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022-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失灵及其解决对策

摘要:

从综合性视角进行考察,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关键原因是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整体失灵,表现为正式规则低效、实施机制孱弱及非正式约束缺失。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摆脱失灵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制度变迁。我国应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路径,借鉴他国的制度选择,构建出有效的制度变迁方案,包括培育非正式约束、完善正式规则及强化实施机制。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失灵;制度变迁

引言:呼吸的梦魇

2013年1月13日北京市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预计当天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12日17时,北京市很多地区的PM2.5浓度值达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西直门北高达每立方米993微克。[1]13日零时,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300,属严重污染。[2]2013年1月1日至4月10日这100天里,北京雾霾日数46天。[3]截至5月29日,石家庄2013年优良天数只有12天,优良率仅8.1%。[4]2014年3月中东部地区空气污染影响面积约为121万平方公里。这只是我国严峻的大气污染现状的冰山一角,之所以出现如此恶劣局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因颇多,而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失灵是关键的一环。对此,已有学者作出论述,或从立法层面,[5]或从执法角度,[6]或从公众参与视角[7]。实际上制度体系是多重复杂的社会结构,只关注其中的某个单一部分不足以窥视其全貌,应以综合性的视角加以解析方可根除制度失灵之困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institution)包括正式规则(formal rules)、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及前两者的实施特性(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其中,非正式约束指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惯例(conventions)和自我施加的行为准则(self imposed codes of conduct)。[8]参照诺斯的观点,制度体系应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正式规则,它是人类社会有意识创制的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及由规则产生的组织结构,当代社会主要以法律规则的形式出现。其二是非正式约束,包括价值理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属于群体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的一部分。其三是实施特征,即实施机制,是特定社会组织对背离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的人或机构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裁决,使约束或激励得以实现的手段。

由此,从综合性视角考察,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正式规则,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政策措施等。二是非正式约束,如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观感、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政府的环保职责意识等。三是实施机制,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软性机制,如对大气污染行为的舆论谴责;另一类是硬性机制,主要指针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

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失灵的困境

制度失灵并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有学者认为制度失灵指的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制度执行者以消极不作为来逃避、妨碍、干扰制度对相关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或者实施有意偏离甚至违背制度目标的行为,从而使制度目标不能实现的现象和情形。[9]19亦有学者认为制度失灵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既定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或制度变迁中效率低下,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10]笔者以为制度失灵难以精确定义,只能作描述性界定,大体而言,制度失灵是既定制度的目标或功能无法实现的情形。

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影响制度接受者的利益分配而实现的。面对一项制度,作为理性经济人,制度接受者都会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考虑对制度的接受程度。一种情况下,制度本身从社会总收益的角度而言是正的,但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收益,于是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其掌握的力量使制度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另一种情况下,制度本身从社会总收益的角度而言是负的,则需要有更理想的制度选择替代它。

当然,评估制度的目标或功能是否实现极为复杂。制度嵌套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对其功能实现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

考察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失灵的现状,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以正式规则、实施机制、非正式约束为序次第展开,然现实中三者时有交融,未有明确界分。

(一)正式规则的低效

诚如诺斯所言:“规则来源于自利。规则制定者就像一个歧视性垄断者那样行事,他为不同的选民群体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正义,或至少能够减少其内部混乱并保护产权;作为回报,统治者将获得税收收入。”[11]67一方面,如果新规则带给普通公众的收益较高而给规则制定者的收益较低,那么在与原先规则进行比较时,规则制定者会发现,创制新规则不符合他的利益。另一方面,即使新规则给规则制定者带来更大的收益,由于有限理性、信息的复杂性,他们仍然还是不能矫正原先规则的失灵。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则制定者倾向于维持一种无效率的规则安排或不愿消除制度不均衡。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相关配套规则恰当地印证了上述观点,择其要者论述。

1.大气环境标准。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第6条和第7条规定,大气环境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国务院环保部门和省级地方政府制定。作为规则制定者,政府及主管部门往往根据其对“国家经济、技术条件”的解释制定,而非根据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而且大气环境标准的制定还夹杂着大量人为干预的因素。环境标准直接关系着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利益,相关企业作为利益集团总是想方设法对制定部门、起草机构施加影响,从而主导标准的制定过程。而政府及相关部门为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及政绩考虑,也会偏向企业。譬如,自2008年起,是否将PM2.5列为强制性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公众和多数专家都支持将PM2.5列为强制性标准,但也存在不少反对意见。首先,PM2.5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巨大的经济利益促使汽车产业相关利益集团强烈反对加强控制。其次,某些地方政府官员担心,新标准会导致不达标天数骤升,损害地方形象,危及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影响政绩。当然,在严重雾霾和社会舆论压力下,最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将PM2.5列为强制性标准。

2.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与总量控制的结合是许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机制。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5条的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可以将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定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简称“两控区”),“两控区”内地方政府可以依照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排放许可证。但这项规定存在不少问题,至今国务院尚未制定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核定总量和核发许可证的条件和程序尚未明确、实施范围局限在“两控区”内不符合大气环境系统保护的科学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各行其是,如上海、天津、浙江等地已作出规定,参见《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第9、10、11条,《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7、8、9、10条,《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12、13条。而污染严重的北京则未作规定参见《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由于污染富集效应加剧,浓度控制已不能满足大气环境的客观要求。早在2004年,国务院就有意在全国范围推行综合性的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为此原国家环保总局起草了《排污许可证条例(草案)》,参见原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关于举行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草案听证会的公告》,http:∥www.zhb.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887.htm,2013-6-8浏览。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关涉切身利益的重污染行业企业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甚至否定制定该《条例》的必要性。[12]7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再次向社会发布《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参见原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http:∥www.zhb.gov.cn/gkml/zj/bgth/200910/t20091022_174420.htm,2013-6-8浏览。历经十余年波折该条例仍未能出台,足见利益集团对规则制定者影响之大。

3.限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超标排放要限期治理,第48条规定 “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但国务院一直未作出明确规定,结果造成规则混乱。最终,原国家环保总局确认决定权仍属于各级政府。具体权限可参见原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发布的《关于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适用法律的复函》,“在国务院对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做出规定之前,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按照《环境保护法》第29条和第39条的有关规定执行。”立法将限期治理决定权分配给整体性政府而不是环保部门极其不合理。在我国,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系诱使地方政府对利税大户的污染行为放任自流。地方政府对环保部门提出的对污染严重但经济效益明显的企业的限期治理建议,或者不予批准,或者置之不理,致使超标排放企业逍遥法外。

4.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督促企业遵守环境法律义务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过罚相当”是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若“罚轻于过”,则企业违法有利可图,会诱使甚至鼓励其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形式有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限期治理、责令停业或关闭、没收违法所得等,其中罚款是适用最多的处罚形式[13]。《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罚款限额多数是5万,最高的也不过50万,适用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大气污染事故。显而易见,法律上的罚款额度远远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因此难以对企业产生威慑力,企业花钱买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课题组曾对企业违法排污成本和收益做过精确研究。课题组参考美国环保执法处罚计算模型(BEN模型),利用调查获取的数据按BEN模型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在地级市的企业如果一次违法排污,平均受到的经济处罚是4.97万元(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5万限额大体相当),而该企业违法期间获得的收益是232万元,违法收益是成本的46倍。[14]

(二)实施机制的孱弱

由国家作为第三方、动用强制力量来实施规则是为一种常态。作为抽象主体,国家必须依靠政府机构来执行法律、维持秩序、征管税收、惩罚犯罪、保卫国家和提供其他公共服务。每一个政府机构本身都是理性的个体,有自身的利益和需求,这些利益支配着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从而左右他们的行动。

在法治健全的国家,人们可以相信影响结果的是法律依据而非私下交易,实施机制对在违反规则情境中受到损失和伤害的一方的补救基本是合乎正义的,机会主义不会对制度接受者产生影响。而在法治不完善的国家,实施是不确定的,作为代理人的国家机构在行为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他们受其自身利益以及他们对规则公正性的主观评价的引导。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不仅规则存在着不合理,实施机制孱弱的危害更甚。而且实施机制与社会结构中整体制度环境结合得更为紧密,因此,实施机制的失灵非一朝一夕所能彻底根治,需要整体法治环境的进步。在实施机制上,我们选取行政执法和司法这两个最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1.行政执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但实际状况令人揪心。我国目前党政干部考评指标围绕GDP制定,呈现单一性特征,地方官员唯GDP至上是环保执法不力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也是地方政府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忽视环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方财政状况直接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挂钩,只有经济高速增长,才能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这些因素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许多地方政府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限制和阻碍环保部门执法,擅自降低环保准入标准,对违法企业的限期治理决定“遥遥无期”,使得限期治理形同虚设。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条规定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实施统一监管,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管,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监管。这种统一监管与分部门监管相结合的体制导致多个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大气污染防治这一系统性很强的领域被人为割裂,极大的影响了执法效果。

作为大气污染的统一监管部门,环保部门执法不力最为关键。首先,环保部门依法进行的日常执法经常受到地方政府的种种阻碍和干扰,有的被挂牌保护不能查处,有的要求现场检查须提前报批,有的甚至直接撤环保局长的职。其次,环保部门也有自身的制约因素和执法问题,如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执法业务水平较低;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的投入不足所带来的技术保障不足;经费渠道不畅、业务经费短缺、福利待遇不高;执法人员失职、渎职,项目审批失守;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数据真实性难以保障;等等。

2.司法。对于大气污染行为的行政处罚,环保部门不享有强制执行权,只有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时才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很多地方法院不愿执行这类案件,其原因有案件多、费用低、地方保护、非法官考核指标等。

在大气污染案件中,受害人一般人数众多,且时常难以确定污染源,因而受害人往往会将矛头指向环保部门,责难其不作为,并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在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案件的通知》的指导下,法院大多不受理公众针对环保部门提起的群体性案件,导致受害人求告无门。

在民事诉讼方面,大气污染受害人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或者被拒绝受理,或者审理后不能作出正确的判决,或者被人为地以各种理由驳回起诉。这同样是因为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对环境司法不断施加干扰所致。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使得地方各级法院的人、财、物都受制于地方政府,没有独立于地方行政权的条件与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干预十分有效。

(三)非正式约束的缺失

制度运行不仅需要国家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机构,也受到道德观念和伦理习俗的极大影响。对行为进行约束和激励的考核费用非常之高,非正式约束是节约制度成本的有效机制。对非正式约束的投入,如公益道德宣传、遵纪守法宣传等,目的是要使公众了解、信奉现行制度的理念从而认为某一制度是合理的,进而淡化机会主义行为。但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方面的非正式约束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政府环保职责意识淡薄,环保宣传投入严重滞后,公众环境意识尚待提高,企业盲目追求短期利润缺乏环保责任意识。

直至现在,仍有个别政府机构将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状况作为秘密严加封锁,即便公布的数据也存在严重的水分,结果导致公众信息不畅,认知不足。而今,严重的大气污染已日益威胁到生命和健康,公众强烈的反弹倒逼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大气继续恶化。

由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立法状况,加之环保执法不严等因素,企业纷纷追逐违法获利,即使在母国遵纪守法的跨国企业来到中国也“同流合污”,被现实所同化。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极度缺乏的现状。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缺失与公众意识,尤其是消费者的认知联系密切。环境良好国家的消费者环保意识较高,往往倾向于选择更具环保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绿色、环保的购买意向的积累会对企业产生深层影响。我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还不足以为企业在环保和节能方面提供足够动力。譬如在我国,人们在选购汽车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售后服务和品牌,然后是性能、实用性等,环保节能尚未进入购车人的视野。再如,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不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使人们日常出行大多选择便利但不环保的自驾或出租车。

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失灵的解决之道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摆脱失灵困境的唯一途径显然是制度变迁。一般意义上,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15]225诺斯对制度变迁的过程作这样的理解:一种相对价格的变化使交换的一方或双方(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感知到,改变协定或契约将能使一方甚至双方的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就契约进行再次协商的企图就出现了。然而,契约是嵌套于规则的科层结构之中的,如果不能重构一套更高层面的规则(或违反一些行为规范),再协商或许就无法进行。在此情况下,有希望改进自身谈判地位的一方就极有可能投入资源去重构更高层面的规则。[11]119这个过程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变迁极为契合:大气质量的急剧恶化促使我国必须加快污染防治的进程,但现存制度严重失灵,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构规则,且应从更高、更宏观的层面展开。

(一)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制度变迁直接来源于社会变迁,主要受制于环境恶化、技术创新、观念转变等要素的约束。

1.大气环境恶化:制度变迁的源动力。严峻的形势迫使制度变迁刻不容缓。2013年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雾霾天气过程给公众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苦——我国大气污染已到了危险极值。社会各界包括公众、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报道、微博倡议、提交提案等)强烈呼吁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甚至要制定“清洁空气法”,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

2.公众观念转变:制度变迁的引导力。公众的观念蕴藏着推动制度变迁的强大力量。通常而言,作为非正式约束的观念具有道德、伦理等的特性,其所具有的超稳定性结构与其惰性是相称的。因此,公众的观念通常会成为维护既定制度与利益格局的稳固力量。但是,一旦既定制度与普遍流行的公众观念变得难以相容时,制度变迁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观念转变是制度变迁的引导性力量,观念差异首先从不同社会主体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继而渗入语言、习俗、道德、伦理等,渐次形成冲击既定资源分配与利益格局的基础力量。

3.信息技术创新:制度变迁的助推力。技术创新会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技术革新不仅能改变制度的收益,而且有助于减少某些制度的运作成本,可以使原先失灵的某些制度恢复正常运转。譬如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节省了政府信息公开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这显然有利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并加速政府——企业——公众沟通模式的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路径

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有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16]374国家是否愿意强制推行制度变迁取决于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是否高于预期费用,国家的预期收益包括税收净收入、公众的政治支持以及其他影响国家秩序和安全的因素。但在国家行政权扩张的今天,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界限并不清晰,制度变迁的形式从纯粹自发的形式到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形式皆有可能,更广泛存在的是半自发半政府的形式。诱致性变迁情境下要达成一致需要更大的协商和组织成本,而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变迁可能产生节约成本的效果。

大气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触及每个人的生存利益,信息传播的迅捷加速社会各界在观念上发生转变,迫切要求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是诱致性的。但大气污染的来源极其复杂,从空间上划分既有点源(如工厂烟囱排放)、线源(如公路汽车尾气)、也有面源(如城市居民取暖),从污染源上划分既有生活、工业、交通、农业,也有自然污染源(如沙尘)。因此,由某个群体、社团或机构自发创制和实施新的制度存在极大的协商成本,若将这种权利赋予国家则可能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即国家通过出台强制性命令或法律来促使制度发生变迁。但国家强制推行的变迁需在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充分考虑多方的利益诉求,避免被特定利益集团所“俘获”。由此可见,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应结合起来。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绘制成一条简易的关系推进链:大气恶化→公众感知→信息传播→观念转变(非正式约束)→变迁诉求→国家回应→正式规则→实施机制。

(三)制度变迁的选择集

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诱发人们去创造和改善社会的制度体系,不同国家会采用差异很大的制度体系,不过此种差异可为知识传播的便捷所弥补。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来实现本国的制度变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度移植可以大大地降低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投资费用,且不受技术移植的专利限制。另一方面,制度移植比技术移植更为困难,制度嵌套于整个社会之中,已经移植过来的制度要实现其功能,需要根据本国的社会现实作适应性调整,而这种调整可能会完全背离制度的初衷而效率低下。

如何完善和创制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他国的成功经验是不错的选择集。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等曾经大气污染极为严重而后经过治理得以改善的城市的治理经验,吸收其合理成分,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适合于我国的制度体系。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确立了以州际合作与联邦合作机制为基础的大气污染联合控制管理体制。《清洁空气法》第1条第1款规定:“联邦环境保护署署长应该鼓励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行动;积极鼓励制定改进型的、可实行的、并且因地制宜的环保法规;对州和当地关于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的相关法规进行统一;积极鼓励州与州之间关于防止和控制空气污染达成的共识与合同。”欧盟的《关于环境空气质量和为了欧洲更清洁空气的2008/50/EC指令》构建了区域保护管理协调机制、跨境污染防治合作机制、信息通告与报告机制、技术支持机制、经济激励机制五项针对大气污染的机制,成效显著。五项机制的具体内容参见《国外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协调机制》,《环境保护》,2010年第9期。英国为了应对伦敦等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出台了两项全国性立法——1956年的《清洁空气法案》和《制碱等工厂法》,随后又根据污染源的变化,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构成了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清洁空气法案》设置了禁止排放黑烟、指定无烟区、防止煤烟、采用新能源等制度。

而且,一种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现今多元社会的情境下,环境保护领域的利益诉求极为复杂、多样,政治上的简单多数规则已难以奏效。应对环境问题的制度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协商可以便利进行的形式,通常采用以联盟或协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可以是正式规则,也可以是非正式约束。因而,国家在推行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政策、命令时应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见,与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广泛开展协作,采用灵活方便的机制,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强制模式。

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失灵的因应对策

2014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新的《环境保护法》适应了环境形势的紧迫需要,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的《环境保护法》凸显了基本法地位,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原则、基本制度及监管体制;突出了民生思想,从环保教育、舆论监督、信息公开、公益民事诉讼、环境质量监测等方面保障公众环境权益;强化了责任意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重企业违法责任,实行“按日计罚”;等等。新的《环境保护法》既可以直接适用于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同时也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其他相关制度完善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进路与借鉴。

根据前文制度变迁的关系推进链,以《环境保护法》为参考蓝本,结合国务院2013年9月10日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因应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失灵的具体对策以下列顺序次第展开: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实施机制。

(一)非正式约束的培育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公众经验的积累和转变,个人对制度合法性的认识也会改变。国家对非正式约束的宣传投入必须足够灵活,使其不仅能赢得观念转变的公众的信赖,也能获得政府机构自身的拥护。

推行环保教育。民意——公众的自觉、共识和支持——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最佳动力。民意外在表现为社会舆论的压力,各类媒体扮演了兼具批判、督促与教育的多元角色。除了媒体宣传,环保教育应纳入学校正规教育范围。此外,每一次环保危机都是全民教育的最好时机。政府要协助环保社会组织从事环保公益工作。

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只有信息透明化才能建立公众、政府和企业的互信。在网络与通信如此便利的今天,环境污染的“秘密”已很难隐藏。

积极倡导绿色出行。通过提高交通硬件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公众树立环境友好型的出行理念,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民心,成为公众的共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响应。

增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公众自觉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反向驱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增强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对于企业,非正式约束还可以采用低成本的评判方式,让公众获知信息,如企业环保信用评级、环保产品或服务认证、环保标志等,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社会压力形成机制,以使非正式约束在实施上发挥作用。

(二)正式规则的完善

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措施。开放立法过程,鼓励公众参与,让各方利益主体介入制度创制过程。

优化大气环境标准。一方面,优化大气环境标准体系。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空间为依据分为二级标准,但没有专门设定公众人体健康标准,环境标准体系不科学。可参考其他国家的作法,如美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保护公众人体健康为依据划分为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一级标准旨在保护公共健康,包括“敏感”人群,如哮喘病人、儿童和老人的健康。二级标准旨在保护公共福利,包括保护动物、农作物和建筑物免受污染破坏。具体规定参见“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NAAQS)”,http:∥www.epa.gov/air/criteria.html,2013-6-11浏览。日本的环境标准分为保护人体健康的标准和保全生活环境的标准。[17]146另一方面,优化大气环境标准的制定程序。制定程序要充分公开,借助各类媒体周知公众,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杜绝回避公众关注的事项,使标准真实的预测、判断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风险。保持编制机构的中立地位,避免特殊利益集团的介入。

全面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将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相结合,作为控制企业排污和政府监管的核心制度。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污染源实行全过程控制。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区必须采取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且应涵盖更多的污染物。强化达标管理,“达标”不仅要求大气排污者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要同时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即“双达标”。

建立限期达标制度。对于未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增加大气排污者的违法成本,使其违法无利可图。《大气污染防治法》不设置罚款上限,按照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和违法时间,实行“按日计罚”。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大气污染严重、人口密集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市PM2.5治理。

加强交通大气污染防治力度。首先,从源头对油品质量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标准。其次,建立机动车环保性能监督检查和不达标召回机制。再次,突出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对控制机动车大气污染的重要作用。

(三)实施机制的强化

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改革以GDP为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切断政府机构与排污企业的利益纽带,将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决定其是否升迁的主要指标。这是解决实施失灵的根本所在,“釜底抽薪”。

合理设置执法权限。针对目前存在的大气环境执法权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统一执法主体,把分散于其他专门管理部门的环保执法权力适当集中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权。部分监督管理权必须由其他相关部门行使时,也应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能对行使这些权力的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监督。[18]

充分创制各种机制,调动和引导企业、公众及环保社会组织在实施中发挥重大作用。有学者称为“三元执法”,即环境监察部门动员企业和公众力量参与执法过程,推进环境监察机构、公众、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建设,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力度,奖励守法企业,通过公众的外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和执法部门的强制执法形成三者相互公开、相互制衡的关系。[13]

全方位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包括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是纠正实施失灵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可以提高政府的责任感,使问责制真正实施到位。可以监督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履行职责,迫使政府全面制裁环境违法行为。可以为公众参与环境法律的执行提供机会,从而改变企业和公众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的非对等性。另一方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弱势的公众与强势的企业之间博弈的利益表达和权利救济机制,可以便利公众和环保社会组织监督企业守法经营,实现对环境侵权的有效抑制,同时也可以培养公众环境意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已经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出规定,下一步需要在司法实践中继续完善。继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应是下一阶段着重探索的领域。

实行环境司法专门化。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正式成立,这将有助于环境司法的专业化、技术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司法失灵的处境。尤为重要的是加强环境法官的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淼淼,钱春弦.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发布[EB/OL].(2013-01-13)[2013-06-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13/c_114348710.htm.

[2]武卫政,孙秀艳,刘 毅.我们的空气怎么了[N].人民日报,2013-01-13(4).

[3]北京2013年雾霾天近60年最多100天里占46天[EB/OL]. (2013-04-17)[2013-06-19].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3-04/17/c_124594166.htm.

[4]吕宗恕.“土家庄”的空气救赎 ,石家庄:围剿烧烤,进京跑“气”,投资百亿[EB/OL]. (2013-06-21)[2013-06-24].http:∥www.infzm.com/content/91573.

[5]胡苑,郑少华.从威权管制到社会治理——关于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几点思考[J].现代法学,2010,(6).

[6]余光辉,陈亮.论我国环境执法机制的完善——从规制俘获的视角[J].法律科学,2010,(5).

[7]李艳芳.公众参与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8]Douglass.C.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EB/OL].(1994-12-14)[ 2013-05-18].http:∥ideas.repec.org/p/wpa/wuwpeh/9412001.html.

[9]杨圣坤.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失灵的法理思考[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10]李振宇,黄少安.制度失灵与技术创新——农民焚烧秸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5).

[1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蔡文灿.整合视野下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探析[D].武汉:武汉大学法学院,2005.

[13]陆新元.中国环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增刊.

[14]张沉.整治水污染宜用“重典”,中美专家吁请“按日处罚”入法[N].经济观察报,2007-09-24(12).

[1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6]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汪劲.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何燕.析中国环境执法的现状与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

The Failur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stitution and Its Solutions in China

——Taking 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s the Analysis Frame

CAI Wen-can

(Legal School, Huaqiao Univ., Quanzhou, 362021 ,China)

From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e failure of institution is the key reason of air pollution be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China, which manifested itself in inefficient of the formal rules, week of the enforcement mechanisms and lack of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the plight of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stitution failure is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China should adopt a way combining the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with the mandat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with referring others’ institution to build an effective program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cluding fostering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perfecting the formal rul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enforcement mechanisms.

Key words:

air pollution control; failure of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责任编辑龚桂明】

作者:蔡文灿

第2篇:俄罗斯海洋生态污染及其防治

摘 要:近年来在俄罗斯沿海海域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海洋水域污染的来源,评估了海洋水域的污染程度,探讨了俄罗斯的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海洋水域以减少和避免环境恶化危害到人类的健康等问题。

关键词:海洋水域;生态;污染;防治

广阔无边的俄罗斯自然离不开各种海洋环境,然而,在海洋和沿海空间的自然特点创造了海洋独特的环境状态,再加上经济活动对海洋和沿海空间的影响,形成生态状况的海面,也就是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特征。这些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稳定的,从而导致了海上环境条件的可变性。过去几十年中,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导致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的污染。因此,俄罗斯海洋及其生物群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俄罗斯海洋是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海岸线长度约3800公里。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南到黑海之滨。这些海域非常多样,我们要研究和探索他们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俄罗斯远东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位于滨海边疆区南部的日本海岸边,是1978年5月24日经前苏联部长会议批准设立的,属于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唯一的一个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远东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基因储备。

二、俄罗斯海洋水域污染程度特征

(一)海洋水域污染的来源

任何经济活动与水源链接都关系到周围的环境。各种自然现象、产业、工业、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人类活动等都将影响地表和地下水,这些影响又导致水环境污染,其外在物质使水质恶化,降低水的质量,形成水污染。

根据国际术语,海洋污染是由人的介入,使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到了海洋环境,对动物和植物造成危害,恶化海洋环境质量,减少它有用的物产。污染,进入含水媒介,以不同的方法、标准和目标的方式进行分类,所以,通常是孤立的物理和生物污染。

1、化学污染是通过增加有害杂质含量改变水的天然化学特征。如无机物(矿物盐、酸、碱、粘土颗粒)的含量和有机的性质(原油和石油产品、有机物质、表面活性剂、农药)。

无机污染。主要是无机(矿物)污染物,是各种各样的化合物(砷、铅、镉、汞、铬、铜、氟化物)产品。由于人类活动,大多数在水中下沉。重金属被部分吸收,然后被送在食物链更加组织完善的有机体。重金属是由浮游植物吸收,再通过食物链中更高的生物传递。除了从传染源的水生环境有害物质外,还包括无机酸和碱性物质,改变水的酸度。在基本的海洋污染源之中由矿物物质和由生物活动所产生的元素应该提及食品工业和农业污染。

有机污染。在入海中的从土地中带入的非常重要的可溶性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包含矿物质、营养和有机残留物。废水中含有有机悬浮或溶解有机物质,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状态。析出和淤浆的底部倒入完全停止这些微生物参与在这个过程中的水的自净。腐烂的降水资料,可形成有害的化合物和有毒物质,如硫化氢,一个完整的水导致了河流的污染。悬浮液中存在的困难,因为光的穿透深度,速度变慢光合作用的过程。水质量的基本卫生要求之一是氧气所需量的内容。是一切有害的污染,其中以某种方式有助于减少氧含量。表面活性剂脂肪、油脂和润滑油形式表面上的水膜,可防止水和大气中的有害颗粒,从而减少了水的氧饱和度之间的气体交换。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其中大部分是独特的自然水域,与工业和市政污水的河流。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延迟处理设施的建设或管理不善造成水流域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

石油和石油产品,是最常见的污染物。最大损失是与石油关联的采矿地区运输。紧急情况下向船外排水油轮清洗和压舱水,这一切都是由于海上航线永久性污染领域的存在。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沿着河流而下,与家庭用水和雨水混合。一旦在海洋环境中,油扩散最初的膜的形式,不同的能力的形成层可以判断其厚度。油膜改变入水的光谱和光的穿透力的强度的组合物。

农药是一组用来防治病虫害和植物病害的人工创建物质。农药可分为以下几组: 虫害控制、杀菌剂和控制植物细菌性病害,对杂草的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生产农药,在杀死害虫同时,对许多有益的生物造成伤害,并削弱了健康的生物群落。在农业方面,长期的问题,从容易造成化学污染的方法,发展到生物环保型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工业生产的农药伴随着出现了大量的副产品,废水污染,在水生环境中更容易满足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代表。在污水处理行业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被连接它们的使用过程中,如分离的产品的化学技术,制备聚合物的方法,改善条件钻探石油和天然气井,腐蚀控制设备。

重金属(汞、铅、镉、锌、铜、砷)是常见的剧毒污染物。然而,它们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业过程中,尽管对工业废水进行了处理,但是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仍是相当高。铅——一个典型的微量元素存在岩石、土壤、天然水体、大气、生物之中。最后,铅,活跃分散在人类活动的环境过程中。许多国家的出海通道,海葬产生不同的材料和物质,如在疏浚土挖掘,钻孔,夹渣,工业废物,建筑废物,固体废物,炸药,化学品,放射性废物。在复位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污染物的水的材料传递到溶液中,改变水的质量,其他悬浮颗粒被吸收及传递到底部沉积物中。在同一时间增加水的浊度。有机物质的存在往往导致水中氧气快速的减少,溶出的雾气、溶解的形式,硫化氢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大量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存在下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恢复环境,在该环境中含有硫化氢、氨,金属离子的存在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污染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底栖生物等等。重设倾销材料的底部和长高浊度会导致久坐不动的底栖生物窒息死亡,幸存的鱼类、贝类和甲壳类动物降低生长速度,由于喂养和呼吸作用的条件恶化,往往这些物种会产生变异。尽快阻止在底部长时期增加的浑浊材料,在控制期间,组织对海洋有重大污染性的企业进行清理,还要检测对排放海中的所有污染物排放材料。

2、物理污染是一种热污染和一些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或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各种放射性核元素,其放射性与化学状态无关,每一放射性核元素都能发射出一定能量的射线。放射性核元素排入环境中后,造成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可被生物富集,使某些动植物特别是一些水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元素可比环境中的正常值增高许多倍。放射性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种放射性“三废”的治理与排放的管理,制订放射性防护标准,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以减少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此外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远离放射源,必要时穿防护服。

3、生物污染由可导致人体疾病的各种生物特别是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引起的环境(大气、水、土壤)和食品的污染。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厂废水、垃圾和人畜粪便(以及大气中的漂浮物和气溶胶等)排入水体或土壤,可使水、土、环境中虫卵、细菌数和病原菌数量增加,威胁人体健康。污浊的空气中病菌、病毒大增,食物受霉菌或虫卵感染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海湾赤潮及湖泊中的富营养化,某些藻类等生物过量繁殖,也是水体生物污染的一种现象。

(二)海洋水域污染的实际评估

水污染特征污染物在海上极限值。根据极限值进行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超过极限值,特别是多次,意味着污染特别严重,甚至危机海洋环境状况。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正在改变,主要是由于其清洁本身。自然杀伤性的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自然能力破坏较大。

(三)俄罗斯海洋污染程度分析

在俄罗斯所有内部和边缘的海域,人为强制试验和商业活动对海洋造成了污染。特别令人关注的是核废料对巴伦支海的污染。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海岸外的内陆海。向南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连,且向北延伸。大部分的污染物进入亚速海,唐和库班河流,约40支小溪流的流动,广泛的侵蚀海岸,存在普遍辐射。

污染物的来源包括:海洋垃圾堆积,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城市污水释放,酸雨等等。

1、环境灾害。

2007年11月11日,一艘俄罗斯油轮在连接黑海与亚速海的刻赤海峡中遭遇暴风断为两截,泄漏了2000吨燃料油。11月12日,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官员称,刻赤海峡12公里长的海岸已被污染,3万只海鸟已死亡。

黑海。海岸线的长度在克拉斯诺达尔地区大约400km处。黑海地区的水域在俄罗斯联邦的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被描绘为“适度地污染”,这里分布的超营养作用形成区域氧气缺乏。

由于密集的经济活动使潜在的休闲度假区正在恶化。以下因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严重污染的河流到达大海,特别是径流包含化学肥料,尤其是硝酸盐和磷酸盐。浮游植物的快速增长,和多细胞性的海藻减退和死亡。

——水质污染的石油和石油产品 (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西部的大海,而这占了油轮运输,以及端口的最大容量)。因此,这就导致海洋动物吸到海上溢油,致使其死亡。

——人类活动的水质污染进入海洋和未经处理或不能充分处理的废水等。

——鱼的大量被捕获。

——禁止的,但无处不在的底拖网捕捞,破坏性的底部生物群落。

——许多水土资源建造的不合理。

由于缺乏或不当使用排水管道,大量污水厂、污水污染磨损网络,没有雨天净化检测。没有发生改善卫生海水化学指标:样品10.6%,不符合标准。最大的海水污染城市是索契。加强港口吞吐量,军事基地(港口)新罗西斯克海军大院转运试运行造成海洋环境退化, 生物生产力下降和海岸的各个部分的鱼类种群减少。

2、北极海域石油烃和农药的污染。

海上漏油的污染是一个重大紧急燃料溢出,周期性地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地区。最近10年影响了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舰队、口岸和船修理公司都增加一个紧急情况的风险防范。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海水中有油的面片,和胶体溶液,乳浊液,油聚集的形式。烃类,在海水中的最大允许浓度是0.05毫克/升。不断累积的碳氢化合物,通常主要结合在地球化学障碍区部分,包括“河海”边界的限制。不良生物学效应的石油和其他污染物在光层上最伟大的极地生态系统,因为低水和空气的温度,抑制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氧化烃类的自然过程。在大规模项目探险开始之前碳氢化合物产石油的区域和主要输油管,在这个区域不可以被考虑作为因素,极大使环境情况复杂化。

大部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往北极地区。这种水域污染的内容是微不足道和不能被视为一个严重的污染来源。评估问题是在北极海岸大气中放射源是从哪里来的,当前,困难在于缺乏系统的信息。

远东海域的污染日益严重,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是由一些纸浆和造纸,发电,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住房和公共服务,造船和修船设施,商业所污染的。在沿海水域的海洋与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萨哈林,马加丹州和勘查加地区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未经充分处理。因此,海湾,入海口,停车处在远东地区的港口和基地的位置是传统标明含量高的石油和石油产品,重金属和有毒化学品。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在鄂霍茨克海海湾中心,日本鞑靼海峡沿西海岸。萨哈林岛和金角湾。在海湾的中心从火电,煤炭,纸浆和造纸工业,公用事业的城市马卡罗夫,多林斯克,无抵押污水处理设施排放的废水。沿海水域油污染最为严重。主要的鄂霍次克海由工业污水污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较小,表面流失污染有油区域的疆土,位于西北部分。

三、俄罗斯的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海洋水域

(一)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几十年前,水污染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还很小,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海洋的石油污染,无疑是最常见的。其中大部分是涉及运输和海上油田的发展,大陆石油污染通过径流进入海洋。海洋的油污染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也许起初是一些厘米的水面的薄膜,以及溢出油厚度覆盖面。在一段时间是油被形成的乳化液污染了水域。长久以后出现肿块,能够长游在海面。对游泳肿块燃油贴上各种小型动物, 很容易被鱼类和鲸吞下。一旦这些鱼被捕捞,人类食用后也会产生危害。

原油的所有成分对海洋生物都有毒性。对石油的海洋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石油污染会降低多样性变化的比率。如此丰富的开发使微生物饲料对石油烃和这些有毒生物产量降低。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慢性接触,即使是低浓度的油也会而逐渐降低初级生物生存能力。油具有另一个令人不快的副作用属性,能够溶解一些其他的污染物,如杀虫剂,重金属,及其烃一起在表面层中,更多的浓缩的油而含毒。部分含有芳香油物质,如苯致突变和致癌。现在收到了许多海洋污染的诱变效应的证据。这些有害毒素循环进入海洋食物链。

最大数量的石油集中在小小的表层海水,在海洋表层水域中集中了大量的生物。表面油膜阻隔大气和海洋之间的气体交换。更改解散并提供氧气、 二氧化碳、 热,海水的反射率变化的过程。加上河川径流携带重金属进入海洋,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河流径流量的总价值为每年46万公里的水。加入他在海中涉及到200万吨,20万吨的铅,镉和10吨汞。最高水平的污染是沿海和内陆海。一个显着的作用,海洋和大气的污染。因此,例如,最多30%的汞和50%的铅每年进入大海,通过大气转移。特别危险的海洋环境及其毒性效应是汞。微生物工艺的影响下有毒无机汞变成毒性更大的有机形式的汞。积累在生物蓄积性鱼类或贝类的甲基的汞化合物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或健康。汞、 镉、 铅、 铜、 锌、 铬、 砷和其他重金属不只是堆积在海洋生物,还会使海洋食品中毒,严重影响到居民。有毒金属,即其每单位重量海洋生物对海水中浓度积累率变化很大,从几百到几十万,金属和物种的性质而定。这些比率显示如何有害物质积累在鱼类、 贝类、 甲壳类动物、 浮游生物和其他生物。

污染的作用及其危险。首先,危害海和海洋所有生存的居民,这些后果是不同的。在呼吸作用,增量的过程和倍增有机体打乱之后在细胞的化学成分上的变化和致癌作用是可能发生的。在慢性污染期间,特别是这些现象频繁地被记录。

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在一些较高级单元分类。鱼的生态系统的干扰是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变化显著的是一般的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这种特性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迹象,在内海特别显著。里海,黑海,波罗的海,在过去10 - 20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了近10倍。在日本海中成为一个“红色浪潮”,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在这迅速发展微小藻类,然后消失在水中的氧气,杀死水生动物,并形成一个巨大的质量衰减的残留物,有毒,不仅在海上,但也大气中。

(二)海洋水域的保护

1、海洋的自动清洁。

海洋的自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物质的一般污染时他们的组织成分被破坏,海洋处理碳氢化合物和污染的能力不是没有极限的。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失去了清洗本身的能力。有些的海湾和小海湾,大量积存的沉积物的油几乎转入死亡地带,形成死亡区域。

有氧化剂的油污染海水的微生物和强度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分配的区域石油污染的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增长对石油的细菌数高达一百万升海水。随着微生物的数量恒定油污染的地方生长和物种多样性,这可以归因于油的化学组合物的巨大复杂性,其中的各种组件可以只被消耗某些类型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和其他油污染的强度之间的关系 使人们有理由考虑氧化微生物油污染的指标。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的海洋微生物,作为一个单元的外来物质的反应。不是很多的各种有机体都能够完全分解油。这些形式都很少从水和油退化。混合菌群更有效地破坏了油和碳氢化合物。据估计,仅在西北部的黑海蚌超过每天100立方米的水过滤。各种的生物每天都清洗巨大的杂草。

海洋有机物(他们的行为和状态)是显示油污秽,即他们是环境的生物监测。然而,不仅海洋有机物被管理,而且直接参加处理自然自清洗物产。微生物已知的物种,包括细菌,真菌,酵母,在海洋中它作用是油和碳氢化合物的分解。然而,微生物的坚固作用在与杀虫剂的战斗:本身积累有害的产品,细菌表明海洋环境的污染。几乎没有破坏海洋和生物区系的外部效应,排泄系统失去平衡,平衡正在转移中的外部影响的效果逐渐减弱。

2、保护海和海洋免受污染。

海和海洋的保护不只进行各种水的净化的研究、引进新的方法和技术的清洁,还应制定和确定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文书。1954年伦敦会议提出海洋环境保护,使海洋环境免受污染。这是第一次在人类的历史上定义了义务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法律文件。

1958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制定了《日内瓦公约》,但由于该次会议与会国较少以及公约存在的缺陷,只是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强制执行法律禁止污染海石油、放射性废物和其他物质。

国际公约在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1973年在伦敦召开了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3年的“公约”规定:防止对海洋的污染,不仅是石油,还包括其他有毒液体物质和废物(污水,垃圾船等)。根据该“公约”,每艘船必须有一个证书,船体、机械和其他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不污染海洋环境。该“公约”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排出的水油轮的油含量,超过70吨的船只,必须有清洁压载舱接收,在这样的车厢禁止石油运输。在某些地区完全禁止所有排放油污水,排放400吨以上的油轮和干货船从他们只能下载到岸上的接收设施。所有的运输船只配备与分离设备清洗沥干水分和油轮,设备进行清洁不排放入海的石油残余物的液货船。船舶废水,包括国内,开发的电化学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

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制定了一种净化乳液海洋油轮的方法,完全排除油进入并确保绝对纯度的油轮清洗后的水中无污染。冲洗水添加剂混合物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简单的清洗安装,无需重置与再生的他们供以后使用的船舶污染水或油残留的油轮。使用这样的设施,油轮清洗时可通过污水处理厂,清除固体和脱水残留的油洗净。对于应用系统的治疗港口水域意外泄漏和油污染浮动分离器在距离港口10海里英里的海上,清除海上浮动油和沿海岸碎片。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可取的,以防止扩散的油状物是不是机械(吊杆),以及物理和化学方法。用于此目的,油斑或只是背风引起表面活性剂的整个周长。事件的一个主要的泄漏,而使用机械的和化学的方法,包含浮油。建立药物泡沫,漏油事件完全挤压泡沫作为吸附剂,可以重用。这些吸附剂是非常舒适的,因为使用简单的技术和成本。然而,这些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是不成立的。

目前,被开发的基于瓦砾的工具植物,矿物和综合性物质。主要要求收集油水的表面,使用吸着剂,帮助收集水表面上浮物。这些物质已成功地测试了泄漏的柴油的敖德萨港口。但他还存在一定的缺点,他们不能被用在海上。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找到了解决石油污染的有效手段。但这种技术还不能还原海洋的纯度。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防止污染。

3、海洋沿海水域的保护。

沿海水体保护区、附近区域水设施领域采用一种特殊的制度,以防止水的污染和枯竭。保护区的沿海区边界是确定实际和未来的海水人口和两区的卫生保护。该地区的海水组织提供流行病学的安全,并防止水受到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海区域的宽度通常是不小于2公里。在第一区的卫生保护区不得超过既定的标准比率为降低废水的微生物和化学污染。沿岸海区域的长度和宽度必须至少有10公里。第二个区域的卫生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的水和卫生保护区倾倒船舶和工业设施。第二区的边界定义按照国际公约的要求,为国内外海洋的领海边界。

禁止向海里废水排放生产原料、试剂。禁止倾倒工业和生活废水,包括船舶、边界地区的污染水源。评估有机污染程度和性质,超过规定生产标准,根据总体卫生状况和其他直接和间接卫生指标海水污染。倾销、拆除和处置的废水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在按照现行标准电离辐射与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来源的辐射安全和卫生规定的工作。在设计和建筑深刻下降废水的沿海海水,选择下降和演算应该考虑到混合和稀释:沿海洋流的本质和方向,正常风方向和力量,浪潮衰退和其他自然因素。设计、废水长深斜坡工程和技术解决方案应考虑到海洋学因素(深水海流,密度和温度分层的水域、湍流扩散过程等)以促进消除的传入粒子。

计算证明必要程度的净化、中和、消毒,并确定混合和稀释废物水与海水作为原水文数据组成的最有利时间和健康指标。沿海地区的海水的属性在最激烈的时候使用的条件,有强制性协调与卫生流行病控制机构提供能力和排放水在海中,以及选择站点的新设施、改造、 扩建,或企业技术改造的条件。组成河流流入大海的水管理区,河口水属性必须满足要求水用于游泳和体育活动取决于这些水域的自然功能。

在有益健康的保护区域允许放射性物质从船流。这条约定起源于1973年国际公约确定船舶污染预防。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在船运行时,保证充足的清洁和流出物的消毒;(2)放电不能导致可看见的浮动坚实微粒的出现,并且不能使水上颜色发生变化。在港口、码头和船舶上,排放的污水,应该通过全市污水排水装置。固体垃圾、废物必须要用特制容器装上船上岸后进行处理。在研究、勘探和开发自然区域,应禁止工业和家庭污水,污染水放射性物质生产和其他废物。大陆架的边界地区,水资源需求属性组成和海水应符合规范要求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4、俄罗斯海洋水域的监测。

按照1958年和1973年的“伦敦国际公约”和“预防污染的波罗的海公约”的要求,海水污染控制研讨会在俄罗斯举行。海洋环境监测由俄罗斯联邦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执行。在俄罗斯的所有海洋水进行化学指标监测,控制海洋污染。建立603个海洋观测站,20个固定水流工作站和11个个海洋实验室。水生生物实验室监测海洋污染的11个水生生物指标,提供每年超过3000个样品的12项指标。

海洋污染控制水平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化学和水生生物指标,水体污染和泥沙,特别是在度假胜地和渔业领域地区的海洋受到强烈的攻击;

海洋中的污染物,在界面上的“水气”发生过程,污染物,其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扩展和改造;

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污染浓度的依赖性,这些变化的自然循环过程,特别是经济活动的水文气象模式。考虑温度变化、流量、风速和风向、降雨、大气压力水平,空气湿度等。

地方监视网络允许您迅速辨认污染的领域。当选择的地点位置基于水化学和水文状态、 和区域地形。所有海洋监测站是标准的地理视野同步观察,包括近底部图层的水,以及跨越属性 (密度、 盐度、 氧气等) 的图层。

监测污染的水平项目或海洋驻地被划分成三个类别。

海洋站1类(单一站台)用于高污染水平迅速找出最受污染区附近的污水和来源。第 1 类站位于尾部空间河口区,影响农业、 废水油基地、海上油田地区的渔业或文化和娱乐价值的领域。削减方案包括一个每隔十年溶解氧、石油和污染物的一两个特定地区。整个方案包括核查每月一次观测结合起来的参数:

存在污染物:石油,有机氯农药,重金属(汞,铅),苯酚,洗涤剂,和区域的特定污染物;

环境指标:溶解氧,硫化氢,氢离子浓度,生化需氧量5天,硝酸盐氮,氨氮,总氮,磷,磷酸盐,总磷,硅;

水文气象要素模式: 海水的盐度、温度,空气和水方向流动的速度、透明度、海水颜色。

海洋站 2 类别(单站或地点) 用于确定污染的程度和趋势中污染最严重地区和城市、 港口、沿海水域和河口、海湾以及工业综合体、采矿、农业径流、交通和渔业等领域的位置及其变异性。

海洋站3类别旨在获得污染的本底资料,系统地介绍发展研究其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定义的元素的化学物质的平衡。它们位于海水域,凡有较低级别的污染,或在较清洁的水域,每季都进行一次观测。

目前,俄罗斯海洋面临着巨大的自然影响。特别是黑海和里海,在过去10年中在人为影响下几乎完全改变了其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白令海和巴伦支海的放射性废物处置造成很大的污染备受关注。

自然水资源的保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一次又一次我们听说水环境的危险境况, 但到现在为止,仍有很多人我们将有时间来处理所有困难。然而,人类对水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善的情况下,需要有针对性和测得的响应。在水生环境中负责任的和有效的政策将是可能只有当我们已经积累了良好的数据的当前状态的环境,以证据为基础的知识,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开发新的方法,以减少和避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苏云天.俄罗斯国家海洋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04).

[2] 谢素美、徐敏.海洋环境保护价值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04).

[3] 岳昂.海洋资源保护方法研究[J].学理论, 2012,(32).

[4] 窦博.俄罗斯海洋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 江南.海洋污染何日休[J].观察与思考,2010,(09).

[6] 郭旭.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洋数据集和数据库[J].海洋信息,1999,(02).

[7] 王四海、孙运宝.俄罗斯海洋大陆架油气资源现状与潜力探析[J].海洋科学,2010,(08).

[8] Новиков Ю. В. Экология, окружающая среда и человек. М. 1998.

[9] Вершинин А. Жизнь Черного Моря. М.: МакЦентр, 2003.

[10] Глушкова В. Г. , Шевченко А. Т. Эколог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России и ее регионов. М.: 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 2002.

[11] Новиков Ю. В. Экология, окружающая среда и человек. М. 2008.

作者:白海荣

第3篇:城市水污染起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在对江苏省城市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事件及其影响进行综合探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水污染起因的多视角系统分析,从预警监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水污染防治规划、排污权制度、上下游联动防范以及节水防污意识等方面提出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从而为防止城市水污染事件的再度发生,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提供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 水污染 事件 起因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申鹏(1990-),男,江苏姜堰,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热能与动力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急剧增加,排污量也随之增加,导致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污染事件等现象发生。水污染事件[1-4]是指含有高浓度污染物的液体或者固体突然进入水体,使某一水域的水体遭受污染从而降低或失去使用功能并产生严重危害的现象。导致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工业废水排放、有毒物质泄漏、二次供水过程中引起的污染等人为因素,以及水灾、地震、干旱和战争中化学、生物武器造成的污染等自然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地表径流、污染物沉降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从而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并进一步威胁城市饮用水源安全。江苏省位于长三角地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支撑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近几年来,江苏省城市水污染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威胁到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水污染起因探析

2.1 江苏省城市水污染事件

2.1.1 水污染事件概述

江苏省城市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事件概况如表1所示。

2.1.2 水污染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剖析

根据表1所示实例及相关资料可知,水污染事件对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5]:

(1)威胁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和生命健康。城市供水源地受污,导致城市自来水水质下降甚至断供,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易引发致癌、致畸、致突变,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威胁生命健康。

(2)破坏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水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度很大,往往造成一定区域的生态失衡,有的甚至造成长期的危害,致使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3)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水污染事件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由于水体严重受污,未达到工农业的用水水质要求,影响工业生产,农业灌溉,进而影响工农业产值。水产养殖业和河流观光旅游也因为水质恶化而到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环境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4)引发社会纠纷。水污染事件导致自来水不能正常饮用,销售商借机哄抬矿泉水等饮用水物价,易引起社会混乱。上下游跨界水污染事件往往导致下游地区经济和生态受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支撑,上下游地区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因各自利益难以达成协商一致,易引发官司纠纷和冲突。

2.2 城市水污染起因的多视角探析

导致城市水污染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是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随意排放废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人为大量排放污染物,缺乏对污染物的严格控制和监管,未及时达标处理污染物,是导致城市水污染存在的根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水污染起因进行多视角探析。

(1)城市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一方面,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此外,较多的悬浮固体、病毒和细菌伴随着地表雨水径流汇入河流,导致水体受污,水质下降。另一方面,污染物未及时处理,产生累计效应,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暴发,进一步导致水环境恶化。

(2)上游城市污水下泄带来大量污染。上游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处理或未达标处理,直接开闸下泄到下游城市所在地区。若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侵入到下游地区自来水取水口,极易造成饮用水源地污染发生。

(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制薄弱。由于目前排污权总量控制的相关政策未得到严格规范地实施,造成相关工业企业的排污权总量控制缺乏保障制度。另外,尚缺乏排污权交易制度立法依据,实践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及不断变化等诸多问题,不少企业为了利益,存在偷排污水行为。

(4)水污染治理不到位。由于受资金缺口制约,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难以保证正常运行。部分污水得不到处理而直接排入江河,部分污水处理厂能力闲置,或因管网雨污合流影响污水处理正常运行等一系列问题。

(5)水污染多头管理造成监管缺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众多,主要包括环保部门、交通主管部门、水行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卫生部门、建设部门、农业部门、渔业部门,以及江湖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造成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水污染监管缺位。

三、城市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城市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暴露出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以及基础工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接连不断的停水警报声中,水污染应急预案在很多地区相继出台。然而,应急只能是在事发之后,却并非治本之道。只有解除污染威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而为防治城市水污染提供有利的保障。

3.1 建立水质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城市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应主要着眼于对城市供水水质的预防跟踪、紧急通报和应急监测,及时掌握重点企业、重点敏感地带、河段等的污染隐患情况,建立详细的档案[6],实行旬测旬报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水质监测人员培训、仪器设备装备和技术储备,按照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进行水质监测,重点污染源要立即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做到事前有预防,事后有跟踪。

3.2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

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鼓励节水型、高技术、污染少的企业发展,对于污染严重而又无法治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按照城市环境功能分区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使工业生产与环境能够协调发展。

3.3 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规划

做好城市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拆除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有污染项目。实施雨污分流制,规划并建设完善的雨、污网水系统。落实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制,督促其实施所负责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抓好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带动治污工作的深入开展。

3.4推进排污费征收制度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各省市制定的《排污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大力推进排污费征收制度。严格执行排污费征收标准,坚持“依法、全面、足额、按时”的征收原则,在能够补偿环境治理的成本的基础上,一方面使治污企业能够盈利,另一方面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提高排污费征收率,加强组织领导及资金监管,切实抓好排污费征收、管理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工作。

3.5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实现环境容量高效率配置,有效控制污染。政府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环境容量大小、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城乡规划等诸方面条件,科学地对城市排污指标进行优化分配,然后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调节,以待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政府要在重点污染源建立排污交易政策,实施监督管理系统,努力提高维护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秩序的能力。

3.6 建立上下游联动防范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

因流域的整体性和人为行政区划分割间的矛盾、排污的外部不经济性,地方政府在无强制力协调解决环境问题的博弈中上下游地区难以合作,在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中效率低下[7]。对此,同一流域跨界的上下游地区应合理布置沿河岸产业结构,上游城市应制定相应的流域水环境事件防范应急预案,建立与下游城市的联动防范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减少和避免下游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

3.7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提高节水防污意识

加强并促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以价格杠杆推进工业和生活节水,以项目建设推进农业节水,鼓励积极提高污水回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全力推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污水减排目的,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大节水防污思想的宣传力度,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节水防污知识,提高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节水防污意识。

四、 结语

江苏省城市近年来水污染事件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敲响了环保的警钟。本文通过多视角的系统分析,对江苏省城市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事件及其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水污染起因进行多方面探讨,并从诸多方面提出了防治城市水污染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凤存,方国华,高玉琴.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思考[J].灾害学,2007.22(4):104

[2]刘岩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9.1(27):60-61

[3]陆曦,梅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8):15

[4]徐兴东.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应急[D].兰州大学,2008.5:5-6

[5]郝冬亮,张晓博,肖曲.城市水污染现状[J].科技风,2008.3:98

[6]谭映芬.水污染事件的监测与防治[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5):95-96

[7]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3

作者:蒋 静 申 鹏

第4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图为天津市某年四季PM2.5平均日变化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代表冬季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四季PM2.5变化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早晨峰值出现在7至9时左右,与人类活动相关 ②受大气运动影响14时前后出现低值

③PM2.5曲线变化与气温变化规律相同

④各个季节的曲线大致呈双峰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左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下右图为197

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双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A.控制人口数量 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 D.缩减生产规模 5.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2016年和,江苏某学校迁入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专家调查发现新枝附近新开挖地块曾经是化工厂旧址,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物成分与学生疾病直接相关 (1)简析学校附近有污染的地块引发学生疾病的主要途径

(4分)

(2)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危害更大请说出其理由

(6分)

6.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室内环境污染行为,其中有害物主要包括甲醛、苯、氨、放射性氡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2年有4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实际上已成为人类面对的最大环境杀手。下图是2011年长江流域典型城市室内空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状况的调查统计图。

请简述上海和重庆室内空气中VOCs超标状况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生活提出几点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10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媒体发布了第一季度全国7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超标天数比例为55.6%,其中PM2.5的超标天数几乎达到一半。污染较重的前10个城市是唐山、石家庄、西安、成都、邢台、保定、西宁、邯郸、廊坊和太原,北京排名17位,空气最好的是海口。

材料二: 3月2日的一场阵雨过后,唐山气温明显下降。3月3日唐山迎来罕见的晴好天气。下图为3月3日至3月4日的空气质量实况。

(1)一季度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最差是哪个地区?(2分)

(2)对比图中A、B两段空气质量指数,并分析成因(8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臵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 314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小岛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原因?(4分)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6分)

9.2015年7月15日湖北省环保厅发布的湖北省6月空气质量报告指出湖北省空气质量与同期相比明显好转。分析原因与今年5月1日起,湖北省行政区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有明显关系。

指出秸秆露天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10分)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答案

1.B 2.B 3.CD 4.BC 5.(1)开挖地块,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刺激学生皮肤(或被学生吸入);(2分)土壤中的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有害物质为蚊虫吸收(或附着),蚊虫把污染物传播给学生。(2分)

(2)土壤污染常常不易被察觉,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中难以被清除(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净化速度比在大气中或在水中慢);(2分)土壤中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污染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2分)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2分) 6.差异:上海甲醛和二甲苯超标率高于重庆,而苯和甲苯超标率低于重庆。(4分,每点2分) 措施:控制污染源;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室内空气净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得6分) 7.(1)、华北地区(答唐山等城市地区者不给分)(2分) (2)、A段空气质量指数低于B段(A段空气质量优于B段)(2分);A段空气质量指数较低的原因:(冷锋过境时)大风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阵雨的降尘作用;(2分)白天天气晴朗,对流运动旺盛,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分)。B段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的原因:(工业,交通等的)污染物的排放,因夜晚出现(辐射)逆温现象,不易扩散(2分)。

8. (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先进。

9.危害:秸秆露天燃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秸秆燃烧,极易引燃周围易燃物,引发火灾;破坏农田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

意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提高农田质量,促进农业增产;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大气污染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每点2分,任答两点)

第5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辅导

第六章大气污染与控制 山西电大

王彤梅

2009.9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概述了大气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结构、成分;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过程和特点;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气污染的防治原则和主要措施。

二、重点掌握:

1、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的概念和主要污染源。

2、大气污染的过程。

3、大气无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

4、大气污染是通过什么途径污染农作物。

5、大气污染主要类型及特点。

6、酸雨是怎样产生的,对农作物是怎样伤害的?

7、酸雨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有哪几种?

8、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9、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10、大气污染的防治原则和主要措施。

三、课程重点讲析:

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对流层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天气现象,如雨、雪、霜、雹、云、雾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在对流层聚集,大气污染主要也是在这一层发生。

对流层顶至高度约50~55km处为平流层。平流层内空气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大气透明度好,是现代超音速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由于平流层的空气无垂直对流运动,主要是平流运动,一旦进入污染物则难于扩散。

平流层顶至高度为85km处为中间层。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85~800km的高度之间。这一层空气更加稀薄,气体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处于电离状态,因此又将其称为电离层。

热成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散逸层,也称为外层。该层大气极为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有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称其为散逸层。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的范围大小,大气污染可分为:

(1)局部性大气污染 如某个工厂烟囱排气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2)区域性大气污染 如工矿区或其附近地区的污染,或整个城市的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是指更广泛地区,更广大地域的大气污染,在大城市及大工业区可以出现这种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是酸雨;

(4)全球性大气污染

指跨国界乃至涉及整个地球大气层的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存在状况,大气污染可分为:

还原型大气污染(煤炭型);氧化型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型)

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大气污染可分为:

煤炭型大气污染;石油型大气污染;混合型大气污染;特殊型大气污染

特殊型污染是指有关工厂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所造成的污染。这类污染常限于局部范围之内。

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分 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按污染物的排放形式分 点源、线源和面源。

按污染物排放空间分 高架源和地面源。

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 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按污染物发生类型分(最常用的方法)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氟化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依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称其为一次污染物或原发性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或续发性污染物,如伦敦型烟雾中硫酸、光化学烟雾中过氧乙酰硝酸酯、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等。

颗粒物

是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物质。

总悬浮颗粒物(TSP) 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绝大多数小于100µm。

飘尘

指粒径小于10µ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颗粒物质,包括煤烟、烟气和雾等。

降尘

指粒径大于10µm,靠重力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的颗粒物

碳氢化合物浓度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碳氢化合物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3,4-苯并芘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氟化氢对人的呼吸器官和眼结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吸入低浓度的HF会引起慢性中毒。目前在氟污染地区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常以植物为中间介质,即植物吸收大气中氟并在体内积累,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危害,最典型的是引起牙齿酸蚀的“斑釉齿症”和使骨骼中钙的代谢紊乱的“氟沉着症”。

大气中一类氧化力特别强的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统称为氧化剂。它们是二次污染物。

汽车、工厂等排入大气中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的表观特征是烟雾弥漫,大气能见度低。一般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

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或其他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我国酸雨特点如下:

(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3)降水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值低,夏季pH值高。(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室内空气污染

居室内生活燃料的污染、吸烟的污染、居室装修污染和建筑物结构的影响等。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由于大气中各种迁移转化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再分布称大气扩散。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主要是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大气湍流、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大气的温度层结是指大气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即指在地表上方不同高度大气的温度情况。由于近地层实际大气的情况非常复杂,各种气象条件都可影响到气温的垂直分布,因此实际大气的气温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总括起来有下述三种情况: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相同,此时r>0;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速不大时。

②气温基本不随高度变化,符合这样特点的气层称为等温层,此时r=0;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多云天或阴天,风速比较大时。

③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温,简称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此时r<0。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少云、无风的夜晚。

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逆温分为接地逆温和上层逆温。若从地面开始出现逆温,称为接地逆温,这时把从地面到某一高度的气层,称为接地逆温层;若在空中某一高度区间出现逆温,称其为上层逆温,该气层称为上部逆温层。逆温层的下限距地面的高度称为逆温高度,逆温层上、下限的高度差称为逆温厚度,上、下限间的温差称为逆温强度。

通过大气稳定度对烟流扩散的影响,可以直观地看出大气稳定度与污染物扩散的关系。

地形地势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地形地势千差万别,但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其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局部地区(湍流和温度层结)气象条件来实现的。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危害首先表现在植物生产上。对植物生长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氟化物和光化学烟雾。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首先从叶背气孔周围细胞开始,逐渐扩散到海绵和栅栏组织细胞,使叶绿素破坏,组织脱水坏死,形成许多点状、块状或条状褪色斑点,受害部位与健康组织之间界限分明。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植物,初期主要在叶脉间出现白色伤斑,轻者只在叶背气孔附近,重者则从叶背到叶面均出现伤斑,这是二氧化硫危害的主要特征,后期叶脉也褪成白色,叶片脱水,逐渐枯萎。

氮氧化物对植物的毒性较其它大气污染物要弱,一般不会产生急性伤害,而慢性伤害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危害症状表现为在叶脉间或叶缘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水渍斑,逐渐坏死,而后干燥变成白色、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逐步扩展到整个叶片。对氮氧化物敏感植物有扁豆、番茄、莴苣、芥菜、烟草、向日葵等;抗性植物有柑桔、黑麦等。

大气中的氟化物主要是氟化氢和四氟化硅。它们对植物的危害症状表现为从气孔或水孔进入植物体内,但不损害气孔附近的细胞,而是顺着导管向叶片尖端和边缘部分移动,在那里积累到足够的浓度,并与叶片内钙质反应。生成难溶性氟化钙沉淀于局部,从而干扰酶的催化活性,阻碍代谢机制,破坏叶绿素和原生质,使得遭受破坏的叶肉因失水干燥变成褐色。当植物在叶尖、叶缘出现症状时,受害几小时便出现萎缩现象,同时绿色消退,变成黄褐色,

二、三天后变成深褐色。对氟化物敏感的植物有玉米、苹果、葡萄、杏等;具抗性的植物有棉花、大豆、番茄、烟草、扁豆、松树等。

光化学烟雾中对植物有害的成分主要是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臭氧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从叶背气孔侵入,通过周边细胞、海绵细胞间隙,到达栅栏组织,使其首先受害,然后再侵害海绵细胞,形成透过叶片的密集的红棕色、紫色、褐色或黄褐色的细小坏死斑点。同时,植物组织机能衰退,生长受阻,发芽和开花受到抑制,并发生早期落叶、落果现象。对臭氧有抗性的植物有胡椒、银杏、甜菜、松柏等。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光化学烟雾的剧毒成分,对植物的毒性很强。PAN危害植物的症状表现为叶子背面海绵细胞或下表皮细胞原生质被破坏,使叶背面逐渐变成银灰色或古铜色,而叶子正面却无受害症状。PAN还能够促进植物整株老化,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对PAN敏感的植物有番茄、扁豆、莴苣、芥菜、芹菜、马铃薯等;对PAN抗性强的植物有玉米、棉花、黄瓜、洋葱等。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酸化问题;

2、森林破坏

(三)对各种材料的侵蚀作用

1、对建筑材料的侵蚀;2.对金属的侵蚀

(四)对人体的危害作用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间接的。例如许多国家由于酸雨的溶侵作用,使地下水中Al、Cu等金属元素的浓度超出正常值的10~100倍,饮用这样的水必然对人体健康有害。此外,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如果食用受过酸性水污染的鱼类,则也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伤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中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第一,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第二,附着在食物或溶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第三,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尤其是脂溶性物质更易从皮肤渗入人体。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受到影响,随后在生理上显示出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的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目前,困扰世界的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这些能使地球大气增温的微量气体组分,称为温室气体。

科学家估计,全球变暖对世界的影响集中在这样几点: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将引起世界温度带的移动,大气运动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降水情况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明显特点如下:

(1)大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但也有例外。

(2)全球降雨量增加,全球陆地降雨量增加了1%。

(3)沿海岸的亚热带地区会出现更潮湿的季风。

(4)台风的强度增强。

(5)飓风更频繁、更强大,并向高纬度地区发展。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控制对策

控制全球变暖,就必须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CO2的含量。

1、基本控制对策

(1)能源对策

①发展核能与氢能②开发利用新能源③开发替代能源

(1)绿色对策

2、发达国家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责任

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平流层15~35km附近。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不均匀,低纬度较少,高纬度较多,且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层的形状及臭氧的浓度都处于变化中。就是这样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99%的来自太阳的高强度紫外线,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随着对臭氧层功能的深入研究,臭氧层破坏后造成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忧思,这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致癌作用;(2)损伤人体免疫系统;(3)对眼的损伤

2.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过多地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会有各种不良反应。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臭氧层破坏对策

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由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对这些物质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应加以限制。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将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有效措施。

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从废气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回收的过程称为除尘。实现上述过程的设备装置称为除尘器。

依照除尘器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四类。

1、机械式除尘器

机械式除尘器是通过质量力的作用达到除尘目的的除尘装置。质量力包括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主要除尘器形式为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2.过滤式除尘器

过滤式除尘是使含尘气体通过多孔滤料,把气体中的尘粒截留下来,使气体得到净化的方法。

3.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也称为洗涤除尘。该方法是用液体(一般为水)洗涤含尘气体,使尘粒与液膜、液滴或雾沫碰撞而被吸附,聚集变大,尘粒随液体排出,气体得到净化。

4.静电除尘器

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库仑力)的作用实现固体粒子或液体粒子与气流分离的方法。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目前常用的脱除SO2的方法有抛弃法和回收法两种。抛弃法是将脱硫的生成物作为固体废物抛掉,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回收法是将SO2转变成有用的物质加以回收,成本高,所得副产品存在着应用及销路问题,但对保护环境有利。在我国,从国情和长远观点考虑,应以回收法为主。

目前,在工业上已应用的脱除SO2的方法主要为湿法,即用液体吸收剂洗涤烟气,吸收所含的SO2;其次为干法,即用吸附剂或催化剂脱除废气中的SO2。

对含NOx的废气也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净化治理(主要是治理生产工艺尾气)。

1.吸收法;2.吸附法;3.催化还原法

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物排放浓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减少,称为机内净化;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装置在发动机外部的净化设备,对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治理,这种方法称为机外净化。从发展角度说,机内净化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制定综合防治规划,实现“一控双达标”

2.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3.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源

4.综合防治汽车尾气

5.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6.加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第6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大全]

选修六《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2、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原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4、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原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

2、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世纪末,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在冬季频频出现四级污染指数,有时还发生五级污染。思考,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呢?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理解定义。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案例6”,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时间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危害。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后,完成案例分析

【教师总结】本案例讲述的就是大气污染重的急性中毒事件。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过渡】大气污染重污染物一般是哪些物质? 板书:

2、大气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中,有些可以造成地方性大气污染,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有些还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可吸入颗粒物。 板书:(1)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危害

【教师指导】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两个概念。

【教师讲解】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剩下的就

是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PM10, 它是空气质量播报重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鼻毛、分泌物、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

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过渡】我们了解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划分标准,那这些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进入肺部,会有什么危害呢?是不是一定就是有害的呢?

【教师指导】让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可吸入颗粒物吸入肺部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了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过渡】我们刚刚学习的是地方性的大气污染,我们知道有些还会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板书:(2)酸雨

【教师指导】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酸雨的概念,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以及酸雨的危害。 板书:<1>概念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3>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讲解】

1、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3、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乃至大量死亡。

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

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教师补充讲解】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教师指导】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2.18,思考我国酸雨特点和分布地区。 板书<4>我国的酸雨 A、特点 B、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阅读材料“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通过阅读达到以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下酸雨,在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于大气污染有关。

【过渡】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了解了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进行有效的防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第二部分内容——大气污染防治。 板书:

二、大气污染防治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措施。 板书: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大气污染的防治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7”,完成后面的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科研、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结构等措施,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治理上已初见成效。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8”,思考探究贵阳酸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有效措施。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教材选取我国北京,贵阳两则案例,虽然它们的大气污染现象,主要污染物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说明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措施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具有的普遍意义。

课堂小结:本节重点讲述了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其中重点以酸雨为例讲述了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的措施。学习完这一课后,大家可以留意你身边事物,哪些是对大气有污染的,当地政府有没有去治理?自己又有何看法?多些思考,通过身边的例子来领会这一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危害

(2)酸雨

<1>概念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3>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我国的酸雨

A、特点

B、分布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大气污染的防治

第7篇:农业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一、农业污染现状

化肥污染

农民为使土壤肥沃,大量使用化肥,而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剩余的三分之一则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农药污染

我国农药除30% ~40%被作物吸收外, 大部分多余的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而且我国农药使用中以杀虫剂为主, 占农药总用量的78%, 其中, 又以甲胺磷、敌敌畏等毒性较高的品种使用最多。目前, 在蔬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已占到32. 8% 农膜污染

我国每年有上百万吨的农膜投放到农田, 且其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膜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 是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在2万以上, 是难降解物质, 不受细菌等生物的腐蚀, 也不易在强日照等自然条件下自动分解。一般的农膜在土壤中自然降解周期为200 ~ 400年时间。年复一年, 农膜的碎片不断地累积在土壤中, 降低了土壤的渗透 性, 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极大地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同时残留的农膜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 影响其正常生产, 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 废弃物污染

我国养殖业盲目的集约化、城郊化, 种植业粗放的省工、高效的发展模式, 使每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业废弃物, 其中农作物秸秆6. 5亿t, 畜禽粪便及粪水19亿t, 蔬菜废弃物1. 0亿t, 其他类的有机废弃物约有0. 5亿t 近年来,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的主要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 由于复种指数提高, 农民为抢农时不得不就地燃烧秸秆。过度施用化肥使土壤中有机质不断下降, 而大量焚烧秸秆又使大量的有机养分以气体的形式失散到大气中, 既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又造成了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农业环境污染类型

1.大气污染型 这类污染物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如SO2 、NO2 等主要酸性气体, 通过酸雨形式降落到地面, 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

2.水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城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以及污染农用的排放水。污染物通 常以污灌、污水养鱼等形式进入环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

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固体废弃物、废渣、垃圾和污泥等。它们直接或间接进入农业环境, 使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

4.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化肥。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的程度与化肥、农药的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有关。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里, 但因其种类不同也可挥发到大气和流失 到水体中。

以上四种污染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可转化为水污染和大气 污染, 农业污染本身就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而且往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迭加发生。

农业环境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1.污染物一般浓度较低, 持续时间长, 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共同作用于人体。 2.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 从而改变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 4.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则很难消除, 如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以及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物质等, 能长期在农业环境中残留, 通过土壤、水体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健康。

三、农业污染危害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对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四、农业污染成因

分散经营导致的粗放经营模式

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等特点。由于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极其有限, 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不通, 加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成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分散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阻, 广大农户仍在延用旧有的粗放经营方式。单个农户分 散经营加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 农户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防治农业污染, 农民应该是“主力军”, 然而,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 使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农业污染不受重视, 环保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非点源”特性导致农业污染控制工作十分困难

“非点源”污染(即: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的。由于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 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 于是就形成了所谓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工业污染源明确, 称为点源污染)经过多年的治理后, 污染程度大为降低, 而农业非点源污染则由于来源和形成过程模糊不清, 在控制上十分困难, 且具有随机性、滞后性、模糊性和潜伏性等特点, 因此, 控制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要比控制工业生产导致的点源污染更困难。 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绿色农业生产缺乏利益推动

五、农业污染防治措施

实行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使用原材料的清洁生产,二是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三是产品的清洁生产。

阻断“循环链”

现在,在农村流行的沼气池,解决的是粪便回收利用节约农业能源问题;现在流行的绿色生态农业,解决的是无化肥污染的有机化问题。

实际上,现在的污染,比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中的酸雨等,这些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大量流失的废氮会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挥发,以N2O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温室气体之一)形式逸失到空气里。过量的氮肥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污染存在于一个大循环体中,这个大循环体牵涉到许多种污染物质的交换、转变和迁移。 如单纯治理大气,大气里的物质会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只有通过控制整个“立体污染”的循环链,阻隔污染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污染。从“农业立体污染”防治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尽快全面实施一体化的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主要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系统中迁移规律的研究及高新技术在立体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绿色扶持政策弥补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不足, 提高农民从事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调控和引导“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经营模式的建立

壮大绿色消费群体, 创建绿色消费组织, 整顿绿色产品市场, 强化绿色市场基础

第8篇: 2013年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探讨分析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我国高度重视,为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所谓大气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过程,向大气中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极限)时,大气质量就会发生恶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以及设备财产等直接或间接地遭受破坏或受到恶劣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人生活在空气里,如果空气受到污染,就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人体呼吸的空气量很大,从空气中摄入污染物的速度又很快,因此空气中微小的污染物就能对人的健康发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轻则诱发病变,重则夺去人的生命。

大气污染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不易被察觉,所以它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是致命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通过器官和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大200~300 倍,降低血液输送氧的能力而引起缺氧。结果使血液输送氧的机能大大降低,导致集体缺氧并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眩晕、直觉失常甚至昏迷死亡。

二氧化碳对人体虽无直接危害,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气温上升,它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人就会头昏、耳鸣、心悸、呕吐、血压升高,当浓度达到10%时,人就会失去直觉,停止呼吸而死亡。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其刺激性。经常接触低浓度二氧化硫的人会有乏力、疲倦、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症状。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二氧化硫常与大气中的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二次污染物,引起污染空气的恶劣作用。

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活动(如大风、沙尘暴等)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等)。颗粒物是人体健康的大敌,尤其是直径在0.5~5 微米的飘尘可以直接到达肺细胞而沉积,并可能进入血液往全身流动,其危害后果相当严重。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以达到控制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

烟气污染物的处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涉及面比较广,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做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污染的最佳方案。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营建绿化带,减轻污染危害。对于现有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

区域集中供热。分散于千家万户的燃煤炉灶,市内密集的矮小烟窗是烟尘的主要污染源。发展区域性集中供暖供热,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用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这样还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便于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采用高烟窗排放,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植物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能够恢复吸附、阻拦灰尘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而树林有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

颗粒污染的治理。大气中的烟尘主要是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根据烟尘的特性,可将其分为粉尘、烟和雾三种类型。中咨网(http:///)研究部总结颗粒污染物的去除方法以下几种:

干法去除颗粒污染物。通过颗粒本身的重力和离心力,使气体中的颗粒污染沉降。而从气体中去除的方法,如重力除尘、惯性除尘和离心除尘。常用的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湿法去除颗粒污染物。用水或其它液体使颗粒湿润,再加以捕集去除的方法,如气体洗涤、泡沫除尘等。常用的设备有喷雾塔、填料塔、泡沫除尘器、文丘里洗涤器等。

过滤法去除颗粒污染物。使含有颗粒污染物的气体通过具有很多毛细孔的滤料,将颗粒污染物截留下来的方法,如填充层过滤、布袋过滤等。常用的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

静电法去除颗粒污染物。使含有颗粒污染物的气体通过高压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其去除的过程。常用的设备有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选择哪一种方法,去除颗粒污染物,要从颗粒染物的粒径大小和数量以及操作费用等方面来考虑。一般情况下,较大颗粒宜采用干法,而细小颗粒(数微米)则以过滤法和静电法为宜。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吸收法。吸收法是采用适当的液体作为吸收剂,使含有害物质的废气与吸收剂接触,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被吸收剂吸收,使气体得到净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吸收可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两大类。化学吸收是被吸收的气体组分和吸收液之间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从废气中去除气态污染物多用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是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与吸收液之间不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仅仅是被吸收的气体组分溶解于液体的过程。在吸收法中,选择合适的吸收液至关重要。在对气态污染物处理中,吸收液是处理效果好坏的关键。

吸附法。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它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态污染物,在固体吸附剂表面,在分子引力或者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吸附处理工艺在处理气态污染物领域也得到应用。所用的固体吸附剂有骨碳、硅胶、矾土、丝光沸石、焦炭和活性炭等。活性炭虽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但再生时有着火甚至爆炸的危险。硅胶在200℃以上容易龟裂以至粉碎。丝光沸石分子筛对氮氧化物除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和耐热性能好的优点外,当有氧存在时,能将一氧化氮氧化为二氧化氮加以吸附。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活性炭等。活性炭对广谱污染物具有吸附功能,除吸收法和吸附法外,用于气态污染物处理的技术还有冷凝法、催化转化法、直接燃烧法、膜分离法以及生物法等。

第9篇:房屋装修中的化学污染及其防治

家博汇家居网http://房屋装修中的化学污染及其防治

拥有一套宽敞舒适的新居,是许多人生活中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却有不少人经过多年的辛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这一目标,满怀喜悦住进了装修一新的房屋,他们的幸福感没有维持多久,困扰甚至痛苦就随之而来。原因为何?原来是房屋装修中产生的化学污染伤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长沙装修公司提醒您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大量的事实为证。据中国装饰协会环境监测中心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疾病以及死亡的人数是触目惊心的。

房屋装修化学污染来源:不合格或劣质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再加上落后的施工工艺都是制造污染的源头,比如人造板、墙布、墙纸、油漆和涂料、地砖、石材、塑胶管材、家具、化纤地毯等等。这些室内装饰材料会散发甲醛、苯类、TVOC、氡、氨等有毒物质,这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居室中的这些有毒物质,将会引发包括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神经内科、视力等方面的30 多种疾病,而且这些有毒气体的释放期比较长,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为3—15 年,居室装修后在短时间内仅靠采取通风措施难以根本消除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1、甲醛:甲醛是制造合成树脂、油漆、塑料以及人造板材所用粘合剂的原料。甲醛是毒性较高的原浆毒物,能与蛋白质结合,人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哮喘等。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污染严重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还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新装修的房屋中,室内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甲醛。我国室内空气质量的卫生标准规定,甲醛的最高容许浓度为每立方米0.08毫克。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在有些新装修的住宅空气中,甲醛超出标准40倍,装修5天后室内的甲醛浓度是标准值的30倍,即使6个月以后也超标3倍以上。长沙装修公司提醒您实验证明,在每100克人造板中的甲醛释放量在60~100毫克时,就会给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居室装修中甲醛主要来源于各种人造板材(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等)以及家具的制作、墙面、门、木板面的装饰铺设。凡是大量使用粘合剂的地方,都会有甲醛释放。此外,某些化纤地毯、油漆涂料也含有一定量的甲醛。

2、 苯类: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料,如油漆(涂料)。在涂料的成膜和固化过程中,其中所含有的苯类等可挥发成分会从涂料中释放,造成污染。苯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毒物质,可致癌、致突变,更是近年来造成儿童白血病患者增多的一大诱因。

3、TVOC:这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种类达百余种,其组成极其复杂,其中除醛和苯类外,常见的还有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异氰酸酯类等。长沙装修公司提醒您主要来源于各种涂料、粘合剂及各种化工材料如内墙涂料和木器漆(纯酸漆、聚酯漆、硝基漆)以及稀释剂、固化剂和粘结剂等。TVOC对人体安全健康有巨大影响:当居室中的TVOC达到一定浓度时,短时间内人们会感到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若不及时离开现场,香河消费广场http://

严重时会抽搐、昏迷、记忆力减退,伤害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是造成儿童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后天心脏疾患的重要原因。

4 、氡:一种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常悬浮于室内一米以下空气中,儿童因身高等因素,比成年人吸入氡的机会更多。氡主要来源于无机建材,主要是石材(花岗石、大理石),也存在于水泥、砂石、砖块中。建材中所含的氡一部分会释放到空气中,氡的α射线对人体形成辐射,破坏细胞结构而致癌,WHO认定的19种致癌因素中,氡为其中之一,仅次于吸烟。

5、 氨:室内空气中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可提高强度和施工速度)和家具涂料添加剂。氨气极易溶于水,对眼、喉、上呼吸道作用快,刺激性强,轻者引起充血和分泌物增多,进而可引起肺水肿。

如何防止居室装修的化学污染

1 、树立绿色装修理念,倡导简洁质朴的装修方式

在居室装修中,许多人不是注重实用,过于强调视觉效果,把居室装饰得像一个展厅。其实,装修应该把实用、健康、环保放在首位,树立简洁、质朴的装修理念,少使用人造材料,多利用自然元素。绿色设计必须重视对多功能环境、健康环境、生态环境的应用研究;要知道绝大多数装修材料都是有污染的,只不过是品质不同而程度有所不同。可以说,装修就必然产生污染,污染的程度往往与装修工程量的大小有关,所以要尽量避免过度装修,并谨慎地从设计施工到建材与家具的选用各个环节加以考虑。

2、选择合格的环保材料

首先,要对材料的基本构成、物理化学性质、国家标准主要参数、品牌、权威认证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多看资料,多问有经验者,多跑市场。

板材:市面上常见的板材有:(1)实木板 ,这类板材不使用粘合剂,环保性最好。但由于造价高,而且工艺要求高,在一般装修中使用并不多。现在普遍使用的板材都是人造板。

(2)夹板,也叫细芯板,由多层薄板胶贴热压而制成,是目前手工制作家具最为常用的材料。

(3)细木工板,俗称大芯板,是由两片单板中间粘压拼接木板而成。(4)刨花板,是用木材碎料为主要原料,再渗加胶水,添加剂经压制而成的薄型板材。

地板材料:常用的地板材料分为陶瓷和木制品、石材、地毯几大类,也有少见的金属材料。常用的木地板材料有实木地板、强化复合木地板、实木复合木地板。

内墙涂料 :按涂料分散介质的不同,涂料可分为溶剂性涂料和水溶性涂料,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使用水溶性涂料,在国内这两种介质的涂料同时存在,且溶剂性涂料的运用还比较

广泛。在选择涂料时,最好采用无机或水溶性的,实在要用有机涂料,也应少加有机助剂,因其极易挥发污染物。

石材 :家庭装修中用到的石材有大理石、花岗石、人造石等,文献资料上大多认为花岗石释放氡相对较多。长沙装修公司提醒您现在大行其道的是人造石,人造石是由天然矿石粉、高性能树脂和天然颜料经过科学调配、真空浇铸或模压成型的矿物填充型高分子复合实体材料,是一种无毒、无放射性污染、可塑性好、可反复利用的环保、绿色新型建筑室内装饰材料,是家庭装修的上乘材料,可用于橱柜台面、厨卫墙面、茶几、餐桌等。

3、 尽量使用成品

对于家具、门、窗套等木制品以及需要使用油漆涂料的制作及加工,应尽量使用专业生产厂家的成品,避免现场制作,或采用免漆工艺,减少有害气体进入室内。

4、雇用资质好的专业装修队

选择有专业执证、技术精、信誉好的正规装修公司,通过认真的观察测量,制定完整的装修设计方案和图纸,提出相应的材料购置计划,不仅要配置合理,价格适宜,更要突出环保理念。装修过程中要认真监督,严把材料和施工关。

5、选择适当气候

选择什么季节装修最适宜?不同的地区有所区别,主要需要考虑两点: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小,当这两者不能兼顾时,首先选择干燥气候,现在使用的涂料挥发性很强,在5℃以上即可正常挥发。一般来说,秋天较干燥,是装修的好时节气。

以上讨论的是装修之前和装修过程中的问题,然而,即使已经尽最大限度实施了环保要求,也仍然无法完全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装修完成以后,也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减小污染。

6、加强空气流通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装修,一定要使室内外空气畅通,根据空间的大小,设置必须的通风面积。卧室、厅、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厨房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0平方米,尽量使空气进出的路径相对短而直。保持室内空气畅通,这是减少空气污染最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

7、延缓入住时间

装修完成之后,至少一个月后(比较安全是6个月后)再入住,因为装修污染在开始1—

3个月的释放量最大,大约是总体污染源释放量的60~80%,之后就是长久的缓慢释放。刚装修好的居室内即便通风2个月至半年,其甲醛超标率仍然居半。要使藏在人造板内的甲醛完全挥发掉,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8、养殖环保植物

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介绍,在24h照明以及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在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一盆龙舌兰可吸收大约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一盆虎尾兰可吸收80%以上多种有害气体;一盆常春藤能消灭8至10平方米的房间内90%的苯。这些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某些植物能够吸收某种有害气体,是符合事实的。

9、运用科技手段

已经有不少人使用过空气净化器、氧负离子发生器,无论从理论或使用实际来看,只要能够过滤、清除有害气体和补充新鲜空气,都是有一定效果的。据报道,由我国多位专家经数年精心研究开发出了一种纳米室内环保产品——“纳米空气净化负离子涂膜”。据介绍,将该产品喷涂在室内墙壁上,其遇光后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能将甲醛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还能持久释放大量负离子,不产生二次污染,并且价钱不高,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成本为3元左右。

室内环境的安全、舒适,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环保性能越来越好的建筑材料问世。但我们必须明确,治理已经严重污染的室内环境,现在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源头开始预防和治理。

上一篇: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技巧下一篇:图书馆学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