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精选7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远程授权访问,数字化资源,互联网,java2.0web服务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级图书馆普遍加大了对电子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 广大读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各种基于Web版的中外文电子图书、全文期刊、会议学位论文、文摘、专利等信息。但由于出版商为了保护其权益和电子访问对象版权, 对大规模单位授权用户的身份认证一般都是采取IP地址认证方式。使得读者们无法在省馆以外、家中或出差外地时查询所需要的电子资源, 限制了读者对电子资源的访问和利用。
如何加强图书馆内的电子资源的利用及读者访问控制和拓展服务, 实现信息共享, 将局限于省馆局域网范围内使用的电子资源借助宽带Internet网络拓展到家庭、外地宾馆、会议室等, 延伸信息访问对象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河北省图书馆构建并部署了远程授权访问系统 (IRAS Authorized Access System) , 它是实现架构在互联网络基础上的公共数据共享服务, 系统采用JAVA2.0技术, 以Eclipse作为开发平台, JAVA作为内核部分的主要开发语言, 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它采用URL重写技术、跨域名Cookie技术、虚拟主机技术、流量跟踪监测技术等技术, 实现基于Web数字访问对象、把图书馆内部资源访问的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 通过认证用户与电子访问对象服务器、内部ILAS读者库服务器的直接通讯, 使读者利用读者证即可登录省馆资源平台。同时根据读者、管理人员角色的不同, 以灵活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 实现访问流量控制、访问人员管理、查询、统计分析、访问跟踪等功能的实时跨地域、多网络统一管理。远程资源访问系统可以进一步延伸信息提供者的服务空间与拓展网络接入者的接入范围, 将现有局域网上基于内部的数字图书馆功能、图书馆内部资源统一整合并纳入其系统, 使其读者通过Internet网络即可访问到河北省图馆内部资源, 增大了拓展范围, 使读者在互联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访问到省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一、远程资源访问平台建立的必要性极其需要实现的功能
河北省图书馆现已整合的各种数据库11种并已纳入到远程资源访问平台中, 其中包括CNKI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为专业期刊论文数据库。龙源电子期刊Apabi电子图书、超星读秀、有声听书馆为特色数字资源数据库。其中维普资源考试、库克音乐网、国务院发展信息研究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平台为试用的数据库。
问题一, 在未建立远程资源统一服务平台前,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应用为例, 以前由于版权授权原因, 知网数据库只允许图书馆局域网内IP用户使用, 即读者只有来到本馆电子阅览室方可免费下载期刊论文等资源, 对资源的利用范围窄, 局限性大使读者很不方便。
问题二, 由于省馆的资源种类众多, 读者很难明确的知道到底哪些资源适合自己, 需要一种资源一种资源地访问, 而且每次访问不同的数据库需要不同的登录账号, 使用起来很麻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建立并部署一套远程资源访问平台。它的作用一方面是, 通过URL的重写技术使只能在图书馆内部局域网使用的资源通过外网即互联网用户也可使用, 解决的局限性的问题, 二是, 增加了统一的读者认证和统一的资源列表, 即建立一个统一入口, 进入后把所有资源以统一列表形式呈现在界面上, 使读者很直观的看到各种资源数据库, 点击各个数据库后便直接进入使用无须多次登录。解决了众多资源的整合和一次登录的统一认证。友好简洁的界面使读者用起来更加方便自如。
二、远程资源访问平台的构建
(一) 建立一个统一用户认证授权访问
由于河北省图读者量大, 加上以前未整合前已发放数字账号5万余个, 现今需要和本馆的读者证关联, 要求无论是以前老的数字账号读者, 还是来新馆办证的读者, 任意一种卡号都可以登录本系统, 介于此情况, 远程访问系统必须要有一个和本馆ILAS系统读者库相结合的接口程序, 即实现多读者统一认证。解决读者访问众多资源需要登录多次的繁琐问题。
系统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本模块整合了ILAS读者数据库, 实现了馆内读者用户使用读者证号, 即可登录进入本馆的统一资源列表页面。
身份认证服务器 (Auth Server) 和访问对象代理服务器集群 (Auth Client) 。身份认证服务器 (Auth Server) 运行在一台独立的服务器上, 主要提供用户身份验证及权限管理、流量控制及日志记录等功能。Auth Client安装在每台电子访问对象服务器上。一个Auth Client可以运行多个访问对象代理 (Agent) , 每一个Agent和某个特定的Web访问对象绑定。Auth Client可以和Auth Server安装在一台机器上, 这样可以不用改动其他电子访问对象的服务器设置, 但为了避免用户过多时的瓶颈问题, 最好可以把Agent代理分散到多个服务器上。
(二) 建立一套统一数据库资源列表
系统通过URL重写技术, 把原本IP地址还有资源连接重写, 把馆外用户纳入到本馆IP地址中进行认证, 在存储用户Cookie信息后, 使馆外读者通过平台可转换为内部读者, 进而可访问内部受限制资源。
同时通过访问对象服务器, 把各种资源统一整合在本平台上, 使各种数据库统一列表展现。如图:3-1
(三) 远程访问平台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1) 实现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用户直接点击访问对象时, 系统自动进行身份认证, 读取ILAS数据库中的读者库进行认证, 一旦通过认证, 就可以直接访问本对象和其它访问对象, 不需要再次验证身份。
(2) 实现无网络瓶颈、高并发性访问。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 即直接和各访问对象服务器进行页面数据交换, 实现了系统管辖的每个访问对象都可以使用独立带宽, 避免了使用代理服务器等方式所导致的网络瓶颈问题。
(3) 用户角色与用户分组、访问对象安全控制策略。设置用户角色和用户分组管理、访问对象访问控制, 依据用户角色进行灵活设置访问权限控制策略。把访问对象和用户分别进行分组管理, 针对不同的用户组设置不同的角色对各种访问对象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用户角色可以灵活设置, 比如, 可以设置局域网内访问用户、社区访问用户等, 用户可分为IP用户和一般用户。IP用户不需要登录, 根据IP地址自动影射到系统中某个已有用户, 用户访问时, 如果此用户在IP用户设置的IP范围内, 系统会根据其IP地址自动登陆, 用户不必输入账号密码。当用户不在IP用户设置的IP范围上网时, 必须使用登录账号来登录;如果没有经过登录页面而直接访问访问对象, 系统会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要求其登陆。
(4) 流量分析与统计。通过跟踪监控所有访问对象服务器访问流量, 系统对每一个登录进来的用户进行实时流量跟踪和日志记录, 根据访问用户级别和网络流量情况灵活调整访问策略, 当流量违反正常流量策略的时候, 系统报警并对超流量下载帐户进行警告和封禁, 防止局域网内私架代理服务器导致的流量超标。用户日志详细记录用户访问时间、当时所在IP地址、访问的访问对象等信息。提供日流量, 月流量, 期间流量, 用户流量和访问对象流量等统计报表, 并以多种方式显示。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流量展示, 动态即时效果展现丰富, 让用户感受到瞬间流量的状况, 并可捕捉任意时间即时访问状况, 能够随时监控异常流量。
(5) 安全设置。远程授权访问系统采用的是应用层的设计方案, 基本上不会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与侵犯, 绝对保证系统和访问的安全, 考虑了数据传输的SSL加密传输, 完全实现了数据的安全传输。系统仅允许用户账号某一时刻在某一台机器上登陆, 避免了账号泄露导致的多点登陆问题。真正的透明网关。用户不需要额外配置任何参数, 直接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任何访问对象。
(6) 基于Web的系统管理。系统采用三层结构B/C/S技术, 提供基于Web方式的管理界面。根据管理人员角色和权限的不同, 以灵活、便捷、友好、安全的人机交互界面, 通过微软IE浏览器即可实现全部的系统管理、用户管理、访问控制、访问对象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实时的跨地域、多局域网统一管理。
(7) 负载均衡设计。实现多种网络接入方式, 由用户来指定选择那种方式登录, 并可以有多台授权服务器做负载分流, 可以任意的转换负载, 从Web管理工具即可方便实现Agent端的任意卸载和加载。
授权访问系统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认证层, 一个是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是向用户提供流量负载均衡、用户网络数据交换等服务。数据服务层是由一个或者多个授权服务器组成, 每台授权服务器上, 绑定多个授权访问对象 (电子资源) 。用户流量将由数据服务层的每台服务器共同承担,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网络瓶颈。授权访问认证服务器 (认证层) 或多网卡授权服务集群 (数据服务层) 均衡主机1均衡主机2均衡主机N授权服务集群 (数据服务层) 将目标主机影射到某个目录, 而不是影射到端口, 大大节省用户的网络资源和防火墙资源。
(8) 多种开放接口。系统底层及其应用层面均支持常用开发语言的开发接口, 可以基于本系统进行各种语言的二次开发应用, 比如:Asp.net、C#、C/C++;Active X组件、JAVA、j2me等方便以后图书馆和其他系统进行接入升级和整合。
三、远程访问系统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
本系统嵌套图书馆首页, 统一登录认证方便管理读者, 统计读者使用情况, 监测网站访问流量, 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 现今远程资源平台每月资源访问量在100G左右, 月访问次数7万人次左右, 对扩大图书馆的影响有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能够实现读者利用电话拨号上网、电信网通ADSL等宽带连接, 在家里、网吧、甚至国外, 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就可以访问本馆的资源, 达到延伸信息资源服务空间、拓展网络化的目的, 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服务利用效率。
公共图书馆通过配置本系统, 能够将基于网络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宽带Internet (专网) 网络深入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 以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拓展图书馆办馆的社会效益。并可以将图书馆服务应用到随时随地。将局限于单位内部使用的数字信息资源, 借助互联网Internet网络资源共享到各级读者,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提供24小时专有信息资源服务, 提高信息资源服务的保障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立法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F49;DF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064-06
1图书馆立法将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公众利益与版权人权益的平衡
1.1保护版权人权利和公众权益的法律失衡
公众利益与版权人权益的平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与信息共享的根本基础[1],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保护版权人权利和公众权益的法律是失衡的,版权人可利用著作权法维护私权,公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公共权利却没有专门的法律给予保障,宪法对公众信息权利的原则性保护规定由于缺乏具体法律机制来贯彻执行而难以实现。在我国基本具备公众信息权利存在的社会基础或利益需求情况下,信息法律体系建设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权利缺位和权利冲突现象,权利平衡不到位的典型例证是版权人权利的扩张和缺乏必要限制[2]。在信息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公众信息权利在版权保护不断强势挤压下遭受侵害。知识产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息公共获取的障碍[3],为此,迫切需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公众信息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限制私权的失衡膨胀,在当前我国没有专门信息法的情况下,制定和实施图书馆法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在历史的向度与法律的视角之下,数字图书馆凸显了图书馆维护知识自由的公益性质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定位,现行法对公益性质认识不足及传播者的定位缺失,造成了著作权法的制度缺陷及规制缺失[4]。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对知识产权问题提出的挑战是应时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正切中了信息时代知识产权制度最大的要害,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
1.2图书馆法是公众信息权益保障法
多年来对图书馆法的研究使业界确立了图书馆法不是图书馆行业利益保护法而是公众信息权益保障法的共识。图书馆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决定了图书馆法须从公共利益出发,以公共利益为调整对象,是以保护读者权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读者权益保护法”[5],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发展,说到底是为保障社会公众通过图书馆获得和接受知识与信息权利的实现,图书馆保障公众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社会职责,决定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公众知识自由提供法律保障是图书馆立法的最高价值追求[6]。图书馆立法是图书馆权利实现的根本保障,而图书馆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利用者的权利[7],图书馆只需具有主张和维护利用者权利的权利,而无须具有自身特有的另类权利,因为图书馆作为以维护和保障利用者的知识权利为宗旨的机构或制度安排,维护和保障利用者权利的过程也就是主张和维护自身权利的过程[8]。已经审议多年的《中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草案)明确了我国图书馆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图书馆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和公众从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法律保障,对图书馆性质的定位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对象开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开发和服务功能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图书馆法通过赋予公民在图书馆活动中的权利以及明确图书馆业务工作和信息服务活动内容来体现和实现对公民信息权利的保障。比如,《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确立图书馆活动的原则是:保障公民、社会团体、民众自由获取信息,自由精神发展,使用国家和世界文化珍品以及文化、科学、教育活动的权利,有专门一章内容为“图书馆事业领域内的公民权利”,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图书馆服务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各项权利,而且公民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优先于国家及其他任何组织机构、社会团体。
1.3图书馆法平衡公众与版权人之间的权益
图书馆是公共权利与版权人的交汇点,图书馆既是实现法律平衡的重要中介机构,也是由法律规定的利益平衡所塑造的产物[9]。在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上,图书馆没有自身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图书馆所争取的利益并非图书馆的利益,而是社会与民众的利益。图书馆以极高的积极性参与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代表公众为公众争得获取和使用知识信息的公共权利,这是由图书馆的职业理念、职业信仰、社会责任所决定的。图书馆在保障公民知识信息获取权利,实现全社会信息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行为完全是旨在增进公共利益、维护信息公平的正义行为[10]。图书馆法对公众信息权利保障是图书馆社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体现,正如李国新教授所言:“如果图书馆不能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信息权利的力量之一、成为满足公众基本文化信息需求的机构之一,这个社会为什么还要养活一批图书馆呢?”[11]简言之,从平衡公众与版权人之间权益角度来看,如果说著作权法更多是维护权利人权益,图书馆法则是维护公众权益。图书馆法对公众信息权利保障的法律本质,使图书馆法成为公众与版权人权益天平上置于公众方的重要砝码。毋庸置疑,图书馆法对解决现行法律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权利设置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法律意义,应当并能够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在1993年制定时就明确了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信息权利的实现,俄罗斯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保障公众信息权利的法律制度建设日渐完善,《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与《俄罗斯宪法》、《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保护法》、《俄罗斯文化基础法》、《保障政府信息获取联邦法》等共同构筑了公众信息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这使图书馆在代表公众利益主张公众信息权利时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法是全面系统地建构与平衡公众信息权利制度的重要组成,是有效开展公众信息权利保护实践的有力保证,图书馆法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亦更广泛、深远,由此也确立了图书馆法在整个信息法律体系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才是图书馆法在保障图书馆事业中追求的更为远大的目标。
nlc202309032029
2图书馆立法以明确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属性与法律地位
2.1数字图书馆性质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等是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研讨中的基本问题,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各种见解:“数字图书馆是公益服务与营利服务共存”[12],“数字图书馆不再是公益机构,可能作为赢利机构出现”[13],“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实际上就是ICP”[14],“图书馆的法律地位需重新审视,其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将完全改变”[13],“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必须加以重新界定,版权法中应明确图书馆作为作品传播者的法律地位”[15],“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应保持不能被抹杀”[1]。“数字时代图书馆公益性质的法律地位不会消失,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移位”[16]。数字图书馆是否为公益机构,是否仍享有传统图书馆的权利成为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争议焦点[17],因为数字图书馆的主体性质和法律地位直接决定了其在版权制度中享有的合法待遇,也决定了版权法调整与其相关的权利主体的利益关系时采用的原则和方式,因而影响着版权问题的解决,不同的权利主体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并因此享受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与责任[18]。学术界一般认为,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享有一定的版权豁免,应该适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图书馆界建议将“公共图书馆”改为“公益性图书馆”,设置公益性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豁免条款,认为通过法律赋予公益性图书馆某些特权,使它们在使用数字资源时得到某种豁免,是解决著作权问题最根本办法[19]。因为非营利组织不仅在版权方面具有免责优势,即使发生侵权行为而受到处罚,也具有赔偿优势[20]。至于商业性数字图书馆,业界观点分歧较大。
如果不明确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商的法律地位势必影响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就会成为被告,只有明确数字图书馆拥有的法律地位,图书馆才能同版权人密切合作,找到一种共识的形式,保障各方利益不受侵犯。2002年陈兴良胜诉中国数字图书馆侵权案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被告自称的公益性与运作的商业性结合而成的半公益半商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没有被承认。已有出版界人士以“法律上还没有给公共图书馆一个准确概念,商业性的标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开发商属于公共图书馆”为据质疑《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赋予图书馆网络传播权[21]。由此看来,研究和实践充分表明,从法律上明确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权利与义务等基本性问题对数字图书馆发展及著作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法律没有提供通过图书馆这一社会公共机构来平衡各方利益的环境和机制,没有塑造出图书馆是实现著作权平衡的重要中介的形象[22],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的权利在法律规定上是空白的,著作权法中很难找到适用数字图书馆服务性质及合理法律地位的条款描述。我国《著作权法》把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界定作为一般用户,忽略了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没有赋予其特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不同性质数字图书馆不加以区别,笼统地规定了数字图书馆的权利和限制,使得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法律主体地位缺失,对其发展不利,结果是其在网络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等方面一直处于无法可依,无所适从的境况之中[23]。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数字图书馆在遭遇著作权问题时处于角色尴尬、权利缺失、行为受缚的境地。
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是调整同其相关权利主体利益关系的基础,如果不对数字图书馆法律地位结合国情客观地界定和明确,将使图书馆所有数字化服务无谓地承担侵权风险,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24]。从当前形势来看,数字图书馆法律地位的确立不大可能通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修善来完成,只能通过图书馆立法来完成。
2.2图书馆立法界定数字图书馆性质的必要与可能
我们认为,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不仅仅表现在著作权法条款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的缺失与空白,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图书馆法,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权利职责、社会职能等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立法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这种局面必须扭转和改变。因此,在为解决图书馆著作权问题而不断追求对著作权法修订完善的同时,制定和实施图书馆法以填补对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法律规定上的缺失与空白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对图书馆的社会性质、地位、职能、权利、义务、服务活动等以及用户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原本就是图书馆法的最基本内容。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的实质是权利人和图书馆法律地位不平等而导致的不平等竞争与利益失衡,通过图书馆立法,直接或间接地明确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并赋予相应的法定权利、功能等,以此基础,使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参与对著作权制度的制衡与博弈,争得著作权领域内属于图书馆和公众的法律地位、法定权利等,从而保持相关各方利益的平衡。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不同,不是作品内容本身,而是作品的形态和载体、传播方式的不同[25]。因此,保障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图书馆法理应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坚强法律后盾,是实现和切实发挥图书馆作为版权制度“均衡器”功效的基本法律保障。
经多年的潜心研究论证和实践验证,图书馆界站在公众立场上,从职业角度,在广泛深入研究国外、国际相关政策法规、公约、宣言等基础上,围绕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中公民信息权利、图书馆权利的保障问题,对图书馆的性质、地位、权利、功能、职责、作用等提出许多深刻、精辟的认识与论断。比如,2005年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提出的“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中提出的“实现著作权平衡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图书馆应以促进知识和信息公平,通畅、合法的社会性传播为己任,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必须拥有代表利用者利益,发出利用者呼声,以制衡私权膨胀,维护公共利益的权利”等等。
nlc202309032029
这些研究和论述凝聚了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将业界就图书馆著作权问题向全社会昭示符合法理精神的行业诉求、理念、发出的呼声以及成熟可行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经过精细化、系统化,上升为立法的参考或遵循的原则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并固定下来,给予法律意义上的表述。在此,可以通过两个法律途径实现图书馆界的诉求、理念向法律意志、法律规定的转化升华:一方面图书馆界继续参与著作权制度的修补完善,将这些诉求、理念或直接变为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款或成为著作权法修补完善的参考,用我们的观点、立场态度影响著作权法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图书馆法,把从图书馆职业角度阐释的关于图书馆地位、责任、权利、职能等表述法定下来,使之成为一种为社会各界公认的法定的权利、责任、职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共同尊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图书馆界理论研究对著作权立法、图书馆立法的实用参考价值,为国家制定宏观知识产权政策和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比如,2005年图书馆界参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制定,为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争得了“有限合理使用”的权利,即条例第7条“图书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到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该条内容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2008年修订时对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的规定颇为相似,因此,可以考虑将该条规定作为图书馆权利或工作内容加入到我国图书馆立法当中,使条例规定升格为法律规定,增强稳定性和法律效力,完善图书馆权利体系。再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中阐述的图书馆界在著作权保护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为图书馆立法的指导原则和内容条款来应用。
3图书馆立法可促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图书馆法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回归初衷的目的
当今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但涉及法律层面,更与产业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文化发展有关,针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不足,为制止知识产权滥用,各国制定了反垄断法。同样,针对著作权保护过度强化而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权的情形,也需要相应的法律给予规制,单纯依靠著作权法本身提供的制约和平衡机制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从立法性质看,著作权既是私权又是关乎公共利益的特殊权利的双重特征要求著作权法具有保持权利人与公众利益平衡的功能,但在知识产权经济时代,著作权法自身具有这种平衡功能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实现,结果往往使公众权益受到侵害,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就是典型表现。为此,必须有其他的法律制度对著作权法的平衡机制实行协助和监督,图书馆法就应作为这种制衡的法律力量,图书馆法保障公共利益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著作权制度制定和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原本偏离而具有利益平衡、实现保护私权与促进知识信息传播和进科学文化繁荣辩证统一的作用。
3.2图书馆法与知识产权法在维护公众信息权利方面的统一性
著作权法立法的依据一方面来源于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对公共利益和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26],这决定了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的权利既要保护又要出于公共利益而进行必要限制的二元价值取向,为此,著作权法设置了版权限制制度(如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等)。版权限制制度是版权利益平衡机制在法律体系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维护著作权人、数字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图书馆法对公众信息权利的保障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要通过对版权限制来实现的,正如马海群教授所言:“维护公民的知识权利与著作权,同样被视为图书馆立法工作首要的价值取向”[26],版权限制制度应是图书馆法研究、关注的范畴,甚至是图书馆法内容的构成,因为,版权限制意味着给予图书馆或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以一定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而且应当体现和包含在图书馆法之中,以便从职业角度和法律角度进一步明确图书馆和公众在获取使用受版权保护的知识信息时拥有的法定权利。更好地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立法和著作权法的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利益平衡是著作权法的精髓和宗旨,也是图书馆法立法所追求的,因此,在维护公众信息权利与权利人权益上,图书馆法与著作权法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它们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促进知识信息广泛传播与公众普遍利用。
公法规范对私法制度的介入并不影响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而且知识产权也并不因其权利的限制而具有了公权属性[27],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立法保障公众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权利不会影响到知识产权的性质,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产权产品的广泛传播。从数字图书馆建设本身来讲,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有共同的目的和作用,二者具有一致性,互促互迸,共同发展[28]。而作为信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图书馆法和著作权法在保护公众信息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相互制约和协调统一,使著作权法在不断完善建设和施行过程中,能够不偏不倚地维护各方面利益,确立利益平衡的最佳支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著作权问题的解决也将从此中受益。
4结语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将随之调整。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相适应的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29]。图书馆界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代言人,必然会在今后的利益平衡中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力,从而对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知识产权立法强化趋势构成一定的约束力。使社会公众利益在权利人的权利扩张进程中尽可能少受一些损害[30]。
参考文献:
nlc202309032029
[1]庄琦,马海群.著作权适度保护与数字图书馆行为的适度扩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85-88.
[2]周毅.信息资源管理流程中公众的信息权利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87-92.
[3]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4,(12):51-54.
[4]陈明涛.知识自由与信息传播:数字图书馆版权责任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杂志,2010,(7):146-149.
[5]陈传夫,刘杰.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法制化路径[J].图书馆论坛,2007,(1):239-243,20.
[6]马海群,王政.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几个核心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23-29.
[7]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5,(1):5-8.
[8]蒋永福.图书馆权利:内涵与实现机制[A].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人为本、服务创新[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74-80.
[9]马海群,王英.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改进研究——以美国版权法及其变革为视角[J].法治研究,2010,(4):39-46.
[10]蒋永福.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图书馆合理使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6,(7):17-20.
[11]李国新.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4):33-35.
[12]张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4):55-59.
[13]徐敏韬.论数字图书馆中的版权利益平衡[J].知识产权.2000,(4):22-24.
[14]江向东.《数字千年版权法》立法实践及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2):142-148.
[15]马海群.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的著作权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2):4-8.
[16]秦珂.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其版权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1,(3):2-4.
[17]陈传夫.解决网络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应坚持什么立场[J].图书情报工作,2002,(12):17-21.
[18]秦珂.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其版权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1,(3):2-4.
[19]范并思.通过立法平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为图书馆学的立场辩护[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2):4-7.
[20]甘露等.面向国内文献提供服务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及其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7-12.
[21]何为.未授权就传播,出版界说NO[N].中国图书商报.2005-10-21.
[22]李国新.无传播就无权利——图书馆界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呼声与行动[J].图书情报工作,2006,(7):9-13.
[23]任宁宁.我国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版权利益冲突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2):103-106.
[24]赵立杰.数字时代图书馆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75-78.
[25]孙卫.数字图书馆与知识产权:进步与发展[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3):30-32.
[26]詹福瑞等.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的修改建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7-10.
[27]陈蔚丽.从数字图书馆案看知识产权正当性[J].图书馆杂志,2008,(10):16-19,70.
[28]曹静仁.数字图书馆与知识产权的冲突与协调——合理限制知识产权、促进信息资源的公众传播[J].现代情报,2010,(6):78-81.
[29]杨玛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析[J].晋图学刊,2011,(3):39-42.
[30]江向东,傅文奇.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研
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8,(4):102-107.
作者简介:于成杰(1969-),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图书馆馆员;张军亮(1971-),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贵州省图书馆作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是贵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贵州分中心、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贵州网络数字服务中心。
贵州省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制度,每天连续开放11小时,每周开放时间72小时,设各类借阅区和阅览室21个,阅览座席1000余个,集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服务区域为一体。开设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室、古籍阅览室、保存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年儿童借阅室等特色服务窗口。
贵州省图书馆馆藏总量168万册(件)。年入藏图书2万余种、订购报纸200种,期刊3000种;外购全文数据库17个,数据总量达80TB;自建有“中外文图书”、“中外文连续出版物”、“民国文献”和“全省古籍联合目录”等10多个馆藏数据库。在馆藏25万册(件)古籍文献中,其中有善本72部1033册,珍善本图书以兵书为主,有27种明、清版兵书。
贵州省图书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环境,馆内信息点500个,接入200M电信光纤专线,实现wifi无线上网;建立了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数字图书馆和贵州文化数字3个网站;全馆业务工作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管理;实现网上续借、预约以及全省范围内数字资源无障碍免费访问。
3.1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由信息拥有、信息检索、信息揭示、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与信息利用6方面指标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
附图
3.2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素:
・能实现远程访问的(链接级与代理级)网络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
・能实现远程访问的免费数据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配备及布局;
・允许上网远程查询专业数据库的人员范围;
・网络开通的时间;
・网络的带宽与速率;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
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及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探讨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时策.
作 者:鲁荣荣 LU Rong-rong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刊 名:太原科技英文刊名:TAI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80(1)分类号:G258.6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管理 资源共享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开始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将图书馆所收藏的文本(书籍、杂志及出版物)、图像、影像、影视、声像等资料以数字的形式储存,以数据库的方式供读者检索和阅读,并通过广域网高速连接,供用户随时随地查询,使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及时、方便、准确地利用大量分散于不同位置的信息。
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数字图书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利用计算机作为管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二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存储技术,将信息存储方式由原来纸张上的文字变成磁介质上的电磁信号;三是信息的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的形式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的形式;四是通过各种电子通讯手段,把各个分散的网络用户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连接起来;五是馆藏不仅包括纸质的非数字文献,而且扩展到不能以印刷品形式记录和传播的数字式人工制品,而且,后者在馆藏中的比例日趋上升;六是用户对馆藏的利用不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用户终端访问数字图书馆的所有信息[1]。
国外图书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探讨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模式的改变,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美国Laupus医学图书馆、Mann大学图书馆、德国巴伐利亚图书馆等都是一些成功的范例[2]。我国在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实践方面起步较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CAL IS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逐渐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整体上说,基本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表现在通过联盟采购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电子资源,各馆馆藏电子期刊数量急剧增长,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先后对期刊管理模式作了变革,调整了部分组织机构、人员及服务方式[2]。但是,管理模式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小范围的人员调动或是大刀阔斧的组织调整,都会对图书馆人员、服务、资源分配产生较大影响,尤为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而言,藏书观念、检索平台和技术方面都有很大改变。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做一探讨。
1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 数字资料本身的缺陷
(1)不易保存。数字资源多以光盘媒体作为图书馆保存和典藏方案,但是光盘、软盘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硬件和软件的淘汰给长期保存信息带来挑战。光盘文献至多在6~20年内可以读出,而磁盘和磁带的寿命则更短,再加上光盘、磁盘和磁带等必须依赖相应的软硬件才能读出,软硬件技术更新很快,频繁的软件升级和淘汰以及光盘损伤都会导致有关信息无法读出。同时,用数字化方式存储的信息极易受到计算机服务器中病毒、磁场、黑客等的侵害,而且其对保管场所的温度、湿度也要有严格的要求,若处理不当,将对计算机造成灾难性的损失[3]。
(2)不便使用。印刷型资料,适用于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轻巧,便于携带,人们在休息、出行、坐车、乘船,甚至于课间10分钟都可以拿出一本传统资料阅读。而数字资料必须依托于网络运行,读者不仅要借助于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便携带,也无法作笔记、划重点,需要下载、打印时,还存在着有偿计价问题,无形中提高了阅读成本,长时间浏览显示屏上的电子期刊资料,也容易损伤视力[3]。
1.2 馆藏资源评价指标不合理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馆藏质量的评价,不再单纯依据馆藏数量的多少,而是以用户的满足程度来衡量。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订购期刊时,盲目订购各类电子期刊,没有考虑期刊的使用率,将传统期刊中使用率较高的核心期刊或重要的学术性期刊停订,而改订电子期刊。另外,由于网络电子期刊在网络中流通,出版者可以随时增删内容,甚至停刊,其内容具有不稳定性而难以控制,这也使高校图书馆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实际的馆藏规模。国内图书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数字资源的订购尚无合理标准[5]。
第一,评估指标以定性化为主,定量化指标太少。现在对于电子期刊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出现了电子计量的概念和时间,但评估指标仍然以定性为主,缺乏可比性。即便是定量化指标,也因没有确定同样的比较单位和环境,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可比性,如在比较两个数据库的登录次数时没有考虑两者的数据量和目标读者群的差异;在比较数据库价格或使用成本时也没有考虑目标读者群和实际读者群的大小。这样的比较显然说服力是不够的[4]。
第二,实际评估过程中感性化成分较多。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个人的主观喜好。二是对自己了解的学科评估得细而严,对自己不了解的学科就粗而松。三是“好好先生”现象严重,尤其是对商业电子期刊资源的评估尤其如此,不愿意也不敢得罪期刊出版商或数据库集成商,电子期刊资源的评估和比较变成了产品介绍。四是片面迁就某些读者[4]。
此外,我国数字图书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在同一地区对同一种电子期刊重复订购的现象。虽然经费紧缺,但因不能很好地对外开放,而影响到了电子期刊的资源共享。
1.3 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
数字图书馆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有网络计算机病毒及恶意代码攻击、用户的非授权访问、网络管理缺陷等多个方面[9]。
(1)病毒传播。据统计,2007年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为91.47%。对于数字图书馆网络来说,病毒危害巨大。它会破坏计算机磁盘上的文件分配表,在磁盘上修改、生成或删除文件,甚至格式化磁盘,致使数据无法访问或丢失;会影响计算机内存中常驻程序的正常运行,导致系统无法响应,严重时使整个网络瘫痪;会导致计算机硬件接口异常,甚至破坏硬件本身,致使系统瘫痪。
(2)黑客攻击。黑客对网络的攻击多以其漏洞作为主要的突破口,用操作系统或通信协议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黑客的危害主要有恶意破坏和窃取数据。可能直接侵入WEB或其它文件服务器,删除或篡改数据,致使系统瘫痪甚至完全崩溃或通过对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控制,能够无限制地使用其中的计算机资源和网络连接服务等资源而不必付任何费用。随着有偿数字服务的开展,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字馆藏和花巨资购买的数据库资源都会成为黑客窃取的目标。
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安全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已经存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突发安全事件不能妥善处理。
2 解决办法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2.1 加强标准建设,促进资源的链接与整合
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数字资源发展的主体方向,数字图书馆必须能在不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之间、电子期刊数据库与文摘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之间实现无逢链接,从而实现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整合。
目前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链接方式有两种:一是数据转入或人工直接输入;二是单向式或双向式直接与OPAC链接,直接链接更为方便、经济、有效。数据库与图书馆馆藏的整合通常可通过数据的上载和下载实现。数据上载,即将图书馆的纸本馆藏记录上载到数据库中,对数据库中只有文摘,没有全文而本馆有纸本馆藏的期刊给予馆藏标示与链接,为读者提供最经济、快捷获取原文资料的信息。数据下载,即将数据库所收录的全部期刊的MARC数据下载到图书馆的OPAC中。数据库与图书馆纸本馆藏链接整合,既方便于读者在图书馆的各种馆藏资源中串联,弥补单一馆藏资源的不足,从而迅速、有效地检索、获取所需文献信息,又方便于图书馆充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其纸本与电子馆藏[3]。
CAL IS等全国性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等地区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网络信息资源与图书馆传统的现实文献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且数据类型繁多,因而应当成为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将自己的有特色的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服务,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8]。开展馆际协作进行联合采购非常重要,各成员馆应根据各自的收藏和服务特点确定各自的数字资源收藏范围,承担收藏任务,并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其他成员馆的电子期刊采集情况,并据此制定本馆的采购策略,利用计算机和标准书目信息数据库开展电子期刊交换工作,实行馆际和国际电子期刊资源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电子期刊采集与收藏体系[7]。
2.2 加强个性化服务与功能建设
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就必须加快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进程,提高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要加强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主体的技术设备的投入,抓紧构建先进的电子期刊网络化服务平台,使越来越多的期刊数据库上网运行,为学生和老师更充分利用电子期刊,为图书馆开展和强化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尽快提高对电子期刊的开发利用水平创造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推动整个高校图书馆朝着电子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
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应得到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加强学生在该方面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加深他们对各种信息源的感性认识和使用能力的建立与提升。要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必要的学时和要求,加强“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实践,加大对现代技术检索知识的传授与培训,使大学生掌握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知识与技能[6]。
各图书馆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专业特点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方向建设数字图书馆。同时,各图书馆在形成特色收藏的基础上,应进行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上网,将各自最具特色的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提供上网,将极大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更大地发挥馆藏资源的利用[8]。
2.3 提高数字资源评估质量的策略
数字图书馆要求转变藏书观念,加强信息资源的特色建设,充分利用原有馆藏文献资料,通过分类、整理、提取形成馆藏特色,立足于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文献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做到藏书丰富、系统、完整。在其藏书的学科领域,收藏级别及文献类型结构方面,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8],并建立适当的馆藏资源质量评估体系。
一要排除影响评估质量的因素。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该考虑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加强评估应用研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不同类型的电子期刊资源开展实际评估,以验证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同时推进图书馆与电子期刊资源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4]。三要加强指标可获得性研究。
2.4 保证网络安全
针对高校图书馆网络的安全因素,图书馆可以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其中常用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有网络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等[9]。
(1)网络防病毒技术。普遍使用的是防病毒软件,要防范网络病毒的传播,必须采用集中式病毒防杀措施。集中式网络病毒防杀系统,不仅具有病毒防杀范围广,病毒库更新及时、方便,而且具有防杀行动统一、彻底,系统稳定、可靠,用户参与少,整体投资效益高等优点。
(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设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用来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3)入侵检测技术。指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发现和识别未经授权的攻击与入侵,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常见的网络入侵手段有服务拒绝型攻击、利用型攻击、信息收集型攻击、针对设备转发表的攻击等等。
(4)虚拟局域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物理局域网逻辑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即使是两台计算机有着同样的网段,但是它们却没有相同的VLAN号,它们各自的广播流也不会相互转发,因此VLAN是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2.5 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运转和发展,还受到人员、政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图书馆工作者“数字化生存”的素质,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数字图书馆员必须既能充分掌握和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同时还必须具备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从现在起,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和引进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可以从目前馆内人员中抽调一些业务骨干,脱产进行学习与深造,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外语知识;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广招贤才,招聘与吸纳计算机与网络人员,通过加强图书馆专业的学习,加盟图书馆数字化的开拓与发展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6]。
参考文献
[1]赵树庆.浅谈高校图书馆数字环境下的数字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1).
[2]郑江平,沈健.国外电子期刊管理模式及其变革的实践与思考启示[J].现代情报,2008(10).
[3]梁维敏.电子期刊评析[J].情报探索(总139期),2009(5):65-67.
[4]吴敬敏.浅谈电子期刊资源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145-146.
[5]谢红卫.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的管理、开发与利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3):236-238.
[6]彭春林.浅谈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53-55.
[7]梅红,高兆云.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6):3-4.
[8]范秋英.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9,29(1):55-57.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信息资源 传统图书馆
1 数字图书馆相关概念
1.1网络
“数字化”与“网络”是两个共生概念,密不可分。网络是数字化之依托,没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有何意义?其实,数字图书馆由来已久,并非突发奇想。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后,人们就预测到电子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但那时候多少还只是一种构想,直到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才使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成为可能和现实。同时,网络需要数字化资源的支撑,如果没有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网络就只能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虚设。
1.2 数字化
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数字化,可以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技术。没有数字化,就没有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明白这一点,对我们当前处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也十分有用。
1.3 在线服务
图书馆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服务的功能,到了数字图书馆阶段,它的服务之本质特征也不会改变,只是服务方式、手段以及效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种服务就是在线服务系统。
2 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
2.1 藏书方式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书刊文献为主,而书刊是有形的实体,随着书刊的不断增加,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已无法容纳,需要增加新的空间,就自然要建新的图书馆,而新图书馆还必须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于是图书馆就越建越高大。但是,随着电子出版的不断发展,电子文献(ebook )日益增加,并大有赶超印刷型文献(pbook)之势,图书馆收藏实体的单一化被打破,出现了多元化的馆藏实体,而且,ebook所占空间显然要远远小于pbook,图书馆似乎已不再有空间之忧。虽然目前pbook还呈繁荣之态,但ebook的迅猛发展已成不争的事实,图书馆所藏pbook将会呈逐渐减少之趋势,这一点不知会不会给那些准备建高大、豪华图书馆的人们以启示?特别是目前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发展十分迅速,一旦真的走上了数字化,以后的趋势会不会是大图书馆变小,小图书馆变得更小,有的甚至消失?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大图书馆也只是几间工作室而已。当然,完全数字图书馆目前来说还只是一个遥远的蓝图,但这种发展趋势已初露端倪,且不可逆转。
2.2 图书馆之存亡
“图书馆消亡论”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电子计算机诞生并应用于图书馆之初,有人就预测了图书馆的消亡,只是到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消亡问题从理论认识到实体发展都成为一种清晰、具体的概念。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正在加速传统图书馆的消亡,传统图书馆的消亡似乎正成为现实。但是,传统图书馆毕竟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并形成了优良的社会文化传统,其消亡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就传统图书馆的存亡问题提供几种思考。
相对数字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消亡”的基本含义,是指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传统图书馆不复存在。就目前来看,如果说传统图书馆会消亡,那也只是处在慢慢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至于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复,那是不得而知的。但有一点很明确,只要图书馆里还存在着印刷型的纸张文献,哪怕只是作为一种纪念和历史文物保存在那里,我们都不能称这个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就不能说图书馆消亡了(当然,历史博物馆除外);如果整个社会哪怕只有一个被称之为图书馆的地方还保存着印刷型文献,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完全数字图书馆的实现。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消亡观。
关于“图书馆消亡论”,还可有另外一层含义。传统图书馆只是图书馆的一种形态,数字图书馆是另一种形态,而它们毕竟都还是图书馆,因此存亡之论还危及不到图书馆实体本身,即使是完全的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原始意义相去甚远,但起码名称中还有“图书馆”这几个字存在。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数值化的全面实现,图书馆最终可能不再称之为图书馆,改称什么“信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或“信息馆”,图书馆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将从此消失。既然名称已不存在,这算不算图书馆消亡?也许有人会说,名称的消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图书馆所固有的本质上的东西还没变,这叫“名亡实存”,总比“名存实亡”要强。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和预侧一下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我们暂且还称之为图书馆)还保留了图书馆多少本质的东西,这个“实”到底是不是还存在。图书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那是一个提供知识、提供信息、提供学习、提供服务的充满人文情感的地方,其他任何场所都无法替代,而且这种观念已根植于人们的大脑之中。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虽然取“图书馆”之名而代之以“信息中心”或‘“信息馆”的地方,同样具有提供知识与信息服务之本质和功能,甚至技术更先进,水平和效率更高,但这样的地方现在就有很多,不只是未来数字化社会所独有,而目前它们是无法取代图书馆的,那么,我们能指望未来的“信息中心”、“信息馆”就能全面具备图书馆之本质特征,并取而代之吗?我们可以想象,到了那个时候,人们足不出户,坐在家里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所谓的“信息中心”等显然也缺乏情感的交流,是一个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地方。如此看来,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图书馆不仅是“名”之将亡,“实”恐怕也难保,图书馆消亡似乎已成定数,而且消亡的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而是整个图书馆,连数字图书馆也不能幸免。
3. 结论
传统图书馆是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丰富的藏书成了图书馆的一个象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书刊的出版印刷之兴衰关系着图书馆的存亡命运,如果说整个社会不再出版、印刷pbook,取而代之的是ebook,那么,传统图书馆想存在也是不可能了。正如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论在图书情报界已非一日,pbook与ebook之争在出版界也很久了。从目前来看,ebook的发展势头正劲,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那么,到底ebook会不会取代pbook?有人预测,到2015年,图书馆新增图书的50%是ebook;到2030年,大部分图书会以pbook和ebook两种形式存在;最终ebook将大面积取代pbook。就象钢笔逐渐取代毛笔一样,ebook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终究有一天,pbook就会象现在的毛笔一样,成为收藏品、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牛金芳. 浅论元数据与知识管理的关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03) .
[2] 李慧.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01) .
[3] 向桂林,陈定权.中国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发展道路[J]图书情报工作, 2002,(10).
作者简介:
【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推荐阅读:
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05-30
《数字图书馆》教学设计10-26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07-22
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11-26
数字建设方案11-29
数字法庭系统设计方案11-15
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10-24
图书馆读书活动方案06-15
图书馆流动服务方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