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精选9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篇1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树的位置的数不变,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不加减法式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来到花果山——————————2课时 野餐—————————————2课时 游水帘洞———————————2课时 小猴子下山——————————2课时

小猴子跳水——————————2课时

小猴学钓鱼——————————2课时

探索规律———————————1课时

回顾整理———————————1课时

综合练习———————————2课时

我学会了———————————1课时

高中一册第1单元练习 篇2

1. He doesn’t agree ____ your plan, but he won’t argue ____ you ____it tonight.

A. to; with; aboutB. with; to; about

C. about; about; with D. with; with; about

2. ____ you fond ____ football match?

A. Do; of watchingB. Are; to watch

C. Are; looking D. Are; of watching

3. My dear, where have you ____? I’ve been ____ you everywhere.

A. gone; hunting for B. been; hunting for

C. gone; looking for D. been; looking at

4. ____ meet him at the airport, he had to get up early.

A. So as toB. In order toC. So thatD. In order that

5. You can come and stay with me for a few days as my friend Tom

____ I share the flat has gone abroad for a holiday.

A. whoB. whomC. with whomD. for which

6. ____ it is to go for a picnic on such a fine day.

A. What a funB. What funC. How funD. How a fun

7. The man who ____ in the wheel-chair seemed ____ the match very much.

A. sitting; enjoying watch

B. sat; to enjoy watching

C. was sitting; to be enjoying watch

D. sit; enjoy watching

8. After that we never saw her again, nor ____ from her.

A. did we hearB. we heard

C. had we heard D. we have heard

9. So little ____ agree on the plan that they could not settle their

differences.

A. did theyB. do theyC. they didD. they did not

10. You say he works hard; ____ and ____.

A. so does he; so do youB. so he does; so do you

C. so he does; so you do D. so does he; so you do

11. ——There is a hole in your bag.

——I know. I am going to have it ____.

A. mendB. mendingC. mendedD. to be mended

12. Have you ____ your new neighbour—Mr. Smith?

A. made a friend with B. made friends of

C. made friends to D. made friends with

13. I can’t imagine ____ that with them.

A. doB. to doC. being doneD. doing

14. I don’t think you have heard of him before, ____?

A. have youB. haven’t youC. do ID. don’t I

15. They treat the dog ____ a family member.

A. asB. withC. forD. to

Ⅱ.完形填空

New York, London, Paris and other big cities are exciting places to live in. There are __1__ interesting things to see and to do. You can go to __2__ kinds of museums, plays and films. You can also go shopping and __3__ thing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big cities, __4__. The cost of living is __5__, and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some places of the big cities. Every year many people move to the cities, because they can __6__ find work there, to study at good schools, and to receive good medical care. But __7__ these people cannot find work or a good place to live in. Also, too many people in a small __8__ make it hard to keep the cities __9__ and clean.

Some people enjoy living in big cities, others do not. __10__ people move to a big city, they should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of living there.

1. A. manyB. muchC. littleD. few

2. A. every B. each C. same D. different

3. A. sell B. buy C. borrow D. lend

4. A. neither B. either C. too D. also

5. A. high B. tall C. large D. wide

6. A. hardly B. loudly C. carefully D. easily

7. A. always B. never C. sometimes D. ever

8. A. space B. island C. ground D. station

9. A. dangerous B. safe C. popular D. warm

10. A. Since B. Because C. After D. Before

Ⅲ.阅读理解

(A)

Dear Lucy,

The letter you wrote me on November 20 arrived here just three days ago. Mail service(邮政服务) between New York and Chicago should be better than that.

I’m glad you like your job, but I’m sorry you don’t like New York very much. You’ll probably like it better when you have more friends ther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invitation. I’m really sorry I can’t accept it. There will be 20 days for Christmas Day. My aunt will be here during the Christmas holidays, so I can’t go away. I’m sure you can understand me. I hope you can come to Chicago some time.

Sincerely,

Lily

1. When and where did Lily receive Lucy’s letter? ____.

A. In Chicago on November 20B. In New York on December 2

C. In Chicago on December 2 D. In New York on November 20

2. In Lily’s opinion mail service between New York and Chicago ____.

A. is not very good B. is better than before

C. should be the best D. has made better enough

3. If Lily’s aunt didn’t come to Chicago, Lily would ____.

A. not accept Lucy’s invitation B. go to New York

C. ask Lucy to come to Chicago D. go to visit her aunt soon

4. Lily is writing to Lucy mainly because ____.

A. Lucy will come to visit her some day

B. Lucy has few friends in New York

C. she can’t join Lucy for Christmas

D. she hasn’t heard from Lucy for long

5. From the letter above we can know that ____.

A. Lucy likes New York and her new job there

B. Lucy hasn’t been living in New York for long

C. Lily wants Lucy to come to Chicago for Chistmas

D. Lily has decided to visit her aunt at Christmas

(B)

Most American school students have a long summer holiday. It is usually from June to September. During this holiday students often travel or have summer work. Some students take courses(课程) in summer school. Mary spent her last summer in summer school. She studied two courses and she travelled with her family. They saw interesting places near their home in Seattle. Mary’s friend, Peter, worked at a gasoline(汽油) station during the summer. He sold gasoline and mended cars. He made a lot of money and saved nearly all of it. Peter is going to the university next year. He needs money for the university tuition(学费).

6. In America from June to September ____.

A. most students tak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 all school students are still at school

C. more school students stay at home

D. there are still lessons in summer schools

7. Peter, one of Mary’s friends, is ____.

A. a gasoline worker B. a car mender

C. a school student D. a university student

8. Seattle is the name of ____.

A. a summer school B. Mary’s friend

C. a gasolineD. an American city

9. What did Peter do last summer? ____.

A. He worked at a gasoline station

B. He travelled with his family

C. He studied in a summer school

D. He visited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10. Peter saved nearly all of his money because ____.

A. he didn’t need to pay for anything

B. his parents asked him to do so

C. he needs money for his summer work

D. he needs money for the university tuition

(C)

Making friends is a skill like most skills. It improves with practice. If you want to meet people and make friends, you must be willing to take some action. You must first go where there are people. You won’t make friends staying home alone. Join a club or a group. Talking with those who like the same things as you do is much easier. Or join someone in some activity. Many people are nervous when talking to new people. After all meeting strangers means facing the unknown. And it’s human nature to feel a bit uncomfortable about the unknown. Most of our fears about dealing with new people come from doubts about ourselves. We imagine other people are judging us or finding us too tall or too short, too this or too that. But don’t forget that they must be feeling the same way. Try to accept yourself as you are and try to put the other person at ease. You’ll both feel more comfortable.

If you see someone you’d like to speak to, say something. Don’t wait for the other person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Just meeting someone new does not mean that you will make friends with that person—friendship is based on mutual liking and“give and take”. It takes time and effort to develop.

11. The best title of the text may be ____.

A. FriendshipB. How to Make Friends

C. Meeting New PeopleD. Facing the Unknown

12. You cannot make friends if you ____.

A. take some action B. go to the people

C. avoid meeting people D. don’t start a conversation

13. Friendship is based on ____.

A. self-confidence

B. meeting more unknown people

C. more talking and smiling to people

D. taking from and giving to people

1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____.

A. Making friends needs practicing

B. Making friends needs to be more active in getting in touch with

people

C. When meeting someone, make him feel nice and easy

D. Before making friends with someone, judge if he’s too this or too

that

Ⅳ.短文改错

It was Sunday. The weather was very good 1.____

that I wanted to play the football. My mother was 2.____

doing some washing, so I asked her to washing my 3.____

coats. Then I went to call Li Ping, but he is 4.____

reading and didn’t want to go with I. When I 5.____

called Xiao Ming, the different thing happened. 6.____

I felt very sorry because I only knew playing. 7.____

I should learn them two. So I returned home 8.____

quickly and did my homeworks. When my mother 9.____

saw I had done, she was very happy. 10.____

Ⅴ.书面表达

假设你是李华,你的澳大利亚朋友David来信想了解有关北京为迎接2008奥运会而进行的城市美化工作的情况。请你根据下表的内容用英语写一封短信,并欢迎他届时来北京。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参考词汇:slogan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篇3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任教班级一年级 班学生人数人

基本情况

分 析全班学生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初步形成期。

认 知

能 力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提前上学前班,对于点数、数字的书写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而有的学生,没有上过学前班,对于数字和数学语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认识,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学习态度

及习惯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来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培养目标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养成喜欢数学,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其他

本学期我要狠抓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安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本教材多构建的“板块”编排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单元里,减少例题,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如“20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二是减少栏目设置,构建了简单明了的结构。教材在综合情境图之后,安排了“你说我讲”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层次,标有红色圆点的一般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非常规性问题,标有绿色圆点的是让学生独立常识解决的问题。“自主练习”板块,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回顾整理”板块,是让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与深化。“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板块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本教材打破过去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册教材共有九个单元:快乐的校园、妈妈的小帮手、走进花果山、谁的手儿巧、海鸥回来了、有趣的游戏、小小运动会、我换牙了、雪山乐园。

教材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材难点:体会2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和个体差异,如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另外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1】 【2】

关于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的文章 >>【返回 教学工作计划 栏目列表】

语文小学第一册单元测试卷 篇4

wǒme niǎo ér huā xiānɡ shén me

()()()()

shuǐ ɡuǒ Wàn lǐ fɑnɡ xiānɡ qián hòu

()()()()

二、选择正确的音节打“√”。(8分)

鱼(yú yǘ)儿(ér ré)乡(xānɡ xiānɡ)平(Pínɡ Pín)

青(qīnɡ qīn)花(huā hā)生(Shēnɡ Shēn)坐(zuòzhuò)

三、按要求填空。(6分)

“鸟”共()画,第三笔是()第四笔是()

“鱼”共()画,第二笔是()第八笔是()

“果”共()画,第六笔是()

“木”字加一笔是(),组词()

“木”字加二笔是(),组词()

四、写出下面字的笔顺,再组词。(16分)

青()

香()

前()

两()

飞()

坐()

里()

万()

五、把可以搭配在一起的高速用线连起来。(8分)

绿色的 塔 宽宽的 墙

神奇的 宫灯 白白的 窗

漂亮的 树叶 大大的 门

明亮的 房子 青青的 瓦

六、从()里先合适的词打“√”。(4分)

1、小鱼在水中(游、飞)

2、小鸟在天上(游、飞)

3、夏天天气(热、冷)

4、冬天天气(热、冷)

七、读下面的字,用“”画出三拼音节。(4分)

bái qiɑnɡ wèn huā fēi liǎnɡ zuò wàn

白 前 问 花 飞 两 坐 万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6分)

1、小竹排。

2、绿油油。

3、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

九、生字开花。(16分)

米 飞平

电 花 白

十、想一想,下面每组里哪个是句子,打上“√”,并加上标点。(6分)

(1)不吃竹子()(1)不去上学()

(2)小鸡不吃竹子()(2)我不去上学()

(1)我和小青()

(2)早上我和小青一同去上学()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篇5

11、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升旗仪式的电影片段,字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说话训练

出示北京的风景图片:故宫、天坛、天安门、万里长城。

北京城历史悠久、风景迷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来谈自己的感受)如:“北京太美了”„„

导入新课:有位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很想到北京城去看看。出示:我多想去看看

二、初读诗歌

1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

2大家听得可认真了,谁听出来了诗歌中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又说了些什么? 3同桌对读。4朗读比赛。

三、识字 1认读词语

这首诗歌中有不少词用的可好了!下面我们比一比,谁认得最快,读得最准,记得最牢。出示词语:告诉,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2自由练读词语。

3比一比。(多种形式比。)4认读生字 5出示生字。

6用笔在课文中圈出后,大声朗读。7教师检查。

四、说话练习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个人练读后,检查。说话练习:我国的首都是„„

我国的国旗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 3朗读、背诵诗歌

二、谈谈观看升旗仪式的场景

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1个人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读)2背诵课文。

四、扩展练习

1出示北京的风景图片,当地的风景图片 2说话练习:我多想

五、写字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比较字形,识记汉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板书:

11、我多想去看看

告诉,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教学后记:深圳的孩子视野开阔,比较难理解山里孩子的那种迫切心情。于是我利用学校电影库的资源,通过升旗仪式的展示,学生很容易了解北京的美丽及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庄严。易于理解山里孩子“我多想去看看”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一句非常有感情。

12、雨点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呢?”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12、雨点儿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教学后记:在学习本课时以读为主,用充分的自学、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为主,抓住几个词语“数不清、飘落”等,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3平平搭积木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句。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通过游戏过关巩固生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让学生感受理解课文。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揭题导入 激情引趣,揭题导入。(出示积木)你们瞧,这是什么?你搭过积木吗?你都搭过什么? 过渡:真棒!小朋友都是搭积木的能手。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平平跟大家认识,他可是搭积木的高手!

揭题。(出示课题:平平搭积木)谁能把课题读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

2、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3、三读课文,边读边想:平平搭了几间房子?都给谁住?

4、读准字音,再读句段

5、读准字音,学生找出难读的音,会读的学生教读。

三、学生读诗句:

“平平搭积木,搭了四间房子。”“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反馈,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读准轻声音节:呢、啊。

学生读诗句:“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说一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读其他的字。指导看图

平平,这些房子给谁住?

“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四、自由朗读

男女生比赛。

五、自主识字,游戏:摘苹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当个小小的建筑师,建设美丽的家园吗?

我们知道,造房子之前要先选材料。瞧!老师这里的材料真不少,如果你能叫出名字,那它就是你的了!

复习生字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哪些话是奶奶说的?哪些是平平说的话?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谈话

你知道平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你喜欢他吗?

4、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写字指导

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

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业”的笔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说话练习,扩展延伸

1、结合画面,配乐朗读

2、很多很多的房子

很高很高的山

很清很清的河水

很绿很绿的树

3、看画面天空

很红很红的—— 很大很大的—— 很——很——的路

4、看画面说句子,用上下面的短语 很美很美的花

很长很长的火车 很绿很绿的小草

很小很小的珍珠

五、说话练习

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进行说话比赛。板书:

13平平搭积木

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四间房 一间奶奶和平平住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

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平平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后记:在这课的教学中,孩子朗读得比较好,但也只是在比较浅的层次上理解了平平的爱心。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我觉得“很—很—”的填空,孩子掌握的还不错。

14自己去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课前准备:课件、准备头饰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学习中领悟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教学难点:

懂得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小鹰自己学习本领的道理。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一定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谁来说说你们最近学会做哪些事情了?你是怎么学会的?在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朋友,他们也想学本领。

(课件演示:小鸭、小鹰)想不想知道他们想学什么本领?(课件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

三、自学这两句话

1、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和小伙伴交流。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随机指导生字:正音、记形)适时评议,指导朗读。

2、书写生字。

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这两句话。(任选一项)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2、找学习小伙伴合作朗读。

3、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六、汇报朗读、表演。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朋友,他们要学本领,还记得吗?(课件演示)

二、出示课文中的前两句话。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新课

1、提问:那么小鸭、小鹰有没有学会呢?

2、出示课文句子,读一读。

3、提问:

1)妈妈为什么要他们自己去?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学?会遇到什么困难?(任选一个说一说)交流。

4、指导朗读。

5、你们为什么读得那么高兴?

6、他们学会了本领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它们回怎么想?怎么说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7、了小鸭、小鹰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四、拓展(准备头饰)

1、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背诵。

2、选择一段课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

3、小伙伴合作,把故事演一演。

五、交流,评议。教学板书:

自己去吧

小鸭

学会了游泳 小鹰

学会了飞翔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一些事情。在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通过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增强了学生了朗读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学习目标: 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

”,认识新偏旁“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书写“回”字。

3、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4、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

1、课前多种渠道认识冬瓜和茄子。

2、选择三种常见的动物(鸡、鸭、鹅)比较他们的异同。

3、课件《菜园里》,小燕子图片,词卡,音乐。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切主题,铺垫难点。

爬楼梯游戏:认读词卡(“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小结: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认真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激趣读文:三个词语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了,你能找的它们吗?(找找;读读)

三、品读感悟,积累内化

1、聆听燕子叫声,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屋檐下说话,出示燕子妈妈的话。

2、精读燕子妈妈的话,凸现难点。(“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引:小燕子在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鼓励下,赶快飞去菜园看了。

课中律动:做飞翔动作,飞去菜园。

3、课件展示菜园图,说话训练:小燕子发现了„„。

4、先分句品读再三句连读小燕子的话,每次的发现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越来越急切。

5、分角色直接感情对读,师读燕子妈妈的话,生读小燕子的话。再现课题。

四、文本对话,体验升华。

1、与小燕子对话:

小燕子,我想对你说„„。

我是小燕子,我想说„„。

2、挑战小燕子:

再去仔细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哪里不一样?

五、写字运用。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有什么发现?

2、师范写。

3、描一描,写一写。

六、延伸拓展,实践运用。

课件展示鸡、鸭、鹅三种熟知的动物,分组观察探讨他们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

茄子

看看

第一次

说得好 再去看看

第二次

绿

很 好

再去仔细看看

皮有细毛

柄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教学后记:教学中通过划出并分角色朗读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对话,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篇课文比较长,个别学生朗读不够熟练,在课下要加强朗读。

语文园地五

预设目标:

1、运用偏旁规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通过多种形式复习已学过的字、词。预设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开火车,复习单元学过的字词

2、出示课题(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二、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识字“观光旅游车”,找出汉字规律。

a、指名读,边读边找朋友(第一行)

b、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字也是“言”字旁的?

c、同桌互读、第二行里的字,再把他们分一分,并说说理由。d、学生交流

e、打开书本,齐读第一题。

2、比比写写,发现形近字的区别。

a、自由读,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b、这么相似的字,你是怎么区分的?

c、书写马、鸟,展示,点评。

3、我会说

a、学生分组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题。

b、生自由说话练习问句的说话。

c、板书生说的话,帮助理解问号的使用,并且自己写一写。

4、送礼物

a、汉字博士送信,学生收信

b、小组交流

5、读读背背

A、生读《天上的小白羊》。

B、猜谜语,说说儿歌讲的什么

C、尝试背诵儿歌。

口语交际:该怎么办 教学要求: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这个故事的内容。

2、帮小明想个办法,并能把相到的办法说清楚,然后评一评谁的办法好,谁说的好。重难点:

1、根据故事的内容,交流帮小明想出的办法。

2、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教学准备: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

二、引导看图,明确图意

1、引导学生看图:小朋友我们静静的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说这些图的意思吗?

2、学生各自练习说话。

3、指名说图意,师生共同评价。

小结过渡:小明不要王爷爷的报酬,可王爷爷过意不去,一定要感谢小明,小明遇到这么个大难题,怎么办?请小朋友听了他的故事后,快帮她想个办法吧!

三、讨论交流,评价办法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

2、指名说自己的办法,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他的办法好吗?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并引导小朋友说说办法好或不好的理由。

四、演一演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篇6

作者:jpxxw来源:发布时间:2011-3-26 19:43:31发布人:jpxxw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关键词设置: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林海》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珊瑚、椽柱、桌椅、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横秦岭”,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样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句话,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本课的生字“厦”,在这里读sh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xià。“伐”,注意不要写成“代”。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篇7

作者:jpxxw来源:发布时间:2011-3-26 19:43:32发布人:jpxxw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关键词设置: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四、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2000米。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实际上,在漓江两岸,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双清别墅因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筹建新中国,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篇8

4、认识感官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科学态度

●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准备:

●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学生课前洗净双手。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怎么都安静下来啦?(生:听到了铃声)2.提问: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这上课铃声的?(生:耳朵)

4.思考:我们用耳朵倾听就知道上课,那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 4.学生交流:眼睛、小手、嘴巴(舌头)、鼻子。

5.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初步了解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由于课才开始,学生会认为嘴巴、手是感官,教师不用急着否定,可以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体悟发现,做进一步地探究与概念纠正。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1.出示图片,激趣: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生上台指认)

2.追问:你的眼睛真厉害,竟然把这个小动物找出来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怎么发现它的? 3.学生交流,介绍动物特征。

4.提问: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用小耳朵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声音? 5.音频播放,学生辨识。

6.拓展:再用耳朵听听,我们教室外面有哪些声音呢?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生互动交流)7.(出示闻香盒)谈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个好吃的,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你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8.学生讨论:用鼻子闻一闻。9.科学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10.学生板演,分组活动。

11.提问:你闻到的是什么气味?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味?

12.谈话:小朋友们都有个灵敏的鼻子,发现里面是橘子,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学生品尝)。13.交流:说说你吃到的橘子味道是怎样的?

14.提问:你们方才剥橘子皮时,有什么感觉?(生交流)

15.讨论:用你的小脸蛋触碰一下橘子皮,有这种感觉吗?用手臂去触碰一下呢?腿呢?(生交流)

16.谈话:我们的小手、脸蛋、裸露在外的手臂、腿,都能感觉到橘子皮软软的,凉凉的,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表层覆盖着皮肤,我们就是靠皮肤来进行感觉的(板书:皮肤)。17.总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18.课堂检测(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画一画,把感官和做的事连连线。

【评析】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们也有感官,它们又是怎么用感官观察的呢?(生交流)

2.视频播放:狗、老鹰等敏锐的感官。

3.交流互动: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安全教育:不明物品尽量不要用闻,尤其是尝的方法去观察发现。

【评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而又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个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在总结时,尽管学生年龄小,说得也较细碎,但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点的积累,层的叠加,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教学片断赏析

“用皮肤感知橘皮”教学片断

师:刚才你们剥橘子皮了,说说橘子皮是怎样的? 生:软软的。生:有点毛。生:绿色的。

生:剥的时候还有汁水,把手也弄绿了。生:外面的很光滑,里面的是毛的。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橘子都清洗干净了。把橘子皮放在小脸蛋上感觉一下,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这个橘子皮有些凉。

生:还很光滑,放在脸上很舒服。

师:大家把橘子皮靠一靠手臂,穿短裤的小朋友还可以靠一靠你裸露的小腿,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点头。师:这些部位都能有感觉,是因为表面的皮肤在起作用,帮助我们发现了橘子皮软软的、一面光一面毛等特征。

【片断评析】

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篇9

5、感官总动员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挑选当地的一些特产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 知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 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科学探究

●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科学态度

● 体会到对常见的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 意识到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玻璃杯、各种茶、蜡烛,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家里喝过茶吗?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不一样的品茶会。

二、组织活动

1、品茶活动

(1)观察花茶、绿茶、红茶三种茶水。观察其茶叶和茶水的颜色、形状、气味等。(2)学生戴上眼罩分别品尝花茶、绿茶、红茶三种茶。(3)学生汇报,描述和记忆。

(4)探究:捏住鼻子再喝一口,判断是否还是刚才那杯茶。(5)讨论:为什么捏住鼻子喝茶和不捏鼻子喝茶不一样?(6)小结:吃东西时,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

2、观察蜡烛 *没有点燃的蜡烛

(1)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2)及时记录,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3)学生汇报。*点燃的蜡烛

(1)观察点燃的蜡烛,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2)及时记录,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3)学生汇报。*小结。

三、阅读拓展

1、喜欢吃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才能挑选到一个甜甜的西瓜呢?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4、总结。

【评析】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从语言的表达到相互的交流,从片面的了解到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了训练和发展,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片断赏析

师:你喜欢吃西瓜吗?有没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挑过西瓜呀? 生:去过。

师:你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挑西瓜的吗? 生:我爸爸会把西瓜捧在手里,说重一点的好。生:我妈妈说要看西瓜的花纹。生:爸爸抱着西瓜敲。师:怎么敲? 生演示。

师:你听过敲西瓜的声音吗? 生:听过。

师:哪种是好瓜的声音呀? 生:不知道。

生:我知道,声音砰砰砰的是好瓜。

师:要挑一个好瓜,不光要看瓜皮的花纹、还可以掂一掂西瓜的重量,听一听敲西瓜的声音,甚至切一小块尝一尝。

上一篇:高级维修电工实训总结下一篇:学校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