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阶段性的目标与挑战,有必要学习书写计划,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那么如何写好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培计划”中贵州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服务与管理的策略及路径,并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培训服务与管理水平。

【关键词】国培计划  服务与管理  小学数学  骨干教师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引导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贵州省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由贵州师范学院2013年承担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之一,培训类型属于为期10天的短期培训。由来自贵州省不同州(市)的特岗骨干教师学员组成一个班级,班级成员相处时间短、年龄差距较大、教龄长短不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层次不同,这给班级服务与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国培班不同于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组成的班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班级成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意愿,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第二,班级成员在工作单位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来到我校参加培训却是作为学生,如何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对参训学员来说有难度。鉴于此种情况,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及管理的方式将影响整个培训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推动学员之间进行积极的教学经验交流,将是值得班级服务与管理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在培训中承担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事实上,班级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为培训班级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服务学员,服务上课专家,同时是学员与专家之间的桥梁。依据贵州省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的特点,结合自己近四年国培班服务与管理的工作经历,我个人觉得应该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去把握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

一 培训前的服务与管理

培训前的服务与管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在学员没有来学校报到前,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参与到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走访的方式,准确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包括所要培训的内容、对培训班的服务与管理及培训时生活上的要求,为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应提前了解学员的情况,越详细越好,至少要包括其所属民族、所学专业、现在工作单位所承担教学的年级、在学校所担任的职务及特长等。及时传递培训的相关文件与动态,提醒学员报到时携带相关材料与证件。最好能按照培训的季节,给出温馨提示。尽量为学员做好培训前的服务工作,让学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二 培训中的服务与管理

培训时的服务与管理是整个班级服务与管理最核心的部分。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将影响整个培训的效果。因此,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尽心尽力为全体参训学员服务,做好后勤保证,让学员在学习期间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更新观念,同时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依据班级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承

担国培班主任的工作经历,我个人觉得对于培训时的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报到时,应该让学员进一步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在学员报到时,班级服务与管理者(班主任)应面带微笑,耐心介绍报到程序,介绍第二天的安排,提醒学员熟悉校园环境。并利用此机会进一步了解每位学员的详细情况,关注学员报到时的表现,为后期组建班委物色好人选。在学员来学校报到的当晚,项目领导及班主任应该走访学员宿舍,与学员交流,了解学员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及对培训安排的意见。同时也显示出学校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对学员的关心,让学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第二,适当开展“破冰”活动是学员相互认识和初步了解的有效方式。组建班委,形成小团队是培训所必需的。由于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认识,非常陌生。陌生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人与人越陌生,心理距离就越大。有了心理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将会非常困难。因此,短期骨干教师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员之间多交流,可以谈教学经验与困惑,也可以谈个人爱好等。为了尽快缩短学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必须开展一次“破冰”活动。破冰,顾名思义就是打破厚厚的冰层。“冰”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相互之间不愿意交流,从而形成一层不易融化的坚冰。而“破冰”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把本来比较陌生的学员变成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伙伴,甚至是一生的朋友。这层冰只能先从内部慢慢融化,不能通过外部方式强行打破。破冰的方法就是通过活动。当然,用来“破冰”的活动非常丰富,这需要根据参训学员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破冰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契机,一次融合,一次心灵之旅。本次参加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年龄大都在25~35岁之间,他们很乐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基于参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培训服务与管理者精心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合力吹气球,实现了从“破冰”到“融冰”的完美过渡,消除了学员们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同时培养了学员的沟通配合能力,增强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活动准备:主持人准备每组各六张签,写上嘴巴、手(二张)、屁股、脚(二张);气球(每组三个)。具体活动规则如下:(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2)主持人请每组每人抽签。(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借着抽到手的两人的帮助来把气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己吹起气球);然后,两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屁股的人去把气球给坐破。(4)以上动作重复三次,所用时间最短者为胜者。活动结束后,主持人随机采访各小组的组员,谈谈参与活动的感想,其中有一位教师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让自己又过了一把学生瘾,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一下子就认识了不少同行,也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学员人数较多,班主任不可能做到实时跟踪班级情况,在通知相关事宜时也不可能一一电话通知学员,培训时间虽然只有10天,但为了能使班级服务与管理更加高效,组建一个愿意为学员服务、团结向上的班委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员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熟悉,而班委在培训中承担的更多是责任,需要比其他学员付出更多的劳动与心血。如何组建有责任心、团结向上的班委将是摆在班级服务与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确定班委,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对学员进行查、望、闻、问,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最好采用学员个人主动参选与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公平地选拔班干部。一定要在培训开始的第一天就要让学员感受到班主任对所有的参训老师都是平等的,这对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很有作用。

第三,经常走访学员宿舍,与学员建立深厚友谊。参训学员远离家乡,来到学校参加培训,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困难时不主动向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寻求帮助,使得学员在培训时不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培训,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我觉得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经常走访学员宿舍,多与学员交流,准确了解学员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员感受到家的温馨,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确保达到培训的目标。

第四,组织文体活动,能够增进学员彼此之间的友谊。在全体学员辛苦学习的过程中,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有必要为参训学员搭建文体活动的平台,这将会大大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让学员在辛苦学习之余有机会放松、锻炼身体。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组织联欢晚会,进一步增进学员之间、学员与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让学员感受到培训机构的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同时也为培训的跟踪指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 培训后的服务与管理

作为培训服务与管理者,在学员培训结束后,应该与学员通过QQ、微信、邮箱、微博等方式进行联系,详细了解培训之后他们回到工作单位的工作情况,是否将培训期间所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他们的实际教学中,回到工作单位后是否充分发挥了辐射作用。同时,如果学员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很乐意为学员服务,很乐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从而提高贵州省的基础教育水平。

总之,班级服务与管理者(班主任)在培训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位学员的基本情况,报到时关注学员的表现,为后期组建班委物色好人选。另外,在培训的第一天,有必要开展“破冰”活动,消除学员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营造积极交流的氛围,提高班级服务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培训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深入走访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的生活、学习,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培训即将结束时,班主任有必要组织本班的学员开展联欢晚会,这将会进一步加深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之间的友谊。培训结束后,班主任还应继续与学员保持联系,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共同为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栋玉、张坤香、张忠玉等.“国培计划”班级的管理策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6):105~107

[2]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3]刘华锦、叶正茂.专业发展理念下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10(4):69~70

[4]范仲远.论高校教师培训管理的氛围文化视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243~246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刘益波

第2篇:“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队伍训前需求研究

摘 要:“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发挥着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势必对该培训对象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发挥协商民主机制的作用,真实反映“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队伍训前需求,对于完善培训理念,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和计划,为做好培训建立机制保障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协商民主机制;中小学德育队伍;训前需求

中小学德育队伍作为推进中小学德育内涵提升、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在学校德育工作和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是提升德育队伍素质的重要渠道,并成为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对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工作开展前需求研究中的程序与机制研究,有利于提升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培训效果,增强中小学德育队伍的自身素质,进而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面临的挑战

(一)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目标具有滞后性

一方面,培训目标针对性较弱。思想道德的提升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同的教育对象对道德要求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目前,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目标是系统提高参训德育队伍的德育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提高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技能和水平;并能结合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改进、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能不断地反思、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本地区中小学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然而,中小学德育大多还局限于课堂教学,该德育方式对学生的道德认知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却是有局限性的。若在培训前,在制定德育队伍培训计划时缺乏遵循中小学德育的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联系实际不够,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德育队伍的培训目标缺乏层次性。中小学德育培训提出的目标与实际存在差距,例如,城市和农村学生在德育追求方面存在着差别,即便在同一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都有所区别。而部分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培训,其培训目标尚未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虽然传授给培训对象的措施非常具体,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严格,但缺乏在学校实施的操作性,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培训效果不明显,造成了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的专业化意识缺乏

追求德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德育教师队伍。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化培训是一项不断提高德育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长期任务。然而,受中小学德育教育“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小学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缺乏专业化,如在中小学里,有人认为书记、班主任、思想品德老师等兼任德育工作者就可以,不需要专业的德育工作者,还有人认为德育工作要求并不高,由专业学科水平低的、教不好书的,能把学生管住、吓住的教职工来做学校德育工作,其专业化程度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德育工作在中小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笔者调研,有近70%的教师表示“与专业技能培训相比,很少参加专题的德育工作或班主任工作培训”。专业化德育培训机会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德育队伍的视野和水平。

(三)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内容、实效性不高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教师素质的发展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现实培训中,由于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工作未系统化、专业化,导致在培训计划、方案制定上缺乏规范性。培训内容主要是整合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经验与做法,缺乏与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沟通交流,培训的内容理论性强,不能较好地贴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无法解决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困惑;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传统的课堂讲授、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占主导,培训过程中缺乏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导致德育队伍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理论素质得到了提高,而对自身专业的发展及德育经验、德育规律不能及时得到总结,继而对德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那么德育队伍培训的教学活动就会产生极大的盲目性,提高培训质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达到“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培训的效果,只有摸清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摸清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基本情况,摸清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需求,才能使国培工作卓有成效,成为学员快速提升能力素质的通道。而协商民主机制在“国培计划”中训前需求研究中的运用无疑对于做到“三摸清”、增强培训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二、协商民主机制在“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队伍训前需求研究中的重要性

要保证国培计划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德育工作者能够把工作中的各种需求反映出来,并且能够使各种需求在国培计划中得以体现,并最终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就必须建立和健全程序和机制,而通过发挥协商民主机制的作用,真实反映“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队伍训前需求,以做好培训建立机制保障。

(一)落实“按需施训”原则的需要

在“国培计划”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前,通过开展网上训前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对拟参加“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的培训对象进行前期调研,设置以下问题:如“您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最难开展的工作是哪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最难处理有哪些?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最需要的知识有哪些?在德育工作中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您认为哪些内容是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最需要的?经过对前期调研结果的认真分析,并展开充分讨论、研讨、协商,组织相关专家充分开展中小学德育队伍培训需求调研活动,根据基层中小学德育队伍需求分析和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先关培训方案和课程计划,并把前期调研需求的调研报告作为该培训方案的重要参考。

(二)优化培训内容的需要

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我国的渗透,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凸显的矛盾引发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加之网络等新兴媒体影响,对当代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环境的塑造,尤其是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小学校德育队伍的培训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改进德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努力提高德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根据训前学员需求,深入联系学员、广泛深入调研、通过充分讨论、培训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者围绕主题充分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建议。分析。培训内容要基于德育、师德为先、问题中心、案例载体,做到内容设计贴近培训对象的需要,具有针对性。

其次,对德育工作者们在德育教育实施中存在的困难、感到疑惑的问题应该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回应,对存在的模糊认识应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而帮助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们对于如何把新德育教育理念实施于德育教学感到困难;对于学校、教师、家长都较多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应该加强指导。

最后,开发利用优质资源。通过训前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以此了解学员的真实想法。通过双方互动的对话,以协调公众与政府的意见分歧,达成共识,充分整合利用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多元化、实用性强、具有一定拓展应用性的培训资源,以保证项目培训的高质量高水平。

(三)增强培训实效性的需要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班主任、德育队伍培训需求及模式的科研、实践成果进行了梳理,可以发现,以往类似以研讨会和专题讲座为形式此类培训班,已难以真正满足目前该培训对象多元化的培训需求。目前,对于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培训,该培训对象主要是从其日常工作的情境出发作为其参加培训的需求,特别渴望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注重培训专家引导下的学习实用性,尤其能与同行针对目前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沟通、交流,并获得专家的指点。特别是通过开展对新疆南疆四地州中小学德育队伍训前需求调研,调研通过访谈、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基层德育队伍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以更直接地反映了我省不同地区的培训需求情况,比如在训前调研中,有的培训对象倾向考察实践、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德育工作案例等培训方式,希望培训的内容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策略。通过这种协商民主的形式有效地了解德育队伍训前需求情况,以此为“国培计划”提供有效的参考。

总之,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培训要解决从实际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培训目标,融入协商民主机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对实现德育教师由经验型向专业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增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素质,进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J].“国培计划”专栏,2010(7):10-14.

[2]薛滩.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集中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4(1):55-57.

[3]袁凤琴,袁真强.“国培计划”培训模式的构建[J].贵州师范学报,2011,27(5):76-78.

作者:马黎晖

第3篇:“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生成与利用的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了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生成方式和利用途径,提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和创新途径,为“国培计划”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提升国培实效性;同时也为教师培训中其他培训的“国培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培计划 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生成与利用

文献标识码:C

课程资源是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师范生培养还是教师职后培训,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优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它与培训的有效性紧密相关。而近几年来关于“国培计划”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文献极为罕见,仅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徐卫良发表的有关“国培计划”有效课程开发的3篇文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蔡海军等(2012)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明晰的界定: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教师、科学教材、科学实验室以及其他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大自然中所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媒介。程换玲(2013)提出:“国培计划”中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培训课程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在决定培训有效性的各要素中,培训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培训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中,能尽可能地生成具有指导意义,又切实可用的课程资源,对于地处偏远,相对课程资源匮乏的新疆各县、市的一线科学教师来说,无疑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小学科学教育地域差距的关键所在。但如何生成和利用课程资源,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提高培训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针对“国培计划”新疆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生成和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1 课程资源的生成:采取多元化模式生成“国培计划”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的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很广泛,这也要求我们在开展小学科学“国培计划”时应该采取多元化模式生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第一,紧扣各时机,挖掘课程资源。在培训的讲座里、课堂上、讨论时、活动、比赛中,紧扣各个时机,挖掘课程资源。

第二,关注动态发展,实施培训前适当“留白”。

开设课程超市,建设选修课,由问题生成课程资源。我们采取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参加国培的小学科学教师95%以上都是非专业教师,除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外,在选修自己缺乏的领域知识时会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由问题出发生成培训课程资源。

第三,植入inter未来教育,基于项目进行培训学习,生成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单元作品集。

在小学科学国培中,课题组创新性地引入inter未来教育的理念,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并结合小学科学内容提交个性化的单元作品集。在返岗培训时开展行动研究,形成完整的独特的课程资源。

第四,充分挖掘和利用学员自身课程资源。

有些参训的老师是非常有经验有方法的老师,自己在科学教育中也积累了优秀的课程资源,培训方可以俯下身来,进行翻转课堂,让这些个人所拥有的优秀资源成为共享资源。比如课题组挖掘12年小学科学国培班的一位老师,作为一线的骨干、专家教师,项目组邀请他给13、14国培学员讲解分析教材和自制教具,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第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生成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

在现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将其融入教育中,制作微课,不仅学员有很大的兴趣,还亲自体验制作生成了一批优质的微课资源。

第六,通过论坛、沙龙、工作坊,面对面对话,围绕不同主题生成课程资源。

课题组围绕“教师领导力”“课堂执行力”开展论坛,国内知名专家、高校基础教育研究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参训学员一起探讨、释疑,获得隐性课程资源。

第七,多种竞赛促优质课程资源的形成。

为促进“国培计划”学员积极投入国培教研活动,提升学员教学技能,强化理论水平,我们开展以“国培助我成长”为主题的多种竞赛,包括论文竞赛、征文比赛、手机摄影作品比赛、微课大赛、数字故事比赛、课件大赛、说课大赛等多种比赛。每个领域优中选优,生成各项优质资源,培训出优秀的种子教师。

第八,高校与中小学协作开发课程资源。

通过国培计划中“影子”培训环节,开展高校与中小学的协作,建立高校、知名小学“双导师”培养机制,形成全方位的集“教、学、研、练”于一体的培训,协作式开发生成课程资源,如教研论文、行动研究等。

第九,以研促培,将科研成果应用在培训中,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国培子项目中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生成课程资源。如小学科学项目团队对新疆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针对科学师资培训中教材缺乏的问题编制了《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一书。

通过这些途径,课题组在“国培计划”实施的各阶段注意收集各种资料,分类整理成各类课程资源:

出版著作《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

文本集课程资源有:《科学过程技能与课外趣味实验》、《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探究》、《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科技活动设计》、《自制教具集》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V10教学资源包》、《单元作品集》等,以上所有课程资源配发给全体参训学员。

制作国内知名专家《通识课课程汇编》视频资料及《专业课课程》视频资料,疆内专家《专业课课程》视频资料、《微课集》、《数字故事集》、学员与指导教师共同生成的活动视频资源等。

2 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第一,面对面交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对新疆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实施科学课程,经调查新疆农村的科学教师95%以上都是非专业教师,科学课程的实际开出率也是极低的: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不上科学课或者从未做过科学实验。在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中借助课题组成员编写并出版的著作《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教会了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上科学课。

第二,利用网络软件即时指导,共享课程资源,实现利用最大化。

我们将课题组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核心概念、优秀教学设计集等文本课程资源通过微信群、QQ群、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共享,让广大的小学科学老师都能选择性的利用,实现了同行内课程资源的共享。

第三,远程转化,在岗研修中实践再生课程资源。

制作的通识课光盘资料,一些国内知名专家(如微课专家)的讲座制作成光盘大礼包由参训学员带回学校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基层学校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参训教师自我提高是形成的隐性课程资源,这些“种子”教师在当地进行公开课汇报,参加学科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不仅证明了“国培计划”的有效性,还将新的理念、思想带动了当地小学科学教师的发展。

第四,传承优秀——实现课程资源优质化。

每年的“国培”,每一期的国培中都会形成具有亮点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将每一期的优质课程资源选择性地应用到下一期国培中,积累多了,各方面都会有优质的课程资源,国培研修班也会越办越好,培训质量也会步步高升。而且我们还从第一届的国培学员中发掘了非常优秀的一线教师作为项目组的教师课程资源,给后面的参训学员现身说法,做最“接地气”的讲座。

第五,两端发展:将优质课程资源“报上去”——申报特色教材;“送下去”——送到科学教师的手上,更好的发挥作用。

课程资源就是要为广大的教师使用的,本着此目的,课题组将优质课程资源如形成的实用教材采取“报上去”“送下去”的方法,“向上”申报特色教材,“向下”通过“送培下乡”等送到基层最需要的教师手中,更好更大范围地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作用。

作者:芦云 蔡万玲

第4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蔡有利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3年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2月中旬~2011年6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3年7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第5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然而,学生的倾听能力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有:

(1)不爱听。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他们就喜欢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

(2)"假"听。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版一动也不动。其实,这就是"假"听,因为学生如果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去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学生之所以要"假"听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

一、确定课题原由

制定这个课题是根据班级情况而定的。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发现学生倾听习惯不好,插嘴现象严重,你禁止他插嘴,他就索性不听了。思考这个原因,我觉的现在的孩子非常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对于他会的知识,他争着、抢着要回答,怕别人不知道他会一样,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答案。

二、制定培养计划

针对以上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定相应的计划:

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表现为细心听,用心听。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能力,不但要“听”,还要“会听”。

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以第一个目标为主,具体要求学生做到,①坐姿端正,两手摆放整齐;②听讲时,眼睛看着老师;③不随便插嘴,发言要举手。

第二阶段:以第二个目标为主,具体要求学生做到,①听清楚老师讲课内容,对老师的提问能举手回答;②听清楚别人的发言,并能做出回应(如点头,微笑);③专心听讲,肯于动脑,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不同见解。

实施方法:

1、教师先给学生做出倾听示范,如听某位学生发言时,教师通过表情、语言等来体现。

2、教师语言要生动,有感染力,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在讲课时,安排任务给学生,明确学生要听什么。指令要简单,清楚。

4、讲解重、难点时要提醒学生。

5、利用班队课时间开展一些活动、游戏,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如传话游戏、听辩错误法、按指令行事……

三、具体做法

⑴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

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当学生发言时,教师应首先带头倾听,不管学生发言质量如何,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能在学生发言时,做其他事情,在学生发言后,要适当的进行指导或评价。

⑵要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如低年级可以安排运用儿歌、猜谜等组织教学,中年级则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或开火车、抢答、比赛等多种形式。动静结合,才能做到有序有效。

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根本的还是精心设计教学,课堂要有动有静,有浅有深。另外作为教师也要修饰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倾听。

⑶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⑷可以把“听”与“说”结合起来,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听的目的不只是听,倾听能力更多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要检查学生是否有注意听,可以让他重复别人的回答,如“谁能象某某同学那样说一遍。”“看谁把他的发言重复一下。”“谁听的明白,把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说一说。”等,而对于优生,可以让他们就某个同学

的发言、想法,进行评价“我觉的他/她说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或是我是这样想的。

⑸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个人课题研究计划——要注重“倾听能力培养”

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然而,学生的倾听能力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有:

(1)不爱听。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他们就喜欢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

(2)"假"听。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版一动也不动。其实,这就是"假"听,因为学生如果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去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学生之所以要"假"听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

一、确定课题原由

制定这个课题是根据班级情况而定的。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发现学生倾听习惯不好,插嘴现象严重,你禁止他插嘴,他就索性不听了。思考这个原因,我觉的现在的孩子非常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对于他会的知识,他争着、抢着要回答,怕别人不知道他会一样,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答案。

二、制定培养计划

针对以上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定相应的计划:

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表现为细心听,用心听。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能力,不但要“听”,还要“会听”。

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以第一个目标为主,具体要求学生做到,①坐姿端正,两手摆放整齐;②听讲时,眼睛看着老师;③不随便插嘴,发言要举手。

第二阶段:以第二个目标为主,具体要求学生做到,①听清楚老师讲课内容,对老师的提问能举手回答;②听清楚别人的发言,并能做出回应(如点头,微笑);③专心听讲,肯于动脑,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不同见解。

实施方法:

1、教师先给学生做出倾听示范,如听某位学生发言时,教师通过表情、语言等来体现。

2、教师语言要生动,有感染力,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在讲课时,安排任务给学生,明确学生要听什么。指令要简单,清楚。

4、讲解重、难点时要提醒学生。

5、利用班队课时间开展一些活动、游戏,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如传话游戏、听辩错误法、按指令行事……

三、具体做法

⑴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当学生发言时,教师应首先带头倾听,不管学生发言质量如何,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能在学生发言时,做其他事情,在学生发言后,要适当的进行指导或评价。

⑵要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如低年级可以安排运用儿歌、猜谜等组织教学,中年级则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或开火车、抢答、比赛等多种形式。动静结合,才能做到有序有效。

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根本的还是精心设计教学,课堂要有动有静,有浅有深。另外作为教师也要修饰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倾听。

⑶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⑷可以把“听”与“说”结合起来,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听的目的不只是听,倾听能力更多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要检查学生是否有注意听,可以让他重复别人的回答,如“谁能象某某同学那样说一遍。”“看谁把他的发言重复一下。”“谁听的明白,把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说一说。”等,而对于优生,可以让他们就某个同学的发言、想法,进行评价“我觉的他/她说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或是我是这样想的。

⑸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6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0年1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3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1年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四、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

11、11—20

12、1)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20

12、2—20

12、5)

(1)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 研究总结阶段(20

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 预期成效及成果形式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第7篇: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课题研究计划

西坡小学 李向东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其界定

1.课题提出背景: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

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作业布置,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教

辅用书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题型,而学生做作业则是个人操

作式的机械模仿,还有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

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实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

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速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

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都深深地体会到设计作业一刀切,弊多利少,如果作业肤浅,优等生能力难以培养,如果作

业有深度,学困生就难以解答,很难长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我们必

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

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不应

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

足的心理体验。

2.课题概念界定:

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

分层,然后设计作业时,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智能多元与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

内容相关的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因此在作业分层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智能设计不同优势

的呈现方式,如:趣味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人文性等数学作业内容。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1.研究目标:

⑴、在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实践,研究教师布置学生的尺度,能够控制学生作业

的量、难度,从而让作业起到真正的效果,既巩固学生知识,又能进行教师教学的补救。

⑵、数学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

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2.研究内容:

⑴、分层作业的操作模式研究。如何在教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下有效

地实施好分层作业,让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⑵、分层作业的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基

础练习题,基本的计算训练,作业量稍多,但内容简单,属应知应会,目的在于夯实基础,

提高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主要针对C组的学生;灵活应用题:在基础知识上进

行小综合,作业量适中,题目方式较灵活,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

主要针对B、C两组的学生;综合提高题:作业量较少,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需在掌握的

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才能完成,目的在于深化、提高和拓展,主要针对A组的学生。在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农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

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C组的学生可能有围成方形、B组的学生可能还有圆柱形、A组的学生还可能会有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3. 研究措施:

⑴、文献研究法:学习与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资料,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

⑵、行动研究法:关注学生对数学作业分层后的反应,抓住作业设计中实际问题,提出假设,逐步发现作业分层设计的规律并掌握方法,提高作业分层练习的效率。

⑶、个案法: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实施数学作业分层措施的成果。

(三)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时间:

步骤:

(一)准备阶段:制订研究计划,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二)实践阶段:依据研究方案,组织开展作业设计模式、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预期成果:

在分层作业的探索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挖掘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师生心情皆愉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第8篇:“小学数学能力提升”课题研究实验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这一中心,根据“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课题研究方案,切实实行“分层教学、分类评价”,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小学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实践活动,研究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有效使用策略,并推出一些有推广价值的的教学案例,努力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制定实施计划,为实验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导实验教师加强个案研究,自我反思,实践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强化资料积累意识,及时整理存档,促使实验教师理性的分析自己的实验工作。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切实实行分层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认真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理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及途径:

1、研究内容:

(1)数学分层测试卡在实践中的应用。

数学分层测试卡为分层评价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分层测试卡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2)有效评价的策略。

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均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如何使有效评价得以真正落实。

2、研究途径: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分层评价理论,与北师大专家学者及县教研室领导联系交流,获取理论指导。

(2)通过研究课形式,与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怎样有效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及进行有效评价。

(3)拓展课堂,延伸课外,了解信息,及时总结,做好案例、反思的撰写工作。

五、实施措施:

1、加强实践。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备课中要统筹考虑《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要将每节课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方式方法在备课中体现出来。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数学分层测试卡》研讨课,并积极进行反思总结。

2、积极研讨。课题组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经验交流研讨,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在活动中要积极发言,积极交流反思总结。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与实验听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篇次。

3、认真反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关于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期末进行总结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期末要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小结,上交一份研究总结,并上报北师大课题组。

4、专家引领。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零距离指导;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向北师大课题组专家请教;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2、教师随笔、论文。

3、数学分层测试卡使用

四、

五、六年级特点分析。

4、数学分层测试卡课堂组织经验总结报告。

七、课题活动具体安排

2月—3月:制定本期工作实验计划,召开课题会落实本期研究目标,实验教师课堂实践探究。

3月—4月:教师课堂实践积累,邀请县教研室领导指导工作。

4月—5月:组织开展研讨活动,进行案例、心得积累。

5月—6月:举行家长开放日,进行家长、学生调研,组织开展校本研修。

6月—7月:对实验班级进行学期和评估;进行实验工作交流、总结。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存档。

7月—8月:进行下学期岗前培训工作。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研究计划

(2011.10—2012.6)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组

2011.10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研究计划

本着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计划,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组围绕情境创设这一课题加强研究,大力实践,立足课堂,努力探究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科学方法。为了扎实有效地展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确定如下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调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现状的前提下,从教学情境创设的角度建构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梳理并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2、从环节(课前引入、自主探究、实践应用)、内容(概念、计算、图形、统计、应用)和学段(高、中、低)等不同层面,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原则。

3、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1)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课程标准”和 “教学情境”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2)开展读书活动。课题组要求研究教师参与“三个一”的读书行动,即:广读一批教学期刊,研读一本教学专著,撰写一定的读书心得。

2、增强课题意识,深入课题研究。

(1)每学期举行两次大型课题研讨活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每次

活动都围绕研究重点设置一个研讨的主题(按教学内容设置),安排1~2节课题研究课和课题研讨。让每次研究主题在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中,在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中得到深化。

(2)专题研讨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一方面,针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等问题的集中研究,放在每学期的两次大型活动中进行,即:每次活动的课题研讨,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此展开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教学环节层面的研究,在对内容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每月最后一次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专题研讨,提炼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原则。

3、严格考勤,保障研究实效。

(1)以每次活动为界,每位研究教师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上交三份材料:选择一篇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摘抄一篇与本课题有关的经典案例,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

(2)每次大型活动,每位研究教师必须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准备,力争在课题研讨中发言。另外,上课教师上交经过反思的教学设计和精彩案例,其他教师上交精彩案例、论文。

(3)每学期末,课题组要把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入盒。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十一月份:

1、承接本课题的区级研究任务。

2、确立课题组的领导机构与核心成员。

3、组织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学习本课题的“课题研究计划。

4、完成课题核心组成员研究任务的具体分工。 十二月份:

1、制定本课题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搜集、学习相关理论。

3、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与设计、成果资料),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6) 二月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各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3、组织实验教师参加理论学习。

4、举行第一次课题研究沙龙,主题是:我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反思、梳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并修订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三月份: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引领。

2、搜集、学习有关“教学情境”和“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资料。 四月份:

1、筹备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概念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2、举行第一次研究论文评选。即:围绕第一次研究主题,组织实验教师认真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在评选、修改的基础上,上报参评或发表。

3、收集、整理

三、四月份的过程性资料(案例、设计、等)。 五月份:

1、举行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概念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2、围绕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心得,每位实验教师上交一篇案例、或论文。

3、针对第一次课堂研讨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展开研究。 六月份:

1、撰写本学期的研究报告。

2、撰写总课题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

3、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入盒、入档。

上一篇:法律基础知识题库下一篇: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