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共5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 篇1

陈思

数字媒体艺术1001 2010140253

说到能源安全问题,我觉得中国的能源安全正在面着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从我国的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并不高。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正视能源安全的问题,找到能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有效方法,从而缓解现在中国能源短缺的状况。

我国当前的能源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第一,能源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以煤为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第二,能源人均占有量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虽然中国能源总量生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第四,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储备体制不健全。

先来看我国的能源供应情况。建国以来我国能源工业有很大发展,1996年生产的一次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不包括农家用的薪柴、沼气、风力等类能源,折合标准煤12.6亿吨,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源折合标准煤为1.14吨,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能源使用效率不高,存在许多浪费现象。

从历史来看,几十年来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其发展不谓不快。7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工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除保证国内供应外,有限的石油贸易则保持了出大于进的格局。可以说,1993年以前,中国石油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从全国规模来说也不存在对外依赖问题。但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加大和速度加快,加之石油资源的拥有量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和供应越来越跟不上需要,中国开始进入石油纯进口国行列,且对外依赖程度有逐渐加深趋势。由此可见,中国的能源供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再来看能源短缺的情况。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未来15年内,中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一般认为,GNP要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石油消费就必须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九五期间,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率据估计不会超过1.5%。能源供应是否会短缺呢?我想你我都应该明白了。事实业说明了这一点。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国家有关部门和能源研究机构预测,如按GNP年均增长率8-9%,能源弹性系数为0.5左右计算,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2亿吨,而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生产原油1.75-1.8亿吨,供应缺口达2000万吨以上。这意味着国内石油的供求矛盾在未来的十年将进一步加剧。无独有偶,国外对中国未来石油需求的预测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存在能源安全问题,而且,非常严重--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能源安全只是一个模糊的甚至从来没有听过的概念,甚至有一部分学者,也自信中国没有能源安全问题。也许这才是最大的危机!能源安全问题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就在眼前!不是吗?在去年世界石油市场波动的情况下,由于我国没有完备的能源安全体系,不得不再高价位时进口大量的石油,竟然用去了我国外汇储备的1/8,多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经济的负拉动更是不可小觑,真是触目惊心!

那么应该如何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呢,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长远能源战略的选择。

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低碳经济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低碳经济应该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综合特征的新的经济形式,低污染物产生、排放与低能源消耗及地温室气体排放同样都是其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室国际大背景使然,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外,也与中国本身的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直接相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及消费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的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要走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将面临着能源的日益短缺,另一方面将面临对能源的需要不断增长,且要解决污染问题。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传统的发展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强行推进,不仅会带来本国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还会导致国际市场资源的激烈竞争,造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问题,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方向,中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 篇2

1 产业安全和油料产业安全的含义

产业安全的概念来源于国际贸易领域。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威胁或破坏,能够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具有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本国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不受侵害。产业安全的核心就是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的保障就是国家对产业具有预控力[1]。

油料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从狭义角度来讲,油料产业主要是指以油料为中心的,包含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贸易等的多元性主体产业,即油料种植业、油料加工业(主要是压榨业)、油料加工品的销售、油料及其加工品(即油料油脂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等主体产业。从广义上来讲,油料产业不仅包括这些主体产业,还包括与其关联的其他产业,如养殖业、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等。

油料产业安全就是油料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预控力,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威胁或破坏,能够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具有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本国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不受侵害,保证国内消费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能够持续获得安全健康的油脂油料产品及其关联产品。

2 油脂油料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的表现和风险

2.1 进口依存度过高的表现

我国进口的油脂油料产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棕榈油、豆油和菜籽油。中国是大豆和豆油的全球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从基本不进口菜籽和菜籽油,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菜籽和菜籽油进口国。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50%以上;豆油、棕榈油、棕仁油、油菜籽、菜籽油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均在20%左右。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480万t,油菜籽进口量为160万t,我国这两种油料进口量合计约占全球油料贸易量的50%;2010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26万t,约占全球食用植物油贸易量的14%。

进口依存度主要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依赖程度,用进口量与国内消费量之比来表示。近5年来,我国油料的进口依存度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34.8%上升到2009年的51%,也就是国内消费的油料当中由1/3需要进口增加到有1/2来自于进口。这主要是由于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迅速上升,从2006年的62.3%上升到2009年的84.7%。从2007年开始,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都一直保持在75%以上。近5年油菜籽的进口依存度波动较大,最低的2010年只有6.3%,最高的2008年达到22.1%(表1)。

注:本表数据是根据美国农业部网站(http://www.fas.usda.gov/psdonline/psd Query.aspx)计算出来的。其中,植物油的进口依存度是将进口大豆和油菜籽分别折算成豆油和菜籽油,再加上进口植物油计算出来的;豆油的进口依存度是将进口大豆按照18%的出油率折算成豆油,再加上进口豆油计算出来的;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是将进口油菜籽按照36%的出油率折算出菜籽油,再加上进口菜籽油计算出来的。

将进口大豆和油菜籽折算成植物油以后,植物油的进口依存度基本上在65%以上,最高达到73.8%。由于我国不生产棕榈油,国内消费的棕榈油都来自进口,但是由于国内库存的变化,进口依存度会在100%上下波动。豆油的进口依存度基本上在95%以上,由于2008年国内库存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一倍,进口依存度达到104.3%。近5年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波动较大,从15%上升到30%。由于2008年油菜籽进口量猛增到303万t,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最高的31.8%。

如果将油料产品进口依存度为40%设定为产业安全水平,总体上看,由于油料和植物油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40%,我国油料产业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引起这种产业不安全的具体产品则是大豆、棕榈油和豆油。虽然油菜籽和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还没有超过40%,但是其波动较大,值得警惕。

2.2 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风险

(1)价格风险。

进口产品价格主要受到出口国产品价格和国际运费的影响。由于油料产品是制造生物柴油的重要来源,油料产品价格就和国际能源价格紧密联系。同时,国际运费也和石油价格密切相关。再加上国际资本热衷于对大宗农产品的炒作,国际油料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2000-2010年这10年,大豆和油菜籽的国际价格波动越来越频繁,幅度也越来越大。前五年基本上在200-300美元/t上下波动,后5年价格波动剧烈。2007年大豆和油菜籽的价格分别比上一年上涨了71%和72%,是这十年中增幅最大的。2008年跌幅分别为19%和39%,其中,油菜籽创下10年当中的最大跌幅。植物油的国际价格波动与油料基本一致,前5年基本上是缓慢上升,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度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大涨幅和最大跌幅,2010年度价格又迅速回升(表2)。

注:美国农业部网站《油料:世界市场与贸易》(Oilseeds:World Market and Trade)。

相关研究证明,国内外油料及其相关产品市场是整合的,尤其是大豆和豆油的国际市场价格变化领先于国内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变动是国内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2]。进口依存度过高就会使得国际价格通过进口油脂油料产品价格轻易、快速的传导到国内,从而加剧国内油脂油料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一方面,农民无法保证有稳定的种植收益,就会降低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本土加工企业也会由于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增加经营风险,影响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2)可获得性风险。

由于我国油料产品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的供应,这就需要对国际市场供应的保障程度进行分析。虽然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部分主产国因灾导致油料大量减产,会降低我国对国际油料产品的可获得性。但鉴于自然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这里不对此进行分析。

当前影响国际油料油脂供应的主要人为因素就是以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美国、欧盟、巴西和阿根廷强制推行生物能源法案,全球经济复苏推高油价,使得生物燃料生产激增。据测算,当石油价格高于50美元/桶时,生物柴油生产就是有利可图的。全球生物柴油产量2000年不足10亿L,2010年则达到190亿L。2002年以来,以生物柴油为主的世界工业用植物油消费量年均增长22.1%。其中,2006年消费量占到了世界植物油总产量的12.7%。我国油料产品的进口来源国基本上都在使用植物油制造生物柴油。全球主要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国和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分别占到全球生物柴油总产量的60%、11%、8%和7.6%。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是我国大豆和豆油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他们主要用豆油生产生物柴油。虽然欧盟不是中国油料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但它却是我国油料产品进口的最大竞争者。欧盟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油料第二大进口地区,是全球植物油和饼粕的最大进口地区。欧盟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菜籽油。我国棕榈油的进口量来源地马来西亚和印尼全部用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

同时,生物乙醇的生产也会对我国油料产品的可获得性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玉米、甘蔗是和大豆争地的农作物,一旦扩大玉米、甘蔗的种植面积,就会减少油料种植,从而降低了国际市场的油料供应能力。

(3)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进口油料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油料及其加工品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危害,这种危害包括食用转基因植物油带来的直接危害和食用转基因饼粕饲养的动物产品产生的间接危害;二是低价棕榈油抢占其他食用油市场,而其过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不利于人体健康。

从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看,转基因油料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一是可能对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二是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内部系统;三是转基因食品可能会使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四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引起跨物种感染,使人类感染动物的疾病,带来严重灾难;五是转基因大豆中存在未知DNA,可能带来新的不安全[3]。另外,中国大量进口的棕榈油成为除豆油外的第二大消费食用油。由于棕榈油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是所有食用油当中最高的,超过50%,营养价值也最低,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它的长期食用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

3 油料产业加工流通环节外资高度垄断

3.1 外资高度垄断的表现

目前,跨国粮商在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参股控股64家,占总股本的66%;垄断着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其豆油加工能力占国内总能力的60%以上。除压榨和精炼环节外,外资还进入更下游的环节,包括小包装食用油、专用油脂等。目前外资参股或独资的大豆加工企业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85%。外企丰益集团已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市场50%以上,旗下有金龙鱼、元宝、口福等10多个品牌。另外,外资集团正在逐步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我国饲料企业,企图控制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在控制了我国的大豆加工业之后,近年来外资企业正逐步向油菜籽和花生等其他油脂加工业领域渗透。其中,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现有油菜籽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44万t,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同时,新加坡丰益国际还在快速扩张。

3.2 外资高度垄断的危害

很多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跨国并购导致的外资对东道国某个产业的控制程度增强是不利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并购方对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容易引起一定的垄断,阻碍竞争,甚至会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得东道国经济成为“截断”或“空洞”的经济[4]。

(1)外资控制对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食用油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减弱。

相关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就可以左右市场价格,形成垄断。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油的需求是刚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随意提高价格,在销售上却不受太大影响。国家要想控制食用油价格上涨就十分困难。

(2)外资在油料加工流通环节的高度垄断也会造成外资对整个油料产业链的控制。

由于控制了油料产业链中间的加工企业,便拥有了选择油料进货渠道的权利,也就控制了油料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种植业;由于掌控了油料加工品的销售流通环节,自然也就间接控制了油料产业链下游的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环节。一旦外资控制了整个油料产业链,我国就彻底失去了对油料产业的控制力、调控力和发展力,油料产业将处于完全不安全的状态。

从长期来看,由于外资的资本实力雄厚,建设的油料加工厂规模较大,提高了我国油料加工业的行业规模水平。而行业规模决定进入壁垒,进入壁垒高会形成先入者的垄断。这样就提高了我国油料产业的进入壁垒,进一步巩固了外资的垄断地位。

4 油料种植的生产水平较低

4.1 农民生产油料的积极性不高,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呈现出一定的萎缩态势,油农收入、种植愿望、种植面积出现“三下滑”。大豆、油菜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在2000-2005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油菜和花生在2007年都降到最低值,分别为564万hm2和394万hm2。2009年开始,大豆种植面积下降,油菜和花生面积上升。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到800万hm2,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分别上升到737万hm2和453万hm2。2010年大豆、油菜、花生相比这期间最高种植面积分别减少了415万hm2、12万hm2、53万hm2(表3)。

注:国家统计局。

大豆、油菜籽和花生产量不断波动。2010年大豆产量为1500万t,相比2004年的最高值1740万t,减少了240万t;2010年油菜籽产量为1308万t,相比2009年的最高值1366万t,减少了58万t;2010年花生产量为1564万t,为10年来最高产量。总体来看,近两年大豆和油菜籽产量呈现减少趋势,花生产量有所增加(表3)。

农民生产油料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较低引起的。我国大豆和油菜产量主要是受预期收益以及与相关农作物的比较收益的影响,油料产品的价格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5]。大豆的种植收益没有水稻和玉米高。2002-2009年,除了2002年和2003年,其他6年大豆的单位面积净利润都低于水稻和玉米(只有2008年大豆高于玉米)。2009年,大豆的净利润只有1620元/hm2,远低于水稻的3765元/hm2和玉米的2625元/hm2。

相比小麦,油菜籽的单位面积净利润波动较大,2008年高达4620元/hm2,2009年就猛跌到645元/hm2。除了2003年、2007年和2008年,其他5年油菜籽的单位面积净利润均低于小麦。2009年油菜籽净利润为645元/hm2,远低于小麦的2250元/hm2。油菜籽种植收益不稳定,再加上收益不如小麦,农民纷纷改种小麦。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油料种植成本稳步上升,远大于同期价格的上涨幅度。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土地资源的持续匮乏以及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油料的种植成本还将稳步上涨,将进一步降低油料种植收益和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

4.2 我国油料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我国油料的国际竞争力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由单产低导致的生产效率缺乏竞争力;二是由出油率低、水杂高导致的质量缺乏竞争力。我国大豆生产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正是由于技术进步缓慢,2002年以来我国大豆单产始终在1.65t/hm2上下徘徊,远低于美国3t/hm2。国产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之间,低于进口大豆18%-21%的出油率。同时国产大豆的水杂也高于进口大豆2个百分点左右。国内油菜籽的单产比欧盟低1.35 t/hm2,出油率低于进口油菜籽7个百分点左右,水杂高于进口油菜籽3个百分点。由于质量差异,按照当前价格水平,进口油菜籽与国产油菜籽存在600元/t的溢价,国内加工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进口油菜籽。

4.3 资源环境约束较大

当前我国油料生产受到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一是土地资源。我们只有12133万hm2的耕地,折成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每年15667万hm2。除了必须保证的粮食生产面积11000万hm2,还有蔬菜、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就要占3333万hm2,油料生产只有1333万hm2可用。二是水资源。正常年景下我国人均水资源为2200 m3,只相当于全球人均水平的28%。三是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滥用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农业COD排放占全国COD排放的40%多;另一方面,近年来极端性气候灾害明显增加。这都降低了我国油料生产的可持续性。

由于当前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油料国际竞争力不强,相对收益较低,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下降,再加上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我国油料生产的形势日趋严峻,进口油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将持续,我国对进口的依赖性也将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我国将失去对油脂油料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油料产业安全将无从保障。

5 提高我国油料产业安全水平的政策建议

油料产业就是从油料生产、加工到销售、贸易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多元性主体产业。我国油脂油料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加工和销售领域受外资控制程度高,油料生产水平较低,使得国内油脂油料产品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外资控制,国家对油脂油料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减弱;国内油脂油料产品的市场供应也无法在数量上和安全性上得到保障。从产业安全的衡量标准——本国对某一产业具有控制力、调整力、竞争力和发展力,来衡量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油料产业的控制力和调整力低下,油料产业并不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力,油料产业安全程度低。在当前我国全面开放油脂油料市场的情况下,想要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苦练内功,提高我国油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1 在种植生产环节提高油料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大豆、油菜、花生的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调整,根据各种植区域的自然生态特点选择生产方向,明确主栽品种,扩大区域种植规模。[6]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条款,增加对油料生产的支持。加强水利、道路、仓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育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和机械化水平,提高油料的单产和出油率。提高种植补贴水平,提高油料种植收益。将保护价收购政策改为为差价补贴政策,以稳定油料种植收益。

5.2 在油料加工环节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鼓励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延长产业链。鼓励“企业+协会+农户”的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提升油料产业化水平,加强油料种植户抵御风险能力[7]。在当前豆油、菜籽油加工产能普遍过剩的形势下,应加强对整个行业的新增产能进行控制,尤其是控制小规模产能的增加。严格执行外资投资管理条例,加强对外商投资油料产业的规范和管理。

5.3 降低对油料油脂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

扩大进口来源地范围。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建立全球进口供应链。运用非关税贸易壁垒适当控制进口,加强对油脂油料产品的进口检疫。加强国内转基因产品的标识制度,大力宣传非转基因食用油的安全性,推行健康的油脂消费理念,鼓励居民合理控制油脂摄入量。

5.4 建立油料产业安全评估机制

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建立专门机构,积极开展油料产业竞争力调查、产业安全评估和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为开展贸易救济提供政策依据。大力扶持油脂油料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本土企业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春光.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7(1):52-54.

[2]赵丽佳.中国植物油产品的进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67-68.

[3]张丽君.转基因大豆进口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4):4-11.

[4]吕勇斌.外资并购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效应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67-71.

[5]陈新华,冯中朝,刘洁.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我国食用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与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74-677.

[6]余建斌,乔娟,乔颖丽.进口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213-216.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 篇3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趣味低级、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既为文化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立党建国的理论基础,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两者统一起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

权益的主要途径。

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参与支持文化建设

首先应营造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文化氛围。文化事业是大众的事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也就是要去努力发现不同层次的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潜力,实现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要加强社会力量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构筑社会文化心理中的主要作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力量,承担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研究、宣传和普及等重要工作。要将社会力量纳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形成政府投人与社会投人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人机制。再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人条件,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创办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充分运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对文化建设投资或捐赠,形成文化发展的多渠道投人体制。进一步盘活文化企业现有资产,推进资产重组。最后,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水资源现状 篇4

论文题目: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摘要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多种功能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包括生命支持功能,生产支持功能,环境维护功能,此外,发电、航运、景观和自然美等。虽然水是可更新的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就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与保护这几方面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

关键词:水污染、节约、开发、利用、可持续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目录

引言................................................................................................................................4

一、中国的水资源数量...................................................................................5

二、中国的水资源质量...................................................................................6

(一)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6(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特点.......................................................................6(三)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7(四)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7(五)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8

三、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8

四、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10

五、中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11

案例分析:解读“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11 保护水资源措施..........................................................................................17

结语..............................................................................................................................19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引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就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与保护这几方面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一、中国的水资源数量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见表3-1-4),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见表3-1-6)。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表3-1-4表明,我国各流域由于面积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全国年降水总量为61 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为27 11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从表3-1-6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比较,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窥测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二、中国的水资源质量

(一)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特点

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和众多的主、客观原因,纵观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传统的污染物(COD、BOD)未能控制住,富营养化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却相继增加;点源污染还没有效控制住,非点源污染问题在一些地区又突出起来。由于80%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已造成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水污染的不断加重,引起了普遍缺水和严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重的生态后果。

(三)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料消耗高,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过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工业集中,而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极为缓慢,欠账太多,与整个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防治水污染投资少,加之管理体制和政策上、技术上的原因,仅有的投资亦未发挥应有的效果;有些地方对工业废水处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耗资很大,而设施建成后却不能正常运行,投资效益差;不少新建的城市污水费用,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用水和排水的收费偏低,使得人们(包括工矿企业)不重视节约用水、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积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局面。

(四)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江、河、湖泊水污染负荷早已超过其水环境容量。污水排放量仍在增长,七大江河水质继续在恶化,Ⅴ类和劣于Ⅴ类水所占比例仍很高。水污染严重河流,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其中海河劣于Ⅴ类水质河段高达56.7%,辽河达37%,黄河达36.1%。长江干流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除西藏、青海外,75%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现在工业水污染仍旧突出,仍是江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繁,平均每年达1000起左右。不少老企业无钱治理,高污染的乡镇企业仍大量存在,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普遍。有61.5%的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相当多的城市没有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污水收采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收费普遍过低。因此除特大城市外,许多城镇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地表饮用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25%,其中淮河、辽河、海河、黄河、西北诸河近一半水质不合格。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有35%不合格。全国尚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有6300万人饮用高氟水,200多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另外南方血吸虫疫区农村饮水也不够安全。这不仅仅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业生产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年一至四月对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流经上述限批城市的水质多数为重度污染。如长江安徽段的巢湖全湖平均为V类(Ⅴ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Ⅴ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黄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颍河的周口市的国控断面今年前四个月的监测结果全部为劣Ⅴ类。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六十七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全部为劣Ⅴ类。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五)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全民全社会参与,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首先要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其次,根据江河水功能区划,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制定计划,控制各河段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制定用水定额和排污定额标准,达标排放。同时改革水价,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建设节水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再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将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企业向沿海、沿江部署和转移。要加强水的需求侧管理,以水定产业发展规模,定城市规模。建设项目必须获得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推进水权、排污权制度和准市场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在全国范围,全民参与,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贯彻水法,推进江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监督 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正在发展。县级水务统一管理的已有1239个县,占全国县级总数的52%,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一批大城市和海南省、黑龙江省各县均已成立水务局,按照水的自然规律,形成防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的系统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的水量水质是不可分割的、动态的、流动的,目前水资源水量、水质分割管理状况亟待改进。

三、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 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由图可得:四至五月,主要降水区为东南沿海地区

由图可得:六至七月主要降水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由图可得:七至八月主要降水区为华北、东北地区

四、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

表3-1-7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6.5%、36%和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面积为全国的18.7%(相当于南方的一半),水资源总量却只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水成为经济和政治的热门话题。

五、中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案例分析:解读“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

针对制约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该战略咨询项目共提出八点建议,分别是:

(一)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应当是耕地总量不再增加,林、草、湿地不再减少,城市和工矿用地合理控制;

(二)开发农业的巨大潜力,建设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基地;

(三)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才能保证东北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理解决城市的水源危机和煤矿城市的地质灾害;(五)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

(六)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七)西部地区应节制社会经济用水,保护生态与环境;

(八)水资源配置应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未来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食主产区。在发展中,东北农业面临着不少问题。农民近年来收入增长缓慢,1998年~2000年甚至为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东北三省分别提出“主副换位”、“以粮换肉”和“畜牧倍增”的生产方针,导致商品粮调出量减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关键是要抓发展畜牧业和发展优质稻谷生产。转变目前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向为农牧并重、协调发展的方向。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重大体在1∶1左右为宜。建议东北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粮(料)生产基地,以肉乳为主的畜禽业生产基地,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和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中心。同时重点建设三条畜牧业商品生产带,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铁路及公路沿线,应建设成肉奶精品畜牧业带。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白城—通辽—赤峰铁路沿线,应重点建设成为牛羊育肥基地带。西部草甸、草原带,可优先建设成为现代化、规模化的草原畜牧业基地。发展东北农业,还要扩大水稻生产规模、提升水稻生产能力。东北地区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提高水稻单产潜力很大,扩大水稻面积也有较大潜力,据水土平衡测算,水稻面积可从现有的4500万亩发展到6300万亩。但是要特别注意解决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等问题,同时加快培育抗逆、优质、超级稻品种。水稻品种要多元化。据粗略测算,到2010年,粮食8900多万吨,其中稻谷26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约1700万吨左右。到2030年粮食总产量11000万吨,其中稻谷41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1200多万吨。针对东北地区农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实施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建议以发展水稻为重点,实施水旱并举、旱涝兼治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兴建旱改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农田林网修复改造工程。在旱改水工程中,三江平原水田与大豆等旱作物的比例整体上在1∶1左右为宜,并且严禁开垦湿地。建议尽早作出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的统一规划,成立一个有权威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协调机构。施黑土保护工程。黑土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逐步改变顺坡承包的经营方式,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采取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建立黑土保护性的耕作制度。推广草田轮作,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建议给予种草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生物与工程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调整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向。松辽平原西部与西辽河流域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建议除主要灌区外,大部分地区应改变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比重应在50%以上。应压缩水稻与旱地粒用玉米,适当恢复谷子等耐旱作物,大力发展饲用玉米与苜蓿等饲草料生产,50%的耕地种植专用草料。建设现代旱地农业,其核心是提高雨水利用率。灌区应控制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2.实施森林科学经营 振兴东北林业基地

东北地区的林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林地面积439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7.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3%和26.7%,即在13%左右的国土面积上拥有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森林资源。东北林业发展目前有不少问题。从林区林业看,现行采伐量仍超过了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如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丧失森林资源恢复的前景。林区的湿地和林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木材生产和基于木材的加工业的衰落和缺位造成了林区产业链的巨大空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林业企业运行机制及政企合一的林区社会显示了巨大的不合理性,强烈要求体制改革和外力干预。从农区林业看,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成效显著。有些地方的农田防护林网残缺不全,树种选择不当或管护不力,生长不良,急需补充改造。部分林网的树木已过熟,病虫害多,急需更新换代。防护林网采伐更新在认识上和机制上存在障碍。从草原沙区林业看,主要问题是对该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本底以及自然封育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在沙地治理中过于重视乔木,特别是喜水的杨树,而对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视不够,存在大量的生长不良和效益低下的人工林。农、林、牧、水几方面的配合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恢复和发展东北林业的思路。要充分重视发挥东北森林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东北林区从长远来看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以木材生产和加工(含制浆造纸)为主的林产业仍将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应在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的同时,全面实施森林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3.1.2.3.4.资源的科学经营和管理,加大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和营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林产精深加工和非木质产业,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和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强力推进林区政企分离进程。要紧紧抓住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初步成果的有利时机,立即着手推进林区体制改革。第二,延长天保工程的实施期限,扩大工程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并彻底转变制定采伐限额的运行机制。要把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年龄结构调整到合理的可持续经营的状态,考虑到不同地区林情的差别,总体上需要20~40年的时间。第三,增设森林培育专项资金,把中幼林抚育提到战略高度。中幼林抚育应成为主要的措施,国家应该设专项基金予以扶持。第四,对天保工程实施以外的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第五,加强农区和牧区林业建设,实施农林草牧一体化经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东北地区的农田防护网,在保护农田免受灾害的同时,也可以发挥速生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草原牧(沙)区要以发展灌草为主,农林牧水综合治理。发展沙地桑产业也是良好的途径之一。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用水可持续发展研究”

东北地区矿产开发现状。依托矿产资源优势,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东北地区钢产量为2730万吨,占国内钢产量的12.6%。2003年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居全国钢铁企业第二位,是我国主要的钢铁基地。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用水情况。2003年东北地区金属、非金属矿开发工业合计用水量为4.92亿m3,占当年东北地区用水量的0.90 %;占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5.0%,所占比重不大,对水资源的压力不大。钢铁工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用水量最多的行业,2003年东北地区钢铁生产耗水总量为3.68亿m3,占东北地区用水量的0.67%;占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3.74%。东北地区大部分钢铁工业企业的水复用率都在90%以上,高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3年东北地区的工业废水总排放量为18.08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其中金属、非金属矿等矿产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16亿吨,占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23.01%。钢铁工业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三废”产生源之一。2003年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废水排放量约3.36亿吨,占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8.52%,是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除工业废水之外,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固体废渣也对河流造成污染。特别是一些尚未改造和淘汰的落后钢铁生产能力,排放的粉尘和固体废渣对河流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影响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东北地区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与水资源合理布局分析。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措施的实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工业的用水量也将有所增加。据分析预测,2010年东北地区工业需水量为141.1亿m3;2020年东北地区工业需水量将超过171.1亿m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东北地区矿产工业用水也将有所增加。根据有关产品单位水消耗标准测算,2010年东北地区金属、非金属矿产工业水需求量为6.97亿m3,比2003年增长41.67%。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5.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必须破除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已经枯竭的观念,以铁矿、铜、铅锌矿等重要矿产找矿为重点,结合地区特点,争取实现对森林、沼泽、草原、荒漠和表土厚的地方勘探方法、勘探技术的突破。

2)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东北周边的俄罗斯、蒙古均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铁、锰、铜、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都是我国短缺的资源。东北地区矿产开发工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大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力度,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水资源十分紧张区域内的矿产开发企业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发展耗水少的深加工产品。耗水量大的企业应考虑实行搬迁或转产,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减少对城镇人民生活的干扰。

4)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污水治理项目建设。

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淘汰落后,减少环境污染。坚决贯彻清洁生产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挖掘企业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降低水资源消耗的目标。

4.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 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水资源的问题和矛盾

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7亿m3,人均水资源量1672m3,亩均水资源量515m3。与我国北方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相比,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东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出“北丰南欠、东多西少”、“边缘多、腹地少”的特点。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水利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东北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8900万亩,占全国的11%,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用水持续增长,由1980年的351亿m3增加至2000年的599亿m3,水利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使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盲目发展灌溉农业,河湖干枯、地下水超采,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在中部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地表水源不足,导致大量超采地下水、废污水大量排放,河水污染严重,形成恶性循环。2.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

3.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在水资源配置中,首先必须扭转“重社会经济,轻生态环境”,“重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的观念,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与环境需水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当地社会经济用水,生产力发展模式与布局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为东北地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创造条件。工业与城市发展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加大污水回用、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形成多渠道开源、多水源利用的开发模式,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农业要合理控制发展规模,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对于松花江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可以利用控制性工程,通过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加大对未控洪水的调控能力,扩大灌溉面积。但为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航运用水和汛期维持河道稳定用水,发展规模要有所节制,应将社会经济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比重严格控制在40%以内。松花江流域开发规模如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航运用水的优化配置,或考虑“引呼济嫩”工程,调引国际界河丰富水资源为松花江流域补水。对于水资源短缺的辽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条件,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重视旱地节水农业建设,逐步缩减高耗水水田面积,使社会经济用水在2030年前后接近甚至达到零增长,并辅以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供需平衡,遏制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并有所改善。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出发,未来社会经济用水比重还应进一步降低,还水于生态。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辽河平原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激烈竞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远期可通过扩大“东水中引”规模,甚至考虑从呼玛河向嫩江调水,完成“东水中引,北水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5.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东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地区。2003年城镇化率为47.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3%)。当前东北城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部分城市资源枯竭,就业压力沉重,替代产业跟不上。由于资源衰竭,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贫民阶层。2.轻重工业比重失调,东北的经济区位属于沿海,但经济地位类似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1978年的17%下降至2002年的9%。3.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应急措施不足,缺乏预案规划。4.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不少沿江、沿河城市水质性缺水严重。如哈尔滨,恐怕要被迫兴建早有所考虑的远距离调水工程。5.城镇布局不完善,加上体制、观念因素,区域协作不密切。东北地区城镇现呈“丰”字型的空间布局,向“一轴两厢,纵横网络”的方向发展。但东部、西部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两厢格局、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各省区相对封闭,经济联系以省内为主,缺乏省区间协调整合。我们认为东北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宜过快,规模不宜过大。城镇化率应当适当比重、适当速度,但仍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两厢”和“口岸”多发展中小城镇,现在东北人有可能要“闯外围”和“走出去”。到外边去,增加交流合作。

关于城镇化策略与对策建议。最根本的还是处理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走“依顺自然、社会和谐、城乡协调、资源循环和环境和谐”的路子。

1.优化提升城市质量。首先,要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大城市盲目扩张。在节约用地的同时,要重视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保护。其次,要改善城市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要更新和改造城市地下管线,提高城市、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基础设施安全性。第三,要完善城市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一,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都市区发展。包括加强沈阳的铁路枢纽与大连的空港、海港交通枢纽,增强这两个都市区的辐射影响力等。第二,促进对外开放,发展边境城市。第三,扶持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小城镇和农业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结合农业发展,开发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许多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初级加工应就近放在小城镇,既有利于保鲜质量,又有利于废水废物回用。

3.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特别是抚顺、阜新等工矿型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对于资源和环境条件非常差的地区,从长远考虑应该逐步外迁人口。

4.完善城镇供水排水系统,确保用水安全。要加大保护水源的力度,大力提倡节水。重点保障中部城镇群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沿海城市应积极发展海水利用。要特别重视管网的配套建设和管网的更新改造,争取到2030年管网渗漏率降到10%以下。要以实现水的生态循环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

东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东北地区水污染现状及典型问题。第一,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流域河流水质超标率枯水期为87.5%,平水期为68.8%,丰水期为75.0%。由于冰封期长,冬季更加剧了水污染态势。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严重,70%以上断面为劣V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第二,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松花湖库区上游河流、四方台水源地、辽宁省42个水源地、太子河中游的参窝水库和东辽河上游的二龙山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难以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第三,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三江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占15%;松嫩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约占28%;辽河流域平原地区Ⅳ、Ⅴ类劣质地下水的面积占辽河流域平原区总面积的82.97%。第四,渤海海域近岸污染加重,赤潮面积逐年增大。

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存在问题。东北地区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重污染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不能正常运行,对污染隐患极大的金矿仍存侥幸心理,生产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东北地区的城市废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建设很不足,正常运行率更低。松花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20%,辽河流域不足30%。东北地区也是我国的粮仓,农村产生的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但至今对非点源污染缺少系统调查,污染底数不清。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防治污染的要求,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队伍及设施重复建设,水质水量数据不统一,信息互相封闭,资源不能共享,给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带来困难;现有的行政区划性管理与水污染的流域性特征也不相适应。1.控制水污染的战略对策建议: 1)推行循环经济,坚决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2)优先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改善上游水体的水质;采取措施修复水源地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及水质监测的力度;建立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制度。

3)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法,对违法排放污染和造成严重事故的企业依法给予惩处。

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应与城市废水处理厂建设同步实施。

5)加强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控制,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使用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复合肥、有机肥;推广测土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无毒、低残留农药,提倡农药使用和生物防治相结合。

6)特别重视对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防治,应以饮用水源地及其上游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调查、控制为优先,逐步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

7)消除吉化事故的影响,切实改善松花江水质,在取水口设置安全屏障,采用先进水处理工艺,确保安全饮用水的供应。8)

9)沈

10)抚灌区的污染控制及土壤修复,应检查并严禁工业企业向沈抚灌 11)

12)渠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严格禁止继续使用沈抚灌渠的污水进行灌 13)溉。

14)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实现管理数字化、公开化,应增加省界、市界监测断面,适当增加有机、有毒物质监测项目,实现界河的联合监测,强化饮用水源预警断面的监测能力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数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公开与共享。15)建立有权有责的流域管理机构,目前的涉水部门在流域管理上协调、合作很不够,流域有关省市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上的责任和利益亟须明确。

保护水资源措施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首先,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64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同时,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水督察体系。进一步改革水价,实行季节性水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征收比较高的消费税以限制用水等等。

最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也是保护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内容。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中国水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中国水务行业应该有万亿元以上的空间,到2005年仅污水处理一项就有4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多年来由于“水”带有浓重的社会福利色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水的价值和价格的背离,严重制约了水行业的发展,水资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种情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当得到转变。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结语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想1 篇5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优缺点,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快速发展

责任感

综合素质

为人民服务

【正文】:当初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迈进了大学的校园,从那一刻起我们不仅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更好的专业知识,还接触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上课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课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出色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通过大学这几年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海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从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全球化的时代安全、08年以来的抗灾重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十二五规划等课题。在课下我们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在课堂上我们积极思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东西。

在学习课题08年以来的抗灾重建时,我们感想很深,同时也对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一个伟大的民族从哪里学习都没有从自己的教训中学习来得快。在应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但在这些灾难中也暴露出了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和重要的启示。多难兴邦,一个国家正是在遇到困难时,才更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骨气,正是在遇到灾难时,人民才会更加团结。我们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文字课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形势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在客观上构建了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即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但是要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开展这项教育,来完全的展现这一特殊魅力是很难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形势政策教育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形势政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形式形势政策教育不是简单地读报纸、看新闻,也不是站在所谓纯客观、纯中立的价值观的立场上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它需要我们大学生对这些事件不仅全面准确的了解,而且对它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向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理论分析,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这就需要大学生有宽厚的思想理论基础。而经过形势政策的教育,大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政治方向以及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一些高校出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贫血,主要是由于一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会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从而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二、正视形势政策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所面临的机遇随着全球化脚步的逐步加快,不仅给各国的发展拓宽了空间,而且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此机遇下,将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知识范围;将会更加丰富教育内容,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教育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二)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因此导致由激烈的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价值的冲突,从而也导致了国人对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些变化对我们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都是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建议

(一)合理设计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

1、内容设计上要把握好马克思理论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理的关系。马克思理论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可以比作是“源”与“流”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政治生活中,立场是最重要的。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为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兴趣。但理论教育还不能代替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当前的国内外大事,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这个“实际”具有现实性、鲜明的政治性和直接的针对性,可以使青年学生从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明确立场,从而逐渐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2、内容上的亮点。要明确国际局势、国家形势、地区形势、学校形势(招生、就业、校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等)以及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亮点。

(二)合理设计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法

1、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于国际形势,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国际局势变化中“热点”,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对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会收到更为积极的教育效果。

2、改变观念注重教学实际效果。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要改变这些情况,观念上要转变;一是从完成教学任务转变为讲求实际效果。二是从书本出发转变为从时代发展,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只有实现了观念的转变,才能出现教学的创新。另外,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不断分析情况、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势政策教育的授课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通常情况下,采取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人人”双向交流,比只有言语沟通的“人机”单向交流效果要好。但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更好,要应因时、因地、因人、因内容而定。此外,在授课中还可以辅之以课堂提问、讨论等,以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观点,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言时间,让同学们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平论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必要时还要继续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

上一篇:仓库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