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展望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能源展望(精选8篇)

中国能源展望 篇1

随着中国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产业高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36.2亿吨标煤,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6.4%,18.9%和5.5%,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9.1%,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几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煤炭消费比重居高不下

随着中国经济日趋成熟,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之后显著放缓。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比较丰富,中国能源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预计到2020年,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达到14.6亿人左右,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7.35亿吨标准煤。以此为基础计算的2009年至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14%。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

石油、天然气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2012年,中国生产原油2.0748亿吨,同比增长1.9%;共消费原油4.7613亿吨,同比增长了4.9%。中国对外原油依存度达到了56.4%,较2011年和2010年进一步攀升。2012年我国进口天然气428亿立方米。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短短七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上升至29%。

全球油气市场正出现油气生产西移和消费东移的趋势,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油气需求的主要增长点,未来油气供应仍面临重大挑战。短期内,中国仍将不断加大对油气消费的依赖。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超过70%和50%。过多依靠海外进口资源,增强了我国能源保障的不稳定性。因此,进一步扩大油气储备能力,仍是我国应对能源危机,确保可调节手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

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将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

能源,对中国意义重大。第一,中国幅员辽阔,很多边远地区和农村还没有纳入电网的覆盖中,所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带动那些农村地区的发展;第二,中国自己的经济结构要转型,要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第三,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新技术创新问题。因此,为实现创新型的国家的目标,中国也为这方面的发展设立了很多新的目标。

中国能源展望 篇2

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增长37%, 世界人口和经济仍然继续增长, 但与过去相比, 走上了能源强度较低的发展路径。

世界能源供应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和低碳能源 (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的占比将平分秋色;

全球对煤炭和石油的需求将达到峰值。

全球天然气的需求将增长50%以上, 是化石燃料中增长最快的, 日益灵活的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降低了天然气供应中断的风险。

全球煤炭需求量将增加15%, 其中几乎2/3的增长将出现在下一个10年中, 中国煤炭需求占全球煤炭消费比重将停滞在50%左右的水平上, 2030年之后会出现下降。

报告指出, 电力部门将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电力作为增长最快的终端能源形式, 与其他能源行业相比, 对于减少全球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份额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得益于成本下降和补贴政策, 可再生能源技术迅速发展, 成为全球低碳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到2040年,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近一半。在全球范围内, 风力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增长份额的比重最大 (34%) , 其次是水电 (30%) 和光伏发电 (18%) 。

新能源汽车“十三五”展望 篇3

从四大变革看技术大势

首先,从技术发展的趋势与需求来分析,目前全球汽车技术正在经历四大变革:第一是底盘电动化,在汽车发展的初期我们曾经出现过汽车动力的多元化,但是之后主流选择逐渐突出。一百年后的今天又出现了动力的多元化,究竟将来会如何发展,现在还很难确立,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中国选择什么道路,将对整个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技术变革就是车身的轻量化。电动汽车比传统汽车更需要轻量化,更能平衡轻量化材料导致的成本上升,更能带动轻量化的规模应用。尤其是轻量化的材料和车身电池的结合将是未来的理想化目标。

第三个变革是智能化,自动驾驶的智能化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应该说是智能化的最佳平台,智能化也能有效地克服电动车的弱点,所以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有专家估计,人类几千年的智能基本没有变化,但是电脑的智能在不断提升,所以未来机器替代人类是一个趋势,而且不会遥远。

第四个就是以新能源汽车为终端的车网融合所导致的交通网联化。这四大技术变革在推动着我们向前发展。同时,低碳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要求也形成一个倒逼机制,比如全球交通领域二氧化碳在2050年要减少到基数的三分之一,这是国际能源署的展望,未来尤其是在2020年之后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国际趋势。

从三大挑战看产业机遇

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现在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有三个:第一就是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转型的挑战。显然,汽车产业是一个支柱产业,怎么转型,我国的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所以,这是第一个挑战和历史任务。

第二个挑战和历史任务就是汽车排放污染治理的挑战。大气污染控制的国家行动计划倒逼零排放汽车的发展。第三是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与能源安全的挑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期,带来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接近60%,所以,我们出台了油耗法规,到2020年平均油耗要降到百公里5升,油耗法规不断加严也倒逼新型动力的发展。

中国的交通体系特色和电动车辆应用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我们称之为“点线面模型”。所谓“点”就是大城市集群,所谓“线”就是这些大城市和大城市集群之间连起来,还有“面”就是广大的中小农村和小城镇。在这样的“点线面”上,我们已有的优势是在大城市“点”上,新能源汽车是世界第一;在“线”上,我们的高铁是世界第一;在“面”上,我们的电动自行车是世界第一。所以我们的电气化程度已经普及到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发展电气化的汽车,应该说是有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在未来,中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就这么大,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们跟全球的趋势一样,2020年之后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三纵三横”与四个层次

国内在“十五”期间就开展电动汽车重大课题专项,确定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的基本技术体系,即燃油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电机、电控。“十一五”基本继续,但扩大了这方面内容。“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了纯电驱动的转型战略,继续坚持“三纵三横”,但是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增加三大平台,即示范、基础设施和测试评价。“十二五”以来,我们在纯电驱动的技术战略转型的指导下,在车型开发方面,重点在大中型城市客车和小型电动车,家用轿车的混合动力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滚动发展。

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2014年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所以,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这些年来逐步上升。2010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年增长率都是百分之百以上,今年是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的元年,我们在9月销量接近10000辆,这是国产的数量,如果加上进口车型,一共是14000辆,预计今后三、五年内仍然将保持百分之百以上的增长速度。例如国内车企比亚迪的e6和“秦”在销售方面都位居前列,“秦”上市不到一年,销量已经过万,月销量1700辆,今年按照这个速率,“秦”可能会卖到13000—15000辆,说明国内市场的上升势头非常好。我们规划了“三步走”的产业战略,大体符合这个趋势。

2008年开始了第一步,即以奥运会示范为基础的第一步。2010年以“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工程为第二步,主要在公共交通领域;现在马上进入第三步,就是乘用车增长高峰马上要来了。第一步是酝酿期,第二步是导入期,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1%左右,我们估计,明后年应该可以达到1%左右,然后会进入快速成长期。

现在我们在从“十二五”向“十三五”过渡,总体原则是要继续坚持“三纵三横”,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支撑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抓住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发展机遇,超前研发下一代技术。我们为“十三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布局了四个层次,在原有的“三纵三横”基础上,“三纵”是系统集成技术,在上面有一个基础科学问题层面,下面还有集成开发与示范层面,组成四个不同层面,中间的核心层次还是“三纵三横”,重点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这是基本的重点。“三横”包括动力电池与电力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以及电子控制与智能技术,将会把智能汽车技术加进电控的内容里。在基础科学层面,主要是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电动化主要是能源科学,同时我们的电池材料、轻量化材料和燃料电池材料这都属于材料科学。新一代的自动驾驶自动化汽车主要是信息科学。我们把基础科学问题引入其中。

“三个平台”内涵生变

另外,我们继续坚持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平台,第二个是集成开发平台,第三个是国际合作平台,我们现在把国际合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总的“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布局,就是发展的重点。

首先,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科学问题。在能源科学方面,我们的重点任务包括电化学动力系统学,主要是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系统,不包括单体和系统。还有高温电力电子学和混合动力发动机系统学,主要面向混合动力新型发动机的技术研究。比如,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的触发、扩展、演化机制与安全管理就是一个典型问题。在我们遇到短路的情况时,会逐步扩展到整体一组电池,引起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问题,其扩展触发的机制、扩展的机理和演化的过程,以及安全管理的措施,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

在材料科学方面,重点主要是动力电池的材料新体系,燃料电池的材料新体系以及结构轻量化材料。比如新体系的电池,包括锂硫电池等。

在信息科学方面,重点是汽车电子学、车辆智能化和交通网联化中间的技术科学问题。比如复杂交通环境和恶劣行驶工况下的智能汽车自主驾驶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

推进共性核心技术的目标与思路

第二个层次是共性核心技术,首先是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从我国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现状总体来看,第一代动力电池的材料产业已趋于成熟,我们的材料已经实现国产化并进入日韩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我们有较完整的材料产业链,而且国际供货。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2014年产量预计达到20亿瓦时,广泛应用于各种新能源汽车,锰酸锂电池也进入小批量生产。

总体发展思路是要完善动力电池的产业链,重点加强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电池单体不如材料,系统不如单体。因此这是我们的重点任务,包括轿车用高比能量锂离子单体电池技术,客车用高功率长寿命电池技术,单体动力电池工艺和装备技术,动力电池系统管理技术和动力电池组和安全性技术等,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研究的。

轿车高比能量单体电池技术的发展路线图是,明年将会达到200瓦时/公斤,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的目标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关于客车用高功率长寿命电池的技术指标与路线,从我们进行的公交客车调研工作来看,我们认为公交客车必须采用高功率长寿命电池技术,普通轿车用的电池在公交车上不适合,因为公交车的行驶里程是轿车的8倍左右,同时需要快速充电和大功率自动回馈能力,所以我们专门把客车用的高功率长寿命电池这个技术拿出来研究,重点是正极还是一样的,主要是负极是由石墨和钛酸锂等材料构成。另外,针对高比能量电池发展我们也制订了二次规划。

共性核心技术的第二部分就是电机驱动与电力电池。现在中国的电机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的高速电机还是薄弱环节。另外,我们的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比国外差一倍,国外能达到12—14,我们仅有7—8,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基础元器件无法在底层封装,都是买的模块。

还有一个现在很好的技术趋势是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始应用,碳化硅是更好的新一代半导体,总体来看,可以将控制器的体积降低20%,控制器的损耗也可以大幅度降低。例如,丰田做的每升30—60千瓦的控制器将会在2020年进入产业化阶段。

所以,这是我们“十三五”的机遇,要抓住新一代电力电池的半导体器件技术,进一步发展我们新一代的控制器,这样,我们就可以跨越国外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阶段。

未来这一领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构建电驱动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出满足国内需求和有全球竞争力的电机驱动和电力电子装置。重点有三项任务,一是高速电机,二是高功率的控制器,三是第三代半导体,破解中国长期跟随研发的困境,实现电机系统车载电机电子的与时俱进。

共性核心技术的第三方面是电子控制与智能技术。如果将国内外在智能汽车领域做一个对比,如拿出谷歌、奔驰和国内企业智能汽车研发现状做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无论是在路径规划、信息融合、决策控制还是知识经验库等方面,都与国外有相当的差距。从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在飞快地加速,比我们原先预想的快很多。美国SAE规定,在2025年实现轿车通勤上下班的驾驶。总之,我们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开发,尽快形成自主智能驾驶汽车平台技术,应对国际上汽车技术的新一轮竞争。重点任务包括体系架构、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与测试等。

“三纵”的重点任务

从国际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水平来看,以丰田为例,其燃料电池车型马上要上市,已经实现三分钟充满氢、零下30度启动、60%的车辆效率、大于500公里的续驶里程以及15年的耐久性这些目标,主要是价格偏高一点,在第一期销售的车辆价格是7万美元,马上开始销售。总体来看,国内的发展水平还是跟国外有相当的差距,例如上汽的燃料电池轿车跟丰田的燃料电池轿车比较,比如加氢的时间、低温启动还有车辆效率等都还有差距。

所以,为此,我们要做几件事情,重点来讲就是五件事:一个是关键材料零部件电堆和系统技术研发,第二是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可靠性,第三是燃料电池的产业链降低成本的问题,第四是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批量生产,第五是加氢站的建设。针对第一个任务,即关键零部件、电堆和系统的技术路线图是,从2014—2019年,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等都需要一步一步在技术上进行革新,比如电堆的波载量,现在有0.6克,国外水平能达到0.3克,而国外的最终目标是0.1克,我们还有一定的工作要做。第二,针对燃料电池成本降低的规划路径,用什么措施,怎么改,我们分了三个阶段。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燃料电池的批量生产,希望到2020年能够达到1000辆的水平。

关于混合动力系统,目前国内的代表性车型是比亚迪秦,卖得非常好,采用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构型,即并联构型。从对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国内外发展水平的比较来看,我们在有些方面有优势,比如百公里加速时间、综合油耗、续驶里程等等,我们还要进一步降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混合动力阶段的油耗,所以总体思路是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大力发展插电式乘用车,优化主流插电式混合动力性能,同时开发功率密度高的增程式发动机。

重要任务首先是主流插电式轿车的混合动力性能优化,其次是新型高性价比乘用车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第三是新型高性价比商用车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第四是混合动力发动机开发,第五是增程器系统的开发。

关于纯电动力系统,从国内外比较来看,国外的轻量化、底盘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都高于国内。所以下一步的趋势是一体化底盘平台、轻量化车身以及整车智能化控制,对标车型将会是宝马i3。

其中轻量化技术将会采用碳纤维等新型技术。另外还有纯电动客车技术,我们希望是采用快充电池,多种充电方式,包括充电桩快充、无线充电等等。

集成开发与示范的规划

还有一个层次是集成开发与示范,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平台,目前国内的基础设施网络与国外相比要差一些,美国的充电站数量现在增长迅速。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点线面结合的能源供给体系,也就是在面上以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用车载充电器进行小功率慢充来覆盖家用乘用车,在线上建立快充,在点上以现有销售维修网络为基础建立换电站。

具体任务包括充电设备的系列化、标准化,要研发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并开发新型的智能充电网络和服务平台,这也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集成示范平台,我们将有三个大型的示范,一个是燃料电池的示范,一个是微型智能化电动车与车联网的示范。比如我们已经由联合国UNDP/GEF资助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示范项目,主要针对北上广和郑州。我们还将选择一个中等城市进行智能化微型电动车与车联网的开发示范。此外,还有城市电动交通多车型开发与一体化集成示范,包括双源快充电动客车、无线充电电动汽车、路灯系统充电微型电动客车等。

中国能源展望 篇4

发布日期:2011-2-10 17:13:12 信息来源:中国煤炭市场网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回升向好后的平稳较快发展。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能源生产持续增长,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增速稳中有降,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一、2010年能源供需形势及特点

2010年全国GDP实现了10.3%的增长,增幅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接近1978-2009年平均9.9%的长期增长趋势线,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受宏观经济拉动,能源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消费持续回升,全年能源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一)煤炭产销快速增长,价格波动中调整

2010年全国煤炭产销两旺。铁路运煤干线加快扩能改造,煤炭调运能力显著增强,全年煤炭运量累计完成20亿吨,比上年增长14.2%;主要中转港口煤炭发运量5.6亿吨,增长21.5%。年末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5607万吨,可用天数15天,基本处于正常水平。2010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价格走低,东南沿海电厂加大海外采购力度,带动全国煤炭进口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净进口煤炭1.46亿吨,增长40.9%。

1、煤炭价格阶段性波动特征明显。2010年全国煤炭价格呈“W型”走势。年初极端低温天气带动取暖负荷大幅上升、火电量快速增长,加之枯水期水电减发,煤炭需求旺盛,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价格805元/吨左右。春节过后气温回升,煤炭需求和价格逐渐回落,3月下旬降至年内最低675元/吨左右。二季度,工矿企业生产持续复苏、高载能行业用能快速增加,西南地区干旱、火电满负荷运行,加之发电企业提前储煤迎峰度夏,拉动煤炭需求“淡季不淡”,5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价升至760元/吨。迎峰度夏期间,水电满发,重点发电企业库存充裕,煤炭消费 “旺季不旺”,价格回落至720元/吨左右。10月下旬以来,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我国冬储煤在即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价格快速上涨,11月底达到807元/吨,恢复至年初水平。

2、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煤价。入冬以后,冬储煤需求增加,全国大范围强低温天气推升取暖用煤需求,12月下旬,全国日均火电发电量达到107亿千瓦时,创年内新高,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煤炭价格在高位运行,电力企业存煤积极性下降。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能源局召开座谈会要求煤炭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迎峰度冬期间的煤炭供应;各地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价格管理部门联手打击囤煤惜售、恶意炒作行为,不得干预煤炭外运,保持良好的市场流通秩序;督促电力、煤炭企业做好2011电煤衔接,订立长期供货协议。在有关各方积极配合下,煤价趋于稳定,电煤价格适当下降。12月底,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价格为775元/吨,比11月底下降30元/吨。

(二)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强,需求增速逐步回落

1、电力供应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9127万千瓦,其中,水电1661万千瓦,火电5872万千瓦,核电174万千瓦,风电1399万千瓦。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累计达到9.6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0万千瓦,风电3107万千瓦。全年累计发电量4.1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3%。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达到4660小时,比上年增加114小时,是2005年以来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其中,水电3429小时,比上年提高101小时;火电5031小时,提高166小时;核电7924小时,提高208小时;风电2097小时,提高20小时。

2、电力需求增速前高后低。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4.1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6%。受上年基数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影响,增速前高后低,逐季回落。一季度受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用电量延续了2009年四季度以来快速增长势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仍然是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二季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用电量增速开始回稳。三季度,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钢铁、化工、建材、有色四大行业用电量开始回落,拉动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下降。迎峰度夏期间,全国降温负荷迅速攀升,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较快,成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进入四季度,各地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重工业用电增速快速回落。11月份四大主要用电行业累计用电量108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一年来增速首次转负,比全社会用电增速低5.7个百分点,处于多年较低水平。

3、迎峰度冬期间,华中、西南部分省市电力供应偏紧。进入12月份,各地“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前期受到抑制的煤炭和电力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强低温天气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取暖负荷大幅上升,电煤库存持续下降;与此同时,煤炭价格相对高企,中、西部地区的火电企业亏损加剧,电厂存煤积极性下降。12月31日,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可用天数降至15天,远低于10月底21天的水平。由于电厂存煤下降较快,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和陕西等省先后采取有序用电或拉闸限电措施。

(三)成品油消费增长较快,四季度柴油出现时段性短缺

2010年原油产量稳步增长,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6.9%,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原油进口2.39亿吨,增长17.5%。原油加工量达4.23亿吨,增长13.4%,创十年来最高增速。全年汽油产量7675万吨,增长5.1%;煤油1715万吨,增长15.3%;柴油1.59亿吨,增长12%。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49亿吨,增长12.3%。2010年国际油价震荡上扬,前三个季度基本在70-85美元/桶间波动,11月以来,在发达国家 “二次政策刺激”,特别是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下,国际油价强势上扬,年末达到92美元/桶,创26个月以来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三次调升、一次调降,成品油消费持续回暖,从三季度开始,已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受宏观经济拉动,柴油消费大幅增长。全年汽车销量突破1800万辆,比上年增长32.4%,是汽油消费平稳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世博会、亚运会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加之商务出行活跃,航空煤油消费保持旺盛需求。

进入四季度,三秋农忙用油增多,部分地方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用电量一定程度受到抑制,一些地方启用柴油发电,放大了社会正常用油需求,10—11月,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柴油供应偏紧。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积极协调下,石油企业采取了增加进口、调整加工量、加强运输调度等措施,有效增加了国内市场供应。进入12月份,柴油市场供求秩序恢复平稳,库存逐渐回升。

(四)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冬季用气高峰平稳度过

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1%。进口LNG 934万吨,增长75%;首次进口管道气44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利用量36亿立方米,增长42.3%。天然气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主要消费地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预计将达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0.4%。

为防止2009年冬季的“气荒”重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提前制定应对预案。从三季度开始主动协调油气企业,一方面加大天然气增储上产,鼓励开展天然气储备;另一方面加大LNG现货采购,补充国内缺口;同时,调整检修计划,加快天然气主干管网的投运进度,市场资源供应量得到有效保障。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冬季全国没有出现“气荒”现象。

二、2010年能源行业的新进展

2010年,在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目标的指引下,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注重保障民生,不断增强保障能力。

(一)能源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一是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开发、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严格限制新建小煤矿。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有12个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28亿吨。二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效。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46号),明确要求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进行兼并重组。山西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内蒙古和宁夏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神华、中煤、同煤、山西焦煤和陕西煤化5家亿吨级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淮南矿业等9家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超过50家,产量达到17.3亿吨。三是加大力度关闭小煤矿。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淘汰煤矿落后产能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通知》,2010年,全国关闭小煤矿1693处,淘汰落后产能1.55亿吨。目前全国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已减少到1万处以内。四是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2010年关停小火电11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7210万千瓦。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机组占33%,年底全国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达到33台,在建11台。2010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335克/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克/千瓦时。

(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1亿元,其中,水电791亿元,火电1311亿元,核电629亿元,风电891亿元。非化石能源建设投资占电源建设总投资的比重达到63.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云南小湾、四川瀑布沟、青海拉西瓦、贵州构皮滩等一批水电项目陆续投产。截至2010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超过2.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22%,水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秦山二期三号机组和岭澳核电站三号机组投产,结束了核电3年没有新增装机的局面,总装机达到1080万千瓦,核电在建机组28台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2010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399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3107万千瓦,装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全年发电量5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4%。2010年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4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70万千瓦。至2010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合计占26.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发电量7862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折算约合2.63亿吨标准煤。

(三)扎实开展保障民生工程,城乡用能结构加快升级 一是改善城镇居民用能条件。至2010年底,全国除西藏外,其余30个省区市全部用上了天然气。初步实现长三角、京津唐等重点用气地区多气源灵活调度,弥补了华北和华东地区大中型城市用气缺口。在北方高寒地区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建设热电联产机组,解决城市人口供暖问题。二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2010年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共安排中央投资计划65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0亿元;安排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中央投资计划2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对未改造农网进行全面改造,对已改造过的进行升级改造,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突出问题;逐步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三是积极支持边疆地区能源建设。加快项目核准,扩大中央资金政策惠及范围,解决新疆偏远农牧区基本用电问题。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打通了新疆电力外送通道。北疆三条天然气管线陆续建成,启动了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南疆三地州25个市县人口集中地区居民生活用气问题两三年内将得到解决。组织建设西藏拉萨和阿里应急燃油机组,缓解西藏电力供应紧张;开工建设青藏联网工程,西藏电网不再孤网运行;西藏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解决了西藏主电网覆盖的全部32个县、17万户、76万人的用电问题。

(四)能源储备和输送通道建设加快,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收储,二期项目启动实施,一批商业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投运,2010年底库容达到2650万立方米。建成大港等3个储气库群,总工作气量 13.9亿立方米;启动华北油田、辽河油田等10个储气库建设,总库容244亿立方米。江苏等5个LNG接收站加快建设,一期规模1550万吨/年。涩宁兰复线、川气东送、陕京三线、榆济线、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中卫——黄陂段等一批天然气骨干管道工程相继投运,有效弥补了冬季用气缺口。区域电网互连互通进程加快,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增强。至2010年底,西电东送北、中、南三个通道的输送能力超过6900万千瓦。投产了一大批跨区跨省的输变电工程,如西北宝鸡—四川德阳直流联网工程、山西晋东南—湖北荆门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呼伦贝尔—辽宁直流输电工程等。

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能源战线靠前指挥,加强供需衔接和调度,积极投身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青海玉树地震后第4天即全面实现了应急供电保障;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第13天,舟曲县城用电恢复正常。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加大跨区电网送电力度,全面实施供电保障方案,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三、2011年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平稳发展对于我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11年能源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目前世界经济已步入本轮危机后的缓慢上升通道,2011年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由于尚未进入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世界经济复苏之路艰难曲折,我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国际方面。一是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2010年。2010年底,OECD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助和刺激计划相继结束,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仍显乏力,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各国政府有意识地拉动内需,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量。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普遍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陷入低速增长或“停滞”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2%,比2010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2%,回落0.5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6.4%,回落0.7个百分点。二是新兴经济体“高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通胀”的风险。为尽快走出低速增长,发达国家已着手采用“二次政策刺激”,美国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推出5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购买计划。欧美等发达国家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通过硬通货的优势地位转移并释放了自身的通胀压力,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三是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受复苏不均衡、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增强。新兴经济体内需扩张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疲弱,但经济增长仍靠内外需双轮驱动,对来自发达市场的需求依赖仍较大,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贸易摩擦、汇率争端和政策冲突将明显升温,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加剧波动。

国内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启动,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将带动各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新“非公36条”政策全面落实,将引导和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推进,劳动者收入持续提高,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繁荣活跃。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刺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我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2010年四季度至今央行已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审慎、灵活,国家将合理调控信贷投放量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侯变化,盲目上项目的冲动将得到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比2010年有所回落。

总体上,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政治优势,市场潜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以及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1年能源经济走势

受宏观经济拉动,2011年我国能源需求将稳中有升,但增速趋降。

1、煤炭

2011年山西、内蒙古等主要产煤省区将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包西、太中银等多条铁路运输通道的投运和改造,将加快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煤炭产能的释放。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印尼、南非、哥伦比亚、俄罗斯等产煤国家产量增加,将继续增加对我出口份额。全年煤炭消费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但受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分工影响,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煤炭供需总体平衡趋于宽松。一季度受持续大范围低温天气影响,全社会取暖用煤将保持旺盛需求,煤炭价格大体维持2010年底水平。

2、电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与2010年下半年电力消费受到抑制相比,2011年主要用能行业电力需求将出现一定反弹。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也将较快增长。但在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冲动将得到有效抑制。2011年电力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将达4.5万亿千瓦时左右,比2010年增长9%左右;新增电力装机8000万千瓦,年底累计装机达到10.4亿千瓦,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口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将达4700小时左右。全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部分地区高峰时段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电力缺口。

3、成品油

经过前两年销售量井喷式增长后,2011年汽车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考虑到单车油耗下降和城市治堵措施等因素,全年汽油消费增幅将有所减缓。“十二五”时期,民用航空建设步伐将加快,2011年航空煤油消费仍将较快增长。受工农业生产、基建和物流运输业的拉动,柴油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当前受煤、电价格机制影响,电企存煤积极性下降,1月份以来已有部分省市拉闸限电,如大范围强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下游用户以油代煤发电可能性增加,将拉升一季度的柴油需求。

4、天然气

随着地区性输气管网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用能结构不断改善,天然气消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消费量有望达到13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约20%。天然气消费区域将进一步扩大,产地及周边、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区域,消费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发展。预计全年天然气产量将接近1100亿立方米,增长16%。

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展望中国的复兴之路 篇5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到1661年的时候,康熙的登基迎来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贪婪和掠夺,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从此中国的复兴之路拉开了帷幕。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国列前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沿海变的满目苍夷,两次鸦片战争过后,满清政府天朝大国的梦幻破灭。中国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纷纷开始探索中国未来的走势,面对中过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满清朝野动荡,在中央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首的汉人权臣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开展洋务运动,以求延缓朝廷局势的恶化,在鸦片战争过去20年以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上,提出了“自强”、“求富”的新主张,随着洋务运动的风生水起,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为满清政府带来了些许新气象,军事工业也大力发展。但历史是延续发展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当权派一味的向列强屈辱求和,导致后来列强步步紧逼,加速了中国的屈辱进程,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至于在满清覆灭之后,中国国力倒退了几百年,在以袁世凯、张勋为首的遗老遗少们导演了一系列滑稽剧,袁世凯83天皇帝梦终破灭,张勋的辫子军也未能把溥仪推上历史的最高舞台,这一切都只是回光返照而已。辛亥革命的胜利,民主共和的到来,三民主义的提出,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中国能源危机的思考 篇6

中国能源危机的思考

从春天就开始的电力危机,在盛夏季节达到一个短暂的高峰之后,这个阴影至今仍然挥之不去,范围涉及全国近2/3的省份,并且愈演愈烈.一些大中城市为了缓解这种局面,被迫采取拉闸限电、高峰期提高电价等办法限制用电.因而有人戏称,中国电力市场又退回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中国能源需要总量将达到25亿吨标准煤,比高出的90%.中国能源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作 者:王婷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江西,南昌,330047刊 名:价格月刊 PKU英文刊名:PRICES MONTHLY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氢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篇7

1 氢的特点

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推算, 如果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 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 000倍。氢发热值高, 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 达到121 061 J/g, 是汽油的三倍。氢的燃烧产物是水, 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而氢气在燃烧中产生氮氧化物, 比石油基燃料低80%。氢能利用形式多, 既可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又可做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氢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 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2 氢能的制备方法

作为一种能源来制取氢气, 应考虑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即产量高, 成本低。目前, 制氢工业有几种常见方法:从含烃的化石燃料中制氢;电解水制氢;甲醇蒸气转化制氢;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生物制氢。其中生物制氢是目前最受关注的。

2.1 矿物燃料制氢

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备氢气是最常见的方法。以煤为原料制取含氢气体的方法主要有煤的焦化和煤的气化这两种。

以天然气或轻质油为原料制取氢气最常用的是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氢气, 此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 (1 100℃) 下进行:CH4+H2O→CO+3H2, CO+H2O→H2+CO2, 最终产物中的二氧化碳可通过高压水洗除去, 所得氢气可直接作为工业的原料气。

重油与水蒸气及氧气反应用于生产氢气, 原料费用约占1/3, 而重油价格较低, 故为人们所重视。

2.2 电解水制氢

电解水制氢目前应用较广。该法基于如下的可逆反应:2H2O→2H2+O2, 只要提供分解水所需能量即可。为提高制氢效率, 电解通常在高压下进行, 采用的压力多为3~5 MPa。目前电解水制氢气的效率一般在50%~70%。其工艺过程简单, 无污染, 但消耗电量大, 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3 甲醇蒸气转化制氢

目前甲醇蒸气转化制氢已成为重要的氢气来源, 受到许多国家重视, 世界各地建设了许多中小型的制氢装置。此法制得的成品氢气的纯度不低于99.99%。

2.4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日本学者最早发现光照Ti O2电极可导致水分解产生氢气, 这一现象的发现使得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成为可能。随着由电极电解水演变为多相催化分解水、以及Ti O2以外许多新型光催化剂的相继发现, 在日本、欧美等国已在光催化的制备、改性、以及光催化理论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

2.5 生物制氢

生物制氢是以生物活性酶为催化剂, 利用含氢有机物和水将生物能和太阳能转化为高能量密度的氢气[2]。该法使用的原料和能量, 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在生物酶作用下, 常温常压下即可反应, 操作费用低;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 氢气和氧气, 可实现零排放。可见, 发展生物制氢技术符合国家对环保和能源发展的中长期政策, 前景广阔。

3 氢的储存

一般条件下氢以气态形式存在, 贮存困难。常用贮存方法有:常压高压气态贮存、低温液氢贮存和金属氢化物贮存。

3.1 高压气态贮存

气态氢可贮存在地下库里, 也可装入钢瓶中。为提高贮氢量, 目前正在研究一种微孔结构的储氢装置, 它是一种微型球床。微型球系薄壁 (1μm~10μm) , 充满微孔 (10μm~100μm) , 氢气贮存在微孔中。微型球可用塑料、玻璃和陶瓷或金属制造[3]。

3.2 低温液氢贮存

将氢气冷却到-253℃变为液态, 然后将其贮存在高真空的绝热容器中。生产液氢一般采用膨胀剂, 氨制冷和节流循环这三种液化循环。液氢贮存工艺最早用于宇航中, 其成本较高, 安全技术也比较复杂。高度绝热的贮氢容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3.3 金属氢化物贮存

现在已研究成功的多种贮氢合金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稀土镧镍等, 二是铁-钛系, 三是镁系, 四是钒、铌、锆等多元素系。目前在金属氢化物贮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贮氢量低、成本高及释氢温度高。

4 氢能的应用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冶金业中, 氢气是将金属氧化物还原的还原剂, 也可作为高温反应的保护气;在航天业上, 氢气是高能燃料;在炼油业中, 加氢炼制可得到质量更好的油产品;在合成氨工业中, 氢气是重要的合成原料之一等等。

5 结语

21世纪, 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迫切要求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氢能所具有的无污染、效率高、应用形式多等诸多优点使其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但目前氢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限制了其发展及商业化推广。我国在这方面还刚刚起步, 氢能的研究工作,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树仁, 李言浩, 程玉春, 等.甲醇蒸气转化制氢技术[J].精细化工, 1998 (5) .

[2]朱和光, 生物产氢技术研究发展[J].应用环境科学生物学报, 2002 (1) .

中国能源展望 篇8

关键词:能源贸易;化石能源;能源依赖度

一、我国能源贸易的现状和趋势

(一)原油的贸易现状与趋势

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我国以原油形式进口的能源对能源总消费量的占比更是从1993年的0.3%持续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9.5l%。但是,这样的快速上涨趋势在之后没有得到延续,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这个占比在9%左右徘徊。同期,石油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率从1993年的18.2%趋势性上升到2002年的22.3%以后就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在2009年达到了17.9qo,甚至低于1993年的水平。2010年石油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率重新回弹到19%。但究其原因应该是由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石油价格造成的短期压抑引起的。考虑到石油储量快速枯竭的趋势不变和石油的广泛工业用途,我们可以预见石油价格在欧债危机过后的再次上涨。因此石油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度应该会延续之前的趋势,继续下滑。今年,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重新陷入困难局面,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显示了我国石油进口量和石油产量的大幅下滑。

(二)煤炭的贸易现状与趋势

我国从1991年开始出现煤炭的净进口。但是和原油不同,我国有着比原油更加丰富的煤炭储备。因此在1991年到2009年期间,我国以煤炭形式进口的能源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占比从来没有超过1993年的5.15%。此外,在1991年到2009年期间,出现过两个时期的净进口转净出口,分别是在1996-1997和2001-2005期间。所以,我国煤炭的供应并不依靠进口,煤炭贸易只对我国的煤炭需求起到少量的调节作用。同期,煤炭的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对煤炭的使用已经开始有所压抑。2010年,煤炭在对能源总消费的贡献率突然下降了超过两个百分点,达到68%。

(三)天然气贸易现状与趋势

在1995年之前,天然气的贸易量较小,净贸易方向也没有什么趋势性的变化。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天然气出现持续的净出口,以天然气形式净出口的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占比从1995年的3.83%持续上升到1999年的17.320-/0。之后出现曲折性下降,并在2007年开始再次转成净进口。同期,天然气对我国能源总消费中的贡献率先是持续下降,之后在1999年出现转折点,并由1999年的2%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3.9%。造成如此贸易趋势和国内消费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天然气的储量非常丰富,但是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比石油和煤炭的高,加上我国煤炭资源的富足,导致了我国天然气开发和使用进程的严重滞后。1999年,我国宣布要形成三种化石能源并重的化石能源消费格局,从此天然气的发展明显速度增快。2010年天然气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率进一步增长到了4.4%。目前,天然气的国际贸易有两种形式: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目前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成本较低,但是天然气管道的铺排正在快速进行,预计未来管道运输成本会低于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成本。

(四)其它能源品种的贸易情况

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不同,它们要转化成人类生产生活可用的能源形式需要复杂的转变程序。通常我们先将非化石能源转换成电能,再将能量通过电网输送到各消费终端。如此的特点使得非化石能源的运输几乎完全依赖电网的铺设。也就是说非化石能源的对外贸易以电的形式进行。通过往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全社会的用电量几乎等同于我国的全社会电力产量。所以,至少目前来说,非化石能源的对外贸易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虽然非化石能源不以最终产品的形式进行国际贸易,非化石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却带动了我国一些相关产品的大量贸易。在这里,我们主要将焦点放在光伏行业和风能行业上。在光伏行业里,我国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多晶硅到国内进行加工,然后将光伏组件出口到国外。近几年来我国光伏行业的超高速投资使得目前我国的多晶硅已经可以自己自足,而组片的出口则因为欧债危机变得暂时滞待。在风电行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出口国之一。

二、我国能源贸易的展望

根据我国能源的现状、已经展现的趋势和我国政府对能源未来的规划,预计未来我国能源贸易会出现如下特点:

(一)今年原油的进口出现了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持续反弹和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引起的。但是,随着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的恢复,我国原油的进口也会出现反弹。但是就长期来看,原油价格的上升大趋势的不变、其它资源产能的上升会进一步推动原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的下滑,加上我国国内原油产量的稳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至少不会进一步趋势性地上升。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和一些煤转气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度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下滑。所以,虽然煤炭不符合清洁能源的要求,其贸易量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不会出现大量的煤炭出口。

(三)2008年经济危机使得三种化石能源的价格在09年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随着2010年经济的恢复,石油和煤炭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回弹,只有天然气的价格几乎没有什么上升。所以,目前天然气的价格出于非常低的水平,加上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产能过剩,天然气的价格相对其它两种化石能源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自2007年我国天然气贸易转为净进口以来,以天然气形式进口的能源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逐步攀升。目前我国大量铺设天然气管道,以推进天然气的使用。综合上述因素,预计天然气是三种化石能源产品中唯一一个未来会展现趋势性净进口增长趋势的能源产品。但是,随着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的逐渐完善,我国天然气进口最终会下降。

(四)新型能源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下降。就如前面所说,新型能源主要以电的形式供给到终端用户。目前各国的电网相对独立,所以新型能源不具备支持国际贸易行为的特点。

上一篇:心灵慰藉下一篇:清河作诗,清河作诗曹丕,清河作诗的意思,清河作诗赏析