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个人信用平台

2023-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互联网个人信用平台

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信用信息主体的增加,社会公众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报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为拓宽个人征信系统服务渠道,2014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本文分别从业务开展的现实动因、现状及难点、潜在风险等角度提出一系列的看法,并就如何稳妥推进互联网查询业务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用报告 互联网查询 现实动因 潜在风险

当前信用社会环境下,信用犹如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客观记录的个人信贷信息、欠税、民事判决、强制执行等公共信息均反映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对公民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开放对公众即时了解自身信用状况、推动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发挥极大的正向引导作用。

一、互联网个人查询业务开展的现实动因及必要性

随着个人信用报告用途的不断增多,基层央行临柜查询压力的日益增大,为拓宽查询渠道,更好服务社会公众,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业务开展的必要性。

(一)从人民银行角度看——减轻基层央行临柜查询压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信用意识的增强,社会各领域对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展,基层央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人数不断攀升,查询压力与日俱增。2010年池州市中心支行受理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量仅为174笔,2010~2012年增长较缓慢,2013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查询量上升至四位数,高达1033笔,而后呈现迅速上升态势。2012~2015年分别同比增长84.48%、12.46%、186.15%、203.29%、78.81%,其中,2014年查询量超出2013年的3倍,2015年查询量甚至超过2010~2014年的查询总量(见图1)。

2016年以来查询量依旧维持高增长局面,1~10月份已受理4796笔查询业务,是2010年查询量的27.56倍。其中5月份查询量达到单月高峰值为993笔,远远均超出2010、2011和2012年全年查询量(见图2)。

调查显示,查询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征信宣传活动的大力开展,征信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人们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到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主动性增强。二是池州市辖内部分商业银行在接受客户贷款或信用卡申请时,为提高审批效率,要求客户提前提供信用报告,以减少不必要的审查程序和费用。三是池州市民生村镇银行及各小贷公司目前尚未接入信用报告查询系统,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只能要求客户自行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四是池州市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要求购房者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以备签订购房协议及办理按揭贷款手续之需。

互联网查询方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减轻基层央行的临柜查询压力,对转向集中研究其他业务、降低央行负面影响、维护央行工作稳定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从查询渠道角度看——拓宽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渠道

目前,承担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业务的机构主要是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及融资类担保公司等有准入资格的金融机构因尚未接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无直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权限。且商业银行不支持无业务的查询,仅在贷款、信用卡、担保审批查询及贷后管理等业务办理时,才为客户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为轉嫁运营成本,增加有效业务办理量,纷纷将客户指向人民银行,使得社会公众的查询渠道更为单一。因此,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宽广、及时便利的信用信息获取渠道。

(三)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满足日益广泛的使用需求

随着征信产品应用范围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类机构对信用报告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目前,个人信用报告已突破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传统用途,公司登记注册中股东信用情况考查、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购房协议、公积金中心贷前调查、司法办案、办理公证手续、企事业单位招标、干部选拔、招聘等环节对个人信用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信息报告查询渠道单一而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互联网查询能够及时、有效、方便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个人信用信息。

(四)从社会服务角度看——增强人民银行征信服务功能

征信服务是人民银行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项重要的服务项目,也是一项意义甚大的民生工程。尽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信用服务市场不发达、服务体系不成熟、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创新开展互联网查询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励征信服务业务水平的提升,也能够拓宽征信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征信服务功能,真正体现了征信服务惠民、便民的宗旨。公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自身信用状况可以促成诚信氛围在全社会范围扩展。

二、互联网个人查询业务开展现状及难点分析

目前,受制于一系列因素,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面临公众认知度不足、查询意愿不强、私密性问题验证环节难度大等问题。

(一)公众认知度不足

据人民银行柜面监测反馈,当前社会公众对该类查询方式认知度有待提高,使用率相对较低。主要在于:一是宣传普及广度和深度不够。互联网查询服务开展时间较短,在公开宣传力度和方式仍有不足之处,宣传渠道未有效打通,互联网查询方式尚未深入人心。二是受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制约。部分公众由于文化水平低,日常接触金融服务少,信用意识缺乏,对互联网及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一事不甚了解。

(二)公众查询意愿不强

据现场查询者反馈,尽管部分公众了解个人信用报告的互联网查询方式,但仍表示愿前往人民银行现场查询。原因在于:一是互联网查询便利性不足。认为查询程序复杂、步骤繁琐,尤其对于急需信用报告的公众而言,增加了时间成本。二是互联网查询安全性待商榷。由于网络数据泄漏和信息丢失案件频频发生,一旦出现将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是负面新闻,相当一部分公眾对此持谨慎态度。三是查询结果不易理解。大部分公众由于金融知识缺乏,认为信用报告的结构设计稍显复杂,内容理解有难度或存有偏差,如去人民银行现场查询,可通过专业人员现场直接获取详细而准确的解读。

(三)私密性问题验证环节难度大

据反映,部分公众曾试图通过互联网平台查询,但难以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环节,由于每次在线回答时间有限,且需答对一定比例问题方可进入下一环节,一旦出现错误或超时,将无法继续,待继续重新操作时,所有问题可能出现新的调整。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信用意识不强,私密性问题涉及个人以往的贷款情况,包括贷款银行、时间、金额等,很多人对自身信用交易状况记忆模糊,这是验证不通过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人从未在银行办理过贷款或信用卡,个人信用信息缺乏,无法确认身份。加上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人真实信息与征信系统收集的信息存在不一致现象,可能难以通过验证。

三、互联网个人查询业务的潜在风险分析

虽然互联网查询业务在完善个人信用报告获取方式、增强征信服务职能等方面发挥重要意义,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一)非本人私自查询风险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协议第一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第二点明确规定:“用户只能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不得要求征信中心提供他人的信用信息”,且系统设置了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即需要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或数字证书验证的方式确认个人身份的真实性。但基于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信贷经办人员或与客户关系密切者对客户的个人信息及信贷资料掌握较为完整,一旦经不住利益诱惑或假借其他名义,私自“代理”客户设置用户名、账号、密码,填写自身手机号码,并回答私密性问题,一旦问题回答正确,程序规范,很容易获取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而对此,系统是无法有效对查询者的真实身份进行辨认和识别,从而可能引发侵害客户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法律风险。

(二)公众无法有效维权风险

人民银行现场查询时,公众需亲自提供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并填写申请表签字确认后获取本人信用报告,一旦出现他人冒名查询,走法律程序时可做到有据可循。而对于互联网查询而言,难以确认查询者身份和手续。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协议第一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点就明确规定:“用户应对以该用户名义进行的申请、查询等所有操作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如个人信用信息在未经其许可的情况下被他人私自获取,且用于不当用途而损害其合法权益,用户将无法以充分有力的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能自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互联网运行风险

互联网运行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站与基于人民银行内联网(专网)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的是物理隔离,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安全。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黑客”日益猖獗,网络病毒更是花样百出,倘若公众通过公共场所或开放网络查询及保存个人信用报告,一旦不慎登录“钓鱼”网站,或计算机受病毒干扰入侵,很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将给公众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且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协议第六条“免责条款”第三点中规定:“如果因网络传输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等后果,将由用户自行承担”,这也将给用户带来更多无法预知的风险。

四、稳妥推进互联网个人查询业务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个人信用报告涉及个人隐私,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用信息,确保互联网查询安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互联网查询方式的认知度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联合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宣传活动契机,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普及金融及征信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提高公众对互联网查询方式的认知度,获取公众对征信业务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网点设置专门的征信窗口,指导客户进行互联网查询,以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公众参与意愿,使其成为常态化的查询方式,在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同时也达到便民利民的目标。

(二)提高技术含量,保障互联网查询方式的安全性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要不断增强科技人才实力,提高查询系统的科技含量,确保查询系统后台数据库用户资料和信用数据的存储安全,提高用户密码的保密安全性和等级,并强化查询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时要不断完善系统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异常情况和公众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保证系统运行的零漏洞,从而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互联网查询方式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三)完善查询系统,确保互联网查询方式的高效率

针对公众提出的“程序复杂”、“非实时反馈”等问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一方面要在提高系统安全性的基础上逐步简化申请注册环节和验证手续,优化私密性问题设置,确保公众能够短时间内成功注册申请获取信用报告。同时,要根据社会信用发展状况逐步丰富优化个人信用报告的涵盖内容及格式,并细化查询结果的说明和解释,降低居民的理解难度,确保普通居民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個人信用信息,以提高公众互联网查询的积极性和热情。

作者简介:纪媛媛(1989-),女,安徽池州人,就读安徽大学,研究方向:征信管理與服务。

作者:纪媛媛

第2篇: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权分析

【摘要】信用信息作为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因为它是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参与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为出发点,通过对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法律属性和信用信息权内涵的分析,诠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权,并从法治社会利益维度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设计与规范配置将维护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进而也使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利益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相互融合,和谐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 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权 信用信息安全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把传统金融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它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2015年中华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对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即“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服务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据此,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更是一种复合式金融创新。[1]这种创新的特点在于包括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的金融资产的配置,以第三方支付为基础的资金转移,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特别是体现以客户信息挖掘为手段的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总之,互联网金融不仅扩大了传统的金融功能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拓宽了金融消费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尽管是一种“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但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金融的范畴,只是让传统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手段更深层的体现了金融消费服务的变革和创新。

二、个人——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为角色定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以个人参与金融活动为内涵及形式的信用交易,“个人”既处于金融领域,同时又在借助互联网金融手段和平台进行着各种以信用交易为实质内容的金融消费活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定位为“消费者”。在许多学术和实践中,有学者提出并阐述和论证“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内涵。现代社会,金融消费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银行存款到信用卡支付,从消费信贷到理财产品,从股票、基金到投资等,金融活动领域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業,很难探究消费者在金融商品交易中的主观心态,“我们也无需区分生活消费与金融消费,金融消费者身份的判定不应按照消费动机进行,所有从金融服务者处获得金融商品及相应金融服的人都是金融消费者”。[2]

互联网金融就是在于“金融”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金融消费者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中金融消费者是互联网消费者的上位概念,其区别主要在于消费方式上,因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应当为:通过媒介,购买金融投资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由于金融消费者的外延包括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所以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一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也同样享有,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来说,作为金融消费的另外一个群体,又存在者一定的差异。首先,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普惠金融。在服务对象上其主要面向传统金融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这些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资产较低、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相应的风险能力也较差;而金融消费者则不仅包括一般消费者,还包括专业投资者。其次,两种金融模式的消费者主要借助的交易媒介不同。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主要依靠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金融中介,而互联网金融则倾向于脱离金融机构中介直接进行交易,并且主要依靠互联网,其营销、交易和客服不同于传统金融面对面柜台模式,大部分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网络空间的数据、信息的交互,最终实现资金融通。最后,在两种模式下,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有一定的差别。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上更注重客户的体验,新产品和新业务层出不穷,主要通过给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带来的便利以实现其金融属性,而消费者往往也在享受快捷服务的同时容易忽视安全和风险问题,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者的个人信用信息更容易被非法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更加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也容易引发隐蔽性更高的侵犯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等。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个人信用信息权的诠释

互联网金融将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之精髓渗透到传统的金融业,通过网络技术的手段,让金融业务具备了透明度更强、协作性更好、参与度更高、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但在创新的同时又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在这诸多的风险中,因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信用信息的法律属性

信用信息作为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因为它是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参与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事实上,早在1948年12月10日的联合国批准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提到了信息权利。[3]信用信息已不仅简单是我们日常交往的一种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很重要资源。从理论上而言,消费者的个人信用信息属于消费者的隐私范围,其本质属性与公共利益无关。[4]尽管私权至上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信用交易的发展,尤其是当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消费者为了更快和更便捷从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也愿意让渡自身信息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即让渡所谓的隐私,让交易相对方知晓自身的信用状况,以圆满完成信用交易。而这些信息与金融消费者个人财产的安全又息息相关。

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由于涉及到信用信息数据的规范化搜集、评价和合理利用以及隐私等诸多因素,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需要加以占有和利用,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其他手段,能够对信用交易对方进行风险评估,所以更表现为一种有价值的特殊资源,由于它具有稀缺性的特质,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利用,同时还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因此依靠互联网金融自身的发展和参与者自律性约束难以解决,所以依靠法律的规范和强制性手段,将个人信用信息纳入法律的框架,使之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则更能促进金融活动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信用信息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资源,就像知识产权一样,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制。

当然,并非只要是个人信息都会被纳入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信息”,只有涉及到个人信用信息和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保护价值并与参与主体又存在着密切联系,能展现参与主体的各项特征,而其核心特征是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可识别性。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同样体现了这一特征,他们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过程,为了顺利的完成消费的整个过程,有必要被采集或向使用者提供体现个人独有特征的必要的信用信息,这样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权益就从每一个体现自己独有特征的个人信用信息中衍生出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特有的与自己人格有密切联系的信用信息权。

(二)信用信息权的内涵

个人信用信息权,即主体自由支配其个人信用信息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5]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这种信用信息权既体现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格权,又体现了一定的财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人不仅是物理存在,还是“各种信息组成的集合,是一种信息的存在”[6]。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其表现为:网络小额贷款、P2P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渠道、互联网金融门户六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数据的运用,这些大数据的也为每一位客户创设出相互区别的重要的“信息标签”,日本政府《个人信息保护法》(2003年法律第57号)第三条表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基本理论是:个人信息与个人人格密切相关,按照宪法第十三条个人“作为个人应当被尊重”的规定,“个人信息应该被慎重处理,同时处理个人信息的人,不管其目的或状态如何,必须充分认识这些个人信息的性质与重要性。基于这一理念的考虑为根本,致力于个人信息的保护”。[7]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信息标签”都不可避免与个人的人格权密不可分,也意味着作为与人格权密不可分的个人信用信息权在人格权中所拥有的一席之地,那么个人人格权的保护就势必离不开对个人信用信息权的保护。那么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个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消费活动都被有效地记录下来,尤其是只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都会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个人必要的信息,通过对参与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主体身份信息、消费信息等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研究出个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从而帮助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一方更加客观地对消费者的一方信用进行有效评价,以便于对某一个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评估和管理。对互联网金融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数据和客户的重要信息,那么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是基于对人格权的尊重。

在现代信息社会时代来临之前,法学理论和实践的瞩目点多集中在个人信用信息的人格权的内涵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变革,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个人信用信息中所涵盖的财产权逐步显现出它重要性的一面,因为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客户的个人信息就成为其手头掌握的一个财富,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分析、筛选、归纳能够知道哪些客户是自己重要开挖的资源,还有那些客户是需要自己锁定的群体,开发那些客户能够为提升金融服务者的效益,因此,从可支配和使用性的视角考量,个人信用信息的商业性价值和财产性内涵无可否认,那么,既然如此,个人的信用信息权就应当如财产权一样得到重视和保护,当然对个人信用信息权的财产性内涵和商业性价值并不等于就意味着个人信息的财产化,对个人信用信息权也更不应解读为财产权,否则“会加速个人信用信息的财产权向个人信息使用者转移并最终弱化或剥夺个人对其信用信息的控制”[8]。

然而,并非所有的权利都能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权,不同的信用信息下体现出不同的权利,应当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定位为参与到互联网金融消费过程,与金融消费活动相关并且能体现消费者的各项特征的信息,才具有了互联网金融消费需要的特质,比如,我国第一家纯线上P2P网贷平台——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在提供网络民间借贷的中介服务过程中,所采集到的信息除了要求用户提交基本的电子化个人信息外,还包括从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查询信息,如,用户在淘宝、东京、支付宝等电子平台的交易信息、微博社交网络数据、百度搜索引擎数据都作为了参与交易的用户方信用信息,同时用户每次登陆拍拍贷,也都会作为文字段被记录下来,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规定,无疑将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筑起“高墙”。“这条规定,以位阶最高的法律形式,确立了个人信息自决权,也就是自然人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非法使用其个人信息,这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9]。與我国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及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中有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和201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确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从民法、刑法和其他法律以及法规、规章的不同角度,更全面地保护个人网络信息的安全。

四、信用信息权的维护——法治社会利益维度之需要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个人参与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让渡自身的信用信息等某些利益更是信用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利益实现的路径。从理论上,个人信用信息的所有权理应属于个人,并且享有绝对的支配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如果要获得授信或完成信用交易,则必须让交易相对方了解、掌握、甚至使用自己的信用信息。相应地,个人信用信息被收集或使用,表象上是服务于某一个具体的民商事活动,但本质上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隐私权的角度来看,个人信用信息虽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但是参与主体只有通过让渡自己的某些信用信息权,才能实现交易的目的。

(一)路径依赖——以保障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为主线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和数据,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意识到。目前,大数据和云计算已成为互联网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的关键,既是金融消费顺利完成的需要也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然而,互联网金融服务者搜集、挖掘和分析客户信息必然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等信息安全和保密问题。在信息获取上。信息本應当由合法机构通过合法正规途径进行合理的采集,但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基于种种因素,表现为很多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行为。《2013移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中数据显示,66%的手机APP都在抓取与自身功能毫不相干的客户短信记录、通话记录、通讯录等个人敏感信息[10];在信息使用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非法窃取甚至篡改,而消费者的信息被非法获取后,往往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个人隐私和日常生活频繁受到干扰,有的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犯罪活动;在信息的安全上,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者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个人信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深度分析消费者的信用信息,了解消费者的偏好、消费习惯等深层次问题,从而指导自己的营销战略。同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商家与合作伙伴往往共享信息,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作为一种变相的交易客体,或者直接将这些信息出售给需要的单位和个人。

“假如任何一个公民想要成为一个掌握自己法律权利的人,当他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不正当的妨碍时,不论加害人是谁,他不仅必须能够说、能够做他所认为是正当的事,并且必须能够求诸于法律的帮助”。[11]因此,在现有法律制度下,应当进一步完善和设置以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为核心,以规范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支配、使用等内容的法律规范。

(二)核心保障——个人信用信息权的安全与互联网金融利益之和谐发展

从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服务者借助技术手段收集个人信息,通过与掌握个人信息资源的部门包括政府公共部门,如税务、工商、人民银行、法院等和来自民间的非公共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电商平台等进行信息对接来获取客户个人数据资料、交易数据、个人访问数据等信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分析和利用,商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资料的分析确定自己的交易行为和经营创新;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金融消费者为了交易的完成也需要部分让渡自己的信息权,而这同时也增加了客户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因此,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与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尽管如此,保证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持续发展的前提,一方面需要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在大数据环境下还要保障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权在法律框架下合理利用,赋予消费者对自己信用信息的控制权和被侵权后的法律救济权。

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由数据推动的时代,这一技术的存在使参与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每一个人成为“透明人”,互联网金融服务者获得客户信息的各种环节获得都不可能向大众公开,数据的使用规范目前还很难以比较详尽的专门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所以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与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和谐是法律规则不可回避的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自古有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这一问题被无限的放大,在无遗漏分析的技术层面面前,个人的隐私和信息数据面临着空前威胁,在每年仅有不到20%的个人信息数据得到保护的背景下,相关专门性法律应将个人网上信息安全纳入自己的视域。[12]

金融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权是个人金融信息被收集与使用时,在法定范围内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一般而言,金融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行使其权利:一是,有决定其个人信息是否以及以何种方式被传统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等主体收集和处理的权利;二是,有要求保持其个人信息处于隐秘的状态的权利;三是,对于其个人信用信息被收集、加工和处理的事由、方式和时限等,有向信息收集与信息管理者进行查询的权利;四是,对于已经时过境迁的和错误或具有误导性的个人信息,有请求信息管理者予以更新、更正和删除的权利;五是,当其个人信息被处理的事由消失,或者时限届至,有请求信息管理者对信息予以删除的权利。然后,金融消费者权利也都不是不受任何的限制,2006年11月通过的《欧盟有关客户信用、责任和及时支付的适用于由私人实体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行为和专业实践准则》第四条规定:“任何记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料都可以由以下人员进行删除,增加和/或修正:技术可行时,传输原资料的参与者;经相关参与者要求或与其达成一致的经理;资料主体行使权利;发起追求秩序的司法机关和/或特派专员”。[13]从社会进步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创新的需求上看,从法制社会建设对金融秩序的有序和稳定的角度,在维护金融领域的公共利益以及传统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重大利益时,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在法律框架下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诚然,在法治社会中,任何权利和义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应和相互的,除此之外,合理界定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主体的范围,明确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主体的义务也是维护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综上,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对于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和利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精妙地将维护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结合,让其遵循一种精到的逻辑推演:以维护金融秩序、社会利益为理念指引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设计与规范配置将维护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进而也使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利益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相互融合,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飞.《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与监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65-165.

[2]王伟.金融服务者缔约说明义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25-31.

[3]周云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评析”,《暨南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

[4]王利明主编,徐明、杨立新副主编.《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2-484.

[5]李仪.“征信背景下的个人信用信息权保护与限制——以比较分析法与产权法为主”.《征信》,2013年第1期.

[6]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

[7]北京大学ACOM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日俄个人征信相关法规汇编》,2007:35-36.

[8]孔令杰.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7.

[9]“民法总则筑牢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墙’”,国家-信用交通:http://www.mot.gov.cn/credit/xinyongdongtai/guojia/201705/t201705 04_2200166.html.

[10]DCCI.《2013移动隐私安全评测报告》|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http://www.199it.com/ archives/99542.html.

[11][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

[12]崔聪聪.“网络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冲突与调和——以个人网上行为信息为视角”,《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8期.

[13]刘飞宇.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与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16:160.

项目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权益保护。

作者简介:罗艾筠(1964-),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学历,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法。

作者:罗艾筠

第3篇:互联网+时代下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国内P2P网贷平台迅猛发展,这种贷款模式凭借着投资高收益、低门槛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但由于准入门槛低,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平台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本文提出了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利用PCA对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众多指标进行降维,得到几个主分量,将主分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调整以及非线性映射功能,使得在个人信用评估时实现了全自动化。

关键词:个人信用评估;P2P网贷;PCA;BP神经网络;动态量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P2P平台数量有了爆发式的增长,这种新模式凭借着低门槛、高收益等优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行业飞速发展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问题,P2P行业种种“跑路”、违约风险接踵而至。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存在个人信息不准确、个人信用观念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不成熟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和算法,在有效降低眾多指标维数的同时,利用BP神经网络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的功能,使得在个人信用评估时实现了全自动化。

1.PCA与BP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1.1 PCA算法简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值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等特点。风险评估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因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传统的线性预测方法无法正确反应风险评估值的变化规律。而PCA可以去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减小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优化BP神经网络结构[1]。主成分分析法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是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将一组给定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经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在保留信息安全风险因素主要信息的基础上降低支持向量机的输入维数。

1.2BP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基本原件——神经元相互连接,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神经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并行处理和非线性转换的复杂网络系统。神经网络的优点是多输入多输出实现了数据的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前向反馈网络和径向基网络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两种网络。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它的名字源于在网络训练中,调整网络权值的训练算法是反向传播算法。图1为含有一个隐层的BP网络。

由图1知,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上下层之间实现全连接,而同一层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每层节点的输出只影响上一层节点的输出,每个节点都具有单个神经元结构。

2.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构建

2.1 基于PCA算法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指标的确定

由于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数据不公开,难以取得足够多的样本,所以本文选取了德国某商业银行在个人信用评分领域比较有名的数据集[2]用于演示模型的求解及实证检验。该数据一共有20个指标变量,1000个样本点,其中没有违约的客户为700个,违约客户为300个。将该数据的各个指标进行赋值进行数值化处理,对20个指标利用PCA进行降维[3],得到的结果见表1。

在输出的主成分结果中,第一列为10个主成分;第二列为对应的“特征值”,表示所解释的方差的大小;第三列为对应的成分所包含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第四列为累计的百分比。一般来说,SPSS默认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作为主成分。在上表中,前8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他们的累计贡献率为69.006%。由于所研究的指标较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前8个成分能够作为主成分,其余成分所包含的信息较少,故可以舍去。

2.2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个人信用评估模型

2.2.1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8个影响因子作为学习样本中的输入因子,输出因子为个人信用风险的评估结果。在进行样本训练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4],用来加快神经网络的学习速度以及运算的结果,归一化处理方法如下。

2.2.2 神经网络的构建

取700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300组数据作为检验样本,隐层节点数设为5,输出层有1个节点,输出结果1表示优质客户,2表示违约客户。隐层采用激活函数为softmax函数,输出层采用的函数为恒等函数。得到的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3.小结

从表3可看出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全部样本的回判(预测)准确率为83.4%,其中对优质客户样本的回判准确率高达94.4%,对劣质用户样本的回判准确率为68.3%。从实证检验的过程及预测效果来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并且拟合性也很好,对样本回判测试的总准确率为83.4%。该模型对劣质客户预测准确率偏低,是因为这里所使用的数据都是曾经通过了审核并获得了贷款的用户,而商业银行更多地是保留了通过借款申请并已发放贷款的客户的资料,对未通过借款申请的客户的资料则保留得较少,因此造成建模样本中劣质客户的样本数量不足,模型对这些样本的预判也因而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姜起源.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健.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研究[D].2012

[3]肖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个人信用评估[J].2010

[4]张道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J].2006

作者:郭帅 韩胜 刘妍

第4篇: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用户操作手册

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用户操作手册

1.平台首页 点击"马上开始"。

2.用户注册

①点击"新用户注册"。

②填写标识信息、验证码,阅读服务协议,点击"下一步"。

③填写用户基本信息,然后点击"提交"。

④注册完成,页面提示用户注册成功。

3.新用户查询信用信息产品

①填写登录名、密码、验证码,点击"登录"。

②新手导航。

③点击"确定",进入以下页面,点击"下一步"。

④安全等级变更

1)如果选择银行卡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首先点击"获取银联认证码"按钮,跳转至银联页面,具体操作参见"银行卡验证"。 获得银联认证码后,输入银联认证码和图片验证码后,验证完成。 2)如果选择数字证书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用户插入数字证书验证身份,具体操作参见"数字证书验证",验证通过后进入下一步。 3)如果选择问题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仔细核对本人信息,正确回答验证问题,点击"下一步"。 ⑤开通快捷查询

通过数字证书或银行卡验证身份的用户,进入开通快捷查询页面。开通快捷查询后,可通过输入手机动态码验证身份、快捷提交查询申请。用户可选择是否开通快捷查询,点击"下一步"。

选择问题验证的用户,略过此步。 ⑥选择个人信用信息产品,提交查询申请。

⑦获取信用信息产品(非实时)

提交查询申请后的24小时后,用户登录平台,点击"信息服务"—"获取查询结果",输入平台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的身份验证码,查看选择的信用信息产品。

提交成功后,页面展示查询结果。(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结果展示样例如下)

小提示:

如果用户选择数字证书验证或银行卡验证,在线进行注册申请时,平台实时反馈验证结果。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开通"快捷查询",开通快捷查询后,可通过输入手机动态码验证身份、快捷提交查询申请。

如果用户选择问题验证,在线提交注册申请后,平台24小时后将验证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给用户。

4.老用户查询信用信息产品

已注册用户登录成功,可以查询以下三种产品: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个人信用报告。 根据用户是否开通快捷查询,可分为两类:开通快捷查询的用户和未开通快捷查询的用户,查询流程有所不同。

4.1 开通快捷查询用户的查询流程 ①选择信用信息产品,获取身份验证码。

用户选择相应的信用报告,点击"获取身份验证码",输入平台发送到手机上的动态码,点击"提交"。

②查询申请提交成功。

4.2 未开通快捷查询用户的查询流程

①选择身份验证方式和信用信息产品(高安全等级用户只能用银行卡和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获取信用报告)。

②身份验证,提交查询申请

按照用户选择的身份验证方式,进行身份验证,身份验证操作流程参照"身份验证"。采用数字证书或银行卡验证的用户,身份验证结果实时反馈,验证通过的用户查询申请提交成功;采用问题验证的用户,身份验证结果24小时后反馈,平台以短信方式告知身份验证结果,验证通过的用户查询申请提交成功。

③获取信用信息产品(非实时)

提交查询申请后的24小时后,用户登录平台,点击"信息服务"—"获取信用信息",输入平台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的身份验证码,点击"提交"。

提交成功后,页面展示查询结果。(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结果展示样例如下)

小提示:

注册用户可以通过预留的手机号码使用短信申请查询本人的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为保障信息安全,安全等级为低的用户无法使用此功能。用户可登录系统后,使用"用户管理"—"安全等级变更"功能提升安全等级。

使用预留的手机,编辑短信"cx注册用户名",发送至"106980008899",发送成功后,会收到平台短信提示查询请求已提交。24小时后,平台会将信用信息提示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用户预留手机中。短信接收免费,短信发送的资费标准同普通短信,详询各地移动通信运营商。

如用户名为"Marry"的注册用户,注册时填写的手机号码为"12345678910",则使用该号码的手机编写短信"cxMarry"发送至"106980008899",24小时后即可收到本人的信用信息提示的短信。

小提示: 平台提供pdf格式的信用报告下载服务。用户查询到信用报告后,点击"生成pdf"的链接,输入正确的页面验证码后,就可以将pdf格式的个人信用报告保存在电脑本地。 5.身份验证

在进行安全等级变更、查询信用报告、修改手机号码、开通快捷查询、重置密码、销户等操作时,用户需进行身份验证。目前共有四种身份验证方式:银行卡验证、数字证书验证、问题验证和移动金融IC卡验证。使用电脑访问平台时,可选择银行卡验证、数字证书验证和问题验证三种验证方式;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平台时,可选择问题验证和移动金融IC卡验证两种验证方式。 5.1 银行卡验证 ①选择"银行卡验证"。

②点击"获取银联认证码"。 进入"银行卡验证"页面,点击"获取银联认证码"按钮。

③进入到银联系统,输入银行卡信息,点击"提交验证"。

借记卡须输入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借记卡的支付密码、预留的手机号以及短信验证码。

信用卡须输入卡号、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的有效期和CVV2码、预留的手机号、短信验证码。

④获得"银联认证码"。

⑤填写银联认证码、图片验证码。

完成银联系统验证后,返回以下页面,即互联网平台"银行卡验证"页面,填写银联认证码、图片验证码,然后点击"提交",验证完成。

5.2 数字证书验证

如果选择数字证书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用户点击安装控件并选择相应数字证书证书进行验证,插入数字证书,点击"下一步"。

插入数字证书后点击"下一步"。

选择数字证书,点击"下一步",弹出对话框后输入密码。

输入正确的证书口令后,第一次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的用户需要输入注册时使用的姓名、证件类型和证件号,曾使用数字证书做过身份验证过的用户则无需输入姓名、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

输入三项标识后完成身份验证,并提示是否开通快捷查询。

5.3 问题验证

如果选择问题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仔细核对本人信息,正确回答验证问题,点击"下一步",提交答案。用户会在提交答案的24小时后,接收到含身份验证结果的短信,通过验证的用户可登录平台查看结果,未通过的用户需重新进行身份验证。 5.4 移动金融IC卡验证

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平台可选择"移动金融IC卡验证"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下面以申请信用信息环节为例进行说明。

①登录平台,进入申请信用信息页面,选择"移动金融IC卡验证",点击"下一步"。

②若第一次使用移动金融IC 卡验证,系统将提示用户安装手机控件,选择“插件下载”;若已安装控件的用户系统直接跳转到步骤④,进入证书密码输入页面。

③按照系统提示完成手机控件安装,点击"完成"后回到平台页面。 ④输入在办理手机银行卡时设置的个人认证证书保护密码,点击"验证"。

⑤系统弹出确认窗口,点击"确定"。 ⑥验证成功,页面提示申请信用信息成功。

第5篇:互联网可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升征信服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下简称征信中心)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推动通过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试点工作。

2013年,征信中心面向江苏、四川、重庆、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9省(市),开展了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试点工作,试点效果良好。征信中心公告称,自2014年3月29日起,分批次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试点批次范围将逐步公布。凡持有试点省(市、自治区)身份证的个人,均可上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

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个人才能注册成为查询用户。目前,提供两种身份验证方式:数字证书验证方式和私密性问题验证方式,个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在选择私密性问题验证方式时,若个人身份验证没有通过,属于正常情况,个人可以转用数字证书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也可以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

互联网查询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非现场查询服务渠道,个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对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提升社会信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公告同时欢迎试点省(市、自治区)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征信中心,推动早日实现面向全国提供互联网查询服务。客服电话:400-810-8866;反馈邮箱:ccrc_ipcrs@pbc.gov.cn;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址:https://ipcrs.pbccrc.org.cn。

第6篇: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新闻单位媒体平台

专项治理自查报告

根据厅办公室《关于开展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新闻单位媒体平台专项治理的通知》的要求,我处高度重视,结合检查内容及相关情况,认真组织落实,对相关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技术防护、应急工作、宣传教育培训、等级保护工作、使用密码使用等六个方面进行逐一排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了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加强全局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我处成立了以处长为组长、处里人员为成员的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分工与各自的职责如下:处长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副组长分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协调、督促工作。办公室人员负责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情况

(一)网络安全。我处所有计算机均配备了防病毒软件,采用了强口令密码、数据库存储备份、移动存储设备管理、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措施,明确了网络安全责任,强化了网络安全工作。

(二)日常管理。切实抓好内网、外网和应用软件管理,确保“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严格按照保密要求处理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管理、维修和销毁工作。重点抓好“三大安全”排查:一是加强对硬件安全的管理,包括防尘、防潮、防雷、防火、防盗、和电源连接等;二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我局计算机实行分网管理,严格区分内网和外网,合理布线,优化网络结构,加强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理等;三是加强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包括邮件系统、资源库管理、软件管理等。定期组织全处工作人员学习有关网络知识,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确保网络安全。

三、计算机涉密信息管理情况

我处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加大对涉密计算机的管理。对计算机外接设备、移动设备的管理,采取专人保管、涉密文件单独存放,严禁携带存在涉密内容的移动介质到上网的计算机上加工、贮存、传递处理文件,形成了良好的安全保密环境。严格区分内网和外网,对涉密计算机实行了与国际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物理隔离,落实保密措施,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一起计算机失密、泄密事故;其他非涉密计算机及网络使用,也严格按照有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管理,确保了我处网络信息安全。

四、严格管理、规范设备维护

我处对电脑及其设备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我们一是坚持“制度管人”。二是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技能。同时利用教育、科普宣传等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党员干部网络安全意识。在设备维护方面,对出现问题的设备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换,对外来维护人员,要求有相关人员陪同,并对其身份进行核实,规范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第7篇: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2014-04-23 15:06 来源:金融论文 有107人参与在线咨询

1、电商金融和发展的原因x x22

小微企业面临的挑战却是电商巨头眼中的机遇。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依附其平台进行开店、供货的企业越多越能增强其竞争力,为平台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活力。提供小额贷款不仅整合了供应链,为上下游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而且起到了拓展客户和市场的的增值作用。针对信息不对称、风险大、贷款程序繁杂、耗时长以及交易成本高等劣势,电商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的控制甚至力求消除其不利影响。一方面,电商金融主要针对在自己平台上注册的商户,依托与他们历史的交易记录、信誉评价、认证信息、近期的交易动态、实时运营状况以及其他相关的外部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判,掌握其信用、财务状况,相比传统的信息来源更具及时性和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逆向选择的风险。并且由于借贷客户涉及范围广、业务经营多样化,可以分散还款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收付,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归集效率,而且利用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优势获得较低的银行线上的手续费,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对交易双方进行监督和约束,降低了双方的风险。 1

2、电商金融百花争鸣

2.1阿里金融

最初的阿里金融可追溯到2002年推出的“诚信通”会员服务,经过漫长的投石问路阶段,阿里巴巴于2007年先后与建行和工行联手分别推出“e贷通”“易融通”,以商户在

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历史交易数据向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探索了一条以数据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随后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阿里和银行在信贷理念上较大的差异以及仍容易陷入银行死板的操作和不易通过审批等诸多因素,于2010年双方终止了合作。通过与银行的合作,阿里初步掌握了贷款流程以及风险控制,为接下来的阿里金融累积了不少经验。随后陆续成立浙江省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和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专门服务于被传统银行忽视的中小微企业。其具备无须抵押、办理流程快捷、支取及时方便等特点,商户只需凭借自己的信用便可申请贷款,为广大中小微企业送来福音,并顺利拿到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阿里不仅在信贷和第三方支付上取得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将金融业务拓展到保险、担保等领域,规划着未来阿里的金融蓝图。针对小额贷款,目前阿里提供淘宝贷款和阿里巴巴贷款两种不同类型的贷款服务。淘宝贷款面对全国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天猫、淘宝以及聚划算的卖家,没有地域限制,只要求经营满6个月且店铺信用记录良好。其B2B业务放贷需要阿里金融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实地勘察,而由于一般的淘宝、天猫、聚划算商户的业务经营均可在淘宝平台上完成,其交易信息、财务和经营状况都一一记录在平台的数据系统中,故可直接在网上进行申请、审核以及发放贷款。前者最高可贷额度限制在100万元之内,贷款期限为30天,按日利率0.05%计息,系统自动还款,商家提交申请后,经审核通过,即时打入客户的支付宝账户。后者的贷款额度、计息方式和贷款流程与前者保持一致,但贷款期限延长为12个月,以不得少于0.05%每日的贷款利率计息,且需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每月均需归还固定利息及本金。阿里巴巴贷款者主要面向阿里巴巴的会员,其要求工商注册时间满2年且有较严格的地域限制,最初主要面向江苏、浙江以及上海的部分付费会员,但随后开始向江浙沪的普通会员和广东的付费会员开放,并计划陆续覆盖国内中小微企业密集地区。

其贷款额度最高限定为300万元,贷款期限为12个月,以不低于1.5%每月的贷款利率按月等额本息还款,每月于还款日前5天通知到期支付宝自动扣款。

2.2苏宁金融

在阿里成功进军金融行业后,苏宁紧跟阿里的步伐,拿到独立开展贷款业务的牌照,并于2012年注资3亿成立了重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欲将现有的支付业务与小贷公司组合成一个开放、综合的金融服务平台,尽可能的满足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信息服务等系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同时为公司带来固定的收益。苏宁小贷与阿里小贷相似,其资金的来源都不是银行,都采用旗下独立子公司直接放贷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直接积累用户的信誉和交易数据,同时具有放贷灵活、控制力强的优势,但这也意味着有较大的资金压力、政策风险且有一定程度的区域限制。相比阿里平台的小商户模式,苏宁平台对商户以及产品都有更严格的要求,无形中淘汰掉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商户规模均相对较大,这导致苏宁不得不扩大贷款的额度。为此旗下的苏宁易购采取的“超电器化”战略,走精细化、精准化、精益化的品类运营之路,上线了日用百货、母婴美妆、彩票、机票酒店、充值缴费、图书等多个新品类和新业务,使代理商和中小微商户迅速增加。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巨大的交易量和过快的货物周转特征需要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这便为苏宁小贷提供了数量可观且稳定的需求,拓宽了苏宁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道路。苏宁在发展小额贷款的同时也看到了主营业务与保险行业的关联,针对供应商销售相关信用险、网络安全保险、仓储和物流险,开展保险业务。而在线下也准备成立民营银行,丝毫不愿放过任何有利可图的金融业务。

2.3京东金融

考虑到相对较小的平台以及没有完善的第三方支付的现实情况,京东、慧聪、敦煌等众多电商企业选择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让自己的业务模式锲入传统金融机构,共同为平台上的商户服务。不论金融模式的优劣,不得不说,相比阿里和苏宁那种承担实质性风险的模式,这种仅提供融资信息、技术服务的模式更符合类似京东、慧聪、敦煌等的电商企业的具体情况。京东于2012年启动供应链金融服务,联手中国银行为供货商提供订单融资、应收账款和协同投资等金融服务。在前两项服务中,京东充当受托人的角色,为核心企业提供资金,由银行审查商户的资金、物流情况,对其发放贷款,这样供货商可以提前拿到货款,尽可能的减少周转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从2013年开始,京东计划重点为下游的消费者服务,尝试性的与银行合作,推出类似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新服务,方便直接累积、整理和分析用户的信用和交易数据。在短短的1年多的时间内,京东就创造了平均贷款额度80-100万的佳绩。随后在年底推出的3分钟融资到账业务“京保贝”,则正式确立了京东供应链金融业务,给使用入库单的供应商提供贷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贷款额度。现阶段与京东合作的银行已经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等,京东也以较低的贷款利率成功获得了超过50亿元的授信。刘强东称“2014年京东从基金、支付领域快速发展,之后,融资业务和小额贷款则是业务重点”。

2.4腾讯金融

腾讯作为后来者,看似丧失了很多机遇和优势,而实际上旗下的电商平台就包括了易迅网、拍拍网、QQ网购,其商户的规模绝非一般平台可以媲美,与此同时,腾讯还坐拥7.21亿QQ活跃用户、3亿的微信移动用户、近6亿的社区用户以及最高880万在线的游戏用户,这都是可以开发的巨大金融业务潜在客户和资源。腾讯为保持庞大的用户优势,所以无论从近期动向还是业务构成来看,其业务重点仍放在移动互联网上,确保牢牢锁住新兴的移动用户,以便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和谋划属于腾讯的金融之路。后期欲通过即时通讯工具QQ和微

信,向用户捆绑推送金融资讯和产品,包括基金、保险、理财、信托等来发展和拓宽腾讯的金融之路。腾讯的支付平台“财付通”进行了小额贷款的工商注册并开在深圳市行政管辖区内,专营小额贷款业务,其业务内容和运行模式都与阿里小贷类似,也都面临着区域限制的问题。未来几年腾讯将陆续在电子商务发达地区设立小贷公司,陆续渗透到有巨大小贷需求的区域。近期来微信支付业务、手机QQ支付是腾讯金融的一大特色,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但完善了微信和手机QQ商业化的支付环节,拓宽了财付通的功能,同时为广大商家的推广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无形中吸引了更多可能有小贷需求的中小微企业,这也是腾讯一直将重心放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又一重要原因。

3、电商金融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电商金融没有抵押担保,具有较大风险,而类似阿里、苏宁成立独立的小贷公司的模式,不能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虽可以在资金短缺时通过“同业拆借”形式进行融资,但却不能超出其注册资本的2倍。同时因为没有对吊带公司进行明确的定位,所以小贷公司不仅未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还导致了过重的税收。第二,小贷公司有严格的资金来源的限制,资金只能来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金或者是不超过两家银行的融通资金,不能向内向外集资或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这极大程度影响了资金的流动和周转,也导致可贷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的后续供给不足,从而限制了业务的扩展。第三,电商金融的服务对象是面对全网、全国的中小微商户,但由于现阶段的地域限制,其信贷业务的广度受到了很大影响。第四,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始涉及金融业务时,银行也陆续推出电商平台,中信银行联合银联商务在广州共同推出“pos商户网络贷款”业务,平安银行推出“贷贷平安商务卡”,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电商体系。相对电商企业,传统银行在资金方面有极大优势,传统银行转战互联网金融也将是电商金融的强力竞争对手。

作者:李钰婕 王明宇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

第8篇: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平台,拓展了教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教育工作进入新的领域带来了大好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并创新发展,这是目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

互联网所承载的新媒体形式形形色色、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有:博客(Blog)、微博、QQ、微信、电子邮箱、视频、音频等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更“新”的形式出现。这些网络新媒体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网络载体,通过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平台。

一、 利用博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教师创建自己的博客将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如今我国大、中专教育主要采取大班授课方式,与小班教学相比,这一方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以我们班为例,由于班级人数的庞大,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很难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同时由于教师上课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个情况下教师开通博客就成为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发表对自己所授课程的看法,同时分享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文献、学术报告视频。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每篇日志里同教师展开相关讨论。

百度空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如果说新浪博客的娱乐性更强一些,那么百度空间在学术上就体现了它的优势。随着百度学术论文搜索平台的建立,百度空间吸引了很多大、中专院校的大批教育工作者,他们经常会在百度空间上发表一些学术类的博文。据某大学的调查显示,该大学在校研究生更热衷于使用百度空间,因为他们的导师都在使用百度空间,这样可以方便自己和导师在学术上的交流。与此类似,博客在大、中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班主任班级叙事可以以博客为平台。班级叙事,即讲有关班级德育的教育故事,它是班主任叙述班级德育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班级德育故事,体悟班级管理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教学叙事也是一种教师日记,与传统日记不同的是,教学叙事更应该教师之间流通,每一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叙事让其他教师得到德育工作上的启示。博客使教学叙事在教师之间流通。教师可以登录博客,写下自己班级中发生的故事,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做出总结;也可以通过博客浏览其他教师的教学叙事,从中吸取经验,用于班级的日常教学之中。

二、 利用微博、QQ、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此处主要以微博为例)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微博可以很好地实现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尤其适合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微博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这将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有着很大的不用,尤其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各种事项的通知不再是由教师在课堂中主动传达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浏览本学校的网站了解各项事宜。如果班主任可以开通自己的微博,并要求学生关注,那么班主任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上发布学校的有关通知,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了解学校的各项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没有及时浏览学校网站,错过各种信息。微博中的微群功能更是为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提供了良好平台。微群,就是微博群的简称,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学生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地进行参与和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加入标签之中,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微群,随时随地展开专业上的讨论。班级同样可以建立微群,学生可以在为群里畅所欲言,增强同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微群讨论克服传统教学中讨论问题经常受到时间、地点、学生心理因素等的限制,使讨论进行得不深入、不彻底的问题。

利用微博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微博使学习这一活动变得再也不是单调的灌输,而是一种新形势的头脑风暴和协作学习,从而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校展开微博教学,这些学校专门开课教学生用微博,教师在微博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学校开展微博教研、建立微博群,在微博上布置作业等(当前流行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微博极为相似,此处再不进行介绍)。

三、制作集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教学ppt ppt,即Power Point的简称,其主要的优势点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系统,将图像、音频、视频等现代网络技术元素融为一体。作为目前主流的课程辅助软件,其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制作容易、资源共享

PPT文件的制作很简单,已形成了固定的操作模式,背景已形成了模板,还可以变化改造,将需要的文字与图片粘贴上去即可,其他一切都有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让师生充分共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2.形式多样、变化灵活

PPT文件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其大小、位置、色彩、动态、音效都可以选择,还配备了图表功能,便于数据分析及直观的表达;还可以备注、隐藏某些注解;也可以采取超链接方式,连接所需的补充资料,补充资料还不受限制,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等。

3.界面丰富、并可互动

目前,网页设计的软件是各种各样、绘图软件也层出不穷,Dreamwear和Coredrawn以及Flash的使用,使得教学软件界面非常人性化,可亲可爱,视觉效果和谐,再利用网络技术、视频手段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师生互动,共同适时探讨问题。 4.信息量大、修改自如

作为教师,备课的内容必须适时更新,不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PPT文件可以随时修改、补充、完善,教师备课内容版本也可随时升级。PPT文件利用它的信息传播快、内容含量多的优势,能适应互移动联网现代的教学所需。

总之,时代在进步,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永远不缺乏先进的工具,一切只在于我们如何将其有效的利用起来。我们应该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创新传统教育模式,为我们的大、中专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9篇:互联网家装平台商业计划书

吉安互联网家装平台商业计划书(框架)

一、 平台组成

1、 线上部分

微信公众号:吉安家居建材品牌中心 微信平台小程序:吉安家居建材品牌中心 微信电商小程序:吉安家居建材商城 微信群:商家群、业主群

微信客服号:业主服务和商家服务

2、 线下部分

运营团队:技术部和市场部 合伙人团队:兼职团队

二、 平台内容版块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1、 信息发布社群 商家店铺展示

家装经验、案例、图库分享 商家产品和活动展示 注册用户内容管理版块 商家小程序制作收入 平台广告收入

为商家提供线上营销技术服务费用 帮商家销售产品提成

帮设计师和装修工人介绍业务收入 自营产品销售收入 其它区域平台加盟培训费 办公室租赁 办公家具和设备 日常支出 人员工资 营销推广支出 服务项目列表

三、 平台收入来源

四、 平台费用支出

五、 一站式服务管控体系

2、

3、

1、 装修过程服务管控

装修完用户评价收集与相关处理 技术口

平台小程序运营管理 商家小程序制作和运营 营销活动策划和文案制作

六、 工作分工

2、 市场口

家居建材商家招募 小区业主营销和管理 线上和线下营销活动执行

3、

1、

2、

3、 自营产品销售(待定)

打造家居建材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和标准 制定并落实装修服务体系和标准 平台资源和内容管理形成体系和标准

七、 平台工作目标

上一篇:护理业务查房整改措施下一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