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管理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大学生管理学论文

大学生创业视角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管理学课程教学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创业视角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管理学教学改革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过程考核、加强校企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管理学;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全国有超过40%的高校开设了管理学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传统的管理学教学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多的是输出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当前,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鼓励高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管理理念、构建管理知识框架、掌握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笔者从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数十年,见证并经历着围绕创业教育所进行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在管理学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任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管理学知识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关联性

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关系到创业实践活动的成败,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认知变幻的创业环境、抓住创业机会和化解创业风险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有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管理学课程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大学生未来创业需要大量的管理知识,管理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学内容涵盖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管理的职能以及组织运作,在管理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創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创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业视角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

作为专业基础课,管理学一般是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开设,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的契合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或者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偏重于传统的基础理论,前沿知识欠缺,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学生即使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很难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不利于其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学大纲是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汇集,是教学依据,但是围绕知识点形成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使得管理学课程教学较随意,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没有兴趣,影响创业能力的培育。

(二)考核评价体系单一,没有创新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和“重成绩,轻过程”的问题,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的笔试成绩,不重视过程考核,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较小,这导致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认为期末临时抱佛脚,同样能够通过考核。目前,管理学课程考核主要是对理论学习的考核,没有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在考核评价结果中体现。考核方式陈旧没有创新,限制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单调,缺少互动

伴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长期以来,管理学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由于管理理论知识点多以及课时有限,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常常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有知识的输出,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虽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偶尔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但由于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很难让每位同学都真正的参与,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教师社会实践欠缺,经验不足

管理学授课教师一般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功底,但是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系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缺乏对企业实际工作的深度把握,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在教学中有“纸上谈兵”的困惑。教师因缺少实践,无法将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管理实际有效的对接起来,很难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

三、创业视角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理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念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设置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包括管理的含义和作用、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和管理的基本职能等;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素质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善于观察环境的变化和识别机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二)优化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管理学一般是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学生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过多的依赖书本上现有的知识,仍然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师可以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创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挖掘创新创业和管理各职能的关联知识,让学生尝试撰写创业计划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体验,提高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企业经营模拟实验环节融入管理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并将管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在业务处理时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管理学教学构建多方位、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理论课重在加强管理学与所学专业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课重在鼓励学生勤思考和多实践,实现创业教育与管理学课程教学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

(三)創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不再唱“独角戏”。管理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在案例教学中增加创业的案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利用课余时间寻找类似案例,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交流汇报。随着管理学慕课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采用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事先将教学视频、知识点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创业教育设置实战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制作PPT和微视频,将学习成果上传到教学平台讨论区。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完善考评体系,重视过程考核

管理学课程常用的考评方式是主要通过结课时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较小且衡量标准较随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随着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且多样化,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越来越多,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迫在眉睫。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重,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笔试考核并重、理论知识和创业能力并重的考核方式,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训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内容,期末考试增加主管题的比重,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考评学生解决创业中各种管理问题的能力。过程考核的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小组汇报、随堂测试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充分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出创造条件。

(五)加强校企合作,增加校外实践环节

加强校企合作,能够给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行业企业的机会,教师通过实践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创业能力。任课教师可以轮流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使之能够更好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企业或者ERP模拟来参与实践。学校也可以邀请拥有创业经验的校友或者企业管理人员举办讲座,传授创业中的经验教训和管理技能,师生也可以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在教学中的管理困惑,形成管理知识应用的新思路。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在比赛中提升创业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把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进而培养创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娟.创新创业视角下管理学课程建设[J].科技风,2019(12):22.

[2]余国华,胡青青,万丽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128-129.

[3]郝丽青.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9):111-112.

[4]梁丽军,刘爽,崔丽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管理学原理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19(11):39-41.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学教学中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hjy19-44);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hjy18-68);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OBE理念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SJGLX407)

作者简介:卞雅莉(1980— ),女,汉族,安徽肥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作者:卞雅莉 史振厚

第二篇:学习“管理学”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管理素质

[摘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管理素质高低对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栋梁,管理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管理素质、管理基本职能的分析,提出学习管理学五大基本职能对理工科大学生管理素质提升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素质;理工科大学生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组织和人生中。“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

1管理素质概述

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素质的养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作用的共同结果,但主要是经过长期内化学习而凝结起来的,一经形成便对个人与群体起长期作用。管理素质是指管理活动的主体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格、行为倾向等个人特征。管理素质培养在于引导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和社会,最终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及多维视野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管理素质的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主要针对于理工科学生管理素质培养这一目的,着重探讨以下管理素质:①决策素质。决策素质是管理素质中一项最重要的管理素质。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对策等的制订,为组织所有的经营活动提供及时正确的市场依据,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②沟通表达素质。沟通素质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具体需要强化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对各种表达工具深入了解,达到管理者应有的程度。③人际协调素质。人际协调素质是指掌握疏导技巧,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进行组织成员的沟通,为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制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④动机激励素质。动机激励是指依据人的行为动力系统的活动规律,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其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⑤团队协作素质。所谓团队协作素质,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素质对于一个团队至关重要。

2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管理素质的必要性

理工科教育由于能够直接形成学生的具体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具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理工科大学课程设置中片面性太强,科学技术课程压力过大。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缺乏管理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作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国家的兴衰、企业的成败、家庭的贫富,无不与管理是否得当有关。如果说理工科大学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话,那么,管理学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 “做好”。理工科大学生更善于理性逻辑推理和数字运算思维,而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修养、行为心理等人文社科知识思维方面有一定的缺乏,尤其管理素质的缺乏容易导致挑战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并且对事情不能做出全面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决策、沟通表达、人际协调、动机激励、团队合作等管理素质,是复合型人才,因此理工科学生需要学习管理学,需要懂得管理学知识,这对理工科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3管理学五种基本职能的含义

管理学研究对象在于人和组织及其管理问题,它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实践艺术性,又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关于管理的基本职能分类,管理学界说法不一,但都是对管理职能内容的基本概述。本文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计划职能。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是组织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方案对其各种经营活动及其所需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作出具体统筹安排的工作。

(1)组织职能。所谓组织是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组织职能是管理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与职务设计,配备人员,并合理的确定各自的职责与职权以及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认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2)领导职能。所谓领导是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贡献”。领导职能就是领导运用法定的权力,主导和影响下属,使之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主要包括解决冲突、选择沟通渠道等活动,单核心是发挥领导的影响力,激励调动下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控制职能。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检测、评估和调节的活动。同时它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控制活动对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4)创新职能。我们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领导者要善于机动灵活地变换原定的领导策略、形式和方法等以适应任何变化。创新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

4学习五种基本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4.1学习计划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计划职能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计划工作的程序,了解战略的类型,战略分析的方法;学会网络计划方法,SWOT分析方法等具体的管理技能。计划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问题,逐步培养系统意识、强化系统观念,培养制定战略目标和实施正确决策的素质,目标引导行为素质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制订各种计划,例如对于自己作息时间计划、任务完成进度计划等。

4.2学习组织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通过了解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了解组织文化的构成;集权与分权的作用;掌握职权配置的方法;理解规范化管理;掌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关系;学习人员配备的原则方法;掌握组织变革的知识。这些组织的基础内容对理工科学生快速接受岗位职责,融入组织文化,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发展,对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3学习领导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领导职能使学生了解权力的实质,掌握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掌握各种激励理论与方法的比较;了解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如沟通表达素质,人际协调素质,动机激励素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相应的管理素质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4.4学习控制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在掌握了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的类型,预算控制;控制的过程,控制标准的制定,预算控制的制定和执行等有关控制职能的管理知识后,有利于我们熟悉企业流程,提高管理控制素质。预算控制制定的学习能够是学生学会报表的阅览,有助于培养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沟通时需要具备的表达沟通素质。

4.5学习创新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学习创新职能的内涵后能够理解创新的含义和创新的基本内容;了解创新的过程;能够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创新的解决办法。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善于机动灵活地变换原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形式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是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创新应变素质。创新存在于整个管理活动,创新素质是各种管理素质的基础。对创新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思考怎样提高效率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超越。

5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成为社会组织和群体发展不可缺乏的关键因素,在组织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素质的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管理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组织安排和发展,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工科学生在面向社会组织择业时,一般将自己定位于一定层次的技术与管理的岗位,《管理学》课程能够促进对理工科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与管理能力的提高。管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其日常生活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对工作产生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管理素质的培养能够使理工科学生日后成为既精通技术,又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周建临管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何种秀现代管理学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 何亚卿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践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2)

[6] 纪尚革,钟怡海,岳新利管理学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个性差异比较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6)

[基金项目]云南省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杨红娟(1966—),女,白族,云南大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管理学》教学工作;员鑫怡(1986—),女,汉族,河南人,硕士研究生,担任《管理学》课程助教。

作者:杨红娟 员鑫怡

第三篇:基于学生管理视角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对策探讨

[关 键 词] 学生管理视角;大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一)学生信息管理

在入学初期,学校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信息,例如学生姓名、身份证、父母情况、家庭结构等,对学生的身份进行确认,了解其成长环境,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性格、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合理掌握,以便办理相关手续,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当帮助。

(二)学生学习管理

上课是大学生最根本、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现阶段,大学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专业教师的适当管理,存在着很多纪律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严重影响了学校风气。学校应要求教师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联系家长前来沟通。同时,将一些资格证书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进行劝诫,督促其努力学习。

(三)学生生活管理

大学生在学校除了日常学习外,平常的课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了解自身优势,并通过在学生会、社团等任职,提前进行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学校宿舍也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管理工作相对复杂,管理人员需要对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硬件安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禁止学生在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对学生日常作息时间进行规范,及时消除宿舍中的安全隐患,并对学生人际关系进行调解,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学校应重点关注生活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学生申请助学金和银行贷款,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顺利度过整个大学生涯。

二、基于学生管理视角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一)结合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层次的提升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管理中许多具体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高度重合。例如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方面,就与学生生活管理中宿舍管理等方面相符。

因此,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原有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了解并接受学校管理规则,同时,树立“大学生工作观念”,充分挖掘学生在管理方面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管理意识,实现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

(二)结合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

结合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人性的魅力,温暖、体贴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注和关爱,从而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方法。这一思想的运用,能够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通过对管理工作的参与,转变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经历复杂的社会化。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环境中,十分容易产生很多矛盾的心理,并衍生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以人为本思想的融入,要求管理者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采用激励、引导等方式建立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获取学生的信任,进一步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例如在学校中,经常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人际关系不良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管理者应及时与这些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性格特征等的不同,因此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管理者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特征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对于一些喜欢展现自己的学生,鼓励其参选学生会干部,在任职期间通过对其他学生的管理,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实现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自觉遵守。

大学生管理工作相对复杂,难度较大,学校应充分结合思想政治课程、以人为本思想、法治原则等,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提升大学生管理工作效果,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魁.基于學生管理视角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12):34-38.

作者:胡艳波

第四篇:深化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摘 要:管理学课程作为高校管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管理学课程不仅有丰富的管理方面专业知识,而且因其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其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分析出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 教学改革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 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授课教师队伍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管理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这是由于在我国,管理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通常教师都是在进行其他教学过程中才开始接触的管理学课程,或者是后期自学此类课程,因此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程度有限,甚至部分教师还存在管理学并没有太多专业性内容,教师基本都可以胜任的错误思想[1]。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自然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无法通过管理学课程得到提高。另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管理学类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教师对实践训练没有给与高度重视,因此学生实践经验缺乏,这些都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 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优势

通常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都是由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进行的,而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环境逐渐复杂化背景下,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单纯依靠专职思想政治教师来完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学任务教学工作任务量大,且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未注重专业相关性和个体差异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这种环境下,就需要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给与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到此教学环节当中,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学科当中,从而拓宽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可以对其特点进行利用,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1 管理学可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管理学课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管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市场以及企业竞争中得到了充分渗透。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还是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等专业,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想都在其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在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秉持以做人为前提、做事体现做人、做人成就做事的思想,为学生在未来管理工作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2 管理学可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它主要是对商业活动或企业等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并从中进行经验和管理知识的提取。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商业活动或企业活动等案例成败进行分析时,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到作为企业或组织对社会生活具有的作用,例如成功的企业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发展观,经营活动秉持诚实守信原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而失败的企业自身企业价值观扭曲,寻求自身发展不脚踏实地,而是急功近利,以损害大众利益为前提,从而被社会所淘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此环节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与社会进行接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学习过程中自觉纠正自身不正确的价值观。

3 深化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3.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

高校管理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2]。目前高校教学过程中,不止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其具备大量的实践管理经验以及较高的道德素质,从而确保教学质量。高校对此问题应给与重视,及时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与管理,使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得到同步提高。高校在从外界引进教师的过程中,既要考察其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水平,更要对其企业实战管理经验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最先进最实用的管理方面知识。此外,无论是在校教师还是外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管理学在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某管理方面的案例知识学习时,要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2 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及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调整管理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并科学合理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学校还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将企业作为管理学的第二课堂。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在进入实训基地前,教师要对班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并下达相应的实训任务,待实训任务完成后,要进行小组间的评比。这样学生既可以带着相应问题来进行学习,有助于其探索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内心还会有一定的归属感,在与小组进行共同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为了自己所在小组的荣誉而努力,从而加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其思想 道德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注重专业性人才逐渐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过渡,新时代下,人才市场需求中更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因此高校在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晓航.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1):78-80.

[2] 江朝.基于學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4):226-227.

[3] 刘瑛.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105-106.

作者:周碧琼 赵和芳

第五篇:落实学生管理新规定 加强大学生考试的管理

摘 要:本文从解读新出台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入手,通过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等三个角度分析了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就加强高等院校学生考试管理,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落实 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新规定 加强 考试作弊 管理

一、精解新《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现行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0多年来,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高校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现行法律有的地方存在冲突。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在涉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有重大改变。新《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自主决定学生调整专业,自主管理学生学籍。新《规定》明确开除学籍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大学生受处分后有了申诉权。

新《规定》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相关管理,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针对考试作弊严重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明确了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新《规定》必将对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现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考试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成为高校目前最严重的消极现象之一。它不仅违背了正常的教育规律,背离了考试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叫人痛心疾首。

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及学生自身因素。

(一)社会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诸多层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形态,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尤以价值观念的变化更为深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较高,思维灵敏,因而这种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向急功近利倾斜,考试作弊这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投机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定的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从客观上讲,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代替应试教育前提下,考试成绩仍是学校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它决定了三好学生的评比、奖学金的发放、组织的发展以及毕业的分配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于是一些学生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而力图过关,顺利拿上毕业文凭的学生便毅然“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2.考试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考试工作的管理制度是直接制约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尽管促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有关制度不健全,或没有认真执行,制度落实不到位。

3.教育者的松懈、放任是造成学生作弊泛滥主要的原因。个别教师在监考过程中不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抓,不敢管,形同虚设,有的基层单位在处理作弊考生时为其说情或发现作弊学生不上报,或在处分的等级上做文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试作弊开了绿灯。

4.教师授课以及教材不合适、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也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学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考试方法呆板,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尽管这类学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但又不得不参加考试,因而在考试时投机取巧以应付过关。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较重,加之考试时间不合理,复习紧张,也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作弊。

5.高校学生作弊与中学诚信教育不足以及高等院校不重视诚信教育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中学阶段,由于有一个“高考指挥棒”效应,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学生很少作弊,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考试反而出现作弊现象。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较多,有些班级、学校甚至出现了作弊人数群体化的倾向。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无所谓态度,考试作弊人数的群体化倾向及其对考试作弊的认同大大淡化了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耻辱感,从而也从根本上削弱了考试作弊这一行为的内部制约力量。

2.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升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对学习普遍有了放松的心理,错误地理解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结果一味参加各类活动,而把学习抛在脑后,本末倒置,考试时便通过作弊来应付。

3.大学生系列错误心理驱动着大学生考试作弊。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4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却难辨清是非;情感丰富,却又不易稳定,在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且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帮助时,得失心和虚荣心极易膨胀,形成一系列大学生生活的错误心理。这些错误心理主要表现有:

(1)侥幸心理: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作弊经验,取得过成功,甚至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作弊被抓住后,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甚至错误地吸取教训,总结更隐蔽的作弊手段,以求得逞。

(2)虚荣心理:考试作弊不再是学困生的专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学生干部有时因为虚荣心理也会产生作弊行为。

(3)从众心理:一些作弊的学生的成绩比不作弊的好,甚至评上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产生了“作弊也是一种本事”的思想,在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4)过关心理:这主要是体现在少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不努力学习,在学校混日子。还有些则由于学习基础太差,身体欠佳等原因,学习起来很吃力,到了考试的时候,处于各种动机,便以作弊的方法达到及格的目的。

(5)逆反心理:其表现为:一是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学生本来看不起作弊行为,对作弊行为不屑一顾,但看到有的学生通过作弊未被发现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促使一些本来较正规的学生的心理发生逆反变化,于是也走上了作弊道路。

(6)功利心理:有的是为了谋取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等不当利益,同时也为组织发展以及毕业分配等创造条件,希望门门考试都能得高分,唯恐不能如愿,故在考试中作弊。

三、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果说加强监考工作对消灭考试作弊只是“治标”的话,那么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则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根本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进取心,这是我们通过教育减少甚至消灭作弊这种现象的关键,通过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在学生中造成“作弊可耻”的氛围,同时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学习观,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光荣与耻辱的道德标准能力,使学生自觉放弃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2.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实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的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及客观考试、问题情境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同时也是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成份,多出“活题”,少出“死题”,使学生无现成材料可抄,消灭考场上的夹带之风。

3.严格考场管理,加强监考工作。学生在考试作弊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被监考人员发现,因此,在产生作弊动机时,会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受,表现一定的特征状态,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加强监考工作,基本上就能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因此,考场管理一定要严格认真,要提高监考老师考纪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把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意图作弊的学生无机可乘。其次是强化考试监督,加强巡考,检查考场纪律及监考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不仅对作弊者有一定的威慑力,对监考人员也能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4.制定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严惩违纪作弊行为。根据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考场规则》、《考试违纪的处理规定》等有关考试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教育,对于已经发生任何作弊行为,一经查清事实真相,应从严从快处理,及时公告。防止个别教师、领导为作弊者说情,彻底打消学生对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维护考试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人才。“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诚信教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学生培养成诚信人才,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探索.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胡生泳.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

[3]满晖晖.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浅议.怀化师专学报,2000.6.

[4]郑可敏.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1999.4.

[5]刘万永,原春琳.精解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2005.3.29.

[6]吕诺,张宗堂.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2005.3.29.

作者:王生贵 黄宝连

上一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统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