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公司简介(精选8篇)
在发电厂里,我看到了巨大的垃圾堆放场,看到了满满一屋子的垃圾焚烧炉,还看到了空荡荡大厅里的三个发电机组。讲解阿姨详细给我们介绍这些设备的用途。工程师叔叔说,这里每年能生产1、5亿度电,能够给十万居民使用整整一年,而且污染也很少,非常环保。
能够把大家都不要的垃圾烧掉,再生产出千家万户都需要的电,那这样的垃圾发电厂真的应该多造几个,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能更加干净整洁。不过工程师叔叔也说,有时候小猫小狗会跑进垃圾桶,一起塞进垃圾焚烧炉被烧死。我觉得小猫小狗们太可怜了。如果以后新造的垃圾发电厂能自动释放小猫小狗,那该有多好啊!
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是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关键技术滞后, 以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为例,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原料多晶硅90%以上依赖于进口;涉及到关键技术的多晶硅铸锭、大型的切割设备、电池设备等都也需要从国外购进;生物质能技术同样如此, 国产生物质发电锅炉的制造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燃烧效率低、燃料成本高、运行故障较多、高温腐蚀等技术问题悬而未决, 生物质发电锅炉尚未摆脱对国外技术及进口设备的依赖。因此, 如何推进可再生能源研发投入,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企业自身的实践来看, 由于研发投入具有不确定性、外部性及超过专利保护期后成为公共产品等特征, 企业研发的社会报酬率往往大大高于私人报酬率, 结果是企业自身对研发活动的投资规模可能要低于社会的理想水平。在此情况下, 仅仅依赖于企业自身进行研发投入显然成效不明显, 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 并制定税收、金融等补贴政策以克服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倾向。实践层面上, 我国政府相继颁布或出台《可再生能源法》 (2005) 、《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 (2006)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 、《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8) 、《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9) 、《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2009)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011年已上报国务院) , 从财税优惠、价格补贴、现金直补等方面给予可再生能源企业以激励。
尽管如此, 政府的科技资助仍可能存在着低效率的现象:一方面, 政府将补贴资金给予缺乏研发能力的企业, 进而导致逆向选择;另一方面,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到位使得获得政府补贴的企业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资源浪费, 或者利用其信息优势最大化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体现政府补贴的意图, 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于是, 政府的科技资助是否有效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入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文献述评
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 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为互补关系。
Wallsten以美国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公共研发资助能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且大企业获得研发资助的附加效应大于小企业[1]。许治, 师萍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1990~2000年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在样本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同样是考虑了研发投入的滞后项, 赵付民等采用了1994~2002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GMM回归结果显示, 政府直接资助的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是主要的, 挤出效应尚不显著[3]。Guntram B.Wolff, VolkerReinthaler考虑了补贴率的因素, 并使用1998~2002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公共补贴与企业研发支出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补贴显著促进了额外的研发支出[4]。Eui Young Lee, Beom Cheol Cin针对韩国制造业公司的计量分析表明, 政府资助可以通过与政府分担研发失败风险和减少从事新技术项目的资本成本, 进而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危险性研发项目的障碍[5]。以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例, 吕新业等的研究结论也与以上学者类似[6]。
极少数学者如王俊综合运用了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两个模型的实证结果均支持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互补关系[7];另有个别学者另辟蹊径, 采用匹配方法研究公共研发支持与企业研发支出之间的关系, 如Xulia Gonz'alez, Consuelo Paz以西班牙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发发现, 公共补贴与私人支出之间不存在全部或部分的“挤出效应”[8]。
(二) 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为复杂关系。
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是否会存在互补关系可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这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得到验证。朱平芳, 徐伟民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上海市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企业自筹研发投入的影响, 结果表明, 政府拨款资助对当期企业自筹的研发投入有一定的排挤、替代效应, 但滞后一期对企业自筹的研发投入就表现为较强的促进作用[9]。程华, 赵祥分别从企业规模、研发强度、资助强度等不同视角研究政府科技资助的激励效应, 研究结果与朱平芳, 徐伟民等人类似, 即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当年的研发投入存在替代效应, 但是对滞后一年的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验证了政府科技资助产生的杠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10]。
政府科技资助是否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为互补关系不仅仅依赖于资助作用的时滞性, 还可能取决于资助的类型、资助率的大小以及资助的模式。例如Tommy H.Clausen将政府分为“研究”与“发展”两类, 两阶段最小二乘分析表明, 科技资助对于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是复杂的, 即“研究”资助正向推动了研发支出的增加, 然而“发展”资助的作用则是替代的[11]。姜宁, 黄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五个细分行业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研究发现, 政府科技资助并不一定会促使企业增加R&D投入水平, 其效应与政府资助率有关[12]。通过构建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函数, 陈晓红分析了山东省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政府直接资助相比较, 间接资助更能促进企业研发产出[13]。
综合以上的研究可知, 一是当前文献侧重于分析制造企业, 极少关注战略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性问题;二是国内外研究较少比较细分行业的科技资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实质上, 即使是同一大类行业, 由于政策的导向以及寻租、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原因, 科技资助对于研发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三是当前鲜有文献在分析政府资助的效应时, 考虑企业的所有制因素。基于以上三点, 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将企业所有制性质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实证检验细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科技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之所以选择太阳能与风能企业为研究样本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生物质能、氢能、水能上市公司数量偏少;二是从技术发展来看, 我国太阳能、风能上市公司总体而言关键技术滞后, 研发投入水平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极为关键。剔除研发投入数据不全、盈利为负值的企业最终样本企业为40家。进一步地, 考虑到2009年以前多数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研发数据缺失, 因而将研究的起始时间推延至2009年, 以期得到更为显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金融界网站, 数据处理选择Stata计量软件。
(二)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建立两种面板数据模型, 第一个为不考虑政府补贴滞后效应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企业自筹的研发投入, 在年报中记录在“管理费用”或者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明细科目中;被解释变量为政府科技资助, 会计报表中将科枝资助记录在公司年报中的政府补助明细中。另借助申香华[14]与王俊[7]等人的研究, 将公司的规模、企业的所有制、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一是企业的规模。一般而言, 规模大的企业可能更有能力支付研发投资。作为战略新兴产业, 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可能风险较大, 此时小规模企业往往面临融资约束问题, 进而影响到企业自筹研发投入。因此, 企业规模是影响其研发投入的重要变量之一;二是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的所有制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软预算约束, 降低了研发能力;但另一方面, 相对于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可能面临较小的融资约束, 更有能力筹措到资金从事研发活动, 因此将企业所有制也作为控制变量之一;三是企业的盈利能力。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性, 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因此, 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可能有更多的超额利润以资助企业研发, 技术创新投入也可能越多。基于以上分析, 建立静态计量模型:
式中RPit、Subit、Sizeit、Ownit与Profitit分别表示企业研发投入、政府科技资助、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性质与企业盈利能力。政府科技资助包括研发等技术供给资助以及示范项目等技术扩散资助。相关数据可以由公司年报中的政府补助明细中计算得到;Sizeit企业规模, 用企业总资产表示;Own为所有制, 为虚拟变量, 1表示国有企业;0表示私营企业;Profit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在众多盈利性评价指标中, 净利润是体现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也为本文所采用。
第二个模型为存在滞后效应的面板模型。考虑科技资助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滞后效应, 建立滞后期的面板模型:
其中, Subi, t-1、Profiti, t-1分别表示滞后一期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政府补助及企业盈利能力。
四、实证分析与讨论
(一) 静态模型的实证结果。
首先确定静态模型的形式, Hausman检验得到的概率值为0.1240, 大于0.01, 因而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见表1) 。由参数的估计值, 各解释变量中仅企业规模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显著, 即可再生能源企业总资产每增加1%, 其研发支出增加0.57%。企业规模与其研发支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得到扩张, 企业更有能力从事研发活动。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盈利性与其研发支出之间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关系, 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未能给予其研发支出以显著支持。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盈利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一, 如何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所有制性质与其研发支出也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关系, 由此可见, 民营企业较之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于研发支出的关注程度更高。
注: (1) 、 (2) 括号里的数字分别为t与z统计量;*、**、***表示通过10%、5%、1%显著水平的检验, 以下类同。
政府科枝资助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1. 科技资助的挤出效应。
一是由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研发机构从事R&D活动, 增加了对研发投入要素的需求, 抬高了这些要素的价格, 从而增加了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 企业会随之减少R&D投入。二是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 由于是选择特定的厂商, 虽可以增加其R&D的投资量, 但由于存在技术外溢, 可能导致与被资助厂商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 减少这些厂商的R&D投入, 造成整个行业的研发投资并未增加。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如果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项目是企业原本就打算自主投资的项目, 即不存在政府资助时, 企业也会投入的研发项目, 企业就会利用政府资金, 相应减少自身原本会投入的研发经费。
2. 科技资助政策的不完善。
政府科技资助政策的不完善也可能是未能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原因。从政府的实践来看, 多数补贴侧重于技术供给, 较少给予示范项目等技术扩散项目, 导致未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在此背景下, 受盈利能力影响, 企业减少投入的研发项目。
(二) 滞后期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考虑存在科技资助滞后效应的模型, Hausman检验得到的概率值为0.6077, 大于0.01, 仍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见表2) 。
较之于静态的模型, 滞后期模型的各解释变量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均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 两者的影响方向相反。企业的总资产每增加1%, 其研发支出增加约0.43%, 即考虑政府补贴的滞后作用后, 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程度降低。
企业的所有制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研发支出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关系, 即民营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研发投入显然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地分析样本, 40家可再生能源企业中仅13家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仅为民营可再生能源企业数量的一半。2009~2013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的13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均值仅为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均值的1/2。
(三) 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分行业回归结果。
着力对比分析太阳能和风能上市公司滞后一期的科技资助对其研发投入的影响。针对太阳能上市公司的估计结果显示, 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 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见表3) 。
由参数估计结果, 企业规模对太阳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较为显著。企业总资产每增加1%, 其研发投入上升约0.39%;区别于整体回归模型, 滞后一期的政府科技资助对研发投入较为显著。科技资助每增加1%, 其研发投入增加0.32%, 表明对于太阳能上市公司而言, 政府补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科技资助的实际来看, 政府从2006年以后加大了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补贴力度, 例如曾先后出台或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 给予太阳能企业的生产以资助, 并制定受资助企业的技术门槛, 即受到资助的企业技术水平应满足“单项工程系统容量应不少于50KW”、“补贴主要产品为效率超过16%的单晶硅光电产品, 效率超过14%的多晶硅光电产品和效率超过6%的非晶硅光电产品”、“项目申报单位应建立数据监测与远传系统, 实现发电总量、发电功率及环境数据等监测与远传”, 技术门槛的设定使得企业有效地利用了补助资金。
同样地, 针对风能上市公司的Hausman检验可知, 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 企业规模同样对风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显著, 但是显著性水平为10%。企业总资产每增加1%, 其研发投入增加约0.39%;企业所有制与其研发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 即民营风能上市公司更为重视研发投入;科技资助对风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这一点不同于太阳能上市公司。实践层面上, 对于风能生产商, 中国财政部出台了《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对符合支持条件企业的前50台兆瓦级风电机组, 按600元/千瓦的标准予以资助, 且在此资助标准中, 整机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各占50%。然而, 政府对于风能生产商补贴的覆盖面较窄, 仅限于“中资或中资控股的风电设备和零配件生产企业开发并实现产业化的1.5兆瓦以上的新产品, 且只对生产的前50台进行补贴”, 因此, 政府科技资助给予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五、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 从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的整体回归结果来看, 无论是静态还是滞后期模型, 政府科技资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均不显著, 而可再生能源企业规模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滞后期模型中, 企业所有制与研发投入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系;从可再生能源细分行业来看, 政府科技资助对太阳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 但是对风能上市公司的影响较弱。由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 推进盈利能力强的可再生能源企业规模扩张。
鉴于企业规模对于其研发支出的影响显著, 且企业成长持续性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是技术创新能力, 因而加大政府对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的支持力度, 推进其规模扩张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 依据行业特征、企业所有制特征完善政府科枝资助政策。
针对风能资助政策的覆盖面较窄等特征,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资助政策;同时, 考虑到民营企业更为关注研发投入, 且民营企业可能受到融资的歧视, 进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 政府应加大对这一类企业的资助力度。
(三) 加强补贴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
由于政府科技资助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研发投入影响不显著, 说明补贴资金的使用制度或许存在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 导致资助效率低下, 资助过程存在设租寻租等问题, 因而加强资助金使用过程的监管尤为必要。
摘要: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政府科技资助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 从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的整体回归结果来看, 无论是静态模型还是滞后期模型, 政府科技资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均不显著, 而可再生能源企业规模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可再生能源细分行业来看, 政府科技资助对太阳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 但是对风能上市公司的影响较弱。进而指出应着力于继续推进盈利能力强的可再生能源企业规模扩张, 完善风能补贴政策的覆盖面, 加大民营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的研发资助力度, 加强补助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
通俗地讲,在不考虑能源进口和未来勘探发现的情况下,按照当前的开采和消费水平,中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大化石能源将分别在30年、11.9年和25.7年后消耗殆尽。
在化石能源走向枯竭的大背景下,2005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迅猛发展。
然而,尽管大量政策利好催生了无与伦比的装机增量,但电网企业始终缺乏接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的外在动力,引发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电力和财政资源浪费,也使得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发展举步维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背后,同样潜藏着走向“枯竭”的巨大危机。
能源转型先锋的烦恼
曾经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英国,正在为其能否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而担忧。
11月10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安伯尔·鲁德在英国议院委员会上承认:“如果我们没有合适的、具有鼓励性的政策,英国将可能无法实现‘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占总能耗15%’的目标。”她认为,以目前的情况估测,到202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占比仅能达到11.5%。
实际上,从2010年至今,英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达到420亿英镑。英国首相卡梅伦曾承诺,要创造“有史以来最清洁的政府”。
根据全球风能委员会的数据,英国是世界第六大风能生产者。2014年,英国政府向陆地风能发电厂提供了高达8亿英镑的财政补贴,而这些发电厂的发电量约占整个国家电力的5%。
但2015年以来,英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不利政策,包括“自2016年4月1日起取消陆上风电补贴”以及逐步取消对小型太阳能项目的补贴等,引发了业内的强烈不满。世界能源理事会也于日前下调了对英国的评级。英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英国并不是第一个向可再生能源补贴开刀的国家。
2014年4月,德国内阁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改革草案,其修改的核心内容,就是削减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告诉《经济》记者,早在2000年,能源转型先锋德国就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法。15年来,这部法典极大地推动了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据了解,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1560亿千瓦时,已经占到全国发电量的27.3%。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减少了德国能源进口,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能源供给安全,也缓解了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导致的气候变化。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制度带来的巨额电价附加费,也令德国市民难承其重。
“德国目前的平均交易电价只有3.8欧分/千瓦时,比中国目前的煤电上网电价还要低。但可再生能源附加费附加在每一度电上的费用却高达6.2欧分。”陶光远说。
更要命的是,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后,德国配电网出现了电压升高和设备过载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德国不得不一边大幅削减补贴,一边设法消纳过剩的电量。
“有人说,在光伏发电领域,德国的‘昨天’是中国的‘今天’,德国的‘今天’大概就是中国的‘明天’。”陶光远说,希望我国能够汲取德国的教训,少走些弯路。
“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最大”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取法德国,特别是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上网标杆电价制度并收取电价附加费弥合财政支出的补贴方式,几乎与德国如出一辙。
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面电站,分别执行每千瓦时1元、0.95元和0.9元的上网标杆电价;而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用后的剩余电量,则按脱硫煤电上网价收购,同时实行每度电0.42元的国家补贴标准,部分地区另有地方补贴。
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则告诉《经济》记者,尽管各地上网电价都不尽相同,但传统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一般在每千瓦时0.3-0.4元之间,而电网收购光伏发电所需额外支付的费用,将由国家财政予以补助。
与此同时,为了减轻财政压力,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等费用,通过向全国电力用户统一征收电价附加的方式解决。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正式成为政府性基金的一项,对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各省(区、市)扣除农业生产用电后的销售电量征收,并专项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补贴。
财政部的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决算数为491.38亿元,完成预算的104.5%;支出决算数为508.17亿元,完成预算的96.1%;在总支出中,中央本级支出的401.07亿元,补助风力发电275亿元,补助生物质能发电74.07亿元,补助太阳能发电52亿元。
nlc202309030919
在长期巨额发电补贴的哺育之下,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出现了飞跃性地进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2014年全球绿色增长论坛的开幕演讲中表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全部发电装机的3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全部发电量的20%。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能源转型任务艰巨
当然,刘琦所指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包括当时装机容量分别为8300万千瓦和2200万千瓦的风电和光伏,更重要的是其时装机容量高达2.9亿千瓦的水电。
但如果刨除水电,“2014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这些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尚不足4%,一次能源占比不足2%。”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想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占15%”这一目标,目前看仍然十分困难。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由于目前水电投产增速降低,核电建设规模有限,要想实现“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标,只能依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也正因如此,国家能源局今年9月发布了《调增部分地区2015年光伏电站建设规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此前全年1780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的基础上,再次增加530万千瓦,并表示,各项目原则上应在2015年内开工建设,2016年6月30日前建成并网发电。
但在孟宪淦看来,此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已经为风能、太阳能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忧。“‘十二五’期间过分强调装机规模而忽略发电量,以至于造成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4年,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9637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7%;风电上网电量1534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78%;在“弃风”限电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仍有8%。
而光伏方面,尽管累计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显著低于风电,但“弃光”现象却十分突出。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今年1-6月,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仅190亿千瓦时,占当期发电总量的比例尚不足1%,“弃光”电量却达到了18亿千瓦时,比率之高令人瞠目。
与此同时,资源丰富、前景广阔的生物质能也遇到了开发难题。“据统计,我国可以利用的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但我们现在只利用了其中的5%,也就是2200万吨。剩下大量生物质原料材料,比如每年被烧掉的1.5亿吨秸秆,反而成为大气和水源污染的罪魁祸首。”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日前召开的“优化新能源布局促进清洁能源健康发展”主题座谈会上如是说。
李毅中在点评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时说,我们要肯定太阳能、风能、核能、水力发电的重要性,但生物质能是唯一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燃料,唯一能够代替成品油、天然气的可再生能源,也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十二五’针对生物质能的规划,提到了很多指标。不客气地讲,很多没有完成,现在看也是完不成了,那‘十三五’又该怎么办?我们国家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原料,哪些用来发电,哪些做燃料,哪些制油,哪些制气,哪些做肥料,要有合理分配。更重要的是,要有政策支持。”
实际上,发展生物质能源,难题之一就是原料的来源。以秸秆为例,在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中,秸秆体积大,热值小、难收集,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收集秸秆。“一车装不了多少,农民也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如烧掉了。所以,生物质能的发展,还依赖国家在制度层面给予支持。”李毅中说。
电改: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出路
就在2015年“两会”后不久,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9号文”,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电价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陶光远看来,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建立,无疑将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到了2020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一个时段,风光电就足以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了。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完全舍弃化石能源发电,否则电力系统稳定性难以保证。”取消固定上网电价,鼓励工业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过剩的电量,将有助于对波动电量的消纳,进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深入发展。
孟宪淦则认为,智能电网和储能建设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弃风’和‘弃光’现象出现了,我们不要过多指责电网,因为电网要求输出的电力必须稳定、可靠、安全,而太阳能、风能恰恰不稳定、不可靠。所以,电网和可再生能源两方面都要做出改进。”从电网方面看,要建设智能电网,从可再生能源自身讲,要做好储能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压力。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02号)、《财政部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13〕390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有关文件的要求,现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2006年及以后核准(备案),2015年2月底前并网;
(二)尚未纳入《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一批)的通知》(财建〔2012〕344号)、《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二批)的通知》(财建〔2012〕808号)、《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三批)的通知》(财建〔2012〕1067号)、《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四批)的通知》(财建〔2013〕64号)、《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五批)的通知》(财建〔2014〕489号);
(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照《通知》有关要求一并申报,并注明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项目和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项目;
(四)已纳入补助目录的项目,当“项目名称”、“项目公司”、“项目容量”、“线路长度”等发生变化或与现实不符时,请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知》等要求申请变更,按程序一并申报。
二、申报材料
填写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申报表(见《办法》附1),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核准(备案)文件;
(二)上网电价审批文件;
(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还需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申报流程和时间
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的分布式项目,由其下属省(区、市)电力公司汇总,并经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审核汇总后于2月29日前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其他项目由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组织申报,并于2月29日前联合上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未能在2月29日前上报的项目将纳入下一批审核。
财政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16年1月25日
—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新能源技术论文
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就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其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方面做出了论述,最后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必要性 前景
一、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7%,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速度仅为1.8%,石油供应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6亿吨,原油进口量达到1.227亿吨。2009年原油产量为1.815亿吨,原油进口量突破1.27亿吨,面对接近50%的对外依存度,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t煤,就有1t是在中国烧掉的。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
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状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坚持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应是我国能源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电网难以到达,但却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能源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脱贫致富,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其优越性
新能源技术论文
⑴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
⑵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尤其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有助于技术商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
⑶目前我国除小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发展较快外,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参差不齐,可商业利用的技术不多,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尚无法与传统能源竞争。
⑷缺乏足够的系统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究。
⑸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
五、看法和建议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环境和安全的需要。因此,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⑴各级政府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好“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⑵按照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加强对我国储量丰富的煤矸石、油页岩、石煤、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其他化石能源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⑶在注意节约和合理开发或有限制开发的原则基础上,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资源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西部、经济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应成为重点发展地区,以加快这些地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⑷建立和完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
⑸研究制定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将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⑹大力广泛开展资源保护与节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意义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加快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长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太阳能,2005,(01)[2] 杜祥琬.新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三峡建设。2007,(05)[3] 乔繁盛.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土资源情报,2009,(12)
发布时间:2012-03-1
4政策要点:
为进一步支持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08〕18号)和本市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申报材料:
1、扶持资金申请表和书面申请报告;
2、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示范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及相关批复文件、银行借款合同、资金到位和利息支付的证明;
3、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资源勘查评价、标准和规范制定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情况的说明;
4、其它相关材料。
政策依据: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制订的《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08〕18号)
详细信息:
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进一步支持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08〕18号)和本市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石油替代等。
第三条(资金来源和计划)
本市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扶持的资金,由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安排。
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全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发展情况,编制提出下一扶持资金使用计划,于每年9月底前报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扶持资金使用计划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预计节能量或替代量、资金需求、进度安排等内容。
第四条(支持重点领域)
扶持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包括市发展改革委核准的如下示范项目:
1、风电项目;
2、100千瓦及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大型光热利用项目;
3、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利用项目;
4、石油制品替代能源应用项目;
5、氢能应用示范项目;
6、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标准制定;
7、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领域。
第五条(支持方式)
(一)无偿资助方式。
无偿资助方式主要用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强的项目。除标准制定等可由政府全额资助外,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须提供与无偿资助资金等金额以上的自有配套资金。
(二)贷款贴息方式。
贷款贴息方式主要用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在银行贷款到位,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已支付利息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贴息资金。
贴息资金根据实际到位银行贷款、合同约定利息率以及实际支付利息数额确定,贴息年限为1-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3%。
第六条(申报材料)
市发展改革委定期组织项目申报,申请扶持资金的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
1、扶持资金申请表和书面申请报告;
2、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示范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及相关批复文件、银行借款合同、资金到位和利息支付的证明;
3、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资源勘查评价、标准和规范制定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情况的说明;
4、其它相关材料。
第七条(申报程序)
市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项目,主管部门在对项目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查意见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委。
市属企业组织实施的项目,应向其所属集团公司提出申请,集团公司按规定对项目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查意见后,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中央企业可直接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其它企业单位应向其所在区县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区县发展改革委按规定对项目进行初审并提出审
查意见后,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已从其他渠道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请支持。
第八条(项目审核)
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预算计划批准后,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组织专家对纳入计划的项目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后,形成审核意见。项目评审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1、项目是否符合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相关规划、产业政策等;
2、项目是否对推动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相关政策是否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项目是否具有较好的技术领先性,是否对促进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
4、项目是否具有很好的能源替代效果,是否具有很好的示范宣传效应;
5、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需要评估和审查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资金使用监督和项目评估管理)
1、项目经评审后,由市发展改革委统一进行审核汇总,向市财政局提出拨款申请。市财政局依据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支持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
2、获得扶持资金支持的项目,实行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合同应包括:项目名称、承担主体、项目履行期限、项目内容和主要经济指标、验收标准、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和数额、支付进度、违约责任、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等。
3、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对未通过验收评估的项目,将收回部分或全部支持资金。
4、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稽查和审计。
5、项目承担单位获得扶持资金后,应当按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有关资金须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6、获得无偿资助的单位,开支资金的范围包括人工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租赁费、鉴定验收费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他必要的费用支出。上述费用支出,国家和本市有开支标准的,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附则)
1、本细则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8月6日正式发布, 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更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到2015年, 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108t标准煤, 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108t标准煤, 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组织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绿色能源县、30个新能源微网示范工程建设, 创建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同时, 还将积极推进地热能、海洋能等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图为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上亮相的新型污水处理装置。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油、气和煤炭等资源显得更加短缺,而且存在结构不合理、短缺与浪费并存等诸多问题。这一状况已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便会另有一番柳暗花明的景象。据统计,一年中仅太阳对地球提供的能量就是全世界所需能量的一万多倍。随着人类能源消费的剧增、矿物燃料的匮乏枯竭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日趋恶化,这些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登上历史的舞台。
红色警报 传统能源的环境危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城市化步伐加快也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大,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
我国历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2/3以上。我国自1992年起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到目前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仍在延续。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能源生产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源供应的不足部分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平衡。这是我国成为能源特别是石油净进口国的根本原因。按照有关专家的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煤炭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的迅速上升,机动车消耗的燃料数量也大大增长,汽车尾气也已成为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又一重要原因。我国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列居世界首位。展望未来,随着能源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日趋提高,中国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潜力巨大 可再生能源开发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地球上开发利用潜力最大、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可维持600亿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降低开发和转化的成本是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国土辽阔,光照充足,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现有的主要利用途径和方式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一旦在光电转换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就可能实现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此外,还可以更多地借助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来间接利用太阳能,如农产品的综合利用。
风力发电是利用风能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中国的风能总储量列世界第三位,也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风能是一种自然能源,由于风的方向及大小都变幻不定,因此其经济性和实用性由风车的安装地点、方向、风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对于核电站,人们有许多误解,其实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获取方式。核裂变,核燃料是铀、钚等元素;核聚变的燃料则是氘、氚等物质。有些物质,例如钍,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我们把核燃料和可以转化为核燃料的物质总称为核资源。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性缺电严重,民企投资小水电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和利用小水电资源的总方针是确定的。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我国将对民资投资小水电以及小水电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资源,正日益受到重视。由生物质转化而来的燃料比较干净,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使用这类燃料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际上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开发生物质能的主要动力。生物质能是通过光合作用以生物形态储存的太阳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包括林产品下脚料、薪柴、农作物秸秆及城市垃圾中的生物质废弃物等。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的秸杆等农业废弃物和柴薪资源量加上城市可燃烧垃圾等,资源总量可达6.5 亿吨标准煤以上,占目前我国一次性能源总产量的40%。虽然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但是依靠科学技术,可以使它们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
除了自然界直接提供的可再生能源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力制造可再生能源——氢,其前景非常诱人。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虽然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但自然氢的存在极少。因此必需将含氢物质加工后方能得到氢气。最丰富的含氢物质是水,其次就是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各种生物质等。氢不但是一种优质燃料,还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和物料。随着制氢技术的进步和贮氢手段的完善,氢能将在21 世纪的能源舞台上大展风采。科学家正在实验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来制氢,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技术近年来也有重大突破,并日益成熟起来。有人认为,在未来经济中氢将成为主要能源,因而称为“氢经济”。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广泛应用。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并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
绿色通道 可再生能源利用
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干燥器。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在这四个领域的技术已基本过关,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地转入小批量生产,有了一定数量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在缓解当地常规能源短缺、减轻生态和环境恶化等方面收到了实效。
到2003 年底,全国共有40多家风力发电场,只占全国风力资源总储量的很小部分,开发潜力非常大。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宝贵的风力资源白白浪费,非常可惜。因此应当加紧开发利用。目前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草原和沿海无电网地区有一定数量的风电场运行,解决了渔、牧民看电视和照明问题。
氢能这种极具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尚处于实验室试验研究阶段。浙江大学研制成功一辆燃用氢与汽油混合燃料的汽车,经测试结果,可节省汽油达44%。氢能具有清洁、无污染、效率高、重量轻、储存及输送方便以及使用多样化等诸多优点,赢得人们的青睐。氢能的用途很多,诸如航空器燃料,氢能飞机,氢能汽车、氢能发电、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氢能利用技术必有突破性的进展,氢能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主流之一。
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藏的地热开发利用,羊八井地热电站为拉萨电网供电的50%,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另外,我国潮汐能的利用也位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兴建完成50座潮汐发电厂,成为世界上建造潮汐发电厂最多的国家。
在生质能发电应用方面,主要为垃圾焚化发电。我国积极推动四位一体及能源环境工程等生质能利用,所谓一体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和生质能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亦即在温室的一端建地下沼气池,池上建猪舍、厕所,沼气用于点灯及家庭燃料,剩余残渣则供作农作物肥料,如此可有效解决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问题,又能供应家庭能源,提高农村生活水准,值得广泛推广。
近2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类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21世纪将是可再生能源逐渐发展成为能源供应主体的世纪。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希望。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代表人类未来能源的一个领域。
然而,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传统矿物能源相比存在着成本高、能量流不稳定、某些组件的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为广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使用者产生的环境和技术双重外部性给以补贴,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能源技术企业的实际经验,扩大市场,从而有能力改进能源技术,降低成本、稳定能量流、增加使用寿命,最终实现提高我国能源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新能源市场,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
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和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认可程度日益加深,加之相关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崛起事业的,必将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公司简介】推荐阅读:
可再生能源汇报材料06-28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09-27
环境教育《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案09-22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09-28
塑料再生加工行业规范条件09-14
材料资源化再生技术10-12
再生橡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9-11
公司能源管理规定09-14
新能源的发电技术简介09-12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