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中国画创作趋向呈现了空前的丰富多样势态;具体体现在题材丰富, 风格多样, 探索广泛, 创新意识强;强化时代气息, 个人面目显著, 在旁收博取中强化个性特色;然而这种多样势态使得中国画的边界非常模糊;在创作中, 重视创新意识、语言方式、视觉观念、媒材效能。就此对西方当代艺术有不同程度地摄取。这种泛化的中国画已经彻底丧失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特征与审美标准, 呈现一种极端的西化倾向。工细刻画的多, 写意提炼的少。注重视觉冲击的多, 讲求蕴含内美的少。对客体再现下的功夫多, 发挥主体“迁想妙得”的少。为树立个人图式而出新的多, 追求深层文化积淀的太少。

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 在全部入选参展的516幅中国画作品中, 工笔类作品255幅, 占49%, 水墨写意类作品236幅, 占46%, 而一部分非工笔画法, 又绝非水墨或水墨写意作品, 大多没有标准的工笔线描, 或直接用色彩描绘, 或多肌理制作, 此类作品有25幅, 占5%。但如果把此类标新立异以致不好归类的作品算到非水墨写意一大类中而与“工笔设色类”合类, 则非水墨的“工笔设色类”作品可占到总数的54%。其实真正“写”得出来的也并不多见。大多数还是造型严谨, 描绘准确, 甚至不乏几分工致, 不过使用水墨而已。真正有“写”意味的作品恐怕仅有二三十幅而已。

20世纪传统文化艺术遭受批评, 中国画原有的品评标准价值体系逐渐消解。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 就有留学归来的艺术家提倡过“新国画”。50年代也一度形成过以“彩墨画”为主导, 以素描加水墨为特征的“新中国画”。80年代, 中国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强国之路, 随着国门的主动打开, 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水墨装置系列等, 它们是追求水墨艺术的现代性, 表现当代审美意识和观念, 破除传统水墨画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 重塑水墨画的现代图式语言。为了使水墨艺术“现代化”、“国际化”, 特别强调“水墨”仅仅是绘画的“媒材”, 隔断与传统中国画的联系, 着意消解其原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负载, 采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使水墨艺术走向国际。由于当下太多的中国画作品在功利主义、创新求变的追逐下, 缺乏意境表现、语言苍白, 或过于直露、粗浅地表现自然客观, 已失去了中国画意境营造和笔墨表现的高度和深度, 使得中国画审美品性的文化内涵大量缺失。

吸收其他画种的长处来丰富中国画, 本身无可非议。甚至于即便是借鉴其它姊妹艺术或艺术无关的其他门类都未尝不可, 我们也知道需要敞开胸怀吸纳异质文化的营养, 但吸纳不是取代, 借鉴不是自我迷失, 把自己的特色弄丢了, 失去了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中国画的缺失, 主要在于创新意识下的“跨界”思维, “跨界”离开了“固本”的前提, 要么丢失中国画本色, 要么减弱了艺术质量。中国画固需创新, 然而尤须求好, 中国画需要创新, “创新”是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东西方艺术的差异是不能靠人们的主观意愿来消除的, 它从人们对待主、客观世界的不同理解而开始区分, 然后在各自不同思想基础的作用下走向各自不同的独立发展道路, 并由此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 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 写百里之景, 东西南北, 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对中国画发展方向的预测决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它一定要遵循事物合理有序运动的原则。要真正理解它的现在一定先了解它的过去时态, 知道了它的过去与现在才能合理地知道它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在创造国画当代样式中, 尊重传统、理解传统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中国画的造型图式, 写实手法的较多, “写意性”却每每把握不好。“圣人含道暎物, 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 质有而灵趣……”作为“中国画特质的决定和理性的起点”, 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画创作过程是画家“畅神”的过程, 更是画家“以形媚道”的过程。又如笔墨和意境, 如果缺失了一些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因素, 将关系到思维方式与文化内涵的传承。笔墨不仅仅是技术, 是中国符号, 更与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相通融。笔墨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无限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体味到“韵”, 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混沦灵动, 透露出强烈艺术性。从点到线, 从细微之处到浑然整体, 中国画要呈现俊逸超拔的气韵生动, 必须要藉笔墨之功。从心迹和个人格调而言, 不仅要表现感情, 所谓“情动形言, 取会风骚之意。”还要表现书家的性情、个性、格调与精神境界。就意境而论, 大家普遍重视情与景的统一, 但缺乏“画外意”。但可能由于理解的偏差, 中国画的书写性仍在丢失。画家绘画格致的高下雅俗, 也和画家之人品修养, 及其心理素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倒不是“画以人重”的原因, 其实, “画如其人”。一个人的品格和素质必然会在其绘画作品中暴露无遗。

在当今中国画的缺失讨论过程中不应当从就画论画, 而应该从画外来找, 并且不仅是从学问、修养、笔墨上, 更致命的是文化体制造成的缺失。我们在努力探讨全球化与当代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 同时也影响了对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判断, 针对中国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意义, 部分专家认为它在观念上、形式上跟当代文化不相吻合, 无法溶入当代文化潮流之中。其实这种对于文化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科学是进化的发展的, 而艺术则不可能是进化的发展的;艺术不是发展, 只是演变 (毕加索语) 。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 最大的成果不是出了多少好的作品和优秀的画家, 而是营造了一种状态, 让笔墨系统与水墨体系相融共生的一种生态化的生产状态 (西沐语) 。我们不仅仅思考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绘画体裁或样式, 一种语言形式 (人为假定性的笔墨语言组成的画面结构, 书写性、写意性的线、墨构筑) ;它也不仅仅是地方特点和地域文化的艺术形式, 而是一种传统文化与人文系统, 负载着中国文化意义于人文内涵, 要求我们必须以中国画独特的方式和观察方法、独特的空间意识与文化品格而形成, 我们不能把过去已形成的基本性质和审美内核加以摧毁, 不然, 就失去或断送中国画的文化价值。

摘要:中国画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变革, 在保持历史传承文脉的基础上, 不必强求纯正经典的形式笔墨, 而要以当代审美为标准, 触及当代文化并画出当代的各种体验, 使中国画重新纳入公众的意识之中;同时重新审视笔墨的局限性, 审视其所附载的品味能与当代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更多地把我们的视点画面文本的解读和表现, 寻求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个人对社会文化主题的感悟及体验, 关注当代社会文化主题并使中国画重新纳入公众的意识之中。

关键词:创新意识,传承性,价值取向

上一篇:探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下一篇: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