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精选8篇)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篇1

今天下午,在团支书的带领下,班内18位同学来到了校图书馆进行了一下午的社会实践,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明读书、绿色读书、走进书香校园”其实是一次图书馆义务整理及读书调查活动。

活动前,已经将任务分配给同学,具体活动流程及任务分配是这样的,首先安排同学打扫学校图书馆,包括拖地、扫地;之后根据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安排同学义务整理图书,包括对图书按照编目和类型进行分类摆放,以及将散乱的书籍捆在一块集中放置;同时,在整理书本的同时安排同学自带工具,整理出有破损的书,然后对于有破损的书进行修复,此外,带好提前制作好书签,在阅读量比较的高的且书本比较破旧的图书内插入书签,倡导同学爱护书籍,另外准备好自制文明标语,张贴在图书馆墙上倡导同学文明阅读;其次,根据2013-2014读书借阅排行榜安排2名同学对排行靠前的文学院同学进行简单的采访,了解他们的读书习惯,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价值;同时,安排好同学对实践现场进行拍照、撰写通讯稿。

活动当天,同学们带着劳动工具来到图书馆,把图书馆全部都整理打扫了一遍,然后按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把书本按照数目全部整理分类,再然后,图书馆管理人员给我找来了塑料绳子,让我们把图书馆所有堆在地上的书全部用绳子捆起来,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容易很轻松的事情,但是真正做起来会发现其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必须要把书堆齐,然后用绳子在书上捆十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书可以贝捆得很牢固。全部弄完之后,实践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再看看我们自己的手掌,已经被书上的油墨,地上的灰尘弄得全部变成黑色。

这次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却很充实,这次的实践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次的社会实践虽然只有18为同学参与,但是活动虽小,事情却并不少,打扫、理书、分类等等一系列事情却要求完美的团结协作能力,不然一下午的实践很难完成这些事情。同时,一下午的实践活动大家相处的很愉快,其实进入大学之后很少有机会可以和同学这样相处在一块,可能活动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累,但是没有一位同学抱怨,我想大家相处的愉快肯也是其中的理由之一吧。此外,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容易,以前去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把书本往旁边一放,自己也从来没有去注意过这些细节,但是这次活动的时候,我们把整个图书馆的书本全部整理排齐,学校的图书馆并不大,但是干完整个事情之后发现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手上已经全部变成黑色了,关键还有最底下的两排书架最难弄,整个人必须蹲着弯腰整理,完成之后真的是腰酸背痛,这也让我们平时要更加珍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篇2

回溯建库工作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陕西省图书馆自2001年成立回溯建库组, 依靠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人员优势, 己相继建立起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中文期刊书目数据库、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外文期刊数目数据库、陕西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近代文献书目数据库、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库等。

1. 回溯建库的意义与作用

1.1 检索现代化

回溯建库实现了计算机多途径检索。读者可以利用检索模块查找所需要的文献, 馆员利用这一方法进行文献查重和检索。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读者翻查目录卡片的时间, 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文献查重时间。实行计算机检索, 多方面多途径揭示文献内容和信息, 扩大了检索途径, 提高了检索效率。

1.2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回溯书目数据库的建立, 实现了图书馆书目数据的现代化建设。一条书目数据的建立并被保存起来可以多次利用。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传输。达到一馆编制, 多馆使用的效果。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远距离的终端查询、检索异地、它馆的馆藏文献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我馆目前正在使用的美国Sirsi Dynix公司的Unicorn系统就可以进行远程终端的网络使用, 读者只要能进入到陕西省图书馆的网站就可以用自己的读者证进行陕西省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的检索和查询。这个系统还是一个多馆并行的系统服务模式。陕西省图书馆的各个分馆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本身的功能进行文献书目数据以及其他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各个分馆和成员馆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各个馆的劳动强度, 节约了资源和成本。

1.3 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回溯书目数据库的建立, 减轻了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工效率。使图书馆各项工作实现了现代化管理。

2 回溯建库的准备工作

2.1 制定工作计划

基于回溯建库工作特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求质量高。因此在开展本馆回溯建库工作时, 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

2.2 人员的安排和培训

回溯建库工作量大, 参加人员多, 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建库过程中出错在所难免, 出现问题也是五花八门。针对这一问题, 要加强回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相关知识和业务学习和交流。陕西省图书馆在进行建库工作时, 专门抽调采编部业务骨干对参加建库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在工作中还指定相关人员进行辅导并对建库人员的疑难问题解答等。使建库人员在业务操作方面达到一致。

2.3 书卡核对

在建库前做好书卡核对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做好了次项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回溯建库工作提供准确的文献信息资源, 提高回溯建库工作效率, 保证回溯建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回溯建库的数据来源

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回溯建库的图书馆, 一般都采取套录和自编两种方法.套录就是选取标准的、质量好的数据库中的机读目录数据, 通过转换程序, 添加本馆的馆藏标识和代码信息变成自己的馆藏数据.如:中文图书, 回溯建库时, 我们利用国图建国50年光盘进行回溯建库。西文图书, 使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的机读目录光盘数据进行检索, 直接套路。也可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Z39.50模块访问互联网上任意Z39.50服务器, 获取US-MARC记录选择下载套路等。未检到的再进行自编, 就是原始著录。

在建库中, 我们发现有少量图书没有书目数据可套录, 这时建库人员就根据书目卡片并核对原书信息进行自编。自编就必须严格按照本馆根据国家中外文图书编目规则制定的中外文MARC标准, 对图书本身的信息进行准确、规范、全面著录。再经过校对人员严格校对就完成一种图书的回溯书目数据著录。

4 回溯建库的工作流程

回溯建库工作流程首先要保证回溯建库质量、提高回溯建库的效率为前提。利用本馆保存完整的书目卡片进行书卡核对, 用书目卡片进行回溯建库。在建库时, 用ISBN和书名进行查重, 有外来标准数据就进行确认或是复制, 按照本馆书库中的书目卡片进行对照将个别字段进行修改后, 添加本馆馆藏信息, 包括馆代码、索书号等, 这样就建立了本馆一条完整的回溯书目数据。

查重时, 如果没有标准外来数据, 就要求建库人员进行原始编目了。这就要求建库人员按照本馆的回溯建库规则, 遵循《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等国际标准著录规则, 严格按照MARC格式编制数据。

我馆的回溯建库采用的的是当时的流通部的书目卡片, 流通部的工作人员先进性严格的书卡核对。书卡核对完成后, 由建库人员依据书目卡片的内容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回溯建库。

我馆的回溯性书目数据建库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对1990年以后入藏的中文图书进行回溯建库。

第二阶段是1976年-1989年我馆入藏的中文图书。

第三阶段是对外文图书、民国文献进行回溯建库。

第四阶段是1949年-1976年以前我馆入藏的中文图书。

第五阶段是期刊书目进行回溯建库等。

5 回溯建库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1 书目数据的标准化

回溯建库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管理现代化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各馆的书目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严格遵循遵循国际标准等著录规则。适应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图书馆工作网络化和社会化。

5.2 书目数据质量控制

建立标准的数据库, 数据质量至关重要, 这也是贯穿整个回溯建库工作的主题。只有保证数据库的质量, 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首先在进行书卡核对时要认真、仔细, 做到一书对应本书的书目卡片。及时更正问题书卡。

其次, 严格赛选外来数据, 进行数据套录时, 认真仔细对照卡片内容和套录的书目数据, 加强回溯建库人员的责任心, 仔细、认真逐字段对照, 挑选标准的质量好的数据进行套录, 必要时还要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保证回溯数据的总体质量。

最后, 进行书目数据校对。由于参加建库的人员多, 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根据本馆制定的标准和原则, 进行层层质量把关制度。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全面校对。例如中文图书主要包括2-字段, 6-字段, 7-字段, 905字段等主要字段的校对和修改工作以及本馆对于丛书和多卷书的特殊处理。

通过参与我馆中外文献回溯建库实践工作, 我认识到, 回溯建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核心之一, 是一项艰苦、巨大、细致的工程。由于时间紧迫等各方面的原因, 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但是只要合理安排, 充分做好回溯建库的准备工作, 利用标准的书目数据资源, 加强书目数据库的质量管理, 保证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将书目数据的质量意识贯穿在数据库建设的各个阶段。图书馆的回溯书目数据建设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图书馆中切实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黄显唐, 陈太平.ILAS系统外文图书回溯建库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1) :137-138.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社会服务 长效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

分类号 G258.6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其主要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服务[1],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服务理念的必然趋势,其应用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和成熟,如美国,所有公立大学的图书馆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并针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注重与校外不同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为校外读者开展多姿多彩的社会化服务[2]。在我国,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也开始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一个课题,并陆续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了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近几年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探讨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1 开展社会服务的背景

1.1 办学定位要求图书馆应有社会服务的功能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5年3月由四所成人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公办综合性高职院校,设有涵盖电子信息、制造、土建、园林、食品、财经、旅游、公共事业、艺术设计、外语等十余个高职专业大类的40多个专业,在成立时便被广州市政府赋予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并重发展的办学定位,并在2009年5月由广州市政府加挂了“广州社区学院”牌子成为广州市首家社区学院。基于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要求图书馆应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

1.2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沿革凸显社会服务需求

学校各校区均处在广州市中心城区,主校区与广州市白云区政府机关大院只有一墙之隔,基于历史沿革,相邻两个单位有着悠久的资源共享协作关系,特别是在文化设施方面。因此,自学校成立迁入主校区后,相邻的白云区政府便希望能继续共享这些资源。此外,由于各校区均处于交通便利的闹市居民区中,校园面积也较小,市民进出图书馆的时间成本较低,社区居民就近获取文献信息的需求较大。

1.3 自身的发展定位加快了社会服务的探索

从学校成立伊始,学院领导便对图书馆给予很高的定位和期望,办馆经费明显增加,各校区馆舍先后都进行了维修改造,构建起集“信息获取、文化休闲、学习与交流”于一体的功能布局,文献资源建设也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年生均新书达到5~8册,年征订报刊1 800种左右,数字资源也成为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份。基于这样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在完善校内服务的基础上,也希望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以提高服务能力和办馆绩效。

1.4 国家教改项目加大了社会服务开展的力度

2011年开始,学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建设项目,这是一个持续3年并有配套经费的系统工程项目。根据项目的任务分解,图书馆承担了社区居民文献信息服务和社区图书室建设的子项目,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开展。

2 社会服务的举措与成效

2.1 面向社区单位和居民开放文献借阅服务

基于馆藏文献资源日益丰富,2007年10月,我馆尝试向相邻的白云区政府机关大院开放文献借阅服务,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可凭工作证和身份证到我馆办理借阅证,凭借阅证可以到馆阅览和外借书刊,也可以到电子阅览室使用数字资源。借阅证分集体借阅证和个人借阅证,提供集体借阅证主要是结合机关单位的需求,满足同一单位或部门的读者在校外通过图书馆OPAC检索书刊,然后由其中一人持集体证到图书馆集中办理外借手续,从而节省其他读者的时间。2010年10月,配合学院开展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我馆面向社区居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全面开放文献借阅服务,并开始进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宣传和上门办证。截至2013年6月30日,据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馆共发放了405个社区借阅证,其中集体借阅证11个,机关大院读者126个,社区居民读者268个;共向社区提供外借图书5 544册次(见表1),所借阅的图书包括了除中图分类法V(航空、航天)类以外的其他所有21个大类,借阅量较大的类别依次是I(47.35%)、K(10.48%)、H(8.15%)、B(7.31%)、T(5.36%)、C(5.1%)、J(4.46%)、D(2.92%)等,表明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是比较广泛的。

2.2 与社区公共图书馆开展资源帮扶活动

由于多校区办学,我馆每年有200多种大众类期刊征订了2~3个复本,因此,结合社区内不少社区图书室期刊杂志单薄的现实情况,从2010年4月开始,我馆与白云区图书馆开展了资源帮扶活动,在每年初将下架的上一年度过刊分类整理捐赠给社区内的多个社区图书室。所捐赠的期刊,既有适合中老年读者的《科学养生》《大众健康》和《家庭医生》,也有满足学生族学习需求的《新东方英语》《英语世界》和《疯狂英语》等英语读物,有提高工作技能的参考资料《大众软件》《轻松学电脑》《汽车维修》和《摄影》,还有拓展人文视野的《环球》《世界博览》《读者》和《读书》等综合刊物,涵盖了社会生活、文学艺术、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10多个学科类别,门类多样,内容丰实,可读性强,兼具知识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既能丰富社区文化资源,又能提升社区读者的文化品味,深受社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肯定和社区读者的欢迎。截至2013年初,我馆共向社区捐赠期刊杂志1万多册,每年平均3 000多册。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从配合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角度出发,从2007年开始,我馆开始了进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探索,包括馆藏资源推介、资源使用培训、文化讲座、阅读辅导等活动。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培训帮助社区读者了解和利用文献资源,另一方面也通过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讲座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截至2013年6月底,我馆共开展各式社区文化活动30多场,活动人数累计超过1 000人次。如利用我馆《城市色彩讲坛》的资源,邀请了广东图书馆学会乔好勤教授到白云区直属机关举办读书讲座,并配合开展了图书馆资源推介和OPAC使用辅导;针对社区老年居民普遍关心的饮食健康话题,邀请我校食品营养专业教授到社区为居民作题为“老年营养与健康”的讲座;邀请北京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资源商的培训教师,到社区图书室举办“走进社区看多媒体资源”的讲座,指导社区读者通过我馆VPN远程服务平台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针对不少社区读者不了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组织服务人员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宣传和咨询活动,现场办理借阅证,现场答疑解难。此外,还结合校园开放日、校庆、读书节等学院重大主题活动,组织社区读者和社区居民到图书馆参观,了解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近两年,还根据社区读者的阅读量评选“读书之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nlc202309041312

2.4 援建社区分院图书室

根据学院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建设项目的分解任务,从2011年开始,我馆开展了援建社区分院图书室服务。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调研和指导图书室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专业咨询与业务指导,并针对个别图书室管理人员少、专业水平有限的情况,组织我校图书情报协会(学生社团之一)的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图书室协助借阅服务和书刊整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项目配套经费为7个社区图书室筹集书架、阅览桌椅、门禁、防盗仪等书库设备各一批,选购新书各2 000余册。目前,有一些社区图书室如白云区景泰社区图书室已初具规模,文献信息服务开始走上轨道。

3 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与设想

3.1 重在践行开放的服务理念并落到实处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是一种基于资源、技术、人力的复杂的多层次合作[3],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根据各馆自身的条件确定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开展社会服务不必追求高精尖或是多和全,而是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在践行现代图书馆开放的服务理念,重在适应社会需求并落到实处。从统计数据显示,在我馆向社区居民全面开放文献借阅服务后,社会服务的文献量大幅度上升,既表明社区居民对我馆文献资源的需求,也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开放文献服务的必要性。我校作为近几年快速成长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以职业教育和人文、科普等大众教育资源为主,比本科院校图书馆更加贴近广大社区居民的学习和文化需求,加上近几年我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较快,新书比例大,类别丰富,生均资源量也较高,服务社区居民存在明显的优势和潜力。所以,应将社区文献服务作为我馆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开展,增强社区文献服务的辐射能力,不好高骛远,使我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实实在在惠及广大社区民众,这才是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本质所在。

3.2 加强社会服务的宣传,简化服务手续

我校所处的白云区和海珠区都是外来务工人口比例较大而公共图书馆资源却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域,社会借阅的图书涉及文学、英语学习、历史地理、哲学、计算机、艺术、财经、法律等多个类别,显示了社区居民潜在的文献需求和读书热情,但调研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社区居民不了解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举措以及有哪些文献资源。因此,应加大社会服务的宣传力度,除了进社区宣传办证外,可针对不同社区的主要需求特点定制相应的推荐书目,与社区公共文化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和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开展图书馆网站和馆藏OPAC的使用培训,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图书馆并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技巧。而且,要树立方便读者的服务理念,简化服务手续,降低服务门槛,如可适当降低外借图书押金、延长借阅期限、扩大借阅册数、取消有效期验证等,通过节约读者的使用成本来提高读者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进而提高社会服务的效果,促进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目前,我馆开展各种社会服务项目普遍都是依托一些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来开展,由于这些项目基本上是由员工以自愿的形式申请的,所以社会服务的内容、模式和成效也基本上是由项目的要求、验收指标等因素来确定和评价,并未纳入图书馆的常规业务工作来统筹规划和考核,导致不少社会服务开展的随意性较大,如上门办证、进社区举办讲座、图书室援建等服务项目普遍存在运动式操作,在项目结题后便不了了之,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也参差不齐。社会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加上我校社区教育的办学定位,目前从领导层面到基层员工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必要性已普遍达成共识,因此,经过过去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社会服务应纳入我馆的常规业务范畴,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统一规划和部署,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配置相关的岗位,形成包括总体规划、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要求、经费预算、人员调配、绩效考核等社会服务相关的运行机制,并将分散的人力物力汇集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合力,促进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3.4 依托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社区学习信息服务

我校作为涵盖文、理、工、商、农、艺术等十余个高职专业大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目前已建有50多门省、市、校级精品课程,30多门网络课程,70多门社区教育课程,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生均纸质图书80多册且60%以上是近5年购买的新书,订购了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多媒体学习资源、各种考级考试题库、统计数据库等20多个商业数据库的数字资源,也建有4个学习资源库。因此,可仿照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4],依托我校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知识更新开展社区学习信息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即建立社区学习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的远程学习提供相关的信息导航、书目推荐、参考咨询、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自主学习相关的信息服务,可将参考咨询并入图书馆的在线咨询平台。不过,在利用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时,应重视社会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在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利用工作形成制约[5]。所以,在订购数字资源时应与资源商沟通好社会服务的模式及相关条款,同样,在利用课程和网络资源时也应妥善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避免无意中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高校形象的重要途径和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同的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来确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社会服务重在践行现代图书馆开放的服务理念,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宣传,简化服务手续,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并不断结合自身的优势及特点拓展和完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2(2):102-105.

[ 2 ] 东方.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及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2(9):58-60.

[ 3 ] 肖烨.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89-91.

[ 4 ] 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93-97.

[ 5 ] 王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思考[J].图书馆,2009(5):123-124.

陈小衡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高级工程师。广东广州,510405。

(收稿日期:2013-08-23 编校:方 玮)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篇4

半年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文体新系统2011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图书馆领导班子始终把图书馆的综合治理工作摆在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成立了由图书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图书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综合治理工作。

半年来,在馆领导的带领下,我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各项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思想认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稳定压倒一切。馆领导亲自带队,成立了由馆长负责、班子成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检查小组。制定相关目标责任书,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具体如下:

1)馆长与孝南文体新局签订社会安全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 2)其它馆领导实行所管辖部门责任制;

3)各部、中心主任与图书馆签订安全防火责任书;

二、制定制度,按章办事,有法可依,行动明确。

制定严格的四级检查制度:

一级是馆领导带队,由办公室、部分技术人员和部分主任参加的图书馆综合治理检查小组进行检查;

二级是由办公室、各部主任,对所辖区域进行巡视检查,每天最少一次; 三级是门卫保安人员巡查,白班由一名安全管理员进行巡查,上下午各一次。晚班门卫保安20点左右巡查一次;

四级是各岗位人员自检,《图书馆职工安全、环境卫生岗位职责及奖惩办法》中规定,每班上岗、下班时要检查自己所在科室内安全,如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三、后勤保障,全面到位。

硬件设施投入,确保数据资产安全。建立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重要数据随时备份、异地备份,加强主机房管理和硬件设施的定期检修,保证硬件设施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确保硬件的稳定运行。检查并补充消火栓、灭火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指示灯、应急灯等消防设施,保证全馆均无锁闭、封堵和占用现象,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应急照明、墙壁消防栓无遮挡覆盖和损坏现象。

四、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1、召开全馆大会专门讲综合治理工作,用各种案例对职工进行教育。

2、举办防火科组织的防火知识讲座,并实地操作演练。

3、查看和讲解疏散通道位置和各类灭火逃生器材的使用方法,并实际操

作。

半年过去了,我馆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各项工作按照计划顺利开展。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常抓不懈。今后,我馆进一步在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的基础工作上作文章,创建“平安文明服务窗口单位”,确保图书馆的长治久安。

图书馆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地点:**师范大学图书馆

我的.专业是图书馆学,有幸到**师范大学图书馆实践所学知识当然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因此放假前我就积极的做了准备工作,首先是与对方主管领导(**老师)联系,然后实地考察、熟悉工作环境,并对各个阅览室的基本工作及其操作流程进行咨询了解。

*月12日是正式实习的第一天,按照协议是在电子阅览室值班。刚开始我以为值班就只是简单的坐在那里计时、收费同时简单的维护机子。到了之后,当天的带班的邵老师说还要抽空对新刊物进行分类登记。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三种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即中图法,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使用,包括我校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即人大法,主要在人民大学图书馆使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即科图法)。以前在学校不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在图书馆都是接触的中图法,乍一接触科图法还有些不适应,好在它是数字编码,简单明了,不像中图法既有数字又有字母。

在实际工作中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是四角号码(书目记录卡片都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的),虽然以前学习过,但也只是背了一下口诀:“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然后稍稍练习了一下。口诀背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会有很多变化,而且有些变化好像根本没有“规律”。比如“成”字的第一个(左上角)码按照口诀应该是“「”取7,但实际上是5,而又根本找不到“插”笔在何处;再比如“熟”字的第二个(右上角)码按照口诀应该是“┓”也取7,然而卡片上也是5,原来是去的“丸”字的“”笔。像这些情况只能靠熟记了。

随着实习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顺手,“不适应”的感觉也逐渐消失。后来还参与了中文/外文的现刊上架、过刊下架、文/理科外借还书上架以及工具书、报纸的上架上栏等工作,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日常事务。比较遗憾的就是没有参与其中的图书编目、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工作。但就是这些已经让我获益匪浅了,还有在与各位老师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的一些行事方法的影响。

首先腾老师,他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不多话。有个周末我在电子阅览室值班的时候将桌子上的刊物分类登记完了就在那里干坐着,腾老师后来就问我怎么不把旁边储物室里的刊也分了,我说没注意到。他就对我说:“要你去找事情做,不要让事情来找你做。”我想,“等事情做”想必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吧。

还有一位杨老师,比较温和,也不多话。他做事很快,无论是上报纸还是登记刊物,他的速度起码比我快一倍。这自然是熟练之功,但是也有很多“技巧”的。我后来请教他,他就教我,上报纸呢就应该先把两份报纸的相同版面放在一起,而这个工作可以在室内做,这样到室外上报纸的时候就很快了,而在室内分报纸由于地势比较宽也比在外面分要快一些;而登记刊物可以先将刊物按其刊名四角号码排列起来这样就可以直接对应的查找卡片而不是满箱满柜的翻。准备的工作看起来很烦琐,但是做好了正式做工作的时候就很快了,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上只是众多老师的“代表”,其他比如廖湘君老师对读者的热情,吕波老师做事的仔细,龙华之老师对业务的精通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获得了很多东西,首先是专业知识面拓宽了许多,以前只是了解以中图法为基础的高校系统图书馆的运作,现在还了解了以科图法为基础的科学院系统图书馆的运作;其次是知识的跨越,从单纯的理论到实际的应用让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再次就是从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到面向读者、作为授予者的“图书馆员”的身份过渡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同时通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还为明年的专业实习做了思想和知识上的铺垫。

暑期看管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6

实践报告摘要:

今年暑假,我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

实践报告正文:

实践时间:xx.7.1-xx.7.15 实践地点:*******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 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暑假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位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 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以上是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学到了自己觉得在社会立足必不可少的项目。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找工作也不是易事。一般的工作单位都需要有经验的,有相关知识的。一听我是大一生,就说“你先回去吧,我们决定了再通知你”,但从未有回应。看见有饭店找勤杂工,我进门说明来意。没想到,那老板看了看我的穿着,说他们不招了。我一头雾水,不知是不是我看起来不像个能吃苦的?!机缘巧合,居然让我在学校找了一份美差,让我整理看管图书馆!

本以为是放假期间会没什么事,结果第一天下来还是累到不行。一个学期下来了,很多教师还有学生都在学期结束是还书。所以,图书的整理就是当务之事。消除原先记录,再从新分类放架……小个子的我拖着个凳子爬上爬下,有时真感到太枯燥无味了。可到下午,我就可以闲下来看看书,也算是苦中一点甜。十五天的图书馆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看着已经熟悉的一桌一椅,有些欣慰,有些不舍,更有些激动。它给我的不仅仅是十五天,还有勇敢,还有坚强,还有信心!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篇7

社会参与是与政府主导相对应的概念。 社会力量是指除国家权力机关之外的社会组织、 民间团体、 企业、 公民个人等。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指出, 要“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 资助项目、 赞助活动、 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开展,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公共文化服务, 建立和形成灵活开放、 竞争有序、 多元发展的乡镇图书馆发展新格局, 是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和群众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热情的上升, 体现了社会力量在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发展中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和价值。

一、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 乡镇图书馆建设仍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市 ( 县) 公共图书馆为业务指导的发展格局, 难以满足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 多方面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 一) 观念尚待转变,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 我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扶贫、 教育、 环保等公益事业建设, 很少意识到参与到乡镇图书馆建设中来。

( 二) 政策法规缺失,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不少省市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 还需要随时间推移而尚待完善。

( 三) 机制还需健全,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缺少长期性和稳定性

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乡镇图书馆的过程中, 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最大问题。 社会力量还没有认识到承担公共文化责任是参与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 很少主动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 缺少长期性和稳定性。

( 四) 渠道不够畅通,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后继乏力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服务主要取决于社会责任感和兴趣爱好, 乐于捐赠但基本上为一次性投入, 很少与乡镇图书馆合作沟通。

二、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 民间社会组织、 一些先富起来的社会人士, 因地制宜参与文化服务, 成为常熟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针对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常熟市在坚持政府主导, 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效能的同时,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 通过兴办文化实体、 资助文化项目、 协办文化活动、 提供文化设施等形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 常熟模式”。

( 一)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条件

常熟各级党委、 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十一五” 期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资金投入总计10.11 亿元, 其中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资金投入约3.25 亿元。 持续实施农村“ 双六工程”, 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镇村文化设施, 从而使城乡文化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进入“ 十二五” 以来, 常熟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 在保障原有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同时。 常熟多层次、 网络化、 均衡分布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 体现社会价值提供了优越的载体和发展空间[1]。

( 二) 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领域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分馆、 村图书室流通站、 农家书屋建设

乡镇图书馆是国家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共同建设。 乡镇图书馆提供设施与场地,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工作, 市图书馆配送图书资源和业务辅导, 市级和乡镇政府适当提供资金补贴, 常熟在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用足用好市镇两级公共财政的资金, 而且鼓励社会团体、 民间组织、 企业、 市民等与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室的设施建设, 兴办文化实体。 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公共图书馆, 造福社会的同时, 也得到社会的认同。 同时, 社会力量参与读者服务工作可以提高乡镇图书馆服务效益。

2.引进社会力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常熟举行的文化惠民村村行, 组织主管部门、 市图书馆、 企业、 社会团体、 有关志愿人员等进入乡镇进行送书、 送展览、 送讲座等活动, 实现城乡普边均等服务, 受到乡镇群众的广泛好评。 文化惠民村村行得到许多企业的资助, 农业银行、 禧徕乐家具广场冠名已成惯例。 2010年以政府采购龙芯电脑扶持地方企业发展为契机, 文化部门与市经信委、 江苏梦兰集团等部门的合作, 在苏州范围内率先开展“ 四位一体” ( 图书室、 农家书屋、 文化共享工程、 党员远程教育) ,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至2012 年底, 全市“ 四位一体” 实现全覆盖。 村级图书室与市图书馆联网检索、 图书异地借还, 实现“ 城乡一卡通” 服务。 在巩固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狠抓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效能建设, 规范服务达到五个统一, 即: 统一服务标识、 统一开放时间、统一业务标准、 统一检索平台、 统一管理制度。 强化业务培训, 组织每月一次业务讲座、 培训活动, 参加对象为市图书馆全体员工、 镇、 村、社区图书馆 ( 室) 管理人员, 以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 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

3.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常熟以建设江南文化名城为目标, 成功举办“ 常熟阅读节” 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 还包括各种读者活动的开展。 坚持政府主办、 部门单位承办、 企业协办的办节原则, 文化部门注重活动项目与各类企业的出资协办、 冠名赞助、 品牌推广等互动对接, 每年阅读节活动都吸引了社会赞助。

近年来, 常熟市许多乡镇图书馆举办各类讲座、 文化展览等公益活动, 很受读者欢迎, 形成新的读者群, 社会力量的参与起到了很大作用。 各乡镇党委也利用乡镇图书馆讲座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 开展“ 党员专家零距离服务和党员远程教育活动”。

4.社会力量参与优化乡镇图书馆资源配置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适应现代化、 信息化发展需要, 常熟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 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研究工作, 对基层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在各项研究中, 注重借助、 发挥常熟周边和辖区内各类高校科研能力。 市图书馆与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开展校地合作, 共建三中心, 即: 常熟市科技信息咨询中心、 常熟市地方文献阅览研究中心和常熟市公共图书流转服务中心, 发掘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馆藏资源配置工作, 实施市、 镇图书馆总分馆运作模式, 实现图书统一采购、 统一编目、 统一流通、 资源共建共享。

2012 年, 对全市各行政村图书室藏书进行回塑建库, 建立全市公共藏书书目总库, 构建统一检索平台, 推出城乡一卡通, 实行图书通借通还、 异地借还, 实现城乡均等服务、 平等享用阅读资源的良好愿望。常熟被确定为全省“ 农家书屋” 列入市 ( 县) 总分馆体系试点单位后, 进一步加大阅读资源的整合力度, 推出一级指导、 二级配送、 三级共享的新举措, 由市图书馆 ( 总馆) 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 ( 室) 的业务指导。 阅读资源由总馆配送到镇分馆, 再由镇分馆配送到所辖行政村图书室。 阅读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大整合、 大流通, 达到市、 镇、 村三级共享的目标[1]。

5.建立文化志愿者协会

在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群众, 把公益性放在首位; 坚持自愿参与、 积极倡导, 既尊重人们的服务意愿, 鼓励人们自主参与, 又进行适当的组织动员, 努力扩大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 坚持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 便于参与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努力构建参与广泛、 形式多样、 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2010 年, 由市文广新局牵头成立常熟市文化志愿者协会, 直属文化单位及全市各镇 ( 街道) 文化站作为会员单位, 分别成立文化志愿者分会。 各乡镇文化志愿者参与乡镇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如图书整理、 借阅、 导读服务; 公益展览以及各类文化教育基地讲解服务; 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秩序维护、 后勤保障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 设备维修; 特殊群众文化业务培训服务等。

( 三)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组织建构模式

1.非政府组织: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载体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模式可分为个人参与与团体参与两种。 前者是单个公民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源, 采取单独行动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 比如个人捐赠图书、 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图书馆工作等; 后者则以团体的方式参与乡镇图书馆活动, 由于团体参与集合了大量个体公民的资源, 因而更具影响力, 为图书馆捐款、 捐书、 捐物, 共同举办讲座、 培训活动, 创办民办图书馆、 农家书屋、 私人图书馆。 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方式应当是团体参与模式。

2. 民间志愿者: 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中坚

对于在乡镇图书馆建设来说, 志愿者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社会支持源, 将志愿者引入乡镇图书馆建设符合我国实情。 重视志愿者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将志愿者作为乡镇图书馆管理队伍中的一部分, 使志愿者在乡镇图书馆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路径探讨

多元投入、社会参与、全民共享, 使常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圈, 呈现出快速推进、全面繁荣的新格局,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显示生机和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 继续坚持政府主导, 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 特别是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 持续推进以多元主体为特色的常熟乡镇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

( 一)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制度建设

研究、 制定和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 更加清晰地表明政府鼓励和支持的立场、 态度和措施, 着力营造政府、 社会、 企业共同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良好氛围。

( 二) 搭建社会力量有效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的平台载体

由文化部门牵头成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小组, 负责全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 产品生产、 服务提供等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政策业务指导工作, 确保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沿着健康、 规范的轨道发展。 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平台, 重点解决乡镇图书馆设施存在的功能、 主体单一, 使用效能不高等问题, 建立社会力量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推进平台和机制。

( 三) 发布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参与指南

定期公开发布全市公共文化设施、 服务项目以及重大活动、 特色活动的推介信息和参与办法, 增加透明度, 提高知晓率, 引入竞争机制, 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公平参与。 完善政策体系, 培育社会组织、 志愿者、 整合资源、 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 四) 强化形成支撑社会力量可持续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考评管理体系

建立和实施较为完善的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制度。 一方面, 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的路径、方法、 载体、 渠道建立定期评估机制; 另一方面, 对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文化设施建设、 项目赞助、 活动参与、 服务提供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不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服务的效能。 2013 年, 出台了 《 常熟“ 书香城市” 建设指标体系》 和 《 常熟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 五) 建立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保障机制

出台社会力量创办乡镇公共文化设施、 赞助公共文化项目、 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奖励措施, 建立奖励基金, 定期奖励和表彰在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同时, 对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的乡镇图书馆文化活动项目予以政策扶持。

四、 结语

社会力量是推动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乡镇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 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需要改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 积极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镇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氛围, 更好地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图书馆的社会环境 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社会环境;分析

一、社会政治环境

(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在政治上很封闭的国家,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信息交流活动,尤其是数字化信息的交流活动会蓬勃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数字化信息的存取可以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数字化信息可以传递到能连接上计算机通讯网络的任何地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数字化信息的制作和产生不受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随意性很大。此外,如果在政治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国家,和其他国家在技术交流方面也很难有效地进行。所以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的开放是否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国家的有关政策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从宏观政策和规划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以浓重的笔墨描述了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目标,强调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这一切都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说明国家的有关政策能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法律环境

高速信息网络的开通一方面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出许多始料末及的社会危害,如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日益加剧等。这些危害已经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生活等方面带来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其波及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渗透速度之快都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网络进出和信息存取的方便使网上信息量急剧膨胀,并在很多地方出现“卫生死角”’一些粗制滥造、伪劣、过时、淫秽和病毒信息大量充斥于网上,使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显得日益困难。由此可见,信息立法的完善是否是信息网络能否发展的社会保障之一,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保障之一。所以信息法律要和有关国家的信息政策相互配合,才能较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我国的信息(包括数字信息)的交流活动。

三、社会经济环境

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二是公众的经济承受力。计算机通讯网络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条件,而建立宽带多媒体网络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不强,要发展数字图书馆是不可能的;公众的经济承受力也是很重要的,要在家中接受数字信息,必须购买计算机等存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关设备,并且要支付网络通讯费和电信费。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只能先在一些发达城市逐渐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并鼓励公众上网,使上网人数增长,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这还是能做到的。

四、社会文化教育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状况、文化习惯等方面综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环境条件,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反之就是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但是没有社会需求,也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还不很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一)文化教育状况

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我國目前的文化教育的状况不很适应。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也不高;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的文化教育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我国国民普遍缺乏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图书信是人类信息集中的主要场所,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因此能否很好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料,也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虽然说,近几年来,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状况要一下子得到改观则并不容易。这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数字图书馆是很不利的,试想,传统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会很高吗?因此需要加强对人们信息意识的培养。要让人们知道,如今已经真正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信息量尤其是网络信息量飞速增长,人们已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来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繁杂无序的信息与用户对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们需要寻找一种能方便,准确、快速查寻和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信息特别是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要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能否及时获取信息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则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

(二)文化习惯

这包括获取文献的方法、阅读文献的方法等。人的行为一般都有一种延续性,或者说习惯性。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阅读印刷型文献,一时间要他改读数字化文献,是很难被接受的。而更重要的是,印刷型文献目前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尤其表现在需要同时参考多本图书时)、视觉效果好于数字化文献等优点,再加之,还有人们对新文化十分微妙的抗拒心理等。

以上所述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令人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担忧,由此,有人甚至发出了“电子图书馆是一个神话”的感叹。这也充分说明了:数字图书馆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因素。任何新事物要被人接受,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一切会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将逐渐向人们显示它的魅力,这样才会逐渐摆脱“前卫”的形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利用它,同时,人们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认识到数字化文献的优越性,逐渐地习惯于利用数字化文献,这需要假以时日。以上是建设数字图书馆所需要的五大基础,在这些方面,图书馆界自身能加以努力并能够得到改善的主要是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方面。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则必须依靠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产公文处理下一篇:40岁女人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