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本理论

2022-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图书馆学基本理论

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基本特征

提要 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图书馆馆藏文献与建筑文化的审美功效,图书馆制度文化与图书馆精神等几方面简略分析了图书馆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校园文化;图书馆文化;内涵;功能

作者简介窦潮,女,九江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沈江波,男,九江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赵敏,女,九江学院图书馆馆员。(江西九江 332000)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传承与融汇了人类几千年文化与文明的精髓,同时又集中展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与方向。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人才精神道德奠基与素质行为养成的必备条件,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新世纪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是校园场域内全体学校人员所具有的特定的价值标准、精神追求。基本信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等的精神与物质的总和,是校园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自认和生活状态,它们真实的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规范、建筑景观、行为风尚之中,面对社会主流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且独具社会影响力的亚文化状态。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性载体之一,是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高地和窗口,是大学人才成长的特殊课堂。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充实丰富与积极呈现,图书馆文化功能的与时创新与影响辐射,都关系到大学校园优秀文化整体风格的形成。因此,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优先建设好大学图书馆文化。

一、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与建筑布局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物质文化形态集中表现于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与建筑的审美功效,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物质形态的特殊组成部分。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传承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记载着人类和民族发展的脚步和印记,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恢弘大观的积淀与收藏。图书馆的文献收藏集中体现了图书馆的文化积淀厚度和文化传承历史。图书馆通过所拥有的各种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献收藏体现了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大学文化的知识价值和美感,为大学校园文化创造了一种浓烈馥郁的书香氛围和知识气息。馆藏文献的积累和传承,经过岁月的积累,慢慢融合成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以文字为主要手段的符号记忆,并逐渐衍化成为大学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知识成分。

珍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建筑历来被看作一种建筑艺术瑰宝,一种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因此,图书馆建筑往往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作为大学文化精神和传统的外在体现,同样,大学图书馆也是大学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特殊文化符号。图书馆建筑既是服务读者的空间,又是浸润读者的审美作品。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形式和景观设计。建筑造型布局和景观环境设计以相互映照、相得益彰的表现形式构成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使用和审美的主体。大学图书馆建筑在结合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征风貌的图书馆建筑形式和审美元素。如图书馆建筑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体现“科学与技术”美感的电子设备和现代设施等等。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体现大学文化民族与世界结合的文化“传承与吸收”精神,体现大学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和开放性。图书馆建筑文化通过空间分割、室内布置、设备配制、环境营造、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怡人方便的阅读和思考空间,将地域文化特色、时代精神风貌、民族审美心理“润物细无声”地以特有的文化方式影响和陶冶读者,展示大学文化的魅力。

二、图书馆制度文化的人本关怀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

图书馆文化的制度创制与管理的人本关怀,是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在图书馆的延伸,是图书馆文化精神赖以生成和体现的规范性制度保障。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行为内容。图书馆人的行为受精神因素的支配,并转化为具体细致的工作规则、管理制度与职业行为规范。这是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为目的,强制性要求图书馆职工和读者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文化现象。因此,图书馆制度文化一方面构成了图书馆人的行为的习惯与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图书馆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变迁。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图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合理的规章、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制度文化是一种以人为基本出发点,以人为最终服务对象的管理方式。它的终极目标是把图书馆建成任何读者都可以在这儿找到阅读的快乐和智慧的启迪,每个管理员都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图书馆制度文化的人本关怀,成为图书馆精神的本质体现。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以图书馆的公共权利为依托和基础而形成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带有刚性的权威性,以调节和规范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文献利用关系,对图书管理者和读者无疑都会形成制度的天然“冷漠”与“权威”。而图书馆的人的活动又带有大量的个人行为色彩,其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习惯养成、文化素质都呈现个人的独特性和随机性。因此,图书馆制度文化在严肃、权威的基础上,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细节处体现人本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人本关怀既从原则性上体现制度的合法性,又从灵活性上体现制度的情理性。离开了以“人本关怀”为出发点的个体性和灵活性,图书馆制度文化将失去动力和活力,反之,又影响制度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图书馆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必然写照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价值观、科学观、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场域所有成员共同的文化根基。大学精神面貌的塑造就是大学文化面貌的写照,图书馆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的必然写照。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图书馆本质的反映和表达。它是图书馆组织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培育、积累而形成,并为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所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主导意识和积极心理状态,它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图书馆的精神价值本质和行为准则的个性特色。图书馆精神是形成图书馆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图书馆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图书馆精神积淀了图书馆个体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并使这种传统和理念融汇在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与人生价值追求上,并且体现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上。图书馆精神是时代意识、大学环境与图书馆文化个性相互结合的群体精神追求,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群体健康人格、向上心态的外化,以及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的集中表现。图书馆精神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构成完整的精神体系。图书馆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的真理性与技术的效用性,主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而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则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的图书馆。

图书馆精神对图书馆工作具有鲜明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以把握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和服务行为。图书馆精神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是图书馆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并成为全体工作人员的心理黏合剂和事业心的不息动力。所以,培养图书馆精神,塑造图书馆的人文与开放形象,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大学图书馆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理念、精神、追求的反映,也是其历史、传统与优势、特色的呈现。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品味与构成。

现代大学图书馆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特征,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大学校园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文化生发展示的阵地,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摇篮。

责任编辑:卢林仁

作者:窦 潮 沈江波 赵 敏

第2篇:大学图书馆管理法制思维的基本要求

摘 要 法治思维是图书馆管理,特别是图书馆制度创新的保证。结合大学图书馆实践,文章从规则思维、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责任思维、程序思维5个方面解读了大学图书馆管理法制思维的基本要求,剖析了法治思维在大学图书馆改革创新中的运用。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 法治思维 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法治思维”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法治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图书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基层馆员就要时刻牢记用法律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切实维护自身、读者、信息产品提供方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图书馆的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1 大学图书馆管理法制思维

大学图书馆管理法制思维是基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和对法治的科学信念,认识并解决大学图书馆管理中内外部的各类矛盾的思维方式。它受法律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方式。大学图书馆管理法制思维的核心在于约束、限制利益各方任意行使權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大学图书馆管理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2.1 规则思维

在大学图书馆管理中提倡规则思维,就要尊重并遵守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大学图书馆管理规则,依据规则具体分析对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问题的理性解决。

法律规范之间如有层级冲突,应当坚持上位阶的法律规范优于下位阶的法律规范的适用规则。为此,高校领导与大学图书馆馆员应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教育部教高〔2015〕14号印发的具备法律效力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图书馆管理规范。

规则思维是相同情况同等对待的平等思维。提倡规则思维,就要警惕以结果取向替代了规则取向。“管用即可用”、“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这些都是严重缺乏规则思维的体现。例如,在大学图书馆职称评审中,职称评审组指定的评审规则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稳定性、连贯性,在即将职称评审前,忌人为调整修订,为免使法制思维流于形式。

2.2 权利保障思维

办好大学图书馆,就是为了在保障全校师生平等、 自由地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兼顾面向社会服务,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首先,要尊重和保障读者的人权。2013年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教职工醉酒殴打学生案说明大学图书馆馆员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尊重和保障读者的人权,并不是对个别违反管理秩序的读者的放任,而是要友情的提醒、善意而不厌其烦的引导。此外,由于大学图书馆不具备实施罚没读者个人财产的主体资格,但是为维护图书馆的管理秩序,馆方可以与读者以合同协议的形式提前明确,读者如在被提前告知的情况,读者如违反协议,图书馆可以向读者收取违约金。

其次,要保障最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馆员应热情、主动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类咨询,“为读者演唱歌曲、讲故事”①甚至被近代图书馆事业最杰出的领袖杜威认为是图书馆员的任务。

再次,要保障大学图书馆管理中多元主体的多元利益。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常涉及学校及各院系、出版社、杂志社、数据库商,大学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常涉及读者、馆员。读者可以按身份分为教师、学生与社会读者,可以按阅读方式分为纸质阅读用户、数字阅读用户。大学图书馆对读者利益群体的划分,甚至能细分到院系、专业、班级。利益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利益多元化主体的格局决定了要注重保护多种主体的利益。

2.3 权力制约思维

大学图书馆馆员要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强化权力制约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运行观,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权力。2010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和原技术部主任利用职务便利,收取贿赂,帮助电子设备商中标,均被认定犯受贿罪。

2015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打伤学生事件说明大学图书馆公职人员在维护图书馆的管理秩序时,处理与馆读矛盾时一定要理性,不要侵犯读者的人身权与财产权。

2.4 责任思维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所明确的高校图书馆主要任务,是以法律责任的形式,明确的高校图书馆的政治责任及社会责任,同时还要依法履职、规范履职。

高校图书馆广大工作人员要积极履行职责、敢于担当责任。比如,为方便读者获取信息,河南大学图书馆开设了微信公众号,部分馆员主动建立的导读QQ群、读者微信群,图书馆博客,有的还利用360doc个人图书馆平台建立了 “馆员精舍”导读平台。

完善责任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问责机制。2016年5月全体馆领导、部室主任、支部书记参加了《河南大学图书馆文明优质服务承诺书》签字仪式。馆领导强化督导,一方面督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和活动效果。另一方面对每个阶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估。

2016年5月河南大学图书馆荣获河南省2015年度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所开展的“名师名家专场报告会”、“读书征文”、“‘一句话一本书’线上微博抽奖”、“青年学子晨读”、“‘书情籍缘’换书活动”、“真人图书馆”、“‘我最有才’知识竞赛”、“好书大家读”、“学生书法展”、“图书展销”、“电子资源使用辅导”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材起到了促进作用。

河南大学图书馆依托百年馆藏特色文献,积极参与资源共建,为社会服务。共享承建的CADAL项目二期民国文献数字化,顺利完成了160万页,11000册民国图书的数字化加工任务。在2015年成功获批教育部综合类查新站后,又积极探索并推出了学科评价服务,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

2.5 程序思维

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刘某获刑三年案,起因是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对国家体育总局购买本馆的图书使用了一张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发票。程序上的漏洞,致使刘某采用收款不入账的手段贪1.85万购书款。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原馆长萧元案,起因是图书馆藏画库缺乏严格的安保制度。萧元事先配备了藏画库的全套钥匙,用自己事先临摹好的赝品,将馆藏的张大千、齐白石等书画家143幅书画窃为己有。

要順利开展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就要不断强化规定的程序、步骤、顺序、方式,用正当的工作程序,确保堵塞工作上的漏洞,使结果正当化。程序思维有利于图书馆管理的公开透明,促使管理者在保障自身权利的同时,制约权力私欲的膨胀。

3 法治思维在大学图书馆改革创新中的运用

大学图书馆工作既要在传统业务上的创新坚持下去,又要在新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主动加强与院系间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理念,科学推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及图书馆管理者应认真按照大学图书馆管理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在改革创新中应坚持改革应立法先行,立法应主动适应改革需要。

2015年11月初九江学院图书馆颁布了《小微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图书馆员工结合九江学院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对于自己岗位或其他岗位上的创新想法都可以申报创新项目的正式形式,向该馆学术委员会提交,并在实际操作之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获得立项的馆员学校及图书馆予以经济资助,“小微创新项目”馆员参与热情高,图书馆理论研究直接与图书馆岗位工作紧密结合,很好地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提升。

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行封闭服务,不向社会开放,弱化了图书馆在引领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最近,曾被列入“中国高校最美图书馆”的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公开社会承诺的方式,再次推出了吸引读者眼球、广受社会赞誉的管理创新举措。今年7月,该馆向毕业生免费开放永不过期的终身“书房”。该在线书房目前“有10万册数字图书和3万集有声图书,且每年更新图书资源2万册,听书资源2000集”。②高校图书馆要突破服务对象仅仅局限在所在高校的限制,为社会所用。

制度创新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分配方式、管理观念都可以通过科学论证得到规范化的设计,从而将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统筹在一起,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也是图书馆管理法制思维与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

注释

① 孟广均,徐引篪.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68.

② 云南师大向毕业生赠终身“书房”[N].中国青年报,2016-07-04:003.

作者:何晓林

第3篇: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基本原理探析

摘 要: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义、特征、目的、任务、职能、原则等几个维度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基本原理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它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它既包括图书馆知识运营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涉及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与知识产权资本的全方位管理,还包括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馆管理学互动规律的研究;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过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1.以知识资源/资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无论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战略重点是促进内部员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共享与利用及外部社会化显性知识的组织、存取与提供。

2.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开发图书馆员工潜能,加强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激励员工将其知识与智慧应用于业务与服务之中,在尊重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集体价值目标。

3.重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它要求所有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与利用的能力。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是把握知识间、知识与用户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新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要。

4.重视知识集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等硬生产要素,而且更加重视知识、信息、经验等软生产要素在集成聚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资本存量、知识存量的裂变重组与功能放大,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明确边界与等级制金字塔型结构,实现管理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目的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根据图书馆的既定目标,应用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方法,合理地组织与高效地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需求,促进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任务

管理任务与管理目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确定了任务,又靠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1)合理组织与利用以知识资源为主的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2)促进图书馆内部员工知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利用,拓展图书馆知识资本;(3)构建知识型/学习型组织结构,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4)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5)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塑造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6)拓展知识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7)评价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改善知识管理水平与提高知识管理效率。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职能

传统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创新)。

1.外化。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

2.内化。内化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中介。中介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4.共享。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能促进知识共享,即能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智慧。

5.学习。知识管理能帮助组织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6.认知(创新)。认知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六、图书馆知识管理原则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1.开放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的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2.创新原则。由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突出创新原则。这正如凯尼格(Mi—chaelKoenig)指出:“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最直接效果体现在图书馆与信息工作的转换中,以及图书馆文化由‘服务提供’到‘增值服务’的转变。”这里所提的“增值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服务,它既可以是服务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创新。

3.共享原则。由于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导致知识增值。对一个人来说毫无价值的知识,对他人可能是宝贵的;而且通过知识交互,人的知识会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知识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而体现出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性,而且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社会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识产品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效益。知识的这些特性促使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强调知识共享原则,包括为知识共享搭建基础平台,如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成为学习资源中心;创建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与氛围;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等等。

4.协作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在图书馆内,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包括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组织学习等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只有在此时,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此时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5.人本原则。知识管理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技术因素(如数据仓库、网络、互联网、数据挖掘与分析、决策工具、自动化标准等)占知识管理工作的10%,过程因素(如知识地图、工作流、集成、最佳实践、商业情报标准等)占20%,人员/文化因素(如态度、共享、创新、技能、团队工作、动机、组织、远景/目标、通讯标准等)占70%。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要体现人本原则,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能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人”,不仅包括读者或用户,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工。

6.激励原则。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会遇到三对矛盾,即知识共享的低成本与知识创新的高成本的矛盾、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垄断性与知识本身要求的共享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就要求图书馆解决个人知识公共化的问题。为此,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实施激励管理,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7.层次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客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胡唐明,郑建明.图书馆知识管理三重奏[J].图书馆,2011,(4).

[2] 张梅,魏豫州,胡云明,周慧.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的构建——“图书馆应用知识学”构想[J].图书馆论坛,2011,(2).

[3] 蔡延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11,(6).

[4] 刘千利.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5] 刘勇.协同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向[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

[6] 李红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之应用价值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13).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吕光远

第4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

研究

杨晓秋/过仕明

2012-12-25 11:19:51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4期

【英文标题】On the Strategy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杨晚秋,女,1973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哈尔滨150080

过仕明,男,1959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内容提要】 文章针对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探讨各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信息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

Based on analysis of library paper documents loan services, inter-library loan and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henomenon of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ses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resolve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problem.

【关 键 词】信息不对称/图书馆/信息服务/数据挖掘asymmetric information/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s/data mining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源自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1970年提出的信息非对称论。1970年8月,乔治·阿克洛夫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通过对美国一个二手车市场交易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者利益受损并最终导致二手车市场交易的萎靡。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可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也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三位经济学家运用信息理论,经过30多年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研究,共同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因此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处于不对称状态,从而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交易双方所处地位的不同及条件的差异,使双方掌握的信息量总有一些差距,这就使“信息不对称”成为一种长期的、普遍的经济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扩大到诸如传统农产品市场、现代金融市场等领域,并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范围非常广泛,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也不例外。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但会降低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质量,浪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和情绪,招来读者的怨气和偏见,从而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就会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图书馆的工作本质与特点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图书馆是现代社会信息流动整体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信息在其间储存、交换、流动。图书馆是信息进出的物质性媒介,信息分布、交流的不对称性特点在它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图书馆处于高位信息与低位信息对峙的界面上,它既是一个信息流动的闸口,这个闸口放入、放出相关的信息,还屏蔽了某些信息,同时它又是一个信息的过滤器,其主动性、能动性的地位与作用在信息整合的工作中则显得非常突出。因此,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图书馆界并加以研究分析,在剖析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探索其防范措施,在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综观图书馆活动,作为收集、整理、储存、传播信息的场所,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图书馆总是比读者掌握更多的馆藏信息,读者总是比图书馆掌握更多的需求信息。馆员对馆藏信息和用户信息的占有量形成了一个信息集合。同样,用户对馆藏信息和馆员信息的占有量也形成了一个信息集合,理想的状态是在服务过程中这两个集合能够完全重叠,从而达到完美的服务结果。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信息集合有交叉,不会完全重叠,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当然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同于经济领域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的危害不是在金钱利益驱动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是形成一定的信息鸿沟,造成信息过载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图书馆失去信心和兴趣,最终阻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持续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馆藏纸本文献的借阅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本文将针对这三大核心服务内容,探讨各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相关问题的新思路。

2.1 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属于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服务,即使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仍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图书馆借阅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包括:(1)由于读者不熟悉OPAC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不能根据对文献的需求构造合理的检索表达式,从而导致不能在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纸质文献的机读目录中,准确、全面地检索出所需文献;(2)读者不了解图书馆各类文献的分类知识和排架规则,导致在检索机或OPAC上检索到文献,但却不能在图书馆书库中快速获得;(3)由于读者不熟悉图书馆借阅规则导致借阅行动失效;(4)在借阅服务过程中,由于馆员不了解读者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如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情况、吸收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读者检索习惯等,导致馆员不能够针对每一位读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按需服务。

在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图书馆拥有馆藏及服务方面的完全信息,处于“卖方”的地位,读者处于“买方”的地位,两者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读者借阅需求能否得到充分满足,取决于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程度。在多数情况下,馆员占有主导和导向作用,馆员的服务行为常常影响读者的借阅行为,这里就存在着道德意识问题。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馆员的主要不良表现为:服务态度冷漠、服务水平低下、解答读者检索提问敷衍了事、当一种检索途径无效时,拒绝提供更多检索途径等。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中的逆向选择行为,严重制约了读者的借阅需求,同时也影响图书馆发挥其应有的信息服务功能。发生在借阅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读者的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图书馆失去阅读信心和阅读兴趣,馆员的服务行为得不到认可,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逐步削弱,从而使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受到置疑。因此,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阻碍作用,应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

2.2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包括:(1)读者由于检索知识的缺乏,不能有效利用文献传递服务网络中的联合目录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到自己所需文献的基本信息,从而影响其利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方式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2)由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与其他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特性,读者由于受到学科差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使得读者很难对该项服务具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因此,在收取服务费用时,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和不信任的想法,错误地认为此项服务是图书馆为了变项收费而故弄玄虚,从而影响读者对该项服务的有效利用;(3)对于参加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图书馆来说,在服务现状、服务发展动态和服务费用等方面与中心馆及其他用户馆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影响其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质量;(4)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普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没有对读者群各个层面进行科学、系统、长期的调查与分析,缺乏对读者阅读心理、需求方向、专业特长、检索利用文献信息的水平和阅读习惯等信息了解,从而加剧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之成为制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2.3 信息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1)多数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还处在传统认识上,总是认为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的地方,对于图书馆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知识导航为主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如网络信息咨询等服务方式不甚了解,因而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利用;(2)由于读者不能高度重视各种检索知识与检索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针对图书馆开展的相关培训讲座,多数读者持有一种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得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信息咨询等深层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不能更好地被读者认知和利用,从而造成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读者与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服务的开展效果;(3)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读者类别和层次多种多样,而形形色色的读者群又分别存在不同的文献需求特点,因此,对于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来说,对读者需求差异性的了解也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种不对称现象,以提高服务的质量;(4)在信息咨询服务过程中,咨询员不仅要解决读者咨询的相对简单的问题,而且遇到专家学者时,还要具备引导资深专业人员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对信息咨询员来说,由于其专业知识有限,在面对各种可能的复杂咨询问题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信息不对称现象

图书馆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它将长期伴随图书馆。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严重影响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抑制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目前文献研究现状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解决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和完善馆员激励与约束机制[2];三是加强读者群信息素质教育,建立与读者沟通、互动的有效机制[3];四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抑制信息不对称[4]。由此可见,目前,规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素质培养等层次的相关研究中,未能引入有效的技术手段,主动研究读者行为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缩小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1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众所周知,在图书馆巨大的馆藏中,每位读者感兴趣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动化集成系统,针对读者纸本文献的借阅信息等各类数据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找出读者与借阅图书的关联,分析不同类型的读者喜欢哪类书籍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而建立提供图书推荐服务的模型。然后根据读者需求,主动推送其所需的各类纸本文献信息,从而在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为读者节省宝贵的时间,并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好感与依赖,从根本上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发挥现代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和职责。例如,图书馆通过对读者借阅记录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出不同类型读者所借书目的集合。当读者再次入馆借阅文献的时候,系统就可以自动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从而指导读者借阅服务,有效地抵制信息不对称现象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3.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只依靠读者被动地提出对外馆文献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应根据读者对馆外文献的各种需求,进行随时跟踪和统计分析,以掌握读者文献需求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为读者免费推送外馆文献需求目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索取馆外文献,规避读者在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影响读者对文献的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获取。

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根据读者以前文献传递请求资料,以及经常访问的网页进行分析、挖掘,从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确定个性化服务的内容,主动为读者搜寻符合其需求的文献传递目录,并将相关资料目录主动推送到读者手中。例如:图书馆文献传递员能够应用关联挖掘技术,定期统计与分析文献传递用户数据库中的读者数据,全面挖掘本馆读者对外馆文献的需求规律与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为本馆从事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课题的读者,定期检索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或外馆网站,以获取读者所需相关目录信息,为读者通过文献传递方式获取外馆文献提供引导。由此可见,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将使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有效地克服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因读者与图书馆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信息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咨询服务水平,促使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手段及服务对象上的改变,具体表现在:(1)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可有效处理用户提出的各种复杂咨询问题,可实现在多媒体、电子文件等多种形式的、大量无序信息资源中检索、分析、优化出用户满意的决策支持结果;(2)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其分析查询的高效率和交互式图形接口能够高质量、迅速地满足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

由此可见,数据挖掘为分析和挖掘信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据环境,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一方面可使信息咨询员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信息,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深层次信息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咨询记录,分析出用户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所在,实现主动的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地抑制信息咨询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1]孙国霞.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现代情报,2007(3):159-163.

[2]孙克诚,曲秀芳.高校图书馆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7(3):10-14.

[3]欧阳瑜玉.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抑制[J].图书馆界,2005(6):28-31.

[4]余芳.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表现[J].情报探索,2007(6):97-99.

[5]邓佩珍.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9(4):101-103.

[6]陈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资源信息公开探析[J].现代情报,2009(4):7-9.

[7]李仲良.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9(4):71-73.

第5篇:新乡市图书馆基本情况

各位馆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上业科技公司给我们图书馆同仁提供这样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馆的基本情况和近几年的发展变化。

新乡市图书馆是我市唯一一所市级公共图书馆,内设办公室、保卫科、外借部、阅览部、少儿部、采编辅导部、古籍部、网络技术部八个部室。我馆现有在职职工52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44人,工勤人员2人。

我馆是1999年迁入现馆址的,馆舍面积8572平方米(一期工程)。2000年6月30日对社会开放,2010年上自动化管理系统,2011年11月,实现了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6月,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在张爱新馆长的带领下,图书馆的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几年我馆获得的荣誉有: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其实我知道,在座的很多馆比我们的工作做得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经验,一会儿我会仔细聆听、学习,现在我就把我馆近几年的工作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还有很多做得欠缺的地方,

请各位馆长听完后给我们提一下宝贵意见。我从五个大方面汇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办馆条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图书馆现代化技术条件的改善。2010年,投入资金90万元,上马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相关设备,文化共享工程设备基本达标,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操作质的飞跃,提高了整体的办公服务能力和效能。2011年,又投入资金近50万元,再次购臵了35台计算机、2台高性能服务器及相关设备,使计算机数量达到102台,其中68台直接供读者使用,宽带接入达到100兆,磁盘阵列存储容量达到了40TB,选用的是金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2013年初,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范围达到100% ,现代化技术设备达到了标准要求。2014年10月,我们购买了三台数字图书馆电子报刊阅读机。

2012年,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大力支持下,我馆争取到30万元文化体育传媒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购臵少儿阅览专用设备、读者存包柜及房屋维修改造;少儿阅览专用设备配臵后,2013年少儿部正式独立对外开放,结束了我馆没有独立的少儿借阅空间的窘况,少儿读者开始有了自己的借阅空间和活动场所。

二、 经费投入大幅提高,人员素质不断增强 近年来,新乡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财政

拨款总额逐年递增。市财政预算拨款:2012年是373万元,2013年增加到500万元,2014年增加到516万元;2012年新增藏量购臵费60万元,2013年增加到70万元。

我馆现有的在职职工52人中,业务人员占 44 名。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26人,大专以上学历52人 ,高级职称人员5名,中级职称人员 24 人。领导班子成员均为本科学历。通过每周四举办业务培训及举办专项业务培训班、多次派人员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到馆举办业务讲座和鼓励职工在职学历教育,员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人均学时达到 65.8 学时,因此,我馆人员素质在不断增强。

三、购书经费逐年增长 ,馆藏建设速度加快 购书经费的逐年增长,馆藏建设有了保障。现馆藏总量已达104.5万册件,其中,纸质文献74.5 万册(包括近20万册线装古书),电子文献藏量为30万种。自上次评估以来,图书年均入藏量为6303种,报刊年均入藏量为528种,购臵视听文献年均入藏量为625件。近几年来,馆数字化建设在省馆的支持帮助下,其数字资源量已达15TB,馆藏中文书目数字化达到了80%以上。

在藏书质量上,严格按照文献采选方针操作,根据馆情,普通图书复本量一般为两本,多卷书、连续出版物入藏完整率达到了93%以上。

四、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

我馆的特色馆藏是古籍,有近20万册线装古书,其中古籍善本760余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141种。 2012年为了完成古籍普查任务,图书馆抽调人力物力,加强古籍保护力量,加大普查力度,古籍部人员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6人,配臵了扫描仪、数码相机和6台计算机。2013年我馆还争取到了古籍文献开发利用资金30万元。2014年共完成必登项目9600条数据,约11万册,其中新录入数据800条,6364册。对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进行了校对和修改,完成7606条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的审校工作,约计70000册,并上报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普查基本六项的阶段性工作结束。

五、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自2010年以来,我馆的普通图书、期刊(现刊)全部实行了开架借阅。全年无休息日,每周开馆时间夏季为70 小时,冬季66.5小时。2011年11月前,我馆实现了对社会全面免费开放,现有报刊阅览室、少儿借阅室、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外借部、古籍部等11个对外免费服务窗口。 2010年,读者到馆人数为201166人次,图书流通为148637册次;2014年,读者到馆人数为682031人次,图书流通为331337册次。从两年数字对比可以看出,读者到馆人数在急剧增加,图书流通册次成倍增长。我们建立的馆外流动读者服务站从2010年的几个到现在的28个;开展的阅读推广活

动从2010年的十几场次到2014年的288场次。

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五点着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

(一)定期坚持的活动

1、每周六开展的“少儿影视乐园儿童优秀影片展播”活动。

2、每周日开展的“国学经典视频讲座”活动,讲《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3、每月开展的有“每月一本书一征文双语阅读分享会”、“少儿安全知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动画视频播放活动。

(二)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国庆长假等重大节日,开展了很多“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广大市民的节日生活带来了一道道文化的盛宴。

元旦、春节:“贺新年、送祝福”手工制贺卡亲子活动、“亲子创意折纸”作品展、“挥毫泼墨赠春联,浓浓祝福送读者”300副春联免费送读者、“新春读者联谊会”读者与图书馆职工共庆新年、正月初一至初七“品味经典影片、感悟快乐人生”儿童优秀影片展播、“闹元宵 猜灯谜”近千名市民兴高采烈地猜谜语、领奖品等等。

清明节:组织少儿及家长“去烈士陵园扫墓”亲子活动、

去户外广场“放风筝”亲子活动;端午节:为孩子们播放中华传统故事端午节动画视频展播、携手爱心企业分别走进市社会福利院和儿童救助中心(太阳村)与孩子们一起共度节日、献爱心;中秋节:举办了“欢度中秋、传承文明诗词诵读会”; 国庆节、重阳节:开展了“少儿简笔绘画---画出美丽祖国”亲子活动、“喜迎国庆、重阳佳节老年读者诗歌演唱会”,等等。

(三)充分利用寒、暑假举办阅读推广活动

寒、暑假主要是针对孩子们的假期,20

13、2014连续两年寒暑假都举办了大量活动。2014年暑假期间,少儿部开展了17项、57场次活动。

1、我们和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经过多次协商,在我馆设立了“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合作举办了许多项少儿读者活动:气球艺术创想手工亲子制作、巧手剪纸活动、玩转泥巴亲自制作、亲子绘本故事会、少儿同乐会互动联欢等等,这些活动贯穿了整个暑假。

2、我馆选送的8个故事达人参加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省少儿图书馆承办的“全国少年儿童故事达人大赛“活动,1人荣获“全国故事达人” 称号,7人获“优秀奖”,我馆获“组织奖”。

3、少儿部与市妇联联合举办了“快乐暑假、亲子绘本故事会”展演活动。

4、利用暑假开展“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暑期体验活动等等。

(四)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主题开展亲子阅读、经典诵读活动。

1、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我馆举办了 “少儿经典诵读大赛海选活动”, 有500多个孩子报名参加,经过五场角逐,最后选出十五个优秀作品参加了由省文化厅、河南报业集团主办、省少儿馆承办的“2014河南少儿经典诵读大赛”活动,全部荣获“百佳诵读之星”,我馆荣获“优秀组织奖”。

2、我们还经常组织周边学校的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我馆进行集体阅读。

3、12月份全民读书月,少儿部举办了“One Book One Essay Per Month双语阅读分享会”活动、“古诗文双语诵读活动”、阅览部举办的每年一届的“读书演讲会”、外借部举办的每年一次的“优秀读者表彰会”等。

(五)关心弱势群体,拓展服务领域

1、为残疾人服务:关心残疾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2月,我们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第二期“视障者电脑培训班”, 而且每一次上课我们都要安排人一对一接送、陪同视障残疾人学员完成课程。这是继去年第一期培训班之后,再次为视障者学习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打开了方便之门,深受广大视障残疾人的欢迎!

2、为老年人服务:平时,我们就要求职工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自觉地贯穿于为老年读者服务的过程中,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地为老年读者检索图书、解答咨询、免费提供饮水、配臵老花镜、针线、风油精、创可贴等用品,从服务态度、主动打招呼、微笑服务到主动搀扶、迎来送往等。2014年,把为老年人的服务延伸到了养老院。“颐和源养老公寓”地处小店工业园区,老年人阅读极为不便。4月份,我们带着适合老年人阅读的100种期刊走进颐和源养老院,建立了“读者服务站”,为老人送去了精神的慰藉和社会的温暖,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3、关心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扶贫日”前夕,10月24日,我馆与市利菲尔特滤器有限公司合作,载着新购的近550册优秀图书,行程80多公里,来到封丘县潘店镇刘庄村小学为孩子们送书,共同开展文化扶贫活动。该校地处贫困的黄河滩区, 170多个学生仅有6个老师,校舍和设施非常简陋。优秀少儿书籍一送进校园,颇受孩子们喜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着、翻看着自己喜爱的图书,爱不释手。老师们都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太需要有好书陪伴了!

4、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我们把关心帮助留守儿童视为己任,竭力为他们提供阅读服务,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们多次到延津郝光屯小学(那是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为那里的留守儿童送图书、送书架、更换图书,

帮助他们建图书室,设立了“郝光屯小学读者服务站”。还多次去原阳丰华留守儿童学校开展少儿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5、关爱农民工:农民工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一直关注着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让他们身处异地不孤独,我们主动地把服务向他们延伸,把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送进他们的所在地,曾多次地不顾天寒地冻,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图书送进施工工地,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① 2013年腊月二十三,我们冒着寒风冰雨、踏着泥泞的小路,来到距馆近20公里、地理位臵偏僻的市凤泉区,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潞王坟段的农民工送去了春节问候和图书服务,农民工非常感动,让他们感受到了新乡人民的关爱。 ②2013年12月,先后到市和平路北段的“尚都国际”

3、4号楼工地、到市化工路“天马兰亭”1号楼工地,为农民工送去了科普、社教、养生图书和期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近几年,我馆在基础设施建设、馆藏建设、队伍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仅2014年我们就举办了288场次读者活动,参与活动的读者达7万多人,各种新闻媒体及网站的报道达400多件次。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并且吸引了

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今后我们会加倍努力!(新乡馆 周园)

第6篇:赣马小学图书室基本情况

图书馆藏书:3.2万册

图书管理员:1人

现有读者:1290人,其中学生读者1202人,教师读者88人 生均册数:22册

报刊种类:70种

购书经费:6558元

馆舍总面积:245平方米

学生阅览室座位:48

电子阅览室座位:44

图书室装备:书橱55个,台式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台(兼复印功能),扫描枪一个,办公桌两张。

阅览室装备:阅览橱14个,阅览桌24张(双人桌),凳子

48个。

第7篇: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

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3. 业报轮回

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就像车轮转动一样,永无终期。

4. 六道

六道也叫六趋,道即轮回往来的道路,趋即趋向,是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六道众生统称六凡。六道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旁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地狱,又译作那洛迦(Naraka)、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是最受罪的处所,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多种。地狱主事者是阎罗王,其下有判官、无常、夜叉等。所谓八热地狱,其一是等活地狱,此处众生彼此残杀,凉风吹来,复生为鬼,受苦更重。其二是黑绳地狱,此处众生受黑绳索捆绑。

其三是众合地狱,此处众生受众兽伤害和刑具折磨。其四是号叫地狱,此处众生备受折磨,痛苦号叫。其五是大叫地狱,此处众生所受折磨更加严酷,大叫不止。其六是炎热地狱,此处众生受铁锅蒸煮和火炕烧烤。其七是大热地狱,此处众生所受烧煮更加厉害。其八是阿鼻(无间)地狱,此处众生受苦永无间断。古代佛寺壁画常有地狱变,吓得香客不敢干坏事,一些以杀生为职业的人如渔夫、屠户、猎人纷纷改行。

鲁迅小说《祝福》及以此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祥林嫂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害怕死后被他们平分自己而锯为左右两半,将打工所得的微薄工钱捐作庙宇的门槛钱,以门槛代替自己被人践踏,洗刷自己的罪孽,获得好报。

饿鬼,又译为薜荔多、闭丽多(Preta)。鬼有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冬瓜鬼(鸠盘荼)等等。夜叉是鬼中大威德者,为数众多的是永远处于饥饿状态的鬼,即使得到食物,送到嘴边,立即被猛火烧成灰烬。

畜生,指飞禽走兽、昆虫、鱼类等等动物。

阿修罗(Asura),是凶恶的神,易怒好斗,品行不端,被赶出天界,居住须弥山(佛教虚构的世界中心,又叫妙高山)和铁围山(须弥山外围,中隔咸海)一带。如猪八戒本是天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匆忙投胎,误入母猪肚子中,转生时呈猪模样。

人,人类。

天,音译提婆(Deva),是天众生活的处所。天有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接近人间。须弥山外围咸海中有四大洲,又叫四天下,即:东胜身洲(弗提婆洲),南赡部洲(南阎浮提,天竺、中国所在地),西牛货洲(瞿耶尼洲),北瞿(俱)卢洲(郁单越洲)。四大天王分别护持一天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他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以净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北方多闻天王(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天王天上面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是帝释天的处所。其上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在六道中虽然最高,但此处众生仍然要生死轮回。

5. 四圣

四圣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解脱者,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个等次。其一声闻,根机(悟性)较低,靠亲耳聆听(闻)佛的言教(声)才得以解脱。其二缘觉(独觉、辟支),靠独自逆观十二因缘学说而悟出真谛,得以解脱。二者都只能利己不能利他。其三菩萨,全称菩提萨埵(duò),菩提(Bodhi)是道、觉的意思,萨埵(sattva)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故菩萨又译为觉有情、道众生,或称开士、大士,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相当于儒家的贤人。其四佛,全称佛陀,是达到最高境界,大彻大悟、自觉觉他的圣者。六凡按照佛教的正确途径修行,功德圆满,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成为四圣,这叫超凡入圣。

6.四果位

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成佛,其余佛教徒按照修行的程度,可达到四种不同层次的成就,叫做四果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初果预流果,依然轮回,但不再堕入三恶道中,是部分解脱。二果一来果,轮回只转生一次。三果不还果,不回欲界受生而超生天界。四果阿罗汉果,各种烦恼灭绝,万行圆成,永远脱离轮回,彻底解脱。小乘佛教以证得罗汉果为终极目标。由于罗汉只能利己,不能普渡众生,被认为是自了汉,在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受到嘲笑,在中国却赢得信仰。

7.涅槃

涅槃,意译灭度、寂灭、圆寂,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达到这个境界,永不轮回,一切痛苦彻底解除。小乘佛教提出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有馀涅槃断除了贪欲和烦恼,灭除了生死的因,但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肉身依然存在,是不完全解脱。

无馀涅槃将生死的因果全部灭除,灰身灭智(死后火化),肉体和精神都得到解脱。大乘空宗(中观派)提出实相涅槃和无住涅槃。实相涅槃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是"空",世间和涅槃便毫无差别,即是解脱。无住涅槃说永不停止地进行主观认识,虽已达到解脱程度,但为了普渡众生,仍然留在世间,不进入涅槃境界。大乘有宗(瑜伽行派)提出转依涅槃,认为转变思想,影响行为,从而改变环境,人生便由染趋净,达到涅槃境界。大乘佛教还提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指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乐指永远脱离六道之苦;我指从肉身空无自性变为回复佛性,身由自主;净指处在圆满寂净状态。

8、八正道

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所说达到涅槃境界的八条正确途径。正见: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惟(正思、正志):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合乎佛教主张的言论,杜绝一切妄语、慢语、恶语、绮语、戏论。正业:符合佛教要求的活动、行为。正命:符合佛教要求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正精进(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念诵佛教真理。正定:正确的禅定。

9、立三学,破三毒

三学指戒定慧,是小乘佛教对八正道的合并归纳,将正语、正业、正命合并为戒,正念、正定合并为定,正见、正思、正精进合并为慧。戒是学佛者的入手法门,目的在于纯洁身心,防范过失。戒律二字经常连用,但有区别。戒普遍适用于在家男女佛教徒(居士)和出家僧众,律则只要求出家僧众遵守。最基本的戒是五戒,要求在家佛教徒遵守,被附会为与儒家五常相当,即: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妄语(信)、不饮酒(智)。进而是八戒。在家佛教徒过着世俗生活,不可能天天恪守五戒,于是佛教规定他们每月六天斋日遵守五戒,再加上三戒,合称八戒。所加三戒是:不涂饰香鬘(mán,不刻意打扮)和歌舞观听,不眠高广华丽床座,不食非时食(午后不吃饭)。

前二者是戒,后者是斋,故通称八关斋戒。进而是十戒,为出家佛教徒沙弥、沙弥尼制定,把不邪淫改为不淫,把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分作两条,再增加不蓄金银财宝一条。最大的戒是具足戒,是为正式僧尼制定的,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中国僧人敲木鱼,取意防范身心过失,应像鱼不闭眼睛以时刻保持警惕一样。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一些戒规要求信奉佛教的僧俗人士一律遵守,因而虽是佛教伦理观,仍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意义。唐释法琳《三教治道篇》比较佛儒二教,认为:"释氏之教也,劝之以善,化之以仁,行不杀以止杀,断其杀业,以断杀故,而民畏罪。

王者为政,闭之以狱,齐之以刑,将杀以止杀,不断杀业,以不断故,而民弗禁。"定,音译禅那(Dhyāna)、三昧、三摩地(Samādhi),是打坐静默活动,以此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产生佛教智慧,正确观悟人生,成就各种功德。慧,音译为般若(读音bōrě,梵文Prajnā),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智慧,能通达诸法性空的真理,根绝迷妄,因而是诸佛之母。三学的关系是:慧是根本,戒定是方便(灵活手段)。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乃生。

和三学对立的是三毒(三垢、三火、三不善根),即:贪,指贪爱、贪欲;瞋,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痴,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痴无明状态。要以戒破贪,以定破瞋,以慧破痴。

10、六度

度,音译波罗蜜多(Pāramitā),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破二执,证二空

二执是法执、我执,二空是法空、我空。大乘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遍在一切的实体。人们不能用世俗语言和概念去描绘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样)、真如。人们不能认识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实有、妙有。宇宙万象,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统称为法或名色,都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虚幻不实,不能看作真实存在,但又不妨作为如幻如化的存在,因而是假有、似有。这叫做法空。人同样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无我,于无我中著我相。这叫做我空。而世俗认识认为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实有的,从而产生执著,这叫做法执、我执,应当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证得法空、我空。《金刚经》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三科

三科以分析人生现象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对宇宙万象作了分类,构成宇宙要素论。

(1) 五阴(五蕴)

阴(蕴)是集合、覆盖的意思。五阴指构成人和宇宙万象的五种因素。一是色,相当于物质概念,指地水火风,于外界为外四大,于人身为内四大,有体质,能显现,遇到外力会变化毁坏。其余四种是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人以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现象而产生感受,外界现象对人有顺(有利)、违(不利)、俱非(非利非害)三种情况,感受相应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情况。想指理性活动,人由于不断感受,对外界现象形成概念。行指心理活动。识指意识,是区别和统一几种精神活动的根本意识。

(2) 十二处

十二处分为内外两类,把人的六种感觉认知器官和外界现象相应搭配,对宇宙万象加以归纳:

内六处(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外六处(六境、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3) 十八界

界是界限、种类、因素的意思。十八界是在六根、六境的基础上,相应增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总合而成。识相当于灵魂,是感知所得积淀成的神秘精神实体。众生带着识而转世再生,识有善恶、染净之别,转世众生处境自有不同。六根是六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基础,六根感知六境,六识即产生。

13、五位法

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这一类又细分为四种:心法,指精神现象;心所法,指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指非精神非物质的东西。

14、三界

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三界中最低的空间是欲界,是具有食欲、情欲等粗俗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分为六个层次,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断绝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轻妙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因为有众生形体以及国土、宫殿等物质,故名色界,分为17层梵天,又叫四禅十七天。无色界的居住者既无欲望又无形体,因而也没有国土和宫殿,故名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则没有固定的方位,就果报来说,无色界应在色界之上。

15、佛国

佛国有净国、净土、净界、净刹等不同称谓,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佛国的位置或认为在三界之外,或认为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认为在众生心中。最流行的说法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和莲花藏世界。

佛教有三世佛和四方佛的说法。三世佛就时间而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世燃灯佛(一说迦葉[shè],但迦葉又被说成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就空间而言是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一译堪忍世界,即现实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法,不是说阿弥陀佛西方有南方无,"南无"读音nāmó,是梵文Namas的译音,含义是致敬、归敬、归命,整句话表示一心归顺于佛。四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指过去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释迦牟尼佛;另一种指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

16、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宇宙广阔无限,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其中心是须弥山。环绕须弥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咸海,直至铁围山。咸海中有四大洲。日月星辰围绕须弥山运行,因而出现年月日。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由十万万个太阳系组成。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又称为娑婆世界,是六道众生杂处的地方。宇宙由无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多得如同恒河沙粒,但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整个宇宙中则小得如同微尘,故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恒河沙世界。这是佛教的空间观,认为宇宙空间具有多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

17、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有情"即有情识的六道众生,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又叫因缘生,从湿气、湿地出生,如腐肉生出蝇虫)、化生(指没有可见的东西作为依托,凭借业力而出生者,如天界、地狱中的众生)四种。"世间"即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情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自身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宫殿房屋、庄稼草木等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18、成住坏空

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Kalpa)。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概念计算的极长的时间单位。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无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限的时间里,有无限的世界相继生成坏灭,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成住坏空各是一个中劫,据佛教说法折算,相当于32亿年。成住坏空合成一个大劫,总计128亿年。现代科学以先进检测手段通过对钍和铵两种元素的比例进行测定,得出宇宙年龄120亿年的结论。这是佛教的时间观,认为宇宙时间具有一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而且大劫的时间长度和实测宇宙年龄相当。

19、三界唯心,四大皆空

佛教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象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佛教又认为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由于四大经常特指人体,所以四大皆空便用来说人身无常、不实。

20、缘起论

"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关系或条件,"起"是生起。缘起论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不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这个说法与事物互相联系制约的辩证法原理一致。

缘起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宇宙本体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心、如来藏这一异名同体的真实存在。至于真如本体如何通过因缘条件生起宇宙万象,天竺和中国佛教提出种种说法,有业感缘起、中道缘起、自性缘起、六大缘起、真如缘起、性具实相、法界缘起、自心顿现等等。

华严宗五祖宗密《华严原人论》解释世界和众生如何生成,说:"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风界。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这段文字说成、住、坏、空合起来为一个大劫,各自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经二十次一增一减,即由二十个小劫构成。

在成劫阶段,世界毁坏后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间。最下层的空轮(空界)刮起一股风,叫妙风轮(风界)。妙风轮厚十六个洛叉(一洛叉为十万个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长度,约四十里),坚实无比,即使坚利的金刚也不能穿透风轮。这时,遍满三千界的金藏云开始降下如同车轴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风轮上,不能流动,形成深十一个洛叉的水轮。风轮冲击水轮,水轮上凝聚成一层金膜,叫做金轮。雨不断地下,大风也不断地向上刮。清水被风刮得最高,逐渐形成色界梵王诸天和欲界夜摩天。

介于清浊之间的水被风刮起,但没有清水高,形成须弥山和周围的七座金山。浊水沉淀下来,形成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的四大部洲以及地狱。器世间生成,经历一增一减的小劫,居住在二禅天享尽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饼(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别躯体,于是各种不同的人就出现了。并且,根据众生前世形成的业力,遵循因果报应的规律,六道众生相继出现,生成有情世间。

21、三法印

佛教提出三个命题,认为同其它学说相区别,如同文件加盖印章作为标志一样。(1)诸行无常。宇宙万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状态,而是不断迁流转变,从大的方面看是一期无常,从小的方面看是念念(刹那,极小的时间单位)无常。一期无常说在或大或小的周期内,事物不断变化,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兴盛衰亡,世界有成住坏空。念念无常说每时每刻事物不断变化,石头撞击的火花,转瞬即逝的闪电,都不足以比喻变化时间的短暂。这个命题符合辩证法原理。(2)诸法无我。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不具备起主宰作用的自我实体。(3)涅槃寂静。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便脱离烦恼,断绝苦累,由无常变为永恒,由痛苦变为寂静,认识宇宙万象的实相,把握真理。

佛教的这些说法包括人生观、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诸多范畴。佛教抛开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对人生现象作孤立的生理分析,虚构前世因缘,指出痛苦来自个人的欲望、无知,把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当作解除痛苦的手段,这是一种扭曲的思想改造术,当然不可能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佛教对宇宙诸多问题作了描绘,充满宗教神学的虚构。但研究范畴极广,涉及本体、现象、宇宙元素、宇宙万象分类、时间、空间、运动变化、因果关系、有限无限、依赖、联系、存在、对立统

一、天人关系等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一些说法剔除其宗教色彩,同现代科学、哲学有相通的地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幼稚的条件下,佛教能提出如此众多的说法,实在难能可贵。佛教的这些说法不但可作为人类思想史的资料供人们考察过去的情况,而且能给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和瞻望未来带来参考和启发。

第8篇:舞蹈基本理论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及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是一种以经过提炼,组织,韵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是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流程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

(一) 形态表现性:就是舞蹈用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特征。

(二) 直观动态性:就是舞蹈的一切创意都要通过观众现实直观感受到的舞蹈动作来被感知。

(三) 综合展演性:包含舞蹈音乐,舞蹈灯光和舞蹈布景。

第二节:舞蹈的分类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划分

(一) 古典舞:(A)中国古典舞 (B)芭蕾

(二) 民间舞:(A)以反映该民族风土人情为主的民间舞 (B)借用某民族的舞蹈元素,表达特定艺术构思的民间舞。

(三) 现代舞:反对古代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倾向主张摆脱古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的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生活 二: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划分

(一) 独舞

(二) 双人舞

(三) 三人舞

(四) 群舞:(主要功能:1,塑造群体形象2 ,营造意境背景3,外化主要人物内心的一种表现手段。

(五) 舞剧:是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综合手段的舞台表演艺术。

第9篇:农民教育基本理论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 , 第33页

§3.2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目标

农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54]。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必然由农民和其所从事的职业类型所决定。

§3.2.1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反映了农民职业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即现代农民职业的兼业性、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职业变动性,决定了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广泛性的职业类型。

2.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文化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这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的也应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目标。

3.从教育的内容上,要明确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农民职业教育内容是包含了各类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相关的职业技能、专门知识,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并且对受训者年龄的要求不很严格。在培训内容上,职业教育通常包括:一,向学习者传授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技术技巧,使其理解并较好掌握从事该工作的一般技术步骤和技术要领;二,向学习者传达从事工作的目的及其应注意的事项,使学习者初步或更进一步掌握从事某工作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也包含要求学习者“必须服从”之义。由于职业教育同实际生产活动及个人的收人变动联系密切,因此,受到社会及个人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职业培训比学校教育更注重增进劳动者专门知识和开发其技艺、技能,

21 世纪初中国农民职业教育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届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陈 遇 春

§3.2 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目标

农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 。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必然由农民和其所从事的职业[54] 纪信芝主编 《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第 1 版,19 页[54]类型所决定。

§3.2.1 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反映了农民职业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即现代农民职业的兼业性、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职业变动性,决定了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广泛性的职业类型。

2.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文化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这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的也应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目标。

3. 从教育的内容上,要明确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农民职业教育内容是包含了各类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相关的职业技能、专门知识,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新农村视野下农民职业教育机制与培养模式研究杨萍2007 扬州大学

2.2.3 农民职业教育

所谓农民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为目的,由学校或其他机构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开展实施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它包括职业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活动。农民职业教育的对象虽然是农民,但是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应该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施教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培训机构,应该波及城乡各级培训机构。

的全日制教育或短期培训。农民职业教育的对象虽然是农民,但是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应该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施教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培训机构,应该波及城乡各级培训机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农业职业教育”或者“农村职业教育”,也不是应试教育、通才教育,应该是“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对教育对象的确定,使得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了参照和依据。简而言之,农民教育就是对农民实施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全面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

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动向王 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安徽农业科学

农民职业教育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实施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1]。它包括职业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活动[2]。 近年来,以解决农民问题为核心的农民职业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的论文发现: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而相应调整;随着农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变迁而适时变化,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 , 第1页

3.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指针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所涉及的职业技术要求所开展的教育,旨在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能力。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包括职业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农民学历教育是根据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的现状,所开展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创、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民,主要学习初等文化知识和一些基本生产技能;中等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是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民,主要学习中等文化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等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是高中、中专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民,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层次技艺型农民。农民短期培训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术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指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所开展的科技推广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如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非农职业技术培训是指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就业为重点开展的各类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目前是发展的重点,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而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并且对受训者年龄的要求不很严格。在培训内容上,职业教育通常包括:一是向学习者传授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技术技巧,使其理解并较好掌握从事该工作的一般技术步骤和技术要领;二是向学习者传达从事工作的目的及其应注意的事项,使学习者初步或更进一步掌握从事某工作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也包含要求学习者“必须服从”之义。由于职业教育同实际生产活动及个人的收入变动联系密切,因此,受到社会及个人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职业培训比学校教育更注重增进劳动者专门知识和开发其技艺技能。

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动向王 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安徽农业科学

农民职业教育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实施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1]。它包括职业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活动[2]。 近年来,以解决农民问题为核心的农民职业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的论文发现: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而相应调整;随着农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变迁而适时变化,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教育百科辞典》认为“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地告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化教育。”

从职业教育的实践角度来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说,职业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它主要指学校职业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①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囚」.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它发生的地域—农村,教育的对象—农村人口,教育的目的—“为农”等几方面来考察。但在“三农”问题背景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条件下,应更多地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去考虑,使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历史概念具备更大的现实意义。可见,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义为“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是科学的,这里既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农村,又把农村职业教育的范围从农业扩大到“加工、运输、服务”等

二、三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看来更具有现实意义。①

因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的概念是指广义的职业教育,既包括学校职业教

育,也包含了增进人们职业技能,培养人们职业态度,为人们顺利从事某种职业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也是以目的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农村职业教育的范围。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职业教育的称谓还曾有百工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本论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考察包括历史上的不同名称的农村职业教育。

上一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下一篇:高考百日誓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