步推进全省“一案三制”建设
自2010年起, 甘肃省及时把握政策, 逐步探索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 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预案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预案的编制格式进行了规范;《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规定了预案的报备流程、排版格式、文本要求, 还设计了《预案形式审核登记表》和《预案技术评估打分表》, 根据预案不同内容的重要程度, 对各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对预案进行量化考核。此外, 还制订了《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指南》, 对预案编制的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要求。
在规范预案管理的同时, 定期举办全省预案编制专项培训班,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扫盲”活动, 以达到环保部门、编制机构、企业和应急专家对预案管理的统一认识;将预案备案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的前置条件, 同时, 将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预案备案工作纳入了年度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 促进预案备案工作顺利开展;督促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环境应急演练,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强化企业环境风险意识,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结合企业的实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使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效能。
4建议
在新形势下,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企事业单位预案管理, 规范预案编制, 提高预案质量, 着力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遏制或减轻环境污染影响。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不断完善预案管理规范
随着生产安全、交通事故、油气输送、历史遗留问题等事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 需要编制预案的企事业单位范围也随之扩大。目前, 不仅仅限于生产加工行业, 输油气公司、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等也应根据其隶属关系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督促编制预案的行列。早期制定的编制规范已不能满足目前预案编制的需要。因此, 补充和完善现有预案编制指南、报备流程等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出台相应的预案编制规范, 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类企业的预案管理都能“有章可循”。
4.2全面抓好预案管理各个环节
4.2.1提高预案编制质量
1) 组织基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咨询机构和企业开展预案管理的专项培训, 使其能够完全领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的相关要求;
2) 督促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明确环境风险节点, 真正掌握环境应急管理的重点;
3) 预警响应就“事件”论“措施”, 处置措施“事事对人”, 全盘考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的每个细节;
4) 督促环境风险种类多的企业, 对较大风险环节制定专项预案;
5) 督促企业对预案进行细化, 将预案内容落实到岗位, 实行“卡片式管理”。
4.2.2规范预案评估流程
严格预案评估管理, 避免预案评估流于形式。应当严格执行《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在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 由企业组织提出申请对预案进行形式审核和技术评估。
4.2.3严格预案备案制度
企业管理层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 把好预案备案关口, 落实好预案提出的风险防控措施。
4.2.4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重在实施, 应督促企业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并及时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提高预案的实施效力。
4.3着力增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1) 要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宣教力度。促使企业意识到风险的危害, 从而主动开展隐患自查, 掌握自身的风险节点和影响范围, 可有效解决预案编制找“源”难, 评“源”更难的困境;
2) 帮助企业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应急预案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而降低预案编制的推进难度;
3) 通过选取质量高的企业预案进行交流推广, 或编发各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 为预案编制提供参考;
4) 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企业成立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金芳, 刘兴荣.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现状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8) :23-25.
[3]Peter Morris&Riki T.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London:UCL Press, 1995.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问题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也就是发生在或涉及高等学校校园内部的突发事件。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社会关注程度、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发生频率,综合考虑,高校突发事件可以从宏观上分为:高校突发环境公共事件,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突发群体性事件,突发人身伤害、死亡事件以及突发治安、刑事案件。
一、不同类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问题研究思路
对于不同类型高校稳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问题的研究,技术性方法很多,我们着重从“程序”合理、合法性和“实体内容”适用、可操作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因为“程序”的合理、合法是对“实体内容”适用、可操作性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每一类型的突发事件,我们将依据特定的程序,充实丰富实体内容,从而保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影响范围广,处置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的问题
1.高校突发环境公共事件,主要包括水污染事件、有毒有害气泄漏事件、实验室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事件
由于该类事件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强,危害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处置的技术性要求比较高。所以高校突发环境公共事件启动、响应问题,除做到以上谈及的六点要求外,还要做到:控制污染继续发展是前提,救治伤者是重点,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是根本。所以应急预案启动、响应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立即报告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发生区域,封锁污染区域,紧急疏散无关人员,禁止人员靠近。目的是控制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在划定“封锁区域时”要以初步认定的“污染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二是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并将接触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救治。救治“密切接触人员”时,要按照“120”急救人员的要求,全力做好协助工作。三是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勘察现场,确认或重新划定突发事件发生区域。保证突发事件控制、处置的有效性。四是向国家主管机关或职能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2.突发群体性事件,主要包括群体性卫生事件,群体性政治事件,群体性伤亡事件
由于该类事件具有人员多、规模大,集中爆发的特点。常伴有人员伤、亡和财物受损的情况发生。所以处置该类突发事件,要遵循“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宜分散不宜聚集”的处置原则。一是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拨打报警电话“110”。救治受伤人员,做好聚集人员劝导和现场警戒工作,目的是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新的伤亡发生。二是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事件组织形式和人员伤亡情况等,并向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和公安机关报告。三是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社会影响由发生区域或核心向周边跳跃性、不连续性发展的特点,掐断其与外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具体为掐断其与社会人员的联系;掐断其与周边高校的联系、呼应;掐断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联系、呼应。目的是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将事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四是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核心问题、核心人物,以所属学院为单位,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力队伍,突出抓好对不明真相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可视情况配合公安机关对带头闹事的违法人员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五是在处置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和证据,为事件的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六是查清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专业评估。
3.高校突发自然灾害事故,主要包括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事故
由于该类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所以处理该类事件要遵循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及时救助伤者,寻求专业技术救援和做好伤者的心理辅助治疗的原则。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或火警电话“119”。报告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概略范围(面积)、灾害程度等。二是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害的基本情况。初步划定灾害范围和区域,对灾害进展情况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实施动态的监测,对灾害区域实施警戒。三是协助医疗机构救治伤者,并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行政机关报告。四是正确评估灾害影响的程度和救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三、需要国家司法、行政机关介入处置的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响应的问题
这一大类的事件包括突发人身伤害、死亡事件;突发治安、刑事案件。这类事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意外事件,不具有行政违法性或刑事犯罪性,不需要追究行政、民事、刑事责任的事件。比如说意外死亡事件(猝死等)、疾病死亡事件等。另一部分属于具有行政违法性或刑事犯罪性的案件,需要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立案侦查,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案件。无论是以上哪一部分事件(案件),其处置程序都应该是一样的。在处置以上两类事件时,重点关注程序的合理、合法性问题。尤其是第一部分“意外事件”的处置,程序的合法性至关重要。高校的许多“信访”或“缠访”事件大多数是由于程序的合理、合法性被忽略导致的。一是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积极协助医护人员救助伤者。二是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或案件的基本情况,保护好事件或案件现场,并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0”;由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对事件或案件现场进行勘查;对当事人或知情人展开调查。三是及时通知相关学生家属或近亲属,讲明事件或案件的基本情况。四是协助公安机关勘查现场,展开外围调查工作;五是由公安机关认定事件性质,并由公安机关向相关学生家属通报事件性质,家属若有疑问可直接向公安机关问明情况。六是事件一旦被公安机关认定为案件,即由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参考文献:
[1]王强.试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2]黄嫆.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朱维林.浅议高校突发事件防控与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2011.
作者简介:任恩岐,男,1979年生,汉族,陕西渭南人。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法律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校稳定安全。
总则
1.1
编制目的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提高政府相关部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XX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其他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辐射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按照其他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XX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执行。
1.4
预案体系
区政府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纳入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本预案为区政府专项预案,各街(乡)、都市经济开发区、区政府各部门及各直属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与本预案相衔接,对本预案相关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共同构成XX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5
工作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6
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1.6.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1.6.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或高几率死亡,省级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1.6.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1.6.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
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放射性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
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组织指挥体系
2.1
区级组织指挥机构
区政府负责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成立组织指挥机构,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加强调查和监管,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安全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组织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区域人员撤离和临时安置;组织、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具体应对工作;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做好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由各有关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共同负责。对需要市级层面协调处置的,由有区政府向市环境应急指挥部提出请求,或由区环保分局向市环保局提出请求。全区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2.1.1
应急指挥部及组成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工作。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区环保分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
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区环保分局、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分局、区住建局、区园林局、区市容环卫局、区交警大队、区农业局、区商务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区质监分局、区安监局、区食药监局及各街乡等部门(单位)组成。应急指挥部可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性质和应对工作需要,增加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
2.1.2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环保分局局长兼任。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和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2.2
应急工作组及职责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应急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
2.2.1
污染处置组
由区环保分局牵头,区公安分局、区国土分局、区住建局、区园林局、区市容环卫局、区农业局、区质监分局、区安监局和事涉地街乡组成。负责收集相关数据,组织技术研判,开展事态分析;切断污染源,分析污染途径,防止污染物扩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明确现场处置人员防护措施;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确定重点防护区域,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协调消防支队等有关力量参与应急处置。
2.2.2
应急监测组
由区环保分局牵头(联系市环境监测站),区农业局、区公安分局、区国土分局、区住建局、区卫计局组成。根据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气象、自然、社会环境等状况,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明确监测的布点和频次,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2.2.3
医疗救治组
由区卫计局牵头,区环保分局、市食药监局、区食药监局、事涉地街乡组成。负责组织伤病员医疗救治、应急心理援助;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集体中毒等情况的发生。
2.2.4
应急保障组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应急保障的需要,由区环境应急指挥部确定部门牵头,区发改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分局、区住建局、区交警大队、区农业局、区商务局、事涉地街乡组成。负责指导做好事件影响区域有关人员的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工作;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及临时安置重要物资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及时组织调运重要生活必需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市场供应。
2.2.5
新闻工作组
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发改局、区公安分局、区环保分局、区农业局、区交警大队、事涉地街乡等组成。负责组织开展事件进展、应急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发布;收集分析国内外舆情和社会公众动态,正确引导舆论,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相关知识普及。
2.2.6
社会稳定组
由区公安分局牵头,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环保分局、区商务局、事涉地街乡等组成。负责加强受影响区域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区域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打击囤积居奇行为。事涉外事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2.7
专家组
由区环保分局牵头,聘请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危险化学品、环境评估、损害赔偿等相关行业的专家组成。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区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成员单位及职责
区环保分局: 牵头制定、修订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协调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及时提供监测数据,跟踪环境污染动态情况;提出控制、消除环境污染的应急处置建议;提出对现场泄漏污染物的处置和环境修复建议;配合公安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中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组织对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及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污染损害评估。
区委宣传部: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收集分析舆情和社会公众动态,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
区发改局:参与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负责协助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包括在保证企业安全的前提下临时停产或部分停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协调电力、电信运营企业做好电力、通信等应急保障。负责督促所监管企业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演练;协助做好相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管理,参与因剧毒化学品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对突发环境事件中涉嫌犯罪的嫌疑人进行立案侦查;根据现场指挥部要求,对事件现场和影响区域实施治安警戒和交通管制,维护现场秩序;组织事件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负责对人员撤离区域的治安管理。区公安消防大队根据需要参加突发环境事件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配合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
区民政局:负责组织事件影响区域紧急转移人员的临时安置,保障应急事件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区财政局:负责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区国土分局:负责组织对地质灾害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
区住建局:负责协调市建委、市公用局对辖区的市政排水管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燃气、供水、供热等公共事业设施运营加强监督管理,督促相关企事业单位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协助做好相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
区园林局:负责加强辖区公园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监督管理;协助完成事故现场树木移植、砍伐等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区市容环卫局:负责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置的监督管理,督促垃圾填埋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协助做好相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
区交警大队:负责全区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加强相关区域内道路环境风险防范工作,防止因交通事故引发次生环境污染;参与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和调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调查工作。
区农业局:指导和监督全区供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组织实施全区供水水源地有关防护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等因素引发次生水环境污染事件;负责水源地突发水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参与突发水环境事件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负责渔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根据指挥部指令,协调市水利局合理调度所辖水利工程引水、配水等工作;提供水利、水文等有关信息资料。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关工作,组织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并监督实施;负责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协调市农委聘请专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灾后恢复工作。指导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有关工作;协助开展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森林火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急处置,组织林业生态环境的灾后恢复工作。
区商务局:负责协调市商务局组织应急救援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
区卫计局:负责事故现场医疗资源的调配,建立救护绿色通道,组织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饮用水水质监督监测和评价;负责统计人员伤亡情况;负责事件发生区域的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区质监分局:负责协调市质监局协助涉及特种设备事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组织开展有关特种设备的事故调查。
区安监局: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参与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过程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次生环境污染的调查、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参与涉及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置工作。
区食药监局:负责协助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所需的应急医药物资的保障工作。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应急联系工作机制,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本部门的环境应急救援和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落实。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
监测和风险分析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并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安监、交通、公安、建委、水利、农业、卫计委、林业、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督导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措施,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当出现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
预警
3.2.1
预警分级
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预警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按照环境保护部相关规定执行。
3.2.2
预警信息发布
区环保分局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接到上级指令)时,应当及时向区政府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同时通报同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区政府或其授权的相关部门,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应用、当面告知等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相关地区。
3.2.3
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分析研判。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防范处置。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示或事件危害警告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采取的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3)应急准备。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必要时可由相关部门封闭、隔离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4)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2.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区突发环境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
3.3
信息报告与通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并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同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因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区安监局、区交警大队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区环保分局。区环保分局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按程序向市环保局和区政府报告,并通报同级其他相关部门。
3.3.1
信息报告时限和程序
区环保分局接到辖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或监测到相关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在第一时间向市环保局和区政府报告;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同时上报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区政府及区环保分局应当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3.3.2
信息报告方式和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初报是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首次上报;续报是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事件发展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是在事件处理完毕后上报。
初报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等初步情况。紧急情况下,初报可先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再及时补充书面报告。续报应当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污染物数量、监测数据及有关处置进展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
应急响应
4.1
先行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单位要立即启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营救受害人员,做好人员疏散和秩序维护;迅速切断和控制污染源,根据情况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收集等措施,防止污染蔓延扩散;立即向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当地政府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4.2
分级响应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
Ⅳ级应急响应: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由区政府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调动事发单位、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资源进行协同处置,同时按规定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必要时,邀请市环境应急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参与应急处置。
Ⅲ级应急响应: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调动事发单位、属地政府、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资源进行协同处置,同时按规定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Ⅱ级应急响应和Ⅰ级应急响应:初判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报请省政府启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组织调动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进行先期处置,按规定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事件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当超出区级政府处置能力时,要及时向市政府提出支援申请,市环境应急指挥部接手指挥后,区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接受市环境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
4.3
响应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专家组进行会商,研究分析事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组织救援力量,落实应急物资,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2)根据需要赴事发现场或派出前方工作组赴事发现场协调开展应对工作;
(3)按规定向市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视情况向相关区通报;
(4)研究决定事涉地街乡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请求事项;
(5)统一组织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6)视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
4.4
响应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采取以下措施。
4.4.1
现场污染处置
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收集、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当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区政府组织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对污染来源开展调查,查明涉事单位,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及时采取措施切断污染源。
区政府和事发地街乡应组织制定综合治污方案,采用监测和模拟等手段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和范围;采取拦截、导流、疏浚等形式防止水体污染扩大;采取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方法处置污染物。必要时,要求其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4.4.2
转移安置人员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事发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和可能受影响地区居民,确保生命安全。妥善安置转移人员,搞好基本生活保障和必要医疗保障。
4.4.3
医疗救治
迅速组织辖区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视情请求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疗救治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
4.4.4
应急监测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4.5
市场监管和调控
密切关注受事件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及公众反应,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集体中毒等。
4.4.6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通过政府授权发布、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和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包括事件原因、污染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
4.4.7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属地街乡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4.5
响应终止
当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政府指挥机构终止应急响应。
5 后期工作
5.1
损害评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作为事件调查处理、损害赔偿、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重建的依据。
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评估工作按照环境保护部相关规定执行。
5.2
事件调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可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处理建议。
5.3
善后处置
区政府会同事发地街乡及时组织制定补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和环境恢复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沟通保险机构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及其他相关方面应急救援队伍等力量,要积极参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与救援、调查处理等工作任务。发挥环境应急专家作用,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制定、污染损害评估和调查处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区政府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强化救援队伍与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建设管理,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
6.2
物资与资金保障
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保障支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需要。区政府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支持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给。区环保分局要对全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并按要求向市环保局报告储备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首先由事件责任单位承担。区政府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
区政府应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需要。区公安交警大队要加强应急交通管理,保障运送伤病员、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器材车辆的优先通行。
6.4
技术保障
区环保分局要协调市环保局,畅通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专家的联系,及时聘请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等装备建设,加强应急监测和动态监控的能力。
附则
7.1
预案管理
区环保分局负责本预案的日常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评估和修订。区政府参照本预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XX区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分别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7.2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区环保分局负责解释。
7.3
预案实施时间
学校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场所,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为了保障全校广大师生安全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望全校师生员工遵照执行。本综合应急预案包括:防火、防震、防洪抗台、校园意外伤害、踩踏坠楼、暴力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以保障师生安全和减轻财产损失为目标,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按照统一指挥、高效应对的原则,在学校布署下组织开展防范工作,确保我校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
二、安全事故抢险救灾组织机构。
1、抢险救灾指挥机构。总指挥:王建辉(校长)副总指挥:付强 成员:各班班主任
2、应急队伍安排。(1)抢险救灾组: 组长:姜述辉 成员:各班主任(2)后勤保障组: 组长:刘利清 成员:非班主任教师
三、北王绪完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理遵循六原则:
(1)迅速报告原则;(2)主动抢险、迅速处理的原则;(3)生命第一的原则;(4)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态扩大的原则;(5)保护财产安全,确保教育设施安全的原则;(6)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日常应急措施
1、每天保证学校门口有一位教师和若干个学生值日,早上7:00前到校,下午12:30前到校,放学时待全部学生离校方可下班。若在校门口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由带班领导负责处理,一名值日人员把学生送往医院,另一名值日人员通知其家长,并及时报警。
2、学生上下楼梯,在各个楼梯口必须有指定教师看护,值班人员及时检查。若学生发生拥挤踩伤事件,看护教师立即制止全体学生原地不动,通知值班人员、班主任救护踩伤学生。立即把受伤学生送往医院,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负责疏散楼梯内学生。
3、由文明劝导队员每日在教室、班级门口楼道内检查,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4、学生有病有事须请假,科任教师必须在课后将无故不到者上报班主任和教导处,了解学生缺勤原因。若查实学生离家出走或被坏人控制,由班主任通知家长,该报案的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6、学生碰伤、撞伤后,任课教师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及时通知学生家长,上报学校总务处,按《学生伤害处理办法》条例迅速处理。
7、学生做操及集会安全由体育组负责,下操及散会时学生回班由体育教师负责依规定顺序排队回班。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和校内大型活动的安全由德育处总负责,若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由带队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8、室内用电及电器安全由安全员每月检查一次,教学设施“谁主管,谁负责”,每月检查一次。若因用电等原因引起火灾,总务处立即通知电工切断电源,拨打119报警,组织人员开启楼内灭火器和消防拴进行扑救。教师分楼层、班主任教师迅速进班组织学生按规定楼梯口下楼疏散。
9、实行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夜间巡逻及来客门卫盘问登记。
10、实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宣传教育,确保安全。
1、认真落实“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和救护措能力。
2、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定期举行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
4、政教处、少先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救本领。
5、安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时时讲,事事讲。
六、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一)、火灾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本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是:安全撤离人员,尽快扑灭火灾,减少事件损失。
1、获得火灾信息的任何个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当日学校总值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并同时打119报警。
2、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立即启动火灾应急预案,各应急处理救援行动小组立即实施应急救援行动。通讯联络组应当立即进行火警广播,指导师生疏散。
3、在初起火点现场的教职员工,要使用消防栓、灭火器材等进行灭火自救。
4、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应当根据应急预案,选择合适的疏散路线,迅速地组织师生撤离建筑物。
5、疏散引导组赶赴指定位置,在楼梯口、拐弯口、交叉道路,引导师生安全撤离,并在上风向的指定地点集合。
6、抢修排险组应当在消防队到达之前,全力灭火,控制火势,保障应急照明,并采用通风排烟办法,为安全疏散创造条件。
7、疏散引导组应当在集合地点对学校所有人员和外来人员进行清点,寻找滞留在现场的人员。
8、医疗救护组应当努力营救事件现场的伤员,并将他们安全转移。
9、警戒保卫组要立即在事件现场和学校周围设置警戒线,维护现场秩序。引导外部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保护学校财产安全。
10、火灾扑灭后,学校周围警戒线和事件现场警戒线,必须根据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或消防部门的命令,方可解除。
11、事件发生后,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应当立即向教育局报告。
(二)、地震发生时应急处理程序:
强烈地震发生时,一般伴有隆隆的地声、地光及地面振动,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此时要教育学生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恐惧慌乱,更不要无目地乱跑,必须在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避险。
1、地震时室内、外避险 听到地震警报后,处于教学楼内的师生立即停止教学活动,教师告诉学生不要慌乱,并指挥学生将身体尽量缩成一团,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靠外墙的学生尽量往里靠。
在操场或教室其他地方的师生,应该到室外合适的地方(如:空旷场地或到疏散区)去躲避,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如围墙、电线杆等)。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2、紧急疏散避险
等到主震结束后,为了防止有较大的余震发生,应该立即进行有秩序的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余震。疏散路线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预先设定。集中地应选择坚实、平坦的开阔地,如操场或远离高大建筑物的场地。
有电时广播发布疏散信号,停电时用喊话器或哨声发布疏散信号,全体师生听到疏散的信号后,立即按预定的路线有秩序地进行疏散。
(1)要有顺序地疏散,从就近楼梯下楼,下楼时要走楼梯内弯,不准在楼梯或走廊内互相拥挤,避免跌倒。
(2)相关老师应在每层楼梯把守,指挥学生有秩序地疏散,学生和疏散人员要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3)疏散过程中,行动要迅速,但是应该排队有秩序地前进,不要争先恐后、慌乱奔跑。下楼梯时必须走,在平地上可以有秩序地小跑,迅速转移到指定位置。
(4)疏散过程中,可以用书包、双手等护头,以防被砸伤。(5)疏散途中尽可能不要穿过建筑物,要尽量避开建筑物和电线。(6)各班学生到达集中地后,要立即原地蹲下,保护头部。等到疏散结束后,以班为单位集队,各班应立即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
(三)、防汛抗台应急处理程序:
1、防汛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实行领导班子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能离岗、脱岗、代岗,如遇大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老师必须到岗。
2、总务处要将所有房屋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各班要做好排查工作,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居住条件尤其是住在偏远地带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保持联系,提高防灾意识。
3、防汛抢险队成员要做到手机不关机,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每当遇到特大暴雨,都应注意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汛期情况。
4、做好避险看护工作,尤其是路远的学生,确保无人员伤亡。
5、及时掌握险情,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立即赶到学校,听从校长的指挥,让学校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四)、校园伤害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本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是:尽快用合适的方式救治受伤学生。
1、发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时应当立即向当班体育老师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
2、体育老师应当立即送学生去医务室救治、如校医认为有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3、下肢受伤的学生,不可让其自己行走,必须背运;胸闷、晕倒的学生不可背运,必须抬送。对颈椎、腰椎骨折学生不宜推动,应请骨科专业医生协助。
4、学校应随时掌握受伤学生情况,并与受伤学生家长联系。
5、学校应当检查学生受伤地点的设施、设备是否有事故隐患。
6、学校应当了解,在学生受伤的过程中,是否有人对事故的发生和扩大负有责任,还应了解学生的体质是否适合进行该项体育活动。
7、学校应当妥善处理学生受伤事件。
8、出现严重伤害事件时,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应当立即向教育局报告
(五)、楼梯挤踏和坠楼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本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是:迅速控制局面,维持秩序,救治伤员。
1、发现楼梯挤踏和坠楼事件的任何个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当日学校总值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
2、应急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当即下达命令(可用广播或手提喇叭等):
(1)所有人员必须在原地站立不动,不准向前移动。如外走廊或楼梯扶栏已损坏,应当尽可能朝里站。
(2)楼面上的人员有秩序地向后移动,为楼梯上的人员让出空间。
(3)楼梯上的人员有秩序地后退(上楼),为营救创造条件。
3、救护人员应当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对危重伤员进行急救,并打120求援。
4、现场控制组应当在事件现场设置警戒线,维护现场秩序,避免拥挤和混乱,并为救援人员提供通道。
5、后勤保障组应当及时准备救护车辆。
6、学校、年级部应当及时与受伤学生的家长和教师亲属联系,并派干部、教师去医院,探视、慰问受伤师生。
7、事件现场的警戒线必须等救援工作完成,校舍事故隐患排除,事件调查结束后方可解除。
8、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应当立即向教育局报告。
(六)、犯罪分子持刀行凶、实施暴力侵害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本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集结优势力量,阻止犯罪分子行凶。
1、首获事件信息的任何个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当日学校总值、年级值导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并同时打110报警。
2、当日学校带班领导、年级值导和首获事件信息人员立即组织现场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建立警戒线,使犯罪分子无法*近学生,防止事态扩大。
3、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宣布学校进入全面应急状态,各应急处理救援行动组立即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4、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集结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与犯罪分子周旋,劝阻与制止犯罪行为,为警方援助赢得时间。在有利条件下设法制服犯罪分子。
5、疏散引导组负责把所有学生和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6、医疗救护组负责救护受伤学生和其它伤员。
7、通讯联络组向公安、消防、救护、社区有关部门、单位求援,争取外援迅速赶到事件现场,并保证学校应急救援组织信息畅通。
8、警戒保卫组组织人员实施事件现场警戒,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学校,维护现场秩序,防范别有用心的人肇事,引导外部救援人员进入事件现场。
9、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应当立即向教育局报告。
一、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妥善处理选矿部内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快速有序控制事态,降低危害和损失,保护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实现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选矿部内部发生的人为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控制和处置,具体包括:
1、尾矿输送管路泄露事件;
2、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
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突发性污染事件;
4、其他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环境污染事件; 工作职责:
负责对尾矿库开展经常性的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
当环境污染事件突发时,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及时报案、及时上报公司领导;
配合现场有关部门划定警戒范围,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参与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并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做好对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工作;
同时研究分析事态,提出事故处置的临时性技术措施和清除危害的措施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对受污染情况进行处理。
三、应急处置原则
1、预防为主,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重点污染源防治措施、污染隐患的现场监察力度,防患于未然。
2、迅速查明污染事件或污染事故发生原因,果断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尽量减少污染范围。
3、确保现场监测、处置人员的安全。
四、应急处置程序
1、迅速报告
出现事故后第一时间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报案。
2、快速采取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集单位人员,在最短时间赶赴事故发生现场。
3、控制现场
应及时对现场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污染扩散,划定范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污染物处理
配合行政部门了解污染事态的发展,听取有关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并随时将应急处理与处置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数据做出记录。
5、事故处理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预防,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同时对存在的环境保护缺陷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6、结案归档
形成总结报告,按时上报并归档。
五、保障措施
1、通讯保障
配备对讲机,以便在出事时保障通讯畅通。
2、医疗保障
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受伤,可送至就近的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
3、应急培训
1 业主与编制单位有机结合充分沟通
《应急预案》编制主体是企 (事) 业单位本身, 要求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类别,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 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应急预案》是企业在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 企业以自身能力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和降低损失的作业指导书。对于风险源辨别、程序格式、信息传递等《应急预案》专业性范畴, 需请相关专家编制, 两者应有机结合, 及时充分沟通。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 业主单位往往认为既然委托给编制单位, 就由编制单位全权负责, 只提供项目基本情况、环评、安评等基本资料, 其他工作不主动配合, 编制单位调查不充分, 赶进度求形式, 模式化进行, 同一编制单位编制不同企业应急预案类似, 使得《应急预案》与实际出现偏差, 具体到操作层面, 指导性不强, 对《应急预案》应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 业主单位要与编制单位充分沟通, 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1.1 风险评估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风险物质环境影响的测算是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预判环境事件等级理论依据, 但多数编制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时, 风险物质环境影响评价真接引用环评报告书中环境风险评价内容;而企业生产、储存、运输等实际情况往往与理论上存在差异;周边环境与环评时相比也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 编制应急预案时, 应按生产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物质统计和风险影响测算, 结合气象、地形和区域分布, 对敏感目标的影响进行评估, 确保计算结果相对客观准确。环境事件与安全事件要分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往往由安全生产事故所引起, 但并不是所有的安全事件都会引起环境事件, 要考虑到发生事故后, 对企业周边区域水、气、土壤、生态以及敏感目标是否产生影响。
有的报告根据重点风险源和风险物质最大可信事件选取重点分析, 多数选前两三个, 实际应先预算, 要针对最大可能的情况下, 出现事故时的影响范围来确定, 只要能引起区域污染事件的, 都要进行专门重点分析, 否则会误导企业, 认为此类事件不重要或不可能发生, 而一但此类源和物质发生事故, 企业在《应急预案》中找不到指导依据, 失去应急储备功能, 就会影响事故救援和处理效果。
1.2 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与清单一致
现场防护设施是保护应急救援人员的必要设施, 而救援设施是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应急预案中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与清单, 往往需要根据风险物质、事故特点、环境风险、现场应急成员来确定, 而企业在实际配置中经常会存在防护和救援设施配备不全, 物资过期, 摆放位置不符要求等情况, 因此编制单位应配合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 核清防护和救援设施配备情况, 并在应急预案中明确防护和救援设施使用规程, 明确物资核查与更换周期, 确保防护和救援设施常备有效, 随时取用。
1.3 现场处置制度措施细化具体
目前应急预案多数现场应急救援措施模式化程度较重, 针对现场具体防护、防火、防爆、防漏办法, 以及救助、救火、堵漏、防渗、防污染扩散待措施, 基本能够描述, 但均泛泛而谈, 缺乏针对性。现场应急制度措施是企业的作业指导书, 防护救援应具体到人, 应急处置应具体到工段。工作规程明确所有应急救援办法, 明确现场应急组人员职责。危险源位置应细化到点, 必要时竖立警示牌, 防护处置工作责任到人, 重点岗位职责上墙。要针对相应情况编制现场处置预案, 强化演练, 确保警钟长鸣, 任务熟练, 一有应急任务不急不慌, 应急救援按要求进行, 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和损失。
1.4 企业环境应急能力评估到位
多数《应急预案》对企业自身环境应急能力没有分析, 直接按导则要求制定相应的救援组织、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和保障制度等内容, 实际上企业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从安全角度出发, 自身是有一定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 只是现有的应急能力, 能否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相结合, 应急制度是否满足环境事件应急要求, 应该认真分析与评估, 根据评估的情况, 结合企业原有的应急能力, 优化、合并、扩展和完善, 确保在强化原有应急能力的情况下, 补充完善与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组织、制度、技术、物资、方案, 要将企业所有的应急能力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并从环境事件应急的角度, 对企业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 预案分类清晰, 内容贯通一致
应急预案讲究可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可根据企业大小、环境风险种类, 区别对待。因此, 为体现应急预案针对性、目的性和简洁性, 预案分类要清晰。企 (事) 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由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和附件组成。
2.1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概况全面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内容。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概括性强, 针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 适合于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企事业单位。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规定, 《应急预案》有总则、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应急培训和演练、奖惩、保障措施、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附件16项内容。《应急预案》编制一般章节都不会少, 但其中内容繁简不一, 多数预案一点不拉的将每一个内容与小章节都列入《应急预案》中, 没有实质性内容就将导致原则性原话生搬硬套, 指导性不强, 失去可操作性。企业与编制单位要根据相应企业的类型、生产工艺、风险源和风险物质特性, 对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最大可信事件, 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降低污染, 制定相应措施, 对导则规定每一部分要求, 涉及到的详细描述, 对不相关的可少写或省略, 以免画蛇添足。因此, 综合应急预案要求内容全面是指按导则要求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求描述完整, 不是将导则上的要求全部照搬,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才能保证《应急预案》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详实具体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专项环境应急预案主要针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 因此, 应当针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 注重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事件的判断。
对一些大型企业, 风险评估确定有两类以上的风险物质或风险源, 为了突出重点, 强化指导, 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制定专门的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另外, 对一些存在一类风险源或风险物质的小企业, 可不编制综合预案, 只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2.3 现场处置预案责任到人
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主要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 注重预防应急措施, 指导性强。
如果说《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处置救援的作业指导书, 具体体现就落实在现场处置预案, 应急现场应急预案制定一定要详细、明确、简洁, 对于企业来说, 一线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薄弱, 一但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 可能手足无措, 不仅不会应急救援和处置, 有时还会干扰和影响救援和处置, 情况突出时还可能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伤害。因此, 在现场应急预案编制, 责任应该具体到工种和岗位 (考虑到工人有到班和换岗) , 防护和操作规程用流程图形式, 个人防护、救援和处置操作要求应该直接和命令式, 确保现场人员简单培训就能参与《应急预案》的演习与实施。
2.4 附件材料完整有效
附件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批复、文件、环境风险评价、制度、清单、合同、图件等资料, 应注重收集应急救援行动、应急人员培训、演练和救援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和参考的相关资料, 同时还要考虑在风险评价等相关计算分析时需要的资料, 这些资料是预案的辅助与补充, 因此, 在《应急预案》实施期间, 应规定对这些资料的查新计划和对救援物资的更新计划。
在《应急预案》中, 现场处置预案是必须要有的内容, 而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则视环境风险种类和企业大小而定。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 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和附件内容和特点要分清, 各预案环境风险分析、应急分组、信息上报、救援责任要一致, 附件收集信息尽可能完善。
3 事件考虑周全, 应急措施到位
《应急预案》往往涉及到安全事件, 《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 特别是一些从事过安全评价的人员, 过多重视安全问题而忽略环境事件。对于企业, 环境应急预案是对上级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的补充, 也是本单位安全评价的延伸。
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 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 生态系统受到干扰, 人体健康受到危害, 社会财富受到损失,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1]。安全事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 (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 中突然发生的, 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 或者损坏设备设施, 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 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 (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 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两者定义表明, 环境事件考虑的影响因素多于安全事件, 安全事件主要指造成人身安全和健康, 或者损坏设备设施, 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环境事件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环境功能影响、生态破坏、社会不良影响。从管理的社会分工角度, 公司内部因安全问题人员、设施等受到的影响, 由安全部门管理。公司外部 (区域级安全事故) 影响由环保部门管理。因此, 在环境应急预案中, 重点要分析对外部影响的风险物质、风险源、影响方式、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对象。并重点规划一但此类事故发生后的内部应急救援、应急防护、应急储备;外部救援说清敏感目标、责任部门、疏散路线、联系清单和降低外部影响的配合方式。
4 危害方式说清, 保护目标说全
环境事件的产生有安全事件引发的, 也有其他情况引发的, 不仅对风险源可能产生爆炸、火灾、泄漏、环保设施故障等直接危害方式分析, 还要对可能衍生的环境危害进行分析, 特别对事故处置时可能产生的次生环境危害, 事故处理后产生废水、危险固废的处理, 保证这些物质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应急预案》要关注环境次生事件, 要求企业做好与周边敏感人群沟通, 做好宣传, 以免一但出现突发生事故时出现群体性事件。
5 环境应急预案应当承上启下, 注重衔接和联动
企 (事) 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的基础, 要注意与周边企业联动, 预案编制过程中, 不仅要参照预案编制导则和相关文件, 还要注意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或园区管理部门等相关环境应急预案衔接, 特别涉及到的救援物资和技术人员的应急储备, 要在企业预案中作出说明, 还要进行培训与演习。预案风险评价中影响范围涉及周边企业的要将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告知对方, 同时要针对附近企业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 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6 应急监测方案要规范
多数报告编制人不清楚如何制定环境监测方案, 要么与排污口环境监测混淆, 要么超企业范围与能力。实际上, 根据导则要求和环境监测责职范围, 《应急预案》中环境监测应该分两部分, 一是针对重点危险源监测监控进行的监测, 二是在环境应急情况下, 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监测。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重点危险源监测监控是企业自主行为, 应急监测方案应建议定点监测点位, 仪器设备, 报警限值, 流动监测方式, 监测频次;应急监测记录;核查要求;数据上报和信息传递规定等内容。
事故发生后, 区域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监测, 由环保部门监测机构负责, 但在《应急预案》也要规定企业配合方式, 要求企业结合风险源监测监控情况, 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事故位置、污染因子、大致排放量等基础信息, 同时按《应急预案》模式, 根据事故情况和气象条件, 初步计算可能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 供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参考, 并由专人配合监测部门的后勤、联络和服务等工作。
7 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评价审核, 进行环境应急预的编制单位和人员, 在业务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偶尔也会见到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值得称道的报告。本文中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家之言, 希望与大家进行业务交流, 共同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能力与水平。
摘要:根据《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 本文就企业如何与编制单位配合、环境风险能力评估、预案分类与编制、信息传递等方面, 结合现有预案存在的问题, 进行中肯合理的分析, 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探讨
参考文献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瀉、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3] 董淑华,集体急性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21.
[4] 聂翀,王荣,对农村群体性聚宴引发食物中毒与传染病流行的思考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02.
【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推荐阅读: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12-05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07-13
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0-02
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6-16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06-23
安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6-24
食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9-18
校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13
总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25
春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