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2023-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是通过规范体系表现出来的,必须借助于有力执行才能发挥出制度规范效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制度》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统计检查视角下的大中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探索

摘要:《境内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准确的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境内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情况。但在制度落实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制度的一定局限性及金融机构执行不到位致等原因造成统计数据失真。本文通过统计检查视角对相关机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 贷款 金融机构 政策

为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掌握金融机构对境内企业贷款支持情况,2009年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印发了《境内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有效为各级领导掌握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但在统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既有统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原因,又有金融机构自身执行方面的原因。

一、基本情况

(一)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基本框架

现行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报表共有430个指标。分为境内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贷款、授信以及户数等指标。再按所属行业、五级贷款分类、贷款信用形式、企业控股类型、授信、用信以及户数分布情况进一步细分,其中行业分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执行。

(二)统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截至2020年2月末,我市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9%,占比较大。每次行政执法检查中,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成为了重点检查项,检查过程中发现:

一是企业控股类型划分有误。抽查某金融机构的企业贷款台账40笔、贷款余额约49563万元,其中13笔、余额15435万元的企业控股类型划分有误,错误笔数占比32.5%,贷款余额占比31.14%。

二是部分企业行业划分有误。抽查某金融机构的企业贷款台账35笔、贷款余额40862万元,其中有7笔、余额合计4940万元的企业所属行业划分有误,错误笔数占比20%,贷款余额占比12.09%。

三是企业规模划分有误。抽查某金融机构大中小微企业贷款台账发现,570笔贷款台账中80笔贷款规模划分有误,错误率14.03%。

四是承贷主体单位性质分类有误。抽查发现,某金融机构将性质为事业单位的医院1000万元贷款纳入统计,按照制度不应统计在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中,误将其统计为小型企业贷款。

二、原因分析

(一)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统计业务范畴尚不完整。目前,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仅站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统计,路径单一、统计指标较多,没有完整的全社会口径金融指标体系,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情况,与经济运行关联度不大。创新型金融机构统计信息的缺失,对其数据采集无法进行采集,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情况。

2.金融统计指标设置不完善。部分指标信息缺失,一是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指标中缺少按原始期限或剩余期限分类,流动性很难掌握。二是缺乏可追踪金融风险的多维稳健指标。缺少企业信贷风险集聚与传染的监测以及关联监测。现行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主要以汇总报表为主,缺少每笔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或对应关系,包括贷款最高贷款金额、最低贷款金额,最高贷款利率,最低贷款利率,委托贷款剩余期限等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出企业潜在金融风险有效检测。

3.指标分类不够清晰。目前贷款主体形式多样、准确分类困难,对于 “个人贷款 、企业使用 ”的情况银行统计归类不一。部分金融机构反映,部分企业主以企业的名义申请贷款,过程繁瑣,费用高,特别是对企业资质要求高,于是部分企业主以个人名义申请贷款,再将贷款用于企业经营。统计中,此类贷款被部分机构纳入企业贷款统计、部分单位视其为个人贷款,统计口径不一,统计数据真实性难以体现。

(二)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

1.基层统计人员未能熟悉掌握统计制度。一是统计制度传导滞后,一般当年统计制度印发后,经过简单培训急需报送数据,基层统计人员不能及时熟练掌握制度要求。二是基层统计人员缺乏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仅仅为了统计而统计,导致统计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三是统计人才缺乏。金融机构除总部有一名专职统计人员外,基层单位几乎全部为兼职统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加之人员流动性强,交接工作如不到位容易影响统计质量。

2.统计数据由会计科目映射而来,准确的会计信息是金融统计数据的基石。各金融机构为了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均设置了全科目会计科目到统计指标的归并关系,各类专项统计数据通过各类系统直接依据会计科目归并,需要建立手工台账、手工填报,易形成误差,直接影响数据质量。

3.贷款按行业划分标准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基层统计人员统计制度掌握不透彻,未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执行,多是自己根据对企业的了解或贷前调查掌握情况主观分类,造成数据源头失真。

4.分业统计统计口径不一,易造成统计数据有误差。现行大中小微企业贷款统计的基础框架是2009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后根据统计工作需要对原有统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银保监会2011年印发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明确提出小微企业除“四部委”标准外,还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贷款。既有“央行口径”,又有“银保监”口径,分业统计口径不一,商业银行在填报时不易区分,易造成数据误差。

三、对提高大中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制度效能的思考

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看,金融机构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统计制度落实不够严格、人民银行颁布的统计制度体系也不完善,制约了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落实,经过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来努力,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一)金融机构要提高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

金融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金融统计工作质量,既事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同时也是各单位综合管理水准的重要体现。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管理力度,赋予统计职能部门相应管理权力。统计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全单位统计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培训和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机制,确保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人民银行各项金融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金融机构应定期组织分支机构及先关业务部门,尤其是一线信贷部门,全面深入的学习理解人民银行各项金融统计制度,特别是各项专项统计制度,提高统计人员及相关业务一线人员业务素养,避免理解偏差造成统计数据差错。如,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大中小微企业专项统计制度进行系统学习,实务操作中的行业划分、企业类型划分应按照制度要求实施,不能按照业务人员主管意识随意划分。

(三)金融机构应规范统计业务流程,加大数据复核力度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相对于全国性金融机构来说,统计信息化进程较慢,各项专项统计制度落实仍以建立手工台账,手工统计实现。因此建立一套全面详细的业务操作规程,明确每一个统计数据来源、计算方法、责任人、上报时间等要素,通过工作规范提高工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规范统计流程,既避免操作过程的随意性,也有利于对统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四)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指标体系

一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考虑,扩大大中小微企业专项统计范围。二是建立风险监测指标。金融机构在对大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利率水平有所差异,为全面了解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建议建立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统计指标,全面监测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真实准确反映金融机构对境内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情况,为降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详细准确的数据支持,尽快完善统计工作机制、推进统计标准化落地、修订专项统计制度等工作已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

作者:曹鹏

第2篇: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研究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工作的现状,并揭示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解决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推进我国的政府采购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工作现状

(一)依法采购的推行

1998年,国务院明确财政部为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履行拟订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职能。随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政府也相继在财政部门设立或明确了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建立,为推动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2003年l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进入到依法采购的时代。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实践,许多规范地方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规章也相继颁布施行。这些法规大都结合了各地区的实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比较适合在各地的执行与操作,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政府采购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年鉴》的统计数据,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规模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2003年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采购规模总计为96.96亿元,2005年达到168.76亿元,2007年达到 338.61亿元,2009年达到581.33亿元,2011年更是达到1030亿元。

从项目构成看,2003年政府采购项目主要为各种货物类采购,其次为工程类采购和服务类采购,这三大类采购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1.52%、41.8%和6.68%。2005年三大类采购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7.86%、43.5%、8.64%。2007年三大类采购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5.1%、45.5%、9.4%。2011三大类采购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46%、10%,工程和服务类采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三大类采购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重逐渐趋于合理和优化。我们从下图(表)中不难看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采购规模逐年增长、项目构成日趋合理的变化(见图1和表1)。

(三)集中采购模式的实现

集中采购模式是指采购单位因工作需要对纳入政府采购项目范围的货物有采购要求时,按规定委托集中采购代理机构按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组织招标采购,产生中标供应商后签订合同供货即实现采购工作的全过程。为了改变过去分散采购的格局,获得政府采购潜在的规模效益,我国政府决定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并把集中采购放在主要地位。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在首府及部分县(旗、区)又设立了政府集中采购执行机构也就是采购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实施本级纳入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采购事务。目前,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仍占主要份额,但其他形式采购也呈上升趋势。

(四)政府采购方式的多样

《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5种政府采购方式,并指出“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同样也遵循了国家对于政府采购方式的规定,政府采购优先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采购实体如果要采用其他采购方式必须先得到财政部门的批准。2003年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公开招标份额在56.6%,2005年公开招标的份额达到65%,而在2011年公开招标的份额已达到80%。在实际采购中,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与效益,既要遵从法律规定,又要兼顾实际效果,所以对于其他4种法定采购方式各地区政府也进行了灵活的运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下设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地区的政府采购管理和监督工作,财政部门不得直接参与和干涉政府采购中的具体商业活动。然而,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采购体制看,“管采”尚未实现完全分离。如西藏自治区首府虽已设立了采购办和采购中心,但采购中心和采购办一样仍然隶属于财政部门;地市政府仅成立了采购执行机构,而尚未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各县政府采购职能完全由本级财政部门代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存在。尤其是在县(旗、区)级机构的设置上,往往都是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一个政府采购办公室或政府采购中心,属财政部内部科室,代表财政部门行使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和具体采购事务双重职能,这就难免会出现与财政职能不相适应的现象,从而使财政部门在担当政府采购管理职能问题上界定不清,出现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现象。采购机构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使政府采购活动一开始就偏离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初衷并制约了政府采购制度的有效执行,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

(二)政府采购预算不到位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财力紧张,部门预算中很难在年初预算时给单位安排采购资金,造成大多数单位购置项目年初无采购计划,有计划无固定资金来源,一般购置项目都是年中追加,具有临时性、零散性和无序性的特点,造成了集中采购项目散、金额小,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地方采购需求不足,工作只能局限在单位平时的申报环节上,被动地接受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把追求资金的节约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目标。但从长远看,财政资金的节约不应是政府采购的唯一目的,而应将政府采购作为一项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工具来加以运用,起到平抑财政收支的作用。

(三)现行评标办法中存在一些问题

现行的各种评标办法虽然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完善,仍然存在漏洞。从招标人的评标工作中来说,招标人不公布评标标准,评标工作缺乏透明。而有些人在制定评标标准时缺乏公平,甚至有意识地根据某些投标人的情况和具体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评标标准,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使招标过程存在不合理的竞争,招标的结果有失公允。从投标商方面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靠中介组织、借资质投标、搞围标;找评标办法,摸标底;请评委、攻领导;虚报业绩;不按规则定标等。

(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采购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渠道,信息公布不充分,信息系统的滞后,导致了政府采购机构不能获得最优的市场信息。尽管有的已经在网站、刊物和报纸上公布政府采购信息,但公布的信息与实际采购活动需要相差甚远。还有些地方在采购信息发布上还存在不规范的做法,导致政府采购透明度不高。

(五)人力资源的匮乏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影响政府采购工作深入开展

人力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是采购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匮乏,专业化不强。5个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区级政府采购机构现有职员均不足10名,各地(市、州)级政府采购机构的职员多则3名,少则仅有1名,且大多数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育培训;二是专家库的分类和专家数量少,层次较低,不能满足采购需要。特殊行业专家人数缺乏,评委专业技能和整体评标水平有待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致使供应商可供选择余地小。首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区域范围大,一个地级市(州)与一个县相距少者几十公里多者几百公里,实行政府采购程式化标准化,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和资格审核制有实际困难;其次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特需商品的选择,有其特殊性,且供应商可选择余地小;再次地处偏远地区,政府采购可选择的供应商、网点和商品品牌少,加之需求量小,政府采购很难形成规模,从而造成政府采购整体效果不明显。在实施政府采购过程中,部分采购项目(如技术含量较高的采购项目)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或是本地根本就无商家经营这些项目,无法择优采购。

(六)对政府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单位物资采购工作应接受财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关规定仍然停留在文本形式上,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这不仅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三、完善和规范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政府采购预算制度

做好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制度执行的前提和基础。要积极推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计划,促进预算单位严格按采购目录编制采购预算,提高预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健全采购专户管理,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率,发挥政府采购调控经济的功能。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采购项目,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专户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结算环节,切实从资金源头上进行控制。对于目前实行分散采购的单位,应逐步组织纳入集中采购,将采购资金由财政拨入采购专户。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预算管理,严格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考虑其资金量较大,以及目前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由计委审批实行招投标,其资金拨入基建专户,增加结算环节,不利于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在政府采购专户中增设基建科目,实行专户统一管理。

(二)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约束体制

第一,要对采购的过程进行监督。严格监督管理就是要把以前的事后监督变为对政府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消除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实现真正的“阳光采购”。首先,要把好事前审查关。由采购中心的组织人员对招标人的信息发布、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的编制进行详细的审核。同时,也要对供应商的投标资质进行审查,并对招标人在开标前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强化事中合同的履行监督工作。组织由采购中心、采购代表和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的评标委员会,负责开标前后的评审工作,中标后要根据合同对验收、结算书进行审核,并要实时的监督供应商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最后,进行事后的反馈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于违规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分。

第二,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集中采购机构的自律和内部防范制度,主要是通过建立完善内部岗位轮换制度、采购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决策岗位和具体操作岗位之间相分离;采购计划、项目实施、合同审核、资金支付等过程相分离,从而形成内部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以避免内控不严、牵制不力、责任不清等原因导致或产生各种违纪和腐败行为。

第三,必须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是来自财政、监督、审计等部门对政府采购的监督。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综合监督管理的部门,要严把资金使用关,对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依法担负起对集中采购机构和政府采购活动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监察、审计等部门要负责对政府采购活动和人员进行监督和审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来扩大成效。

第四,要广泛开展社会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公证部门、供应商、纳税人等的监督,争取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支持,共同承担政府采购监督责任,最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有效地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三)加强政府采购队伍的人才建设

政府采购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有能力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制度建设的步伐较快,新的规定办法的相继出台,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还有很多工作人员不熟悉现代政府采购的业务和技巧。因此,首先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强化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其次应该制定集中采购机构考核办法和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员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并依法做好集中采购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工作,实行执证上岗即取得执业资格的政府采购人员才能从事政府采购工作。

(四)培育和发展采购代理机构

《政府采购法》第60条规定,“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对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进行有效认定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代理机构的专业性进行审查。代理机构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市场规律、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对采购程序和规则的掌握,对商品、价格、渠道及服务的熟知程度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其次,要对代理机构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审查。这是代理机构能否胜任采购任务的决定性因素。最后,要对采购代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看他们资金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在指定媒体上公开发布信息等。

(五)完善政府网络采购体系

建立具有现代化技术与手段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是政府采购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政府采购活动相适应的供应商库、专家库等信息系统,搞好网络建设。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开通信息渠道并加大信息公布力度,尽可能将所有采购信息在网上发布。同时,利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网络实行网上报名、评标、询价、支付等,既简化办事手续又缩短了采购周期也降低了采购的成本,可以大大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六)完善现行评标工作

规范招标投标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招标代理单位认真编制招标文件,科学评估各投标要素;避免盲目照抄照搬一个范本,不断改进和提高招标代理水平。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即把政府采购信息、采购的程序、评标的方法和标准、招标投标的结果以及质疑和投诉的结果都要及时的公示出来。评标的过程要规范,尽量减少人为变动,评标专家的确定应是在开标当日随机抽取,而不是事前确定,避免评标专家与投标单位的私下接触。政府监督部门需加强对照表文件审查,把好第一关,将合格的招标文件交付投标单位,根除问题隐患,净化招投标市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责任编辑:晓途

作者:丁芳

第3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调研与分析

摘 要:《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自2005年1月1日在中国实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但是该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以浙江省为例,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调研分析

引言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下可简称“制度”)在浙江省的实施,促进了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的加强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行为,在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的基础上,树立起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规范地发展。

但是,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在制度的适用性、某些规定的可操作性、税收等其他法规制度的可协调性等诸多方面均受到了质疑。

本课题在对浙江省内的制度执行情况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总结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该研究将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调研分析

(一)调研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课题组以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座谈会等方式,对浙江省内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民办高校、基金会、社会团体和宗教活动组织等四大类。经过遴选,选定绍兴市及周边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为调查样本,采取基本情况调查和重点企业抽查的方式,深入调查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调查民间非营利组织内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基本情况、是否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等问题。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

1.民办高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份,收回15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达100%。在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之后,整理分析结果如下:(1)“制度”的落实情况。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民办高校中,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共有12个,占80%;部分执行的民办高校有两个,占13%;完全没有执行制度的单位只有1个,占7%。本次调查由于课题组资源和财力的限制,调研基数较少,但也能从调查结果中看出,浙江省民办高校已经普遍执行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执行“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针对执行或部分执行制度的14家民办高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调查。经调查,我们发现,有5家民办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未遇到原则性问题,尚能够很好地执行制度的相关规定。而仍有9家高校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被调查者也表示他们不会因为这些暂时的困难而终止执行。

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课题组归纳出民办高校在执行制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缺少统一的会计报表,并且没有专用的财务软件。第二,与银行部门存在冲突。民办高校资金需求量大,普遍需要贷款,而贷款所需的报表又与制度中规定的报表有一定差异,这大大增加了民办高校贷款的麻烦。第三,与税务部门存在冲突。税务部门要求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报表报税,而制度规定的报表与税务部门所需报表不一致,增加了学校报税的麻烦。而在具体纳税处理上,也有不少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的方面。

2.基金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

课题组经多方查证之后了解到,全省共有71家注册登记的基金会。为了调查本省基金会制度的执行情况,课题组向有关基金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2份,收回14份,问卷全部有效。根据数据的分析统计,被调查的14家基金会会计人员人数共26人,有两个基金会配备会计人员3人,有8个单位配备会计人员两人,有4个单位配备会计人员1人,会计工作均由工作人员监管。

被调查的14家基金会会计人员中,有4位高级会计师,占15%;中级职称有3人,占12%;初级职称有11人,占42%;无职称的有8人,占31%。在基金会会计人员中,初级职称人员最多,而高级会计师和中级职称人员偏少,甚至还存在相当一大部分的无职称会计人员。这一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基金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整体职称水平不高,可能会导致基金会制度执行过程中有所困难。此外,在对基金会制度执行情况做出统计之后发现:第一,有9家基金会执行制度,占总数的64%,这9家单位都按期编制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9家单位中有6家编制现金流量表。第二,有12家基金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占总数的86%。第三,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基金会有13家,只有1家未建立。有12家基金会都建立了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仅有两家未建立。第四,14家基金会中有13家认为基金会适合执行制度,并将坚持贯彻落实。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基金会的会计核算相对比较规范,绝大多数基金会适用制度。但仍有大部分基金会存在着会计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基金会内部会计部门设置不合理,会计核算不合理等问题,对制度的执行不彻底,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3.社会团体《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

课题组此次共向浙江省有关社团发出调查问卷79份,占全省性社团体的8%,收回的问卷32份,占41%,回收问卷全部有效。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课题组了解到自制度颁布实施以来社会团体执行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统计资料如下:

根据表1统计数据可知,社会团体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有不少的社会团体并未实施制度,占28.12%,说明制度的全面执行任重而道远。第二,很多社会团体并未编制现金流量表。据了解,没有编制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认为意义不大,并且在编制技术上有一定难度;第三,很多社会团体并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分析数据得出占94%认为没有必要计提减值准备,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计提该项准备金;第四,部分社会团体单位没有参加学习制度,使得制度在社会团体中执行存在困难;第五,有31.25%的社会团体没有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多为兼职,代理记账不规范,这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4.宗教活动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

课题组对绍兴市宗教活动组织的会计系统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邀请了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中了解到宗教活动组织制度执行现状,总结如下:第一,绝大多数宗教活动组织具备实施制度的条件。第二,宗教活动组织在建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都表现良好。第三,大部分宗教活动组织都设置了单独的会计机构,并有专门的会计人员,但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综上所述,虽然大部分宗教活动组织都执行了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宗教活动组织需要进一步解决各个问题,将制度切实在组织内部实行下去。

二、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经过我们的调查,目前中国的民间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各组织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规模有限、专业型人才匮乏、监管不善等问题。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将着重从具体执行层面、技术支持层面、政策完善层面提出建议。

(一)具体执行层面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宣传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专门为民间非营利组织量身制作的专业化会计制度,与原先事业单位所执行的会计制度相比,在会计核算、会计要素、会计计量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调整,这些变化无疑给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人员和政府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在这样巨大的挑战之下,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为了确保宣传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1)高度重视《制度》的宣传。政府部门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会计主管部门、税务主管部门、工商主管部门等都必须做好宣传和学习工作。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但要要求其会计人员掌握好《制度》的知识,也要向其组织运营者、利益相关人士做好宣传工作。(2)持续稳步开展宣传工作。《制度》的宣传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的宣传工作要坚持不懈,重点突出,使各民间非营利组织都能尽快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3)采取有效的奖惩制度。在宣传过程中使用奖惩制度有利于激励民间非营利组织实施《制度》。例如,对有效实施开展《制度》的组织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那些不按规定开展《制度》企业,则进行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以撤销登记等。

2.加强对会计人员学历教育及管理培训

民间非营利组织中的会计人员是《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此项问题:(1)培养专业型人才。现在的高校很少甚至基本没有开展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教学,建议高等院校的财会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为民间非营利组织培养更全面的专业型人才。(2)全面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严格按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选聘、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例如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课、鼓励业余时间自学等方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二)技术支持层面政策建议

1.开发、制作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软件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在中国施行已有较长的时间,相关的技术都相当成熟,配备有专用的财务软件,这为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在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民间非营利组织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开发一套民非组织通用的财务软件,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办公效率,同时,也使他们的财务状况更加透明化,方便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2.规范代理记账

许多民非组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组织内部未设立独立会计部门,在这种情况,允许按照《代理记账管理法》的要求采用代理记账的形式处理组织内部的财务问题。而根据调查,大多数采取代理记账方式的民非组织都有一定程度的违规现象,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应规范代理记账,加强监管。

(三)政策完善层面建议

1.出台《制度》相关配套指引,完善制度建设

现行的《制度》涉及范围广,但针对性却很差。不同类型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面对的财务状况有较大的差别,在具体应用《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很难把握该采取何种方法处理财务问题。源于这一问题,民非组织都十分迫切希望尽快出台《制度》的补充办法以及配套实施细则,以完善民非组织会计制度建设。

2.加强监督

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帮助民间非营利组织更好地运营,也有利于《制度》的贯彻落实。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力量的监督应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实行。(1)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民政部门应严格审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登记资质,并按要求进行年检和日常监管。财政部门则应依法对民间非营利组织是否依法建账,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备等加强监督。(2)社会审计监督机制是外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审计监督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民间非营利组织中出现的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大大提高了民非组织财务状况的透明性。

参考文献:

[1] 孙莉.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其贯彻实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6).

[2] 宋亚伟,赵宏伟.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3,(8).

[3] 陆建桥.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J].会计研究,2004,(9).

[4]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王倩文 黄阳

第4篇: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汇报

按照《关于公司现行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工作的通知》(2014年综第23号)的要求,6月至7月间,综合管理部协同公司各部门,对公司的各项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订、完善我司管理制度建议,使之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现将检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公司制度建设情况

截止到目前,公司内部制定并有效、在沿用的规范性文件(含各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作流程)共计53份,其中综合管理部30份,财务部14份,运营管理部4份,采购部2份、技术部2份,营销中心1份。

在这次检查中,各部门共提出需要修订的文件有23份。

二、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不高。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度的落实需要人的自觉遵守。在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都得到的有效执行,但发现了部分文件执行的随意性较大。首先,在《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于技术规格书的编号规定,但是在技术部却未能推行,同事营销中心的销售人员也未对此内容进行审核,给运营管理部后续的工作增加了负担;其次,《员工宿舍、住房管理办法》要求员工在入住宿舍前必须提交入住申请单,但目前入住的4名员工都未提交过该表单。

2、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造成“有章难循”。

部分制度与现实脱节。有些制度执行起来没有现实基础,不切合实际,即使制定了,也得不到有效执行。这是因为在制定制度时,有关部门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缺乏实践基础。如在《供应商管理办法》中,文件要求对供应商提供现场考察报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员配备及个人能力问题,这个环节一直未能进行。另外在《合同管理办法》中要求对于某些特定合同,需提交法律顾问审核,但公司目前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法律顾问,所以这一环节也一直是缺失的。还有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办法》,文件是参照株洲所的文件制定,但是所里各部门职责完善,而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其有较大差异,故具体执行的时候,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3、制度本身自身存在缺陷,不合理

如果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或者适用性不够,不能实时调整跟进,就会造成难以执行,甚至会对公司发展、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如《效能监察管理办法》,就有部门提出其考核方式不合理,若要更好地推进此办法的长期实施,就必须重新考虑设定其考核方式。

4、对制度的学习、认识、理解不到位。

这次在检查中发现,各部门一般只是对于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办法比较熟悉,如《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经营决策委员会工作流程》、《廉洁从业管理办法》等,各部门都不是十分清楚。

三、建议的整改措施:

1、 加强学习,提高员工对办法及制度落实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新的规章制度层出不穷,要提倡员工终身学习,不但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学习理论知识等。平时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学习,使员工充分理解各项规章制度,提醒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年终总结时要对一年来是否遵守各项办法及制度的情况进行总结,落实好的要与评先挂钩,落实不到位要取消评先资格,使员工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2、做好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办法及制度。 一是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时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不能要求过高,定得太苛刻。 二是可以邀请熟悉法律法规的律师或专业人士参加规章制度的制定,使其更加规范化。 三是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与公司规章相衔接,这样执行起来才不脱离大局,才更具有操作性。四是制定规章制度前要进行公示,让员工对规章制度进行讨论和修改,征求大家的看法和意见,使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更具有公正性和人性化。

3、发挥领导干部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率作用。

公司各级领导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带头实施者,在执行各项办法和制度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先学习。员工还没有学的,领导干部先学,要真正掌握办法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二是先做到。员工能做到的,领导干部先做到,且要做得更好。

4、明确职责,细化分工。

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受到约束,实现各项规章制度意图,达到完成企业目标的要求,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应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只有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层层分解,细化分工,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

总之,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科学化运作的基础,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次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对制度进行适时调整与修订,努力建立行之有效、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推动公司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5篇: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目的】

通过制度的监督检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验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公司的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特制订本制度。 【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制度及规范。 【职责】 1 公司领导

负责对生产办公室监督检查情况进行监督。 2 生产办公室

生产办公室是制度监督检查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实施。 3 其他部门

负责配合生产办公室监督检查的实施。 【检查流程】 1.1 检查前的准备

1.1.1由生产办公室制定监督检查计划,检查计划应覆盖公司所有的制度;在排定计划时应注意:

a. 对重要的制度应增加检查频次;

b. 跨部门执行的制度,增加制度的检查频次;

c. 对新制定或重新修订的制度,增加制度的检查频次。 1.1.2 制定的制度监督检查计划应报总经理批准;

1.1.3 检查人员提前一天通知被检查的部门,如时间冲突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1.1.4 检查人员依照已经审核发布的且现行有效的制度进行检查。 1.2 检查的实施

1.2.1 生产办公室按照检查计划实施检查,检查过程中采用询问、检查记录、现场核实等多种方式展开;

1.2.2 如检查的制度涉及多个部门时,则依照业务流程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相关部门也应予以配合;

1.2.3 检查过程中被检查部门必须积极配合检查,积极提供检查要求的资料;

1 1.2.4检查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所要检查的制度,梳理出检查的重点,在检查过程中应填写检查表,对检查的情况做好记录;

1.2.5“检查表”应经检查人及被检查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1.2.6生产办公室对检查结果形成报告,并于每月组织专题会议予以通报。 1.3发现问题的处理

1.3.1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任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由生产办公室验证销号,并于当月安全会中进行通报。

1.3.2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如发现制度不适宜、有漏洞或制度衔接有漏洞,应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将制度系统化。

1.3.3 检查过程中如被检查方有质疑或双方有冲突,由主管领导进行解决。 2 奖惩 2.1 处罚

2.1.1对未按照制度执行或执行不彻底的部门依据下列标准进行处罚:

a.发现一次按百分制考核责任部门负责人;

b.如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由生产办公室负责进行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由公司领导讨论决定进行处罚。

2.1.2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公平、客观、认真细心,若所检查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而检查人员没有发现,视严重程度由公司领导进行处罚。 2.2 奖励

a.对于能够积极主动修订、完善制度的部门,视情况由公司领导讨论进行相应的奖励。

b.检查人在检查过程中仔细认真,能够发现问题,视情况由公司领导进行相应的奖励。

第6篇: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1、目的

通过制度的监督检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验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公司的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制度及规范。

3、职责 3.1 公司领导

负责对生产部监督检查情况进行监督。 3.2 生产部

生产部是制度监督检查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实施。 3.3 其他部门

负责配合生产部监督检查的实施。

4、检查流程 4.1 检查前的准备

4.1.1由生产部制定监督检查计划(计划分为定期计划和不定期抽查),检查计划应覆盖公司所有的制度;在排定计划时应注意: a. 对重要的制度应增加检查频次;

b. 跨部门执行的制度,增加制度的检查频次; c. 对新制定或重新修订的制度,增加制度的检查频次。 4.1.2 制定的制度监督检查计划应报总经理批准;

4.1.3 检查人员提前一天通知被检查的部门,如时间冲突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4.1.4 检查人员依照已经审核发布的且现行有效的制度进行检查。 4.2 检查的实施

4.2.1 生产部按照检查计划实施检查,检查过程中采用询问、检查记录、现场核实等多种方式展开;

4.2.2 如检查的制度涉及多个部门时,则依照业务流程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相关部门也应予以配合; 4.2.3 检查过程中被检查部门必须积极配合检查,积极提供检查人员要求的资料;

4.2.4 检查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所要检查的制度,梳理出检查的重点,在检查过程中应填写检查表,对检查的情况做好记录; 4.2.5“检查表”应经检查人及被检查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4.2.6 生产部对检查结果形成报告,并于每月组织专题会议予以通报。

4.3发现问题的处理

4.3.1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照《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责任部门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由生产部跟踪验证,并于次月专题会中进行通报。

4.3.2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如发现制度不适宜、有漏洞,各业务模块制度衔接有漏洞,应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将制度系统化。

4.3.3 检查过程中如被检查方有质疑或双方有冲突,由办公室主管领导进行协调解决,如无法协调解决可向主管副总或总经理申诉。 5 奖惩 5.1 处罚

5.1.1对未按照制度执行或执行不彻底的部门依据下列标准进行处罚:

a.发现一次按百分制考核责任部门负责人;

b.如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由生产部负责进行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由公司领导讨论决定进行处罚。

5.1.2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公平、客观、认真细心,若所检查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问题,而检查人员没有发现,视严重程度由公司领导进行处罚。 5.2 奖励

a. 对于能够积极主动修订、完善制度的部门,视情况由公司领导讨论进行相应的奖励:

b. 检查人在检查过程中仔细认真,能够发现问题,视情况由公司领导进行相应的奖励: 6 注意事项

6.1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提问时应注意提问方式,应多提开放式的问题,避免提封闭式的问题;

6.2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不限于只检查被检查人员提供的记录,做到公平公正;

6.3被检查人员在回答检查人员的问题时,必须将过程描述清楚。

第7篇:******学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评估报

编写人: ***** 审核人: ***** 批准人: **** 批准日期:2013年1月16日

一、******学校基本情况

******创建于1972年, 2004年4月被确认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校园占地面积72591平方米,建筑面积23571平方米,现开设电子、机械、幼教、财会、计算机、汽运、旅游、工艺美术等8个专业和普通高中班、高职单招班、大专自考函授班。现有教学班38个,在校生2189人,教职员工148人。

2010年5月市政府以我校为主体校成立******市职教中心,2011年9月市职教中心被评为全省28所(******市两所)首批标准化县级职教中心之一;2011年5月,******市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市,我校为改革试点任务主体校;2012年1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全省新一轮首批“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省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先进单位、******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校、******市文明学校、******市平安先行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 ******学校目前共有:《******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度》、《******学校事故管理制度》、《******学校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学校安全会议制度》、《******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学校主要负责人安全履职报告制度》、《******学校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学校应急管理制度》、《******学校安全事故台帐制度》、《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及事故责任追究制暂行规定》、《******学校特殊安全工作制度》、《******学校外宿学生管理暂行规定》、《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协调工作机构》、《人防、物防、技防控体系》、《******学校校园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分细则》、《******教工行为准则》和《******教育常规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规范,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和谐高效。

三、检查和评估目的

通过检查评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和适用性,使的学校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持续改进,与时俱进,实现源头防范。

四、检查评估依据

根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市各项关于学校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的要求进行。

五、评价范围

1、学校涉及全体师生安全的主要规章制度。

2、学校规章制度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主体及体系内各设施、设备。

3、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

六、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 成

员: ****

七、规章制度执行及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制度规程充分性检查

目前学校的各种安全规章、责任或制度管理文件有 46项,基本覆盖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学校安全工作级别评定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安全信息员职责、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目标责任制度、事故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主要负责人安全履职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隐患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等基本符合学校管理要求,但对于寄宿生的管理尚需规范的制度,特别是寄宿生违反学校住宿规定的具体处理处罚办法尚待制定。

2、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调查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记录和现场查看,学校对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规程的执行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学校保卫科按要求设置:有专职保卫干部、专职保安、专职的门卫,另学校安排有兼职保卫干部和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员,人员符合上级规定,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各种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了各种档案台账资料,完善、规范基础管理工作。

制定了各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或安全预案,各种应急物资配备充足到位,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对新入职教师有安全教育,并开展全员安全上岗培训,对广大师生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学校设有专门的安全教育宣传栏。

特种作业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证,持证上岗率 100%,并按时进行复审。

对学校安全设施、体育用具等都进行了定期检验,各种安全保护设施完好有效。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按期组织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

安全管理绩效良好,一年来没有发生火灾、设施设备、交通、严重打架斗殴、重大伤亡等事故,实现了学校安全目标。

3、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性检查

检查组对属于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规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基本上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继续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教育制度中的“严禁学生学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上路”这样的规定,对于中专生来讲是不适应的;事故管理制度中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依据《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这项不适用于中专学生,中专学生应有中专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这些措施要进行修改。

八、检查评估结论:

学校对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程遵守情况良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基本适用,但部分安全生产职责、规程需要修改。

******学校 2013年1月21日

第8篇: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考核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本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保证其适宜性、有效性、充分性,特制如下规定:

一、审核工作按进行,于每年的 11 月份组织实施。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对公司质量管 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

1、当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发生变化时;

2、公司的质量法规和规章有较大变化时;

3、公司所处的内、外环境,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人员设置、经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时;

4、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和隐患,需要找出原因,进行质量改进时;

5、公司的经营策略和质量体系系统创新,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时;

6、审核时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同被审核部门的有关人员讨论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主、客 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质量管理制度审核的内容:

1、质量方针目标;

2、质量体系文件;

3、组织机构的设置;

4、人力资源的配置;

5、硬件设施、设备;

6、经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7、客户服务及外部环境评价;

8、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与跟踪:

9、质量体系审核应对存在的缺陷提出纠正与预防措施;

10、各部门根据评审结果落实改进措施;

11、质量管理部负责对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有效性进行跟踪检查和验证。

三、质量管理制执行情况考核于每半至少进行一次;

1、考核范围包括:质量管方针、质量目标、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具体考核工作由 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组成考核小组,分别对各部门进行考核,考核填写“质量管理制度执 行情况检查考核记录表”。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及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考核应按照规范的格式记录,记录由质量管 理部负责归档。

3、现场审核及考核工作结束后,质量管理部应汇总审核意见,写出审核材料。公司总经理 听取审核小组的汇报,并对审核材料中的改进意见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 水平。

附: 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

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考核记录表

第9篇: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考核程序

1、目的:为了保证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得到落实,规范各岗位操作行为,保证经营药品和服务的质量,制定本程序。

2、范围:适用于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过程。

3、职责: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各相关人员。

4、程序:

4.1、每季度末,质量负责人负责拟定季度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考核计划,内容包括时间、人员安排、检查与考核方式等。

4.2、质量负责人按照计划组织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将检查与考核的结果做好记录。填写《质量管理制度检查考核表》,具体检查程序如下:

4.2.1、检查人员现场对员工进行提问,考核员工对岗位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操作程序的熟悉程度。

4.2.2、检查人员查阅有关质量管理的表格、记录、档案是否完整无缺,是否规范。

4.2.3、检查人员观察员工的实际操作是否符合质量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的要求。

4.3、对检查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检查人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限期整改。

4.4、检查与考核完毕后,质量负责人将检查与考核结果报负责人。

4.5、负责人根据有关奖惩规定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及岗位责任人做出相应的处罚,对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的个人实施奖励。

上一篇:人社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阅读指导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