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形势分析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能源形势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潜力与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分析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包括了我国最重要的国际能源供给区域,也是我国能源通道面临风险最集中的地区。本文针对“一带一路”沿线12个石油供给国,基于与中国石油贸易合作的视角,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分别构建评价体系,综合分析中美日俄等大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构建中国国际石油合作收益—风险矩阵。研究发现:从合作收益来看,与沙特阿拉伯未来开展大规模石油合作收益最高,其次为俄罗斯。从风险的评价来看,与伊拉克合作风险最高,其次为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收益—风险矩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四类,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科威特、哈萨克斯坦为高收益低风险国家,可作为优选合作对象;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文莱为高风险低收益国家,合作潜力最低。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着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形势,大国势力在此交织博弈,中国要在这种竞争环境下确保自身的能源需求与利益,对外必须在国家政策和地区合作上取得突破。

关键词:“一带一路”;石油合作;潜力评价;能源地缘政治

0 引言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文件。从全球能源的储量与供给能力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域范围包括了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世界主要的能源生产地区和生产国,占世界石油储量的56.8%、生产量的51.7%,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77.8%、生产量的46.1%,在世界油气资源供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地区也是目前我国国际油气资源的主要来源地,2014年我国66%的原油进口和86%的天然气进口均来自该地区,在我国国际能源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能源通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域范围包括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等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和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陆地能源运输通道,是我国的能源生命线,也是我国能源通道面临风险最集中的地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不仅包括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问题,还需要考虑美国、日本等区外大国和国际石油公司等方的既得能源利益和潜在能源需求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和能源市场的稳定问题。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全球能源布局和战略要道控制、动荡的中东地区及其背后的利益关联、国际石油公司对中东和中亚的能源渗透、资源民族主义和油气资源国有化都将对“一带一路”的国际能源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系统地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判断其能源对中国的供应潜力,剖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国际能源合作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基于政治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评述。有的学者着眼世界能源形势,剖析能源地缘格局演变,探讨能源和地缘政治互动的机制机理[1-3],如郎一环等提出对格局演变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主要有美国、OPEC、俄罗斯等,他们共同控制着石油世界[3];有些学者关注“一带一路”、中亚、中东等区域范围的地缘政治风险和能源合作竞争,分析能源合作的模式、前景等[4-13]。如杨宇等从俄罗斯、美国、中国以及中亚自身的战略需求刻画中亚地区大国博弈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12];有些学者聚焦能源大国一对一合作的发展、动因及影响[14-17],如郝宇彪等提出在要素禀赋互补、政治互信、区域优势以及共同的经济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尽管中俄合作仍然面临障碍因素,但得益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地缘政治演变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演变,未来10年中俄能源合作仍将保持发展态势[16]。也有学者从定量的角度引用了计量方法,基于能源的产销数据分析一些地缘政治格局和能源合作现状[18-21],如胡志丁等引用尺度政治、能源安全理论构建了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模型[19];曹阳等利用莱科标度建立量化体系测量当今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具体的变化及程度[20];还有学者从能源储量和产量的角度,对比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数据,指出超额消费的中国和产出过剩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石油市场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和现实合作的需要[21]等。但综合已有的研究来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并且侧重于宏观地缘政治分析。对于直接影响到能源生产、运输过程的储量、运输条件、开采水平等非政治因素考虑相对较少。

能源供给与能源合作,既有能源资源经济学的属性,同时其稀缺性、分布的不平衡性等决定了能源的地缘政治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其研究的综合性与决策的复杂性。为此,本文设计综合了自然、经济、政治多方面因素的兼具定性定量指标的能源贸易合作潜力评价体系,期待以综合评价的视角尽可能对能源供给的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能源地缘政治以及其供给的稳定性关系到国家安全,其不仅仅是客观描述与定量评价的过程,更应结合政策因素和决策者的判断进行评价,为此在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本文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对相关指标进行权重赋分,以求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供给潜力,剖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1 研究对象与评价体系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石油作为能源评估对象,以2014年为研究时间节点,筛选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石油產量大于消费量的国家,针对这些国家评价其与中国贸易合作的潜力。如表1所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共有12个国家石油产量大于消费量,即拥有石油对外供给潜力。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产销差额大于300百万吨/年,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产销差额大于100百万吨/年,哈萨克斯坦、伊朗、卡塔尔也均大于50百万吨/年。

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不仅取决于与产油国的政治经济交往程度,还取决于与能源消费国的消费冲突程度[19]。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的原油进口量长期位于世界前列,属于世界石油消费大国,2014年四国的原油进口量达10.33亿吨,占世界原油进口总量的5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国际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对中东和中亚等石油富集区的势力渗透已久,尽管页岩油气的商业开发降低了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但是借助全球能源供应与运输通道的控制牵制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不会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日本与中国同为东亚国家,两国在国际石油需求上具有直接的竞争关系,阿联酋、俄罗斯、卡塔尔、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均是中日原油进口前10位的国家,在中日原油进口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尤其近年来中日两国在远东的原油竞争有加剧趋势。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石油供给国的贸易合作潜力时,还会将美国、日本等石油消费大国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

1.2 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合作收益和合作风险两个维度,遵循简单性、独立性、可比性、可测性的原则[22]构建了石油供给国与中国贸易合作潜力评价体系。结合文献[23-24]和实际情况,从石油供给国家的资源稀缺情况、交通情况、外交和贸易关系对地缘政治、石油合作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相关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座谈会和专家排序打分的形式确定了6类11项指标,主要从资源丰富度、运输可达度、技术水平先进度三个方面评价石油供给国与中国贸易合作收益(表2);从供给国家的军事政治风险、国家经济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三个方面来评价石油供给国与中国贸易合作风险(表3)。

合作收益方面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主要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从专家打分来看,资源的丰富度权重最高,为0.6483。专家普遍认为资源丰富度是石油供给国和中国贸易合作最重要的基础支撑。运输可达度次之,权重为0.2297。指标层地理区位关系的权重高于运输距离和运输方式的多样性,主要原因在于石油贸易的运输对距离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远程距离运输的成本并不能成为制约石油贸易的关键因素,反而随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变化,地理区位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为突破马六甲的运输困境,中国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缅甸等周边国家的陆上管道运输的建设。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所占权重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石油供给国的资源开发往往并不局限于一国技术,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合资、招标、出让开发勘探权等形式,广泛吸引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石油公司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进行采和加工等。

合作风险方面,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借鉴相关国际组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风险评估等确定指标的量化值,通过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掌握供给国的相关指标情况,结合新闻事件报道和相关资料赋分。从量化结果来看,军事政治风险,尤其是供给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对石油合作影响最大,量化值高达8分。这是由于一是战争会带来巨大的石油消耗,二是战争等军事政治因素会带来以石油减产、停产、提价等为手段的石油战争。自然灾害风险对石油贸易合作的影响最小,除了自然灾害一般持续时间短,涉及范围小外,石油供给国家对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强也使得自然灾害成为影响最小的因素。

2 石油供给国与中国贸易合作评价结果及分析

2.1 收益维度

从合作收益的总体评价来看,沙特阿拉伯与中国未来展开石油贸易合作的收益得分最高,俄罗斯位居第二,并和沙特阿拉伯一样显著高于其他国家。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卡塔尔和阿曼四国则得分较低,位居最后。

从资源丰富度来看,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俄罗斯、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以“石油王国”著称,石油储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沙特石油储量367亿吨,占世界份额的15.7%,而伊朗、伊拉克、俄罗斯和科威特的石油储量均在100亿吨以上,分别占世界份额的9.3%、8.8%、6.1%和 6.0%,在世界石油资源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运输可达度来看,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文莱、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均与中国陆上接壤,不存在石油运输遭遇过境国干扰的风险,而中哈和中俄原油管道也为石油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亚欧大陆桥和伊尔库茨克—满洲里的铁路运输作为辅助运输方式也使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与中国石油运输方式较为多样化。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中东国家与中国不相邻且距离较远,石油运输基本靠海运,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北印度洋、马六甲、中国南海等海上运输通道。这条线路上有着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形势,美国在印度洋上具有很强的制海权,直接威胁着中国的海上运输,马六甲海峡是国际政治中的敏感地区,其临近的中国南海海域主权争端强烈、海盗活动频繁。有专家指出,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谁就把手放在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上,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25]。因此中东国家的运输可达度评价普遍较低。

从技术水平先进度来看,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大国同时也是经济强国,无论是采油还是炼油方面均具有绝对优势,开采和炼化体系较为完备成熟。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均为传统石油大国,石油开采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石油投资地,并拥有国际石油公司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2.2 风险维度

从风险维度评价的结果来看,伊拉克在与中国开展石油合作的风险得分最高,即合作的风险最大,风险得分为15.68,远高于其他国家。阿塞拜疆、文莱差别不大,分别为第二和第三。紧接着依次是伊朗、土库曼斯坦和阿联酋。这六个国家的风险得分都在8.5以上,属于高风险国家。阿曼风险得分远小于其他国家,是风险最低的国家(表5)。

从军事政治风险来看,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为伊拉克、阿塞拜疆、伊朗、阿联酋、土库曼斯坦。伊拉克、伊朗、阿联酋位于中东地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再加上争夺淡水资源和石油资源以及文化差异,常年争端不断。除了已经结束的长达9年的伊拉克战争和自2014年至今的摩尔苏战役,伊拉克国内政治局势一直十分动荡,石油管道是恐怖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境内“伊斯兰国”在伊拉克西部有较强的势力,甚至威胁到首都巴格达的安全,同时,国内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教派和民族分歧,这些原因都使得伊拉克成为石油合作的高风险国家。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纳卡”冲突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伊朗近20年无较大的战争,但是國内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矛盾冲突不断,暴力冲突事件频发,政局不稳。阿联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艰难的中东外交抉择,加入针对也门的空袭行动,使阿联酋在区域敏感问题上站队,同时国内的反对派力量对现有政治秩序和格局也造成威胁。土库曼斯坦民主化改革带来了国内政治稳定问题,俄罗斯和西方对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线的争夺对国家造成巨大风险,同时国内宗教与民族问题深受伊斯兰运动困扰,存在一定隐患。

从国家经济政策风险来看,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为阿塞拜疆、卡塔尔、文莱、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卡塔尔、文莱对中国出口石油占国家总出口的比例不足2%,伊朗虽然高达54.5%,但伊朗本身其实更倾向于向欧美输出石油,近年来由于核制裁才增加了对中国的石油出口。2015年核谈后,伊朗有望重新进入世界市场,中国与伊朗的合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石油占国家总出口的比例也仅为8.3%,相对来说比例较小。就目前石油合作来看,这几个国家的国家经济政策风险较高,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更大。伊拉克国家经济政策风险为3.41,高于俄羅斯、阿曼、沙特阿拉伯、土库曼斯坦,这是因为伊拉克国家政策摇摆不定,存在搁浅的合作案例。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天然气合作相当密切,因此风险也略小。

从自然灾害风险来看,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为文莱、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伊拉克。文莱的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高达16.15%,远大于其他国家,比排名第二的土库曼斯坦风险指数的2倍还要多。这是因为文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其自然灾害暴露风险和脆弱性均较高,更重要的是应对机制欠缺,应对能力较差。阿塞拜疆、伊朗和伊拉克的自然灾害风险指数约为5%左右,风险相对其他国家仍然比较大。

2.3 收益—风险矩阵

根据各石油供给国的得分聚类情况以0.25为收益维度临界值将评估国分为高收益、低收益两类国家,以8.5为风险维度临界值将评估国分为高风险、低风险两类国家。对于能源需求国来说,在进口石油时,通常需要面临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在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下,如果高风险能够带来相对较高的能源收益,那么这样的地区也是具有吸引力的选择[26]。根据收益和风险,建立收益—风险矩阵(图1),四类国家的地理分布情况见图2。

(1)“低风险,高收益”类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科威特以及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一带一路”能源战略中的优选合作对象。这些国家主要位于中亚-俄罗斯地区和中东的阿拉伯半岛地区,来自该区域四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2014年进口总量的32.13%,达到了近三分之一。今后应保持并继续推进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保障该区域的石油稳定供应。中亚-俄罗斯地区是世界石油竞争的热点地区之一,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互为邻国,且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地区性战略关系,是我国最现实的能源合作伙伴,对于我国东北、西北能源战略通道的建成意义非凡。俄罗斯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相关能源合作总体呈积极态度,但其始终奉行“能源武器化战略”,对于石油出口尤其是石油勘探等上游行业的国际合作非常慎重,并且日本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垂涎已久,此前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使得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一波三折。此外,中亚地区一直被俄罗斯视为其重要的战略后方,中国与中亚各国深化能源合作难免引发俄罗斯疑虑,但中国并不谋求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且是地区安全稳定的受益者,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为保障中亚-俄罗斯区域的石油稳定供应,中国应力求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牢固并推进与中亚—俄罗斯的合作关系,灵活选择贷款换石油模式、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技术服务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13],扩大市场共享,协调与中亚—俄罗斯的石油上下游合作,还可逐步推动形成“欧亚经济联盟 +1(中国)”模式[5],在该机制下进一步深化石油合作。在动荡的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所在的阿拉伯半岛武装冲突较少,政治格局相对稳定,今后在保持与该两国的良好外交关系的同时,应继续鼓励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走出去”,与沙特和科威特深化石油开发合作,购买其油田股权,逐步建立起两国的生产供应基地,稳定石油供应。

(2)“高风险,高收益”类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和阿联酋,此三国位于波斯湾南北两岸,来自该区域三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2014年进口总量的21.95%,达到了五分之一以上,合作量也较大。此三国尤其是两伊的高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渗透。美国一直力求维系其在中东主要能源产区的主导地位以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地位,在武力优先能源战略的驱动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北约东扩、人权输出、反恐限核等为借口大肆干涉中东事务,对中东产油国实行各种不尽合理的经济制裁,企图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能源安全系数[27]。虽然近年伊朗因核制裁反而加大了对中国的出口,但这种合作仍是不稳定的。中国推动开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也必将对美国的主导力形成挑战,容易引起美国的反制。在能源运输方面,远隔重洋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我国从该区域的石油运输必将以海上运输为主,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这一政治敏感通道,运输风险较大。虽然该类国家的合作风险较高,但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由于油气资源的稀缺性,该区域的长期战略意义非常明显,积极地利用市场化手段和一定的外交手段进入该地区的油气行业,仍是十分必要的[28]。日后与该区域国家开展石油贸易合作的同时,应重点围绕中美博弈和能源运输两方面规避风险。一方面,在保持与该区域国家传统的良好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协调与美国的博弈。要在热点问题上保持中美良性沟通,积极推动中美大项目建设方面的合作,以扩大共同利益增进共识,减少美国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抵触情绪。例如中美两国企业已经在伊拉克能源领域进行合作,而投融资、技术研发、勘探、开采、运输等领域中,两国企业的合作空间仍很巨大,可凭借资金、技术优势与产油国企业进行三方合作[5]。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陆上石油输送能力、完善陆上石油通道网络体系。如充分利用瓜达尔港打通中巴原油输送通道,开辟伊朗—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中国油气通道,积极推动中缅原油管道建设等等,以减少该区域国家石油输送至我国的海上运输比例,缓解“马六甲困境”,实现能源进口通道多元化,降低风险[28]。

(3)“低风险,低收益”类的国家有阿曼和卡塔尔,此两国也同属波斯湾地区,来自该两国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2014年进口总量的9.76%。该区域国家虽然合作收益较低不适宜开展长期合作,但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该区域的低风险特性使得其在国家能源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对该区域国家适宜以短期商业投资为主导,打造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备不时之需。

(4) “高风险,低收益”类的国家有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文莱,前两国均处里海沿岸,文莱位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自该区域的三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仅占中国2014年进口总量的0.10%,也反映了与这一类国家的石油合作潜力最低。针对该区域国家,应减少石油进口,适当给予政治关注。但值得一提的是,土库曼斯坦虽然石油储量相对不高,但其天然气储备列世界第五,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进口国,应深化与其在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2014年6月,中哈天然气管线C线正式运营,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霍尔果斯與国内西气东输三线相连,能力250亿立方米,未来中哈D线也将经过土库曼斯坦。

3 结论与讨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我国未来的海外能源供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采用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构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的石油供给潜力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不同类型的石油供给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其与中国的合作潜力。从合作收益来看,沙特阿拉伯对中国未来开展大规模石油合作收益最高,其次为俄罗斯。从风险的评价来看,伊拉克合作风险最高,其次为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收益—风险矩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四类。低风险—高收益的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科威特和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的优选对象。高风险—高收益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和阿联酋,在能源合作中要高度重视地缘政治的风险,以确保石油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但是,由于石油供给潜力与石油地缘政治具有复杂性,牵扯到许多国际政治事务,亦与许多地缘利益密切相关,并且其影响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全面地评估石油供给潜力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的评估。而本文在研究中受数据的限制,主要是对其基本状况进行评价,如何长期动态地跟踪模拟能源供给国的供给潜力,是未来需要深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宇,刘毅. 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818-830.

[2] 陈枫楠,王礼茂. 能源和地缘政治的互动模型[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2):29-36.

[3] 郎一环,王礼茂. 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应[J]. 资源科学,2008,30(12):1778-1783.

[4] 王德华. “一带一路”与环印度洋共同体建设——兼论中国—环印度洋能源供应链的构建[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74-91.

[5] 杨晨曦. “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 新视野,2014(4):124-128.

[6] 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 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5): 126-126.

[7] 梅燕雄,叶锦华,张金良,等. “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合作基础与前景[J]. 中国矿业,2016,25(2):12-15.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一带一路”战略:互联互通共同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亚太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J]. 国际石油经济,2015,23(8):15-23.

[9] 张双双.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潜力的实证研究[D]. 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10] 石莹,何爱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与环境风险应对[J]. 改革,2015(2):115-123.

[11] 潜旭明. “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J]. 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3):44-57.

[12] 杨宇,刘毅,金凤君. 能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模式[J]. 地理研究,2015,34(2):213-224.

[13] 毛汉英.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10):1433-1443.

[14] 郎一环,王礼茂. 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J]. 资源科学, 2007,29(5):201-206.

[15] 郭锐,洪英莲. 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09(9):40-42.

[16] 郝宇彪,田春生. 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动因及影响[J]. 东北亚论坛,2014(5):71-82.

[17] 余建华. 关于中阿能源合作的若干思考[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0(6):21-29.

[18] 孟凡生,李美莹. 我国能源供给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2014,35(9):50-57.

[19]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J]. 地理研究,2014,33(5):853-862.

[20] 曹阳,焦阳. 21世纪初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状况的量化分析[J]. 东北亚论坛,2004,13(5):67-70.

[21] 李淑静,贾吉明.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思考[J]. 当代经济,2015(4): 6-8.

[22] 杜栋,庞庆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3] 冯丽娟,姚予龙. 石油进口国与俄罗斯贸易合作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资源科学,2014,36(8):1600-1607.

[24] 林敏. 社会政治因素对石油价格影响的定量化描述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23(2):6-9.

[25] 张宇燕,管清友.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J]. 世界经济,2007(9):17-30.

[26] 孙晓蕾,何琬. 我国海外油气利用的战略选择研究[J]. 中国能源,2011,33(12):14-18.

[27] 何胡,楊兴礼. 21世纪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分析及对策[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22(6):10-13.

[28] 刘畅,陈建明,孙晓蕾. “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国国家风险与出口潜力区位选择[J]. 中国能源,2016,38(3):19-24.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oil trade cooperation; potential evaluation; energy geopolitics

作者:谢瑾 肖晔 张丽雪 杨宇

第2篇: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了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际化战略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发现,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一直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坚定倡导者和先行者,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海外业务发展结构不平衡、受潜在政治风险影响较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较少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落实生根、苦练内功扎实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以差异化竞争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有效的跨国经营风险应对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化国际竞争力长效机制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随着全球分工的日益深入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发展,一国或一地区的企业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经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也日益常见。陈重认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优秀企业的重要标准,就是其国际化经营程度。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阶段,方琳认为,严格地说,1979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才真正开始。

在学术研究领域,企业通过国际化,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是不争的共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速,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深化。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表现突出,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7》显示,2016 年,中国跨境并购投资922.2亿美元,同比激增80.4%,占全球跨国并购整体比重达10.6%。

如表1所示,截至2017年底,在以海外資产占总资产比重、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海外员工占员工总数三个值的平均数编制的跨国经营指数(简称 TNI)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中,中国内地企业共有18家上榜。其中,能源类企业有中国中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实际上,能源一直是大国经济角逐的主战场之一,世界大国都把能源企业“走出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进行推荐。近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回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俄罗斯能源企业加紧开拓海外资源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外向型能源发展战略日臻成熟。

具体到我国来说,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能源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其中一个主题就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放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承担国家能源使命的国家队,国家能源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执行的如何?成绩和问题怎么样?这对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在通过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简单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国际化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寻找到能源类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理论钥匙。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

从相关文献体系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并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不少学者把眼光投向了对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研究,齐秀丽研究了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认为对外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大加快了日本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孙世春在对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日本企业国际化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国际化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马春光在对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进行研究后发现,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50%,控制着50%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和70%国际技术转让。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速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已逐渐形成共识,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案例研究。如沈娜等从国际化战略、组织结构、人事管理等方面建立了测评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海尔集团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从长远来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还有待提升。针对大型企业的控制力问题,何文成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控制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塑造国际竞争优势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的整体能力。

除了大型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还有大量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苏杭研究了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着更多的制约,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叶文忠等认为全球分工将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企业融为一体,特别是产品内分工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茹璟等选取2007—2011年15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较年轻的实际控制人和外资股东,都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具体到能源企业来说。颉茂华等以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事件为样本,研究分析了能源企业并购重组的经济效应,发现跨国并购在企业层面的效应并不乐观,甚至有可能使得企业陷入困境。赵先进等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和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的匮乏,是造成新能源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几乎都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和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兴起,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走到新的历史关口的今天,稳步推进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现代开放型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相关文献来看,这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匮乏,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切入点。

(二)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1.推动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历经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传统的高速增长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能源领域,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稳步推进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通过市场竞争接受国际市场的洗礼,提高国内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综合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稳步推进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高能源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2.国际化是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主要路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产品贴牌生产,这类企业以浙江和广东沿海的大量民营企业居多;第二类是产品直接出口,典型如华为;第三类是到海外设厂,如海尔集团;第四类是跨境并购国外企业,如联想收购IBM、中投收购英国国家电网天然气业务10.5%股权。

不难看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事实是后发经济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的窘境。一方面,由于地缘因素,远离高端用户和主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技术知识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差距,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现象非常明显。发达国家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家安全关切,甚至是直接的关税等将中国产品拒之门外。典型如近期美国以“301条款”为依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试图阻碍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3.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潜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比如目标国政治动荡和政局变动的风险,企业在战略上的决策风险造成的沉没成本损失,员工流失和管理人员权限范围的风险,资金链稳定的风险以及品牌、营销和文化风险等等。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

就能源企业来说,由于能源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中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极易受到目标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是,能源企业的生产又在客观上需要大量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一旦受到风险波及,这些前期投入很容易成为“沉没成本”。因此,在能源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做好风险的前期预判并制定周密的应对措施,通过跨国合作稀释风险,搞好和目标国当局之间的关系等都事关能源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败。

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际化现状

(一)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基本情况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能源集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2017年11月28日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公司合并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综合能源企业。集团注册资本1320亿元,资产规模超过1.8万亿元,拥有66家二级企业和总数达35万人的企业员工。国家能源集团属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主要经营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煤炭、常规能源发电、新能源等行业领域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集团总部设在北京,拥有中国神华、国电电力、长源电力、平庄能源、英力特、龙源技术、莱宝高科7家A股上市公司和中国神华、龙源电力、国电科环3家H股上市公司。

国家能源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世界最大的火力发电生产公司、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公司和世界最大煤制油煤化工公司,是中国第一大一次能源生产公司和二次能源生产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拥有煤炭、常规能源发电(火、水)、新能源(风、光、核、氢等)、交通运输(路、港、航)、煤制油化工、节能环保、产业科技、产业金融八大产业板块。其中,煤炭板块和电力板块在集团产业中发挥基础功能,交通运输、产业金融发挥保障功能,煤制油化工、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储备功能。

目前,集团煤炭板块产能为4.8亿吨,占全国15%,以神东矿区2亿吨清洁环保煤生产能力为代表,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电力板块总装机2.26亿千瓦,占全国装机的15%,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比超过50%,超低排放机组达到92台,风电装机占全国装机的20%;煤制油化工板块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煤制油技术的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运输板块拥有自有铁路2155 公里、2.7亿吨吞吐能力的港口和煤码头,自有船舶达到62艘,为国内第二大铁路运营商,拥有我国第一大能源港——黄骅港。拥有六项核心业务,如表2所示。

截至2017年末,集团资产总额达17871.6亿元,营业收入达5104.3亿元,多项生产经营指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其中煤炭销售总量、下水煤销量、发电量、铁路运量、两港装卸量、航运量等多项经营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煤炭销量6.5亿吨,煤炭产量5.1亿吨,发电量8880亿千瓦时,铁路运量4.4亿吨,自有港口装船量2.4亿吨,航运量9313万吨,油化品产量1200万吨。

佚名:《国家能源集团荣获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中电联网站,2018年7月19日。

2018年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2017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国家能源集团全面完成国资委年度各项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实现利润总额652.5億元,比考核目标增加201.9亿元,增幅44.8%;经济增加值63.5亿元,比考核目标增加156.9亿元,增幅167.9%。

截至目前,国家能源集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次重组,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央第一个批准设立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其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

(二)国家能源集团目前的国际化现状

在稳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业务方面,中国能源集团也一直是倡导者和先行者。重组前的神华集团就早已确定了坚持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的企业愿景。在2015年中国(北京)国际投资洽谈会上,神华集团下属的神华海外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神华海外”)负责人透露,“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的目标,神华将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预估总投资将达到600亿~800亿元人民币。在不远的将来,国际投资和来自国际市场的销售收入、利润将占到神华集团的20%以上”。

围绕国际化战略,2014 年,公司在美国页岩气项目累计产量3031万立方米,收入394 万美元;在澳洲沃特马克项目通过环评审查;在俄罗斯扎舒兰项目、印尼煤电联营项目进展顺利。公司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的安排部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原国电集团同样将加快发展海外业务、提升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作为“十三五”时期集团的重要愿景。

2016年4月8日,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京召开“走出去”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国电集团海外业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五五”战略,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自身优势,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实施专业化的指导管理,大力推行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和政治经济稳定、法律健全、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区域,创新方式路径,主动防控风险,加快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截至重组前,国电集团依托所属企业国电电力、龙源电力、科环集团的“3+X”“走出去”平台初见雏形。

集团以风电等新能源投资和并购、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出口、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开发和运维服务等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为主要方向,积极寻求海外发展机会。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方面,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出口火电厂等离子体点火、烟气脱硫、空冷、光伏组件、风机及分散控制系统等技术装备到欧洲、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合同额累计达23.63亿元人民币。

佚名:《国电“走出去”推进共赢发展》,搜狐网,2017年5月17日。在新能源方面,截至重组前夕,加拿大二期、巴基斯坦以及波兰3个风电项目已立项,并在波兰成立了项目筹建处。国电电力深入调研印尼市场,与印尼佳通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截至日前,重组后的国家能源集团在东南亚、欧洲、澳洲和北美的国际化业务稳步推进。相关项目一览表如表3所示。

三、能源类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问题与短板

以国家能源集团为例。从其目前的国际化现状(含原神华集团海外业务和原国电集团海外业务)来看,其在国际化战略实施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的比较来看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从目前国家能源集团的14个海外项目来看,最早的是南苏煤电项目;2013年,澳洲风电项目完成股权交割并取得俄罗斯扎舒兰煤矿开采权;2014年美国页岩气首次交割。除此之外,大部分海外项目,皆集中开始于2016年和2017年。

二是受潜在政治风险影响较大。典型如神华与TT煤田蒙古项目,神华集团虽然曾两度中标蒙古国TT煤矿项目部分开采权,并先后投资建设了两条配套的基础铁路设施。但是由于受蒙古国家内部政治紊乱和政府机构的软弱影响,蒙古国一直未能够成功实现塔本陶勒盖煤矿所有权的转移。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在美国的页岩气项目,也可能会受当前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三是海外业务发展结构不平衡。在国家能源集团目前所有共计14个海外项目中,虽然地域分布涵盖了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非洲等多个地区,但在当地分布较为集中,还有较大拓展空间。此外,从内容来看,海外项目品种较为单一,以火力和风力发电以及资源收购型为主,光伏科技和新型能源的海外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地的市场规模占比不高。

四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较少。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战略部署,能源集团“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意义重大。但是截至目前,与捷克的框架协议还仅仅处于接洽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参与沿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品交易的程度亟待提升。

四、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国际化”战略的落地生根

一是在战略目标上牢固树立国际化视野。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动“国际化”战略落地生根,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自身优势,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实施专业化的指导管理,大力聚焦“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和政治经济稳定、法律健全、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区域,创新方式路径,主动防控风险,加快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积极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真正把国际化战略落到实处。

二是要平衡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关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布局结构,加强项目研究论证,细化不同国家、不同类别项目评估标准,严格决策,科学把关,绝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既要穩步推进各项业务到海外拓展市场,也要注意加强和国际同行乃至跨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吸收引进国外市场的先进技术。

三是在考核机制上下功夫。把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作为衡量集团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在考核机制上增加海外项目比重,鼓励集团各企业做好海外市场信息收集和项目储备。对于海外项目,从资金、人员和集团内政策上给予充分的重视,搞好协调推动工作。多管齐下促进海外业务的发展,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落地生根工作。

(二)苦练内功扎实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一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经费适当地向研发方面倾斜;同时对研发经费的使用进行合理地监督,以提高海外投资活动的科技含量,保证研发成果的生产转化。成立研发团队,派遣团队进入顶尖机构学习,并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如北美清洁能源中心和德国光伏科技研究中心就是极好的尝试),形成有核心竞争力和研究力的优秀研发团队,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营造敢为人先的工作氛围,重视创新试错的探索价值,动员全员发明创造,形成创新文化。

二是通过内部改革提升活力。逐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有序的海外项目管理体制。做好一线授权与集中管控的平衡。将“规范化运作、协同化经营、差异化管理、全要素控制”作为提质增效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策略,并贯穿业务、覆盖岗位、融入职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加快由单纯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与服务并重转变。

三是做好海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梯队,培养、引进院士等各级各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作用,继续深化“首席师”制度,注重培养一线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梯队合理、覆盖面广、满足集团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市场化薪酬、职业经理人选聘等试点改革。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政策,加快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一批真正的本土国际人才,要选派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的青年员工参与到境外重要项目和关键岗位学习锻炼,并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培养一批外语好、业务精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有国际化的用人视野,积极借鉴跨国公司的选人用人机制,引进一批外籍专业人才。畅通本土员工和外籍员工的双向流动通道。

(三)以差异化竞争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是宏观上找准自己的优势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以风电等新能源投资和并购、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出口、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开发和运维服务等国电集团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为主要方向,积极寻求海外发展机会;高度重视境外投资并购风险,强化境外投资项目管控,注重文化融合,真正做到“效益可观、能力可及、风险可控”。坚持高起点,坚决不搞低价竞争。要明确重点,有所取舍,充分发挥公司系统的协同优势,带动自有技术、装备及金融、保险服务共同“走出去”,逐步掌握价值链高端环节话语权。

二是抓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瞄准能源科技前沿,集中资源力量,加快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集中攻关,加速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化的产业升级。将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推进“面向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重点谋划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发、近零排放智能火电技术、煤炭清洁转化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创新,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与集团生产建设各个环节的融合互通。打造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把智能制造作为牵引集团产业转型的“牛鼻子”,开辟“能源工业4.0”实践阵地,重点研究开发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方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跨越。

三是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新能源项目投资方面,“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关注北美、南美、南非、大洋洲以及哈萨克斯坦和泰国等政治经济稳定、新能源政策向好、风力光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深入研究各国新能源具体政策和鼓励措施,拓展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机会。在高科技、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出口方面,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等重点目标市场,开展务实营销,加强环保、节能、新能源板块的技术装备出口及国际产能合作,并积极研究印尼、俄罗斯等火电大国的环保、节能技改承包机会。在煤电项目投资方面,重点在发展潜力大、回报率较高的印尼、印度、南非等国家,规划和开发30 万千瓦及以上的高效清洁火电项目。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积极调研相关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寻找有实力、有经验、有需求的境外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新能源“产能合作”可行方案。通过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海外业务布局。

(四)建立有效的跨国经营风险应对机制

一是加强海外项目的标的选择。在进行海外的投资之前,企业应该明确一些应该坚持的原则,即应该树立风险意识,稳步推进投资活动。在投资目标国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那些资源充裕、市场广阔、政府支持、文化距离较近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发挥我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做到既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又能熟悉掌握和运用国际市场规则为自己服务。

二是选择合适的投资进入模式。在投资进入模式方面,为分散和降低投资的风险,企业可以加强同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的合作力度,特别是那些具有我国企业所欠缺的优势的当地大型企业,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强强合作,还要同产业链的上游、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这样可以使企业海外项目的利益链得到延伸以及稳固的拓展。合作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同国外大型能源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或项目公司、签订共同开发或发展的合作协议等等。

三是尽量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在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业务的多元化。纵观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都是注重开展多元化经营,不仅仅停留在单一产品或业务上,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增加收入。在资金的金融运作方面,有效运用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保证资金的增值保值等。

四是加强党建引領和合规建设。努力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强化“一岗双责”意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在海外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合规管理,树立主动合规意识,注重合规文化建设,规避合规风险,保证经营活动与当地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和重大事项决策制度,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严格“三公”经费使用,杜绝海外业务腐败现象。提高员工的党性修养和职业素养,逐步完善健全内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2.陈重:《略论世界优秀企业发展的八大趋势》,《世界经济》1988年第6期。

3.方琳:《談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财贸研究》1999年第1期。

4.杨忠、张骁:《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5.吴先明、苏志文:《将跨国并购作为技术追赶的杠杆:动态能力视角》,《管理世界》2014年第4期。

6.刘锋、朱显平:《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与中俄合作》,《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5期。

7.齐秀丽:《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现代日本经济》1986年第6期。

8.孙世春:《战后日本企业国际化初探》,《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1期。

9.马春光:《跨国公司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上)》,《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11期。

10.沈娜、赵国杰:《企业国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0期。

11.何文成、黄健柏:《中国大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反思与突破》,《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期。

12.苏杭:《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理论探讨与发展实践》,《日本学刊》2006年第5期。

13.叶文忠、阮烨、黄冀湘:《全球分工背景下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内涵及特征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4.茹璟、王欢、任颋:《资源能力与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15.颉茂华、贾建楠、干胜道、焦守滨:《能源企业海外并购:取得了什么效应?——以兖州煤业并购菲利克斯为例》,《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年第6期。

16.赵先进、彭瑞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企业的跨国并购》,《企业经济》2015年第6期。

17.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18.Grant,R.M.,Multina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among Britis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18).

19.Chu,Wujin,and Erin Anderson.Capturing Ordinal Properties of Categorical Dependent Variables:A Review with Application to Modes of Foreign En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2(9).

20.Lin,W.T.How Do Managers Decide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es?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4,(3).

作者:高凌云 肖宇

第3篇: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际油价的飞涨,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正在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从当前的国内外局势来看,中国面临的主要是石油供应安全问题。由于对进口能源产品依赖的日益增加,我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提高能源供应安全的措施,通过政府、社会和民间的共同努力,确保在能源安全形势愈发紧张的新世纪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关键词]能源 石油安全 潜在问题 决策

一、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在经济安全和环境这三大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93年起,中國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增加。据2001年资料统计,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石油占38.5%,天然气占24.7%。因此,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态,一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长,加剧了我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突显出我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

二、我国石油进口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太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进口的原油中56%来自中东地区,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前十中有四个是中东国家分别为(沙特、伊朗、阿曼、也门),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原油来源进口国。2003年仍有50.8%来自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军事局势中,很不稳定,在战争状态下石油的补给,特别是通过海路的补给会受严重影响,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形成隐患。

(二)石油战略储备偏低

能源储备主要是指一次性能源的储备,以及能源资源的储备。石油储备分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日本、美国等石油消费大国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打击之后,经过20年代努力,都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我国石油储备才刚刚开始,尚未真正完善。我国现有石油储备现状难以应对政治、军事等的对抗以及其他重大危机的出现,一旦这些不确定因素发生,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大面积冲击,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一)积极发展节能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价钱平均高40%左右。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的平均产值是中国的4.3倍,从单位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来看,中国有着巨大的节能潜能。在能源节约中,石油节约应列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2020年这个可持续能源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相比非强化节能情景可减少10%-25%。因此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降低相关领域的石油消耗,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将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发挥巨大作用。

(二)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提高油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为提高能源自给能力以保障石油安全,我国需着力加强油气资源的战略勘查,以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如果不能通过有效地加强勘探开发来维持必要的国内供应,势必进一步加大石油进口幅度,这将大大增加油气资源供应风险。我国石油资源量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我国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左右,远低于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率。

(三)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国外石油资源以及实现进口多元化

为解决我国日益加剧的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手段多元化进口石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到国外投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基地,以增加国内石油供应。中国周边国家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资源的分布有利于中国石油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应包含多元化买油和多元化采油两个层次。

(四)调整能源结构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0%,天然气与煤炭消费的比例相差不大,其他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比例都较高,而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天然气消费以及核电的消费明显偏低。因此,为了巩固国家的能源安全,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电一体化和能源领域多联产系统。

中国是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电力和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电力和煤炭提供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中国的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发展以煤为主和电力工业以燃煤火电为主的格局。煤炭是电力发展的基础,电力是煤炭的最大用户,将煤炭转换成电力,是煤炭的各种利用取向中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最好的。

2.大力发展核电。

核电是当今世界上与煤炭、石油并驾齐驱的支柱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安全、高效的特性。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是降低燃煤发电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消耗以优化电力结构的重要举措。

四、小结

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节能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提高油气供应安全性;加强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核电,发展各种替代能源技术,并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和发展多联产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新华,能源改变命运中国应对挑战之路,新华出版社,2008.3.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谁能驱动中国世界能源危机和中国方略,人民出版社,2006.3.

[3]张雷,矿产资源消费周期理论研究及意义,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1-343.

作者:邵月中 杨宏云 牛 欢

第4篇:国家能源局发布2009年能源经济形势及2010年展望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新世纪 41.76-0.03-0.07% 中国石化12.14-0.06-0.49% 工商银行5.03-0.05-0.98% 中国石油13.39-0.14-1.03%

。能源行业化危为机,在困难中前行,抓住全球能源需求放缓的有利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把握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下跌的难得机遇,创新模式加强能源国际互利合作;紧紧围绕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能源运行总体平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2009年能源经济的总体情况

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亿吨,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发电量36506亿千瓦时,增长7%;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增长5.96%。原油产量1.89亿吨,大体持平,下降0.4 %;原油净进口1.99亿吨,增长13.6%。天然气产量829.9亿立方米,增长7.7%;煤层气(瓦斯)抽采量达到71.8亿立方米,利用量23.5亿立方米,分别增长23.8%和36.6%。

(一)全年能源运行前低后高,总体平稳

2009年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能源需求逐步回升,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年初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能源运行低迷。二季度开始,宏观经济止跌企稳,能源需求逐渐回暖,煤炭、电力、石油消费结束了持续下滑的势头。上半年国内能源供应总体较为宽松,价格平稳。三季度,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施工,企业开工率明显回升,加之夏季降温负荷高,能源消费转旺。进入四季度,钢铁、建材、化工和有色等行业快速恢复,拉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入冬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时间遭遇极端低温天气,居民取暖用能迅速攀升,华中、华东地区天然气、煤炭先后出现供应紧张。总体上看,下半年能源消费趋于活跃,全国能源供需总体仍保持平衡,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部分能源品种出现供应紧张。

(二)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1、煤炭主产省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工作有序推进。至2009年底,山西省重组整合企业正式签订协议率达98%,主体接管到位率达94%。煤矿复工复产、改造建设、矿井关闭工作全面展开,“多、小、散、低”的产业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一是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矿井数由2598处压减到1053处,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二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5000万吨级、11个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三是办矿机制明显优化。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其中,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占30%,股份制企业占50%。四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整合后的保留矿井将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量都将得到显著提高。贵州省通过国有大矿托管、兼并、收购等形式整合小煤矿,河南省推进现有国有重点煤矿强强联合。2009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1000个,煤矿个数下降到1.5万个。

2、电力结构继续优化。一是火电比重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至2009年底,全国火电装机6.5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2%,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74.6%,较2008年底下降1.5个百分点;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增长14%,约占22.5%,较2008年底上升0.74个百分点;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超过20万千瓦。二是火电建设继续向高参数、大容量、环保型机组发展。至2009年底,全国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64.6%,比2005年底提高21个百分点。全国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在建12台。三是核电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为全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在建规模2192万千瓦。四是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风电突破500万千瓦,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和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三)创新模式加大能源国际合作力度,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2009年,我国分别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签订总计600多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每年可获得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约为2008年进口原油总量的42%。中俄原油管道俄方境内段和我境内段工程均已开工,2010年底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建成投产,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政府间协议已经签署,将建设通往云南昆明的油气管道。与我周边国家修建油气管道,不仅为我提供了稳定的能源资源,也为过境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沿线地区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能源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

国家把重大能源装备自主化作为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依托重大工程重点推进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LNG成套技术和重型燃气轮机装备自主化。2009年三代核电超大型锻件、主管道、安全壳等关键设备自主化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国产1.5兆瓦风机已成为主力机型,亚洲首台3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海上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设备、LNG运输船自主化水平大大提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和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2009年电站成套设备出口1800万千瓦。

二、2009年主要能源行业发展特点

2009年,在宏观经济复苏带动下,煤、电、油气行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看:

(一)煤炭供应前松后紧,我国从传统的煤炭出口国转为进口国

2009年煤炭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煤炭产销稳定增长,需求经历了缓慢回升到加速增长的明显变化。上半年受需求疲软影响,煤炭供应总体宽松,价格平稳;下半年在宏观经济持续回暖带动下,主要用煤行业需求快速回升。前三季度,全国煤炭日均消费量环比分别增长8.2%、4.1%和5.3%,同比增长-1.9%、0.2%和11%。进入四季度,电力、钢铁、冶金等主要用煤行业加速增长,煤炭需求超过预期,煤炭供应从相对宽松、供需基本平衡转为紧平衡,部分地区、个别煤种供应偏紧。主产地煤炭坑口价、重点集散地动力煤市场交易价以及主要消费地煤炭交易价格普遍上涨,年末秦皇岛港山西优混(5500大卡)煤炭价格比7月份上涨了近40%。

秦皇岛港煤炭平仓价(山西优混5500大卡)

2009年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进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亚太主要煤炭消费国需求锐减,国际煤炭价格及航运费大幅下跌,南方沿海电厂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我国经济率先恢复,煤炭需求稳步增长,价格从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扬;从2007年开始,我国取消了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等。煤炭进口大幅增长,标志着我国煤炭供需已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平衡。

(二)全国用电市场稳步恢复,产业素质显著提升

2009年全国发、用电增速稳步回升,全年发电量增速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幅提高0.47个百分点,各季度用电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2%、-0.59%、7.97%和20.72%,总体呈现逐步回暖、加速增长的态势。6月份月度用电量增速结束了八个月来的负增长,8月份累计用电量增速年内首次转正,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

一、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比上年分别增长7.9%、12. 1%和11.9%,均超过全社会用电增速;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4.2%,低于其他行业用电增幅。主要用电行业中,建材行业从3月份开始最早实现正增长,化工行业7月份恢复正增长后持续好转,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在四季度带动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有色金属行业用电下滑幅度最大,但在12月末累计实现了正增长。工业增长是拉动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2009年轻工业用电受金融危机影响小、恢复早,但增速较慢,重工业用电受影响深、恢复晚,但增长迅速。在经济走出增速低谷的背景下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预示着用电量增长具有一定持续性。

受全社会用电需求持续回升带动,月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步恢复到常年水平。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累计为4527小时,比上年下降121小时,降幅减小251小时。分季度看,

一、

二、三季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分别比上年同期低1

51、114和18小时,降幅明显缩小,而四季度比上年同期高出130小时。12月份,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为462小时,高出上年同期59小时,比居于高峰的2007年同期仅低19小时,已恢复至常年水平。

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实现“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的任务,每年可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亿吨。为鼓励淘汰小火电,国家累计核准清洁、高效、环保的“上大压小”项目6552万千瓦,另有4260万千瓦开展了前期工作。全国燃煤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由2005年底的每千瓦时370克,降至目前的342克,累计降低28克。2006年至今,由于燃煤火电机组煤耗降低、能效提高,全国累计节约原煤约2.1亿吨。南方电网区域内五省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积极推进,两年来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850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

(三)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天然气保供能力增强

2009年初石油石化行业市场需求萎缩,价格大幅下滑,炼厂开工率一度降至70%,成品油库存居高不下。二季度以后,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石油石化产品需求逐渐恢复、价格回升。进入四季度,国内成品油需求趋于活跃。10月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创年内最高,达1926万吨,同比增长13%。11月、12月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均为正增长,全年表观消费量为2.07亿吨,同比增长1.4%。

随着2009年国内重点炼化项目的顺利实施,新疆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装置建成投产,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主体装置基本建成,四川炼化一体化工程开工建设,中海油惠州炼油装置顺利投产等,全年新增炼油能力近4000万吨。执行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来,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高涨,地方炼厂加工负荷提高,市场上非标、替代等隐性资源增加。相对于缓慢恢复的市场需求,国内成品油市场总体呈供大于求态势。

2009年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建设稳步推进。主要有: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兰郑段建成投产,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增输工程等建成投用。核准了涩宁兰复线、安阳——洛阳管道等项目。至2009年底,国内天然气管道里程达到3.4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800公里。LNG项目取得新进展。江苏、大连LNG项目开工建设,核准浙江LNG项目,山东和海南LNG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

三、近期能源运行新情况与应对措施

2009年冬季,我国遭遇罕见的强冷空气袭击,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现象。11月中旬,华中、华东等地陆续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12月下旬,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电煤告急,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分析原因,一是入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来水较常年偏枯三至六成,华中地区水电出力明显不足,火力发电大幅上升,电煤需求迅速攀升。二是进入四季度,宏观经济加速回升,全国发、用电量大幅增长,其中,火电量11月、12月环比分别增长7.7%和9.8%。12月份全国直供电厂日均耗煤246.2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4.2%;库存2147万吨,可耗用8天。三是华中、华东地区煤炭资源匮乏,绝大部分需从省外调入,由于上半年煤价一直平稳,电力企业维持较低库存运行,而铁路运力短期内无法大幅提升。四是

11、12月份低温雨雪天气袭击全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取暖用能迅速攀升。

为缓解上述地区用煤、用气紧张状况,国家能源局紧急采取措施,协调有关地方和能源企业,从源头上抓起,加强需求侧管理,努力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一是组织协调跨区送电。主要是:通过灵宝背靠背直流工程,从陕西向河南送电111万千瓦;经宝鸡——德阳直流输电线路,从陕西向四川送电100万千瓦;利用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路,送电湖北200万千瓦。上述三个通道,合计支援华中电网约400万千瓦电力。为解决西藏电网缺电问题,国家能源局组织实施援建西藏应急燃油机组工程,总装机10万千瓦。

二是组织增加煤炭市场供应。第一,指导煤矿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全国煤炭产量从7月份开始逐月增加,11月份达到2.9亿吨,同比增长26.3%。第二,积极协调主要产煤省和煤炭企业增加对缺煤省份的煤炭供应。湖北出现拉闸限电后,我局迅速与有关地方能源行业管理部门沟通,加大煤电双方衔接力度。

三是加大煤层气抽采及供应。一方面,积极指导晋城煤业集团、中联煤层气、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加大煤层气抽采量,提高输送能力,日抽采煤层气突破400万立方米,比最低时增加25%,保障河南、山西等地民用燃气和工业用气。另一方面,将煤层气液化成LNG(日供150吨左右),向江苏、浙江、河南等地输送。

四是紧急协调增供天然气。第一,紧急进口LNG现货增加供应。协调中石油、中海油、上海申能集团等单位,利用上海LNG项目富余接收能力紧急采购一船LNG 现货供应上海市,将原供应上海的部分气量转供西气东输沿线其他省市。12月16—31日,西气东输管道实际减供上海气量2400万立方米(日均160万立方米),1月份全月还可减供 6200 万立方米(日均200万立方米)。中石油采购的第一船LNG现货已于1月2日抵达上海,总气量860万立方米。第二,协调中石油向武汉市增供。11月份,武汉市天然气最低日用气需求急剧上升至210万立方米左右。经我局协调,中石油临时调集气源,通过淮武线向武汉市增供部分天然气,目前日供气约220万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城市民用。

五是推动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督促中石油、中石化加快现有地下储气库建设,已列入规划的储气库尽快开工;启动中原油田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库前期工作;在东部用气负荷中心启动地下储气库选址工作;就建立城市 LNG 储气调峰体系与有关部门协商出台鼓励政策;组织编制天然气基础设施和市场运营管理条例,为解决供气安全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四、2010年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的投资项目大多数在2010年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将带动全社会能源需求保持增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将带动全社会能源生产稳步增长。但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石油等初级原材料产品价格振荡可能加剧,美元疲软态势持续。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中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通货膨胀预期抬头等。2009年四季度以来,钢铁、建材以及化工等高载能重化工产品产量大幅回升,企业开工率显著提高,在通胀预期影响下,能源、原材料产品再库存化趋势明显,重工业快速反弹带来潜在的能源供给压力。

综上所述,预计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受基数和政策效应等因素影响,能源增速可能呈现典型的“前快后慢”特点。

煤炭。预计煤炭供应偏紧的格局将持续到一季度末。随着产煤省煤炭生产趋于正常和山西产能释放,煤炭供应量相应提高,市场将逐步趋于平稳,但其他产煤省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进程将对国内煤炭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全年原煤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拉动煤炭需求增加,国际煤炭价格将保持目前的上升势头,预计2010年我国煤炭进口增势将明显减缓。

电力。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环境和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预计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呈“前高后低”的发展态势,电力消费弹性为1左右,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约9.6亿千瓦,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在2009年基础上略有下降。

油气。2010年国内成品油消费将呈恢复性增长。机动车仍然是成品油消费的主要推动力,汽车销量的增加将带动汽油消费继续增长,建筑施工用油、工矿企业及物流运输业的持续恢复将提升柴油需求,航空煤油在世界经济复苏和旅游业好转拉动下也将保持一定增长。但2010年全国将新增炼油能力2000万吨以上,加上地炼和社会资源,成品油市场总体仍将供大于求。预计全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将增长4%左右。

第5篇:新能源发展形势分析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新能源被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随着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负面效应不断凸显,核能、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不断成熟,国际、国内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在新能源的发展上,竞争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政策,是机制。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有必要使用更多的新能源。因此,认清我国新能源发展形势,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燃气、水能等。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所示,三大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煤炭占有68.8%,石油占19%,天然气占4.6%。可见,我国是依然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能源消费高、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新能源开发总量不断增加 根据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11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达到10.5亿千瓦。其中,火电7.6亿千瓦,占装机总量72.4%;水电装机2.3亿千瓦,核电装机1191万千瓦,风电装机47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27.5%。

2011底,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72.38%,而2006年底这一数据为77.81%。5年下降了5.43个百分点,降幅明显。风电和核电在总的装机容量中占比由2006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5.6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上来看,风电的发展速度较快,装机容量由2006年的187万千瓦增长到2011年底的4700万千瓦。

3、新能源电力在终端能源供给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8%。分类型看,水电发电量6626亿千瓦时,比上年降低3.52%,占全部发电量的14.03%,比上年降低2.2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389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07%,占全国发电量的82.54%,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核电、并网风电发电量分别为874亿千瓦时和732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6.95%和48.16%,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08和0.38个百分点。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挤占新能源发展空间 短期来看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改变,新能源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虽然核电已经具备经济竞争力,但是受技术、安全等制约,近期开发规模不大;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成本高、出力不稳定,短期内无法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未来随着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新能源发展短期内仍难以挑起大梁。

2、新能源利用机制不完善 以风电为例,国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要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但国家一直没有明确标准,对风电保障性收购执行弹性过大,项目核准总量无标准可依。我国风电并网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家至今没有指定风电调度和监管办法,风电调度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导致风电上网普遍受到人为限制,与“优先收购”的法律规定相差甚远。

我国电网的技术管理规范主要是基于火电制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和调整。例如尽快出台电力多边交易方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出台新能源配额制,促进大范围均衡消纳风电;明确调峰责任主体和补偿机制,有效发挥风电潜力等。

3、技术研发规律限制新能源发展 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攻关,通过前沿性研发,储备技术;二是技术示范,通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三是大力推广效果显著的成熟技术,获得整体效益。而从目前看,中国新能源技术多数处于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阶段,还没有达到大力推广的商业应用阶段。除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新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新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1、新能源发展空间广阔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少国家能源战略选择“弃核”或延缓核电建设,但新能源依然是许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风电在欧盟新增发电装机中,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欧盟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达到欧盟全部能源消费量20%的发展目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的目标分别是18%、23%和15%。日本提出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要满足20%电力需求的目标。丹麦还提出了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宏伟战略。

我国计划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发电装机6100万千瓦,风电新增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发电装机750万千瓦。

2、能源转换设备的生产和工业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政策的重点 现阶段对新能源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

新能源的发展关键在于能源转换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各类能源因特点不同需要不同的能源转换设备,因此促进相关的设备制造业发展将

2 是未来新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

3、风能在未来新能源供给中潜力巨大 全球风能理事会2012年度报告显示,在能源结构中,欧盟2020年风电将达到14%,2050年预计为32—49%;美国2030年风电将达到20%,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达到33%;德国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风电2020年达35%,2050年达80%,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风电实现。显然,基于风电波动性设置的认为限制必然由技术进步和发展大势突破。受此影响,我国风能利用也将有所突破。

四、政策建议

1、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及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和税收形成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等社会效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2、积极探索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新机制 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的新型电力运行机制、电价机制以及促进区域微电网应用的协调机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动态可调节负荷管理新模式,与风电等随机性电源相协调。在新能源比重高的局部电力系统区域,建立围绕新能源发电的智能化区域电力运行管理系统,保障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和电网安全运行。完善新能源发电补贴机制,建立适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

3、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 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

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6篇:风起充电桩--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形势分析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0%。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7万辆和40.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3.9%和65.1%。

事实上,随着电动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调整全产业链结构,缓解环境保护压力,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充电桩的欠缺已成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基础设施的不足加上快速增加的新需求,也使得充电桩可能成为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确定性最高的一块“蛋糕”。国家能源局首次规划2017年新增充电桩目标80万个,其中专用桩70万个、公共桩10万个。

机会

2016年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发布五项重要措施力挺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督促完善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资本进入充电桩建设运营。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然而,截止到2016年年底,国内仅建成15万个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巨大的数量差异一方面表明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充电桩配置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的巨大机遇所在。有人估计,这将是一个千亿元级的市场。

一大波企业蜂拥而至,其中有供电企业和电力设备制造商,有互联网搅局者,有汽车生产企业,不一而足。他们中有的生产、销售、建设充电桩,有的搭建平台,利用APP为车主提供找桩、导航、预订和支付等功能,有的兼而有之。

但不管这个行业如何躁动,市场是残酷的,只有坚持科学正确的商业模式才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王道,而创新的商业模式更是令业内人士翘首以盼。

“2015年社会资本疯狂进入,大家觉得充电桩是个生意,觉得这可能是新的用户入口,高频、刚需、用户基数大,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用户场景,但是客观来讲,所有投资充电设施的运营商真的盈利吗?”充电网CEO王振飞曾经对媒体发出这样的声音。

真实情况是,充电运营商普遍亏损。

建设一个充电桩(包括线缆和土地使用)的成本在万元以上,这还只是前期的一次性投入。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维护,鉴于现有的充电桩利用率比较低,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杯水车薪,因此亏损成为整个行业的“常态”。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宏斌提醒说:“一个新兴产业,在刚刚看到曙光的时候最容易被打倒,无序的竞争方式对整个充电设施运营产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成长

目前国际主流的充电桩运营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电网企业为主导以及以汽车厂商为主导的充电桩运营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充电桩运营模式,代表国家如日本和美国。政府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资主体,组织汽车厂商、电力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共同参与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该模式适用于电动汽车发展初期,随着投资需求增大,政府负担加重将难以维持。以电网企业为主导的充电桩运营模式,即电网企业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资主体,负责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充电设施具有商业化性质。该模式适合用于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规模较大,需求与投资相对稳定的阶段。以汽车厂商为主导的充电桩运营模式,即汽车厂商自己投资建设充电桩,很多汽车生产商如特斯拉、丰田是这样做的。该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条件成熟的阶段。

我国尚处于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充电桩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的标准还在逐步建立,市场的发展也尚未成熟。在行业建设前期,充电桩建设基本由国家电网公司主导,通过十年充换电技术耕耘和设施投入,累计投资220亿元,建成直流大功率充换电站4906座,充电桩4.4万个,覆盖高速公路1.4万公里。并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成立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实行专业化管理。开放智能、互动、高效电动汽车车联网平台,累计接入充电桩超过10万个,其中自营充电桩4.4万个,社会充电桩6.3万个。

据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负责人介绍,国家电网车联网平台通过建设桩电网、车联网、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让电动汽车用户通过互联网享受O2O的方式,最终实现充绿色电,比加油更方便,使电动汽车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方式。

创新

2014年,充电桩建设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引入社会投资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涌入,目前涉及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已经多达300多家,其中一部分企业走的是轻资产路线,比如仅提供充电桩位置服务及预约支付功能,或者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另一部分则走的是重资产路线,例如充电桩的生产和销售等。

“单靠充电费用无法收回成本,除非将充电服务费提高至每度电三四块钱。”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认为,“电动汽车并不是简单、孤立的工具,而是生态的一部分。”基于此,特锐德以充电网建设为起点,未来将纳入电动车线上销售、汽车维修数据服务、金融支付服务、互联网电商和工业大数据等业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盈利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增值服务的专业化与用户的使用效果直接挂钩。如何做到与市场标准持平的专业化的增值服务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2015年,江苏省常州市出现了“众筹建桩”模式,仅3个月的时间就建设了1160个充电桩。什么是“众筹建桩”?常州“众筹建桩”项目运营商负责人、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介绍,“众筹建桩”一般要经过招商、选商、上报、规划、建设充电桩五个步骤。具体来说,运营企业发布招商信息,由符合拥有五个以上自有停车位和富裕电容等条件的合作伙伴自行提出申请,经运营商收集信息、筛选后报政府规划部门,最终确定合理建桩地点。

目前,常州已完整规划了1500个充电桩项目,涵盖常州主要行政区、交通枢纽、景区、商业区、社区等公共场所。

“我们只需要出场地,充电桩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都由运营商来负责。此外,我们还有充电服务费的收益分成。我们相信今后新能源汽车会越来越多,需要为顾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而顾客在等候充电的时候也可以逛街消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大街管委会总经理常卓平说。

邵丹薇表示,由于在整个过程中申请者只需提供场地而不需承担建设成本,且建成后申请者将会永久分得一半的充电服务费,“众筹建桩”初期就收到了超过3000个加盟申请。而通过众筹方式,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能更好地发挥充电桩的实际作用。

北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经理张勇认为,常州“众筹建桩”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其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一是资源整合。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建桩,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成本高、规划不科学等问题。二是注重用户体验。选择市民经常出行的目的地建桩,有效提高充电桩使用效率,并且有专门的第三方服务应用,自助充电十分方便。三是共赢模式。实现了业主、投资人和政府的三方共赢。

尽管各家企业都拥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但仍然都在不断摸索哪一种运营模式能够最快速实现盈利。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充电桩还在投入期,做充电服务运营,盈利并非遥遥无期,但在一年内达成盈利是不现实的。”

充电桩运营企业普遍认为,充电桩运营如果要想实现盈利应该在两年后。但事实上,很多价值都已经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驱动而愈渐清晰。

有业内人士分析,按照2020年500万辆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来推算,充电网络利润空间将到558亿元,其中的增值利润空间可达233亿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的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充电业务上,还包含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4S增值服务及汽车工业大数据等。

因为充电站不同于传统加油站“即加即走”,充电服务时间普遍比加油时间长,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之间,这就给高附加值服务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充电期间,充电站可以提供汽车检测、汽车保养维护等服务,还可以通过开发APP,实现手机预约、网上付费、到站充电兼维修保养的流程,打通厂商、消费者到服务商的整个产业链,打造综合服务生态圈。一旦有了足够的用户和数据,又可以通过收取广告费、为客户定制充电方案、收取用户附加费等方式,借鉴淘宝模式增加盈利点,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形成自我成长的生态系统。

从我国市场来看,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在这方面着手进行了,例如星星充电与酒店、商铺等合作布局充电桩建设,电庄公司在麦当劳等餐饮场所布局充电桩等,旨在将充电与配套服务相结合。

服务

作为车联网、智能电网的切入口,充电桩运营行业的潜在价值不可小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智能小区的概念越来越近的当下,充电桩在其中甚至将被赋予“数据采集者”“数据分析师”等多重身份。可以说,充电桩运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而这也需要企业具备创新的商业模式来与之适应。

也许,国外的做法值得借鉴。

德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carsharing汽车分享模式,即大街上停满各种可供开走的汽车,然后已经登记的会员可以拿着信用卡刷卡开车走人,按分钟计费,租车就像买手机套餐,各种价目组合眼花缭乱。

因为便宜,够酷,所以很多汽车公司都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投放电动汽车并作为市场营销手段。其中有一家成长非常快的E-Carsharing公司,它由宝马和另一家著名的租车公司SIXT共同合资组建。

宝马提供丰富的车型和良好的驾驶体验,SIXT负责利用多年租车的经验来设计服务体系和市场公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两家公司利用强大的业界影响力在充电桩建设和收费上与电网公司取得合作共识。

通过这种组合可以让人们很清楚的意识到,充电桩的运营的确需要更强大的多种资源来支撑。博取各家之长,灵活机动的刺激客户需求并提供更多隐形服务,是电动汽车在初始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种商业合作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综合革命的战略支撑,必须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层面。我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过去的被动关注为主走向未来的创新引领为主。充换电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处于融合新形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发展新时代,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产生了新的机遇。

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提供更方便的自助式服务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利用好小区周边的商圈、单位、停车场等资源,构筑一个充电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服务化延伸,充电桩的市场前景将更令人充满期待。

什么是充电桩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可作如下不同的分类:

按安装方式分:

可分为落地式充电桩、挂壁式充电桩。落地式充电桩适合安装在不靠近墙体的停车位;挂壁式充电桩适合安装在靠近墙体的停车位。

按安装地点分:

可分为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是建设在公共停车场结合停车位,为社会车辆提供公共充电服务的充电桩;专用充电桩是建设单位停车场,为单位内部人员使用的充电桩,以及建设在个人车位,为私人用户提供充电的充电桩。

按充电接口数分:

可分为一桩一充和一桩多充。

按充电方式分:

充电桩可分为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和交直流一体充电桩。

按充电速度分:

有常规充电(慢充)和快速充电(快充)两种充电方式。根据不同的车辆电池、环境温度等,充电时间各不相同。慢充一般在5~10个小时充满,快充可以在20~30分钟充满80%,1个小时完全充满。

2016年充电桩行业大事盘点

1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颁布

2016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联合发布《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继续为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助力。

2充电桩APP可直接在线支付

2016年6月6日,充电桩APP2.0版本正式上线。该版本最大的亮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充电桩APP在充电结束后,实现在线支付电费功能。目前仅可以实现充电运营商“星星充电”的在线支付。充电桩APP还增加了违章查询和代驾两个第三方服务。

3充电桩进小区难题迎来曙光

2016年4月5日,为破解充电桩进小区难题,切实解决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难题,国家能源局组织相关单位起草了《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同时,《征求意见稿》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业委会、开发商、物业四方进行了明确的权责划分,对推动充电桩建设方面成效突出的物业,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并纳入各地充电基础设施财政扶持政策体系当中。

4杭州“普适性”充电桩受到青睐

2016年5月初,浙江在杭州市区11个停车场安装了首批128个普适性快速充电桩(枪),这些普适性快速充电桩界面清楚,按照提示可以方便进行充电操作,支付方式也很多:充电卡、微信、支付宝等。这批以出租车服务区、市民中心、东站枢纽、公共停车场为主建设的充电桩,可以对符合直流充电国标的大多数品牌车型充电。

5广东省计划“十三五”用540亿为电动汽车充电

2016年11月25日,广东省发改委召开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2016-2020年)》和《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有关情况。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集中式充电站约1490座,建成分散式充电桩约35万个,整个计划涉及市场规模540亿元。(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作者:高雅 )

第7篇: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市当前经济形势应对(上)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进入2007年,我国的经济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趋势,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等。与此同时,资金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房价快速上涨、CPI指数屡创新高等,经济过热的趋势显著增强。面对经济状况如此高温,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对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顺应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市经济增长和提升经济竞争实力,是当前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

1、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

2007年,我国的GDP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1.1%,、11.9%、11.5%,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由偏热向过热转化的风险在继续加大。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主要受投资、消费、净出口三方面因素影响。

2、CPI指数持续走高

受粮食、肉、蛋价格影响,2006年三季度起,我国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态势开始变化。2007年1至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2.7%、3.3%、3.0%、3.4%、

4.4%、5.6%、6.5%、6.2%,6.5%。其中

8、

9、10三个月CPI涨幅创下十年以来的新高。

3、房价高速上涨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全盘皆涨”。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2%,其中一季度上涨6%,二季度上涨6.4%,三季度上涨9%。

4、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迅猛。截至2007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

二、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大,面对如此“高温”的经济发展状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1、利率政策

(1)加息。2007年 12月20日,央行宣布当年第六次加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0.27和0.18个百分点,存款利率调至4.14%,贷款利率调至7.47%,分别比年初高出1.62和1.35个百分点。在7月20日第三次加息的同时,还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由现行20%调整为5%。去年央行连续出台利率政策,主要是调控资金流动过剩,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款收益。

(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日益扩大,已使大量资金流入我国,贷款和投资迅速增长,因此引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抑制流动过剩的问题,央行去年已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连续提高到14.5%。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既巩固了流动性调控的成果,也有利于抑制商业银行放贷行动,将使银行减少债券、贷款等高收益率资产的配置。

(3)发行国债。为抑制货币流动性,缓解人民银行对冲压力,财政部于近期分别发行6000

亿元特别国债和200亿元凭证式国债。国债的发行既有利于抑制货币流动性,又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改善宏观经济,还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提高外汇经营收益水平。

2、房地产业政策

目前,我国房地产只涨不降,已使房地产业进入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上调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国债、对房地产开发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有资金比例提高;在土地方面,下达全国暂停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国务院下达24号文件《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房地产的发展方向:商品住宅市场管,保障性住宅政府管,政府今后将大力开发60平方米左右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3、价格补贴政策

针对我国近期物价出现明显上涨状况,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补助。从8月份开始,对城市低保对象实际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补贴。针对肉食价格上涨情况,中央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多养殖生猪,免费给生猪接种疫苗,保监会还投入10亿元为生猪保险。

4、进出口政策

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急剧增长,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增加。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在保持外贸稳定发展、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抑制国际收支顺差过快增长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2007年4月15日起,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涉及产品包括部分特种钢及不锈钢板、冷轧产品等。2007年6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对于钢材、钢铁初级产品、有色金属等多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上调7%。7月1日起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这次调整的目的一方面是缓解外贸顺差过大问题,促进外贸平衡,另一方面是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环境政策

我国经济连续几年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但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针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一是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二是加快淘汰生产力落后、污染严重企业,如关停小火电机组;加快焦化行业、水泥工业、铝工业、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三是调整

出口产品结构,对资源性产品出口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鼓励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四是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坚决惩治各种违法行为。五是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行“以奖代补”新机制。

第8篇:目前世界的能源形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堪称“能源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能源,世界能源形势的热点问题更是举世瞩目。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采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采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大发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为此,美国采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资源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迅速展开,尤其是美、日、中等国都在大力开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样机已经上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出现氢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到本世纪中期,人类有望进入“新能源时代”。

核能的开发利用重新受到重视。由于技术的进步,核电站的安全性、核废物处理等难题得到解决,中国、芬兰、美国都着手建设新一代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了先进核燃料计划,日、法、美、俄等国推动了核聚变能的远期商业应用,核能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第9篇: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6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

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

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光读好书对一个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开阔视野,引发思考,提高素质。《形势与政策》正是这样一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提高素质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中提到与多国家出台的政策,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对我国国家形势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对我们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如2014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实施“十二五”规划,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这门课程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后,加深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与政策认识,使之达到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所以形势与政策与我们有很大的联系,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学好形势与政策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走向更成功的人生。 《形势与政策》是贴近生活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针对中国近现代所关注的重大事件政策。全篇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开始逐渐讲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又讲到反腐工作、民生问题、暴力恐怖事件、两岸关系、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我国外交、全球区域等热点问题。这些话题并非于我们而言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安全经济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知识的学习了解,对我们大学生了解国家形势、国家政策、国家安全及世界形势有更深的认识,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反腐问题是教程中重要的一章,反腐也是2014年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2014年反腐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亮点颇多。反腐亮点主要有专项巡视、节日反腐和网络反腐平台。“专项反腐”最早出现在2014年1月,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与常规反腐巡视相比,专项巡视的总体对象一致,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高校、省区市等,但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哪里问题集中,就投入更多力量,这样更好的发挥巡视作用。节日前后是腐败案件的高发期,对此,针对这些形势,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主要针对节前、节中、节后的反腐工作。检察机关设立专题,开设举报窗口,欢迎广大群众对公款购买礼品送礼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节日反腐”并非只停留在通知上,从过节期间的强力监督到对违规违纪者处理和通报曝光,形成一套完整流程。如今,“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舆论和网友关注的热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每天发布的反腐信息,都会引起舆论热议,“案件查处”已成为中央监察部官方网站关注度和点击率最高的栏目,这体现了群众对反腐动态的高度关注。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我看来,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这纷杂的世界

论当前国际秩序发展境况

摘要:国际秩序纷纷扰扰、错综复杂,在当前国际秩序中我国正面临这巨大的考验和潜在的危险。我们必须严阵以待、积极应对。严厉打击敢于侵害中国正当利益的行为。 关键词:西方制约 海洋问题 分裂倾向 周边安全 维和安全 当前的中国是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在倡导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以西方某些国家为首的敌对势力却始终在诋毁、打击、阻碍中国。 例如:

1、美国实施重返太平洋计划,进一步巩固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封锁,加大对台湾地区的军火贸易,与日韩等国频繁举行军演。 依据太平洋计划美军把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并对中国形成钳制。 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是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尤其是下一届美国总统可能将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两者中选出的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在所难免,很有可能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2、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与发展对中国乃至亚洲都是一大危机。日本军方积极向外派出维和部队以期改变形象,政府屡次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希望加入联合国;日本右翼改编教科书、美化侵略行径,否认侵华暴行;内阁努力促使武装合法化、促进军事力量建设、积极参加联合军演。

尽管就目前来说中国的总体武装力量强于日本,但是在某些方面还远远不够,并且中国国土面积大军事力量分散,中国的军事力量平均水平并不比日本强。这种情况下,日本还在大力发展军工,我国学者却依旧存在很大的安逸思想。

3、中印的局部国土争执依旧尚未停歇。中国虽然与印度合作良好,但是中印关于国土问题依旧严峻,印度多次宣扬“中印必有一战”的言论,并不断在中印边境加派军力、宣誓主权、增兵固防、加快战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装备。

近年来,印度军备力量飞速发展,已经具备一场局部核战争的威慑力。

4、朝鲜核问题和朝韩争端威胁着我国边境安全。朝韩问题是二战遗留下来的巨大危机,两国的争执持久不下,再加上朝鲜核武器的研究与发展,一旦情况恶化,必然将对我国造成巨大的打击。

“天安号”事件、金正恩阅兵、美日韩联合军演„„这围绕朝鲜半岛的一系列事件正如一把利剑威胁着我国安全。

5、南海之争情况愈烈。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毋庸质疑,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但是70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近年来日本也开始侵占我国领海岛屿,我国海洋问题面临严重危机。

越、菲、日等国在中国南海附近多次进行军演、扣押我方捕鱼船、上岛构筑建筑物,美军侦察机侵近我方领空侦查„„这些侵权行为都应让我们深思。

6、台独问题日益严重。马英九的离职与蔡英伦的优势让台湾方面分裂台独势力渐渐东山再起,台美的各方面合作加深也应让我们警觉。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是中国政党之间的问题,外人无权过问,然而美国却积极制定介入战争计划,加大对台独势力的支持。台独危机,我们不得不高度警惕。

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周边战略,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灵巧谋划,破解美国的“阳谋”及个别邻国的“诡计”。

一、我国对外要“刚柔并济”,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面对周边邻国的进一步侵略,我们应该拿起武器,而不是只是张开嘴巴。有些国家不再打疼它一次是不会明白的,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中国的一再忍让才让一些国家更加猖狂。

二、我国对外自卫反击要“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经”指经济利益发展。 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存在冲突(如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所以这些邻国选择了“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发展策略,赚着我们中国的钱反过来制约打击中国。我国要想具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破解这境况。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如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我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周边问题威胁,我们应尽早警醒,要明白当前国际现状,时刻警惕着,并应严厉打击制裁敢于侵犯我国合法权益的国家地区。应大力发展军备力量,提高军队整体素质水平,走科技强军之路。

2015-2016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5-2016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 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销售部员工工作结构下一篇:环境污染中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