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1篇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特色显。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后劲足。始终把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全县乡镇财政总收入1.6亿元,是20xx年的2.4倍,实现了乡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 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2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年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部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2000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年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20*年,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2000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的乐坝镇为140万元,最高的驷马、恩阳达到2200万元,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不配套。沿公路建设的乡镇,公路与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现象突出;多数乡镇未实现雨污分流,未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缺乏;燃气普及率仅为0.1%。

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水平低的状况,产业支撑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借力、借势、借资金、借技术发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能力较弱。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定位

城镇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一)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在该地域系统内发挥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此,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当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建设小城镇,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发展一个地方的生产,繁荣一个地方的经济,富裕一个地方的百姓。

(三)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扩散,离不开小城镇,城市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镇为基地,才能尽快为分散的农民所掌握、所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要通过小城镇向农村传播。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产业的辐射作用。

(四)发挥小城镇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是农村进步的强大动力。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积累少,招商引资难度大,更应该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像乐坝镇多年来重视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开放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地和当地人务工经商,兴办企业,镇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五)发挥小城镇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中区,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根据*实际,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县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发展后劲。

(二)坚持规划导向。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按照起点要高、规模适度、分步实施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突出特色、个性发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切实避免“千镇一面”的雷同。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镇。一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二要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包括控制性详规、小区规划、管理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三要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小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教育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基础潜力、产业潜力。四要严格实行规划控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

(三)坚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和效应,推动小城镇建设。一要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到城镇的入户条件;在小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配套费,除按规定上缴集中调剂使用的部分外,其余应全额返还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改革城镇公共设施的价格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费、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价格,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充分运用村居民自治手段,推进小城镇开发。二要建立财政引导、民间投入、外资进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资金向小城镇建设倾斜;积极争取信贷投入;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以特许权经营(BOT)、转让资产权益(TOT)方式及资产收益抵押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经营好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可将市政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实行市场营运,通过转让、拍卖城镇空间、广告经营权、线路经营权、设施冠名权等获得收益;积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重点镇,争取供水设施和历史文化名镇专项资金扶持小城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个人和外商投资建设和经营自来水厂、燃气、公共交通、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或者经商兴办乡镇企业。

(四)坚持产业导向。兴镇必兴业,兴业才能强镇。小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应当因地、因镇制宜,找准主攻方向,发展主导产业,避免“小而全”。要通过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来引导集镇的发展,制定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集中的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经营者向小城镇汇集,形成产业集中区,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地,既壮大镇区经济实力,又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比如,曾口、恩阳、江口镇可以规划为工业园区;又如,光雾山、诺水河、白衣镇可以建设旅游园区;再如,乐坝、清江、巴州镇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园区,涪阳、大河、驷马、尹家、铁溪等地可以规划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

(五)坚持服务导向。拓展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更好地覆盖城镇和农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社会服务,拓展延伸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水平。为刺激小城镇经济活动、居民享受优质服务提供有效的保障。

(六)坚持管理导向。管理是城镇建设发展永恒的主题。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建筑管理、市政管理、绿化管理、环卫管理、环境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管理等。努力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从居民的教育抓起,增强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要从队伍建设抓起,建立专人管、专人抓的常态机制。要从基础设施配套抓起,完善城镇功能。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强化社区管理,开展居民自治,提高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坚持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规范小城镇建设市场秩序。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3篇

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然而对于人均CDP位居全国末位的贵州,城镇化建设如何有序推进,既是加快推进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又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黔西南州地处贵州西南,属于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当前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增强城镇化产业基础,是实现黔西南州的城镇化的关键。本文结合这次到黔西南州实地调查的情况,就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黔西南州城镇化提升现状

自2007年黔西南州实行“州市共建兴义城”以来,各县(市)都实施了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黔西南州城镇化率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突出表现在工业基础薄弱,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黔西南州三次产业结构经济中农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占比较低,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

(二)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近年来,黔西南立足于自身优势,坚持以工业产业发展为重要载体,以产业园区为重要平台,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园区建设中,将产业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采取“一园多区”、“一区多园”等方式,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定位主体功能,明确主导产业。黔西南全州共规划建设了12个产业园区,产业涵盖机械制造、电子、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制药、服装、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煤电化、煤电铝一体化等项目,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三)城乡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

2006年以来,黔西南州城乡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提高了农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扎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建设了一批保障性住房,启动了城市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努力化解社会保障、就业制度中带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二、黔西南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空间布局

其一,以“州市共建兴义城”为着力点,以建设“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为主抓手,以普(安)晴(隆)、册(亨)望(谟)县城为中心分片组团发展为助推器,坚持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加快构建全州一个中心城市——兴义市、一个城镇经济圈——兴兴贞安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两个片区组团发展——普晴、册望的特色城镇体系。

其二,充分发挥兴义中心作用。抓好黔西南中心城市兴义市扩容工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中心进行规划建设,完善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其三,加快县城建设。结合黔西南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各市县城市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其四,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区划调整,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城区和建制镇面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发展要素,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和公共设施利用率,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迅速聚集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率,以新组建义龙新区、兴贞新区、蔗香临港经济开发试验区为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全州城镇化加速发展。

(二)发挥特色城镇辐射作用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注意点面结合,“面”上强调全面协调,“点”上突出特色优势。以黔西南州“4个2”工程为契机,实现实体化项目,实质性推进,实物量建设,注重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城镇,结合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努力建成一批环境良好、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特色各异的卫星城镇,使其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中心。同时,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建设,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黔西南州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在黔西南乃至贵州,都存在城镇化推进过快,土地指标供求矛盾问题。可用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由于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在土地开发未成熟、拆迁安置补偿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将土地出让,导致部分土地出让后受让者不能按时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房开商资金欠缺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按时动工,造成土地闲置占而不用的情况。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

黔西南州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不强,地方财力有限,州县政府财政缺乏对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较为落后,社会服务体系水平不高,区域性的供水、排水等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综合承载能力尚需进一步增强。黔西南各县(市)的财政投入在城乡规划编制、非经营性公用事业、市政基础设施、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量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很困难,这将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尽管争取了部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但是地方政府缺乏配套资金,采用BT等建设模式也还存在缺乏足够外来资金投入问题,随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黔西南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也不断加大。

(三)缺乏城镇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然而由于思想观念、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等原因,导致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乡镇,甚至没有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更谈不上基本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四)城镇化产业支撑力度不强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黔西南正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向高速发展阶段过度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黔西南的工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且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城镇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力不显著。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还包括进城人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城镇人口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就业并未落实,也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由于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具有兼业特征,转移不彻底,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没有完全割断同农村土地的联系,没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社会权利。

(五)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历史欠账和利益格局等原因,部分政策措施落实仍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黔西南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推进。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农民对进城仍心存顾虑,影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要着力解决土地闲置和利用率问题。其一,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加大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收回力度,盘活闲置土地,统一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多渠道解决用地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其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成片开发的原则,坚决杜绝中心城区建设零星利用土地;按照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总体要求,在适宜地段布局高层建筑,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留足城市绿化和配套设施建设空间;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争以最小的土地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突破融资瓶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融资是城镇化建设的难点,也是务必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一是政府资金要有导向保障。保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各种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城建规费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二是投融资主体要多元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放开市政公用设施经营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性事业的建设和经营,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多方积极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三是特许经营要积极推行,拓宽融资渠道。对经营性公共设施,政府可以授权由经营者出资建设、经营、管理,逐步形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四是城市经营机制要完善,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城市建设坚持综合开发,熟地出让,把握好土地投放量,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镇土地收益最大化。对外公开出让城市路桥“冠名权”、户外广告经营权、城市公共交通经营权,努力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盘活存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理顺公用事业发展渠道,最终实现“以城养城”目的。

黔西南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绿化、防灾减灾、垃圾污水处理、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在城镇化规划与建设中,要做到地下设施与地上设施、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统筹,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同时抓好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使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坚持路网先行、开发带动,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引领城市在空间上迅速拓展,迅速扩大城镇规模。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配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城镇化工作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并关心从事城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层干部,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选拨任用。

(四)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城镇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城镇化的速度。一是优先发展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形成集约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和科技化发展的“四化”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镇就业、聚集城镇人口。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信息、家政、物业管理、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促进和带动城镇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特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能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五)发展商贸业和商业服务中心

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商业传统优势,科学布局和构建商业网点、专业市场、专业街,完善商业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先进商业业态,提升各县市城区商业中心的档次和品位,注重城市的商业副中心的培育,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二要培育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三要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努力建设北往贵阳、西往云南、重庆、南向广西、广东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批发中心,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

(六)加强城镇生态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要协调推进。加大城镇公园建设力度,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区范围内绿化空间,切实保护天然水面、自然水体,加大城镇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山体绿化、河道区域绿化及建筑物立面绿化力度,建设绿色家园和宜居城镇。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转

其一,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以实现农民工定居为重点,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消除按户籍制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简化手续,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其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合力。抓住泛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契机,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分类进行具体培训,指导就业。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作者单位:新华社机关党委)

上一篇:我国国际贸易探究论文下一篇:企业新闻策划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